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指南

区块链技术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邹均,张海宁,唐屹,李磊 著
图书标签:
  • 区块链
  • 分布式账本
  • 加密技术
  • 智能合约
  • 数字货币
  • 金融科技
  • 技术指南
  • 行业应用
  • 底层技术
  • 未来趋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5356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07317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区块链专家联袂推荐,资深区块链践行者联合撰写,从技术层面全面解密区块链技术
  系统讲解区块链核心概念、架构、底层算法、应用开发、典型项目与应用、常见问题等读者为关心的技术与应用

内容简介

  区块链专家联袂推荐,资深区块链践行者联合撰写,从技术层面全面揭示区块链技术秘密。涵盖基础概念、架构、底层算法、应用开发、典型的区块链解决方案、常见问题等读者*为关心的技术与应用。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共计11章内容。
  第一部分为基础和入门(第1~2章),着重是区块链入门介绍,并讲解区块链基础,包括区块链的概念、种类、比特币交易、区块链的一些基础概念等,为后面深入介绍区块链技术做铺垫。
  第二部分为架构和技术篇(第3~10章):详细讲解了以下方面。
  区块链1.0/2.0/3.0架构,以及互联链架构属性与特点剖析,做到宏观理解与认识。
  区块链基于的密码学原理和典型的算法,了解区块链开发安全之道。
  区块链中常用的共识算法与作用,了解区块链价值传递与弱中心化之基石。
  比特币开发指南,帮助初学者入门。
  以太坊上的智能合约开发要领,为以后应用打下基础。
  HyperLedger开源项目及其架构,掌握主流的项目与应用。
  区块链上常见的问题,包括TheDAO攻击的源码级分析。
  典型解决方案:以闪电网络为主的支付方案;以标识登记为主的开源ODIN解决方案。
  第三部分为回顾和展望(第11章),从架构变革的角度探讨IT发展的原动力,并提供对区块链对未来IT发展的一些展望。

作者简介

  邹均,中关村区块链产业联盟专家、服务合约(ServiceContract)方向博士,关注与实践区块链技术与应用,现为海纳云CTO。曾任IBM澳洲金融行业首席软件架构师。擅长云计算、大数据、软件定义存储。融智北京高端外国专家,在国际会议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张海宁,VMware中国云原生应用首席架构师,Harbor企业级开源容器Registry项目负责人,CloudFoundry中国社区*早的技术布道师之一,多年软件开发经验。曾任IBM资深软件工程师、Sun公司资深架构师等。目前着重关注容器、云计算和区块链领域的研究和开发。

  唐屹,广州大学教授、理学博士,专注于网络信息安全、分布式计算、区块链安全及应用等,为国外知名安全公司开发过椭圆曲线密码软件,获密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多次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科技与人才项目基金工作。

  李磊,合肥工业大学副教授,Macquarie大学博士。擅长数据挖掘、社会计算、智能计算。多次担任IEEE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与组织者,在社会计算和区块链等领域发表论文40余篇,被引用350余次。

精彩书评

  现在市面上有关区块链的书都是在讲解区块链的概念及应用场景,描述区块链技术的书却很少。我们希望读者能多了解区块链技术,多发展区块链技术,并且加以应用。只有我们了解区块链技术之后,才能真正理解区块链的意义,而不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并且有自己的判断,希望读者们能够认真读这本书,了解区块链技术,相信必定会大有所获。
  ——蔡维德,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荣誉教授,北航区块链实验室主任

  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围绕区块链技术的未来全球共享式经济协作,已经悄然来到我们身边。但是要让这种经济模式普及开来,还需要更多人去理解和使用这项技术,不仅仅是了解其简单的概念和空泛的口号,而是需要去切切实实理解其深层运作机制,这样才能更好地接受或改进这项技术。本书作为国内*一本介绍区块链技术方面的书籍,为读者进行区块链实践展示了一个全景图,是区块链学习、研究、开发的好帮手。
  ——张斌,联动优势科技有限公司CEO

  在未来,区块链所联结的,不会像比特币一样是无法辨别的匿名账户和价值不定的虚拟资产,而是千千万万真实存在的个体和公司实体,上面所承载的资产,都将具有现实的价值和对应物,而这个虚拟的网络上发生的一切,也都会直接作用于现实世界。
  ——邓迪,太一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这次邹均先生主编的这本区块链的书:《区块链技术解密》,相信一定会在IT业内,特别是在企业IT架构圈内产生巨大的反响、一定会深受广大区块链爱好者、参与者、实践者的热烈欢迎。
  ——黎江,北京世纪互联创新研究院院长

