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国债研究

新中国国债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潘国旗,柳文 著
图书标签:
  • 国债
  • 新中国
  • 金融史
  • 经济史
  • 投资
  • 债券市场
  • 宏观经济
  • 政策研究
  • 历史
  • 金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416900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0514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界定了国债及相关概念,阐述了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系统地回顾了新中国60余年的国债发展史进行了回顾。对当前我国国债规模的现状做了梳理,对发债前景、国债政策产生的宏观经济效应做了分析。对我国国债政策及国债市场运行应当做出的调整提出了政策建议,对我国各级政府的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的现状、成因及其对国债政策的影响做出了归纳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范和化解我国隐性债务、或有债务的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

  潘国旗,男,1961年11月生,浙江临安人,杭州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杭州市新世纪“131”人才,中国财政学会中国财政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共浙江省党史会理事,杭州市人大财经专家咨询小组成员。

目录

导论一、研究意义二、研究范畴——国债概念的界定三、研究综述四、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第一章 革命根据地公债和新中国初期的国债第一节 革命根据地公债回顾一、土地革命时期的根据地公债二、抗日战争时期的根据地公债三、解放战争时期的根据地公债四、革命根据地公债的作用与特点第二节 新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国债一、人民胜利折实公债二、经济建设公债三、20世纪50年代的外债第二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国债第一节 改革开放初期的国债一、20世纪80年代初恢复国债发行的历史背景二、改革开放初期的国债发行历程与发行市场的逐步建立三、改革开放初期的国债流通市场四、改革开放初期国债的作用第二节 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国债一、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二、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国债发行市场三、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国债流通市场第三节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债一、新时期外债的举借及特点二、外债管理逐步完善三、新时期外债的作用第三章 中国国债规模的现状分析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债规模的阶段性概况一、国债规模缓慢增长阶段(1979~1993年)二、国债规模大幅度增长阶段(1994~1997年)三、国债规模攀升至一个新水平阶段(1998~2004年)四、国债新增规模出现回落阶段(2005~2008年)五、国债规模再度攀升阶段(2009~2013年)第二节 对中国目前国债规模的度量一、社会应债能力指标分析二、政府偿债能力指标分析三、对上述国债规模度量指标的分析四、对中国国债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第四章 国债政策的经济效应分析第一节 国债运行产生的金融效应一、国债发行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二、国债流通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三、国债偿还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四、国债运行对市场利率的影响第二节 国债政策对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影响一、国债对投资的影响二、国债对消费的影响三、国债对总供给的影响四、国债政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第五章 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与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第一节 国债资金使用方向影响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一、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应当服务于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建设的需要二、公共财政的建设目标决定着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三、国债资金使用方向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作用四、优化国债资金使用结构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五、国债资金投向需要根据经济发展阶段加以调整第二节 对1998年以来中国国债使用方向调整状况的考察一、国债投资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顺利实施贡献突出二、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后国债投资方向存在的问题三、2004年起国债使用方向做出调整四、调整国债使用方向的根据五、国债资金使用方向调整后需防范的财政风险第六章 当前国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第一节 国债的相关法规建设及监管难以满足现实需要一、国债相关法规建设滞后二、国债监管部门间分工不明确,监管不协调第二节 国债市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一、国债发行市场存在的问题二、国债流通市场存在的问题第七章 后危机时代的国债政策与国债市场第一节 后危机时代的宏观经济环境一、发达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国内经济环境第二节 调整完善后危机时代的国债政策一、合理控制国债规模,防范国债风险二、加强国债管理,防范财政风险三、优化国债资金投放取向四、完善国债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五、积极尝试扩大地方政府发债权,分散中央政府的债务风险第三节 加强后危机时代的国债市场建设一、加强国债相关法律制度建设二、借鉴国际经验,完善国债发行制度三、健全市场运行机制,完善国债流通市场第八章 严格控制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风险第一节 隐性及或有债务成为中国政府债务的主要风险源一、中央政府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的现状二、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的现状第二节 中国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的成因第三节 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对国债政策的影响第四节 防范和化解中国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的对策建议一、转变政府职能,使其符合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的要求二、深化体制改革,消除产生隐性及或有债务的体制性因素三、分清责任,组织清欠,控制新增结语参考文献附录一 新中国国债大事记附录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1958年)国债发行情况附录三 改革开放后国债发行情况后记

