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经典宝库:哲学的天籁·庄子

中国历代经典宝库:哲学的天籁·庄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龙治 著
图书标签:
  • 庄子
  • 道家
  • 哲学
  • 中国哲学
  • 经典
  • 古代文献
  • 思想
  • 智慧
  • 文化
  • 老庄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常州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ISBN:9787505730649
商品编码:117919878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历代经典宝库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为什么读经典?读什么经典?怎么读经典?
  50余位台湾名家解读,好评ZUI多的传统文化大众读本
  余秋雨倾力作序,10余位文化名人隆重推荐
  台湾人从小读到大,畅销30年,影响海内外的国学启蒙读物
  畅销三十年,辐射五大洲华人圈
  强大写作阵容,力推中华传统经典
  时代华语图书重金重磅dujia引进出版

内容简介

  《中国历代经典宝库:哲学的天籁·庄子》是由《庄子》原典中ZUI具故事性的部分采选出来改写而成。庄子的哲学,是自由的哲学。是把生命放入无限的时间、空间去体验的哲学。许多哲学家是把一棵活生生的树砍死了,才作分析。庄子则就一棵活生生的树来体验他的生命。
  世俗的人说庄子是消极的、避世的、颓废的、虚无的。但事实上,究竟谁才是真正面对生命的真实呢?世俗又说庄子是个人主义、神秘主义、无政府主义。其实,庄子的睿智却高高地超出了这些主义。这些主义和庄子没有什么相干。正如一切的知识不能附丽在大道上面一样。
  人世的生活,在庄子看来,是“无生命的秩序”,庄子所要追求的却是“有生命的无秩序”。
  人,喜欢树的形状和颜色。庄子却喜欢树的生命。

作者简介

  罗龙治,台大历史研究所毕业、文学博士。曾执教于台湾科技大学,现已退休。著有《进士科与唐代的文学社会》、《唐代的后妃与外戚》、《狂飙英雄的悲剧》等。

精彩书评

  这可以说是一套青春版的,通俗版的国学的,国粹的著作。我们经常问这样一个问题,都问了好几年了,也挺酸的——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要到哪儿去。我是谁?咱们都是中国人;我从哪儿来?这下可真把我问住了,如何解答这个问题呢,从这套书里面也许就能答案。
  ——王刚
  (著名演员、“天下收藏”主持人)


  孔子、老子、庄子等古代思想家的遗产,是我们中华文化传统中的经典。我们了解史性文化的经典,可以发现古代人,近代人,现代人和当代人之间文化基因的“形成,嬗变,解构,再形成,再嬗变,再解构的过程。”
  ——梁晓声
  (当代著名作家)


  这套书在台湾有深厚的根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非常深湛,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研究是十分可靠的,所谓把中国的文化尽收眼底。通过一套书可以让你充分掌握中华文化原典的全部内容。
  ——张颐武
  (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历代经典宝库》选择在这个时候问世,我想他起码给我们这个浮躁和喧嚣的社会带来了几点好处。
  以文明,化育人心,生生不息。在当下,让文明和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发生关联。所以我说,这套《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的出台,是功不可没的。
  ——于丹
  (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有人问我,能不能推荐一套经典书籍。在这里,我隆重推荐《中国历代经典宝库》,走进经典,品味人生。希望大家关注《中国历代经典宝库》,在阅读中找到人生的答案,在阅读中找到那份心安。
  ——延参法师
  (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


  传统文化对于我们人生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这套书能把传统文化做通俗化的处理,做了很多解释和翻译的工作。所以这对年轻人接触传统文化是有好处的。
  所以我很愿意向大家推荐这套《中国历代经典宝库》,这套书充分考虑到年轻人的需求,拉近了他们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解玺璋
  (著名文化学者)


  一个对自己前途充满信心的民族,一定会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充满自信 。《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丛书正是这样一套提升我们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前途自信的读物。这一套能为我们年轻人打底子的书,这套书能够凝聚起我们向上,向善,向美的精神力量。
  ——王泉根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