目录

本书作者
序一:什么是区块链
序二:区块链——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
序三:区块链——连接虚拟与现实
序四:区块链——转型之擎
前言
第1章 区块链和比特币初体验 / 1
1.1 区块链简介 / 1
1.1.1 区块链起源——比特币 / 1
1.1.2 区块链和区块链技术的涵义 / 2
1.1.3 区块链分类 / 2
1.1.4 区块链价值与应用 / 7
1.2 区块链体验 / 10
1.2.1 获取比特币的3种途径 / 11
1.2.2 通过交易所购买比特币 / 13
1.2.3 比特币钱包和地址 / 17
1.2.4 从交易平台提取比特币到钱包 / 20
1.2.5 比特币交易查询 / 22
1.3 本章小结 / 22
第2章 区块链基础 / 24
2.1 区块链技术 / 24
2.1.1 基本概念 / 25
2.1.2 框架与特点 / 32
2.1.3 区块链运作的核心技术 / 35
2.1.4 区块链交易流程 / 41
2.2 以太坊 / 42
2.2.1 什么是以太坊 / 42
2.2.2 以太坊技术 / 43
2.2.3 以太坊智能合约 / 48
2.2.4 以太坊的去中心化应用 / 50
2.3 基于区块链的电子货币 / 51
2.3.1 元币平台 / 51
2.3.2 代币 / 52
2.3.3 货币的未来 / 58
2.4 本章小结 / 58
第3章 区块链架构剖析 / 59
3.1 基本定义 / 59
3.2 区块链1.0架构:比特币区块链 / 61
3.2.1 比特币前端 / 63
3.2.2 比特币节点后端 / 66
3.3 区块链2.0架构:以太坊区块链 / 79
3.4 区块链3.0架构:超越货币、金融范围的区块链应用 / 87
3.5 互联链架构剖析 / 90
3.5.1 互联链背景 / 90
3.5.2 互联账本 / 91
3.5.3 互联账本协议组 / 92
3.5.4 互联账本各层协议关系 / 95
3.6 本章小结 / 96
第4章 区块链中的密码学技术 / 97
4.1 哈希算法 / 97
4.1.1 哈希函数的性质与应用 / 99
4.1.2 哈希指针链 / 101
4.2 Merkle树 / 102
4.3 公钥密码算法 / 103
4.3.1 椭圆曲线密码算法 / 104
4.3.2 secp256k1椭圆曲线 / 105
4.3.3 椭圆曲线签名与验证签名 / 106
4.4 本章小结 / 107
第5章 共识算法详解 / 109
5.1 拜占庭容错技术 / 109
5.1.1 拜占庭将军问题 / 110
5.1.2 拜占庭容错系统 / 112
5.1.3 实用的拜占庭容错系统 / 112
5.1.4 Raft协议 / 114
5.2 PoW机制 / 116
5.3 PoS机制 / 122
5.4 DPoS机制 / 123
5.5 Ripple共识算法 / 124
5.6 小蚁共识机制 / 126
5.7 本章小结 / 127
第6章 比特币应用开发指南 / 129
6.1 以虚拟机方式搭建应用开发环境 / 129
6.1.1 下载和安装Oracle VM VirtualBox / 129
6.1.2 以虚拟机方式安装Ubuntu14.04 / 133
6.1.3 安装Node.js开发环境 / 138
6.1.4 安装Docker运行环境 / 138
6.1.5 安装和运行比特币测试网络 / 139
6.1.6 运行第一个示例程序 / 141
6.2 把握比特币“交易”数据结构 / 145
6.2.1 了解比特币的“交易”数据结构 / 145
6.2.2 交易记录的实例解析 / 146
6.2.3 运行示例程序 / 148
6.3 实战:多重签名交易 / 153
6.3.1 将ODIN标识注册到区块链上的实例解析 / 153
6.3.2 运行示例程序 / 156
6.4 本章小结 / 157
第7章 智能合约 / 158
7.1 智能合约简介 / 158
7.1.1 什么是智能合约 / 158
7.1.2 智能合约的历史 / 159
7.1.3 智能合约的优点和面临的风险 / 160
7.2 以太坊智能合约详解 / 161
7.2.1 以太坊上的账户 / 161
7.2.2 以太币和Gas / 166
7.2.3 合约和交易 / 167
7.3 以太坊虚拟机 / 170
7.4 实例:在以太坊上开发实施智能合约 / 173
7.4.1 通过以太坊钱包部署智能合约 / 173
7.4.2 通过控制台部署智能合约 / 179
7.5 本章小结 / 183
第8章 超级账本项目 / 184
8.1 超级账本项目简介 / 184
8.1.1 项目背景 / 184
8.1.2 项目管理形式 / 185
8.1.3 项目的生命周期管理 / 186
8.1.4 项目发展状况 / 187
8.2 Fabric项目 / 187
8.2.1 项目概述 / 187
8.2.2 应用场景 / 188
8.2.3 项目架构 / 189
8.2.4 部署方式 / 191
8.2.5 交易的执行 / 192
8.3 Sawtooth Lake项目 / 193
8.3.1 项目概述 / 194
8.3.2 项目架构 / 194
8.4 本章小结 / 196
第9章 区块链常见问题 / 197
9.1 钱包的安全性问题 / 197
9.2 加密货币的交易方式 / 199
9.3 匿名性和隐私性 / 201
9.4 矿池算力集中的问题 / 203
9.5 51%攻击问题 / 205
9.6 去中心化的自治组织 / 207
9.6.1 去中心化的自治组织简介 / 207
9.6.2 The DAO项目 / 208
9.6.3 代码漏洞分析 / 210
9.6.4 解决方案 / 213
9.6.5 软分叉和硬分叉的影响 / 215
9.6.6 重放攻击 / 216
9.7 本章小结 / 219
第10章 区块链应用案例分析 / 220
10.1 闪电网络 / 220
10.1.1 闪电网络简介 / 220
10.1.2 支付通道的创建 / 221
10.1.3 支付通道的更新 / 223
10.1.4 支付网络的构建 / 223
10.1.5 支付通道的关闭 / 225
10.1.6 小结 / 226
10.2 ODIN:用区块链来替代DNS / 226
10.2.1 ODIN简介 / 227
10.2.2 实现功能 / 228
10.2.3 主要特点 / 229
10.2.4 ODIN标识编码格式 / 229
10.2.5 ODIN标识技术规范 / 232
10.2.6 使用示例 / 233
10.2.7 开放资源 / 234
10.2.8 问题与思考 / 234
10.3 本章小结 / 236
第11章 从架构变革看IT时代的演进 / 237
11.1 架构心得 / 237
11.1.1 架构和技术的关系 / 237
11.1.2 关于计算的观察 / 238
11.1.3 架构创新的神奇力量 / 238
11.1.4 冯·诺依曼架构 / 239
11.1.5 哈佛体系架构 / 240
11.1.6 有影响力架构的特点 / 240
11.1.7 从非生物计算到非生物智能 / 241
11.2 架构创新——IT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 / 242
11.2.1 大中型机时代 / 243
11.2.2 开放时代的到来 / 243
11.2.3 客户端/服务端(CS)分布式时代 / 243
11.2.4 互联网时代 / 244
11.2.5 云计算、大数据时代 / 246
11.2.6 互联网+时代 / 250
11.2.7 区块链+时代 / 252
11.3 未来展望 / 254

