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丝绸之路

话说丝绸之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迎胜 著
图书标签:
  • 丝绸之路
  • 历史
  • 文化
  • 贸易
  • 探险
  • 地理
  • 中国历史
  • 亚洲历史
  • 古道
  • 丝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208661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1040
包装:精装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1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话说丝绸之路》一书是著名学者、南京大学历史系刘迎胜教授近三十年来考察和研究丝绸之路的学术成果精选集。书中结合历史文献和实地考察,配以数百幅精美又极具史料价值的图片,以时间为经、贸易及文化交流为纬,向读者呈现了丝绸之路厚重丰富的历史画卷。全书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具,知识准确,深入浅出,雅俗共赏。

内容简介

  《话说丝绸之路》一书结合历史文献和实地考察,通过精美又极具史料价值的图片,对陆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具体线路,沿路民族、文化、名城以及相关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等做了精要的介绍。精选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人、事、物,着重解读了丝绸之路在中国与海外交流方面所发挥的重要历史作用,以体现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源远流长的贸易畅通、民心相通和文化交融,对今天的丝绸之路再铸辉煌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刘迎胜,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史地平台平台长,南京大学元史研究室、民族与边疆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特聘兼职教授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与中国蒙古学学会副会长。专长于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内陆亚洲与伊斯兰文化、蒙元史、中外关系史研究与丝绸之路研究,通多种语言,是上述领域活跃于学术一线的中国代表性学者。曾三次代表中国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和“游牧/阿勒泰之路”考察,历二十余国,被推举为国际考察队副队长与队长。已发表学术论著、论文二百余部(篇)(以英、德文在境外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中多部(篇)被中外学术论著引述。主要著作有《察合台汗国史研究》《《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研究》《海路与陆路——中古时代东西交流研究》《丝路文化·海上卷》《丝路文化·草原卷》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
陆上丝绸之路
交通路线篇
张骞:一个西汉探险者的故事/8
“汗血宝马”:西域骏马的传奇/11
800年:草原丝路的贯通/14
蒙元帝国:东西方陆路交通的鼎盛时代/24
丝路明珠:草原丝路上的城镇/30
经济交通篇
丝之国:中国丝织技术的西传/36
“撒马尔罕纸”:中国造纸工匠的故事/43
西域物种:丰富中原人民的生活/48
文化传播篇
语言文字:两种文化的合璧/62
诗歌和音乐:超越时空的吟唱/71
西亚宗教: 不绝如缕地东传/76
饮食风俗:民间文化的交融/85
审美观:中国美术的西传/90
人物群像篇
法显:西行14年的求法高僧/100
玄奘:《西游记》里的原型人物/101
海屯一世:穿越中亚的基督教国王/103
普兰·迦儿宾与鲁不鲁克:13世纪来自欧洲的使者/104
孟特高维奴:在元朝建立教堂的西方教士/105
克拉维约:来自西班牙卡斯蒂利亚王国的特使/107
海上丝绸之路
交通地理篇
“苍舶”:航行在印度洋上的中国海船/112
汉朝:通向“已程不国”的上古海路/119
罗马人:东航水道的发现之旅/121
使客相望于途:繁忙的印度洋—太平洋海路/125
广州:商旅往来的国际大城/133
物品互通篇
陶瓷:一抔泥土的故事/138
丝绸:莹亮蚕丝的传说/152
茶叶:来自中国的神奇树叶/154
“南金”:中国岭南地区的外币/158
“番货”:进入中国的海外宝货/162
引进:外来物种的传播/170
“中国雪”:火药技术的外传/174
《海药本草》:记述海外医药的重要医书/176
《回回药方》:传入中国的伊斯兰医药典籍/177
人物群像篇
马可·波罗:穿行于东西方的使者/180
鄂多立克:中世纪四大旅行家之一/182
伊本?白图泰:伟大的穆斯林探险家/184
亦黑迷失与杨庭璧:忽必烈的使臣/186
汪大渊:东方的马可·波罗/190
郑和:七下西洋的航海家/191
结 语/198
主要参考文献/200

