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虹居古文詩集校注

劍虹居古文詩集校注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清] 秦煥 著,陳自力,劉雪平 校
圖書標籤:
  • 古文詩集
  • 校注
  • 古典詩歌
  • 文學
  • 中國古典文學
  • 詩詞
  • 文化
  • 教材
  • 研究
  • 鑒賞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83348
版次:1
商品編碼:1208622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廣西地方古籍整理研究叢書》第二輯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72
字數:397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秦煥宗奉宋代詩風,多以學問、議論入詩,用典尤多,因此有較多尖銳的類比和聯想,藉古諷今的筆法比比皆是,可作真實的士大夫心態寫照。秦煥詩文皆有汪洋恣肆,尖新奇異的特點,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作者校注工作做得是認真的,所作校注大都允當妥帖,注釋做得比較詳盡,典故齣注也很到位。作為對廣西地方文化的古籍整理項目,這部書稿的文學價值和文獻價值都相當高。

內容簡介

這是清代後期著名詩人秦煥的作品首次整理麵世。作者秦煥是清後期鹹、同時代人,齣生於江蘇,長期在廣西供職。秦煥的作品,詩文俱佳,思想性和藝術性都很齣色。其散文《病說》針砭時弊,剖析人性,理念新穎,筆法奇特,可稱佳構。可以比擬作清代後期的《狂人日記》。他的詩作取材廣泛,想象豐富,真實地反映瞭大動蕩時代的社會狀況。秦煥宗奉宋代詩風,多以學問、議論入詩,用典尤多,因此有較多尖銳的類比和聯想,藉古諷今的筆法比比皆是,可作真實的士大夫心態寫照。秦煥詩文皆有汪洋恣肆,尖新奇異的特點,藝術錶現手法非常豐富,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作者校注工作做得是認真的,所作校注大都允當妥帖,注釋做得比較詳盡,典故齣注也很到位。作為對廣西地方文化的古籍整理項目,這部書具有非常高的文學價值與地方文獻價值。

作者簡介

秦煥,是清後期鹹同時代的詩人,齣生於江蘇,長期在廣西供職。秦煥的作品,詩文俱佳,思想性和藝術性都很齣色。其散文《病說》針砭時弊,剖析人性,理念新穎,筆法奇特,可稱佳構。他的詩作取材廣泛,想象豐富,真實地反映瞭大動蕩時代的社會狀況。秦煥宗奉宋代詩風,多以學問、議論入詩,用典尤多,因此有較多尖銳的類比和聯想,藉古諷今的筆法比比皆是,可作真實的士大夫心態寫照。秦煥詩文皆有汪洋恣肆,尖新奇異的特點,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目錄

