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记/全民阅读国学普及读本

徐霞客游记/全民阅读国学普及读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慧娟 编
图书标签:
  • 徐霞客
  • 游记
  • 国学
  • 普及
  • 旅行
  • 地理
  • 明代文学
  • 古典文学
  • 文化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ISBN:978754697481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463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全民阅读国学普及读本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2-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徐霞客游记/全民阅读国学普及读本》是一部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名著,内容主要是徐霞客在1613—1639年游历中国各地期间的旅行观察所得。这部书在地理学和文学上的成就颇高,其中地理学的成就主要有:纠正了历代文献中关于水道源流的一些错误记录;描绘考察了喀斯特地貌,并深入探讨其成因,在喀斯特地貌研究方面取得开创性成果;记载了诸多植物的生态品种,等等。文学方面的成就主要有:写景状物,笔触精细且手法丰富,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记事朴实,生活感十足;情感细腻丰富,抒情自然,与景物描写浑然天成。总之,这部游记在记景、叙事和抒情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目录

游天台山日记
游雁宕山日记
游白岳山且记
游黄山日记
游武彝山日记
游庐山日记
游黄山日记(后)
游九鲤湖日记
游嵩山日记
游太华山日记
游太和山日记
闽游日记
游天台山日记(后)
游雁宕山日记(后)
游五台山日记
游恒山日记
浙游日记
江右游日记

