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四書五經裏的學問》:講解通俗,故事生動,無障礙瞭解古聖先賢智慧。讓四書五經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內容簡介
汲取祖先智慧,迴歸傳統文化,是當今眾多有識之士的共識。在迴歸傳統的路上,我們能更好地認清自己,看清周遭。因此,圍繞《道德經》、唐詩宋詞、四書五經,我們策劃瞭本係列圖書。《四書五經裏的學問》即為其中之一。
四書五經是儒傢思想的經典著作和核心載體,其中蘊含的智慧惠及韆百年。本書分為九章,從多個角度對四書五經進行深入解讀,內中穿插瞭大量故事,讀來趣味橫生。雖然四書五經已經不再是我們生活中的必讀書,但作為儒傢思想的精華,我們有義務將其傳承下去。
作者簡介
季風,知名教育專傢,先後齣版過《北大國學課》《儒傢國學課》《道傢國學課》等,深受讀者喜愛。《北大國學課》自2013年3月齣版以來,連續加印十餘次,多次名列全國曆史類圖書暢銷榜前列。
目錄
四書五經裏的學問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
“三綱領”和“八條目”指的是什麼?
《大學》提齣的教育綱領和培養目標是什麼?
怎樣纔能做到“齊傢、治國、平天下”?
“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講述瞭什麼道理?
第二章 / 《中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之道”對人的修養提齣瞭哪些要求?
如何把握中庸的“動中取衡,靜中就重”?
中庸追求的修養最高境界是什麼?
為什麼說“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閤一”?
如何理解“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第三章 / 《論語》: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朝聞道,夕死可矣”體現瞭孔子怎樣的道德觀?
“君子無所爭”對人的修養提齣瞭哪些要求?
什麼是《論語》中的“溫故而知新”?
《論語》是如何教我們孝敬父母的?
《論語》主張人與人之間該如何相處?
第四章 / 《孟子》:性本善,施仁政,民貴君輕
為什麼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如何理解孟子所說的“夫仁政,必自經界始”?
孟子為什麼說要“易子而教”?
如何理解“誠者,天之道也”中的人與天?
孟子為何要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孟子所說的“窮不失義,達不離道”是什麼意思?
第五章 / 《詩經》:詩三百,一言以蔽之
《詩經》中的“六藝”指的是什麼?
《關雎》體現瞭對人的哪些美好想象?
“知我者,謂我心憂”抒發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懷?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體現瞭什麼樣的情感?
《詩經》具備哪些價值?
第六章 / 《尚書》:明仁君治民,明賢臣事君
《尚書》中的“尚”是什麼含義?
“無稽之言勿聽”道齣瞭怎樣的明君觀?
《尚書》中提到的禪讓是比世襲更先進的製度嗎?
第七章 / 《禮記》: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孔子講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什麼禮儀?
《禮記》中的“小康大同”指的是什麼?
儒傢弟子對“禮義”看得有多重?
儒傢弟子應該拘泥於禮還是要懂得變通?
《禮記》告訴我們應該怎樣為學?
第八章 / 《周易》:君子以儉德闢難,不可榮以祿
為什麼說《周易》是一部論“變”法的奇書?
《周易》是占蔔之書還是修身之書?
《周易》屬於陰陽學說嗎?.
《周易》六十四卦中包含瞭哪些哲理?
《易傳》是對《易經》的麯解嗎?
第九章 / 《春鞦》:必尊以經而後讀之,須懷以誠敬之心
後人所說的“春鞦筆法”指的是什麼?
《春鞦》是曆史學著作還是政治學著作?
孔子為什麼要寫《春鞦》?
《春鞦》中的“大義”是“忠義”嗎?
為什麼孔子說“知我者,其惟《春鞦》乎!罪我者,其惟《春鞦》乎!”
為什麼說“《春鞦》,天子之事也”?
《曹劌論戰》體現瞭哪些儒傢哲學思想?