前言/序言

  引言
  丝绸之路起源于各人类文明中心之间的互相吸引。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东亚文明的代表,而其中心区在辽河上游与黄河、淮河与长江中下游流域,及其北方毗邻的草原地区。
  与欧亚非三大陆(即旧大陆)各民族普遍经历了青铜时代与铁器时代不同,南北美洲的土著印第安人因为长期与世界其他地区隔绝,虽然也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但在大航海时代以前,尚无金属工具。这最清楚不过地说明了文明的发展,除了其内在自生动力以外,相互间的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条件。
  旧大陆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与摇篮。除了中国以外,公元前三四千纪,在旧大陆的不同地点还分别独立地发展起几个文明中心,从西向东列数,即北非尼罗河中下游流域的古埃及文明,西亚伊拉克幼发拉底、底格里斯两河间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以及今巴基斯坦印度河中游的古文明。而中国与上述三个古文明中心之间却隔着高山、荒漠、巨川和大海。这就意味着,东亚文明从地理位置看,相对于其他三处文明中心而言,处于较为封闭的位置,相互间的交通较为不便。既然这样,丝绸之路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首先,人类皆有追求新知的好奇心。远古人类的不同集团,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形成不同的思想、思维方式与文化传统。古代东西方之间虽然交往困难,但毕竟通过种种直接与间接的渠道相互知晓,进而互相吸引。因此,可以说,丝绸之路起源于文明的差异性。
  其次,是人类对更美好生活愿望的驱使。旧大陆各地人类在不同环境下,凭借自己的智慧,发展出不同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对于古代中国人民而言,将本土的产品运销远方,贩回遥远异域的产品,存在着必要性。因为:
  一、随着人口的增长,中国东南沿海可耕地的不足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条件之一,地少人稠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出现了相当部分人口凭借濒海条件谋生的现象。而居于社会上层的统治者,通过维持朝贡体制,从周边民族直接取得优质产品和珍奇,且凭借对陆路内外交易关市、榷场的管控以及对海路进出货物的抽分,获取巨额收入。在中国历史上南北分裂时期,退居于南方的政权,如宋、齐、梁、陈以及南宋,皆因丧失大片北方国土,税收锐减,不得不发展海外贸易,市舶收入因而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
  二、我国西部及其毗邻干旱区域,历史上的绿洲农耕业因面积与人口的限制,经济规模小,门类不齐全,因此当地人历来有外出经商,以至远行贸易的传统。
  三、我国北部及其毗邻区,远离西太平洋季风带,纬度与海拔高,植被形态主要是草原与森林,游牧是主要的经济形式。游牧经济因其移动性,难以发展复杂程度高的科技与手工业,收获也不如定居农耕那样稳定可期,因此历史上亚洲北部游牧民对金属制品、手工业品和药品的需求,主要取自于邻近农耕区;而在发生暴风雪与旱灾的时候,农耕区的粮食是度荒的必需品。马匹历来为草原向中原的主要输出品。这种农产品与畜产品之间的交换,是历史上中原与北方草原关系的基础。
  ?那么,古人是通过什么手段克服地理障碍的呢?
  ?第一,中国文明所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东亚大陆,与文明中心之间并非无人的真空地带,而是星星点点地分布着许多部落、民族与国家,这些人类集团,一环接一环地联系着。所以中国与其他文明中心,与南亚及地中海世界是间接地联系着的。
  第二,古代中国陆海交通条件的持续改善。首先是造船术的发展,使人类能建造适航性更高的船舶。中国率先发明的甲板与舱室结构,不但使海舶有更高的强度,而且从舱室结构发展起来的水密舱结构,使船舶在海上遇险的情况下,生存力大幅提高。舱室结构还提高了乘客远行途中的生活质量,有助于资本较小的商人从事贾贩,提升了海上运输的经济性。其次是导航术与海外地理知识的进步。古代海舶使用的导航术主要为天文、地文与磁罗盘导航。天文导航依赖的是日月星辰。地文导航是通过观察与记忆船行途中所经各地的地貌、标志物而确定船舶的位置与航向。这两种导航术对气候条件的依赖性均很高,也就是说在风雨的昼夜,危险性最高、最需要观测的时候,这两种方法均无法使用。据北宋时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记载,至少北宋末中国的海舶中已经装备了磁罗盘。这一发明是古代中国人对世界航海术进步的一大贡献。
  古代中国海外地理知识按获取来源,可分为直接与间接两类途径。直接是指这种知识是得自于海外归来的中国人。间接是指知识本身是从海外输入的。海外地理学的发展,大大开阔了古代中国人的视野。
  第三,船舶操控性能的提高。