前言/序言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1900年9月8日,一场4级强度的飓风横扫德克萨斯州的加尔维斯顿。这个位于墨西哥湾的岛城,靠近德克萨斯海岸,在灾难来临前拥有37?000人口和光明的经济前景。飓风猛烈攻击了这个毫无防备的低海拔城市,给该市带来了巨大的毁坏。飓风风速为每小时225千米,毁掉了3600座建筑,使占整个城市3/4的12个街区彻底消失,死亡人数为8000~10?000人。是迄今为止,美国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自然灾害。
  而2016年8月2日在中国华南沿海登录的“妮妲”台风,风力14级,最高风速每小时151.2千米,台风过境的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5省(自治区),虽然也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但在人员伤亡统计报告中,只有1人失踪。
  这两次自然灾害的结果如此不同,归功于人类掌握了计算这个神奇工具。在妮妲形成过程中,美国、日本、中国气象监控部门就不断跟踪,通过监控数据,气象数学模型和强大的计算能力,对台风进行了准确的预报和预警。在台风到来前,有关部门做了积极准备,7.6万人得以紧急转移安置,使得损失得以降到最低。
  今天,IT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人们已经能近距离接触无人驾驶、机器人、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等先进技术,当人们在享受IT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各种便利和好处的时候,也日益感受到来自不当使用科技所带来的挑战。例如,国内日益猖獗的电信诈骗,全球范围内黑客的攻击和安全勒索,以及未来基因技术和AI(人工智能)技术给人类所带来的伦理、生活和工作方面的全方位冲击,都使得有识之士开始思考如何应对科技发展所带来的风险。
  一直以来,笔者对计算技术有一种既感恩又敬畏的情结。首先感恩我们的时代,计算技术的发展使我们避过很多前人无法避过的灾难;但高速发展的计算技术必然导致机器的智能超过人类自身,因此而产生的未来不确定性也使笔者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笔者也一直有一个预感,未来可能需要针对IT,特别是与业务结合紧密的云计算和智能设备建立监管、问责的机制。笔者的意思不完全是对从事IT或智能设备的人进行监管问责,甚至要考虑对智能设备进行自动问责。这个看似荒谬的想法促使笔者选择了云计算的问责机制(Accountability in Cloud Services)作为博士研究方向。
  所谓云计算的问责机制(Accountability),指的是在云计算架构中,能建立一个自动化的问责机制。该机制包括形式化的标准服务合同定义,服务合同的发布,服务合同执行的监控,合同违约方的自动发现,违约方的罚则和执行,以及合同双方争议的仲裁。举个例子来说,今天公有云的提供商,都没有提供能让电脑理解的云服务合同。合同双方的责任、义务和权利没有精确的界定;云服务提供商的服务好坏,是否遵从合同,都没有自动化的方法去检测;服务故障责任也没有办法界定;出现争议也只能靠人工去解决。而云计算的问责机制,旨在建立一个自动化的体系来让电脑自动规范电脑的行为。
  可想而知,这个研究课题非常有挑战。在博士研究的过程中,笔者也走了很多弯路,一直没有找到好的解决方法,直到三年前接触到比特币,突然意识到区块链技术是提供问责机制的最理想平台。这是因为区块链技术中的防伪、防篡改、交易可追溯、数字签名和智能合约技术提供了一个公正、可问责(Accountable)、自动执行的技术平台
  基础。
  但是区块链目前还停留在概念炒作阶段,很多关注点还停留在金融应用,特别是虚拟货币方面的应用。笔者认为,区块链未来可能最适合作智能设备的“警察”,为物联网和智能设备的自治管理提供一个基础平台。区块链技术应该推广应用到除金融外的行业,因此萌生了写这本书的念头,作为博士研究工作的一个延续。
  而写这本书的另一个原因,也是深感在学习区块链技术过程中碰到的参考资料不足的痛苦,希望能整理过去的学习所得,对区块链初学者有所帮助。
  从2008年中本聪发表比特币白皮书算起,区块链技术才走过短短8年的时间。虽然区块链1.0、2.0和3.0的架构理念已经提出并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认可,但区块链的技术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区块链的应用还刚起步,成熟的区块链应用除了比特币系统,还寥寥无几。在这种情况下写关于区块链的书籍,其实面临一个两难境况。一是区块链的技术变化快,像个移动的靶子;可供参考的资料又少,要准确把握一个快速变化的技术非常困难,而且受限于写笔者的水平,实践经验,写出来的书难免有很多错误,弄不好会贻笑大方。而另一方面,正因为变化快,资料少,广大区块链技术爱好者又渴望能找到一本对他们学习、理解、掌握区块链架构和技术有所帮助的书。