目录

前言
逍遥游diyi
巨大的怪鸟
小麻雀自鸣得意
寒蝉和灵龟
列子御风而行
许由不受天下
姑射山的神女
越人文身
惠施的大葫芦
宋人的秘方
无用的樗树

齐物论第二
大地的箫声
天的箫声
谁是主宰
西施是美女吗?
朝三暮四
昭文不再弹琴
惠施靠在梧桐上
庄子说话不说话
王倪知道不知道
丽姬的哭泣
长梧子的大梦
影子的对话
蝴蝶梦的大觉

养生主第三
庖丁解牛
一只脚的人
笼中的野鸡
自然的刑罚
薪尽火传
养生主

人间世第四
螳臂当车
养虎的人
爱马的人
土地神的树
河神的祭物
不可想象的怪人
楚狂人接舆
油把自己烧干了
颜回心斋
饮冰的人

德充符第五
跛脚驼背的怪人
人是无情的吗?
小猪不吃奶
没有脚趾头的废人
孔子的知名度
申徒嘉责子产

大宗师第六
相忘于江湖
自然是大力士
四个知己
方内和方外
人相忘于道术
君子和小人
孟孙才哭泣不动心
自然的生灭
颜回坐忘
子桑唱贫穷之歌

应帝王第七
没有累赘的帝王
海中凿河
什么叫做明王
神巫不敢再相命
浑沌死了

骈拇第八
第六只手指
大道的歧路
鸭脚太短吗?
牧羊人走丢了羊
伯夷和盗跖

马蹄第九
伯乐的罪过

胠箧第十
防盗术
田成子盗齐国
盗亦有道
赵国的美酒
诸侯大盗
智慧的陷阱

在宥第十一
黄帝问道广成子
自然的友伴

天地第十二
帝遗失玄珠
灌园的老人
栅栏中的虎豹

天道第十三
击鼓追逃犯
把圣人当牛马
做车轮的老人

天运第十四
虎狼也有爱
东施效颦
海鸥和乌鸦
鸟虫的风化
孔子看到龙
天地日月

刻意第十五
无江海而闲

缮性第十六
颠倒的人
不住山林的隐士

秋水第十七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鸮鸟吃腐鼠
污泥中的龟
井底之蛙
邯郸学步
管锥测天地
圣人的勇气
风和蛇
河伯和海神的对话

