西周至汉晋时期中国外来珠饰研究 [Exotic Beads and Pendants in Ancient China:From Western Zhou to Eastern Jin Dynasty]

西周至汉晋时期中国外来珠饰研究 [Exotic Beads and Pendants in Ancient China:From Western Zhou to Eastern Jin Dynast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德云 著
图书标签:
  • 考古学
  • 珠饰
  • 西周
  • 汉晋
  • 外来文化
  • 丝绸之路
  • 装饰品
  • 历史
  • 文化交流
  • 物质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8052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21619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系列学术著作
外文名称:Exotic Beads and Pendants in Ancient China:From Western Zhou to Eastern Jin Dynasty
开本:16开
出版时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适合于考古、文物研究者以及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参考阅读。
由浅入深,旁征博引,材料周全,有硬数据分析又有软文描述,佐以恰当点评,适合各类读者选用。

内容简介

  《西周至汉晋时期中国外来珠饰研究》主要着眼于西周至汉晋时期与中西文化交流有关的十三类珠饰,包括费昂斯珠、钠钙玻璃珠、蜻蜓眼式玻璃珠、蚀花肉红石髓珠、印度-太平洋珠、琥珀珠、多面金珠、壶形珠、辟邪形珠、装金玻璃珠及人面纹珠、青金石珠、人头坠子,对它们进行具体分析,追溯各自的意匠源头;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母型在传播过程中的形态及使用功能的变异,研究外来文化因素进入中国以后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的情况,进而分析中国文化面对外来文化因素的调适机制;并通过分析外来珠饰传播的可能中介者,勾勒其传播的途径,结合不同种类珠饰流行的时代的编年分析以及流行地域等情况,以其时欧亚大陆的宏观历史背景为参照,总结西周至汉晋时期外来珠饰乃至中西文化交流的阶段性特征。
  《西周至汉晋时期中国外来珠饰研究》可供考古学、美术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等学科研究者及相关院校师生阅读和参考。

目录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若干概念的界定和说明
一、串珠、坠子与护符
二、西周至汉晋时期
三、“中”与“外”
四、考古学与中外文化交流研究
第二节 珠饰在考古学研究中的价值
第三节 珠饰的分类和描述
第四节 国内外珠饰发现与研究回顾
一、国外珠饰发现和研究简况
二、国内珠饰发现和研究简况
第五节 相关理论方法的思考
一、珠饰研究五要素
二、类型学的运用
三、出土环境的分析
四、与理化分析的结合
第六节 珠饰研究的难点

第二章 西周至汉晋时期的外来珠饰
第一节 费昂斯珠(Faience Beads)
一、费昂斯的界定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出现
二、中国费昂斯制品的发现和特征
三、中国费昂斯珠与域外制品的可能联系
第二节 钠钙玻璃珠(Soda Lime Silica Glass Beads)
第三节 蜻蜓眼式玻璃珠(Compound Eye Beads)
一、蜻蜓眼式玻璃珠在世界范围内的出现和初步流传
二、中国蜻蜓眼式玻璃珠的发现和类型
三、中国蜻蜓眼式玻璃珠的意匠渊源
第四节 蚀花肉红石髓珠(Etched Carnelian Beads)
一、蚀花肉红石髓珠的起源和传布
二、中国蚀花肉红石髓珠的发现
三、中国蚀花肉红石髓珠的类型及其与域外文化的联系
第五节 印度-太平洋珠(Indo-Pacific Beads)
一、印度-太平洋珠的定名及工艺特征
二、印度-太平洋珠在中国的发现
三、中国出土印度-太平洋珠的产地问题讨论
第六节 琥珀珠(Amber Beads)
一、先秦时期琥珀制品的发现
二、汉晋时期琥珀珠饰的发现
三、汉晋时期中国琥珀原料的来源
第七节 多面金珠(Multifaceted Beads)
第八节 壶形珠(Jug Beads)
第九节 辟邪形珠(Lion Shape Beads)
第十节 装金玻璃珠(Gilt Glass Beads)
第十一节 其他珠饰种类
一、人面纹珠(Face Beads)
二、青金石珠( Lapis Lazuli Beads)
三、人头坠子( Head Pendants)

