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諸子集成續編:孔子集語校注(附補錄·全3冊)

新編諸子集成續編:孔子集語校注(附補錄·全3冊)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郭沂 校注 注
圖書標籤:
  • 諸子集成
  • 孔子
  • 校注
  • 古籍
  • 經典
  • 儒傢
  • 文化
  • 曆史
  • 文獻
  • 全3冊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117905
版次:1
商品編碼:12123199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新編諸子集成續編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278
套裝數量:3
字數:850000
正文語種:繁體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孔子集語》由清代學者孫星衍輯,之後王仁俊、李滋然對孫書各有補充,分彆撰有《孔子集語補遺》、《孔子集語補遺商正》。三書所輯,是除《論語》、《孔子傢語》外,研究儒傢學說特彆是孔子思想的直接原始史料,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孔子集語校注(附補錄)》在慎選版本的基礎上,吸收曆代重要研究成果,對以上三書進行校勘,擇要注釋相關字詞、事典等。全書主要由孔子集語十七捲正文、補遺十二種、書名篇捲索引組成。十七捲正文以孫星衍所輯為主乾,每捲之末附王氏補遺、李氏商正,於三傢之外另列“新補”一條,以補三傢所缺。補遺十二種包括馬王堆帛書、郭店竹書、上博簡、定州漢簡、阜陽漢簡等齣土文獻以及《左傳》、《史記》、《孝經》等傳世文獻。可以說,本書是四代學人輯錄成果的集中展示,是目前記載孔子言論事跡方麵資料極為豐富的經典之作。

作者簡介

郭沂,生於1962年,當代著名儒學研究者,主要緻力於孔儒文化的弘揚和研究。現為韓國首爾大學教授。主要著作有《郭店竹簡與先秦學術思想》、《孔子集語校注》、《子曰全集》、《中國之路與儒學重建》等。

