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 学术思想与方法论研究

四库全书总目 学术思想与方法论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涛 著
图书标签:
  • 四库全书
  • 总目
  • 学术思想
  • 方法论
  • 清代学术
  • 文献学
  • 目录学
  • 史学
  • 中国古典文献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8979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327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古籍目录不仅限于著录历代典籍的存与亡,而且还反映历代学术发展、演变的状况,叙列学术发展的脉络、源流,评价人品、学术之优劣、短长。编纂于清代乾隆时期的中国古代大的古籍目录《四库全书总目》,是古典文化进入成熟、总结阶段的精品,它既蕴藏着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生成、流变的轨迹,又涵容着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心态以及清代前期文化思想精神,蕴涵着丰富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本书主要通过对翁方纲、姚鼐、邵晋涵、余集四家分纂官所撰分纂稿与《四库全书总目》进行比勘和分析,从学术史、思想史视角研析影响《四库全书总目》学术思想和方法论的历史与学理因素,揭示和诠释《四库全书总目》学术思想及方法论的内涵和实质,阐释和评价其经学论、史学论、诸子学论、文学论的意义和价值。本书考、论结合,宏观与微观相彰,力求从基本材料入手,得出一些新的结论。

作者简介

赵涛,男,1972年生,河南信阳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西北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河南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河南省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委员,河南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古籍与特藏文献专业委员会委员,学术交流、学术研究与馆史编纂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大学图书馆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南大学文献信息研究所研究员。系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人文社科类),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同行评议专家库入选专家,开封市科技咨询评价专家。主持、参与地厅级以上科研项目十七项,其中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获得地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九项;参编学术专著两部。在《图书情报工作》、《史学月刊》、《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刊物发表论文近三十篇。主要从事文史文献研究。


