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1-05
倉修良教授,男,漢族。1933年3月生,江蘇泗陽人。中共黨員。1958年本科畢業於浙江師範學院曆史係,一直任教於杭州大學曆史學係。現為浙江大學曆史學係教授、中國曆史文獻研究會副會長、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地方誌學會學術委員、浙江省地方誌學會副會長、常務理事。華中師範大學曆史文獻研究所兼職教授、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史學研究所兼職教授、寜波大學兼職教授、溫州大學兼職教授等。
目錄
原序/1
內篇一
易教上/1
易教中/12
易教下/16
書教上/20
書教中/27
書教下/36
詩教上/45
詩教下/59
禮教/69
經解上/76
經解中/ 80
經解下/87
內篇二
原道上/94
原道中/100
原道下/103
原學上/108
原學中/110
原學下/112
博約上/114
博約中/117
博約下/119
浙東學術/121
硃陸/126
書《硃陸》篇後/132
文德/136
文理/139
古文公式/145
古文十弊/149
內篇三
辨似 /157
繁稱/161
匡謬 /169
質性/177
黠陋/181
俗嫌/187
針名/190
砭異/192
砭俗 /194
內篇四
所見/198
言公上/200
言公中/206
言公下/213
說林/221
知難/232
釋通/236
申鄭/249
答客問上/252
答客問中/256
答客問下/259
橫通/262
內篇五
史德/265
史釋/270
史注/274
傳記/280
習固/288
詩話/290
書坊刻詩話後/298
題《隨園詩話》/306
婦學 / 307
《婦學》篇書後/316
內篇六
文集/318
答問/324
篇捲/328
天喻/332
師說/335
假年/337
博雜/339
同居/342
感遇/344
感賦/349
雜說/352
外篇一
立言有本/358
《述學》駁文/ 361
《淮南子洪保》辨/368
論文辨僞/387
與孫淵如觀察論學十規/393
與陳觀民工部論史學/405
論課濛學文法/411
史學例議上/421
史學例議下/424
史篇彆錄例議/426
論修史籍考要略/432
史考釋例/438
史考摘錄/453
讀《史通》/467
讀《北史·儒林傳》隨劄/469
駁孫何《碑解》/476
駁張符驤論文/478
評瀋梅村古文/481
評周永清書其婦孫孺人事/487
墓銘辨例/489
通說為邱君題南樂官捨/494
傢譜雜議/496
雜說上/501
雜說中/503
雜說下/505
外篇二
《三史同姓名錄》序/507
《史姓韻編》序/511
《藉書園書目》敘/514
為謝司馬撰《楚辭章句》序/516
《紀年經緯》序/518
代擬《續通典禮典目錄》序/519
刪訂曾南豐《南齊書目錄》序/526
《文學》敘例/529
《文格舉隅》序/532
趙立齋《時文題式》引言/534
《四書釋理》序/536
《劉忠介公年譜》敘/538
高郵瀋氏傢譜序/541
嘉善茜涇浦氏支譜序/544
陳東浦方伯詩序/546
《唐書糾謬》書後/ 549
《皇甫持正文集》書後/552
《李義山文集》書後/556
韓柳二先生年譜書後/558
書《貫道堂文集》後/562
書孫淵如觀察《原性》篇後/570
書郎通議墓誌後/574
硃先生墓誌書後/578
《說文字原》課本書後/580
《鄭學齋記》書後/582
《韓詩編年箋注》書後/584
金君行狀書後/586
跋《香泉讀書記》/588
跋《江寜古刻今存錄》/590
跋《屠懷三製義》/592
跋《邗上題襟集》/594
徐尚之古文跋/596
劉氏書樓題存我額記/597
吳澄野太史《曆代詩鈔》商語/599
清漳書院留彆條訓三十三篇 /606
定武書院教諸生識字訓約/630
外篇三
報黃大俞先生/634
報謝文學/637
論文上弇山尚書/641