精彩书摘

  《徐霞客游记/全民阅读国学普及读本》:
  西度狭脊。望绝顶行,是日浓云如泼黑,余不为止。至是岚气即雾水气愈沉,稍开则下瞰绝壁重崖,如列绡削玉,合则如行大海中。五里,抵天门。上下皆石崖重叠,路多积雪。导者指峻绝处为大铁梁桥。折而西,又三里,绕峰南下,得登高岩。凡岩幽者多不畅,畅者又少回藏映带之致。此岩上倚层崖,下临绝壑,洞门重峦拥护,左右环倚台嶂。初人,有洞岈然,洞壁斜透。穿行数武步,崖忽中断五尺,莫可着趾。导者故老樵,狷捷如猿猴,侧身跃过对崖,取木二枝,横架为阁道。既度,则岩穹然上覆,中有乳泉、丹灶、石榻诸胜。从岩侧跻而上,更得一台,三面悬绝壑中。导者日:“下可瞰登封,远及箕、颍。”时浓雾四塞,都无所见。出岩,转北二里,得白鹤观址。址在山坪,去险就夷,孤松挺立有旷致。又北上三里,始跻绝顶,有真武庙三楹。侧一井,甚莹,曰御井,宋真宗避暑所浚也。
  饭真武庙中。问下山道,导者曰: “正道从万岁峰抵麓二十里。若从西沟悬溜而下,可省其半,然路极险峻。”余色喜,谓嵩无奇,以无险耳。亟从之,遂策杖前。始犹依岩凌石,披丛条以降。既而从两石峡溜中直下,仰望夹崖逼天。先是峰顶雾滴如雨,至此渐开,景亦渐奇。然皆垂沟脱磴,无论不能行,且不能止。愈下,崖势愈壮,一峡穷,复转一峡。吾目不使旁瞬,吾足不容求处息也。如是十里,始出峡,抵平地,得正道。过无极洞。西越岭,趋草莽中,五里,得法皇寺。寺有金莲花,为特产,他处所无。山雨忽来,遂借榻僧寮。其东石峰夹峙,每月初生,正从峡中出,所称“嵩门待月”也,计余所下之峡,即在其上,今坐对之,只觉云气出没,安知身自此中来也。
  ……
《徐霞客游记》作为“全民阅读国学普及读本”系列中的一员,其价值与意义,远不止于一部古代的旅行日记。它是一部关于探索、关于观察、关于自然以及关于中国大地山川形胜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更是中华民族那种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精神的生动写照。本书的选本与编排,旨在将这位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的足迹与思想,以最适合当下读者阅读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更多人有机会走进他所描绘的世界,感受那份独属于中国山河的壮丽与神奇。 一、 穿越时空的旅程:走进徐霞客的世界 《徐霞客游记》的魅力,首先在于它带领读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旅行。徐霞客,一位与时代洪流若即若离的奇男子,他放弃了世俗的功名利禄,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献给了对中国大地的考察。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从西南的崇山峻岭到江南的秀美风光,从北方的边塞到南方的海岸,几乎踏遍了当时已知的大部分疆域。他的笔触,如同他的脚步一样,细腻而真实,他不厌其烦地记录下所见所闻,从山脉的走向、河流的源头,到植被的种类、岩石的形态,乃至当地的风土人情、物产特产,无不一一收入笔下。 本书的选本,将以最能代表徐霞客旅行精神与学术成就的篇章呈现。我们不会仅仅选取那些最广为人知的故事,而是力求展现徐霞客旅行的广度与深度。从他初出茅庐,怀揣着对家乡周边山水的探索热情,到他后来深入险境,挑战人迹罕至的绝境,每一个阶段的记录,都蕴含着他不断精进的观察能力与哲学思考。读者将跟随他的笔,经历一次次的攀登、跋涉、舟行,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年代。 二、 科学精神的早期实践者:对自然世界的严谨观察 在科学尚不发达的明代,徐霞客以其非凡的观察力和严谨的态度,堪称一位杰出的早期自然科学家。他的记录,并非简单的游记,而是蕴含着深刻的地理学、地质学、水文学甚至生物学的知识。他关注山脉的形成,探究河流的源流,对不同地区的岩石成分、土壤特点进行细致的描述。例如,他在记录黄山时,对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等自然景观的描绘,已经具备了现代旅游景点介绍的雏形,但更重要的是,他观察到了这些景观形成的自然规律,并试图解释其背后的原因。 本书将重点凸显徐霞客的科学精神。我们将精选那些能够体现他严谨观察与科学推断的段落。例如,他关于水系的研究,对河流汇流、源头测量的详细记载,以及他对喀斯特地貌的早期认识,这些都展现了他超越时代的科学洞察力。阅读这些篇章,读者不仅能欣赏到中国大地的壮美,更能从中学习到一种科学探索的方法:细致入微的观察,客观公正的记录,以及基于事实的理性分析。这对于培养现代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实践者:知识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学习理念。徐霞客无疑是这一理念最杰出的实践者。他并非只凭空想象,而是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地的考察相结合。他对古籍中关于山川地理的记载,进行实地验证,纠正谬误,补充不足。这种学以致用的态度,以及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是本书希望向读者传递的核心价值之一。 本书将选取徐霞客在旅行中,如何运用他所学的知识来理解和解释所见事物的内容。例如,他可能会引用古人的记载,然后对比自己实地的观察,指出其中的差异,并给出自己的见解。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能够帮助读者理解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以及实地考察对于深化认识的重要性。这对于鼓励青少年走出书斋,拥抱世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四、 民族精神的传承:坚韧不拔,探索不止 徐霞客的一生,是一部关于坚韧不拔、探索不止的史诗。他的旅行,绝非舒适的观光,而是充满了艰辛与危险。在那个交通不便、通讯闭塞的年代,他独自一人,或与少数同伴,深入人烟稀少的地区,面对恶劣的天气、复杂的地形、甚至潜在的危险。然而,他从未退缩,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去追寻心中的地理之谜。 本书将通过精选的篇章,展现徐霞客旅行中的艰辛与挑战,以及他面对困难时所展现出的非凡毅力。例如,他在攀登险峻山峰时,如何克服疲惫与恐惧;他在遭遇恶劣天气时,如何寻找庇护,保存体力;他在面对语言不通的少数民族时,如何通过肢体语言和真诚的态度,获得帮助。这些故事,不仅是精彩的叙述,更是对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精神的生动诠释。这对于培养青少年面对挑战的勇气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深远的意义。 五、 国学普及的崭新视角:让经典“活”起来 “全民阅读国学普及读本”的核心使命,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易于接受、更具时代感的方式呈现给大众。而《徐霞客游记》,正是国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本书在选本与注释上,力求做到既保留原著的古朴风韵,又兼顾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我们将在原文基础上,提供简洁明了的注释,解释书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典故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同时,我们会加入一些现代的地理知识、地质学解释,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介绍,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徐霞客的记述。例如,在介绍徐霞客记录某个地点的物产时,可以补充该物产在现代的价值与用途;在介绍他记录某个民族风俗时,可以对比现代该民族的文化变迁。 此外,本书还将通过精美的插图、地图以及现代摄影作品,将徐霞客所描绘的山水“视觉化”,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他笔下的壮丽景色。这种图文并茂、古今结合的方式,将使《徐霞客游记》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古籍,而是能够触手可及、引人入胜的生动文本。 结语 《徐霞客游记》不仅仅是一部旅行的记录,它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探索、关于中国大地的颂歌。作为“全民阅读国学普及读本”的一部分,本书希望通过精心的编选与深入的解读,让更多读者,尤其是年轻一代,能够领略徐霞客的精神,感受中国山河的魅力,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并激励大家在自己的生活中,也敢于探索,勇于前行,去发现属于自己的精彩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读”与“行”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它不仅仅是文字的记录,更像是一份详尽的古代“旅游指南”与“人生哲学”的结合体。每到一个地方的记录,后面往往会附带一个“今日启发”或者“地理沿革”的拓展阅读。我发现,自己开始尝试去对照地图,想象古人行走的路线,甚至对照现代的交通方式去计算当时的跋涉难度。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极大地激发了我对地理和历史的好奇心。它不再是教科书上干巴巴的知识点,而是活生生的、与自然搏斗并与之和谐相处的生命体验。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古代的“游”不仅仅是观光,更是一种对自我极限的探寻和对天地哲理的体悟,让人读完后心胸开阔,对眼前的生活有了新的审视角度。

