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学术名篇精读·李学勤卷

中西学术名篇精读·李学勤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学勤 著,本书导读组 注
图书标签:
  • 李学勤
  • 学术史
  • 史学
  • 中国史
  • 西方史
  • 文化
  • 思想史
  • 名家名篇
  • 精读
  • 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西书局
ISBN:978754751021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638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28
字数:18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李学勤先生是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和文献学家,长期致力于汉以前的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注重将文献与考古学、古文字学成果相结合,在甲骨学、青铜器及铭文、战国文字、简牍帛书及相关领域均有重要建树。本书导读篇目由李先生亲自选定,具有多方面的代表性。导读者均曾受教于李先生,同时也是相关领域的专家,对作者的成文理路、学术史的变迁有较深的理解,其读解文章能够引导初学者更好地理解李先生的“学术之道”,并由此了解治学之门径。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西学术名篇精读”之第五种。本书所选篇目由原著李学勤先生亲定,包括《论“妇好”墓的年代及有关问题》、《帝辛征夷方卜辞的扩大》、《考古发现与古代姓氏制度》、《先秦人名的几个问题》、《新见楚王鼎与“曾国之谜”》、《荥阳上官皿与安邑下官钟》、《清华简关于秦人始源的重要发现》、《《奏谳书》初论》、《《奏谳书》续论》、《孔子之言性与天道》、《严遵《指归》考辨》、《《今古学考》与《五经异义》》等,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原作者在甲骨金文、古代史、简帛学、经学史、文献学等方面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并可反映其治学路径与趣味。本书导读组成员均曾受教于李学勤教授门下,同时又是相关领域的中坚学者,对作者的成文理路、学术史的变迁有较深的理解,其读解文章从作者选题提出、展开论证、后续增订、学术反响等多个角度,对原文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对于初学者了解掌握治学门径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作者简介

  本书导读组,成员包括赵平安、王子杨、江林昌、宫长为、张懋镕、李天虹、刘国忠、刘乐贤、苏辉、邢文、刘昭瑞、王志平等学者,均曾受教于李学勤教授门下,同时又是相关领域的中坚学者。

目录

论“妇好”墓的年代及有关问题 1
《论“妇好”墓的年代及有关问题》导读 赵平安 王子杨13
帝辛征夷方卜辞的扩大 30
李学勤先生对征夷方卜辞的研究及其学术贡献 ——《帝辛征夷方卜辞的扩大》导读 江林昌41
考古发现与古代姓氏制度 63
先秦人名的几个问题 75
《考古发现与古代姓氏制度》、《先秦人名的几个问题》导读 宫长为83
新见楚王鼎与“曾国之谜” 96
《新见楚王鼎与“曾国之谜”》导读 张懋镕100
荥阳上官皿与安邑下官钟 李学勤著 李天虹导读114
清华简关于秦人始源的重要发现 126
《清华简关于秦人始源的重要发现》导读 刘国忠131
《奏谳书》初论 141
《奏谳书》续论 152
《〈奏谳书〉解说》导读 刘乐贤 苏辉 162
孔子之言性与天道 171
下学而上达——《孔子之言性与天道》导读 邢文 175
严遵《指归》考辨 191
《严遵〈指归〉考辨》导读 刘昭瑞 201
《今古学考》与《五经异义》 209
《〈今古学考〉与〈五经异义〉》导读 王志平 219

