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目录不仅限于著录历代典籍的存与亡,而且还反映历代学术发展、演变的状况,叙列学术发展的脉络、源流,评价人品、学术之优劣、短长。编纂于清代乾隆时期的中国古代大的古籍目录《四库全书总目》,是古典文化进入成熟、总结阶段的精品,它既蕴藏着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生成、流变的轨迹,又涵容着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心态以及清代前期文化思想精神,蕴涵着丰富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本书主要通过对翁方纲、姚鼐、邵晋涵、余集四家分纂官所撰分纂稿与《四库全书总目》进行比勘和分析,从学术史、思想史视角研析影响《四库全书总目》学术思想和方法论的历史与学理因素,揭示和诠释《四库全书总目》学术思想及方法论的内涵和实质,阐释和评价其经学论、史学论、诸子学论、文学论的意义和价值。本书考、论结合,宏观与微观相彰,力求从基本材料入手,得出一些新的结论。
赵涛,男,1972年生,河南信阳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西北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河南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河南省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委员,河南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古籍与特藏文献专业委员会委员,学术交流、学术研究与馆史编纂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大学图书馆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南大学文献信息研究所研究员。系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人文社科类),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同行评议专家库入选专家,开封市科技咨询评价专家。主持、参与地厅级以上科研项目十七项,其中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获得地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九项;参编学术专著两部。在《图书情报工作》、《史学月刊》、《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刊物发表论文近三十篇。主要从事文史文献研究。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四库全书》的窗口,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学术的严谨与博大。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知识的敬畏、对真理的追求,以及那种系统性的学术构建能力,都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学术史的反思,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赞颂,而是以一种客观、批判的态度,去审视这部伟大的工程,这无疑是对学术精神最好的诠释。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学术研究方法论颇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座宝库。我一直认为,学术的进步离不开方法论的创新和发展。这本书通过对《四库全书》编纂过程中所采用的种种方法的梳理与分析,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书中关于文献学、版本学、考据学等方面的论述,都非常详实,而且作者在解读这些方法时,并没有止步于理论层面,而是结合具体的实践案例,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方法的精妙之处。
评分初拿到这本书,就对其厚重的体量和“总目”二字所蕴含的深意感到一丝敬畏。我长期以来对中国古代学术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对《四库全书》这部集大成的著作充满好奇。然而,直接阅读《四库全书》原文,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而言,无疑是项艰巨的任务。因此,我一直期望能有一本导览性质的书籍,能帮助我梳理其脉络,理解其价值。这本书的书名恰好迎合了我这一需求,让我仿佛看到了一扇通往浩瀚学术海洋的入口。
评分读罢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对《四库全书》的简单罗列,更像是一次深度挖掘与剖析。作者并非满足于对书目本身的介绍,而是深入探究了编纂过程中所蕴含的学术思想和方法论。这一点令我尤为惊喜,因为我一直认为,了解一部巨著的成书过程,比单纯了解其内容更为重要,更能体现其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书中对不同体例的划分、对文献的取舍标准、对篇章结构的安排,都细致入微地进行了阐释,仿佛将我带回了乾隆年间,亲历了那场波澜壮阔的学术编纂。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跌宕起伏,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在一些章节,作者的笔触如同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娓娓道来,将复杂的学术概念变得清晰易懂。例如,在探讨《四库全书》的文献遴选原则时,书中不仅列举了具体的史料,还结合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进行了深入分析,让我对“存真”、“辨伪”的学术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在另一些章节,作者则展现出一位敏锐的评论家的眼光,对编纂者们的某些决策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甚至不乏质疑,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思想的碰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