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原版】日语 描写的辞典 日文原版 语言词典 日本語 描写の辞典 中村明 東京堂 书籍

【中商原版】日语 描写的辞典 日文原版 语言词典 日本語 描写の辞典 中村明 東京堂 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村明 著
图书标签:
  • 日语
  • 词典
  • 语言学
  • 描写
  • 中村明
  • 东京堂
  • 原版书
  • 日语学习
  • 参考书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東京堂
ISBN:9784490108736
商品编码:11941343440

具体描述

《日本語 描写の辞典》

作者:中村明

単行本: 240ページ

出版社: 東京堂出版 (2016/1/26)

言語: 日本語

ISBN-10: 4490108737

ISBN-13: 978-4490108736

発売日: 2016/1/26

商品パッケージの寸法: 19.7 x 13.7 x 2 cm

内容紹介

日本の近現代文学の作品から名描写と思われる一節を抜粋、そのエッセンスを文例として掲げ、

それぞれの文章における注目すべき表現上のポイントを指摘。名描写を味わうことにより、

文学作品の鑑賞はもちろん、文章表現の実際にも役立つ辞典。どこから読んでも楽しめる。

作家と作品から引ける索引付き。

内容(「BOOK」データベースより)

「もの.こと」「ひと」「こころ」の三つに大きく分類し、その中に計58のトピックを設けて、各10~20の文例を揚げ、表現のポイントを解説。文学作品の鑑賞から、文章表現への活用にも資する1冊。

著者略歴 (「BOOK著者紹介情報」より)

中村/明

1935年9月9日、山形県鶴岡市の生まれ。国立国語研究所室長、成蹊大学教授を経て母校早稲田大学の教授となり、現在は名誉教授(本データはこの書籍が刊行された当時に掲載されていたものです)







