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哈尔姆斯曾创作大量诗歌、小说和剧本,20世纪末主要从事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其作品通常以怪诞、非逻辑、碎片化和戏仿性的面貌呈现,隐含着对人性的缺陷、谎言和无聊的讽刺,曾引起评论界的极大关注。哈尔姆斯用意外的语言,揭示了普遍的真理:不管这个世界有多少美妙或卑劣的外物,总有一天我们要和它们告别。所有人都要面临死亡,死亡不可预料,不可抗拒。
很长一个时期内,哈尔姆斯的作品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近年来,俄罗斯文学研究界对哈尔姆斯的研究日渐升温,让哈尔姆斯的作品有机会再次进入读者的视野。法国文论家扎卡尔说,在哈尔姆斯的作品中,“人物没有任何理由地走进了文本的世界,做了些不合情理的事情,然后离开,走的时候还要把一切关于他可说的东西都带走。”
内容简介
苏联著名作家哈尔姆斯短篇小说集。小说多为结构简单、文字简练的短篇。作者极尽想象,将世态百相隐藏于文中荒诞的表象之下,那些生活中离奇乖戾的情节正是人们真实的内心反应,是长期压抑之下人们的潜意识的再现。哈尔姆斯精心构思了这些荒诞之作,正是为了让它们来唤醒浑噩的人们,提醒人们警醒自己内心真实的荒凉。
系列书介绍——
19世纪以降,俄罗斯诞生了一大批世界级的文学巨匠,如普希金、赫尔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等,这些金子般的名字迄今仍在向世人闪烁着独特的光芒。然而,作为一座富矿,俄罗斯文学在我国所显露的仅是冰山一角,大量的宝藏仍在我们有限的视阈之外。“金色俄罗斯丛书”进一步挖掘那些静卧在俄罗斯文化沃土中的金锭,向中国读者展示赫尔岑的人性,丘特切夫的智慧,费特的唯美,苔菲的幽默,什克洛夫斯基的精致,波普拉夫斯基的超现实,哈尔姆斯的怪诞……可以这样说,俄罗斯文学史即一部绝妙的俄国思想史,它所关注的始终是民族、人类的命运和遭际,还有在动荡社会中人类感情的变异和理性的迷失。
“金色俄罗斯丛书”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诗人、翻译家汪剑钊主编,遴选普希金、赫尔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等大师的经典作品,向中国读者呈现优美而深厚的俄罗斯文学。
作者简介
哈尔姆斯,俄罗斯著名诗人、小说家,“真实艺术协会”创建者和重要成员。译者张猛,北京外国语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俄罗斯诗歌。曾翻译《伊万·伊里奇之死》《哈尔姆斯诗选》等作品。
精彩书评
●哈尔姆斯试图建构世界观,同时修订认识和表现世界完整性的诗学原理。
——让-菲利普·扎卡尔(法国文学评论家)
目录
偶然事件
第10号蓝色笔记本
偶然事件
坠落的老太婆们
十四行诗
比特洛夫与卡马洛夫
视力错觉
普希金与果戈理
木匠库沙科夫
箱子
彼特拉科夫的偶然事件
斗殴者的故事
梦
数学家和安德烈·谢苗诺维奇
让看门人惊奇的年轻人
关于新思想如何震惊无准备之人的四幅图例
遗失
马卡洛夫和彼得森,№3
私刑
会面
不成功的演出
Biu
如今商店里买什么
马什金打死了科什金
睡意弄人
猎人们
历史片段
费佳·达维多维奇
普希金生活中的笑话
一个美好的夏日的开始(交响曲)
帕金和拉库金
蓝色笔记本
寓言
安东·加弗里洛维奇
两个人聊天
2号交响乐
格里高利耶夫(打了谢苗诺夫一个耳光)……
街上发生的事
梅申的胜利
剧本
妻子一个人跑了……
童话
北方的童话
别人送给法国人一个沙发……
砖头
问题
我忘了该怎么称呼它
一个小女孩的乳牙烂了……
讽文
坠落
从前有个人叫库兹涅佐夫……
当两个人下象棋时……
关于平衡
帽子
第12号蓝色笔记本
四脚乌鸦
女收银员
练习本
新解剖学
新登山运动员
教授妻子的命运
……
中篇小说
老太婆
精彩书摘
《蓝色笔记本》
第10号蓝色笔记本
有一个红头发的人,没有眼睛和耳朵。他也没有头发,因而人们是假定地称他为红头发的人。
他无法说话,因为他没有嘴。同样,他也没有鼻子。
他甚至没有手和脚,肚子也没有,他也没有后背,也没有脊骨,也没有任何内脏。什么都没有!因而不明白这里谈的是谁。
我们最好还是别再谈他了。
1937年1月6日
丹尼尔·伊万诺维奇·哈尔姆斯
视力错觉
谢苗·谢苗诺维奇戴上眼镜,望着松树,他看到松树上坐着一个农夫,正朝他挥舞拳头。
谢苗·谢苗诺维奇摘掉眼镜,望着松树,松树上一个人也看不到。
谢苗·谢苗诺维奇戴上眼镜,望着松树,他看到松树上坐着一个农夫,正朝他挥舞拳头。
谢苗·谢苗诺维奇摘掉眼镜,望着松树,他又一次看到,松树上一个人也没有。