精彩書摘
《四書五經裏的學問》:
第三,陰陽消長。陰陽學說認為,陰陽雙方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互相製約、互相鬥爭,即處於“陰消陽長、陽消陰長”的不斷變化過程中。就季節變化而言,由夏至鞦,氣候由熱變涼,是一個陽消陰長的過程;由鼕至春,氣候由寒變暖,是一個陰消陽長的過程。放到《周易》裏就是泰卦和否卦。《泰卦,彖傳》裏麵有句話是“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也就是說:君子在內,是主;小人在外,是客,客隨主便。君子逐漸壓製小人,陽逐漸壓製陰,陰逐漸嚮陽轉化。而到瞭否卦正好反過來,否卦的卦辭是:“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大指代君子,也就是陽;小指代小人,也就是陰。君子往而小人來,肯定不是好的卦象,所以《否卦·彖傳》裏解釋說:“內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這時候君子必須堅持勤儉節約的美德,以避開危險與災難,而不能去謀取高官厚祿和榮華富貴。
仔細想來,這個卦辭很有道理。如果我們在亂世的時候齣去做官,肯定無法施展纔能,除非是同流閤汙,但是同流閤汙也是暫時的,等到陰消陽長的時候,也就是亂世結束的時候,又會被製裁。所以,君子在亂世都是忌諱做官的。孔子當初就勸誡將要去衛國做官的子路放棄。孔子認為衛國當時內亂頻繁,不贊成子路去那裏入仕,子路並沒有聽從,結果他在衛國的內亂中被殺。所以,《周易》也是利用陰消陽長的這一特性指導人們的行為的。
第四,陰陽轉化。是指相互對立的陰陽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各自嚮其對立麵轉化。此種轉化,一般是指事物或現象總體屬性的改變,即屬陽者在一定條件下可轉變為屬陰,屬陰者在一定條件下也可轉變為屬陽。陰陽轉化可看成陰陽消長的結果,由量變産生瞭質變。這一點我們繼續參照否泰二卦。否卦雖然是不好的,是陰長陽消的,但否卦的最後一個卦爻,也就是上九的爻辭是“傾否,先否後喜”。意思是說:時世閉塞不通的局麵將要改變,發生瞭天翻地覆的變化;起初閉塞不通,後來順暢通達,大傢歡喜高興。這和否卦的卦辭有矛盾,有些人不理解,為什麼占到瞭否卦還有可能大吉大利?
其實,這就是陰陽轉化的作用。這與凶到瞭一定程度就變成瞭吉是一樣的道理。我們不用看也知道,泰卦的最後一卦肯定是不好的,吉到瞭一定的程度也就變成瞭凶。如果繼續應用在做官這件事上,就是“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也就是說,君子的內斂也好,躲避也好,都是暫時的,當到瞭否卦的上九這一爻後,就可以齣來做官,一展抱負,因為這時候已經重陰則陽,陰陽完成瞭轉化,從陰長陽消變成陰消陽長瞭。
……
前言/序言
前言
“四書五經”是儒傢經典,最能代錶儒傢思想。其中的“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鞦》。
那麼,什麼是儒傢思想呢?儒傢思想也稱“儒教”或“儒學”,是由春鞦末期的思想傢孔子創立,是以強調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係,它作為中國最大的思想派彆,在當時有著崇高的地位。儒傢思想有其獨特的錶現形式,具體錶現為:政治上,極力主張當時的統治者要實行“仁政”,通過“禮”來閤理地調節當時的君臣、父子、官民之間的各種關係;經濟上,主張重情義、輕利益;文化上,以儒傢思想為核心,主張將先秦諸子百傢學說融為一體;道德上,以“仁”為核心,強調要依據它的相關內容進行修身養性,然後閤理地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四書五經”是由孔子與他的弟子以及後學編寫而成的,體現瞭儒傢思想的相關內容。孔子生活的那個年代,諸侯之間紛爭不斷、社會動蕩,百姓常常流離失所、無處安身。在這樣的情形下,孔子提齣瞭以“仁”為核心的儒傢思想,希望能通過這樣的思想傳播改變當時混亂不堪的局麵,讓老百姓都能夠過上太平和諧的生活。在孔子的內心深處,有胸懷天下的偉大抱負。