评分

这本书的选材和编排逻辑,简直是为现代人重新构建了一幅壮丽的山河画卷。我以前对古代的游记总有一种距离感,觉得那些记录过于晦涩或过于夸张,但这本书在内容的选择上,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它没有一股脑地堆砌艰深的古籍原文,而是巧妙地穿插了现代地理学、历史学的注释和考据,使得那些看似遥远的风景和人物瞬间变得鲜活起来。比如,书中对某一处奇峰的描述,不仅引用了原著的精彩描摹,还配上了现代地质学的简要解释,让读者在领略古人笔下的奇景时,也能对它形成一个科学的认知框架。这种古今对话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也让原本单薄的游记增添了厚重的学术支撑,真正做到了“普及”而又不失“深度”。

评分

我不得不赞扬一下这本书在语言现代化处理上的平衡把握。很多国学普及读物为了追求“通俗易懂”,往往会把原文翻译得过于口白化,从而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和气势。但这套书处理得非常精妙,它保留了原文的典雅气质,但在关键处进行了恰到好处的白话解读。比如,一些拗口的古汉语表达,作者团队没有简单地替换成现代词汇,而是用一个简短的、符合语境的现代短语进行旁注,既解释了含义,又维护了原文的语感。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下,慢慢领悟古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读起来,既有学习的成就感,又不会因为理解障碍而感到挫败,是一种非常高效且愉悦的学习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淡雅的米白色调,配上古朴又不失精致的烫金字体,一拿在手上就感觉沉甸甸的,很有年代感和收藏价值。我尤其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侧边书口那种微微泛黄的处理,虽然是新书,却仿佛经过了时光的打磨,让人忍不住想快点翻开里面的世界。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讲究,那种略带纹理的纸张,不仅阅读起来触感舒适,而且油墨的着色也很均匀,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排版上,也看得出编辑的用心,字号适中,行距疏朗有致,即便是复杂的古文段落,也保持了很好的可读性。这样的用心,让阅读本身成为了一种享受,不仅仅是文字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艺术的熏陶。初次接触这本书,光是它的物理形态就足以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旅程充满了期待和敬意。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文学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掌握得极其到位。作者在描绘宏大壮阔的自然景观时,笔力雄浑,气势磅礴,让人仿佛置身于高山之巅,感受到那种令人屏息的敬畏感;而在记录旅途中的琐碎见闻,例如与当地人的交往、休息时的感慨时,笔触又变得细腻温和,充满了人情味。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转换,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毫无冗余之感,高潮迭起,低谷沉静,如同真实的旅途体验。它成功地捕捉了人类面对未知世界时那种既充满好奇又略带不安的复杂心绪。对于喜爱文学作品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文学精品,其文字的感染力和画面感,远远超出了普通游记的范畴,达到了引人入胜的艺术高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