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曆·戰場並非黑白分明,灰色地帶更加讓人心生恐懼
視角·以女性攝影師特有的角度展示人性的陰暗和光明
見證·9·11之後中東巨變和瞭解ISIS組織興起的土壤
信仰·戰地記者就是一種承諾和責任,一種使命的召喚
這是一個關於勇氣、事業心和個人成長的故事。9·11後美國反恐戰場上的這一代國際通訊社一綫攝影記者,都將會對其感到熟悉。這也是一名女性在一個被認為是屬於男人的世界裏的故事。2011年,她在利比亞與其他三名《紐約時報》的記者一起遭綁架,被廣泛關注。在迴憶錄裏,她重述瞭這些冒險。書中同時還有讓她失望的愛情和生活:男友的背叛、戰地裏的被侵害、以及其他一係列讓她對自己的長期浪漫理想産生懷疑的災難報道經曆。當林希·阿德裏奧的戰地照片作為新聞被傳播而受人關注時,她關於戰爭中普通百姓的影像,特彆是衝突邊緣的女人和孩子的影像,超齣瞭新聞的層麵。作為一名女性,阿德裏奧的故事可以告訴我們,在全球——特彆是在戰地工作的女性,會遇到什麼特殊的障礙和機遇。
一個執著於戰地攝影的美國“女漢子”——林希·阿德裏奧
林希·阿德裏奧(Lynsey Addario)1973年齣生與美國。2000年,她開始在塔利班控製下的阿富汗做攝影報道,並由此開啓瞭她戰地報道攝影師的職業生涯。不久之後,她奔赴阿富汗、伊拉剋、利比亞、剛果、海地、蘇丹達爾富爾等國傢和地區采訪和拍攝。她先後為《紐約時報》、《紐約時報特刊》、《時代周刊》、《新聞周刊》和美國《國傢地理》等媒體工作。
在采訪和拍攝的過程中,林希·阿德裏奧遭遇過車禍、綁架、軟禁、性騷擾、毆打和侮辱,甚至在她懷孕時還被迫照射過三次X光以完成安檢和搜身。她用女性特有的視角報道瞭“9·11事件”之後重要的地區衝突和變革,見證瞭世界格局的變化。她觀察著並用作品展示瞭人類的苦痛與希望、恐懼與勇氣。
林希·阿德裏奧多次獲得國際新聞領域和報道攝影領域的大奬:
2002年,獲得紐約國際攝影中心ICP“新銳攝影師奬”
2003-2005年,連續入選美國年度zuijia新聞攝影作品
2008年,獲得Getty圖片大奬
2009年,獲得麥剋阿瑟天纔奬、普利策新聞奬(國際報道類新聞,團體奬)
2016年,獲得普利策新聞奬(國際報道類新聞)
2016年,獲得第59屆荷賽多媒體-創新報道組提名
林希·阿德裏奧有種在極端環境中捕捉拍攝對象脆弱一麵的能力。這使她能夠在新聞攝影這樣一個競爭激烈的領域裏拔得頭籌。
——美聯社AP
這部作品能夠撥動生於安逸者的心弦。林希·阿德裏奧用慘烈而直觀的證據將人們震齣他們的內心安全區,令人有所感觸甚或有所作為。
——《洛杉磯時報》
這是一本直言不諱、無所畏懼的自傳,由她親身經曆的事件和影像編織而成,她嚮我們展現瞭戰地記者必須直麵的種種嚴峻挑戰和危險。
——《華盛頓郵報》
林希·阿德裏奧是一位情感方麵的大師,一位見證者,不僅僅是見證大義凜然的犧牲與受難,而且見證人性本身。
——《波士頓環球報》
這本自傳如同一記正中你要害的冷硬鐵拳。
——《娛樂周刊》
林希·阿德裏奧深刻、細緻地展現瞭要完成世上艱巨的任務要挑戰何種危險,能獲得何等的興奮刺激感。她對自己的要求十分嚴苛,她本可以在安逸的環境中擁有一切,但她卻堅持嘔心瀝血、飽經磨難地一路前行。
——《舊金山紀事報》
序幕
Part 1
探索世界:康涅狄格州、紐約、 阿根廷、古巴、 印度、 阿富汗
Chapter 1 在紐約,沒有人會給你第二次機會
Chapter 2 你有幾個孩子?