國史館本傳
恩壽序
汪樹堂序
劍虹居古文捲上
春鞦孔子之刑書論…………………………………………………………………………………1
燕太子使荊軻刺秦論………………………………………………………………………………2
四皓安儲論………………………………………………………………………………………2
漢武帝置平準於京師都受天下委輸論…………………………………………………………4
武鄉侯自比管樂論…………………………………………………………………………………5
漢唐宋明黨人論…………………………………………………………………………………10
唐宋藩鎮朋黨得失論……………………………………………………………………………12
明通公溥論………………………………………………………………………………………14
擬權書孫武篇……………………………………………………………………………………15
好剛說……………………………………………………………………………………………16
論洋務一…………………………………………………………………………………………19
論洋務二…………………………………………………………………………………………20
論洋務三…………………………………………………………………………………………21
病說………………………………………………………………………………………………22
病讚………………………………………………………………………………………………25
病辯………………………………………………………………………………………………26
病說續編…………………………………………………………………………………………27
病說再編…………………………………………………………………………………………32
病跋………………………………………………………………………………………………35
寄劉榖人書………………………………………………………………………………………38
答客問……………………………………………………………………………………………38
劍虹居古文捲下
中庸衍義序…………………………………………………………………………………40
傢語段注序…………………………………………………………………………………41
先正語錄節要序……………………………………………………………………………41
景筱晴古文序………………………………………………………………………………42
樗軒集序……………………………………………………………………………………43
李林枝獲盜記序……………………………………………………………………………44
萬氏族譜序…………………………………………………………………………………45
王氏族譜序…………………………………………………………………………………47
硃子良年譜序………………………………………………………………………………48
全小汀相國七十壽序……………………………………………………………………………51
岑彥卿宮保六十壽序……………………………………………………………………………54
瀋仲復中丞六十壽序代…………………………………………………………………………58
崧鎮青方伯五十壽序……………………………………………………………………………62
王鷺兮封翁六十晉二壽序………………………………………………………………………65
黃母李太夫人八十壽序代………………………………………………………………………67
黎半樵先生奏疏文集書後…………………………………………………………………69
李升初格物解書後…………………………………………………………………………72
止足齋序書後………………………………………………………………………………72
讀使東記書後………………………………………………………………………………73
讀首慕五籌邊論書後………………………………………………………………………73
書蕭山蔡氏兩烈婦傳後……………………………………………………………………75
傅虎生傳…………………………………………………………………………………………75
簡雨村……………………………………………………………………………………………76
阮菊圃生誄………………………………………………………………………………………76
劍虹居詩集捲上
雜感………………………………………………………………………………………………81
泰山行……………………………………………………………………………………………94
遊雞鳴寺登曠觀颱………………………………………………………………………………94
遊金山……………………………………………………………………………………………94
春日即事…………………………………………………………………………………………95
擬杜諸將次元韻…………………………………………………………………………………96
登山遣興…………………………………………………………………………………………98
易水行……………………………………………………………………………………………99
過平原…………………………………………………………………………………………100
過揚關……………………………………………………………………………………………100
眺高郵湖…………………………………………………………………………………………101
君山頂……………………………………………………………………………………………101
自杭應試後渡江作………………………………………………………………………………101
過郯城……………………………………………………………………………………………101
偶感………………………………………………………………………………………………102
順河集曉行………………………………………………………………………………………102
過泰山……………………………………………………………………………………………102
簡故鄉諸友………………………………………………………………………………………103
聞南方消息有感…………………………………………………………………………………105
重有感……………………………………………………………………………………………106
壽佛寺題壁………………………………………………………………………………………107
書憤………………………………………………………………………………………………114
感賦………………………………………………………………………………………………115
江上口占…………………………………………………………………………………………117
江上逢倪子………………………………………………………………………………………117
望山………………………………………………………………………………………………118
觀潮………………………………………………………………………………………………118
九日登高同人小集………………………………………………………………………………118
新鞦夜坐…………………………………………………………………………………………121
山西司當月夜坐口占…………………………………………………………………………122
感事………………………………………………………………………………………………123
書懷………………………………………………………………………………………………124
醉後述懷………………………………………………………………………………………124
寄王南卿…………………………………………………………………………………………124
又………………………………………………………………………………………………125
贈劉雲岩…………………………………………………………………………………………125
贈劉德揚…………………………………………………………………………………………125
酬鮑小山…………………………………………………………………………………………126
酬鮑又山…………………………………………………………………………………………127
寄萬雨村…………………………………………………………………………………………127
贈史漢章…………………………………………………………………………………………127
贈湯仁山…………………………………………………………………………………………128
贈鮑又山…………………………………………………………………………………………128
寄丁子靜…………………………………………………………………………………………129
簡王南卿…………………………………………………………………………………………130
燕市喜晤張蕓蹊………………………………………………………………………………130
懷萬雨村…………………………………………………………………………………………131
酬王琴南…………………………………………………………………………………………132
彆郭相廷…………………………………………………………………………………………133
景筱晴江局遇難…………………………………………………………………………………134
贈陳子揚…………………………………………………………………………………………135
題協五集…………………………………………………………………………………136
題琴南詩後……………………………………………………………………………………137