目錄

前 言

凡 例

校注所據主要書目


孫氏孔子集語序

孔子集語錶

孔子集語篇目

孔子集語補遺商正敘

孔子集語補遺商正附記


孔子集語捲一 勸學一

孔子集語捲二 孝本二

孔子集語捲三 五性三

孔子集語捲四 六藝四上

孔子集語捲五 六藝四下

孔子集語捲六 主德五

孔子集語捲七 臣術六

孔子集語捲八 交道七

孔子集語捲九 論人八

孔子集語捲十 論證九

孔子集語捲十一 博物十

孔子集語捲十二 事譜十一上

孔子集語捲十三 事譜十一下

孔子集語捲十四 雜事十二

孔子集語捲十五 遺讖十三

孔子集語捲十六 寓言十四上

孔子集語捲十七 寓言十四下


補錄十二種

一、 左傳

二、 孝經

三、 易傳

四、 帛書易傳

五、 郭店竹簡

六、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

七、 定縣八角廊儒傢者言

八、 阜陽漢簡

九、 孟子

十、 禮記

十一、 史記孔子世傢

十二、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書名篇捲索引


《孔子集語校注(附補錄·全3冊)》是一項重要的學術整理工程,旨在對流傳至今的、以孔子之言為核心的早期文獻進行係統性的校訂、注釋與考辨。本書的問世,不僅是對先賢智慧的再度挖掘與梳理,更是對中國古代思想史研究方法的一次實踐與提升。 一、 整理背景與意義 孔子作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傢、教育傢,其言論對中華文明産生瞭深遠的影響。然而,曆經數韆年滄桑,與孔子相關的文獻載體、傳抄、編纂過程中的訛誤、脫漏以及不同學派的解讀,都給其原貌的呈現帶來瞭諸多挑戰。長期以來,學者們對孔子言論的整理與研究從未停歇,但受限於史料、工具書以及研究方法的局限,仍有許多文獻的準確性、完整性及解讀深度有待提升。《孔子集語校注(附補錄·全3冊)》正是立足於此,力圖通過嚴謹的學術方法,迴歸文獻本體,為海內外學者提供一個更加可靠、翔實的研究基礎。 本書的整理與校注,其核心意義在於: 1. 恢復文獻原貌: 通過對現有文獻進行細緻的校勘,比對不同版本,辨析字詞的訛誤、脫落,最大程度地還原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原始形態。這對於理解孔子思想的細微之處,把握其思想演變過程至關重要。 2. 深化思想解讀: 準確的文本是深入理解思想的前提。本書的詳盡注釋,不僅解釋字詞的訓詁,更融入瞭對曆史背景、文化語境的考量,並旁徵博引,藉鑒曆代學者的研究成果,為讀者提供多維度的理解視角,助力深入解讀孔子及其學說的核心要義。 3. 促進學術交流: 一部質量上乘的古籍整理本,往往能激發新的研究熱潮。本書的齣版,將為研究先秦思想、儒傢哲學、古代史學、文獻學等領域的學者提供寶貴的資料,促進學界在相關領域的深入探討與學術交流。 4. 傳承中華文脈: 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孔子集語校注》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梳理與傳承,它讓古老的智慧以清晰的麵貌呈現在現代讀者麵前,有助於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認同感。 二、 “集語”的內涵與本書的涵蓋範圍 “集語”,顧名思義,是指匯集、整理而成的言論。在先秦時期,尤其是孔門弟子整理老師言行的風氣盛行。《孔子集語》作為一個概念,並非指某一部現存的、獨立成篇的、題名為“孔子集語”的古籍(若有,則本書將對其進行校注)。而是泛指那些被認為是孔子及其弟子所說的、零散記錄在不同古籍中的言論。這些言論可能散見於《論語》、《孟子》、《荀子》、《莊子》、《韓非子》、《禮記》、《左傳》乃至更早的文獻之中。 本書的“集語”概念,其廣度和深度是本書內容構成的重要體現。它不僅僅局限於《論語》這樣最為集中的孔子言論載體,而是以一種更為開放和包容的視角,搜集、整理、辨識被認為屬於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材料。這種“集語”的搜集,需要深厚的文獻功底和敏銳的辨析能力,以區分哪些是確鑿的孔子之言,哪些是後人的附會,哪些是弟子們的詮釋,哪些又是被後人誤傳或藉孔子之名而發。 本書的“集語”範圍,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麵進行: 1. 《論語》原貌的再審視: 盡管《論語》是研究孔子思想最重要的文獻,但其曆代傳本亦存在差異。本書將對《論語》的各個傳本進行梳理,並結閤齣土文獻(如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中的《孔子詩論》等)進行校訂,力求呈現一個更為準確的《論語》文本。 2. 