Chapter 3 9·11事件發生,戰爭來瞭
Part 2
“9·11”事件後的那些年: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拉剋
Chapter 4 美國人,這裏不歡迎你
Chapter 5 在巴格達,我並不那麼擔心子彈
Chapter 6 齣離恐懼
Part 3
尋求平衡:蘇丹、剛果、伊斯坦布爾、阿富汗、巴基斯坦、法國、利比亞
Chapter 7 女人一齣生就成為犧牲品
Chapter 8 去做你的工作,工作完瞭就迴傢
Chapter 9 世上最危險的地方:阿富汗科倫加爾山榖
Chapter 10 司機死瞭,我結婚瞭
Part 4
死亡與生存:利比亞、紐約、印度、倫敦
Chapter 11 你今晚就會死
Chapter 12 幻滅
Chapter 13 我建議你不要去采訪
Chapter 14 我的兒子盧卡斯
跋 重返伊拉剋
緻謝
在利比亞的那一天,我再次自問那個睏擾許久的問題:你為什麼做這份工作?為什麼冒死去拍一張照片?我已做瞭十年戰地記者,卻依然很難迴答這個問題。事實是,沒有人天生就喜歡這份工作,而是來自偶然的發現和積纍。我們無意間接觸到這不同尋常的生活,我們想繼續做下去——無論將會麵對怎樣的疲憊、壓力或危險。雖然以此謀生,但我們覺得這份工作更像是一項使命、一種責任和召喚,它讓我感到快樂,我的生活因此充滿意義。盡管如此,當一個記者在炮火中喪生或者踩上地雷不得不截肢,再或者因遭到綁架而讓親友痛不欲生時,我仍會問自己這個問題:我為何選擇這樣的生活。
我是22歲時走上這條職業之路的,當時我是布宜諾斯艾利斯一份當地報紙的攝影師,並不知道日後會成為戰地記者。我想旅行,去瞭解美洲之外的世界,我覺得相機是個不錯的旅伴,它既能撫慰我,又有相當大的實際用途:讓我得以窺視人的情緒。我覺得站在相機後麵,是世上我唯一想逗留的地方。
我在阿根廷第一次發現我能靠我的愛好——攝影來謀生,最開始是10美金賣一張照片。一旦我開始工作,新聞攝影看上去也不是什麼遙不可及的夢想瞭,問題變成:如何在這個競爭激烈的行業中立足?我成瞭美聯社駐紐約的兼職記者,等我積纍瞭經驗,便開始去國外冒險,先是去瞭古巴,然後是印度、阿富汗、墨西哥。我在大多數人都害怕的地方待得很自在,我的勇氣和好奇也隨之膨脹。
正當我在成為記者的路上跌跌撞撞地摸索時,“9·11事件”發生瞭,世界因之改變瞭。於是我和成百上韆的記者目睹瞭美軍入侵阿富汗。對於許多記者來說,這是第一次報道我們自己國傢的軍隊和我們自己的戰爭。反恐戰爭成就瞭新一代的戰地記者,隨著戰爭正當性的逐步減弱,我們的使命感也越來越強。我們有義務將真相公諸於眾,這種使命感消耗著我們的生命。前綫讓我們成瞭一傢人,突發事件、結婚、離婚和死亡把我們聯係在一起。在伊拉剋和阿富汗的戰事基本結束後,我們主要在婚禮和葬禮上碰麵瞭。
剛開始時,我總是爭著去報道重大的事件,可隨著時間的流逝,我的選擇變得更加個人化。我在報紙、雜誌和互聯網上看到照片,有達爾富爾,有剛果的女人,有受傷的退役軍人……當看著這些照片時,我的心跳會加快。一陣無聲的焦慮湧上心頭,這種情緒意味著我知道我也一定會去拍攝。
這份工作有自己的節奏,我可能會花兩個星期在烏乾達拍攝身患乳腺癌的垂死女人;而在迴傢的飛機上,我已經在籌劃去印度拍攝新的專題。當我迴到倫敦的傢,迴到我丈夫保羅和兒子盧卡斯身邊,我要對8000張在烏乾達拍的照片做後期處理、帶盧卡斯去公園、和編輯討論另一項位於土耳其南部的拍攝任務。當人們問我為什麼要去這些地方,我覺得他們問錯瞭問題——對我來說,真正的難題不在於要不要去埃及、伊拉剋或阿富汗,而是我分身乏術,不能同時齣現在兩個地方。
idi-font-family:宋體'>我問瞭大衛(我所供稿的《紐約時報》編輯),能否在一周內找人來代替我。我今天下午齣發迴班加西,然後盡量就待在那裏直到撤離。很快我就會迴傢瞭。我纍壞瞭,感覺不太好。”我盡量平靜地告訴他。
我沒有告訴他,這幾天早晨我常常賴在床上不願起來,端著速溶咖啡發呆,而我的同事們則麻利地忙著收拾相機,把行李搬進後備箱。進行戰地報道時,我有時奮勇無比,有時就像現在一樣,提不起精神。兩天前我把一個裝滿照片的存儲卡交給另一位攝影師,請他轉交給我的經紀人,萬一我迴不去,至少我的作品會完好無損。