  目前在市场上的区块链书籍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梅兰妮·斯万(Melanie Swan)的《区块链:新经济蓝图及导读》为代表的,谈区块链对整个宏观层面所带来的革命性影响的战略性书籍;一类是以安德鲁·安东普洛斯(Andreas M. Antonpulos)的《精通比特币》,以及普林斯顿大学以阿文·拿瑞延南(Arvind?Narayanan)为首编著的《比特币和密码学技术》为代表的专注于比特币的技术性书籍。这些书籍满足了目前市场上一部分对区块链在行业中的应用有兴趣的偏业务的人士,以及对比特币技术有兴趣的偏技术的人士的需求。
  在这两类书籍所覆盖的市场中,其实还有一个很大的空白。我们发现,在对整个区块链架构(包括区块链1.0、2.0和3.0)进行系统性剖析,包括对其中关键技术(密码学、共识算法)等进行系统性论述,对不同的区块链架构形式(联盟链、公共链、私有链、侧链、多链、互联链等)进行系统性介绍的书好像还没有。而这样的书对理解、普及区块链技术,推动区块链应用落地可能会有所帮助。因此,与其等待这样的书籍出现,不如自己行动,为区块链技术的推广尽绵薄之力。笔者也就自不量力,把可能被同行笑话的风险置之脑后,鼓起勇气集合几个对区块链着迷、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条件不成熟,时间比较仓促的情况下,经过不少不眠之夜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难,特别是在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编辑高婧雅的大力协助下,完成了该书。
  本书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因资料匮乏、技术变化快而难免出现技术错误。因此,本书的目的,主要是抛砖引玉,欢迎读者多提宝贵意见,争取在下一版本能纠正大部分的错误,不断完善、提升本书的质量。
  二是缺少应用案例。其实目前网上的应用案例也有不少,但是我们认为,如果只是拿别人在网上的案例加工修改,从深度、广度方面都经不起推敲,起不了真正案例的作用。除非由真正落地该应用案例的主要负责人来写,才能使读者有真正的收获。受限于我们的人脉圈子和条件,目前只能请到PPKpub.org开源社区组织者陈晖先生来写一个区块链在标识注册方面的应用案例。在此鸣谢陈晖先生的大力支持,将来也欢迎有更多的区块链应用的领军团队提供应用案例,在未来更新的版本中补上在应用案例方面的
  短板。
  本书特色
  1)和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区块链书籍强调区块链去中心化的概念,以及对业界带来的革命性影响不同,本书主要是从技术的角度,介绍区块链的基础概念,特别是对区块链的架构进行了详细的剖析。
  2)对区块链的关键技术,包括区块链架构(1.0、2.0、3.0)、密码学和共识算法等做了一个详尽的介绍。
  3)提供了比特币开发指南,通过以太坊智能合约开发来帮助初学者入门。本书也用专门一章来讨论区块链的常见问题,包括对近期发生的DAO攻击事件,都有详细的分析。
  4)在区块链技术落地方面,本书也提供比较典型的区块链解决方案,包括支付和标识登记方面的解决方案。
  5)以独特的架构演进对IT发展的影响为切入点,给读者展示一个全新观察整个IT历史的视角,并在这个视角下探讨区块链技术在未来IT发展中的影响和地位。
  本书中一些实操的例子和章节,比较适合区块链初学者和程序员,可以成为区块链入门的书;架构剖析和深入分析方面的章节,比较适合IT架构师,以及区块链技术爱好者来深入了解区块链架构特点和技术细节,对设计区块链的解决方案有所帮助;解决方案和常见问题章节有助于区块链从业人员全面了解区块链应用落地方面的情况。最后一章是从架构视角对IT发展的一些观察,仅供喜爱思考的IT从业者参考。
  读者对象
  区块链从业者
  IT架构师
  区块链应用开发人员
  对区块链技术感兴趣的人员
  如何阅读本书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共11章。
  第一部分介绍基础和入门,包括以下2章内容。
  第1章 本书的开篇,首先介绍区块链的定义和特点,并简单介绍了区块链的主要类型,然后通过介绍购买、存储和交易比特币等实际使用场景来让读者对区块链有所体验,然后再探讨一些关于区块链的常见问题。
  第2章 介绍区块链的基础概念,为后面深入介绍区块链技术做铺垫。
  第二部分介绍架构和核心技术,包括以下8章内容:
  第3章 详细介绍区块链1.0、2.0、3.0典型架构,同时介绍了互联链的概念和架构。
  第4章 详细介绍了区块链涉及的密码学原理和典型的算法。
  第5章 介绍了在区块链架构中常用的共识算法。
  第6章 提供比特币开发指南,通过实际案例来帮助初学者入门。
  第7章 提供以太坊上的智能合约开发指南,帮助初学者掌握智能合约的开发要领。
  第8章 详细介绍HyperLedger开源项目及其架构。
  第9章 讨论区块链上常见的问题,包括最近出现的The DAO攻击的源码级分析。
  第10章 讨论区块链上的典型解决方案,一个是以闪电网络为主的支付方案,另一个是以标识登记为主的开源ODIN解决方案。
  第三部分为回顾和展望,即第11章,主要回顾IT架构演进历史并展望未来区块链对IT发展的影响。
  勘误和支持
  由于笔者的水平有限,编写时间仓促,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或者不准确的地方,恳请读者批评指正。如果你有更多的宝贵意见,欢迎通过微信或邮件进行讨论。你可以通过微信、微博,或者发送邮件到邮箱联系到我,期待能够得到你们的真挚反馈,在技术之路上互勉共进。


