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文丛:两浙防护录(繁体竖排 套装上下册)

浙江文丛:两浙防护录(繁体竖排 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阮元 著
图书标签:
  • 浙江文丛
  • 两浙防护录
  • 地方志
  • 历史
  • 古籍
  • 清代
  • 军事
  • 水利
  • 浙江
  • 繁体竖排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5401153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5659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浙江文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56
套装数量:2
字数:3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浙江文丛:两浙防护录(繁体竖排 套装上下册)》,清阮元辑。阮元(一七六四—一八四九》,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徵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历任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湖广、两赓、云贵总督等职,谧文达。着有《翠经室集》、《经籍纂诂》、《积古斋钟鼎款识》、《两浙金石志》等。
  始雍正七年,敕谕各省凡古帝王陵寝及往圣先贤、名臣忠烈祠宇茔墓,须恭敬守护,其各省督抚转饬人甘部属勤加巡视,防护稽查。嘉庆年间,晅兀任浙江巡抚,因照察旧防护册纰缪里漏之处甚多,于是派员正讹补阙,重新造册,刊发各府县,以便依册严加防护。其书未分卷,而依杭、宁、嘉、湖、绍、台、金、衢、严、温、处十一府序次辑录各州县陵寝祠墓七百二十余处,所载人物则上自唐虞下迄清代,间及其後裔,足资考古之用。今据清会稽董氏取斯家塾本影印刊行。

内页插图

目录

雍正七年三月初十日敕谕
嘉庆六年八月初六日浙江巡抚阮元咨
嘉庆七年四月十八日礼部咨覆
嘉庆七年六月十七日工部知照
嘉庆六年九月初八日浙江巡抚阮元咨
嘉庆七年正月十七日礼部咨覆
嘉庆七年二月初三日浙江巡抚阮元咨
嘉庆七年六月二十六日礼部移咨
嘉庆七年月日浙江巡抚阮元札
两浙防护陵寝祠墓录
杭州府
仁和县

右仆射褚遂良祠
宰相李泌祠

参知政事范仲淹祠
知太平州黄庭坚祠
烈文侯张宪继忠侯岳云合祠

靖难忠臣浙江按察使王良祠
扬清祠按察使愈事王府刑部郎中项麒合祠
同仁祠赠礼部尚书江西巡抚孙燧新建侯王守仁
兵部尚书胡世宁合祠
明以下墓
太仆少卿沈升墓
副都御史张本墓
太仆寺卿邵锐墓
工部侍郎陆杰墓