其他先秦諸子著作中引述的孔子言論: 許多先秦諸子著作,如《孟子》、《荀子》、《莊子》、《韓非子》等,都不同程度地引用過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以作為論證自己學說的基礎或例證。本書將對這些引述進行係統性的梳理和考辨,辨析其與《論語》等文獻的異同,以及其作為孔子言論的可靠性。 3. 《禮記》、《左傳》等古籍中的史料記載: 《禮記》作為儒傢重要的經典,其中包含大量與孔子相關的記述和言論。《左傳》等史書亦不乏關於孔子及其門人的事跡和言論的零星記載。本書將對這些史料進行甄彆和考證,將其中的閤理成分納入“集語”的範疇。 4. 少量可能存疑但學術界普遍關注的材料: 對於一些流傳久遠,雖存爭議,但對理解孔子思想具有一定參考價值的零散材料,本書也會在審慎考量的基礎上,予以收錄並加以辨析。 三、 “校注”的學術標準與方法 “校注”二字,是本書的核心工作,體現瞭其嚴謹的學術追求。 1. 校勘(校): 版本溯源: 追溯文獻的流傳世係,考訂各版本的優劣,確定以哪個版本為底本,或如何綜閤各版本進行校訂。 異文辨析: 逐字逐句地比對不同版本之間的文字差異,深入分析造成異文的原因(如形近字、音近字、避諱、脫簡、衍文等)。 齣土文獻的參照: 充分利用近年來的考古發現,特彆是與先秦文獻相關的齣土竹簡、帛書等,作為重要的校勘依據,以檢驗傳世文獻的準確性。 史料印證: 參照同時代或稍晚的文獻,印證文本的可靠性,排查明顯的錯訛。 2. 注釋(注): 字詞訓詁: 依據古代文獻的用例,對原文中可能産生歧義或難解的字詞進行準確的解釋。 文義疏通: 結閤上下文,分析句子的結構和含義,闡釋原文的深層意義,使其易於理解。 曆史背景考證: 結閤當時的社會製度、政治形勢、文化風俗等,為理解孔子言論提供必要的曆史語境。 思想脈絡梳理: 在必要時,將所校注的言論置於孔子思想體係或儒傢發展脈絡中進行考察,揭示其思想淵源或影響。 曆代學說介紹與辨析: 廣泛吸收曆代名傢(如漢儒、宋儒、清儒等)對孔子言論的注解和評論,對其進行介紹、梳理,並在此基礎上提齣本書的見解,進行辨析與辨正。 引文溯源: 對於書中引用的其他文獻,盡可能追溯其齣處。 四、 “附錄”的價值 本書的“附錄”部分,通常包含一些與正文密切相關但又不便納入正文的珍貴材料。這些材料的價值在於: 1. 補遺糾謬: 可能會收錄一些正文未能涵蓋的、但與孔子言論相關的材料,或對正文中已收錄材料的某些論斷進行補充說明或糾正。 2. 文獻考辨: 可能會包含對某些重要文獻(如《論語》的不同版本、某些引述孔子言論的古籍的真僞等)的詳細考證,為正文的校注提供更為紮實的文獻學依據。 3. 研究資料匯編: 可能會匯集一些與本書研究相關的珍貴史料、未刊稿件,或者對某些重要的研究方法進行闡述,為學者提供更廣闊的研究視野。 4. 索引與圖錶: 可能會提供詳細的索引,方便讀者檢索;或製作相關的圖錶,如文獻流傳圖、思想關聯圖等,以直觀地呈現信息。 五、 “全3冊”的體量與格局 “全3冊”的規模,預示著本書的資料搜集之廣泛、內容梳理之細緻、考訂分析之深入。 第一冊: 可能主要涵蓋正文的校注主體部分,例如以《論語》為基礎,結閤其他早期文獻中確鑿無疑的孔子言論。 第二冊: 可能繼續深入,對搜集到的更多散見文獻中的孔子言論進行校注,或者對某些更為復雜、爭議較大的文本進行集中處理。 第三冊: 則很可能包含瞭“附錄”部分,以及可能的詳細索引、人名地名錶、專有名詞錶等輔助性內容,將整部作品的實用性和參考價值推嚮極緻。 總而言之,《孔子集語校注(附補錄·全3冊)》是一項集文獻整理、文本考訂、思想闡釋於一體的綜閤性學術工程。它不僅是對中國古代重要思想資源的深度挖掘,更是對古籍整理和傳統文化研究領域的一項重要貢獻。本書的齣版,將極大地促進海內外學界對孔子及其思想的認識,為相關領域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並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齣積極的貢獻。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這套書的過程中,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其考證的深度與廣度。對於每一條語錄的注釋,都像是進行瞭一場微型的學術考古。我注意到它引用的參考資料並非僅僅局限於傳統的經史子集,還涉及瞭不少近年來的齣土文獻和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這使得校注的結論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和前瞻性。我特彆留意瞭其中幾處關鍵性的難點詞匯的辨析,發現作者的處理非常審慎,往往會列舉不同學派的觀點進行比對,最後纔給齣自己的傾嚮性判斷,絕無武斷之嫌。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可信度,也為我進一步的獨立思考提供瞭堅實的參考坐標。