前言/序言

  学术之道,前后相继,绵绵不绝。后来者必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踵事增华,开张更新。
  “中西学术名篇精读”丛书选收二十世纪以来人文社科名家名篇,并由相关专家学者进行读解,举凡成文背景、研究理路、学术贡献及其后之发展,乃至谋篇布局等,并有所揭示,庶使今时学子得窥学术之壸奥,以为治学之进阶。
  本丛书分卷编号持续出版。视情况,繁简并行。一卷之内,或一人,或二三人。考虑行文方便,读解文字亦不求格式之整齐划一。
  宏文着成从教看,更把金针度与人。是所望焉。
  中西书局
  二○一四年七月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名为《中西学术名篇精读·李学勤卷》的图书,撰写的不包含该书内容的图书简介。这份简介力求详实、专业,旨在介绍其他领域的学术经典或前沿探索,以期吸引对相关领域感兴趣的读者。 跨越边界的文明对话:古代东方智慧与现代考古学的前沿探索 ——一部深度聚焦于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以及中华文明早期形态的综合性学术文集 本书并非聚焦于近现代中国学术大家李学勤先生的治学思想,而是致力于搭建一座横跨东西方古代文明的知识桥梁,为读者呈现一系列精选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古代文明研究经典文献。本书集合了二十世纪中后期至当代,在考古学、历史学、文献学等领域中,对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古埃及、以及中华文明早期阶段进行深度剖析的重量级研究成果。全书共分四大篇章,旨在通过对不同区域核心文本和考古发现的精读与解析,展现古代人类在文明起源、国家形成、文字系统建构以及宇宙观念塑造上的殊途同归与独特路径。 第一部:泥板上的帝国挽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深度解读 本篇精选了西方汉学家和亚述学专家对于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和亚述等古老帝国核心文献的权威解读。我们重点收录了关于《吉尔伽美什史诗》不同版本比较研究的经典论文,探讨其在人类对死亡、友谊和洪水记忆的集体叙事中的地位。 核心内容提要: 楔形文字的密码破译与社会结构重构: 深入剖析早期乌尔第三王朝的行政文书和法律文本,揭示国家官僚体系的运作逻辑,以及土地、水利资源分配的复杂机制。特别关注了汉谟拉比法典的文本结构及其在古代近东法制史上的定位。 星辰与神祇的契约: 探讨巴比伦天文学与占星术的早期结合,分析祭司阶层如何通过对天象的观测,维护其在政治和宗教上的权威。精选了数篇关于“命运女神”和“创世史诗”的比较研究。 城邦的兴衰与区域霸权更迭: 通过对马里、埃勃拉等重要遗址出土档案的分析,重构了公元前三千纪至二千纪初期,美索不达米亚与周边地区(如赫梯、米诺斯文明)的贸易网络和外交关系。 第二部:尼罗河畔的永恒国度——古埃及宗教、权力和艺术的交织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尼罗河谷,聚焦于古埃及从前王朝时期到新王国时期的核心议题。我们选择的文本强调了埃及文明对“永恒性”的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如何渗透到其政治结构、宗教信仰和艺术表达之中。 核心内容提要: 法老的“神性”构建: 集中探讨了“荷鲁斯之名”、“两女士之名”等法老称号的演变,以及其在神庙建筑、祭祀仪式中如何被仪式化和神圣化,用以巩固王权。解析了阿肯那顿宗教改革的文本基础及其最终的失败原因。 《亡灵书》的地图学与灵魂的旅程: 并非简单地翻译文本,而是深入分析不同版本《亡灵书》中“冥界之域”(Duat)的空间布局、守护神祇的职能划分,以及对死者进行道德审判的图景。考察了这些观念如何影响了陵墓的建筑设计和陪葬品的配置。 象形文字的视觉语法: 选取了关于古埃及书写系统(圣书体、僧侣体、世俗体)发展脉络的专论,重点分析了图画符号如何超越单纯的表音或表意功能,成为具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视觉艺术语言。 第三部:欧亚大陆的交汇点——早期印欧人与青铜时代冲突的再审视 本篇将视角拉向欧亚大陆的草原地带和爱琴海周边,探讨印欧语族起源及扩张对古代近东和欧洲早期文明格局产生的颠覆性影响。 核心内容提要: “海上民族”的考古学证据与历史假说: 系统梳理了关于公元前1200年左右地中海东岸文明大崩溃时期,各考古遗址所提供的关于“侵略者”的物质证据(如特定类型的武器、船只残骸),并辨析了不同学派对此的争议焦点。 特洛伊遗址的发掘与荷马史诗的年代学: 集中讨论了施里曼、德尔普等人在特洛伊遗址不同文化层(Troy I 至 Troy IX)的发掘报告,并探讨了考古发现与希腊神话传说在地理和时间尺度上的契合点与分歧。 马的驯化与战争形态的革命: 探讨了马匹在欧亚草原上的驯化进程,及其对早期游牧民族军事效率的提升,分析了战车技术从两河流域向地中海地区的扩散路径和技术细节。 第四部:文明的“中国性”溯源——早期中国与东亚的对比研究 本篇将目光导向东亚的早期文明,侧重于从考古学和古文献学的视角,探讨中华文明早期形态的独特性与世界性。与前三篇的西方文明研究形成对话。 核心内容提要: 二里头遗址的“国家”形态辨析: 汇集了近年来对二里头文化核心聚落的宫殿区、礼器组合(如绿松石镶嵌的器物)的最新研究,探讨其在城市规划、权力集中度以及礼制构建上,与同期近东文明的异同。 殷墟甲骨文的卜辞结构与王权观念: 选取了对甲骨文语序、高频词汇(如“帝”、“上帝”)以及贞人集团研究的权威论文,分析商代王权如何通过与祖先和神灵的持续对话来维持其合法性。 红山文化与史前信仰的深度挖掘: 考察了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玉器集群(如“玉龙”、“玉猪龙”),从符号学角度分析其对后世龙图腾、社稷信仰的可能影响,并将其置于世界范围内史前巨型工程(Megalithic cultures)的比较框架下进行讨论。 结语: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古代文明研究范本。它不依循单一的文化线索,而是通过对这些高度复杂、彼此间曾有交流的古代社会的经典文本和考古实证的深入“精读”,激发读者对人类文明起源与演化规律的更深层次的思考。本书适合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研究生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以及对世界古代文明有浓厚兴趣的严肃读者。阅读本书,如同穿越时空,直接与古代文明的“原典”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严肃的学术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可读性”被提升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这对于一本严肃的学术精选集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成就。作者的文笔流畅自然,没有一般学术著作那种晦涩的“行话”堆砌,而是用一种非常清晰、富有条理的语言来构建复杂的论证链条。特别是一些论证过程的转折点,处理得犹如行云流水般顺滑,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带入到作者的思维路径之中。这使得我们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一种优秀的学术表达和论证的范式,对于提高自身的写作和表达能力,也是大有裨益的。