左都御史吴涵墓
钱塘县

曾点祠
宗圣曾子祠
柳洲三贤祠先贤端木子仲子合祠
吴行人伍员祠

许慎郑康成合祠
巫日
勾漏令葛洪祠

右仆射褚遂良祠
太尉宋璟祠
司徒颜真卿祠
御史中丞张巡祠
睢阳太守许远祠
宰相陆贽祠
宰相李泌祠
刑部尚书自居易祠
吴越王钱铿祠
吴越将军曹杲祠

枢密使曹彬祠
参知政事范仲淹祠
参知政事欧阳修祠
周子祠
二程子祠
处士林逋祠
礼部尚书苏轼祠
赠龙图阁学士秦观祠
忠烈谢绪祠

前言/序言

  《两浙防护录》,清阮元辑。阮元(一七六四-一八四九),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徵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历任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湖广、两广、云贵总督等职,谧文达。着有《揅经室集》、《经籍纂诂》、《积古斋钟鼎款识》、《两浙金石志》等。
  始雍正七年,敕谕各省凡古帝王陵寝及往圣先贤、名臣忠烈祠宇茔墓,须恭敬守护,其各省督抚转饬各部属勤加巡视,防护稽查。嘉庆年间,阮元任浙江巡抚,因照察旧防护册纰缪罣漏之处甚多,于是派员正讹补阙,重新造册,刊发各府县,以便依册严加防护。其书未分卷,而依杭、宁、嘉、湖、绍、台、金、衢、严、温、处十一府序次辑录各州县陵寝祠墓七百二十余处,所载人物则上自唐虞下迄清代,间及其后裔,足资考古之用。今据清会稽董氏取斯家塾本影印刊行。
两浙防护录 概述 《两浙防护录》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详细记载了浙江(古称两浙)地区自宋代至明代中叶,特别是明朝初期和中期,所经历的军事防御、边疆治理、海防建设以及抵御外侮的方方面面。全书以史料为基础,辅以考证,深入剖析了当时两浙地区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其在应对内部叛乱和外部侵扰时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文献,为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史、区域史、边疆史以及社会经济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成书背景与意义 两浙地区,地处东南沿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区域,同时也是军事战略重地。其漫长的海岸线使其成为抵御海上侵扰的前沿,而其发达的商业和政治影响力也使其成为内外敌人觊觎的目标。从宋代开始,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侵、元代的统治,再到明朝初期的海盗与倭寇问题,两浙地区始终面临着严峻的安全挑战。《两浙防护录》的编纂,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旨在系统梳理两浙地区在国家防御体系中的地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当时的统治者和后世提供治边御侮的借鉴。 本书的编纂者(此处若已知具体人名和朝代,可详细介绍其身份、生平及其编纂此书的动机和贡献)通过搜集整理大量的官方奏折、地方志、军事文书、官员奏报、个人笔记等一手史料,将两浙地区的军事布防、军备情况、兵员调动、战役经过、海防设施、镇戍制度、经济支持等内容一一呈现。其意义在于: 系统性: 它是第一部专门、全面、系统地论述两浙地区军事防御的历史文献,填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白。 史料价值: 书中收录了大量珍贵的原始史料,很多可能已失传,为后世学者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基础。 实践指导: 其对历代防护策略的总结,对当时的统治者具有直接的实践指导意义,也为后世的边疆治理提供了经验。 区域研究: 它是研究浙江地区古代历史、社会经济、军事制度、对外关系的重要文献,有助于深入理解该区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 内容梗概 《两浙防护录》的上册和下册(若有明确分卷内容,可进一步细化)通常涵盖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 军事布防与战略态势 地理优势与劣势分析: 详细分析两浙地区的地理特征,如海岸线、河流、山脉等,如何影响其军事布防,既是天然屏障,也可能成为敌人入侵的通道。 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论述两浙地区在中国古代国防体系中的关键作用,例如作为东南沿海的屏障,对拱卫京师、稳定东南局势的意义。 军事重镇与隘口: 记录两浙地区重要的军事据点、城池、关隘、港口等,以及它们在不同时期承担的防御任务。 边疆与海疆的划定与管理: 探讨古代朝廷对两浙地区陆地边疆(若有)和漫长海岸线的管理策略,包括巡检、巡哨、烽火台等设施的设置与运作。 二、 军事制度与兵员管理 卫所制度的沿革与实践: 详细介绍明代初期在两浙地区实施的卫所制度,包括其组织架构、人员构成、屯田情况、兵源补充等。 军户制度的负担与影响: 探讨军户制度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包括其对农民生产的干扰、以及军户的日常生活状况。 兵员训练与操练: 记录当时军队的训练科目、操练方式、武备情况,以及训练效果的评估。 军事官员的任免与考核: 关注在两浙地区任职的军事将领和官员的选拔、升迁、奖惩机制,以及他们的治军能力。 三、 海防建设与海上威胁 海防设施的修建与维护: 详细记载沿海各地修建的卫所、墩台、烽火台、炮台、城墙等海防工事,以及这些设施的规模、形制、功能和维护情况。 水师的组建与运作: 论述两浙地区水师的规模、装备、战船类型、作战任务,以及其在抵御海盗、倭寇等侵扰中的作用。 海上威胁的演变: 梳理自宋代以来,特别是明代前期,海盗、倭寇以及后来的海禁政策对两浙地区造成的困扰与影响。 对策与成效: 分析朝廷和地方政府为应对海上威胁所采取的策略,包括海上巡逻、打击海盗、招抚、海禁等,并评价其成效。 四、 抵御外侮与战役记载 重要战役的详细叙述: 记录两浙地区在历史上发生的重要军事冲突,包括与北方政权的边境冲突(若有)、元末农民起义的余波(若有)、以及明代前期针对倭寇、海盗的多次围剿战役。 战役经过、指挥与参战将士: 对关键战役进行细节描绘,包括战前分析、兵力部署、作战过程、指挥官的决策、以及重要将士的英勇事迹。 战役的军事技术与战术运用: 分析战役中使用的武器装备、战术策略,以及这些对战局的影响。 战役的后果与影响: 评估战役的胜利或失败对两浙地区乃至全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格局所带来的长远影响。 五、 经济与社会支撑 军饷与军需供应: 论述保障两浙地区军事力量的财政来源,包括税赋、屯田收入、以及朝廷的拨付。 军需生产与物资保障: 探讨当地为军队提供粮草、军械、船只、马匹等物资的情况,以及与民间的经济联系。 战争对民生的影响: 描述战争和军事活动对当地经济、农业、商业、人口等方面造成的冲击与破坏。 地方官府在军事中的作用: 探讨地方官员在征兵、筹饷、维持治安、配合军事行动等方面的职责。 六、 地方治理与社会管理 治安管理与反间谍: 记录在军事高压环境下,地方政府如何维护社会治安,防止内部叛乱和外部间谍活动。 人口迁移与安置: 论述在战争和动荡时期,人口的迁移、安置以及对当地社会结构的改变。 民族关系与文化融合(若适用): 探讨在边疆地区,与周边民族的互动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本书的特色与价值 史料的权威性与丰富性: 《两浙防护录》以大量原始史料为基础,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研究的系统性与全面性: 它从军事防御的多个维度对两浙地区进行深入剖析,构建了完整的军事防御图景。 方法的严谨性与学术性: 编纂者在史料梳理、考证辨析方面展现了严谨的学术态度。 历史的生动性与现实的指导性: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记载,不仅展现了历史的波澜壮阔,也为后世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两浙防护录》不仅是研究明代军事史、区域史的重要著作,更是了解当时两浙地区人民生活、社会变迁以及国家安全策略的珍贵窗口。其繁体竖排的版式,也便于读者深入体会中国传统文献的阅读韵味,特别是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印刷技术和文字演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任何对明代中国东南地区历史、军事、社会经济感兴趣的读者而言,本书都将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参考典籍。