精彩书摘

  《新中国国债研究》:
  但近年来中国政府外债(主权外债)余额稳中有减,在全部外债余额中的占比大幅下降。截至2007年末,中国累计借人政府外债1079.26亿美元,债务余额634.75亿美元,比2003年减少52.41亿美元,政府外债余额在全部外债余额中占比为17.0%,比2003年末下降10.9个百分点,降幅39.1%。政府外债条件较优惠,其中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年利率在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LIBOR)加减5至10个基点之间,外国政府贷款多为低息或无息,平均年利率低于3%,均远低于市场贷款利率。政府外债在中国中长期外债余额中占较大比例,2007年末为37.4%,对保持中长期外债在全部外债中占有一定安全比例和降低整体外债成本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自1987年中国首次在欧洲发行3亿德国马克债券后,1993~2003年中国连续11年到美国、日本、欧洲、新加坡和香港地区等资本市场发行债券,进行直接融资。主权外币债券的发行,在为政府筹集外汇资金的同时,也为国内各类经济体在国际资本市场发行外币债券确立了市场基准。自2004年起,中国没有在境外发行主权外币债券。
  ……
《新兴经济体债务演变与风险传导机制研究》 内容梗概: 本书聚焦于当前全球经济格局中一个至关重要却又常常被忽视的议题——新兴经济体的债务演变及其对全球金融市场构成的潜在风险。在过去几十年间,伴随全球化浪潮和部分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其债务规模与日俱增,债务结构日益复杂。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这一现象背后的多重驱动因素,探讨不同类型新兴经济体在债务积累、管理和偿还过程中所面临的独特挑战,并审视其债务风险如何通过贸易、金融和资本流动等渠道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传导。 第一部分:新兴经济体债务增长的驱动因素与历史脉络 本部分首先梳理新兴经济体债务增长的历史演变过程,追溯不同时期外部冲击(如金融危机、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和内部因素(如经济结构性问题、财政政策取向、宽松货币环境)在债务积累中的作用。我们将考察从亚洲金融危机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再到近年来量化宽松政策下的债务扩张,新兴经济体债务增长的模式与特征呈现出哪些变化。同时,深入分析投资、消费、政府支出与私人部门借贷在债务增长中的贡献,并区分不同类型新兴经济体(如资源型经济体、制造业出口导向型经济体、服务业驱动型经济体)在债务驱动模式上的差异。 第二部分:新兴经济体债务结构与可持续性分析 本部分将对新兴经济体债务的结构性特征进行深入剖析,包括外债与内债的比例、短期与长期债务的构成、不同货币计价债务的占比、以及政府、企业和居民部门债务的分布。我们将重点关注这些结构性特征如何影响新兴经济体的债务可持续性,例如,高额的短期外债和以外币计价的债务如何增加其对汇率波动和外部融资环境变化的脆弱性。通过引入多样化的量化指标和模型,对新兴经济体的债务负担能力进行实证评估,识别出哪些经济体可能面临较高的债务风险。此外,本部分还将探讨债务的可持续性与经济增长、财政平衡、以及金融市场深度之间的动态关系。 第三部分:新兴经济体债务风险的传导机制与全球影响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着重研究新兴经济体债务风险如何转化为全球性的金融冲击。我们将详细梳理以下几种主要的传导路径: 金融市场传导: 分析新兴经济体债务违约或评级下调如何引发全球投资者恐慌,导致资本从新兴市场撤离,对全球股市、债市和汇市产生联动效应。研究影子银行、衍生品等金融工具在风险放大与跨市场传染中的作用。 贸易渠道传导: 探讨新兴经济体债务危机如何通过削减进口、出口违约等方式影响全球贸易体系,以及大宗商品价格的剧烈波动如何进一步加剧其债务压力并向其他国家蔓延。 主权债务风险溢出: 分析一个新兴经济体的主权债务问题是否会引发其他同类型或地理位置相近国家的债务恐慌,形成“传染效应”。 货币与金融条件传导: 研究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如加息)如何影响新兴经济体的融资成本和偿债能力,从而触发债务风险。 第四部分:政策应对与风险管理策略 本部分将聚焦于应对新兴经济体债务风险的政策建议。对于新兴经济体自身而言,我们将探讨如何优化债务管理、加强财政纪律、促进经济结构转型以提高偿债能力,以及构建更具韧性的国内金融体系。对于国际社会而言,我们将研究如何通过国际金融机构的协调、审慎的宏观审慎监管、以及多边合作机制来防范和化解新兴经济体的债务风险,维护全球金融稳定。本部分还将讨论在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下,如何构建更具前瞻性和协同性的风险预警与应对框架。 总结: 《新兴经济体债务演变与风险传导机制研究》不仅仅是对新兴经济体债务问题的简单描述,更是对其深层驱动因素、结构性脆弱性以及全球性影响的系统性分析。本书致力于为政策制定者、金融从业者、学术研究者以及所有关心全球经济稳定的人士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视角,以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前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本书的论述基于严谨的学术研究和丰富的实证数据,力求为理解复杂且动态演变中的全球债务格局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拿起这本书,我立刻被它沉甸甸的厚重感所吸引。我预感这本书的内容一定非常详实,能够为我提供关于中国国债历史的全面解读。我脑海中浮现出,作者可能会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如何通过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来凝聚民心、支持建设开始讲起,一直讲到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债品种和发行方式的不断创新。书中是否会对不同时期国债的发行目的进行区分?比如,早期是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后期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或者是为了调节经济,稳定增长?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国债的发行机制,比如承销方式、交易规则、监管体系等,这些都是理解金融市场运作的关键。对于一个非经济学专业背景的读者,我希望作者能够用比较生动的方式来阐述这些概念,避免过于枯燥的理论堆砌。如果书中能穿插一些历史故事或者鲜为人知的细节,那就更好了,能够让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相当有吸引力,沉稳又不失现代感,书名“新中国国债研究”几个大字印刷清晰,散发着一种严谨的学术气息。我一直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史,特别是其背后的金融工具和政策演变很感兴趣,而国债无疑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想象一下,这本书会带我们穿越回新中国成立初期,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是如何通过发行国债来筹集建设资金,又是如何在后续的经济改革开放中,国债的发行机制、品种、收益率是如何调整的,以适应不同时期的经济需求和发展目标。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深入剖析一些关键的历史节点,比如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如何利用国债引导民间资本,刺激经济增长;又比如在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等外部冲击时,国债政策是如何发挥稳定器作用的。作者是否会对不同时期发行的国债进行案例分析,比如储蓄国债、凭证式国债、记账式国债等,并探讨它们各自的特点、发行目的以及对当时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梳理出新中国国债发展的脉络,还能解读出其中蕴含的经济智慧和政策逻辑,为理解中国经济的崛起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评分