谢苗·谢苗诺维奇再次戴上眼镜,望着松树,他又看到松树上坐着一个农夫,正朝他挥舞拳头。
谢苗·谢苗诺维奇不愿意相信这一现象,他觉得这是他认为这是视力上的错觉。
1934年
……
前言/序言
金色的“林中空地”(总序)
汪剑钊
2014年2月7日至23日,第二十二届冬奥会在俄罗斯的索契落下帷幕,但其中一些场景却不断在我的脑海回旋。我不是一个体育迷,也无意对其中的各项赛事评头论足。不过,这次冬奥会的开幕式与闭幕式上出色的文艺表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迄今仍然为之感叹不已。它们印证了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由衷的热爱和自觉的传承。前后两场典仪上所蕴含的丰厚的人文精髓是不能不让所有观者为之瞩目的。它们再次证明,俄罗斯人之所以能在世界上赢得足够的尊重,并不是凭借自己的快马与军刀,也不是凭借强大的海军或空军,更不是所谓的先进核武器和航母,而是他们在文化和科技上的卓越贡献。正是这些劳动成果擦亮了世界人民的眼睛,引燃了人们眸子里的惊奇。我们知道,武力带给人们的只有恐惧,而文化却值得给予永远的珍爱与敬重。
众所周知,《战争与和平》是俄罗斯文学的巨擘托尔斯泰所著的一部史诗性小说。小说的开篇便是沙皇的宫廷女官安娜·帕夫洛夫娜家的舞会,这是介绍叙事艺术时经常被提到的一个经典性例子。借助这段描写,托尔斯泰以他的天才之笔将小说中的重要人物一一拈出,为以后的宏大叙事嵌入了一根强劲的楔子。2014年2月7日晚,该届冬奥会开幕式的表演以芭蕾舞的形式再现了这一场景,令我们重温了“战争”前夜的“和平”魅力(我觉得,就一定程度上说,体育竞技堪称是一种和平方式的模拟性战争)。有意思的是,在各国健儿经过数十天的激烈争夺以后,2月23日,闭幕式让体育与文化有了再一次的亲密拥抱。总导演康斯坦丁·恩斯特希望“挑选一些对于世界有影响力的俄罗斯文化,那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于是,他请出了在俄罗斯文学史上引以为傲的一部分重量级人物:伴随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演奏,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马雅可夫斯基、阿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布尔加科夫、索尔仁尼琴、布罗茨基等经典作家和诗人在冰层上一一复活,与现代人进行了一场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他们留下的文化遗产像雪片似的飘入了每个人的内心,滋润着后来者的灵魂。
美裔英国诗人T.S.艾略特在《诗的作用和批评的作用》一文中说:“一个不再关心其文学传承的民族就会变得野蛮;一个民族如果停止了生产文学,它的思想和感受力就会止步不前。一个民族的诗歌代表了它的意识的最高点,代表了它最强大的力量,也代表了它最为纤细敏锐的感受力。”在世界各民族中,俄罗斯堪称最为关心自己“文学传承”的一个民族,而它辽阔的地理特征则为自己的文学生态提供了一大片培植经典的金色的“林中空地”。迄今,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并长成参天大树的作家与作品已不计其数。除上述提及的文学巨匠以外,19世纪的茹科夫斯基、巴拉廷斯基、莱蒙托夫、丘特切夫、别林斯基、赫尔岑、费特等,20世纪的高尔基、勃洛克、安德列耶夫、什克洛夫斯基、普宁、索洛古勃、吉皮乌斯、苔菲、阿尔志跋绥夫、列米佐夫、什梅廖夫、波普拉夫斯基、哈尔姆斯等,均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进入了经典的行列,向世界展示了俄罗斯奇异的美与力量。
中国与俄罗斯是两个巨人式的邻国,相似的文化传统、相似的历史沿革、相似的地理特征、相似的社会结构和民族特性,为它们的交往搭建了一个开阔的平台。早在1932年,鲁迅先生就为这种友谊写下一篇“贺词”——《祝中俄文字之交》,指出中国新文学所受的“启发”,将其看作自己的“导师”和“朋友”。20世纪50年代,由于意识形态的接近,中国与俄国在文化交流上曾出现过一个“蜜月期”,在那个特定的时代,俄罗斯文学几乎就是外国文学的一个代名词。俄罗斯文学史上的一些名著,如《叶甫盖尼·奥涅金》《死魂灵》《贵族之家》《猎人笔记》《战争与和平》《复活》《罪与罚》《第六病室》《丽人吟》《日瓦戈医生》《安魂曲》《没有主人公的叙事诗》《静静的顿河》《带星星的火车票》《林中水滴》《金蔷薇》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都曾经是坊间耳熟能详的书名,有不少读者甚至能大段大段背诵其中精彩的章节。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翻译成中文的俄罗斯文学作品已构成了中国新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现代汉语中的经典文本,就像已广为流传的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三套车》《喀秋莎》《山楂树》等一样,后者似乎已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的民歌。迄今,它们仍在闪烁金子般的光芒。