第三章 模仿与变异:珠饰反映的中国文化对外来事物的调适机制
第一节 中外珠饰制造材料和使用传统的差异
一、中外珠饰制造材料选择的差异
二、中外珠饰使用传统的差异
第二节 中国珠饰制造中对外来珠饰的模仿
一、对外来珠饰材质的模仿引发的技术革新
二、对外来珠饰形状和装饰的模仿
第三节 外来珠饰进人中国后的变异
一、外来珠饰与中原礼制传统的结合
二、外来珠饰的财富意义
三、外来珠饰作为其他器物的附属装饰
第四节 珠饰反映的中国文化对外来事物的调适机制

第四章 珠饰反映的西周至汉晋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阶段性特征
第一节 西周至汉晋时期外来珠饰输入路线的变化
……
结语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精彩书摘

  《西周至汉晋时期中国外来珠饰研究》:
  5.装饰
  珠饰上装饰的应用,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文化与技术。正是由于二者的交互作用,赋予珠饰以不同的装饰特征。由于文化和技术都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作为它们交互作用结果的装饰,也就具备了时代性和地域性,从而可为文化交流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当然,由装饰研究文化交流,首先是一个间接的过程,需要先分析特定珠饰装饰在文化和技术方面的具体特征,然后将这些特征还原到具体的时空范围内,才能根据另外地区的发现来探讨文化交流的问题;其次,研究牵涉的因素很多,通常情况下,需要结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
  以蜻蜓眼式玻璃珠为例,其最大特征,在于以眼睛图案进行装饰,方法是或在珠体上嵌入一种或数种不同于母体颜色的玻璃,形成一层或多层类似眼睛效果的玻璃珠,或在珠体上造出凸出表面的眼睛形状,形成“鼓眼”的效果。首先,我们应当探究这种装饰的文化含义,应用怎样的技术手段才能达到相应的效果,然后再来考察在何时何地这种装饰手法最早出现,其传布的范围和途径如何;文化含义的探究,光凭考古学的手段是无法达到的,需要结合历史学研究以及人类学、民族学的实地调查。另外,不同装饰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出现的时代和地区又有所不同;眼睛的含义以及珠饰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也随时代、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变异。只有弄清楚这些情况,才能探讨中国出土外来蜻蜓眼式玻璃珠的具体来源、途径和中介者,考察其在中国文化环境中装饰和功能的变异,从而研究异质文化进入中国以后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上述五个要素,不仅是考古标本描述的要素,也是考古研究关注的要素,它们相互关联,共同构成珠饰研究价值的整体。它们都与生产技术相关,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生产技术发展水平,并反映制作者的审美观念和宗教意识,从而为我们认识古代社会开启了窗口。应当认识到,五个要素各自在时代、地域方面的指示性是强弱不同的,但是,结合起来考察,可以相互补充,相互验证,从而为文化交流研究提供基础的历史文化信息。
  二、类型学的运用
  考古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地层学和类型学,用以研究确定考古学遗存的时空关系,如果把近代考古比喻为一部车子的话,地层学和类型学就是这车子的两轮。而鉴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情况,即具有域外文化因素的珠饰一般出土于墓葬,根据墓葬本身的形制、共出器物形态以及文字资料的发现等情况,在大多数情况下出土单位的年代都比较清楚,因而地层学在《西周至汉晋时期中国外来珠饰研究》研究中应用不多。考古类型学则占有相当分量,因此这里有必要就类型学的应用进行一些思考。
  ……