《数字金融的基石:区块链技术指南》 序言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我们的世界。而在这场深刻的变革浪潮中,区块链技术以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公开透明的特性,迅速崛起,成为数字经济时代不可忽视的关键驱动力。它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全新的信任机制和协作模式,正在深刻影响着金融、供应链、版权保护、身份认证乃至社会治理等众多领域。 然而,对于许多人而言,区块链仍然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词汇。它常常与加密货币联系在一起,但其应用潜力远不止于此。如何理解区块链的核心原理?它究竟是如何实现安全和可信的?它又能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哪些痛点?这些问题困扰着许多希望深入了解这项技术的人们。 《数字金融的基石:区块链技术指南》正是为解答这些疑问而生。本书旨在以清晰、系统、深入的方式,为读者搭建一座理解区块链技术的桥梁。我们不追求晦涩的学术理论,也不沉溺于过度的技术细节,而是力求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生动的案例和逻辑清晰的阐述,帮助读者掌握区块链的核心概念,理解其工作机制,并探索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书内容涵盖了区块链技术的方方面面,从最基础的分布式账本概念,到复杂的共识机制,再到智能合约的运行原理,以及不同类型区块链的特点和应用。我们相信,只有对这项技术有全面、深刻的理解,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带来的机遇,规避其潜在的风险。 我们希望,《数字金融的基石:区块链技术指南》能成为您探索数字金融世界、理解未来技术趋势的得力助手。无论您是技术爱好者、行业从业者,还是对新兴技术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相信您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知识和启示。 第一章:数字信任的基石——分布式账本技术(DLT) 在深入探讨区块链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其最核心的概念:分布式账本技术(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 DLT)。想象一下,传统金融体系依赖于一个中心化的机构(如银行)来记录和验证每一笔交易。这种中心化的模式存在单点故障的风险,容易受到攻击,并且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和效率低下的问题。 分布式账本技术则打破了这种中心化的模式。它将交易记录分散存储在网络的众多节点上,每个节点都拥有完整的账本副本。当一笔新的交易发生时,它会被广播到网络中的所有节点,经过验证后,被打包成一个“区块”,并添加到现有账本的末端。 这种分布式的存储方式带来了几个关键优势: 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 没有一个单一的控制点。这意味着任何一个节点的故障都不会影响整个网络的运行,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健壮性和鲁棒性。 透明性(Transparency): 交易记录是公开可查的(在某些区块链设计中,用户身份可以被匿名化,但交易本身是透明的)。任何人都可以查看账本上的交易信息,增加了系统的可信度。 不可篡改性(Immutability): 一旦一个区块被添加到账本中,并且得到网络的共识,就几乎不可能被篡改。这是因为篡改一个区块需要同时修改网络中绝大多数节点的账本副本,这在计算上是极其困难的。 分布式账本技术并非仅限于区块链,但区块链是目前最成熟、最广为人知的DLT实现。理解DLT是理解区块链的基础,它为我们构建一个无需信任中介即可进行安全可信交易的数字世界奠定了基石。 第二章:区块链的核心——链式结构与加密学 区块链之所以被称为“区块链”,正是因为它独特的结构:一个个“区块”通过加密技术“链接”在一起,形成一条不可逆的“链”。 区块(Block): 每个区块都包含了一批经过验证的交易记录,以及一些重要的元数据。这些元数据包括: 时间戳(Timestamp): 记录区块生成的时间。 前一个区块的哈希值(Previous Block Hash): 这是关键的链接要素。每个区块都存储着前一个区块的加密指纹。 自身的哈希值(Current Block Hash): 这是当前区块所有信息的加密指纹,一旦区块中的任何信息发生改变,这个哈希值也会随之改变。 交易数据(Transaction Data): 包含实际的交易记录。 哈希函数(Hash Function): 区块链的安全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密码学中的哈希函数。