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现代战争不分前方后方,战伤不仅发生于直接参战军人,伤及人民群众,与战伤类似的恐怖袭击伤害也是如此。特殊伤害虽平时多见,但如高寒条件所致的冻伤、湿热环境易发的咬蜇伤、各种交通事故伤等等,战时也完全可以发生。因此,对战伤和特殊创伤的研究与救治,绝不是军队特有的“专业和专责”,而是在全民国防精神指导下军民的共同“职责和担当”。对战伤的有效防控和救治是争取战争胜利的重要环节。本分册内容希望能为军地广大医务人员,特别是创伤外科研究所人员共同掌握。参加本分册编写人员大多是我国创伤领域的知名专家,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他们希望本分册的出版能对同道有所参考和帮助,并恳请指正。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烧伤
第一节 热能对局部组织和全身的损害
一、热能对局部组织的损伤
一、热能对全身的损害
第二节 烧伤局部的病理变化
一、I度烧伤
一、Ⅱ度烧伤
二、Ⅲ度烧伤
第三节 烧伤后内脏病理变化
一、上呼吸道
一、肺脏
二、消化道
第四节 烧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病理变化
一、肺脏
一、肝脏
二、心肌
四、胃肠道
五、肾脏
六、脑
第一节 烧伤后早期血管通透性的变化
一、毛细血管通透性产生机制
一、烧伤后血管通透性的时相变化
二、引起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的体液因素
四、烧伤后组织水肿的形成
五、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机制及其在血管通透性改变中的作用
第二节 烧伤后缺血一再灌注损伤
一、烧伤后缺血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和特征
二、延迟复苏后引起的细胞、重要脏器和组织损伤
第三节 烧伤早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一、有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测
二、心肌收缩性的改变
三、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规律
第四节 烧伤早期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一、血液的主要流变性
二、严重烧伤后血液流变性的变化
三、烧伤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因素
第五节 烧伤后内分泌功能的变化
第六节 烧伤后凝血一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变化
第七节 烧伤后消化系统的变化
一、胃肠道黏膜损伤
二、应激性溃疡
第八节 烧伤后肾功能的变化
一、烧伤后急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
二、严重烧伤肾脏形态和功能损害
第九节 烧伤后肝功能的变化
一、肝缺血
二、高胆红素血症
三、毒性物质
四、全身感染
第一节 免疫功能紊乱的分子机制
一、抑制因子学说
二、抑制性细胞学说
三、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功能网络紊乱学说
第二节 细胞免疫功能障碍在脓毒症中的作用
第三节 免疫功能紊乱的调理措施
一、脓毒症干预新途径
二、脓毒症免疫调理新策略
第一节 烧伤面积的计算
一、中国新九分法
二、手掌法
三、注意事项
第二节 烧伤深度的估计
第五章 急救与后送
第六章 烧伤休克的防治
第七章 烧伤创面处理
第八章 烧伤感染
第九章 烧伤脓毒症
第十章 内脏并发症
第十一章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第十二章 吸入性损伤
第十三章 烧伤复合伤
第十四章 特殊部位烧伤
第十五章 特殊原因烧伤
第十六章 烧伤代谢与营养
第十七章 皮肤及组织储存
……
第二篇战伤
第三篇交通伤
第四篇特殊创伤
前言/序言
纵观有损人类健康以至危及生命的疾患,在宏观上可概括为“病”和“伤”两大部分,致病因素和致伤因素均极繁多。就伤而言,“创伤”最为常见多发,而创伤又以不同致伤原因和发生于不同部位而分为多种类别。创伤发生于平时和战时,多发于青壮年,伤死和伤残严重影响社会劳动力和部队战斗力,家庭也常因此而致贫或返贫。因此,大力加强创伤的研究与防治,特别受到国家、社会、广大人民群众和医务界的充分关注。
由王正国院士主编的《创伤学——基础与临床》,2006年10月由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07年获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近10年来,创伤医学又不断发展,出版社建议在原书基础上增加新理论、新概念、新技术、新疗法,拓编为由多部分册合成的《现代创伤医学丛书》。其中,由原书中的第七篇“烧伤”、第八篇“战伤”和第九篇“特殊创伤”组合为《战伤与特殊创伤》分册。
