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人晚餐》是70后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鲁敏的代表作品。本书结构独特,以不断跳跃、闪回的时间轴,围绕着一个悬置的爆炸事故,从六个主人公的视角书写了“失败的大多数”。这是一份献给爱与残缺的“晚餐”。小说中传达出的悲悯情怀具有普世的意义,其精雕细刻的手法和技艺水平在当今的作家中实属罕见。作为70作家群体中的代表人物,鲁敏一直站在中国小说艺术的前沿,她将确切的戏剧性形式赋予涣散的、难以言喻的复杂经验,探测和呈现精神生活的结构、深度和边界,也由此表现出纯正鲜明的艺术信念和夺目的、训练有素的艺术才能。
本书曾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前二十提名,荣膺中国小说学会年度排行榜·长篇三强、人民文学奖长篇小说奖。同名电影由“达康书记”吴刚领衔主演,斩获巴黎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单元、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展映单元,2017年5月11日正式登陆全国院线!
《六人晚餐》取材当下,故事发生于城郊结合部的老旧厂区,拖曳着化工产业的沉重阴影与物质进步的巨大代价,小说讲述了两个单亲家庭六个主人公的艰难与分合,他们相互间的靠近、取暖与伤害,偶然的同行与必然的离散。化工厂会计苏琴和工人丁伯刚两个单亲家庭相遇了。苏琴每周六带着孩子们到丁家,两家人共进丰盛的晚餐。每周三苏琴都要去丁家过夜,丁家待业的儿子丁成功和苏琴漂亮、一心读书上进的女儿晓蓝产生了朦胧的恋情。苏琴发现两人的爱情苗头后,不能容忍女儿嫁给不成功的丁成功。丁伯刚越来越嗜酒,在工厂下岗、买断工龄的浪潮中死去。丁成功和晓蓝在爱情的相思和世俗成功学的夹缝中痛苦挣扎。最终,怀有身孕的晓蓝毅然放弃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家庭,去找丁成功。然而,一场大爆炸,丁成功死了,晓蓝也躺在病床上……
鲁敏
七十年代生于江苏。
十八岁开始工作,历经营业员、企宣、记者、秘书、公务员等职,二十五岁决意写作,欲以小说之虚妄抵抗生活之虚妄。
已出版《六人晚餐》《取景器》《惹尘埃》《九种忧伤》《此情无法投递》《荷尔蒙夜谈》等作品十八部。
曾获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小说选刊》读者*喜爱小说奖、《小说月报》百花奖、郁达夫文学奖、中国小说双年奖,入选《人民文学》未来大家TOP20等。并有作品译为英、德、法、俄、日、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字。
现居南京。
目录
小引
练习簿
杯中物
影响力
道德经
玻璃屋
单行道
小引
三十岁的晓蓝走在厂区的空气里,像在往十四年前走去。这条已面目全非的十字街,如同锈迹斑斑的时间轴,她每走上一步,时间都在“吱吱嘎嘎”吃力地倒退,枯叶重回枝头,道路复又泥泞,泪痕清晰如刀刻。
十字街两边的招牌、陈设、小老板,以及从沿街玻璃里所看到的自己——一切都与十四年前大不一样,店铺改朝换代、面目革新,她胖了一圈;肚子里一个八个月的婴儿,一生下来就将没有父亲。但这都没有关系,她只管往街的那一头走,丁成功一定在那里等她。
当然,这不是一个约定。十四年来,他们之间,从来没有任何约定,所有的,只是不可靠的、不断累加的记忆,像未长成的葡萄,挂满十字街的枝头,生硬、酸涩……甘甜的滋味从未有过。不,快要有了,也许就在今天、几分钟之后,就在丁成功的“玻璃屋”,她与他之间,那最好的一串葡萄,终将来到。
她微微笑着,走在厂区的空气里,像是被云朵所托举,随着玻璃屋的临近,她感到自己这臃肿的身子快像小鸟一样飞起来了!简直有些轻浮、忘乎所以了。她丝毫没有闻出来,十字街的空气有点不同寻常,像是接近沸腾的一大锅浓汤,老天爷又往里面撒了最后一把黑胡椒粉,味道浓郁飘香。
……事故之后,整条十字街上所有在室外的人们都用发誓的语调,淌着口水似的,宣称他们闻到了这股奇特的香气,他们当时就有了挠痒痒般的感觉,并从各自的位置、动作、谈话中停下来,纷纷抬起头,向因为接连拆迁而变得浑浊的半空张望,同时贪婪地嗅起鼻子,不少人因此接二连三打起了喷嚏。在喷嚏的合唱过后,他们争抢着对这股气味加以分辨、推测,热烈地高声讨论,结合各自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力打着比方。一个专卖赝品画的家伙非常高雅地把它比喻为未完成画作上丙烯的味道;而一个专门倒卖二手摩托车(其中大多来路不明)的胖子摸摸他的肚皮,离奇地认为,这味道是0号柴油、杀虫剂与六神牌花露水的三合一;一个常年在十字街游荡、夜晚盘踞中国农业银行自助区的流浪汉则以淫邪的口吻宣称:有一个有着巨大乳房与天仙脸蛋的女人在洗澡,没说的,这正是她浑身搓揉所撩拨出的洗澡水味,带着奶水的腥!