哈希函数可以将任意长度的数据映射成一个固定长度的、唯一的字符串(哈希值)。其特性包括: 单向性(One-way): 从原始数据计算哈希值很容易,但从哈希值反推出原始数据极其困难。 确定性(Deterministic): 相同的输入总是产生相同的输出。 雪崩效应(Avalanche Effect): 输入数据哪怕只有微小的改变,也会导致输出的哈希值发生巨大的变化。 正是通过将前一个区块的哈希值包含在当前区块中,区块链构建了一个强大的链式结构。如果有人试图篡改一个旧区块中的交易记录,那么这个区块的哈希值就会改变。由于后续的区块存储了前一个区块的错误哈希值,这会导致整个链条断裂,暴露篡改行为。 第三章:保障安全的秘密——共识机制 既然区块链是去中心化的,那么当网络中的节点对一笔新交易的有效性或下一个区块的生成顺序出现分歧时,如何达成一致呢?这就是共识机制的作用。共识机制是区块链网络得以正常运行、保证数据一致性和安全性的核心。它定义了一套规则,让分布式网络中的所有参与者都能就账本的状态达成一致。 目前存在多种共识机制,其中最著名和广泛应用的包括: 工作量证明(Proof-of-Work, PoW): 这是比特币使用的共识机制。在这种机制下,网络中的“矿工”需要通过解决一个复杂的计算难题来竞争生成下一个区块的权利。谁第一个解决难题,谁就有权将自己的区块添加到链上,并获得一定数量的加密货币作为奖励。PoW的计算难题设计得非常耗费计算能力和电力,这使得攻击者想要篡改链上的数据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从而保证了安全性。 优点: 安全性极高,经过了长时间的实践检验。 缺点: 能源消耗巨大,交易速度相对较慢。 权益证明(Proof-of-Stake, PoS): 在PoS机制下,生成下一个区块的权利不再基于计算能力,而是基于节点所“质押”的加密货币数量。持有更多加密货币的节点更有可能被选中来创建新的区块,并获得奖励。PoS通过激励节点去维护网络的安全(如果节点行为不当,其质押的代币可能会被罚没),来达成共识。 优点: 能源效率更高,交易速度可能更快。 缺点: 可能存在“富者愈富”的中心化倾向,需要新的安全模型。 委托权益证明(Delegated Proof-of-Stake, DPoS): DPoS是PoS的一种变体。在这种机制下,持有代币的用户投票选举出一小组“见证人”来负责生成区块。这进一步提高了交易速度和效率,但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中心化。 实用拜占庭容错(Practical Byzantine Fault Tolerance, PBFT): PBFT是一种更适用于联盟链和私有链的共识机制。它要求网络中的节点提前知道彼此的身份,并设定了一个节点可以容忍的故障比例(通常是三分之一),通过多轮消息交换来达成共识。 优点: 交易速度快,效率高,适用于对性能要求较高的场景。 缺点: 节点的数量受到限制,不适合大规模公有链。 理解不同的共识机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区块链网络的特点、优势和局限性,并根据具体应用场景选择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第四章:智能合约——让区块链“活”起来 如果说区块链提供了一个可信的记账系统,那么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则赋予了这个系统执行自动化逻辑的能力。智能合约是由代码编写的、运行在区块链上的程序,它能够自动执行预设的条款和条件。当满足合约中定义的特定条件时,合约就会自动触发相应的操作,而无需任何人工干预或第三方信任机构。 可以将智能合约想象成一种“数字化的、自动执行的合同”。例如,在一个房屋租赁的智能合约中,当租户将租金打入合约地址后,合约会自动解锁房门密码;或者当租期结束,且租户未损坏房屋,合约会自动将押金退还。 智能合约的关键特性包括: 自动化(Automation): 一旦部署,合约即可自主执行,无需人工介入。 确定性(Determinism): 在相同的输入条件下,智能合约的执行结果总是相同的,保证了结果的可预测性。 不可篡改性(Immutability): 部署到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一旦确定,就无法被更改,保证了其执行的可靠性。 透明性(Transparency): 合约的代码和执行过程都公开在区块链上,任何人都可以进行审计。 智能合约是区块链技术实现更广泛应用的关键。它们能够自动化复杂的业务流程,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并减少人为错误和欺诈的可能性。目前,以太坊是支持智能合约最著名的区块链平台,其 Solidity 编程语言已成为智能合约开发的主流。 第五章:区块链的家族——公有链、联盟链与私有链 区块链技术并非千篇一律,根据其参与者的准入机制和权限控制,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公有链(Public Blockchain): 这是最开放的区块链形式,任何人都可以加入网络,参与交易的验证和打包,也可以读取链上的数据。其核心特点是去中心化程度最高,安全性也最强,但通常在交易速度和效率上有所牺牲。比特币和以太坊是最典型的公有链。 