“战伤”,顾名思义是战争中发生的伤害,是创伤领域重要而特殊的伤类。战伤大多数在本质上属于创伤,大多由武器所致,主要发生于军人。但是,随着国际态势的角逐,军事革命的演进,战争理论、战争方式和部队编成的变化,特别是随科技发展而使武器装备日新月异,使战伤的数量和伤类伤情、发生的地域和受伤的人群等多方面,都不等同于传统的战伤,具有“现代战伤”的深刻变化。
“特殊创伤”,顾名思义是由特殊致伤因素或在特殊条件下发生的创伤,正因其特殊,需要对其有特殊的认识和处置。
现代战争不分前方后方,战伤不仅发生于直接参战军人,更多地伤及人民群众,与战伤类似的恐怖袭击伤害也是如此。特殊伤害虽平时多见,但如高寒条件所致的冻伤、湿热环境易发的咬蜇伤、各种交通事故伤等等,战时也完全可以发生。因此,对战伤和特殊创伤的研究与救治,绝不是军队特有的“专业和专责”,而是在全民国防精神指导下军民的共同“职责和担当”。对战伤的有效防控和救治是争取战争胜利的重要环节。本分册内容希望能为军地广大医务人员,特别是创伤外科研究所人员共同掌握。参加本分册编写人员大多是我国创伤领域的知名专家,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他们希望本分册的出版能对同道有所参考和帮助,并恳请指正。
战火与磨难,生命的坚韧回响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医学知识的枯燥手册,而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探索,聚焦于人类在极端压力和创伤下所展现出的脆弱与坚韧。它将带您走进一个充满挑战的领域,那里,生命的边界被一次次试探,科技与人性的光辉交织,共同谱写着守护生命的壮丽篇章。 引言:当和平的假象被撕裂 和平,是人类最普遍的祈愿,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战争的阴影从未真正消散。无论是宏大的国家冲突,还是局部的武装纷争,枪炮轰鸣、硝烟弥漫的战场,总是不可避免地将生命的脆弱赤裸裸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当突如其来的灾难,如地震、洪水、恐怖袭击,将我们从日常的安宁中抛入绝境,个体所承受的创伤,不仅仅是对身体的摧残,更是对心灵深处的撕裂。 本书正是以此为切入点,旨在深刻理解并应对那些由极端暴力、意外事故或特定环境因素所引发的复杂创伤。它不回避血腥与痛苦,而是以专业的视角,冷静而客观地剖析这些创伤的成因、特点、临床表现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我们将一同审视那些在硝烟中绽放的生命之花,在废墟中顽强生长的生命之苗,以及那些为挽救生命而奋斗不息的医者身影。 第一部分:战场的无情洗礼——战伤的特异性与挑战 战争,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道难以磨灭的伤痕。战伤,作为战争最直接的产物,其复杂性和残酷性远超普通创伤。本书将在这一部分,深入剖析战伤的独特之处,挑战传统的医学应对模式。 弹道学与弹药的演变: 从冷兵器时代的刀剑穿刺,到现代武器的精准打击,弹药的演变直接影响着创伤的形态和严重程度。我们将详细介绍不同类型弹药(如子弹、炮弹、破片、燃烧弹、化学武器等)的物理特性,它们在人体内造成的创伤机制,例如穿透伤、撕裂伤、爆震伤、烧伤等,并探讨这些创伤对组织和器官的破坏方式。理解弹道学,是评估战伤严重性、预测预后及制定治疗方案的基础。 战场的特殊环境与医疗保障: 战场环境恶劣,医疗资源匮乏,后送困难,这使得战伤的救治面临巨大挑战。我们将探讨在战地环境下,如何克服交通不便、通讯中断、感染风险高等不利因素,建立有效的现场急救体系和野战医疗保障网络。从最初的战场止血、包扎,到野战医院的快速评估、分诊、手术,再到伤员的转运与后续治疗,每一步都至关重要。 多发伤与复合伤的综合管理: 战伤往往不是单一的损伤,而是多处、多部位、多系统的损伤同时发生,即多发伤和复合伤。例如,爆炸冲击波可能同时造成爆震伤、骨折、内脏损伤,而破片则可能造成贯通伤、多处撕裂伤。本书将重点阐述针对这类复杂伤情的评估流程和治疗策略,强调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如骨科、普外科、神经外科、胸外科、烧伤科等,如何协同作战,为患者争取最佳的生存机会。 感染控制与抗生素耐药性: 战场环境,特别是战壕、废墟等,充满致病菌,伤口易感染,且常伴有抗生素耐药性的挑战。我们将深入探讨战伤感染的预防与治疗策略,包括早期清创、抗生素的选择与应用、生物膜的防治,以及在多重耐药菌背景下的治疗难题。 心理创伤的早期识别与干预: 战伤对士兵的身心都会造成巨大创伤。除了身体的损伤,长期暴露在暴力和死亡的环境中,极易导致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心理问题。本书将关注战伤的心理层面,探讨如何进行心理筛查、提供即时心理支持,以及建立长期的心理康复机制,帮助士兵重新融入社会。 第二部分:超越常规的挑战——特殊创伤的应对之道 除了传统的战伤,现代社会中还涌现出一些特殊类型的创伤,它们可能源于特定的职业、环境或技术发展,同样考验着医学的智慧和能力。 