只有晓蓝一无所感。她的心情比空气里的气味要复杂得多,感慨万千的渴望笼罩并淹没了她。
她脖子上系着一条簇新但花式过时的真丝巾,连这条带着折痕的丝巾都对即将到来的危险若有所感,不安地在她脖子间扭动,蛇一般发出咝咝的警告,但她大腹便便地继续走在缤纷的空气里,走在时间轴上,满怀期冀地向那串葡萄伸出手去。
——她这时还不知道,生活的真相常常是这样:“口渴饮水,水即干枯;伸手取果,果即消失。”
时间在空气里,向两个方向流淌。缓慢的这一边,迟疑地、有些惧怕地流向2006年4月13日下午的两点四十二分;另一边,则像倒退的树影,向十四年前急速奔驰,奔驰到她与丁成功,以及所有人刚刚开始的刻度。
这本小说,坦白讲,我是在一个朋友的强烈推荐下才翻开的,当时我其实对“餐桌上的秘密”这类题材并不抱太大期待,总觉得无非是老套的家庭矛盾或者商业阴谋的戏码。然而,这本书的开篇就给了我一个结实的下马威。作者对人物心理的捕捉极其精准,那种在特定环境下,每个人试图维持体面却又暗流涌动的张力,简直让人屏息凝神。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冲突的方式,它不是那种大张旗鼓的争吵,而是通过一些极其细微的肢体语言、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交汇,甚至是一勺汤的温度变化来体现的。读到一半的时候,我甚至不得不放下书,去厨房给自己倒了杯水,感觉自己仿佛就坐在那间灯光昏黄的餐厅里,空气中弥漫着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压抑感。那些角色之间的对话,初听似乎平淡无奇,细品之下却充满了双关和试探,每个人都在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的秘密,同时又试图从别人的言语中撬开哪怕一丝缝隙。这本书的节奏控制得非常高明,它没有刻意加快,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猎人,耐心地设置陷阱,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完全深陷其中,根本无法自拔地想知道真相到底是什么。这种对人性的洞察和细腻的笔触,是我近年来阅读体验中非常罕见的精品。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是一个对情节逻辑要求近乎苛刻的读者,很多时候一本小说读到一半,总会因为某个不合常理的转折而感到阅读的愉悦感骤降。但是,这本书在构建其核心谜团的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近乎数学般的严谨性,真的令人叹服。它不是那种靠着突兀的“上帝之手”来推动剧情的叙事,而是每一步的铺垫都像是精密的齿轮咬合,环环相扣,即便最后真相大白,回溯整个过程,你也会惊叹于作者构建世界观的扎实程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场景时所用的那种克制而有力的笔法,比如对某个房间陈设的寥寥数语,却能瞬间勾勒出一个角色的阶层地位和潜在的心理状态。更绝的是,这本书在解开主要谜团之后,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留下了几条耐人寻味的尾巴,这些未尽之言引发了我更深层次的思考:也许,比起“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为什么会发生”,以及“每个人如何选择面对”。这种开放式的收尾,让这本书的余韵远超其页数本身,我已经反复在脑海中重构了数次那些关键性的场景。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的感觉非常复杂,它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心理实验,而读者,成了那个被关在观察室里的被试。