不过,作为一座富矿,俄罗斯文学在中文中所显露的仅是冰山一角,大量的宝藏仍在我们有限的视阈之外。其中,赫尔岑的人性,丘特切夫的智慧,费特的唯美,洛赫维茨卡娅的激情,索洛古勃与阿尔志跋绥夫在绝望中的希望,苔菲与阿维尔琴科的幽默,什克洛夫斯基的精致,波普拉夫斯基的超现实,哈尔姆斯的怪诞,等等,大多还停留在文学史上的地图式导游。为此,作为某种传承,也是出自传播和介绍的责任,我们编选和翻译了这套《金色俄罗斯》丛书,其目的是进一步挖掘那些依然静卧在俄罗斯文化沃土中的金锭。可以说,被选入本丛书的均是经过了淘洗和淬炼的经典文本,它们都配得上“金色”的荣誉。
行文至此,我们有必要就“经典”的概念略做一点说明。在汉语中,“经典”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书·孙宝传》:“周公上圣,召公大贤。尚犹有不相说,著于经典,两不相损。”汉朝是华夏民族展示凝聚力的重要朝代,当时的统治者不仅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而且也希望在文化上设立标杆与范型,亟盼对前代思想交流上的混乱与文化积累上的泥沙俱下状态进行一番清理与厘定。客观地说,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虽说也因此带来了“罢黜百家”的重大弊端。就文学而言,此前通称的《诗三百》也恰恰在那时完成了经典化的过程,被确定为后世一直崇奉的《诗经》。关于“经典”的含义,唐代的刘知几在《史通·叙事》中有过一个初步的解释:“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这里,他将圣人与前贤的文字著述纳入经典的范畴,实际是一种互证的做法。因为,历史上那些圣人贤达恰恰是因为他们杰出的言说才获得自己的荣名的。
那么,从现代的角度来看,什么是经典呢?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给出了这样的释义:1.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博览经典。2.泛指各宗教宣扬教义的根本性著作。不同于词典的抽象与枯涩,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归纳出了十四条非常感性的定义,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其中两条:其一,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其二,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自己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参照上述定义,我们觉得,经典就是经受住了历史与时间的考验而得以流传的文化结晶,表现为文字或其他传媒方式,在某个领域或范围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典范性,可以成为某个民族,甚或整个人类的精神生产的象征与标识。换一个说法,每一部经典都是对时间之流逝的一次成功阻击。经典的诞生与存在可以让时间静止下来,打开又一扇大门,带你进入崭新的世界,为虚幻的人生提供另一种真实。
或许,我们所面临的时代确实如卡尔维诺所说:“读经典作品似乎与我们的生活步调不一致,我们的生活步调无法忍受把大段大段的时间或空间让给人本主义者的悠闲;也与我们文化中的精英主义不一致,这种精英主义永远也制订不出一份经典作品的目录来配合我们的时代。”那么,正如沙漠对水的渴望一样,在漠视经典的时代,我们还是要高举经典的大纛,并且以卡尔维诺的另一段话镌刻其上:“现在可以做的,就是让我们每个人都发明我们理想的经典藏书室;而我想说,其中一半应该包括我们读过并对我们有所裨益的书,另一些应该是我们打算读并假设对我们有所裨益的书。我们还应该把一部分空间让给意外之书和偶然发现之书。”
愿《金色俄罗斯》能走进你的藏书室,走进你的精神生活,走进你的内心!