至乐第十八
庄子鼓盆
柳生左肘
庄子梦见骷髅
海鸟不爱音乐
人不生不灭

达生第十九
黏蝉的老人
操舟如神
黄金做赌注
牧羊人
祭盘上的牺牲
桓公打猎遇鬼
纪渻子养斗鸡
瀑布下游泳的人
梓庆做钟架
东野稷盘马
工倕的手指
酒醉坠车的人

山木第二十
浮游于道德
北宫奢铸钟
甘井先竭
林回弃璧
庄子在荆棘中
燕子结巢梁上
螳螂捕蝉
美妾不可爱了

田子方第二十一
宽衣解带的画师
伯昏无人的箭术
百里奚养牛
舜修仓通井
臧丈人钓鱼
鲁国只有一个儒者
老子刚洗过头发
魏文侯不想做国王
凡国不存不亡

知北游第二十二
道在屎溺
大马之捶钩者
光曜和无有
道可以拥有吗?
知识和大道
道超愈知

庚桑楚第二十三
后羿的技巧
用道术捉麻雀
庚桑楚逃名

徐无鬼第二十四
匠石和郢人
徐无鬼相狗相马
诗书六弢不如狗马经
黄帝问道于牧童
九方歅论相
吴王射巧猿

则阳第二十五
蜗牛角上的两国
谁是盗贼
孔子质询太史
环中之道

外物第二十六
庄周贷粟
任公子钓大鱼
儒生盗墓
灵验的白龟
自然的用
得鱼忘荃

寓言第二十七
无牵无挂的人
得道的阶段
杨朱学道
孔子六十岁的变化

让王第二十八
颜阖搬家了
列子面有菜色
屠羊人不厌羊骚味
颜回不想做官
子贡衣服雪白

盗跖第二十九
(一)孔子会见大盗
(二)大盗的道理

说剑第三十
(一)赵王爱剑客
(二)大剑客庄子
(三)庄子三剑
(四)剑客死光了

渔父第三十一
孔子游黑森林
八病四患
讨厌影子的人
讨厌脚迹的人

列御寇第三十二
屠龙之技
打碎龙珠
不做牺牲
庄子快死了
知道不可说
泛若不系之舟
列子露了形迹

天下第三十三
方术和大道
关尹和老聃的道术
庄周的道术
惠施的方术有五车
和影子竞走的人

附录原典精选
逍遥游diyi
齐物论第二
养生主第三
人间世第四
德充符第五
大宗师第六
应帝王第七
马蹄第九
胠箧第十
天地第十二
天道第十三
天运第十四
刻意第十五
秋水第十七
至乐第十八
达生第十九
山木第二十
田子方第二十一
知北游第二十二
徐无鬼第二十四
则阳第二十五
外物第二十六
盗跖第二十九
列御寇第三十二
天下第三十三