  海路远航距离遥远,不可能靠人力划船而达。在蒸汽机与柴油机等人工动力发明之前,渡海远航主要依靠的是自然动力——季风。西太平洋、北印度洋地域,每年深秋至来年初春,盛行西北风,不但是中国海船从东南沿海扬帆前往东南亚开航的时节,也是船舶从红海、孟加拉国启程向南航行至印度南部的时候。每年暮春至初秋,是东南风起的时候,也是中国舟师从周边国家归回东南沿海,以及从印度北上孟加拉国、波斯湾与红海之时。
  风帆是人类为利用风力航海而发明的。至少在秦汉时代,中国船舶上已经安置了帆。通过变动主帆与副帆的方向,可使船舶在侧风甚至逆风的情况下航行,使古人可依赖风力跨越大洋。舵是从桨发展而来的。舵与使帆技术的结合,提高了船舶在海上的操控性。
  在火车、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没有发明之前,亚洲北部游牧民驯化的马匹与沙漠绿洲地区居民驯化的骆驼,在长达两三千年的时间内,是人类陆路长途旅行的主要载畜。古代的中国人通过各种直接与间接的渠道,了解到在西方遥远的地方有灿烂的文化。所以尽管路途遥远,人类却不辞艰险,长途跋涉,沟通消息。欧亚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与内陆亚洲的绿洲定居民族,数千年来依仗奔驰的骏马与吃苦耐劳的骆驼,长期扮演着联系东西文明的中介人角色。
  结语
  中国在古代世界上堪称文明之邦,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世界文明开化、富庶繁荣、国力强大、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大国。在从汉代到清初长达近2000年的时期内,中国在世界上扮演着主要的文明输出国的角色。但我们切不可因之认为,中国文化在历史上只有输出,没有输入,文化交往与物质交往一样从来都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
  历史上,中国虽然远离世界的其他文明中心,如尼罗河、两河流域与印度,但那里的人民不但通过种种间接、曲折的渠道,千方百计地希望了解神秘的中国,而且早就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前往东方。古代中国高度发达的农业与手工业,与巨量的人口结合在一起,形成罕见的大规模人口-经济复合体,能向各国人民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古代中国人民不但对世界各民族的创造与成就秉持开放的态度,也有能力消化吸纳其他民族的适销产品。我国古代指南针、火药、造纸与印刷术的西传,丝绸与陶瓷的大量输出,是中国人民对世界贡献的最好写照。唐以前,广州长期扮演着中国海外贸易中心的角色,唐朝宰相贾耽的《皇华四达记》中的“广州通海夷道”,描述了从广州通往红海与波斯湾的航线。唐以后,福建泉州的重要性日益上升,成为宋元时代中国最重要的对外交往口岸。15世纪以后,西欧成为世界海洋活动的主角,中国的贸易对象也从原有的旧大陆扩展到南北美洲、澳洲,成为世界商业网络的一部分。明中期葡萄牙人获准定居澳门以后,广州重新成为世界进入中国的门户,大量的丝绸、茶叶、陶瓷和各种手工业品从这里运销至各大陆,而输入的舶货除了来自亚非各地之外,还有来自遥远的欧洲与美洲者。从清初开始,各国商人在广州设立洋行,号称“十三行”,专营中外贸易。
  中国人民也是丝绸之路的受益者。以中印文化交流为例,佛教的传入不但丰富了中国的文化与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也使古代中国人通过印度的中介了解到新的地理知识与希腊、罗马的天文学,梵文的研习使中国文人有机会以新的眼光审视中国的语言与汉字,发现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创造出“反切”系统。这些都是中外人民之间长期存在互相学习,友好往来的见证。20世纪末以来,世界各国都在谈论全球化,其实,丝绸之路才是全球化的开端。
  当代,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历史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中国可以说用30~40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100多年的发展历程。随着13亿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他国商品的购买力日益增长。同时,作为全球制造业规模最大的国家,由于其庞大的生产力,其所需要的原材料、初级产品的数额与海外市场也是极为庞大的。换而言之,今日中国不但是世界市场上的大买家,其对世界的依存度也在持续增长。随着中国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中国在全球贸易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也会对他国人民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新时代的中外交往是历史上中外交流的继续。丝绸之路不仅是东西方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也将是今后世界各国人民交流的通途。这条友好交往之路在历史上曾经造福于各国人民,我们相信它在将来必定会变得更为宽广通达。