探寻文字的深层肌理:一部聚焦描写力量的语言学专著 书名: 描述的艺术与语言的边界:现代日语叙事结构研究 作者: 岛崎 健太 出版社: 弘文社 出版年份: 2022年 --- 导言:重塑我们理解“描绘”的方式 在浩瀚的语言海洋中,“描述”(描写,または記述)无疑是最基础,也最富挑战性的核心功能之一。它不仅仅是将外部世界转化为符号序列的简单记录,更是叙事者主体意识与客体世界进行深度交互的媒介。本书《描述的艺术与语言的边界:现代日语叙事结构研究》,并非一本传统的词典或术语汇编,而是一部深入剖析日语体系内“描写”机制、功能、演变及其在当代文学、媒体和日常交流中所扮演角色的学术专著。 本书旨在超越对具体词汇或固定搭配的罗列,转而探究那些构成有效描写的底层语法结构、语义场域,以及文化心理负载。我们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在日语这一独特的语境中,一个“精准的描述”是如何被构建、被接收,以及如何影响读者的认知和情感体验的? 第一部:描述的本体论与哲学基础 本部分将描述从其哲学根源进行溯源,探讨自古以来,西方(现象学、符号学)与东方(物哀、幽玄)的思潮如何影响了日本人对“所见之物”的转化方式。 第一章:描写的边界:能指、所指与“不可言说之境” 探讨描述的极限。许多深刻的体验或细微的情感状态,往往超出语言的直接指代能力。本章分析日语中大量使用的暗示性表达、间接修饰语和“省略”在构建“留白之美”中的作用。通过对比现代小说中对自然景物(如季节更迭、光影变化)的描写,揭示语言如何试图捕捉流变的时间性和不可固化的空间感。 第二章:感官的序列化与叙事时间 描述本质上是对多维感官信息的线性重组。本章详细考察日语中如何分配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的优先级。重点分析动词的时态变化(テ形、タ形、いる/ある)如何影响读者对“正在发生的描述”与“已经完成的描绘”的感知差异。例如,特定助词(如「と」「に」)在描述动作发生时的精确度分析。 第二部:日语描写的核心机制:形态与句法分析 这是全书技术性最强,也是最聚焦于语言学本体的部分,详细解构构成优秀描述的语言工具箱。 第三章:形容词与形容动词的“情感负载” 传统上,形容词被视为描写的核心。本章超越简单的“漂亮/丑陋”的二元对立,深入研究日语中大量用于情态描述的形容动词(如「静かだ」「有名だ」)在叙事语境中的功能。分析了「〜らしい」「〜ようだ」「〜といった」等表推测和引用的后缀如何软化或强化描述的客观性。特别关注用于描绘人物性格而非外表的“抽象形容词”群落。 第四章:修饰语的层次与焦点管理 一个有效的描述往往需要处理多个修饰成分的嵌套。本章引入“信息焦点理论”,研究日语中从句的排列顺序(如连体修饰、被动语态、使役态)如何引导读者将注意力集中于描述对象的特定属性上。分析大量使用「〜が」「〜ものの」等连接词时,如何实现描写内容的逻辑递进而非简单的并列堆砌。 第五章:拟声词与拟态词(オノマトペ)的语用力量 拟声拟态词是日语描述体系中最具生命力的元素之一。本章系统梳理了不同功能(状态、动作、感觉)的オノマトペ,探讨它们如何以高度浓缩的形式,在极短的篇幅内实现对复杂情景的“感官注入”。对比了文学作品与广告文案中对这些词汇的使用规范与创新。 第三部:描写在不同文本类型中的应用与变迁 本书最后一部分将理论应用于具体的语境分析,展示描述的动态适应性。 第六章:文学叙事:从古典到现代的描写范式转移 对比平安时代的物语文学(如《源氏物语》中对服饰、月光的静态描绘)与江户时代的滑稽本(对市井生活的动态、夸张描绘)。重点分析明治维新后,受西方现实主义影响,日语描述如何从注重氛围营造转向注重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和环境刻画。分析川端康成、谷崎润一郎等大师如何利用“不充分的描写”来达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第七章:专业领域与技术报告的“去情感化”描述 在科学、法律和商业文档中,描述的首要目标是清晰、无歧义。本章探讨这些领域如何系统性地排除情感色彩和主观判断,转而依赖精确的量化指标和标准术语。分析技术手册中“如何操作”的指令性描述与学术论文中“如何观察”的报告性描述之间的结构差异。 第八章:数字时代的快速描述:社交媒体与信息扁平化 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描述正趋向于碎片化和即时化。本章考察表情符号(Emoji)、GIF 动图和缩写词在替代传统文字描述方面的作用。探讨这种“速成式描述”如何重塑了当代日本人的信息接收习惯,以及它对语言精确性的长期影响。 结论:重构描述的未来 《描述的艺术与语言的边界》最终认为,描述是语言的“建筑工地”,是意义得以承载的结构。对日语描述机制的深入理解,不仅有助于外语学习者达到更高的交流水平,更重要的是,它能促使所有研究语言的人重新审视:我们如何看待世界,以及我们选择用何种词汇将这份“看见”传达给他人。 本书提供了一套严谨的分析框架,以期启发下一代关于日语叙事和表达艺术的深度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日语的美感有执着追求的人,总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学到的日语是“功能性”的,但缺少了那种文学作品里才有的“韵味”。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个空缺。它似乎不关心你今天去便利店买东西该说什么,而是关心当你看到一片“朦胧的雾气”时,日本人会如何用最富诗意的语言去描绘它。我记得有段时间我沉迷于研究川端康成和谷崎润一郎的散文,常常感到自己的理解力跟不上原作者那精妙的文字构筑的意境。入手这本【描写の辞典】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去对比分析那些经典段落,很多以前一扫而过、不甚了了的词组,现在通过书中的解释和对比,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选择特定词汇背后的深层考量。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日语文学世界更深层审美结构的大门。如果你的目标不仅仅是流利交流,而是想品味和再现日语文字中的“美”,这本书的价值无可替代。