适用场景: 加密货币、去中心化应用(DApps)、需要高度透明和抗审查的场景。 联盟链(Consortium Blockchain)/联合链(Federated Blockchain): 联盟链由一组预先选定的、相互不完全信任的组织共同管理和维护。参与者需要获得授权才能加入网络,并参与交易的验证。这种模式在去中心化和中心化之间取得了一个平衡,通常比公有链具有更高的交易速度和效率。 适用场景: 供应链金融、跨企业数据共享、身份管理、需要一定程度的隐私和可控性的场景。 私有链(Private Blockchain): 私有链是由单个组织完全控制和管理的区块链。只有该组织授权的参与者才能加入网络,并具有不同的访问权限。私有链的去中心化程度最低,但提供了最高级别的隐私和控制,并且可以实现极高的交易速度。 适用场景: 企业内部的审计、数据管理、资产追踪等。 理解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区块链,有助于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和安全要求,选择最适合的区块链技术实现。 第六章:区块链的应用前景——超越加密货币 虽然区块链技术因比特币而广为人知,但其应用潜力远不止于加密货币。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赋能各行各业,重塑商业模式和价值传递方式。 金融服务: 跨境支付与汇款: 区块链可以大大降低跨境支付的成本和时间,绕过传统SWIFT系统的繁琐流程。 证券发行与交易: 通过代币化(Tokenization),股票、债券等资产可以在区块链上发行和交易,提高流动性,降低交易成本。 贸易融资: 利用智能合约和共享账本,可以简化复杂的贸易融资流程,提高透明度,降低风险。 数字身份认证: 区块链可以提供去中心化的、用户可控的数字身份解决方案,提高安全性和隐私性。 供应链管理: 商品溯源: 记录商品从生产、运输到销售的全过程,确保商品真实性,打击假冒伪劣。 物流跟踪: 实时、透明地跟踪货物位置和状态,提高物流效率,减少损耗。 供应链金融: 基于区块链上的真实交易数据,为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提供更便捷、低成本的融资服务。 版权保护与内容分发: 数字版权登记: 自动记录创作时间和所有权,为数字内容提供可信的证明。 版税自动分配: 利用智能合约,音乐、文章等内容一旦被使用,即可自动将版税分配给创作者。 医疗保健: 电子病历管理: 安全、可控地存储和共享患者的医疗记录,提高医疗效率和数据安全性。 药物溯源: 确保药品从生产到患者手中的全程可追溯,防止假药。 物联网(IoT): 设备身份管理: 为大量物联网设备提供安全、可信的身份标识。 数据共享与交易: 实现设备之间安全、自动化的数据交换和价值转移。 政府与公共服务: 投票系统: 构建更安全、透明、可信的电子投票系统。 土地登记: 提高土地产权登记的透明度和效率,防止欺诈。 公共记录管理: 确保政府记录的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性。 结语 区块链技术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和迭代的阶段。本书旨在为您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帮助您理解这项革命性技术的内在逻辑和巨大潜力。我们鼓励您在阅读本书后,继续深入探索,关注行业动态,思考区块链如何为您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改变。 数字世界的信任正在被重新定义,而区块链无疑是这场重塑的关键力量之一。希望《数字金融的基石:区块链技术指南》能成为您在这个数字浪潮中,理解趋势、把握机遇的明灯。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是抱着一种“看看热闹”的心态来读这本书的。毕竟“区块链”这个词在新闻里、在朋友圈里出现的频率实在太高了,但具体是什么,却很少有人能说清楚。拿到《区块链技术指南》后,我发现它真的做到了“指南”这个名字应有的职责。它从最基础的“什么是区块链”开始,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揭示其内在的运作原理。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分布式账本”的阐述,作者通过一个生动的例子,解释了为什么它能保证数据的不可篡改和透明性,让我茅塞顿开。而且,书中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加密货币背后的技术原理,以及智能合约是如何工作的,这些都是我之前一直觉得难以理解的概念,现在读来却豁然开朗。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平实,没有太多晦涩难懂的术语,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它让我觉得,区块链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可以被理解和掌握的。