精彩书摘

  齐物论第二
  大地的箫声
  南郭子綦(qí)有一天斜靠着矮桌,仰头向天慢慢地吐出了一口气,悠然地进入了忘我的境界。
  他的弟子颜成子游便问道:“怎么回事啊!你今天的样子和往日大不相同哩。难道说人的形体可以变成枯木,心灵也可以化做灭灰(死灰)吗?”
  南郭子綦说:“子游,你问得好。刚才我进入忘我的境界,你知道吗?你听过人的箫声,却没有听过大地的箫声;你就是听过大地的箫声,也还没有听过天的箫声啊!”子游说:“请问这是什么道理?”南郭说:“人的箫声,就是排箫或云箫,是不必说了。大地的箫声就是风声。”子游说:“风声我也听过啊!”南郭说:“不要急,慢慢听我讲风声的道理。”南郭继续说:“大地吐发出来的气叫做风。风一发作,所有的孔穴便大叫起来。记得大风吗?大风一吹,山林巨木的孔穴,有的像鼻子,像嘴巴,像耳朵;有的像圈圈,像舂臼;有的像深池,像浅坑。这些孔穴一起发声,有的像急流,像羽箭;有的像叫骂,像呼吸。有的粗,有的细,有的深远,有的急切。所有的孔穴像在唱和一样。大风过去以后,所有孔穴都静了下来,只有树枝还在摇动而已。这就是大地的箫声。”
  【点评】
  (一)人吹出来的箫声,使你听来有喜怒哀乐。大地山林的箫声,你会认为它也有喜怒哀乐吗?
  (二)声音的本身是没有所谓喜怒哀乐的。这点只要你换一个立场去听,就会明白了。用“人”的立场去听箫声,便有喜怒哀乐。用“自然”的立场去听箫声,便没有喜怒哀乐了。
  (三)所以,喜怒哀乐是“人为的分别”,而不是自然。
  天的箫声
  颜成子游对南郭子綦说:“刚才你讲的拿大地的箫声和人吹的箫声相比较,我好像听懂了。那么更高境界的天的箫声又是怎样的道理呢?”
  南郭说道:“用刚刚我讲过的道理做基础,你才能听懂天的箫声。现在你注意听吧!天的箫声是什么呢?风吹各种不同的孔穴,发出不同声音。这些声音所以有千万种的差别,乃是自然的孔穴状态使然。而使它们发动的还会有谁呢?”
  【点评】
  (一)风是谁发动的?
  (二)风声是谁发出的?(风声指各种孔穴的声音)
  (三)一切都是自然。
  (四)人的箫声、大地的箫声、天的箫声,庄子原文分别是:“人籁”、“地籁”、“天籁”。
  谁是主宰
  人的形体有许多的骨头、孔穴、内脏。它们存在得很完备。它们之间是怎么样互相支配的呢?都是奴婢吗?奴婢怎能互相支配?是奴婢们轮流支配吗?还是另有真正的主宰呢?
  用人的立场去追寻“真正的主宰”的话,你说“有真正的主宰”,也不能增减自然的一分。你说“没有真正的主宰”,也不能增减自然的一分。
  人生下来以后,用“人”的立场去追寻“真正的主宰”,就好像把“我”放在马背上拼命奔驰一样,永远停不下来。ZUI后呢?心灵和形体都消失了,这不是ZUI大的悲哀吗?
  【点评】
  (一)用人的立场去追寻“真正的主宰”,就好像用人的立场去听人吹的箫声一样。永远听不到大地和天的箫声。
  (二)用人的立场追寻“有无”,不管是“以有为无”或“以无为有”都是迷路了。
  (三)一切都是“自然”。用自然的立场去追寻“主宰”,主宰便“非有非无”。“非有非无”就是chaoyue“有无”的人为的分判。
  西施是美女吗?
  如果我们当初把天地叫做“马”,或是把天地叫做“指”,那么天地便是马,或便是指了。
  路是人走出来的。名称是人叫出来的。人自己认为对的,就说“对”。人自己认为不对的,就说“不对”。但是“对”和“不对”的标准是什么呢?
  人认为西施是美女。鱼呢?鱼看了西施,可能就沉入水底去了。
  【点评】
  人用人的立场去创造知识、创造艺术,人就被人所创造的“知识之环”、“艺术之环”套住了。
  朝三暮四
  有个养猴子的人,拿橡子喂猴子吃。有一天,他对猴子说:“早上给你们吃三升橡子,晚上给你们吃四升橡子,好不好?”那些猴子全都生气了。他又对猴子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吃四升,晚上给你们吃三升好了。”猴子都高兴得不得了。
  【点评】
  (一)“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在名称上虽然不同,实质上并无增减。可是猴子的喜怒却被支配着。
  (二)人是否经常也犯着与猴子相同的错误?想想看。
  昭文不再弹琴
  昭文是古代的琴师,他的琴弹得非常好。
  但是,后来昭文再也不弹琴了。因为他终于悟到:“当你弹琴的时候,只要你发出一个声音便失掉了其他的声音。只有当你住手不弹的时候,才能五音俱全。”
  【点评】
  (一)古代把宫、商、角、征、羽,称做五音。
  (二)陶渊明的琴,没有一根弦,他“弹”琴的时候,便只用手“摸摸”而已。渊明的琴,便叫“无弦琴”。
  ……
中国历代经典宝库:哲学的天籁·庄子 引言: 在中华文明浩瀚的思想星河中,庄子无疑是最璀璨的星辰之一。他的思想,如天籁般悠远而空灵,如清泉般涤荡心灵,如鲲鹏般自由翱翔于宇宙的无限。《中国历代经典宝库:哲学的天籁·庄子》并非对庄子思想的简单罗列,而是一次深入的灵魂对话,一次跨越时空的思想探险。本书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鲜活、富有生命力的庄子,引领我们领略其哲学之美,感受其精神之妙,并从中汲取智慧,启迪人生。 第一部分:逍遥游——超越凡俗的自由灵魂 《逍遥游》是庄子哲学的开篇之作,也是其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篇章之一。它以汪洋恣肆的想象、奇幻瑰丽的意象,描绘了一种超越世俗功利、摆脱拘束束缚的理想精神境界——逍遥。 鲲鹏之变,天地之宏: 故事始于北冥之鱼“鲲”,其大不知几千里,化而为鸟,名曰“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扶摇直上九万里。这一宏大的意象,象征着一种生命力的极致爆发,一种超越寻常、直抵天际的宏大志向。