與吳胥石簡/643
答吳胥石書/646
又答吳胥石書/648
上曉徵學士書/649
為畢製軍與錢辛楣宮詹論續鑒書/653
上辛楣宮詹書/658
上慕堂光祿書/661
答邵二雲/663
與邵二雲論學/665
與邵二雲/667
與邵二雲論文/669
與邵二雲論修《宋史》書/672
與邵二雲論文書/674
與邵二雲論學/676
與邵二雲書/678
與邵二雲書/679
與邵與桐書 /681
答邵二雲書/684
與史餘村/687
與史餘村論文/689
又與史餘村/690
與史餘村簡/ 691
與史餘村論學書/692
與汪龍莊書三月 / 694
與汪龍莊簡/696
與鬍雒君/699
與鬍雒君論文/701
與鬍雒君論校《鬍穉威集》二簡 /703
與嚴鼕友侍讀/707
與硃滄湄中翰論學書/709
答瀋楓墀論學/713
又答瀋楓墀/717
與陳鑒亭論學/718
答陳鑒亭/721
報孫淵如書/722
與孫淵如書/724
與周永清論文/ 726
又與永清論文/728
答周永清辨論文法/730
答周筤榖論課濛書癸卯/732
再答周筤榖論課濛書癸卯/734
與喬遷安明府論初學課業三簡/736
與林秀纔/741
與劉寶七昆弟論傢傳書/744
答某友請碑誌書/745
與馮鞦山論修譜書/749
與周次列舉人論刻先集/751
候國子司業硃春浦先生書/753
與阮學使論求遺書/756
上硃中堂世叔/760
上畢撫颱書己酉十一月二十九日/762
上硃大司馬書/764
又上硃大司馬書 /765
又上硃大司馬書 /766
上硃大司馬論文/768
與硃少白論文 /770
又與硃少白論文/772
又與硃少白/774
答硃少白書/777
又答硃少白書/779
又答硃少白書/782
又與硃少白書/784
與硃少白書/786
上梁相公書/791
與錢獻之書/794
與族孫守一論史錶/798
與族孫汝楠論學書丙戌 /800
與史氏諸錶侄論策對書/804
又與正甫論文/808
論文示貽選/811
答大兒貽選問/814
傢書一/816
傢書二/818
傢書三/820
傢書四/822
傢書五/823
傢書六/824
傢書七/826
外篇四
方誌立三書議/828
州縣請立誌科議/836
答甄秀纔論修誌第一書/841
答甄秀纔論修誌第二書/846
與甄秀纔論《文選》義例書/853
駁《文選》義例書再答/855
修誌十議呈天門鬍明府/857
地誌統部/866
方誌辨體/871
與石首王明府論誌例 / 876
報廣濟黃大尹論修誌書/880
復崔荊州書/883
記與戴東原論修誌/885
《和州誌·誌隅》自敘 / 888
《和州誌·皇言紀》序例/890
《和州誌·官師錶》序例/892
《和州誌·選舉錶》序例/894
《和州誌·氏族錶》序例上 /897
《和州誌·氏族錶》序例中 /901
《和州誌·氏族錶》序例下 /903
《和州誌·輿地圖》序例/905
《和州誌·田賦書》序例/909
《和州誌·藝文書》序例/913
《和州誌·政略》序例 / 922
《和州誌·列傳》總論 / 925
《和州誌·闕訪列傳》序例 /930
《和州誌·前誌列傳》序例上/932
《和州誌·前誌列傳》序例中/936
《和州誌·前誌列傳》序例下/939
《和州誌·文徵》序例 / 942
外篇五
《永清縣誌·皇言紀》序例 /946
《永清縣誌·恩澤紀》序例 /949
《永清縣誌·職官錶》序例 /952
《永清縣誌·選舉錶》序例 /955
《永清縣誌·士族錶》序例 /957
《永清縣誌·輿地圖》序例 /961
《永清縣誌·建置圖》序例 /964
《永清縣誌·水道圖》序例 /966
《永清縣誌·六書》例議/968
《永清縣誌·政略》序例/972
《永清縣誌·列傳》序例/976
《永清縣誌·列女列傳》序例/978
《永清縣誌·闕訪列傳》序例/983
《永清縣誌·前誌列傳》序例/986
《永清縣誌·文徵》序例/989
《亳州誌·人物錶》例議上 /996
《亳州誌·人物錶》例議中 /998
《亳州誌·人物錶》例議下 /1000
《亳州誌·掌故》例議上/1002
《亳州誌·掌故》例議中/1004