題硯賓集…………………………………………………………………………………138
題雨蓀詞集…………………………………………………………………………………138
題采風集……………………………………………………………………………………139
題範詠青鴻雪集……………………………………………………………………………140
題王南卿寄廬筆記…………………………………………………………………………140
題楊定夫圖照…………………………………………………………………………………141
題裘梅生圖照……………………………………………………………………………………141
題歸漢圖……………………………………………………………………………………141
題漁樵耕讀圖………………………………………………………………………………143
獨秀峰……………………………………………………………………………………………143
虞山……………………………………………………………………………………………143
隱山……………………………………………………………………………………………143
桂山……………………………………………………………………………………………144
題郝蘊山聽瀑圖……………………………………………………………………………144
題羅翼廷吟鞦圖……………………………………………………………………………145
題郝定珍柳陰觀釣圖………………………………………………………………………145
袁浦柳枝詞………………………………………………………………………………………146
劍虹居詩集捲下
赤地嘆……………………………………………………………………………………………147
飛蝗嘆……………………………………………………………………………………………147
乞食嘆……………………………………………………………………………………………147
萑苻嘆……………………………………………………………………………………………148
從軍嘆……………………………………………………………………………………………148
貪吏嘆……………………………………………………………………………………………149
逝者嘆……………………………………………………………………………………………149
蕩子嘆……………………………………………………………………………………………149
青樓嘆……………………………………………………………………………………………150
硯田嘆……………………………………………………………………………………………150
詠史………………………………………………………………………………………………151
讀孟子……………………………………………………………………………………………153
讀國策……………………………………………………………………………………………153
讀莊子……………………………………………………………………………………………154
讀離騷……………………………………………………………………………………………154
堯………………………………………………………………………………………………154
舜………………………………………………………………………………………………154
禹………………………………………………………………………………………………154
湯………………………………………………………………………………………………155
文王……………………………………………………………………………………………155
武王………………………………………………………………………………………………155
秦始皇……………………………………………………………………………………………156
漢光武…………………………………………………………………………………………156
魏武帝……………………………………………………………………………………………157
隋煬帝……………………………………………………………………………………………157
宋太祖……………………………………………………………………………………………157
周公………………………………………………………………………………………………157
晉文公……………………………………………………………………………………………158
楚霸王……………………………………………………………………………………………158
吳越王……………………………………………………………………………………………158
介子推……………………………………………………………………………………………158
楊硃………………………………………………………………………………………………158
墨翟………………………………………………………………………………………………159
荊軻………………………………………………………………………………………………159
張留侯……………………………………………………………………………………………159
淮陰侯……………………………………………………………………………………………160
賈生………………………………………………………………………………………………160
李將軍……………………………………………………………………………………………160
李少卿……………………………………………………………………………………………161
硃買臣……………………………………………………………………………………………161
嚴子陵……………………………………………………………………………………………161
馬文淵……………………………………………………………………………………………161
班定遠…………………………………………………………………………………………161
禰正平……………………………………………………………………………………………162
諸葛孔明…………………………………………………………………………………………163
陶士行…………………………………………………………………………………………163
陶元亮……………………………………………………………………………………………163
謝太傅……………………………………………………………………………………………163
王右軍……………………………………………………………………………………………164
張季鷹……………………………………………………………………………………………164
張公藝…………………………………………………………………………………………164
郭子儀…………………………………………………………………………………………165
杜少陵…………………………………………………………………………………………165
韓昌黎…………………………………………………………………………………………165
白香山……………………………………………………………………………………………166
曹武惠…………………………………………………………………………………………166
呂易直…………………………………………………………………………………………166
蘇東坡……………………………………………………………………………………………166
陸放翁……………………………………………………………………………………………167
韓蘄王……………………………………………………………………………………………167
陸秀夫……………………………………………………………………………………………167
呂後………………………………………………………………………………………………168
武則天……………………………………………………………………………………………168
緹縈……………………………………………………………………………………………168
木蘭……………………………………………………………………………………………169
雜詩……………………………………………………………………………………………169
有感………………………………………………………………………………………………169
書懷………………………………………………………………………………………………170
倦鶴吟…………………………………………………………………………………………171
為萬雨村題畫……………………………………………………………………………………172
為郝子高題畫…………………………………………………………………………………172
題郝蘊山金焦放棹圖………………………………………………………………………173
題雲龍圖…………………………………………………………………………………174
題於舟書屋………………………………………………………………………………………175
梅花………………………………………………………………………………………………176
菊影………………………………………………………………………………………………178
菊夢………………………………………………………………………………………………179
春草………………………………………………………………………………………………180
鞦草………………………………………………………………………………………………189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秦煥評傳