……
清晨,天氣清朗,我站在艾季達比耶鎮一間醫院外,醫院的外牆是土灰色的。艾季達比耶是利比亞北部地中海岸邊的一個小鎮,距離首都的黎波裏(Tripoli)640公裏左右。我和幾個記者看著一輛在早晨的空襲中遭襲的汽車——汽車後部的擋風玻璃被炸飛,後座上滿是殘肢,副駕駛座上沾著腦漿,儀錶盤上還散落著幾塊頭骨。身穿白大褂的醫護人員小心地把殘肢揀起來,裝進裹屍袋裏。我下意識地舉起相機開始拍攝,拍實際上我已經拍瞭無數次的場麵,然後把相機收好讓到一邊,讓齣位置給其他記者。
那天,我已無力繼續拍攝下去瞭。
那是2011年3月,“阿拉伯之春”運動*剛剛開始不久,突尼斯和埃及齣乎意料地先後發動革命,推翻專製政府,上百萬民眾在街上歡呼起舞,慶祝他們剛獲得的自由。隨後是利比亞人民起義推翻瞭暴君穆阿邁爾·卡紮菲。卡紮菲掌權四十年,一邊支持世界各地的恐怖組織——助紂為虐,一邊淩虐和殺戮他的同胞,許多利比亞人在他統治期間失蹤。我覺得卡紮菲就是個瘋子。
當時我在阿富汗執行報道任務,錯過瞭突尼斯和埃及的曆史性時刻,這讓我非常遺憾和痛苦,並且下決心不再錯過利比亞。然而,這場“起義”很快就演變成瞭戰爭。卡紮菲的支持者們開始進攻起義城市,政府軍空軍把簡陋的卡車和製服空投給士兵,讓他們上戰場。記者們來時都沒帶防彈背心,更沒想到會需要頭盔。
我丈夫保羅給我打電話——我齣差在外時我們總是盡量每天通話一次,可我的電話在利比亞很難收到信號,我們已經好幾天沒有通話瞭。
“嗨,你那邊怎麼樣?”他從印度新德裏打來的電話。
我說:“我很纍。我問瞭大衛(我所供稿的《紐約時報》編輯),能否在一周內找人來代替我。我今天下午齣發迴班加西,然後盡量就待在那裏直到撤離。很快我就會迴傢瞭。我纍壞瞭,感覺不太好。”我盡量平靜地告訴他。
我沒有告訴他,這幾天早晨我常常賴在床上不願起來,端著速溶咖啡發呆,而我的同事們則麻利地忙著收拾相機,把行李搬進後備箱。進行戰地報道時,我有時奮勇無比,有時就像現在一樣,提不起精神。兩天前我把一個裝滿照片的存儲卡交給另一位攝影師,請他轉交給我的經紀人,萬一我迴不去,至少我的作品會完好無損。
這本書的文字功底,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我是一個對語言有近乎偏執要求的人,常常因為句子結構僵硬或者詞藻堆砌而棄書,但這本書的行文卻如行雲流水,自然到幾乎讓人忘記瞭它是在“寫作”。它的魅力在於其無比精準的“描繪力”,寥寥數語,便能勾勒齣一個栩栩如生的場景,讓你仿佛身臨其境。比如,它描述某人深夜在空曠的街道上行走時,那種混閤著疲憊、孤獨與微弱希望的氛圍,我甚至能聞到空氣中濕冷的味道。更絕的是,它的人物塑造,個個都不是扁平化的“好人”或“壞蛋”,他們都有著深刻的內在矛盾和難以啓齒的秘密。作者似乎對人性有著極深的洞察力,筆下的人物在巨大的命運壓力下,展現齣的掙紮和僞裝,真實得讓人不忍直視。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對話中的留白藝術,很多時候,真正重要的信息和情感,都藏在那些沒有說齣口的話語之間,需要讀者自己去拼湊和體會,這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參與感和智力上的滿足感。這本書與其說是一個故事,不如說是一場對人性復雜性的精妙解剖實驗。
評分坦白說,我一開始對這種略帶哲學意味的敘事感到有些抗拒,我更喜歡情節跌宕起伏的小說。然而,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它將深刻的哲思融入到極其生活化的場景之中,使得那些宏大的命題變得觸手可及。它沒有宏大敘事,所有的“世界大事”都是通過個體微小的選擇和後果展現齣來的。我特彆關注它對“時間”的理解——時間不是一個綫性的流逝,而更像是一團不斷收緊的網,你每一次的呼吸、每一個決定,都在編織著這張網的結構。讀到主人公麵對一個似乎無關緊要的小決定,卻引發瞭未來十年連鎖反應的部分,我簡直屏住瞭呼吸。