我最近在书店里翻阅到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虽然我没来得及仔细阅读,但光看目录和一些零散的章节,就觉得内容相当丰富。它似乎涉及到了非常宏观的经济理论,比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之间的互动,以及它们如何通过国债这一媒介来传导和影响整体经济。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复杂的金融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的,毕竟“国债”这个词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可能多少有些距离感。书中会不会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国债,比如短期国债、长期国债、浮动利率国债等等,以及它们各自的风险收益特征?我特别想知道,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下,政府发行国债的策略会有怎样的变化?例如,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时候,财政扩张和国债发行是否会成为主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反之,在经济过热时期,又会如何通过国债的发行和回购来调整市场流动性?如果书中能有一些模型分析或者实证研究,那就更好了,能够更客观地展示国债政策的实际效果。我总觉得,理解了国债,也就更能理解国家经济运行的深层逻辑。

评分

这本书的外包装,那股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让我对它的内容充满期待。我设想,这本书会是一次穿越时空的金融旅程,带领读者深入了解新中国国债的发展历程。它或许会从建国初期,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国家是如何通过发行国债来筹集建设资金,支持国家重点项目,凝聚民心。然后,它会继续讲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国债的发行规模、品种、期限结构是如何不断演变的,以适应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求。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对不同类型的国债进行详细的介绍,比如记账式国债、凭证式国债、电子式国债,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风险和收益。作者是否还会探讨国债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比如在应对通货膨胀、稳定经济增长、化解金融风险等方面,国债政策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如果书中能有一些案例分析,比如某个时期的国债发行是如何影响当时经济形势的,那将非常有启发性。

评分

这本书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它对细节的考究。从封面到装帧,再到字体大小和行距,都透露出一种精心打磨的专业态度。我猜想,这本书的内容也一定非常扎实,不是那种流于表面的泛泛而谈。它应该会深入到新中国国债发行的具体实践层面,比如探讨在不同历史时期,国债的发行规模、期限结构、利率水平是如何确定的。会不会涉及一些具体的发行案例,比如某个特定年份发行的国债,其发行背景、发行方式、募集资金的用途以及最终的收益情况?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讨论到国债的二级市场交易,以及市场情绪、投资者行为对国债价格的影响。对于一个对金融市场运作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部分内容会非常有吸引力。另外,本书的“研究”二字,也暗示着它可能包含了一些学术性的分析,比如对国债发行对通货膨胀、货币供应量、汇率等方面的影响进行量化研究,或者对比不同国家在国债管理上的经验教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