  清朝作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王朝,作為中西方文化碰撞較為激烈的一個時代,其內在的急劇變化,其受外部的猛烈衝擊,都是前所未有的,以前任何朝代都沒有麵臨象清朝這樣復雜詭譎的局勢,也沒有象清政府這樣的手足無措,迷糊睏惑,研究這個時代豐富的內涵,研究這個時代的睏境,對於我們今天都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江蘇淮安人秦煥恰恰就生活在這個朝代由盛轉衰的時段,他生活在鹹、同之際兵燹最烈的地區--江蘇,其後又經曆過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長期協辦軍務,任職於西南邊陲廣西,對於國傢邊患之禍感受頗深。他從一介寒士躋身於統治階層,有著封建士子在科舉考試中的深刻心理體驗,同時他的詩文創作又反映齣處於封建末世的士子特有的心路曆程。因此,研究秦煥其人其文,對瞭解那個獨特的時代,瞭解那個時代人們無奈掙紮的社會心理有一定的典型意義,而且通過他的詩文我們可以感受到當時的文壇的氣息。
  一、秦煥生平與作品簡介
  (一)秦煥的生平研究
  《劍虹居古文詩集》前附的《國史館本傳》、《續纂山陽縣誌》、《清史列傳》等書,對秦煥入仕後的經曆有較為詳細的介紹,其入仕前的經曆在他創作的一些詩文篇中也有零散的記載,將這些材料集中起來,我們可以比較清楚地瞭解秦煥的生平履曆。
  秦煥的一生可以鹹豐十年(1860年)考中進士為界,分為兩個時期:
  第一時期(1818—1860),苦讀求仕,金榜題名
  關於秦煥的生年,1997年編的《桂林市誌》上定為1813年,但據《續纂山陽縣誌》所記,秦煥卒於光緒十七年(1891),卒年七十四歲,以此推算,秦煥當生於1818年。
  秦煥齣生在江蘇淮安府治山陽縣一個世代窮苦的儒生之傢,故居在江蘇淮陰市楚州區南門大街元件廠內。由於父親早逝,傢境窘迫,年幼的秦煥不得不到淮樓酒傢當學徒,每晚挨傢挨戶迴收酒瓶。這段經曆給他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以至於在科舉成名之後仍不時提起:“奈煥生也晚,又值少孤,厄於貧賤”(《阮菊圃生誄》),“幾迴羞嚮淮樓過,猶憶當年舊酒瓶”。[1]
  “傷心三十年前事,易簀遺言在讀書。”(《簡故鄉諸友》其二)秦煥的父親對他抱有殷切的期望,臨死前還念念不忘,囑咐他一定要寒窗苦讀,以振興門楣。所以年少的秦煥立誌讀書,要齣人頭地,希冀通過科舉考試來改變自己的寒士地位,躋身統治階層。
  他懷著一種強烈的功名心走在漫漫求學路上,這時他的求學之路上齣現瞭轉機,“煥淮産也,少孤貧,讀書無多,道光戊戌受知於壽陽相國祁文端入泮,公(黎半樵)於是年調南河庫道,衡文於崇實書院,煥隨眾肄業”(《《黎半樵先生奏疏文集》書後》),道光戊戌指道光十八年(1838年),壽陽相國祁文端即清朝道、鹹、同三代帝師祁寯藻。祁寯藻(1793—1866),字叔穎,又字淳甫,號春圃,山西壽陽人,為祁韻士第五子。嘉慶十九年成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鹹豐時官至體仁閣大學士,緻仕。同治初,以大學士銜為禮部尚書。同治五年(1866)卒,晉贈太保,祀賢良祠,命鍾郡王奠醊,謚文端。祁寯藻關心時政,體恤民隱。鹹豐年間農民起義頻發,身為軍機大臣的祁寯藻,每日佐君理事,均侃侃持正論;民本思想為其做官座右銘;注重農事,廣泛收集農言,考察農事,撰寫瞭具有學術價值的農業專著《馬首農言》;後任同治皇帝老師,率領師傅們對同治皇帝竭誠進講。祁寯藻在朝40餘年,世人評論他一生忠君、勤政、愛民、崇儉,是官吏楷模。他對近代學術的發展做過一定貢獻,精通經書,提倡漢學與宋學並重,倡導經世緻用之學,並身體力行,曾組織學者俞理初、苗先路、何紹基及何鞦濤等人校刊過《說文係傳》和《硃子小學》等等,工詩古文詞,亦通訓詁,明義理,一生集詩近3000餘首,被人尊為道光年間詩壇領袖,是道鹹宋詩派的代錶人物。道光十七年(1837年),他調任戶部右侍郎並簡放江蘇學政。他到江蘇後,奉旨嚴禁鴉片煙,撰寫《新樂府》三章,刊示各地,痛陳鴉片煙之害,對當時的禁煙運動起瞭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他針對當時江蘇學子重文輕德,在考試中詞章之學甚多,根底之學甚少等問題,於道光十九年(1839)重刊宋本《說文係傳》,刊發《硃子小學》,遵旨恭書《聖諭廣訓》等,以加強基礎知識和德行的教育。他還針對各州書院簡陋考棚少而考生多的問題,增修瞭考棚,重修瞭常州書院,為發展江蘇的教育事業,做齣瞭自己的貢獻。[1]正是在這段時間,秦煥有幸得到瞭祁寯藻的恩遇,入縣學學習,觀其為人做官,治學賦詩,祁寯藻對秦煥都有可能産生瞭一定的影響。
  “煥竊憾為秀纔太蚤,成進士太遲”(《《黎半樵先生奏疏文集》書後》),從中秀纔到中進士,這段人生作者主要是維持生計,按奈住焦躁的心情埋頭苦讀,希冀鯉躍龍門,來獲取自身價值的圓滿,完成雙親的夙願。但道鹹年間的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起義,讓天下更增添瞭些許不太平,波濤洶湧的農民起義和悲苦萬狀的百姓生活,使得身處其中的人無法不為之側目,無法不為之動容,尤其是滿腔熱血的士子文人。秦煥在現實的刺激下,激起瞭自己的愛國熱情和憂患意識,苦於自己不在其位不能親手指點江山,現實和理想的雙重矛盾使得他在這段時間創作齣其詩文集中最有價值的一部分作品,如《病說》萬餘言,“烽火痛思著先鞭”之類的詩歌,反映現實之譏切,情感之飽滿,非常富有感染力。同時秦煥結交瞭一批形似徜徉於現實之外實則深憂國民的“性情中人”和“病夫”,如劉榖人,郝企三,葛星五,阮菊圃,萬雨村等,《病辯》中提到:“癸醜四月九日,企三、榖人兩先生見訪,榖人自去鞦抱病,至今未已,企三雖未如榖人之久,亦若斷若續,同為病中人焉。座上相對,各有一種彆緻,企三言次日當帶病赴館,而榖人亦以久未得傢書為言。予睹二君病態,自憾無病,情同木石。移時送客齣門,榖人嚮予索詩,予應之曰當作《病說》以相遺,榖人深以為然而去。閱三日,援筆成此,劍虹自記。”癸醜即鹹豐三年(1853年)。這些病都是因情而起,情都是因事而起,他們見現實的不盡如人意所以被觸動胸中萬韆情絲,憂患成疾,秦煥跟這些人惺惺相惜,作文示誌。和這些人的交遊,袒露瞭秦煥真實的懷抱,他關注著時勢的發展走嚮,積蓄著報國酬誌的力量,激發的責任使得他躍躍欲試。
  清鹹豐五年(1855),秦煥中舉人,《山陽縣誌》捲九“選舉”十二就記載:
  秦煥是“浙闈並補乙卯科”舉人。[1]“助人豪氣三韆丈,遲我名場二十年。莫道歸裝行色減,彩毫題遍六橋邊。”(《自杭應試後渡江作》)作者在這首詩中抒發瞭在杭州參加鄉試後信心高漲的豪情,一副春風得意的樣子。再經過五年的寒窗苦讀,正值精力旺盛的中年秦煥終於在清鹹豐十年(1860)中進士,分戶部滇司行走。
  第二時期(1860-1891年),勤政為民,循吏本色
  清鹹豐十年(1860年),秦煥開始踏上正式的仕宦之途,被派“隨大臣賈楨辦理團練。事竣,奏請免其學習,作為候補主事”,“同治元年,由江北團練大臣晏端書奏調襄辦軍務”,“同治五年,派通州驗收漕糧”,“同治九年,辦理捐銅局。”這時間讓他最得意的可能是清同治十一年在京被抽調參辦皇上的大婚典禮,錶現齣來讓人贊賞的“乾練”,“詔加隨帶三級”。後又於清光緒元年“籌助貴州軍餉”,京察時得到“一等加一級”的好評價,五年“鏇充工部寶源局,監督兼辦理京捐”,以三品銜外放廣西桂林知府,這是未入粵前的主要任職情況。
  秦煥精於製藝文字(八股文),在京城同僚中頗有名聲,有“文虎”之稱。[2]他的弟子在詩文集序言中稱贊到:“吾師山陽秦文伯先生通籍後,佐治農曹,文章經濟傾動朝右,常齣其餘技而為製藝,不獨裁成士類,抑且上邀主知召對時,屢荷垂詢,至足榮矣”,“《劍虹居製義》久為藝林膾炙,丐其餘瀝”,對秦煥的八股文評價很高。影響到秦煥的古文創作,也帶上結構嚴謹、駢文氣息較濃的色彩。秦煥踏上仕途,同時也遠離瞭自己的傢鄉和親友,早期的為官生涯又都是跟隨他人辦團練,或是協助他人辦軍務,自己的纔能無法淋灕盡緻地展現,後又常駐廣西邊陲地方,離傢鄉路途遙遠,於是他常常在詩文中淺吟低唱,慨嘆自己的身不由己、空無建樹和寄人籬下,勾起自己對傢人親友的深深思念,如《春日即事》:“一氈長伴歲寒身,到眼桃符又換春。生計非難偏誤我,客途已苦況依人”。《山西司當月夜坐口占》:“風雪催寒盡,飢軀耐客途。一官雙鬢短,韆裏隻身孤。報國心空有,還傢夢轉無。不知春已到,驚見換桃符。”
  清光緒五年(1879),秦煥奉旨授粵西桂林府遺缺知府,六年鏇補桂林府,開始瞭長達十餘年的粵西生涯。在粵十年,秦煥纔有瞭真正令人稱道的宦績。
  (1)百姓鬧糧局單騎誠勸民
  清光緒五年(1879年)秦煥任桂林府,始“以振文風、端士習、厘定書院為首務,一時登高第者悉齣門下”。首先端正士風,狠抓學政,取得瞭一定的成效,培養齣瞭很多封建社會所需要的人纔。其時所轄的臨桂縣因糧賦未徵齊,成立瞭專門的臨時機構去清查糧賦,其中的官員心急,采取瞭粗暴的手段,弄得百姓人心惶惶,尤其是田畝甚多的蘇橋鎮受到不法之徒的挑唆,索性聚眾暴亂,哄鬧糧局,掠走官印,大吏派兵進剿,和百姓狹路相持,於是大吏委任秦煥前去強行逮捕,秦煥不忍與善良的百姓兵刃相嚮,遂一人單騎深入蘇橋鎮,與百姓坦誠相待,陳述利害關係,“民皆感泣知罪”,後把幾個挑唆之人繩之以法,藏印令之人罰“甘結(寫給官府的保證書)”十張,而使事情得到瞭和平解決,損失降到瞭最低限度。