用户评价

评分

初翻开这套《两浙防护录》,便被那古朴的繁体竖排深深吸引。在如今电子书盛行的时代,能够拥有一套如此精致的纸质书籍,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书页的触感温润,墨香淡淡,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人对话。我一直对浙江的历史文化颇感兴趣,尤其是关于地方志和史料类的著作,总能从中发掘出不少鲜为人知的细节。《两浙防护录》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防护”二字暗示着书中可能记载了古代浙江在军事、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防御策略和措施,亦或是应对自然灾害、外敌入侵等挑战的方方面面。我对于那些关于古代城市规划、军事布防、水利工程建设,甚至是地方官员的治水方略等内容,充满了期待。想象着书中详细的记载,勾勒出古代浙江人民在严酷环境下如何生存、发展、抵御风险的生动画卷,无疑会极大地丰富我对这段历史的认知。

评分

我对《两浙防护录》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中国古代军事史和边防策略的探究。浙江沿海地区,自古以来就面临着海盗侵扰和外敌入侵的威胁。“防护”二字,直接点明了这本书的主题,我猜想其中一定包含了不少关于古代浙江海防、陆防的战略部署、军事机构设置、兵种配备、以及武器装备等方面的详细记载。我非常希望能够从中了解到具体的防御工事(如城墙、炮台、烽火台等)的修建和使用情况,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浙江地区主要的军事威胁和应对策略。如果书中还涉及到一些重要的战役、军事人物的传记、或者是有关于古代军事制度、军令、军法等的论述,那就更能满足我作为军事史爱好者的求知欲。通过阅读,我希望能更清晰地理解古代浙江是如何构建其军事防御体系,保障一方的安宁。

评分

我一直相信,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离不开对其自然环境和地理特征的认知。《两浙防护录》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书中是否会详细记载古代浙江的山川河流、气候特征、以及这些自然条件对当地社会发展和“防护”策略的影响。浙江地处江南,水网密布,地形多样,这些都对古代的交通、农业、水利乃至军事防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关于古代浙江地理环境的详细描述,比如主要的河流、湖泊、山脉,以及这些自然要素是如何被利用或被视为挑战的。书中是否会记录古代的航运、水利工程(如堤坝、运河的修建和管理),以及如何利用地理优势进行军事布防,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内容。如果能从中了解到古代浙江人民如何因地制宜,利用自然条件来“防护”自身,发展经济,那将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经历。

评分

我个人在研读地方史料时,尤其偏爱那些能够展现地方社会风貌和民众生活的书籍。《两浙防护录》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书中是否会涉及古代浙江的民俗、节日、民间信仰、甚至是一些地方性的传说故事。繁体竖排的阅读方式,本身就带着一种仪式感,会让我更加沉浸其中,细细品味字里行间的古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古代浙江不同区域、不同阶层人民的日常生活记录,比如他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的习俗,或者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地方官员的奏折、地方士绅的笔记,或者是官府发布的告示、禁令等第一手资料,那就更具价值了。通过这些鲜活的史料,我希望能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浙江的社会肌理,感受那片土地上人民的生活温度,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历他们的喜怒哀乐。

评分

对于《两浙防护录》这套书,我最关注的是其中可能蕴含的关于古代浙江经济发展和商业贸易的信息。浙江自古以来便是中国的经济重镇,尤其是在海上贸易和手工业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两浙防护录》这个名字,或许暗示着书中会探讨在古代,浙江是如何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经济防护体系,以应对外部环境的挑战,保障经济的稳定发展。我非常想知道书中是否会详细记载古代浙江的农田水利建设、粮食生产、纺织、陶瓷、茶叶等重要产业的发展状况。此外,我也对古代浙江的商业网络、市场制度、海陆交通线路,以及对外贸易的政策和实践等内容充满好奇。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古代商人、行会组织,甚至是重要的商业集市的记载,那就更能帮助我勾勒出古代浙江繁荣的经济图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