然而,庄子并非鼓励我们去追求物质上的巨大,而是强调一种精神上的超越。“鹏”的迁徙,并非简单的物理位移,而是对有限性的挣脱,对无限可能性的向往。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自由,在于不受外在条件的限制,在于能够跳脱出狭隘的认知与执念,拥有广阔的视野与胸怀。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庄子用这些微小的生命来对比“鲲”的宏大,意在说明不同生命体拥有不同的认知尺度。朝生暮死的朝菌,无法理解日夜的更替;夏生秋死的蟪蛄,无法体会四季的轮回。这是一种对生命有限性的深刻洞察,更是对个体认知局限性的警示。我们往往因为自身的经验与局限,而无法理解更广阔的世界,甚至拒绝接受那些超出自己认知范围的事物。庄子提醒我们,要警惕这种“井底之蛙”式的思维,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拓展认知的边界。 “无用”之辩,价值重估: 《逍遥游》中还探讨了“有用”与“无用”的辩证关系。那些被世人视为“无用”的树木,反而能免遭斧斤,得以长寿。而那些“有用”的,却往往成为人们追逐和利用的对象,最终走向毁灭。这是一种对世俗价值评判标准的颠覆。庄子认为,真正有价值的,并非那些迎合世俗、被功利化的事物,而是那些顺应自然、保持本真的存在。一个“无用”的人,或许更能“逍遥”地生存,更能体会生命的真谛。 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这是庄子对“逍遥”境界的最终概括。顺应天地运行的规律,驾驭阴阳五行的变化,就能在无限的宇宙中自由遨游。这是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是一种超越个体局限、达到大同的精神状态。它要求我们抛弃人造的、扭曲的价值体系,回归到最本真的生命状态,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 本书如何呈现《逍遥游》: 本书将通过对《逍遥游》原文的精细解读,辅以生动的注解和深入的阐释,帮助读者理解“鲲鹏”的象征意义,体会“朝菌”与“蟪蛄”的警示,重估“有用”与“无用”的价值。我们将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剖析庄子所处的时代,理解其思想的形成与价值。同时,本书还将运用现代的语言和视角,将庄子的哲学概念与当代的社会现象进行对比,引发读者的思考,让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的光彩。我们不仅仅是讲解文本,更是引导读者去体验那种“无拘无束、任心而往”的“逍遥”精神,去感受心灵的自由与解放。 第二部分:齐物论——消弭界限的智慧之光 《齐物论》是庄子哲学中最为深邃、也最具挑战性的篇章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视角,试图消弭人与物、物与物、甚至你与我之间的界限,揭示万物皆同的宇宙观,倡导一种超越对立、回归统一的智慧。 “物化”的启示,朝菌夕蝉的迷思: “庄周梦蝶”的故事,是《齐物论》中最广为人知的片段。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翩翩起舞,全然不知自己是庄周。醒来后,他困惑了:是我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我?这个故事深刻地揭示了“物化”的哲学命题。我们所认为的“我”,是否是恒常不变的?我们与外界的界限,是否真的清晰分明?庄子通过这一疑问,挑战了我们对自我与客观世界的固化认知。朝菌不知生死,蟪蛄不知春秋,而庄子更是将这种“不知”的边界推向了极致,甚至连“我是庄周”这一判断本身,也可能是一个虚幻的认知。 “是非”的虚妄,相对主义的洞见: 《齐物论》花费大量篇幅探讨了“是非”的相对性。你认为对的,我可能认为错的;我所看到的“一”,在你看来可能是“二”。这种“日夜相对”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是非”的判断,往往是基于个体的立场、视角和经验。庄子认为,强行划分“是非”,往往是陷入了人为的界限,忽视了事物的整体性与流动性。他并非否定所有是非判断,而是强调要认识到其相对性,避免固执己见,陷入不必要的争执。 “道通为一”,宇宙的整体性: 尽管庄子强调“是非”的相对性,但他并非陷入虚无主义。相反,他认为万物最终都归于“道”。“道”是宇宙的本源,是万物共通的本质。“道通为一”意味着,当我们超越了表面的差异与对立,我们就能感受到万物统一的本质。这种统一性,体现在了“朝彻,见独;天地,万物,皆归焉”的境界中。当我们能够“见独”,即看到事物最本质的、最独立的存在时,就能感受到万物的同一性。 “坐忘”与“心斋”,达到“齐物”的途径: 庄子提出了“坐忘”与“心斋”的方法,来帮助人们达到“齐物”的境界。“坐忘”是忘掉外在的形体、抛弃内在的智巧,达到一种虚静的状态。“心斋”则是清除心中的杂念,让心变得空灵澄净,如同斋戒一般,以便更好地与“道”契合。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逐渐消弭内心的隔阂与对外物的执着,最终实现与万物的“齐”。 本书如何呈现《齐物论》: 本书将深入剖析“庄周梦蝶”的寓意,引导读者思考自我认知的边界。我们将详细解读庄子关于“是非”的论述,运用具体的例子来展示其相对性,并探讨如何在理解相对性的同时,保持基本的价值判断。本书还将深入挖掘“道通为一”的内涵,揭示万物统一的哲学思想,并将其与现代科学的某些观点进行有趣的对比。