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常建詩歌校注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常建詩歌校注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唐] 常建 著,王锡九 注
圖書標籤:
  • 常建
  • 詩歌
  • 唐詩
  • 古典文學
  • 校注
  • 中華文化
  • 文學史
  • 詩詞鑒賞
  • 中國文學
  • 唐代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126129
版次:1
商品編碼:12179437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45
字數:248000
正文語種:繁體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常建詩歌校注》,[唐]常建撰,王锡九校注。此書底本選擇精善,校勘認真,注釋翔實,資料搜羅全備。常建的詩歌在詩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唐人選唐詩,常建詩歌經常入選,如殷璠編選《河嶽英靈集》,首列常建,位在李白之前,入選數量亦超過李白。在唐代人心目中,常建的詩歌地位非常高。考慮到常建在唐代的詩歌地位,以及唐人傳世彆集本就稀少,今納入我社精品叢書“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校注者王锡九先生長期緻力於古典文學研究。除此書外,校注者還有《李頎詩歌校注》和《鬆陵集校注》二書,將在中華書局齣版。

內容簡介

  常建,盛唐詩人,與王昌齡相友善,開元十五年進士。一生名位不顯,字號爵裏不詳,沉抑下僚,做過盱眙尉。詩傢多稱之為“常尉”。常建雖然隻擔任過縣尉這樣的卑職,但在唐人的心目中,他的詩歌地位卻非常高。唐人殷璠編選《河嶽英靈集》,首列常建,其次乃為李白和王維,所選常建詩歌多達15首,超過瞭李白13首。殷璠非常推崇常建,稱“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唯論意錶。至如‘鬆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又‘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此例十數句,並可稱警策。……潘嶽雖雲能敘悲怨,未見如此章”。歐陽修雲:“吾常喜誦常建詩雲:‘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欲效其語作一聯,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為難工也。”足見常建詩歌藝術成就之高。

《常建詩集》宋人書目多著錄為一捲,至明代,則有二捲本和三捲本。今以明黃貫曾編、嘉靖三十三年黃氏浮玉山房刻本《唐詩二十六傢》中的《常建集》為底本,校以中華再造善本所據之國傢圖書館藏宋本影印本、天祿琳琅叢書本、明銅活字本《唐五十傢詩集》等十一個版本,並參校《文苑英華》、《唐文粹》和《全唐詩》等總集。注釋主要為訓釋詞語,注明典故,交代史實,並略述詩意。注釋之後,立箋評一項,輯錄曆代詩話、筆記和選本中涉及該詩的鑒賞材料。另將有關常建的研究資料附在書末。

作者簡介

王锡九,安徽天長人,教授。1978年畢業於安徽師範大學中文係。江蘇教育學院中文係教授,安徽師範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學術著作《唐代的七言古詩》《皮陸詩歌研究》分彆獲江蘇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三等奬。發錶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論文四十餘篇。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凡例

常建集捲上

 五言古詩

  送陸擢

  送李十一尉臨溪

  江上琴興

  湖中晚霽

  宿王昌齡隱居

  送楚十少府

  張山人彈琴

  白湖寺後溪宿雲門

  閒齋臥病行藥至山館稍次湖亭二首

   其一(旬時結陰霖)

   其二(行藥至石壁)

  塞上麯

  仙榖遇毛女意知是秦宮人

  夢太白西峰

  鄂渚招王昌齡張僨

  春詞二首

   其一(菀菀黃柳絲)

   其二(翳翳陌上桑)

  晦日馬鐙麯稍次中流作

  古意

  宿五度谿仙人得道處

  西山

  春詞

  贈三侍禦

  第三峰

  古興

  高樓夜彈箏

  客有自燕而歸哀其老而贈之

  白龍窟泛舟寄天颱學道者

  張天師草堂

  古意三首

   其一(二妃方訪舜)

   其二(明月照高閣)

   其三(楚王竟何去)

  漁浦

  空靈山應田叟

  太公哀晚遇

  昭君墓

  吊王將軍墓

常建集捲下

 七言古詩

  古意

  古興

  張公子行

 五言律詩

  題破山寺後禪院

  送李大都護

  潭州留彆

  聽琴鞦夜贈寇尊師

  泊舟盱眙

  江行

  讌居

 七言絶句

  送宇文六

  落第長安

  塞下

  題法院

  嶺猿

  三日尋李九莊

  塞下麯四首

   其一(玉帛朝迴望帝鄉)

   其二(北海陰風動地來)

   其三(龍鬥雌雄勢已分)

   其四(因嫁單於怨在邊)

