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国学经典规范读本)

论语(国学经典规范读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国超 著,冯国超 译,冯国超 注
图书标签:
  • 国学
  • 经典
  • 论语
  • 儒家
  • 文化
  • 传统
  • 教育
  • 启蒙
  • 先贤
  • 中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5719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2368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学经典规范读本·彩图版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6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全书共20篇、492章,*创 “语录体” 。


丛书简介: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冯国超注译的《国学经典规范读本》(彩图版),以历史上*权*的著作为底本,准确可靠;注释简明扼要,兼综百家之长,充分反映学界*新成果;导读内容丰富,揭原著之精蕴,明古代智慧之实际应用;书中配上古代绘画,严谨、恰当,与文字一一对应。

学术顾问:

方克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李景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牟钟鉴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

王博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王立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

王中江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杨国荣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作者简介

冯国超,1965年10月出生。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9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中国哲学史专业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哲学研究》编辑部中国哲学史组组长。专著有《道藏选粹》《图说汉字王国》《中国传统体育》等,曾主编《中国传统文化读本》《新华大字典》等多种书籍,并在国家一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内页插图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内容涉及哲学、伦理、政治、教育等多个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一、 《论语》的思想内核:仁、礼、君子 《论语》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仁”、“礼”和“君子”三个概念。 仁: “仁”是《论语》中出现频率最高、也是孔子思想中最核心的范畴。它是一种泛爱众人的情怀,是对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最高追求。孔子认为,“仁者,爱人”(《颜渊》)。这种爱不是无差别的溺爱,而是基于人伦关系,由亲近到疏远,由内到外的推己及人。孔子还进一步阐述了“仁”的具体表现,如“克己复礼为仁”(《颜渊》),即通过约束自己的欲望,使言行符合礼的要求,就是仁。又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这是“仁”的底线,也是一种积极的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在《论语》中,“仁”既是一种内在的道德修养,也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它要求人们“忠恕”待人,“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强调真诚、正直、质朴的品德。 礼: “礼”是规范社会秩序、调节人际关系的准则,也是实现“仁”的重要途径。《论语》中,“礼”的概念非常广泛,既包括了古代的宗法制度、政治制度、典章制度,也包括了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道德规范、人际交往的礼仪。孔子强调“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说明“礼”的有效性是以“仁”为基础的。离开了“仁”,徒具形式的“礼”便失去了意义。同时,“礼”也约束和引导着人的行为,使之趋向“仁”。“不学礼,无以立”(《季氏》),意思是如果不学习礼,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强调以道德和礼乐教化人民,比单纯的政令和刑罚更能使人民心悦诚服,羞耻自觉。 君子: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论语》中,“君子”的形象被反复描绘。君子与小人的对照,是《论语》中常见的叙事手法。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他们关注的是道德的实现和真理的追求,而不是物质的富足。君子“危坐,而问焉”(《先进》),表明君子在学习时态度端正,求知若渴。君子“和而不同”(《子路》),能够尊重不同的意见,保持和谐的共处。君子“坦荡荡”(《述而》),胸怀开阔,内心平静。君子“求仁得仁,求义得义”(《述而》),他们追求的是崇高的道德和正义的事业。君子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还要有广博的学识和精湛的技艺。 二、 《论语》的教育思想:学思结合、因材施教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论语》集中体现了他的教育理念。 学思结合: 孔子强调学习与思考的辩证统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这是他关于学习方法最精辟的论述。他认为,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陷入迷茫;只思考而不学习,则会陷入危险。学习是为了获得知识,思考是为了理解和消化知识。二者相辅相成,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形成自己的见解。 因材施教: 孔子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才能和基础,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例如,他曾对子路和冉有讲“闻过则喜”(《子张》),鼓励他们勇于承认错误;对宰予讲“朽木不可雕也”(《公冶长》),说明他并非放弃,而是看到了学生自身的问题,并对此感到失望。他对曾皙的“莫春者,春服既成,五六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先进》)的回答,欣赏其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这些都体现了孔子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和重视。 强调实践和体验: 孔子不仅仅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更重视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 Membuat》),表明他鼓励学生勤于学习,即使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也不觉得羞耻。又如“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为政》),强调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三、 《论语》的政治伦理:德治为本、民本思想 《论语》中的政治思想,虽然不是系统性的政治学说,但却蕴含着深刻的治国理念。 德治为本: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认为统治者的道德修养是国家安定、人民归附的关键。“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意思是说,以德行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它停留在自己的位置上,而其他的星星都围绕着它转。他认为,统治者自身的道德能够感化人民,使人民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依靠刑罚和强制。 民本思想: 孔子虽然生活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的时代,但他已经展现出朴素的民本思想。“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学而》)他认为,国家的发展和君主的利益,最终都取决于百姓的富足和幸福。一个国家能否长久,关键在于能否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爱民”、“富民”是孔子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乐制度的重要性: 孔子强调礼乐制度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礼之用,和为贵”(《学而》),认为“礼”的运用,最重要的是达到和谐。礼乐能够统一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秩序。 四、 《论语》的价值与影响 《论语》作为一部不朽的经典,其价值和影响是多方面的。 塑造民族精神: 《论语》所倡导的仁爱、诚信、孝悌、忠恕等美德,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价值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中国人的道德情操和行为方式。 影响文化传播: 《论语》的思想不仅在中国本土产生了深远影响,也远播东亚各国,成为汉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的传统文化都深受《论语》思想的浸润。 指导人生实践: 《论语》中的许多论述,如关于学习、交友、修身、处世的道理,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能够帮助人们认识自我,完善品德,处理人际关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学术研究的宝库: 《论语》为后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历代学者对《论语》进行了大量的解读、注释和研究,形成了蔚为大观的《论语》学,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的内容。 总而言之,《论语》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精辟的语言表达和贴近人生的智慧,跨越时空,历久弥新,至今仍是中国乃至世界思想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是一部古代经典,更是一部能够启迪人生、指导实践的智慧之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一直以来,我对传统文化都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但又觉得它高深莫测,遥不可及。直到我翻开这本《论语》,才发现那些古老的智慧原来如此贴近生活,如此充满智慧。书中的字句,没有想象中的晦涩难懂,反而像娓娓道来的知心话,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心。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个人修养和处世哲学的篇章,比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简直说出了我的心声。我常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焦虑不安,读到这句话,仿佛有一股清流涤荡了我的心灵,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学会更加豁达和坦然。还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简单的六个字,蕴含着多么深刻的同理心和尊重,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与人交往中的态度,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本书的编排也很人性化,每一个章节都有详细的注释和解读,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其中的奥妙。我还会时不时地翻开书页,让那些古老的智慧滋养我的心灵,指引我的方向。