我们将重点阐述“坐忘”与“心斋”的实践方法,并尝试将其与现代人的心理调适、冥想练习等联系起来,让古老的智慧为现代人提供实用的指导。通过对《齐物论》的解读,我们希望帮助读者打破思维定势,消弭内心的藩篱,培养一种更具包容性、更达观的人生观。 第三部分:养生主·人间世——顺应自然的生命哲学 在《养生主》与《人间世》这两篇篇章中,庄子将目光从形而上的哲学思辨,转向了更为具体的生命实践与社会处世。他提出了“养生”之道,以及在复杂的人间如何“保全”自己的智慧。 “技进乎道”,生命的艺术: 《养生主》开篇就以庖丁解牛的生动故事,阐释了“技进乎道”的理念。庖丁解牛,并非靠蛮力,而是凭借对牛的筋骨脉络的深刻理解,顺着自然的纹理,游刃有余。这是一种将技艺提升到哲学高度的境界,也是一种顺应自然、契合规律的生命状态。庄子认为,真正的“养生”,并非仅仅追求肉体的健康,更是要达到一种精神上的“不伤”,即不被外物所伤,不被欲望所累。 “全生保真”,生命的根本: 庄子强调,“养生”的根本在于“全生保真”。这意味着我们要保护生命的本真状态,不被外在的欲望和外界的纷扰所侵蚀。他将人们的痛苦根源归结于“以役万物,而求自制”。我们总是试图去役使外物,满足自身的欲望,却忽略了内在的真实需求,最终陷入被欲望奴役的困境。因此,他提倡“不以好恶扰于胸中”,避免因过度的追求和执着而伤害自身。 “不以物害己”,处世的智慧: 《人间世》则更侧重于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如何自处。《人间世》的核心在于“不以物害己”,即不因为外在的物质、名利、他人的评价而损害自己的生命。“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再一次强调了“无用”的价值。在充满竞争与算计的“人间”,那些显得“无用”的人,反而更容易避开锋芒,不被卷入是非纷争。他举例说明,那些过于锋芒毕露、过于迎合世俗的人,反而更容易受到伤害。 “乘せた”,隐匿的智慧: 庄子提出了“乘せた”的处世原则,即像“せた”(一种未开化的、自然的、不受雕琢的状态)一样,保持淳朴、不事张扬。在“人间世”中,过于“有用”和“有为”,往往会招致是非。因此,庄子提倡“虚己以游世”,隐藏自己的锋芒,不刻意表现,不主动去介入纷争,而是顺应环境,保持内心的宁静。 “以知免身”,审慎的认知: 尽管提倡“乘せた”,庄子并非鼓励愚昧。相反,他认为“以知免身”是必要的。这里的“知”,并非世俗的机巧,而是对事物真相的洞察,是对规律的把握。有了这种“知”,才能在复杂的人间,做出审慎的选择,避免不必要的危险。 本书如何呈现《养生主》与《人间世》: 本书将通过对庖丁解牛等经典故事的细致分析,深入浅出地阐释“技进乎道”与“全生保真”的内涵,并引导读者反思自身的生活方式,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现真正的“养生”。我们将详细解读“不以物害己”的原则,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分析如何在追求个人目标的同时,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自由。本书还将重点阐释“乘せた”与“以知免身”的辩证关系,帮助读者理解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既保持真诚,又能保护自己。我们将结合历史上的政治斗争、官场失意等事例,来说明庄子处世智慧的现实意义。通过对这两篇的解读,我们希望帮助读者建立起一种更健康、更明智的生命哲学,学会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安宁与自在。 结语: 《中国历代经典宝库:哲学的天籁·庄子》不仅仅是一本哲学读物,更是一扇通往智慧殿堂的门。它将带领您穿越古老的文本,与庄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一场深邃的思想对话。本书力求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解读庄子那深邃而富有诗意的人生哲学,让其超越时空的智慧,在您的心中激荡起回响,照亮您的生命之路。我们相信,读完本书,您将对“逍遥”有了更深的理解,对“齐物”有了更广的认识,对“养生”有了更深的感悟,最终,您将能在庄子那“天籁”般的哲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哲学体验。庄子先生的智慧,如同一股清流,滋润着我被现代社会所浸染的心灵。他笔下的“道”,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渗透在生活点滴中的智慧,是一种顺应自然、与万物和谐相处的艺术。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心斋”的阐述,那是一种澄澈心灵、摒除杂念的境界,是通往内心宁静的钥匙。在庄子的世界里,没有固定的标准,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顺应自然的流动,只有随遇而安的生活。这种思想,在如今这个充满焦虑和压力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生命的真谛在于感受,在于体验,在于与自然的连接,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外在的成就。读这本书,我仿佛重新找回了内心的平静,感受到了生命最原始的美好。它是一本能够净化心灵、启迪智慧的经典之作。