《浮光掠影》 关于本书 《浮光掠影》是一部以细腻笔触描绘现代都市人内心世界,探讨情感、记忆与身份认同的散文集。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捕捉生活中那些转瞬即逝却又意味深长的瞬间,将零散的片段串联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引人入胜。本书并非宏大的叙事,而是聚焦于个体的微观体验,通过对日常细节的反复咀嚼与解读,展现了当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如何面对内心的孤独、迷茫,以及如何寻找片刻的慰藉与意义。 内容梗概 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回响”、“匿迹”与“织锦”。 第一部分:回响 “回响”部分主要收录了作者对过往经历与记忆的追溯。这些记忆并非全然的美好,也夹杂着淡淡的忧伤和难以释怀的遗憾。作者并没有试图去“修复”那些破碎的过往,而是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审慎,一层层剥开记忆的覆面,探寻它们在当下留下的印记。 《雨夜的车站》:作者回忆起一个湿冷的雨夜,在荒凉的车站候车的情景。雨水模糊了视线,也模糊了时间,仿佛将她带回了某个久远的过去。站台上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眼神、他们的姿态,都成为作者想象的起点。她开始思索,是什么样的故事,让这些人在这里汇聚?又是什么样的命运,将他们送往不同的方向?雨滴敲打在铁皮屋顶上的声音,与心跳的节奏不时契合,营造出一种疏离而又沉重的氛围。作者并没有详细描述事件的来龙去脉,而是着重于那一刻的情感共鸣——那种身处人海却感到孤立无援,那种对未知旅途的莫名的恐惧与期待。她借此探讨了“等待”这一行为所蕴含的复杂情感,以及它如何成为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驿站。 《旧书的味道》:这篇散文是对童年时光与阅读体验的深情回望。作者描述了那些藏匿在阁楼或书架深处的老旧书籍,它们散发出的独特纸张与油墨混合的气息,仿佛是时间沉淀下来的芬芳。她回忆起在昏黄的灯光下,借着月色,偷偷翻阅那些禁忌的书籍,文字在脑海中编织出奇幻的世界。那些泛黄的页面,那些被翻阅到模糊的插图,都承载着儿时的梦想与好奇。作者将阅读视为一种与过去自我的对话,每一次翻开旧书,都是一次与那个纯真年代的重逢。她也借此反思了知识与想象力在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文字如何塑造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镜中的陌生人》:这篇散文探讨了自我认知与身份认同的困境。作者在镜子中看到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自己,她开始审视自己的面容,试图从中找到那个真实的自我,以及那些随着时间流逝而悄然改变的部分。她反思了自己在不同人生阶段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这些角色如何影响了她对自己的看法。镜子成为了一个审判台,也成为了一个反射器,映照出内心的挣扎与不安。作者借此描绘了现代人普遍面临的“失落感”,即在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中,难以找到恒定的自我认同。她提出了关于“看见”与“被看见”的哲学思考,以及真正的自我,是否需要外在的认可。 《未寄出的信》:这篇散文是一封充满情感的、未曾寄出的信。它可能是写给曾经深爱的人,也可能是写给某个已经远去的自己。信中充满了未竟的爱意、未解的误会、未实现的承诺。作者没有选择直接叙述情感的起伏,而是通过信件的形式,将那些压抑在心底的话语,那些无法当面表达的情感,以一种含蓄而深沉的方式倾诉出来。文字中弥漫着遗憾,却也带着一丝释怀。她表达了对过去的眷恋,以及对未来的某种不确定。这封信,既是对过往的一种告别,也是对某种情感的纪念。 第二部分:匿迹 “匿迹”部分则将目光投向了当下,关注那些被现代生活所裹挟,却依然努力寻找内心平静与生存空间的人们。作者用一种冷静而富有同情心的观察,记录下那些在城市角落里,在喧嚣之外,悄然存在的生命形态。 《街角的咖啡馆》:作者描绘了她在一家不起眼街角咖啡馆的观察。这家咖啡馆成了城市中的一个小型避风港,人来人往,却各有各的心事。有人独自啜饮,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有人低声交谈,分享着彼此的喜怒哀乐;有人匆匆而来,只为片刻的停留。咖啡馆的温暖光线,咖啡的香气,以及悠扬的背景音乐,共同构成了一种宁静而又温暖的氛围。作者将这些萍水相逢的人们视为都市丛林中的“隐士”,他们在繁忙的生活中,为自己开辟了一方精神领地。她借此探讨了“社交”与“独处”的辩证关系,以及个体如何在群体中保持独立与尊严。 《深夜的公园》:这是一个关于夜晚的沉思。