评分

作为一个对国学一直抱着“敬而远之”态度的读者,我尝试了市面上不少介绍传统文化的书籍,但很多都过于学术化,或者流于表面,让我提不起兴趣。直到我遇到了这本《论语》,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国学之美”。这本书的解读方式非常独特,它没有枯燥的学术考证,也没有空泛的理论阐述,而是将《论语》的精髓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故事和贴近现代生活的场景中。我最喜欢的是其中对“仁”的解读,它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事例,展现了“仁”在生活中的种种体现,比如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善待他人等等。这些道理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让我受益匪浅。每次读完一段,我都会陷入沉思,回想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地修正自己,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这本书让我觉得,传统文化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是一种能够滋养心灵、指导人生的智慧。

评分

我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总觉得那些所谓的“人生哲理”太虚无缥缈,不接地气。所以,当我看到《论语(国学经典规范读本)》时,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它没有故作高深,也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用非常朴实、却又充满智慧的语言,阐述了许多关于人生、关于道德、关于修身养性的道理。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礼”的探讨,它不仅仅是外在的礼仪,更是内心的敬畏和对他人的尊重。这让我明白,真正的“礼”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而非表面功夫。还有书中对“诚信”的强调,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人的品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言行是否一致。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自身存在的不足,也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会在工作和生活中,努力践行书中的道理,让自己成为一个更有德行、更有担当的人。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经典,是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并且在不同时代都能焕发光彩的。而《论语》,无疑就是这样的存在。我选择阅读这本《论语》,纯粹是出于一种好奇心,想知道为什么这样一本几千年前的书,至今仍被奉为圭臬。拿到这本书后,我被它朴实无华的外表吸引了,随即便开始翻阅。刚开始,我只是带着一种“看看就好”的心态,但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完全被吸引住了。书中那些简短的对话,却蕴含着惊人的洞察力,孔子与弟子们的交流,就像一场跨越时空的智慧对话,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的时代,与先贤们进行思想的碰撞。我尤其对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印象深刻,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让我意识到,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重要的是思考和实践的结合。这本书让我对“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激发了我学习的动力。

评分

这次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洗礼。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苦于没有合适的入门读物。偶然间,我发现了这本《论语》,它以一种我从未想象过的方式,将古老的智慧展现在我面前。书中的语言,虽然是古文,但配以详尽的白话文解释和生动的例证,让我毫不费力地就能理解其中精妙的含义。我尤其被孔子关于“孝”的论述所打动,那不仅仅是对父母的顺从,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恩和责任。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家人的关系,更加珍惜和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此外,书中关于“君子”的品格塑造,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让我明白,成为一个君子,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自我反省来实现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自己的文化根源有了更深的认同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