孔子先是在魯國走上仕途,但最後的結果不盡如人意,他不得不帶領弟子們逃往齊國。47歲那年,孔子退齣官場,開始編撰《詩經》《尚書》《禮記》,並帶領弟子們周遊列國,宣傳他的思想主張,一直到68歲纔結束顛沛流離的生活。正是這樣的生活經曆讓孔子在思想上有瞭一個大爆發,我們今天纔能夠看到“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和“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樣的至理名言,欣賞到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樣美的詩句。
曆史的腳步一直走到瞭漢代,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的建議後,儒傢思想逐漸被推到瞭至高無上的位置,進而成為曆朝曆代最為推崇的治國思想。元仁宗延祐年間,恢復科舉考試後,考試題目被限定在“四書”範圍內。明清沿襲元代,仍以“四書”為主要考試範圍,並推齣“八股文”考試製度,彼時,“四書”由儒學經典變為全國統一的教科書。這些書由當時的官府普及到民間,對當時的社會以及後世産生瞭重大影響。
隨著時代的發展,“四書五經”雖然不再是我們考試必備的教科書,也不再是我們生活中的必讀書,但是作為儒傢經典的精華,我們應該將其傳承下去。
我們之所以編寫這本書,首先,是想讓讀者領略“四書五經”的精華;其次,是想讓讀者瞭解“四書五經”的內容體係和主題思想;再次,有側重點地針對每部書的重要思想、觀點以及社會影響力進行分析解讀,是希望讀者能夠更快地瞭解“四書五經”,並對之産生一定的興趣,然後能夠進行深入研究,為儒傢思想的傳播齣一份力;最後,希望讀者能夠通過這本書更多地關注國學,感受國學的魅力。
《大學》是儒傢闡發“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這一思想的作品。在《大學》中,編者提齣的“三綱領”和“八條目”對古代中國社會的思想教化起到瞭非常重要的影響。從內容看,《大學》主要收錄的是先秦時期儒傢諸子對於道德修養的觀點;從文風看,《大學》言簡意賅的行文風格、積極嚮善的訓誡引導,給中國社會帶來瞭上韆年的顯著影響。
當然,《大學》的成書畢竟是上韆年前的事瞭,其中的部分封建教義,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狀況。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應分門彆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學習古人良好的束己修身之道,這纔是最為重要的。
“三綱領”和“八條目”指的是什麼?
《大學》開篇就提齣瞭“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硃熹把“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稱為“三綱領”。這三大綱領是遞進關係,也是理想人格實現的保障;“八條目”是《大學》裏所說的修養方法,分彆是: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前四條是對自身而言的修煉,後四條是修身産生的必然結果,兩者互為因果。“三綱領”和“八條目”是儒傢實現“內聖外王”的根本方法。何為“內聖外王”?“內聖”就是使自己具有聖人的纔德,具體錶現為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外王”是對外推行王道,具體錶現為齊傢、治國、平天下。所以,理解“三綱領”和“八條目”對於領悟《大學》的內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先來闡述“三綱領”。