  (2)威懾法人力援邊戰
  清光緒八年(1882),秦煥被調署梧州府。恰值法國人來梧州建造教堂傳教,法國人早在1858—1862年間就並吞瞭南圻(越南南部),19世紀70年代將魔爪伸進瞭北圻,不僅要將越南變成他們的殖民地,而且企圖由此打開中國的西南地區的門戶,侵入中國腹地。梧州百姓非常憤慨,並積極反抗西方列強的各種侵略,也是在這一年九月,梧州市民韆餘人將基督教美國浸信會梧州教堂搗毀,將湯傑卿等教士驅逐齣境,教士仕文等二人為此自廣州至梧州,亦被驅逐。這就是有名的“梧州教案”。這時法國人來梧州建堂傳教也是沒安好心的,梧州百姓對此非常氣憤,準備阻止,相約每傢齣一人,用火燒驅趕法人。秦煥受巡撫的委派去主持大局,為瞭不挑起戰爭而兩敗俱傷,秦煥悄悄與百姓定計,隻恫嚇法人。法使進入郡廨,約好的百姓故意一擁而上,大聲喧嘩,還有隆隆的炮聲助威,法使非常懼怕,說自己通過瞭通商衙門的允許,秦煥戲答百姓都是來從教養傢的,無法阻擋。法使被這種人多勢眾的場麵威懾住,嚮秦煥乞援,秦煥齣計,法人“遙謝逸去”,這件事秦煥顯示齣瞭不屈的氣節和巧妙的智慧,得到瞭梧州人的尊敬。
  法國急於占領越南北部,企圖利用下遊在越南北部的紅河作為進入中國的通道,在光緒八九年間又一次武裝侵入越南的北圻,先後占領瞭河內和南定。越南為滇粵兩省之唇齒,這時中法之間的形勢變得異常嚴峻,清朝政府也派兵進駐廣西、雲南、越南的邊境地區,把中法之間嚴重形勢的處理權交給瞭李鴻章,李鴻章和法國公使寶海在天津一番談判後,進駐邊境地區的清朝官軍奉到的命令是“以剿辦土匪為名,未可顯露助戰之跡,緻啓釁端。”[1]不管怎麼樣,清朝還是派兵進駐中越邊境地段,軍械糧餉等物資紛紛運過梧州,秦煥通過捐款來籌齊舟楫纜夫等運輸費用,沒有從老百姓身上徵取一分錢,給他們增加負擔,充分體現瞭愛民護民的為官思想。清光緒九年(1883),秦煥又協助除匪,援剿越南邊賊禽渠,升為道員補用。十年,鏇又迴到桂林。臨行前作《梧江送彆圖》,題詠甚盛。
  (3)兩遇大水民命為重
  清光緒十一年(1885),秦煥兼任鹽法道。中法戰爭爆發,法國在海戰方麵摧毀瞭我方福建船政局,在颱灣占領瞭基隆炮颱和澎湖,陸戰方麵卻遭受很大失敗,黑旗軍橫梗在北越到雲南省的路上,於是法國人主要進攻廣西。清方主將潘鼎新自動放棄諒山,逃進瞭鎮南關(今友誼關),這時老將馮子材奉命抵達前綫,在鎮南關外與法國侵略軍展開激戰,使得法國全軍倉皇後撤,諒山被奪迴。秦煥為剋復諒山做瞭大量的援助工作,率先捐資捐物,還發動其他桂人集資籌餉,支援前綫,賞加二品銜。
  這一年,靈川發大水,省河一夕暴漲,淹沒瞭很多居民房屋,這次大水史書亦有記載:“(光緒十一年)廣西東、北、西北部一帶大雨,湘、灕、桂江及紅水河均漲大水,齣現數百年不遇之大水災。五月初二日,灕江水驟高二丈餘,倒灌入城,沿河廬捨盡淹,臨桂漂沒六十餘村。”[2]秦煥親臨災區,勘察災情,置生死於度外,嚮上級申請緩徵災區的糧賦,捐廉收埋骸骨,安定民心。
  清光緒十二年(1886),桂林又遭水患,河麵漂滿屍體,秦煥誠心祈禱江神,願意代民受罪。洪水肆虐,飢荒襲來,米價騰貴,秦煥設廠施粥,派人去廣州購米,船商要求頒照免稅,有人以為廣西一省米榖是賦稅的主要來源,免稅不可,但秦煥當機立斷,毅然頒照,另外又不惜代價從全州星夜兼程購米,“煥曰:‘民命為重。若費重不獲開報,傾傢賠補所不辭’”,最後數十萬的災民幸存瞭下來。
  清光緒十三年(1887),桂林或淫雨紛紛,或乾旱弗雨,秦煥誠心為民,不顧酷日炎暑或泥淖盈途,步行十裏到廣福王廟祈福,晴雨立應,廣西少雪,鼕天祈雪亦能應驗,雨雪竟四寸。這裏雖然染上瞭不少神化色彩,但隻有秦煥勤政為民,一心為百姓謀福利,纔會受到百姓的喜愛,百姓纔會將他的美政上升到能感化物格的高度。
  (4)仁德服人不辭勞苦
  清光緒十四年(1888),秦煥補鹽法道,他看重刑罰,最擔心動用大刑逼供,讓囚徒口服心不服,造成冤案,總是告誡下屬要親自調查,理清案情,每每碰到一些狡賴犯人,巡撫就讓秦煥審訊,秦煥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讓囚徒心服口服,“即曰:‘我輩為好官,死亦甘心耳。’囚泣,煥亦泣”。
  清光緒十五年(1889),秦煥任廣西按察使。這年鼕天秦煥夢見一身穿鎧甲的偉人告訴他城內有火災,煥夢中為民請命,著急地爭辯,失聲驚動瞭僕從,果然城內科第塘火起,欲燒至官署,署外火光中呼號聲連天,煥連忙穿衣齣去祈禱,後見官署屋瓦震動,一陣風吹過熄滅瞭大火。這種美化無疑寄托瞭百姓對秦煥的信任和感激。秦煥為政不辭勞苦,煥兼鹽法道時,代理巡撫李秉衡遠駐鎮南關外,處理中法之間的有關事宜,署布政使淩彝銘病甚,秦煥在後方悉心做好一切事情,戶籍編製、賦稅、布政使和按察使兩司事、關防等事宜,“案牘紛紜,悉心剖決,筆如鏇風,洪縴畢舉”。“所至勸蠶桑,設書局,平榷課,通溝渠,恤孤寡,給旅櫬,寅僚有虧帑者代之償,貧窮不能歸骨者賻以資,尤留心人材,身率儉約,牧令有片善,必贊不絕口,文檄下移,必親緻數語敦勉之”。
  正是秦煥恪守職責,心中常裝著百姓,為人謙遜仁義,不僅得到瞭上司和同僚的贊賞和敬佩,“巡撫倪文蔚、署巡撫李秉衡、瀋秉成均薦為‘循吏第一’”,而且獲得瞭百姓的一片至誠的擁戴和贊頌。
  清光緒十六年(1890),秦煥奉旨進京,百姓獻“慈雲遠戀圖”,以此錶示他們對秦煥的殷切盼望,上覆一亭,曰望來亭(現存疊彩山頂,改稱“拿雲亭”),亭旁還有一記功碑,用長歌體裁來歌頌秦煥在桂林的德政,文雲:“在官勤求民瘼,所至勸蠶桑,設書局,平榷課,通溝渠,恤孤寡。誠能格物,德可動天,伏蛟止火事昭然。”送彆時百姓老幼扶攜,直送至百裏外,煥與民共泣,流露齣官民融洽的款款深情。後秦煥在黃州府(今湖北黃州縣)地段不幸傷足,於是迴到傢鄉養病。
  光緒十七年(1891),秦煥病逝,享年七十四。
  秦煥早在傢鄉江蘇時,就遊覽瞭不少名勝古跡,或憑古吊今,或怡情山水,如《過平原》,秦煥經過山東平原縣時,想起戰國時名人平原君趙勝,對他的曆史事跡有感而發。再如《君山頂》:“峰巒去地五百丈,天風吹我峰巒上。大海潮頭不見來,江流一綫平於掌。昂首望天天更高,雲衢能達何辭勞!置身已齣紅塵外,不必題詩也自豪。”君山在江蘇江陰縣北澄江門外,其巔有鬆風亭,突起平野,俯臨長江,形勢險要,又名瞰江山,秦煥在自然中抒發真我,欣賞美景。粵西的綺麗山水也深深吸引瞭秦煥的眼球,他在公事之餘,常常暢遊於廣西桂林的奇山秀水中。桂林疊彩山門下現存秦煥建有的疊彩亭,其上留有他的一付對聯:“風洞大文章流水潭煙空萬象,洞天古圖畫詩人名士共韆鞦。”該對聯分彆取“風”和“洞”二字為上下聯的第一字,不僅道齣瞭疊彩山自然山水的幽幽勝景,更是道齣瞭疊彩山集自然風景與人文古跡於一處的古韻。
  秦煥可以稱得上是封建官吏的一介楷模。他以仁政治理地方,體恤民隱,忠誠為國,恪守職責,勤政倍著,提攜後進,果敢有謀,仁德和民本思想是他做官的座右銘。正如其弟子汪樹堂在序言中寫到:“其愛民也,若子弟;其定策也,若蓍蔡;其任事也,若決江河。”
  秦煥的後代不似他這樣奮進有名,其子名保愚,字少文,候補知府。秦保愚很會經營、盤剝,幾十年間,成為淮安城內首屈一指大地主、大富戶。民國十年(1921),參與輯成《續纂山陽縣誌》輯成。秦少文政治上保守反動,辛亥革命淮安光復期間,作為“鄉董”之一,在撲殺革命誌士周實、阮式過程中扮演瞭不光彩的角色。解放前秦傢在南鄉計有萬餘畝良田,宅院雕梁畫棟,房屋百間,大門和“明三暗五”的堂屋磚雕十分精美,秦少文妻妾成群,兒子就有十幾個,過著十分靡爛奢侈的生活。[1]秦煥的孫輩名中都用“粵”字,其有點名氣的是“長房長孫”秦粵生,字寄塵,1882年齣生於廣西祖父任所,後以“優貢”身份在京城任“七品小京官”。秦粵生能詩文,“登賢書,少有纔名,為禾中七子之一,工詩詞,書得蘇米法,王壯湣有齡撫浙,愛其纔延入幕,磨盾草檄,倚馬萬言,著《行軍法戒寶山》,蔣敦復序之”,還著有《寄塵詩稿》、《寄塵文稿》,他的詩文能反映清末民初社會現實,頗有價值。[2]1939年日寇侵占淮城時,秦氏一傢躲到城南十五裏的“秦田村”,日軍一百餘人全副武裝包圍瞭整個村莊,“請”秦粵生齣任日僞淮安知事。秦粵生拒絕“閤作”,錶現瞭一個知識分子崇高的民族氣節。其妻楊貞淑,字藥生,性至孝,著有《眉影樓詩稿》。
  (二)、《劍虹居古文詩集》的版本流傳
  秦煥的著作頗豐,著有《劍虹居古文詩集》、《劍虹居感舊集》、《劍虹居製藝》、《榕城課士草》、《》等,但由於常年在外奔波和做官,其所作常常隨手散佚,百不一存,《劍虹居古文詩集》是由秦保愚在其父死後檢傢藏詩文若乾篇,由門下弟子汪劍新太守、恩藝棠中丞閤力刻印。《劍虹居古文詩集》包括文兩捲(42篇),詩兩捲(334首),分為4冊。作品前麵附有清代國史館本傳,弟子浙江餘杭汪樹棠(即汪劍新)和淮南荷芳書院林恩壽序,詩文後有子保愚跋。現存的《劍虹居古文詩集》版本有兩個,一個為清光緒乙巳年即光緒31年(1905)刻本,4冊冠像,像名“文伯先生遺像”,“受業景星敬題”。一二冊封麵標題題有“劍虹居文集”,三四冊封麵標題題有“劍虹居詩集”,均為陸潤庠題簽。該刻本行款特徵為每半頁9行22字,白口,左右雙邊,單魚尾,版心有“劍虹居文集”、“劍虹居詩集”字樣,校刊人為子保愚、孫粵馨、榮、恩、成、生、思、崇、宏。其後又有一修補本問世,與原來刻本的校刊人不同,增加瞭孫粵安、鹹。修補本對原來刻本進行瞭刊誤訂正。兩本均藏於國傢圖書館,首都圖書館也藏有一套原刻本。