评分

我是一个对思想史有着长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市面上相关的书籍汗牛充栋,但真正能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的作品却寥寥无几。而这本选集,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精准地把握了那些奠基性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篇章,并且在选材的广度和深度上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它就像一个精心规划的知识地图,为初涉此领域的读者指明了方向,也为资深研究者提供了重新审视基础概念的契机。每次合书都会有一种充实感,不是被信息量压垮的疲惫,而是一种精神被滋养后的饱满和宁静,非常值得所有对人类思想脉络感兴趣的人拥有。

评分

说实话,我抱着非常大的期待来读这本书,因为它涉及的领域非常广博,那种横跨古今、贯通中西的视野,是现在很多专业书籍所不具备的。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种与智者的深度对话。作者的叙述逻辑性极强,即便是面对那些看似艰涩难懂的古籍原文,也能通过精妙的梳理和现代视角的解读,将复杂的概念层层剥开,直至其核心要义清晰可见。我尤其喜欢那种在阐释中不断穿插的历史背景交代,这使得那些原本孤立的学术观点,一下子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感,不再是冰冷的文字符号,而是活生生的思想遗产。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非专业人士也能窥见学术殿堂的一隅之美。

评分

这本新近入手的好书,装帧设计就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而又不失雅致的气质,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庄重感。内页的纸张质地很棒,印刷清晰锐利,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服,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感到疲劳。我特别欣赏他们对排版的用心,注释和原文的对应处理得非常得当,不会让人在复杂的学术脉络中迷失方向。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从书本的每一个细节都能体现出来,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简单的读物,而是一次严肃的知识探索之旅。每次翻开它,都能感受到那种对知识的敬畏之心,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静下心来,去品味那些文字背后的深邃思想。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资料的汇编,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批判性思维的引导。它没有简单地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去质疑、去比较、去构建自己的认知框架。例如,在对某些关键思想的对比分析部分,作者展示了惊人的洞察力,他并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客观地呈现了不同学派之间的张力与对话,这种平衡感和中正之道,在当今浮躁的学术环境中尤为珍贵。读完某几个章节后,我常常会合上书本,在脑海里反复推敲其中的论点,甚至会去查阅一些外围资料进行交叉印证,这种被激发出的主动求知欲,正是优秀学术读物最宝贵的馈赠。

评分

看着包装不错,期待使用效果 帮别人买的

评分

趁着活动来一单,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

西学术名篇精读·李学勤卷

评分

李学勤先生著述之丰、用力之勤,我是相当敬佩的。

评分

可以,,,,,

评分

书还可以。繁体横排,中西书局这套书不错

评分

一直想买的书。正品速度快

评分

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

评分

好书好价钱。适逢活动,有用书券购入,很是惬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