作者在深夜的公园里漫步,周围万籁俱寂,只有月光洒下,勾勒出树影婆娑的轮廓。她观察着夜色中那些依然活跃的生命——或许是晚归的行人,或许是独自跑步的身影,或许是夜归的鸟儿。深夜的公园,卸下了白天的喧嚣与伪装,展现出一种原始而又宁静的美。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仿佛能够与自然融为一体。她借此反思了“时间”的概念,以及夜晚如何成为一种沉淀与反思的时刻。这种时刻,远离了世俗的评判,是真正面对自我的机会。 《无声的对话》:这篇散文着眼于人与宠物之间的情感连接。作者描述了与一只猫或一只狗相处的点滴,它们没有言语,却用最纯粹的方式表达爱与依恋。那些眼神的交流,那些轻柔的抚摸,那些无声的陪伴,构成了最动人的情感篇章。作者认为,动物的出现,能够净化人的心灵,在纷扰的世界中提供一种最简单、最真挚的情感寄托。她借此探讨了“陪伴”的意义,以及爱在不同生命形式中的传递。这种无声的对话,往往比千言万语更能触动人心。 《城市的角落》:作者将镜头对准了城市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角落——老旧的建筑、斑驳的墙壁、被遗忘的巷弄。她认为,这些地方隐藏着城市最真实的历史与故事。每一个角落,都可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都可能承载着无数人的悲欢离合。作者用诗意的语言,为这些被遗忘的角落注入了生命力,让人们重新审视这座城市的肌理与灵魂。她借此反思了“发展”与“保留”的冲突,以及城市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这些被遗忘的角落,是城市记忆的载体,也是生命顽强的证明。 第三部分:织锦 “织锦”部分则更为抽象与哲学化,作者尝试将前两部分零散的思考进行整合,寻找生活意义的某种可能性,以及人与世界之间微妙的联系。 《光与影的交织》:这篇散文以“光”与“影”为意象,探讨了生命的复杂性与辩证统一。作者认为,生命中既有光明与希望,也必然伴随着黑暗与挑战。光影的交织,是生命最真实的写照。她没有回避阴影的存在,而是尝试理解阴影的形成,以及如何在光影的流转中,找到内心的平衡。作者借此阐述了“接受”的态度,即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并在不完美中发现美。这种哲学性的思考,引导读者去理解生命的韧性与多样性。 《时间的痕迹》:作者从自然界的物象中,如风化的石头、枯萎的落叶,引发对“时间”的深刻感悟。她认为,时间并非线性的流逝,而是一种痕迹,一种在万物中留下的印记。每一道皱纹,每一片落叶,都诉说着时间的语言。作者通过对这些痕迹的描绘,展现了生命的衰败与新生,以及时间对一切事物的雕琢。她借此提出了一种“时间观”,即时间是一种体验,而非客观的度量。理解时间的痕迹,也是理解生命的过程。 《微小的联结》:这篇散文探讨了人与人之间,人与世界之间,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又至关重要的联结。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温暖的问候,甚至是一次偶然的目光交汇,都可能成为点亮彼此生命的微光。作者认为,尽管现代社会看似疏离,但人类的本能仍然渴望联结。这些微小的联结,构成了人性的温暖,也支撑着个体面对生活的勇气。她借此强调了“同理心”与“关怀”的重要性,以及在群体生活中,互相支持与理解的力量。 《存在的诗意》:作为本书的结尾,这篇散文是对生命诗意的赞颂。作者认为,即使在平凡的生活中,也隐藏着无尽的诗意。这种诗意并非只存在于宏伟的艺术作品,而是弥漫在每一个细小的瞬间——一朵花的绽放,一只鸟的歌唱,一个孩子纯真的笑容。作者鼓励读者去发现生活中的诗意,去感受生命的美好。她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以一种开放式的姿态,邀请读者共同去探索“存在”本身的意义,以及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喜悦。 阅读体验 《浮光掠影》的文字风格清新、细腻,充满诗意。作者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本书的节奏舒缓,适合在安静的午后,或者夜晚,细细品读。它不会提供惊心动魄的情节,也不会给出简单的道德评判,而是引导读者一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一同感受那些关于生活、情感与存在的细微之处。 这是一本能够让你停下脚步,重新审视周遭世界,并与内心深处进行对话的书。它如同在喧嚣的都市中,为你点亮一盏温暖的灯,让你在迷失时,找到前行的方向;在你疲惫时,获得片刻的休憩。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幅幅淡淡的水墨画,勾勒出都市人内心的山水,引人深思,余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