评分

读《中国历代经典宝库:哲学的天籁·庄子》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跨越千年的智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初翻开,我便被它那充满诗意的语言和哲思的深度所吸引。庄子并非是那种讲究逻辑严密、条分缕析的哲学家,他的思想更像是磅礴的大海,包容万象,又像皎洁的明月,照亮人心。书中对于“道”的阐释,既抽象又生动,它无处不在,却又无形无相,仿佛是一种宇宙的本源,一种生命最深层的律动。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逍遥游”的篇章,它们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让人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一丝宁静与超然。读庄子,不是为了去“理解”什么,而是去“体悟”什么。他的故事,他的比喻,他的寓言,都在潜移默化中涤荡着我固有的认知,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习以为常的观念。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哲学书,更像是一本关于生命的诗集,关于智慧的歌谣,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如同拨开云雾,瞥见更广阔的天地。它提醒我,生活不应被琐碎的烦恼所束缚,心灵可以飞翔,精神可以超越。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神洗礼。我一直认为,哲学是枯燥乏味的,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和抽象的概念,但《中国历代经典宝库:哲学的天籁·庄子》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庄子先生的文字,充满了奇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洞察力,他用生动的寓言和巧妙的比喻,将深奥的哲学道理呈现得淋漓尽致,却又不失其原有的磅礴气势。我常常被书中那些“庄子梦蝶”、“庖丁解牛”的故事所打动,它们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大道至简的智慧。读完这些故事,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如何看待世界、如何与人相处的。庄子所倡导的“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生活态度,在当下这个充满竞争和焦虑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它不是消极避世,而是一种积极的生存智慧,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这本书让我学会了放下不必要的执念,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并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力量和启示。

评分

在我看来,《中国历代经典宝库:哲学的天籁·庄子》是一本能够触及灵魂的书籍。它没有说教的意味,也没有强加的观念,而是通过一种诗意化的语言,引领读者去探索生命最深层的意义。庄子的思想,就像一股清泉,涤荡着我被世俗尘埃所蒙蔽的心灵。我尤其欣赏他对于“齐物论”的探讨,那是一种超越二元对立、包容万象的宏大视野。在庄子看来,万物皆是道的一部分,生死、贵贱、得失,都不过是相对的概念,不必过于执着。这种思想,对于我这样容易陷入主观偏见的人来说,无疑是醍醐灌顶。读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一个更加自由的自己。它让我明白,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物质的占有,也不在于功名利禄的追求,而在于内心的丰盈与精神的超越。这本书教会我用一种更加平和、更加超然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起伏,去感受生命的美好。

评分

我一直认为,阅读经典是滋养心灵的绝佳方式,而《中国历代经典宝库:哲学的天籁·庄子》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哲思,让我对“道”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庄子笔下的“道”,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流动的生命力,是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是一种无处不在却又难以言说的存在。他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对人生百态的描绘,巧妙地揭示了“道”的奥秘。我喜欢书中那些关于“无用之用”的讨论,它颠覆了我对于“有用”的传统认知,让我意识到,那些看似无用之物,往往拥有着更深刻的价值。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而宁静的哲学世界,与庄子先生一同思考生命的本质,一同感悟宇宙的真谛。它让我学会了用一种更宽广的胸怀去接纳世界,用一种更超脱的心态去面对人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哲学读物,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一次精神的升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