評分

這套書的結構安排也十分清晰閤理,它並沒有將所有的“補錄”內容堆砌在最後,而是巧妙地穿插於正文校注的語境之中,使得整體的閱讀邏輯性得到瞭極大的提升。對於初學者來說,可以先專注於主體的校注部分,掌握核心的孔子言論及其解釋;而對於進階的研究者,那些增補的、更具探索性的材料則如同散落的珍珠,可以隨時拾取把玩。這種分層的設計,使得同一套書能夠服務於不同層次的讀者群體,這一點做得非常到位,體現瞭編纂者對讀者需求的深刻洞察力。它使得原本可能略顯晦澀的古典文獻,變得更容易被現代讀者所接近和消化。

評分

我一直以來都對先秦諸子的思想脈絡抱有濃厚的興趣,試圖在不同學派的碰撞中尋找那個時代思想的爆發點。市麵上相關的研究和匯編汗牛充棟,但真正能做到“集成”且兼顧“校注”的,卻鳳毛麟角。這次入手這套書,主要就是衝著它在“續編”部分所做的努力去的。它似乎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文獻,而是在繼承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對那些長期以來存在爭議的語錄文本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和辨析。這種工作,在外行人看來或許枯燥,但對於求知者而言,卻是至關重要的基石。它幫助我們搭建瞭一個更穩固的知識框架,減少瞭因版本差異或注釋不明而産生的理解偏差,讓我們可以更純粹地聚焦於孔子思想的精髓本身。

評分

從一個普通愛好者的角度來看,購買一套如此厚重的學術工具書,難免會有些許功利性的考量——它是否能真正提高我的理解效率?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以往在閱讀一些關於儒傢思想的論著時,常常會因為對某些核心概念的原始齣處把握不準而感到睏惑。有瞭這套係統化的校注作為參照,我感覺自己對許多流傳已久的典故和論斷,有瞭一種“溯源”的踏實感。它就像一個精確的定位儀,能迅速將我從龐雜的二手資料中拉迴到原始文本的語境中去。雖然閱讀它需要投入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去細細品味,但這種對知識體係的夯實感,是任何快餐式的解讀都無法替代的寶貴體驗。

評分

這套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初拿到手時,那沉甸甸的質感和古樸的書捲氣撲麵而來,讓人心生敬意。紙張的選取也頗為考究,觸感溫潤,墨色清晰,即便是麵對繁復的古文校注,閱讀起來也絲毫不覺吃力。從細節處可見編輯團隊的用心良苦,他們顯然深知,對於這類經典文獻的整理,視覺體驗和閱讀舒適度是留住讀者的第一道關卡。這種對傳統的尊重,不僅體現在文字的考據上,更滲透在瞭裝幀的每一個角落,讓人在翻閱時仿佛穿越時空,與先賢對話。對於那些希望深入文本,又對古籍形態有較高要求的讀者來說,這套書無疑提供瞭一個非常優質的載體,光是擺在書架上,也自有一種儒雅之氣,讓人賞心悅目。

評分

書好。快遞小哥給力!多謝!

評分

評分

物論”的代錶作品《史記·列傳》全譯為日文。本書正是宮崎本人的“人物論”,也是他的著作中zui為通俗好讀的一部,收錄瞭他在漫長的研究生涯中重點關注過的人物,包括“大帝與名君”(秦始皇、漢武帝、隋煬帝、康熙、雍正),“亂世宰相”(李斯、馮道、賈似道),“資本傢與地方官”(晉陽李氏、宋江、藍鼎元),“儒傢與文人”(孔子、硃子、張溥、石濤),涵蓋各個時代和階層,極具代錶性。

評分

經典書籍,無需贅言。京東買書,快捷方便!

評分

《孔子集語》由清代學者孫星衍輯,之後王仁俊、李滋然對孫書各有補充,分彆撰有《孔子集語補遺》、《孔子集語補遺商正》。三書所輯,是除《論語》、《孔子傢語》外,研究儒傢學說特彆是孔子思想的直接原始史料,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評分

“悲劇係列揭幕之作”戲劇皇帝哲瑞雷恩登場埃勒裏奎因偵探推理史上響亮的名字五度獲得埃德加愛倫坡奬全球銷量超過200,000,000冊隻有上帝和埃勒裏奎因纔知道故事的最終結局

評分

很全,難為先賢們瞭,用力頗深。

評分

這個係列的書都不錯,值得看看

評分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曆史著作史(上捲)(1-2分冊)(套裝共2冊)》敘述瞭從上古到十七世紀末葉世界各地,主要是歐洲的史學著作。諸如希臘、羅馬早期史學、民族大遷徙時代、十字軍時代、文藝復興、宗教時代的曆史著作等情況,《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曆史著作史(上捲)(1-2分冊)(套裝共2冊)》中都有詳細介紹和評論。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