它讓我反思自己生命中那些被我輕描淡寫略過的瞬間,那些“差點”發生的事情,其實纔是構成“現在”的基石。這本書像一麵鏡子,但它反射齣來的不是你現在的樣子,而是“如果你做瞭另一個選擇,你可能會成為誰”的幽靈,這種對可能性的審視,帶來的衝擊是持續且深遠的。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基調是相當陰鬱的,它毫不留情地撕開瞭生活的溫情麵紗,展示瞭其背後冰冷的邏輯和不可抗拒的宿命感。但是,請不要誤解,這種陰鬱並非故作姿態的頹廢,而是一種對存在本質的深刻叩問,它迫使你思考:如果生命注定是一場單程旅行,那麼我們所追求的“意義”究竟在哪裏?作者沒有給齣答案,而是巧妙地將焦點從“宏大的意義”轉移到瞭“當下的體驗”上。在那些最黑暗的時刻,書中人物對微小美好的捕捉——比如一片落葉的顔色,一次短暫的善意——反而顯得格外珍貴和有力。這使得整本書達到瞭一種奇特的平衡:既有對命運無常的悲憫,又有對生命本身韌性的贊頌。我讀到最後,沒有感到絕望,反倒有一種奇特的釋然,仿佛卸下瞭一個沉重的包袱。它教會瞭我,即使沒有第二次機會,我們仍然擁有“這一次”的全部可能性,去感受、去體驗、去存在。這是一部需要靜下心來,反復咀嚼的作品,它的後勁,遠比你翻完最後一頁時感受到的要強烈得多。
評分天哪,這本書簡直就是一劑猛藥!我最近心情低落,感覺生活處處碰壁,翻開這本書,本以為會讀到什麼勵誌口號式的雞湯,結果卻完全齣乎意料。作者的筆觸極其冷靜,甚至帶著一絲冷峻的現實感,講述的那些人生岔路口,沒有給你任何退路或“重來一次”的選項。它逼迫你直麵每一個選擇的重量,那種“一錘定音”的殘酷,反而有一種奇異的、令人清醒的力量。我記得其中一個章節描述瞭一個人物在年輕時為瞭追求一個虛無縹緲的夢想而放棄瞭穩定的生活,多年後,他並未成功,但作者並沒有去渲染他的悲慘,而是細膩地刻畫瞭他與那個“未曾選擇的自己”的平行存在感,那種無聲的失落感,比嚎啕大哭更令人心碎。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感極強,時而如同急促的鼓點,將你推嚮無法迴頭的境地;時而又像拉長的慢鏡頭,讓你停下來審視那些被時間衝刷過的細節。它不是在安慰你,而是在告訴你:生活就是這樣,你走過的路,無法抹去,也無從更改。讀完後,我沒有感到輕鬆,但卻多瞭一份沉甸甸的勇氣,去擁抱眼前這個“隻有一次”的人生。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簡直是結構主義的典範,充滿瞭巧妙的心思,初讀時可能不覺驚艷,但細細迴味,會發現作者布下的每一個伏筆和每一個參照點都精確無誤。它采用瞭多重敘事視角,但這些視角並非簡單地切換,而是像精密鍾錶的齒輪一樣相互嚙閤,互相映照,共同揭示一個更宏大的真相。我特彆喜歡作者處理“記憶”的方式。記憶在書中不是一個可靠的檔案庫,而是一個不斷被重塑的主觀經驗集閤體。不同角色對同一事件的迴憶存在著巨大的偏差,這讓我開始懷疑,我們所堅信的“曆史”,究竟有多少是真實的,又有多少是需要自我保護的敘事構建?這種對“真相”的解構,讓整個閱讀體驗變得異常的充實和燒腦。它要求你保持高度的警覺性,不能錯過任何一個看似不經意的細節,因為那些不起眼的信息,往往是串聯起不同敘事綫的關鍵鑰匙。我甚至忍不住在閱讀過程中,拿齣一本筆記本,試圖繪製齣不同故事綫之間的關聯圖譜,纔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這絕對是一次智力上的馬拉鬆。
評分啥時候捨不得動不動就焦恩俊餓不想不到就覺得看到你
評分部門年會福利奬,簽到即領,?
評分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買來送人的,還是不錯的,便宜的。可以的。
評分——《華盛頓郵報》
評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評分??
評分很罕見的戰地攝影記者迴憶錄,非常值得看。
評分——《娛樂周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