《劍虹居古文詩集校注》是一部緻力於梳理、考證與注釋中國古代優秀詩歌作品的學術力作。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詩篇,而是以嚴謹的治學態度,深入挖掘古籍中散佚的詩歌珍品,並在其基礎上進行細緻的校勘與精闢的解讀,旨在為廣大讀者,尤其是對中國古典文學懷有濃厚興趣的學者、學生及愛好者,提供一個更為準確、清晰、深刻的閱讀體驗。 本書的編寫曆程,是一場與時間賽跑,與文獻博弈的艱辛跋涉。在浩如煙海的古籍中,詩歌往往如珍珠般散落,其原貌或因年代久遠而模糊,或因傳抄訛誤而失真。編者團隊深諳此道,他們懷揣著對古人智慧的敬畏,以及對文化傳承的責任感,奔赴各大圖書館、古籍收藏機構,搜尋那些鮮為人知的詩集、文集、筆記、史料等,不放過任何可能蘊含詩歌綫索的文本。每一次的發現,都意味著一次與曆史的對話,一次對失落聲音的喚醒。 校注工作是本書的核心與難點。麵對同一首詩歌在不同版本中齣現的差異,編者們審慎地比對,依據文獻的可靠性、版本的時代特徵、以及對作者生平、時代背景的理解,力求還原齣最接近原作的麵貌。例如,對於某些字詞的歧義,本書會列舉幾種可能的解釋,並結閤上下文、用詞習慣、以及作者的其他作品進行分析,給齣最閤理的推斷,並對其推斷的依據進行詳細闡述。這種細緻入微的校勘,不僅是文字層麵的修正,更是對作者創作意圖和思想情感的深度探索。 注釋部分更是本書的精華所在。編者並非生硬地解釋字詞的意義,而是將注釋融入到詩歌的語境之中,力求讓讀者理解詩歌的深層含義。這包括: 字詞的訓詁: 對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的字詞進行準確解釋,必要時追溯其本源,揭示其演變過程。 典故的考證: 詩歌中常常運用典故,這些典故往往是理解詩歌意境的關鍵。本書對每一個典故的齣處、演變、以及在詩歌中的具體含義進行考證,讓讀者能夠跳齣文字錶麵,領略其背後豐富的文化內涵。 用語的鑒賞: 作者在遣詞造句上往往蘊含匠心,本書會分析詩歌中一些特彆的詞語或句式,探討其妙處,以及這些用語如何烘托齣詩歌的情感和意境。 意境的解讀: 詩歌的魅力在於其所營造的意境。本書不僅是對文字的解讀,更是對詩歌情感、哲思、以及作者心境的梳理。通過分析詩歌的意象、結構、以及作者所處的社會環境,深入挖掘詩歌的藝術感染力。 作者生平與創作背景的梳理: 瞭解作者的生平經曆、思想傾嚮、以及所處的時代背景,是理解其詩歌創作的重要前提。本書在注釋中穿插作者相關的生平事跡和創作背景的介紹,為讀者提供更廣闊的視野,幫助讀者更全麵地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情感。 思想與哲理的闡發: 古代詩歌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和哲理。本書在解讀過程中,會適時地闡發詩歌中體現的哲學觀點、人生感悟、以及作者的價值取嚮,引導讀者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本書的選錄範圍廣泛,涵蓋瞭不同朝代、不同流派的優秀詩歌作品。從先秦的樸素歌謠,到唐宋的輝煌篇章,再到明清的婉約豪放,力求展現中國古代詩歌發展的完整脈絡和多元風貌。無論是描寫山水風光的壯麗,抒發傢國情懷的慷慨,還是錶達個人情感的細膩,本書都力求以最準確的文本和最深入的解讀,呈現給讀者。 《劍虹居古文詩集校注》不僅僅是一部工具書,更是一扇通往古代精神世界的大門。它引導讀者穿越時空的阻隔,與那些偉大的靈魂對話,感受他們時代的脈搏,體味他們情感的起伏,領悟他們思想的光輝。通過閱讀本書,讀者不僅能夠提升古文閱讀能力,更能深刻地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涵養人文情懷,拓展精神視野。 本書在編纂過程中,始終秉持著“求真務實、精益求精”的學術精神。每一個字、每一個標點,都經過反復推敲;每一條注釋,都力求有據可依。我們深知,學術研究沒有終點,但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為後來的研究者提供一個更為堅實可靠的起點,為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一份力量。 本書的裝幀設計也力求古樸典雅,材質優良,便於讀者珍藏和反復翻閱。我們相信,一本好的書籍,不僅要有卓越的內容,更要有與之相配的物質載體,讓閱讀成為一種身心的享受。 總之,《劍虹居古文詩集校注》是一部集校勘、注釋、解讀於一體的學術專著,它以嚴謹的態度,深刻的洞見,以及廣闊的視野,為讀者提供瞭一個瞭解和欣賞中國古代詩歌的絕佳平颱。我們期望本書能夠成為您案頭常備的良師益友,伴您在浩瀚的古文海洋中,尋找到屬於您的珍寶。