高科技武器造成的创伤: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武器不断出现,其造成的创伤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例如,激光武器可能导致严重的眼部损伤和视网膜损伤;电磁脉冲武器可能对电子设备造成破坏,间接影响医疗设备的正常运作;纳米技术武器如果失控,可能引发新的生物或化学毒性风险。本书将探讨这些前沿科技可能带来的创伤类型,以及相应的防护与治疗思路。 极端环境下的创伤: 宇航员在太空中的微重力环境、深海潜水员在高压环境下的减压病、极地科考人员在极寒环境下的冻伤和高原反应,这些都是特殊环境下的创伤。我们将分析这些极端环境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以及相应的急救和治疗原则。例如,太空创伤的特点可能是骨密度流失、肌肉萎缩、心血管系统变化;深海潜水伤则需要掌握高压氧治疗等特殊技术。 大规模灾难中的复合性创伤: 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火山爆发)或人为灾难(如核泄漏、化学品泄漏、大规模恐怖袭击)常常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并伴随复杂的伤情。这类创伤的特点是伤者数量庞大、伤情复杂多样,医疗资源往往极度短缺。本书将深入探讨大规模灾难下的创伤管理,包括现场的伤员分类、快速医疗响应、物资调配、临时医疗点的设立,以及应对大规模感染爆发的预案。 网络攻击与信息安全相关的创伤: 尽管听起来有些抽象,但在高度信息化的现代社会,网络攻击同样可能带来“创伤”。例如,关键基础设施(如医院网络、电力系统)遭受攻击,可能导致医疗服务中断,直接危及生命;个人信息泄露则可能带来心理压力和经济损失。本书将从更广阔的视角,探讨信息安全问题与个体健康之间的潜在关联,以及在数字时代如何构建更安全的医疗环境。 生物恐怖与新型病原体威胁: 生物恐怖主义和新型传染病的爆发,对公共卫生系统构成严峻挑战。这些事件可能导致大规模的感染和死亡,其传播速度快、致病性强。本书将关注生物恐怖袭击和新兴病原体引起的创伤,包括早期识别、隔离、诊断、治疗以及疫苗研发的紧迫性。 第三部分:医学的进步与未来的展望 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医学界从未停止探索与进步的脚步。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聚焦于现代创伤医学在应对战伤与特殊创伤方面取得的成就,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微创技术与精准医疗: 机器人手术、内镜手术等微创技术的应用,在减少创伤、缩短恢复时间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处理深部或复杂创伤时。同时,基因测序、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使得医疗更加精准高效。 再生医学与组织工程: 损伤的组织和器官修复是创伤医学的终极目标之一。本书将介绍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领域的最新进展,如干细胞疗法、3D生物打印等,它们为修复严重创伤、重建功能带来了新的希望。 人工智能在创伤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AI)在影像识别、病理分析、药物研发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能够辅助医生进行更快速、更准确的诊断,并优化治疗方案。 跨学科合作与国际交流: 应对战伤与特殊创伤,需要医学、工程学、信息科学、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紧密合作。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资源。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体系的构建: 最终,预防永远胜于治疗。本书将强调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建立有效的灾害预警与应对机制,从源头上减少创伤的发生。 结语:生命至上,永不放弃 战伤与特殊创伤,是对人类身体承受能力的极限考验,也是对医学智慧与勇气的严峻挑战。本书的编写,旨在为医务工作者、研究人员,乃至关注生命健康的每一个人,提供一个深刻理解这些复杂创伤的平台。它提醒我们,无论面对何种困境,生命的力量都可能超乎想象。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在磨难与绝望的边缘,人类的坚韧、医者的担当、科技的进步,共同谱写着对生命的尊重与守护。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激发更多对创伤医学领域的关注与投入,为构建一个更安全、更健康的未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