前言/序言


《西周至汉晋时期中国外来珠饰研究》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西周肇始至东晋末年这一漫长历史阶段中,中国境内发现的各类外来珠饰的起源、类型、工艺、流变及其所承载的文化意义。研究聚焦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与外部世界的互动,特别是丝绸之路开辟前后,不同文明间物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一、 研究背景与理论框架 本书立足于考古学、材料科学、历史地理学及工艺美术史等多学科交叉的视角,系统梳理了西周至汉晋时期中国外来珠饰的研究现状与不足。核心在于构建一套涵盖珠饰物质证据分析、文化语境解读、以及跨区域传播路径重构的理论框架。我们强调珠饰并非孤立的饰品,而是特定历史时期物质交流的“硬性证据”。 研究范围明确界定在西周、春秋战国、秦汉(含西汉、新莽、东汉)、三国及两晋时期。这一时期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早期整合、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以及与西域、中亚、乃至更遥远地区互动频率的显著增加。 二、 珠饰的分类与物质证据分析 本书对收录的数以千计的墓葬及遗址出土珠饰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和物质成分分析,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核心类别: 1. 玻璃类珠饰 (Glass Beads): 这是研究的重点之一。玻璃工艺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从本土模仿到大量引进而后又自我创新的过程。 早期外来玻璃 (西周至春秋): 主要探讨源自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埃及)的“眼睛纹饰玻璃”(Eye Beads)和早期拉丝玻璃(Drawn Glass)的零星发现,分析其可能传入的早期贸易路线。 汉代复合玻璃 (Compound Glass): 重点分析汉代墓葬中常见的“仿绿松石”或“铅钡玻璃”,探究其技术源头是源自地中海东岸还是中亚。对玻璃的化学成分进行实测,结合铅、铜、钠、钾等元素配比,初步划分出几大外来玻璃的技术谱系。 模制与刻划玻璃: 尤其关注东汉时期出现的多层玻璃(Overlay Glass)或刻划纹玻璃,其工艺明显受到了罗马帝国晚期玻璃技术的强烈影响,分析这些技术是如何通过丝绸之路的节点传入的。 2. 玛瑙与玉髓类珠饰 (Agate and Chalcedony Beads): 这类半宝石饰品是古代贸易中价值最高的商品之一。 川江流域与蜀地发现的“蝉纹”或“水草纹”玛瑙珠: 分析其纹饰的相似性,探讨其是否与印度河流域或中亚草原文化存在关联。 滚磨与钻孔技术: 考察西周至春秋时期发现的打磨精细的筒形或扁圆形玛瑙珠,其加工痕迹与同时期中原本土的玉器加工存在显著差异,推测其原料产地和初级加工地可能位于今新疆或更西地区。 3. 宝石与矿物类珠饰 (Gemstones and Minerals): 涉及绿松石、青金石(Lapis Lazuli)等。 青金石的来源追踪: 重点分析了汉代贵族墓葬中发现的青金石饰品,通过同位素分析和矿物学比对,确认其原料极大概率来源于阿富汗巴达赫尚地区,是早期丝绸之路贸易的标志性物证。 绿松石的工艺对比: 对比西周时期与汉代绿松石的切割和镶嵌工艺,区分其是否为中原本地矿石加工或直接输入成品。 三、 传播路径与文化意义 本书的后半部分着重于将珠饰的物理证据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解读: 1. 传播网络的重构: 通过珠饰在不同地理区域(如中原腹地、西南夷地区、北方草原边缘)的分布密度和类型演变,勾勒出汉代以前和汉代以后两条主要的物质文化传播路径——一条是海路(间接影响),另一条是陆路(丝绸之路的早期雏形)。研究特别关注了“居延汉简”等文献中可能涉及的边疆贸易记录,试图印证考古学发现。 2. 珠饰的文化功能转变: 分析珠饰在不同时期承担的社会角色: 西周至春秋: 珠饰更多作为礼器或身份象征的附属物,数量稀少,主要服务于统治阶层。 秦汉时期: 随着社会对异域物质的渴求增加,玻璃和玛瑙珠饰的使用范围扩大,开始大量进入中上层贵族的日常佩戴和随葬品体系,反映了“万国来朝”的心理投射。 3. 工艺技术的扩散与本土化: 研究探讨了外来珠饰的出现如何刺激了本土手工业的发展。例如,东汉时期本土工匠对玻璃的仿制,虽然在化学成分上仍有差距,但在形制和色彩上已经开始本土化,这标志着外来物种的文化适应与最终融合。 四、 结论与展望 本书总结认为,西周至汉晋时期是中国外来珠饰传入的奠基阶段。这些小小的饰品不仅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更是那个时代政治格局变动、民族迁徙、以及多元文化交流的微观史诗。对这些珠饰的研究,为我们理解中华文明早期如何吸纳、消化外部影响,最终形成强大的文化整合能力,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质佐证。本书对未来进一步利用同位素技术、三维扫描技术对古代珠饰进行更精细的断代和源地分析,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无疑是顶级的,但最打动我的,是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古代工匠的理解和尊重。在分析那些看似简单的穿孔技术或材料配比时,作者仿佛能“触摸”到那些早已逝去的双手。书中对某些稀有矿物珠饰的来源地推测,那种基于地质学和历史地理学的细致推断,充满了浪漫的科学精神。它教会了我如何去看待“饰品”——它们不只是财富的象征,更是文化交流的载体和个人身份的宣言。读完之后,我重新审视了以往接触到的许多史料,感觉对那个时代的理解一下子变得立体和丰满了许多,这种思想上的提升,是任何简单的信息罗列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尤其值得称赞。它并没有完全按照时间顺序来铺陈,而是采用了“主题先行,时间穿插”的叙事策略。这种安排使得读者能够更集中地聚焦于某个特定的文化现象或物种的演变,而不是被时间线牵着走。举例来说,关于玉石珠饰的章节,作者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采玉与琢玉技术变化进行了横向对比,这种跨越时空的梳理,清晰地展示了技术扩散与本土化的复杂过程。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对照着书中的图表和数据进行思考,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的导论。那种探索未知、构建知识框架的乐趣,在这本书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封面那种略带古朴感的纹理,让人一拿到手就觉得分量十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言部分对研究背景的梳理,那种旁征博引、融会贯通的气势,一下子就把我拉进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书中的插图质量极高,尤其是那些细节特写,色彩还原度非常到位,让那些原本只能想象的器物有了鲜活的生命力。我翻阅了关于早期青铜器组合的章节,作者对于礼制与装饰的关联性分析得极其透彻,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器物的美观,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在社会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读起来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就是那个在考古现场细心观察的学者,那种对历史细节的执着与敬畏,透过文字和图片清晰地传递了出来。整体阅读体验非常顺畅,即使面对复杂的考古学名词,作者也总能用清晰的逻辑将其串联起来,引导读者逐步深入。