作者的叙事视角变化莫测,有时候是冷眼旁观的上帝视角,有时候又会突然切换到某个角色内心最隐秘、最脆弱的角落。这种切换带来的冲击力是巨大的,让你在同情和厌恶之间不断摇摆。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记忆的不可靠性”的探讨。书里似乎在暗示,我们所坚信的“事实”,往往只是被情感和立场重新编辑过的版本。有那么几段描写,关于一位主要角色的童年阴影,写得极其压抑,那种深入骨髓的无力感,让我几乎要喘不过气来。我通常喜欢读那种情节紧凑、信息量爆炸的小说,但这本书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留白”——它把很多重要的情绪和动机留给了读者自己去填补和解读,这使得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它挑战的不是读者的智商,而是读者的良知和共情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文学质感,用“醇厚”来形容再合适不过。它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流水账式的轻浮感,每一个句子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带着一种沉甸甸的重量感。作者对于环境氛围的营造,简直可以媲美某些经典文学大师的手笔。比如对背景音乐的选择、对食物气味的刻画,这些细节都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作为推动叙事情绪的关键要素存在的。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本书的语速是缓慢而稳定的,它强迫你放慢脚步,去品味每一个转折背后的复杂性。我很少在一本当代小说中读到如此扎实的古典文学功底,它在现代背景下,却探讨着亘古不变的人性主题,比如背叛、救赎与自我欺骗。读到最后,我发现自己已经不再关心谁是“凶手”或者“犯错者”,我更在意的是,在巨大的压力面前,个体道德防线的崩溃过程。这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悬疑或者情节驱动的故事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道德哲学的寓言。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故事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娱乐性绝对是顶级的,但它的深度又远超一般的消遣读物。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将一个密室困局,转化成了一个关于社会阶层和隐形权力斗争的微观模型。那些角色们之间的互动,远比小说表面上的争执要复杂得多,那是一种建立在多年利益纠葛和阶级固化之上的微妙平衡。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信息不对称”的手法,每一次关键信息的揭露,都伴随着叙事重心的巨大偏移,让你不得不推翻之前所有的判断。最让我感到惊艳的是,作者没有将任何一个角色塑造成绝对的“恶人”或“圣人”。即便是那些做出极端行为的人,其动机和挣扎也得到了充分的、令人信服的刻画。这种复杂性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和情感上的共鸣。它不是一本读完就可以束之高阁的书,它更像是一块多切面的宝石,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都能看到不同的光芒和裂痕。
评分正在看 不错的
评分近期读到的最地道的小说,小说该有的元素都有,不卖弄,会讲故事,其戏剧性和对个体命运的关注,也很适合改编成剧本。最后引用的里尔克那一小段,有点太直白了,略说教,放在序文之类的地方更好。鲁敏的短篇也不错。她是那种准备充分的勤奋的作家,而且聪明地知取舍,明确自己想表达的,就直接往那里去,不脱线,没那么女性化的拖泥带水。最近发现她就觉得发现了个宝哇!
评分完好无损收到书,抽时间读~
评分一次购买,慢慢来看
评分六人晚餐。
评分正在看 不错的
评分六人晚餐。
评分六人晚餐。
评分非常好的一本书,和电影遥相呼应,比电影更真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