用戶評價

評分

剛收到《劍虹居古文詩集校注》的時候,就被它散發齣的那種沉靜的學究氣吸引瞭。封麵設計雖然簡潔,卻透露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專業感,讓人一看就知道是經過精心打磨的學術成果。我特意留意瞭一下印刷質量,字跡清晰,紙張適中,翻閱起來不會有那種廉價感,作為一本需要反復研讀的書籍,這樣的品質是必不可少的。 我個人對古詩詞的鑒賞一直有著自己的一套方法,但很多時候,缺乏係統性的參考資料,總覺得有些力不從心。《劍虹居古文詩集校注》的齣現,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平颱。我還沒有來得及仔細通讀全書,但粗略翻閱瞭幾篇,其注釋的詳盡程度和考證的嚴謹性,令我印象深刻。 尤其是一些不常見的字詞和典故,這本書都能給齣令人信服的解釋,並且往往還會引申齣相關的曆史背景或文學淵源,這極大地拓展瞭我的知識麵。我期待著在接下來的時間裏,能夠在這本書的引領下,對古詩詞的理解更上一層樓,挖掘齣更多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深意。

評分

剛拿到這本《劍虹居古文詩集校注》,就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封麵設計古樸典雅,透著一股曆史的沉澱感,讓人一看便心生親近。內頁的紙張質感也相當不錯,摸上去溫潤細膩,書寫清晰,閱讀體驗很舒適。我尤其喜歡它排版的布局,疏密有緻,既有古韻,又不失現代的易讀性。 作為一名古文愛好者,我一直對曆代詩歌的演變和發展抱有濃厚的興趣。這本書的內容,我還沒來得及深入細讀,但從目錄和幾篇試讀的感受來看,它涵蓋的詩歌範圍應該相當廣泛,而且校注的嚴謹性也讓我對它充滿瞭期待。希望它能帶我走進那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古老世界,感受先輩們的情感與智慧。 我是一名古文初學者,平日裏對古詩文的理解總有些吃力,尤其是遇到一些生僻字詞或者典故的時候,常常需要查閱大量的資料。所以,一本優質的校注本對我的學習來說至關重要。《劍虹居古文詩集校注》在這一點上,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從我隨意翻閱的幾頁來看,其注釋詳盡,對一些晦澀難懂的詞語和典故都做瞭清晰的解釋,並且引用瞭不少旁徵博引的資料,這無疑為我這樣的初學者提供瞭極大的便利。 我一直認為,一本好的古文書籍,不僅僅是內容的呈現,更是作者用心營造的一種閱讀氛圍。而《劍虹居古文詩集校注》在這方麵做得相當齣色。它沒有過於華麗的辭藻,也沒有刻意製造的閱讀障礙,而是用一種溫和而堅定的力量,引領讀者去感受古詩詞的魅力。我個人尤其喜歡它在詩歌賞析部分的處理,既有對詩歌本身意境的描繪,又不乏對作者創作背景的解讀,讓我在理解詩歌的同時,也能更深入地瞭解作者的心路曆程。 我是一名有一定古文基礎的愛好者,平常喜歡自己鑽研一些古籍。最近入手瞭《劍虹居古文詩集校注》,這本書的編排和注釋方式,給瞭我很多驚喜。它的校注部分,不僅僅是對字詞的釋義,更包含瞭對原文不同版本之間差異的考量,這對於我這種喜歡追根溯源的讀者來說,非常有價值。 而且,書中對詩歌的整體解讀,也跳齣瞭程式化的窠臼,能夠發掘齣一些更加深層次的意味。例如,它對於某首詩的意象運用,就提齣瞭獨到的見解,這讓我受益匪淺。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引導我在古文的世界裏不斷探索,發現更多精彩。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簡直是為我這樣的“細節控”量身定做的。每一頁的字間距、行間距都恰到好處,閱讀起來非常舒緩,不會因為過於擁擠而産生視覺疲勞。封麵也采用瞭比較素雅的設計,沒有過度的裝飾,卻自帶一種古樸典雅的氣質,擺在書架上,也算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綫。 作為一名對古文有著濃厚興趣的學生,我一直都在尋找一本能夠幫助我深入理解古詩詞的校注本。《劍虹居古文詩集校注》的齣現,無疑是我的幸運。從我初步的翻閱來看,它不僅在字詞的注釋上做到瞭精準和詳盡,更在詩歌的理解上,提供瞭不少獨到的見解。 我特彆喜歡它對於一些意象的解讀,以及對詩歌背後作者情感的揣摩。這些內容,往往是在其他的書籍中難以找到的。它就像一位博學的長者,耐心地為我解答那些我曾經迷惑不解的問題,讓我能夠更真切地感受到古詩詞的魅力。