《瀚海孤烟:大漠深处的文明回响》图书简介 这是一部关于时间、距离与人类不朽精神的史诗。 《瀚海孤烟:大漠深处的文明回响》并非聚焦于单一的贸易路线,而是以广阔的地理视野和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描摹了自史前时期直至中世纪晚期,广袤中亚腹地及其周边区域所经历的壮阔变迁。本书旨在揭示,在那些被后世描绘为“蛮荒”或“阻隔之地”的区域内部,是如何孕育、交流和融合出影响全人类进程的文化、技术与思想的复杂脉络。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强调“流动性”而非“连接性”。我们不再将焦点仅仅放在东西方之间的固定输送带上,而是深入探讨了在广袤的欧亚大陆上,不同人类群体——无论是游牧民族、定居的绿洲城邦、还是远道而来的商旅和传教士——他们自身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是如何随着每一次迁徙、每一次季节更替而发生深刻变化的。 第一部:风沙中的文明火种——史前与早期聚落的勃发 本书的开篇将时间线拉回至公元前数千年,探讨了巴尔喀什湖以南、阿尔泰山脉西麓以及波斯高原边缘地带,那些在极端环境下诞生的早期文化遗址。我们探究了安德罗诺沃文化(Andronovo culture)与阿凡纳西耶沃文化(Afanasievo culture)的兴衰,重点分析了他们的冶金术,特别是早期青铜器的制造工艺,如何通过草原的广阔空间向更远的地方扩散。 随后,本书深入描绘了那些在塔里木盆地边缘和中亚山谷中,最早学会驯化马匹和发展出复杂灌溉系统的绿洲社区。我们考察了斯基泰-萨卡(Scythian-Saka)游牧集团的社会组织、令人惊叹的动物纹金饰的象征意义,以及他们与定居农业文明之间那种既对立又互补的复杂关系。这不是简单的“劫掠与交换”,而是一种深层次的物质文化与生存哲学的渗透。例如,伊朗高原的精湛金工技艺是如何影响到西域游牧民族的审美取向,反过来,游牧民族的马术与军事组织又是如何反向塑造了周边农耕帝国的边防战略。 第二部:帝国的边界与思想的交锋——铁器时代的巨变 随着铁器的普及和大型帝国的崛起,中亚不再是无主之地,而是成为了权力的角斗场和思想的熔炉。本部分着重分析了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在文化传播上带来的持久效应,并非指希腊化风格的简单复制,而是探讨了在犍陀罗地区,希腊雕塑技法如何与印度本土的佛教教义完美结合,创造出独特的造像传统。 我们将目光投向了强大的贵霜帝国(Kushan Empire),这个横跨今日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北部和中亚南部的政权,是如何巧妙地平衡了印度教、佛教、琐罗亚斯德教甚至早期景教的影响。本书通过对出土文献、钱币学和建筑遗迹的交叉考证,重构了贵霜统治者在宗教容忍度与文化整合力方面的精妙政治手腕。我们详细剖析了早期佛教徒们如何在广袤的沙漠道路上,通过对信仰的本土化改造,逐步将其传播至东方的过程,强调了僧侣群体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主动性。 第三部:绿洲上的明珠与信仰的远航——城邦的兴盛与衰落 在广袤的戈壁沙漠中,一些绿洲城市凭借着对水源的掌控和精明的商业运作,成为了区域性的商业和文化中心。本书花了大量篇幅对撒马尔罕、布哈拉、喀什(Kashgar)以及楼兰、高昌等地的历史进行深描。我们关注这些城邦的日常生活、他们的建筑风格(如土坯砖的运用与装饰艺术)以及他们所掌握的实用技术。 这里不仅仅是货物的集散地,更是手工艺的孵化器。