《四库全书总目》学术思想与方法论研究 序言 《四库全书总目》,这部煌煌巨著,不仅是中国古典学术的集大成者,更是中华文明智慧的宝库。它以其宏大的规模、精深的学问、严谨的编纂,矗立在中国学术史乃至世界学术史上的一座丰碑。而要透彻理解这部巨著的价值与意义,深入研究其蕴含的学术思想与方法论,便显得尤为重要。本书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致力于对《四库全书总目》的学术思想与方法论进行系统、深入的剖析与阐释。 本书的研究并非仅仅是对《四库全书总目》内容表象的梳理,而是着眼于其幕后更为深层、更具普适性的学术精神与实践路径。我们相信,通过对《总目》编纂过程中所体现的思想理念、价值取向、知识分类、文献评估、考证辨析等方面的细致探究,能够揭示出中国古代学术体系的内在逻辑,提炼出适用于当代学术研究的宝贵方法,并为理解中国古代知识的生成、传播与演变提供全新的视角。 第一章:《四库全书总目》的时代背景与学术渊源 在进入对《总目》学术思想与方法论的具体探讨之前,有必要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回到清代乾隆年间,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学术史。我们将深入分析清代康乾盛世下,统治者对文化传承与国家认同的政治考量,以及这种考量如何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四库全书》的编纂及其《总目》的形成。 同时,我们还将追溯《总目》的学术渊源,探究其思想母体。从汉代的《七略》、魏晋南北朝的史志目录,到宋代的《崇文总目》、明代的《千顷堂书目》等,历代重要的目录编纂传统与学术思潮,都为《总目》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我们将梳理这些传统在《总目》中的继承与发展,分析《总目》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以更为宏大的视野和更为精细的原则,构建起一个更为完善的学术知识体系。 第二章:分类体系的智慧——《总目》的学术结构 《四库全书总目》最直观的学术成就,体现在其宏大而精密的分类体系上。本书将把相当篇幅用于解读这一分类体系的智慧。我们不满足于仅仅罗列经、史、子、集这四大类别,而是将深入剖析每一类下的细分门类,考察其划分的依据、逻辑以及潜在的学术价值判断。 我们将探讨,《总目》的分类是否仅仅是一种机械的知识划分,还是体现了某种对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的深刻理解?这种分类体系如何反映了当时中国学者的知识结构与学术视野?在现代学科分类日益专业化的今天,《总目》的分类体系对于我们理解传统学术的整体性,以及反思当代学科划分的合理性,又有哪些启示?我们将尝试从知识史、思想史的维度,揭示《总目》分类体系背后所蕴含的学术权力与话语建构。 第三章:文献评估的标尺——《总目》的学术品评 《四库全书总目》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书目,更是一份具有高度学术评价功能的文献。在每一个条目之下,编纂者都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对文献的作者、内容、版本、流传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考辨与品评。本书将聚焦于《总目》的学术品评部分,对其评价标准、评价尺度、评价语言进行深入分析。 我们将考察,《总目》是如何对文献进行真伪辨别、优劣评判的?其评价的依据是什么?是基于作者的声望、内容的价值、还是版本的权威性?我们还会关注,《总目》的品评中是否带有某种价值导向或政治色彩?它对哪些学派、哪些思想采取了更为积极或消极的态度?通过对这些评价的细致梳理,我们旨在揭示《总目》作为一部官方编纂的目录,其学术评价所体现出的复杂性与历史局限性,同时也发掘其在文献鉴别与学术批评方面的独特贡献。 第四章:考证辨析的艺术——《总目》的文献考据学 考证辨析是《四库全书总目》学术方法论的核心之一。在面对浩如烟海的古籍时,编纂者运用了各种考据方法,力求还原文献的原貌,澄清历史真相。《总目》的考证,不仅体现在对作者生平、著作年代的考订,更体现在对文献内容的真伪、义理的辨析。本书将深入探讨《总目》所体现的文献考据学成就。 我们将梳理《总目》中经典的考证案例,分析其所运用的考据手段,例如对史料的相互印证、对字词的溯源辨析、对版本异同的比较研究等。我们将考察,《总目》的考据方法是否具有某种固定的模式或原则?它是否受到当时其他学术思潮的影响?通过对这些考据实践的深入研究,本书旨在提炼出《总目》在文献考据学领域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并探讨这些方法论对于现代学术研究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在数字人文时代,如何结合新技术,更好地进行文献的溯源与辨析。 第五章:学者的传承与创新——《总目》中的学术思想 《四库全书总目》作为一部综合性的学术著作,其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学术思想。本书将致力于挖掘《总目》中所体现出的、贯穿其中的学术思想,并探讨其历史传承与创新之处。 我们将分析,《总目》的编纂者们是如何看待学术的性质、知识的价值的?他们对于“经世致用”与“纯粹学术”的关系持有怎样的看法?《总目》对不同学术流派的态度,又反映了怎样的学术理念?我们还将探讨,《总目》在继承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是否也体现了某些新的学术观念或研究取向?例如,它对于“实学”的重视,对于“考据”的强调,以及对于“杂家”的包容,都折射出当时学术界的一些重要趋势。通过对这些学术思想的梳理,我们希望能够勾勒出《总目》所代表的中国古代学术精神的轮廓。 第六章:《总目》的方法论对于当代学术的启示 进入本书的最后部分,我们将视线从古代拉回到当代,着重探讨《四库全书总目》的学术思想与方法论对于现代学术研究的深刻启示。我们认为,《总目》的价值并非仅仅在于其文献价值,更在于其蕴含的普遍性的学术精神与实践智慧。 我们将从多个维度进行阐述: 学术视野的开阔: 《总目》以其包罗万象的规模,提醒我们保持开阔的学术视野,打破学科壁垒,注重跨学科的研究。 文献研究的严谨: 《总目》的考证精神,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保持对文献的审慎态度,进行扎实的文献考证,依然是学术研究的基石。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总目》的学术品评,虽然带有时代印记,但其背后所体现的批判性思维,即对文献的审视、对观点的评判,是任何时代学术研究不可或缺的要素。 知识体系的建构: 《总目》的分类体系,为我们理解如何建构一个清晰、逻辑自洽的知识体系提供了范本。尽管现代学科分类体系日趋复杂,但《总目》的整体性思维仍具有借鉴意义。 学术传承的智慧: 《总目》作为对古代学术的集大成,为我们提供了如何传承、梳理、发扬民族优秀学术传统的宝贵经验。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对《四库全书总目》学术思想与方法论的深入研究,为当代学术研究者提供一面镜子,一面能够照见传统学术的智慧,一面能够启发创新思维的镜子。我们希望,本书的研究能够为理解中国古代学术提供新的深度,为中国学术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并进一步提升中国学术在世界学术舞台上的话语权。 结语 《四库全书总目》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术宝库。本书的研究只是对其进行的一次初步的、探索性的解读。我们深知,任何对如此宏大而复杂的学术工程的研究,都可能存在疏漏或不足。然而,我们坚信,通过不懈的努力与深入的钻研,我们能够逐步揭示《四库全书总目》所蕴含的无穷魅力与深远价值,并将其学术精神与方法论,融入到我们当下的学术实践之中,为中国学术的繁荣与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四库全书》的窗口,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学术的严谨与博大。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知识的敬畏、对真理的追求,以及那种系统性的学术构建能力,都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学术史的反思,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赞颂,而是以一种客观、批判的态度,去审视这部伟大的工程,这无疑是对学术精神最好的诠释。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学术研究方法论颇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座宝库。我一直认为,学术的进步离不开方法论的创新和发展。这本书通过对《四库全书》编纂过程中所采用的种种方法的梳理与分析,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书中关于文献学、版本学、考据学等方面的论述,都非常详实,而且作者在解读这些方法时,并没有止步于理论层面,而是结合具体的实践案例,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方法的精妙之处。

评分

初拿到这本书,就对其厚重的体量和“总目”二字所蕴含的深意感到一丝敬畏。我长期以来对中国古代学术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对《四库全书》这部集大成的著作充满好奇。然而,直接阅读《四库全书》原文,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而言,无疑是项艰巨的任务。因此,我一直期望能有一本导览性质的书籍,能帮助我梳理其脉络,理解其价值。这本书的书名恰好迎合了我这一需求,让我仿佛看到了一扇通往浩瀚学术海洋的入口。

评分

读罢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对《四库全书》的简单罗列,更像是一次深度挖掘与剖析。作者并非满足于对书目本身的介绍,而是深入探究了编纂过程中所蕴含的学术思想和方法论。这一点令我尤为惊喜,因为我一直认为,了解一部巨著的成书过程,比单纯了解其内容更为重要,更能体现其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书中对不同体例的划分、对文献的取舍标准、对篇章结构的安排,都细致入微地进行了阐释,仿佛将我带回了乾隆年间,亲历了那场波澜壮阔的学术编纂。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跌宕起伏,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在一些章节,作者的笔触如同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娓娓道来,将复杂的学术概念变得清晰易懂。例如,在探讨《四库全书》的文献遴选原则时,书中不仅列举了具体的史料,还结合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进行了深入分析,让我对“存真”、“辨伪”的学术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在另一些章节,作者则展现出一位敏锐的评论家的眼光,对编纂者们的某些决策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甚至不乏质疑,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思想的碰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