第一,明德。就是說人要有靈明的德行,不能受到任何汙染。硃熹認為“德”屬於先天的範疇,它可以與天地相通,不能靠後天的規範加以束縛,所以明德也是一個返璞歸真,找到先天善良本性的過程,也有人認為加入孔子的“據於德”思想會更全麵。所以明德既有道傢返璞歸真、找迴本性的意思,也有儒傢“據於德”的實踐學習思想。但根本上還是要求明白人心嚮善的道理。
第二,親民。就是在明德的基礎上淨化自己心靈的同時,幫助他人除去汙染心靈的東西,使他們和自己一樣能夠到達明德的層次。如果說明德是一個無為、順應自然的過程,那麼親民就是一個有為、助人為樂的過程,這也是孟子從遵守仁義、禮義到仁政的思想總結。一個人的明德終究力量有限,要想實現天下大同,就必須每一個人共同努力,故親民也有團結群眾、肯定群眾力量的意思。
第三,止於至善。“至善”就是最高的美德目標和道德境界,是先天的明德和後天的親民共同作用的目標;“止”代錶瞭最高的權威。至善在社會倫理道德方麵和硃熹的“存天理,滅人欲”是異麯同工的,而在政治思想方麵就是嚴格遵守儒傢的禮儀規範,並把這種規範推到極緻,從而消滅自己的私欲。所以說,至善是超脫人欲的大道,是天地的準則。
硃熹認為,人生來都是一心嚮善的,隻是後天心靈受到瞭汙染,欲望膨脹,造成瞭世道的混亂,所以人首先需要明德,從而不受外界影響地探索內心世界,拋棄後天的束縛,得到先天的純真。自己做到這一點後,開始推廣到自己身邊的人,最後潛移默化到所有世人的心中。如何把“三綱領”具體地實行下去呢?如何化抽象為形象呢?這就需要我們瞭解“八條目”。
第一,格物。“格”就是研究的意思,就是要人們深入研究事物的道理,增長見識,在讀書和實踐中求知,把事物的道理吃透。
第二,緻知。就是獲得知識,把事物的真理搞清楚。就如一麵鏡子,本來晶瑩透徹、沒有雜質,有瞭灰塵之後就會暗淡不清,這時就需要擦去灰塵,使鏡子恢復昔日的明亮。這個擦去灰塵的過程就是緻知。
第三,誠意。就是要我們在修養德行的過程中不可自欺欺人,思想一定要發於心,不能對人有所掩飾,也不能違背自己的心。
第四,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種慌張、不安定的情緒,不為物欲所蔽,保持心靈的安靜,從而收斂自己的情感。
第五,修身。就是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隻有自身的品行端正,無邪念,纔能為大傢所認同。修身是格物、緻知、誠意、正心的落腳點,又是齊傢、治國、平天下的根本。不修身的話,齊傢、治國、平天下就無從談起。
第六,齊傢。就是經營好自己的傢庭。想要經營好傢庭,首先要教育好子女,其次要和自己的妻子友好相處——隻有自己的傢庭和睦纔能更好地幫助彆人,纔能讓其他人心悅誠服,紛紛效仿。
第七,治國。就是要實行仁政,以德治國。君主開明,體恤臣子,愛護萬民,而且能夠親賢臣、遠小人,纔能將仁和禮推及萬民。
第八,平天下。就是讓天下太平,實現長治久安。它和治國類似,隻不過治國限於自己管轄的領土,而平天下包括阻擋敵國的進攻,保護民眾的安全,最終還要把仁政推及敵國,實現天下大同。
《大學》說:“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傢齊,傢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可見“八條目”的順序是遞增的:人首先要格物緻知,對事物瞭解、深究之後纔能尋求到心靈的安寜,即誠意、正心;這些又是修身的先決條件,當自身足夠完善後,就需要經營自己的傢庭;這些都做好後,就該齣仕瞭,這時要運用自己的仁政治理國傢;最後的平天下是自我價值的實現,也是個人發展的極緻。其實,“三綱領”也是同樣的道理,明德、親民之後,至善把個人修養提升到瞭極緻。
“三綱領”和“八條目”互為犄角地闡述瞭《大學》的思想核心,也是每個儒傢弟子修養自身、齣將入相之前的根本法則。
《大學》提齣的教育綱領和培養目標是什麼?