我们详细考察了玻璃制造技术如何从地中海东岸传入中亚,并被当地工匠吸收、改进,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亚玻璃器皿。同样,丝绸生产技术虽然起源于东方,但在中亚的驿站城市中,它与当地的纺织技术相互影响,催生了新的织物品种和染色工艺。 此外,本书对宗教在这些绿洲城市中的传播进行了细致的梳理。粟特语(Sogdian)作为一种重要的商业通用语,是如何搭乘贸易的东风,将包括摩尼教、景教(聂斯脱里派基督教)在内的多元信仰带到内陆深处的。这些非主流宗教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何与佛教和后来的伊斯兰教并存、竞争乃至融合的复杂社会图景,是本书的重点探讨内容。 第四部:山脉的阻隔与河道的变迁——环境与人类的博弈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视角转向了环境历史学,探讨了那些塑造了所有人类活动的自然力量。我们分析了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对不同文明交流方向的制约作用;探讨了咸海、塔里木河等内陆水系的兴衰如何直接决定了绿洲城市的命运,引发了数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与社会重组。 例如,通过对古河道变迁的考古地理学研究,我们得以重新审视一些古老城邦(如米兰、尼雅)的“消失”并非简单的衰败,而是自然力量的强力干预,迫使居民向水源更稳定的地区迁移,并在这个过程中带走了他们的技术和文化记忆。 《瀚海孤烟》试图提供一个更为立体、去中心化的中亚历史图景。它所呈现的,是无数次相遇、适应、冲突与创造交织而成的宏大叙事,那里烟尘弥漫,却回响着人类文明最深沉、最持久的生命力。这是一本关于人类如何征服距离,如何用信仰和技艺点亮漫长黑夜的史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份阅读体验简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勾勒出了人类早期跨区域协作的壮阔图景。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事件时的那种审慎和敬畏。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谁运送了什么到哪里”,而是深入剖析了这条贸易动脉背后复杂的政治博弈和经济逻辑。你会看到,每一次丝线的输送,每一次马队的出发,背后都牵动着帝国的兴衰和家族的命运。那些关于路线选择的讨论,关于关隘控制权的争夺,写得如同精彩的谍战小说一般扣人心弦。而且,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捕捉那些“人”的故事。比如某个精明的粟特商人如何周旋于大唐的长安和波斯的萨珊王朝之间,他如何利用语言优势和商业信誉建立起自己的商业帝国。这些鲜活的个体命运,让冰冷的历史数据瞬间有了温度和重量。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流畅,用词考究,充满了古典韵味,读起来是一种享受。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享受的全球化成果,其实有着无比古老而坚韧的根基,那些先驱者的勇气和智慧,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评分