評分

這本書的質感,從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讓我感覺到與眾不同。厚重而又不失精巧的裝幀,一看就是齣自匠人之手。我最看重的是書籍的內涵,而《劍虹居古文詩集校注》在這方麵,絕對稱得上是佼佼者。 我作為一個古文愛好者,平時就喜歡沉浸在古人的詩文世界裏。《劍虹居古文詩集校注》的齣現,給瞭我一種全新的體驗。它不像是那種流於錶麵的普及讀物,而是充滿瞭深度和研究價值。 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每一首詩的解讀,那種鞭闢入裏的分析,常常能讓我豁然開朗。感覺作者不僅僅是在做校注,更是在和讀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思想交流。這種感覺,讓我對閱讀本身充滿瞭敬畏和期待。

評分

拿到《劍虹居古文詩集校注》的時候,第一個感覺就是“沉甸甸”的。這種沉甸甸,不僅僅是書的物理重量,更是它所承載的厚重文化底蘊給我的感受。封麵設計簡潔大方,沒有多餘的花哨,反而透露齣一種迴歸經典的質樸。 我平時對古詩詞的涉獵不算淺,但總覺得在理解上,還缺少一些深入的契機。《劍虹居古文詩集校注》的齣現,就像是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我嘗試著閱讀瞭幾篇,發現它的注釋不僅僅是簡單的字詞解釋,更包含瞭不少對詩歌背景、作者生平以及創作意圖的解讀。 這種全方位的解析,讓我對詩歌的理解,從錶麵的字詞,上升到瞭更深層次的意境和情感。我尤其喜歡它對於一些晦澀難懂的典故的處理,總是能夠旁徵引例,清晰易懂,讓我在閱讀時,不會因為不理解典故而感到沮喪,反而能夠更加專注於詩歌本身所錶達的情感和思想。

評分

書收到瞭,應該說很不錯。看瞭也特彆有啓發,收獲非常非常的多。京東小哥的送貨也是非常到位。

評分

給力1

評分

秦煥作京官時,“文名滿天下,所著《劍虹居製藝》一時紙貴洛陽,不脛而走。”(周璜;《時文感舊集·序》)“文章經濟傾動朝右,一時投附門牆者甚眾。”曾任漕運總督的恩壽在《劍虹居文集·序》中寫道:“竊維二十年前,程門立雪,春風化雨,如在目前。”他稱贊秦煥為官“所居民富,所去民思,五管之間,有碑在口”,稱其“文則摩壘西京,朗潤清華;詩則嗣音六代。”曾任淮安知府的汪樹堂亦評論說,“先生官京曹,以文章動朝右,及其齣守桂林,薦曆監司,其愛民也若子弟,其定策也若蓍蔡,其任事也若決江河。蓋有真性情而後有真學識,有真學識而後有真經濟,用能誠無不格,廢無不舉。”這些評論雖不免溢美,而可見聲名曾轟動朝野,這也是事實。秦煥的詩大部分是“一時酬應之作”,但其政論文往往立論新穎,論據確鑿,頗有特色。他分析自@戰爭四十年來,國內外發生的種種事件後,認為清廷“始誤於和,繼誤於戰,兼誤於和而戰,戰而和。而予謂,欲無貽誤唯在於和不忘戰。”他稱贊林則徐是“一代偉人”。禁煙運動應既治標又治本,“吾禁吾國臣民不得食煙,果不食煙,則市煙不禁自絕。”

評分

秦煥作京官時,“文名滿天下,所著《劍虹居製藝》一時紙貴洛陽,不脛而走。”(周璜;《時文感舊集·序》)“文章經濟傾動朝右,一時投附門牆者甚眾。”曾任漕運總督的恩壽在《劍虹居文集·序》中寫道:“竊維二十年前,程門立雪,春風化雨,如在目前。”他稱贊秦煥為官“所居民富,所去民思,五管之間,有碑在口”,稱其“文則摩壘西京,朗潤清華;詩則嗣音六代。”曾任淮安知府的汪樹堂亦評論說,“先生官京曹,以文章動朝右,及其齣守桂林,薦曆監司,其愛民也若子弟,其定策也若蓍蔡,其任事也若決江河。蓋有真性情而後有真學識,有真學識而後有真經濟,用能誠無不格,廢無不舉。”這些評論雖不免溢美,而可見聲名曾轟動朝野,這也是事實。秦煥的詩大部分是“一時酬應之作”,但其政論文往往立論新穎,論據確鑿,頗有特色。他分析自@戰爭四十年來,國內外發生的種種事件後,認為清廷“始誤於和,繼誤於戰,兼誤於和而戰,戰而和。而予謂,欲無貽誤唯在於和不忘戰。”他稱贊林則徐是“一代偉人”。禁煙運動應既治標又治本,“吾禁吾國臣民不得食煙,果不食煙,則市煙不禁自絕。”

評分

我買的都是精華!十個字怎麼能評價?

評分

給力1

評分

我買的都是精華!十個字怎麼能評價?

評分

秦煥作京官時,“文名滿天下,所著《劍虹居製藝》一時紙貴洛陽,不脛而走。”(周璜;《時文感舊集·序》)“文章經濟傾動朝右,一時投附門牆者甚眾。”曾任漕運總督的恩壽在《劍虹居文集·序》中寫道:“竊維二十年前,程門立雪,春風化雨,如在目前。”他稱贊秦煥為官“所居民富,所去民思,五管之間,有碑在口”,稱其“文則摩壘西京,朗潤清華;詩則嗣音六代。”曾任淮安知府的汪樹堂亦評論說,“先生官京曹,以文章動朝右,及其齣守桂林,薦曆監司,其愛民也若子弟,其定策也若蓍蔡,其任事也若決江河。蓋有真性情而後有真學識,有真學識而後有真經濟,用能誠無不格,廢無不舉。”這些評論雖不免溢美,而可見聲名曾轟動朝野,這也是事實。秦煥的詩大部分是“一時酬應之作”,但其政論文往往立論新穎,論據確鑿,頗有特色。他分析自@戰爭四十年來,國內外發生的種種事件後,認為清廷“始誤於和,繼誤於戰,兼誤於和而戰,戰而和。而予謂,欲無貽誤唯在於和不忘戰。”他稱贊林則徐是“一代偉人”。禁煙運動應既治標又治本,“吾禁吾國臣民不得食煙,果不食煙,則市煙不禁自絕。”

評分

書收到瞭,應該說很不錯。看瞭也特彆有啓發,收獲非常非常的多。京東小哥的送貨也是非常到位。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