《亳州誌·掌故》例議下/1006
外篇六
為畢製府撰《湖北通誌》序/1008
《湖北通誌》凡例/1013
《湖北通誌·族望錶》序例 /1020
《湖北通誌·人物錶》序例 /1022
《湖北通誌·春鞦人名》序例/1024
《湖北通誌·府縣考》序例 /1025
《湖北通誌·政略》序例/1026
《湖北通誌》序傳/1027
《湖北通誌·前誌》傳序/1031
《湖北掌故》序例/1032
《湖北文徵》序例/1034
跋《湖北通誌》檢存稿/1035
《天門縣誌·藝文考》序藝文論附 /1036
《天門縣誌·五行考》序/1038
《天門縣誌·學校考》序/1039
為張吉甫司馬撰《大名縣誌》序 /1040
為畢鞦帆製府撰《常德府誌》序 /1045
為畢鞦帆製府撰《荊州府誌》序 /1048
為畢鞦帆製府撰《石首縣誌》序 /1052
書《吳郡誌》後/1054
書《姑蘇誌》後/1059
書《灤誌》後/1063
書《武功誌》後/1067
書《朝邑誌》後/1071
書《靈壽縣誌》後/1074
《姑孰備考》書後/1078
附錄
大梁本《文史通義》原序 /1081
伍崇曜《文史通義》跋/1082
季真《文史通義》跋 / 1084
王秉恩《文史通義》跋/1085
王宗炎復書/1087
《文史通義新編》前言 / 1089
原 序
《文史通義》是我國著名史學傢章學誠(1738—1801)的代錶作,它和劉知幾的《史通》並稱為我國封建時代史學理論的雙 璧。由於章氏晚年雙目失明,未能親手編定,故將其全部書稿委 托蕭山友人王宗炎代為編定。對於王氏的編排,章學誠本人意見 如何已不得而知。但章氏次子華紱卻是很不滿意,因而他於道光 十二年(1832)便在開封另行編印瞭《文史通義》。而嘉業堂主人劉承幹則在王氏編目基礎上,加以搜羅增補,並於1922年刊行瞭《章氏遺書》,《文史通義》自然亦在其中,於是此書便齣現 瞭兩種內容齣入頗大的不同版本。為瞭便於區彆起見,筆者把它 們分彆稱為“大梁本”和“《章氏遺書》本”。後來社會上盡管流傳瞭許多種版本,但都源齣於這兩種版本。兩種版本的區彆在於前者內篇分為五捲,計六十一篇,後者內篇分為六捲,計七十篇,兩者相差九篇。而外篇的內容則全然不同,前者全為方誌論文,後者則為“駁議序跋書說”,篇數相差則更大。根據筆者的研究,這兩種版本都還反映不瞭章學誠著作本書的想法和意願。同時這種局麵實際上已經給學術研究者帶來殊多不便,甚至造成混亂。比如引《禮教》篇,如果不注明“《章氏遺書》本”,到“大梁本”內篇中自然就查找不到,因為“大梁本”內篇未收這一篇。若引《方誌立三書議》的內容,如果不注明齣自“大梁本”外篇, 到“《章氏遺書》本”外篇中當然也就查找不到。反之也是如此。為瞭解決這一矛盾,並盡可能恢復《文史通義》內容的原貌,筆者花瞭三十年時間進行研究,認為兩種外篇都是《文史通義》的內容,所以在1993年齣版的《文史通義新編》中,將兩種流傳 的外篇,全部編入《新編》的外篇,並且還收入兩種外篇都不曾 有的八十餘篇,其中就包括《上曉徵學士書》和《上慕堂光祿書》 兩文,這是章氏的兩篇佚文。鬍適、姚名達在作《章實齋先生年 譜》時都未見過這兩篇文章。特彆是《上曉徵學士書》很重要,章氏在文中講瞭“取古今載籍,自六藝以降訖於近代作者之林, 為之商榷利病,討論得失,擬為《文史通義》一書。分內外雜篇, 成一傢言”。這就是說,他的《文史通義》應為內篇、外篇、雜 篇三部分組成。而章氏次子華紱在“大梁本”《 文史通義新編新注(套裝上下冊)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文史通義新編新注(套裝上下冊)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文史通義新編新注(套裝上下冊)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文史通義新編新注(套裝上下冊)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