评分

我对本书中关于早期丝绸之路贸易路线与物种交换的论述印象尤为深刻。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罗列出土的异域物品,而是构建了一个宏大的贸易网络图景。书中关于琥珀和琉璃珠的产地考证部分,简直就是一场精彩的地理学与历史学的大冒险。我特别喜欢那种层层剥茧的论证过程,从矿物学证据到文献记载,再到考古遗址的侧向印证,逻辑链条严密得让人心服口服。它并非那种枯燥的学术专著,而是充满了探索的激情。每读到一处新发现的珠饰,都仿佛能听到历史的低语,感受到不同文明之间那种既竞争又融合的微妙关系。这种对文化交流的深度挖掘,远超出了单纯的器物研究范畴,触及到了古代中国如何与外部世界互动的核心命题。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更难得的是其叙事的张力。作者在处理那些边缘化或零散的考古发现时,展现出极高的学术敏感度。比如,书中对一些墓葬中“非标准”饰品的分类与解读,提供了许多过去研究中被忽略的视角。我特别关注了关于工艺技术转型的章节,那里对比了本地陶珠制作与引入技术的差异,这种微观层面的比较分析,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汉代手工业发展的认知。行文风格时而如行云流水般流畅,时而又像手术刀一样精准犀利,直指核心问题。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有些信息密度过大,但对于我这种资深爱好者而言,这正是一种酣畅淋漓的知识盛宴,每一个脚注都指向了更广阔的文献海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