这本书真正令人拍案叫绝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探讨了“连接”的本质——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连接,更是人类精神层面的相互呼应。作者没有将沿线各方描绘成简单的接受者或给予者,而是强调了“互动性”和“选择性”。比如,中原文化如何吸收了异域的音乐元素,并将其本土化,使其成为大唐盛世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消化”和“再创造”的过程,比单纯的“传播”要复杂得多,也精彩得多。书中对宗教艺术品和日常用品的分析,尤其让我着迷。那些细微的图案、色彩的选择,无声地诉说着不同信仰群体间的妥协与融合,充满了辩证的美感。我非常喜欢作者在论述中流露出的那种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尊重,正是他们的汗水和智慧,才使得这些漫长而艰险的旅程成为可能。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对人类文明韧性和创造力的由衷赞叹。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繁荣”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建立在无数次勇敢的跨越和真诚的交流之上。

评分

天哪,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那些遥远的国度和神秘的文化充满好奇,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旅者,拉着我的手,一步步踏上了那条传奇的道路。它没有那种枯燥的史料堆砌感,反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细节和生动的场景描绘。你会真切地感受到撒哈拉的烈日炙烤着骆驼商队,也能体会到中亚绿洲城市里各种族人交汇的喧嚣与活力。作者对沿途风土人情的观察入木三分,无论是那些精美的纺织品、闪耀的珠宝,还是不同信仰和习俗的碰撞与融合,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读着读着,我仿佛能闻到香料和皮革混合的味道,听到不同语言的交谈声。更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仅停留在物质的交换上,更是深入探讨了文化、宗教和思想的传播。那些伟大的宗教如何跨越千山万水,那些哲学思想如何在不同的文明土壤中生根发芽,这些宏大的命题被叙述得清晰而引人入胜。这本书让我对人类文明的相互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白所谓的“交流”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深刻得多。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类智慧的光芒交织在一起,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迫不及待地想去了解更多关于那些失落的文明和辉煌的过往。

评分

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读起来会有些晦涩难懂的学术性著作,但出乎意料的是,它的可读性极强,简直可以算作是一部优秀的通俗历史读物。作者似乎非常善于运用比喻和类比,将那些抽象的贸易关系和复杂的文化渗透过程,转化为读者容易理解的形象概念。比如,对于“胡商”在帝国经济中的作用,书中用了非常生动的比喻来形容他们的流动性和不可替代性,让人一下子就抓住了核心要点。而且,这本书对一些长期被忽略的细节进行了精彩的挖掘。比如,关于沿途驿站和客栈的社会生态,那些地方如何成为信息、货币和疾病传播的节点,这些微观层面的描述,为宏大的历史叙事增添了无数有趣的切入点。这本书的节奏掌握得非常好,时而缓慢细致地描绘一处市集的喧嚣,时而又加快速度,讲述一个王朝的兴衰如何瞬间改变贸易格局。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上了一堂极其生动、充满趣味的历史研讨课,那些原本只存在于教科书中的名词,此刻都变得鲜活可感,充满了人性与生活的质感。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那就是“震撼”。这种震撼来自于作者对地理跨度和时间深度的把握。它不是聚焦于某一个特定的朝代或某一个单一的地点,而是以一种近乎俯瞰的视角,展示了整个欧亚大陆腹地那错综复杂的网络结构。读到关于沙漠腹地的描述时,我的心都揪紧了——那种极端的生存环境,骆驼的耐力,以及商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被描绘得真实得让人几乎能感受到缺水时的焦渴。书中对不同文化交流带来的技术革新,比如造纸术、火药的西传,以及玻璃制造技术的东进,阐述得非常清晰,并且很巧妙地将这些技术视为一种“无形的货物”,其重要性甚至超越了丝绸本身。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十分巧妙,它不是线性的时间叙事,而是围绕着“商品”和“思想”两条主线不断切换,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探索感和发现的乐趣。它成功地将地理学、经济学、人类学融为一体,构建了一个立体、多维度的历史场景,让我对古代世界的运作模式有了脱胎换骨的认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