《大學》原來是一篇論述儒傢修身養性、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散文,相傳是由曾子寫的。其實,它是秦漢時期儒傢的作品之一,是一篇古代中國探討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經過北宋程顥、程頤和南宋硃熹的極力推薦,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並稱為“四書”。宋、元以後,《大學》成為官方的教科書和考生的必讀書。
“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這是《大學》提齣的教育綱領和培養目標,意思是說:作為一國之君要懂得仁愛,身為臣民要懂得恭敬之禮,為人子女要懂得孝道,為人父母要懂得慈祥,與彆人交往要講究誠信。這些話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各種身份的人都要有相應的道德標準。
首先我們從“為人君,止於仁”這個角度來講。作為一國之君如果連最起碼的仁者之心都沒有的話,那麼他就會成為一個暴君。縱觀中國曆史,暴君的下場似乎都不會很好,而懷有仁者之心的仁君即使過瞭韆百年後仍然會被後人津津樂道。
商紂王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暴君,炮烙之刑相傳就是他發明的。所謂炮烙之刑,就是將銅柱子(長五尺多,寬三尺多)放在火上烤紅,然後將受刑的人捆在上麵,人的皮膚馬上就會被燙焦,由此帶來的痛苦令人不寒而栗。商紂王十分寵信一個叫蘇妲己的妃子,她宣稱自己能看齣孕婦肚子裏懷的是男孩還是女孩。商紂王不信,於是命人在全國抓來幾百名孕婦,讓妲己猜測她們懷的是男孩還是女孩,等她說齣答案之後,就叫人活生生地把那些孕婦的肚子剖開,看看是不是真像妲己說的那樣。除此以外,商紂王還亂殺忠臣、百姓,弄得天下苦不堪言。麵對這樣的暴政,曆史上齣現瞭著名的“武王伐紂”事件,最後商紂王被周武王姬發所帶領的正義之師擊敗,他也自焚於露颱。與商紂王相反的是被後人盛贊的清聖祖康熙大帝:8歲時登上皇位,14歲親政,擁有雄心壯誌——把國傢治理好,讓老百姓過上富足而安寜的生活。在他少年時就挫敗瞭當時的奸臣鰲拜,使得很多忠臣免受鰲拜的殘害;成年後又先後平三藩、驅沙俄、懷柔濛古各部。在他在位的61年裏,清朝的國運達到瞭最高峰,開創瞭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
從“為人臣,止於敬”這個角度來看,作為一國的臣民,不管你是吃皇糧還是背朝天,最起碼的恭敬之禮還是要有的。恭敬有時候不隻是在恭敬他人,也是在恭敬自己。無論你處在一個什麼樣的位置上,如果你連最起碼的恭敬之禮都不懂的話,你又怎麼能得到彆人的尊重呢?如果一個人總是不懂得尊重彆人,看到彆人不是嗤之以鼻就是惡語相加,那這個人肯定會被眾人厭惡。
再來說“為人子,止於孝”。作為子女,是父母給瞭我們生命,給瞭我們一切。但在現實生活中,總有那麼一些子女對父母的態度非常蠻橫,甚至在父母年老時還要拋棄他們,讓他們過著特彆心酸的生活。這樣的人,即使取得瞭再大的成就,站在再高的位置上,也還是個失敗者。因為,烏鴉還知道反哺,而他們卻連動物都不如。
三國時,有一個著名的孝子名叫孟宗,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瞭,母子二人一直過著十分貧寒的生活。但即便是這樣,不管母親想吃什麼,他一定會想辦法滿足她。一天,他的母親生瞭很嚴重的病,突然很想吃竹筍煮湯。當時正值寒鼕,到哪裏去找竹筍呢?於是,孟宗跑到竹林裏痛哭起來。突然,竹林裏的冰雪都慢慢融化瞭,他發現地上冒齣瞭很多竹筍。有人說,正是他的孝順感動瞭天地,纔讓鼕雪融化、竹筍冒齣的。
“為人父,止於慈”其實是一句很大眾的話。為人父母其實很不容易——對子女太嚴肅,子女會和你産生距離感;對子女太放鬆,子女就不會聽你的。但是無論如何,為人父母者都要記住:對待子女既不要太凶狠也不要太放肆,隻要慈祥就行。
最後說說“與國人交,止於信”。誠信是一個人立世的標準,人無信則不行。儒傢認為:“誠者,天之道也。”意思是,誠實是天的道路,而追求誠實是人類的道路。也就是說,隻有你擁有瞭一顆誠實的心纔能感動彆人,纔能得到彆人的信任。
綜上所述,《大學》綜閤瞭儒傢思想裏的各種道德修養要求,是對儒傢思想的進一步鞏固和拓展。《大學》具有深刻的內涵,主要敘述瞭先秦儒傢思想的道德修養標準和關於道德修養的基本原則與方法,對我們做人、處世以及治國等方麵都有深刻的啓發。
四書五經裏的學問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