评分

对于长期在日本生活或者和日本人深度交流的非母语者来说,你很快会意识到一个问题:口语和书面语的差距,以及“标准日语”和“日常习惯用语”之间的鸿沟。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它对后者的大量收录和细致区分。它不是那种只收录“标准日本语”教科书里教的词汇,而是非常贴近日本人日常思维习惯的表达集合。比如,描述天气、食物口感、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时,我们常会感到词汇贫乏。这本书通过“描写”这一轴线,将大量看似不相关的词汇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语义网络。例如,当你查“疲惫”时,它会引申出工作中状态、精神层面的各种状态词汇,并且会明确指出哪些是略带自嘲的,哪些是表达不满的。这种实战性极强的分类,让我的日语表达立刻接地气了不少,减少了那种“外国人腔调”,让对话听起来更自然、更像是“内部人士”的交流。

评分

坦白说,我买这本书之前也犹豫过,毕竟这类专业词典通常价格不菲,而且担心年代久远内容会显得过时。但事实证明,中村明先生编纂的这部作品,其核心价值是超越时代的。语言的“描写”本质,比如色彩的感知、形状的轮廓、情绪的波动,这些基本的人类经验在几十年间并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本书的强大之处在于,它建立了一套严谨的描述逻辑体系。我发现,当我掌握了它提供的那几十个核心的“描写框架”后,我甚至可以自己去推导一些新的、复合的表达方式。它教会你的是一种“描述的方法论”,而非仅仅是词汇的堆砌。虽然书本身是日文原版,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有点挑战性,但对于那些已经积累了一定词汇量,急需提升表达精准度和深度的学习者来说,它绝对是值得反复研读的工具书。它像是一份精密的建筑图纸,展示了日语是如何被精确地“构建”出来的。

评分

这本词典绝对是日语学习者的宝藏,尤其是对于那些追求地道表达和深入理解日语“精髓”的人来说。我当初买它,就是希望能跨越“会用”和“用得好”之间的那道鸿沟。市面上很多词典侧重于基础词汇的翻译,但这本书显然更进一步,它着重于“描写”这个层面,也就是如何用最贴切、最生动的日语来描绘一个事物、一种情感或一个场景。举个例子,当你需要形容“寂寞”时,你可能只会想到“さみしい”,但通过查阅这本书,你会发现日语里还有“心細い”、“侘しい”、“もの寂しい”等大量细腻的词汇,每种都有其独特的语感和使用语境。这种对词汇色彩和层次感的挖掘,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表达能力。我发现,当你开始关注这些“描写”的细微差别时,阅读日本原版文学作品或观看日剧时,那些曾经模糊的意境都会变得清晰起来,仿佛滤镜被打开了一样。它不是一本让你快速查到某个汉字读音的工具书,而是一本引导你深入理解日语思维方式的深度指南。我个人强烈推荐给N1以上,正准备开始进行写作或口译训练的朋友们,它能帮你把“我说出来了”变成“我说得到位了”。

评分

说实话,第一次翻开它的时候,我有点被那种扎实的学术气息给“震慑”住了。这不像那种设计得花花绿绿、图文并茂的入门学习书,它更像一本图书馆深处的典藏,每一页都散发着严谨的学问气息。书的装帧和排版都非常古典和务实,内容组织逻辑性极强,完全是站在一个专业研究者的角度来编纂的。我特别欣赏它在解释一个描写词时,不仅给出近义词的辨析,还会附带大量的例句,这些例句往往非常贴近日本社会和文化的实际应用场景,这比单纯的教科书例句要生动得多。我记得有一次我正在为一篇关于日本传统工艺的报道查找合适的动词,结果在这本书里找到了一个关于“打磨”的描述,那个词语的组合,瞬间就勾勒出了匠人手工操作的每一个细节,那种精准度简直令人惊叹。对于那些想进入新闻、出版或需要进行大量文字工作的人来说,这本词典提供的不仅仅是词汇,更是一种“精准遣词造字”的内功心法。它需要耐心去啃,但回报是巨大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