评分

这是一本真正能改变你看待世界方式的书。我以前对区块链的认识,仅限于它和比特币的联系,总觉得它是个“炒币”的工具。但《区块链技术指南》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认知。《指南》用非常清晰的逻辑,将区块链的本质——一种去中心化的、不可篡改的分布式数据库——展现得淋漓尽致。它深入探讨了区块链在物联网、数字身份、去中心化金融(DeFi)等新兴领域的应用前景,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未来图景。书中对“通证经济”的解读也十分独到,解释了Token如何赋能新的商业模式和激励机制。我尤其被书中关于“Web3.0”的章节所吸引,它描绘了一个更加开放、用户拥有数据主权的互联网愿景,而区块链正是实现这一愿景的关键技术。阅读这本书,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世界的窗户,让我对接下来的科技发展有了更清晰的预判和更深刻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区块链这个概念很感兴趣,但总觉得它太过高深莫测,好像只属于那些技术大牛的领域。拿到《区块链技术指南》这本书后,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阅,结果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书的开篇并没有直接深入枯燥的技术细节,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易懂的方式,从区块链的起源、发展历程讲起,穿插了一些引人入胜的案例。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解释“去中心化”这个核心概念时,用的类比。它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什么区块链能够颠覆很多传统的信任机制。而且,书中还提到了区块链在不同行业的应用,比如金融、供应链、版权保护等等,让我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关于加密货币的,它的潜力远比我想象的要大得多。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初步但清晰的区块链认知框架,不再是那个“一头雾水”的门外汉了。我甚至开始思考,在自己的工作中,是否也能找到区块链应用的切入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点燃了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评分

我是一位对新技术抱有极大热情但又缺乏专业背景的普通读者。在朋友的推荐下,我翻开了《区块链技术指南》。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并没有一开始就用大量专业术语来“劝退”读者。相反,它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出发,先是勾勒出区块链这项技术诞生的时代背景和解决的核心痛点,例如信息不对称、信任缺失等。然后,它循序渐进地引入了“链”和“块”的概念,并巧妙地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比喻来解释挖矿、节点、私钥公钥等核心要素。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智能合约”的生动描绘,它将复杂的编程逻辑转化为了一种“自动执行的合同”,这种直观的理解方式让我印象深刻。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历史案例和未来趋势的分析,使得整个阅读过程既充实又不枯燥。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对区块链一无所知的“小白”,而是能够与人自信地讨论区块链的基本原理和潜在价值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很吸引人,沉甸甸的手感,配上封面简洁而富有科技感的插图,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专业性。当我深入阅读后,发现其内容更是名副其实。它没有回避技术上的复杂性,但在解释重要概念时,比如“共识机制”、“智能合约”、“哈希算法”等,都做了详尽的分析,并且提供了清晰的图示和流程图,这对于我这种非计算机专业出身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作者的讲解逻辑非常严谨,一层一层递进,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再到未来发展趋势,都涵盖得面面俱到。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在介绍不同区块链平台(比如比特币、以太坊等)的优劣势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它们的设计哲学和技术特点,这让我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和适用场景。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区块链的理解已经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能够辨别不同区块链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和商业价值,不再会被一些花哨的宣传所迷惑。

评分

区块链这么火,必须要给自己随时充充电。

评分

活动期间买的很实惠,京东自营,值得信赖。

评分

晚上下单,第二天中午就收到了,发货速度很快,快递小哥也很给力,内容写的也很好,不错不错,五颗星!

评分

东西不错,价格实惠,活动的时候买就是划算...

评分

挺好的,速度超快,书的质量也挺好的!

评分

不错不错 买了好几回了 已经是老顾客了 哈哈哈哈

评分

书本非常好,但是原理方面讲解的太少,不是非常需要。

评分

区块链技术必读的入门书,买的人很多,京东图书促销很给力。

评分

学习先进技术了解科技前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