  戲題湖上

  吳故宮

附録一 常建文二篇

附録二 常建研究資料輯録

前言/序言

  常建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歷代談論盛唐詩壇群體詩人時,幾乎沒有不提及常建的。常建詩歌的地位,早在他生前就被人們所認可,這突齣地錶現在殷璠編選的《河嶽英靈集》。該書首列常建,選其詩歌達十五首之多。殷氏對常建的評論也很中肯,並且産生瞭深遠的影響。但是,關於常建的生平事跡,後人所能瞭解的甚少。不僅關於他的傢世一無所知,而且他的字號、籍貫等基本情況也無從查考。我們現在所能知道的,就隻有他是唐玄宗開元十五年(七二七)及第的進士,曾做過卑微的縣尉(至於是否爲盱眙尉,沒有確證。什麽時間做縣尉的?也無法確定),以及曾隱居鄂渚(在今武漢市武昌一帶)這幾點是可以得到證實的。從常建的詩歌看,他所交遊的人,除瞭著名詩人王昌齡以外,其他人基本上我們都一無所知。以上所有這些,都印證瞭殷璠對常建所發齣的慨嘆:“高纔無貴士”,不僅他本人不是一位“貴士”,就連他所交往的人也難以找到什麽“貴士”。不過,就漫遊的地域之廣闊,閲歷之豐富而言,常建則可以與其他盛唐詩人相比而不遜色,錶現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共同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麵貌。常建曾較長時間生活在京城長安,爲的是應舉和求取功名(《落第長安》)。在此期間,他應當漫遊過長安附近以及關中一帶(《夢太白西峰》《宿五度谿仙人得道處》)。嚮北,他應當到過長城以北和東北遼河一帶(《昭君墓》《吊王將軍墓》)。嚮南,他則漫遊過長江上遊到湖湘、江漢地區(《潭州留彆》《鄂渚招王昌齡張僨》《空靈山應田叟》),中下遊的贛、蘇、浙地區(《張天師草堂》《題破山寺後禪院》《吳故宮》《白湖寺後溪宿雲門》《白龍窟泛舟寄天颱學道者》),也曾遊覽過淮河地區(《泊舟盱眙》)等等。雖然我們無法瞭解常建漫遊這些地區的具體時間、先後次序,以及遊覽活動等更爲詳細的情形,但他曾經遊歷過如此廣闊的地區,則是一個可以肯定的基本事實。

  長期以來,人們將常建當作一位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著名詩人看待。從他現存作品的數量和質量,特彆是從反映盛唐詩歌藝術風貌和藝術精神來説,是有一定道理的。通覽常建的詩歌,我們就會發現,比較典型意義上的田園詩,在常建的筆下幾乎就沒有齣現過。所以他的這部分詩歌主要就是山水詩。它們有的是以比較單純的遊覽寫景詩齣現的,如《湖中晚霽》《白湖寺後溪宿雲門》《晦日馬鐙麯稍次中流作》等詩,描寫刻畫山水景色都比較盡興盡緻,細緻入微,隻是在詩末略作抒情,錶達熱愛山水美景之情或希望瀟灑江湖的隱逸情趣。還有的是通過題寫某一具體環境的景象,來錶達富有社會基礎和時代氣息的隱逸風氣。如題詠朋友居處的,其中《宿王昌齡隱居》《尋李九莊》等詩,以寫景爲主,但字裏行間富有比較濃鬱的抒情性,頗得含蓄藴藉,韻味悠長的藝術風神。再如題寫寺院的詩篇,《題破山寺後禪院》《題法院》既寫齣瞭美麗幽邃的寺院風景,也錶現瞭濃厚的禪悅風氣。特彆要指齣的,常建的山水詩中,寫得最多的是以各種方式齣現於其筆下的與神仙道教有關的詩篇,諸如《仙榖遇毛女意知是秦宮人》《夢太白西峰》《宿五度谿仙人得道處》《第三峰》《白龍窟泛舟寄天颱學道者》《張天師草堂》,以及遊仙詩《古意》(井底玉冰洞地明)等詩,都屬於這一類。其中,《仙榖遇毛女意知是秦宮人》將秦、漢時期的“毛女”故事傳説,作爲詩人自己的親身遭遇來寫,以假作真,頗有創意。《夢太白西峰》則以夢遊的方式來寫遊歷太白西峰,充滿瞭詭譎瑰麗的色彩,也很有創新的意義。最後,我們還要提到常建兩首有名的抒發遊子情懷的詩篇,即《泊舟盱眙》《江行》,它們在描寫刻畫山水景色上也是極有特色的,也可以歸之於此類詩歌。

  常建的音樂詩很有特色。唐代音樂詩很多,擅長音樂詩的作傢也不少。但這些詩人往往運用在唐代屬於新發展成熟的七言古詩,以宏篇钜製,多方摹寫刻畫,淋灕盡緻地再現音樂的魅力。而他們所摹寫的樂器則大多是在唐代甚爲流行的琵琶、羌笛、箜篌、篳篥、鬍笳等,如李頎、顧況、韋應物、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音樂詩,主要都是這樣的。但是,常建則顯然與他們有較大的不同。他的音樂詩,在詩體上主要運用的是五古短篇,少數爲五律,篇幅短小,是顯而易見的。所描摹的樂器則主要就集中在我國古代最具有悠久傳統的琴,還有地方特色顯著的秦箏。這些外在形式上的特點,也就必然要給常建的音樂詩帶來藝術錶現和藝術風格上的獨特風貌。首先因爲詩體主要是短篇五古,所以在體式和格調上明顯地繼承、學習瞭漢、魏古詩,《江上琴興》《張山人彈琴》《高樓夜彈箏》等詩都如此,後一首詩甚至在命題上也可以看齣受到瞭古詩的影響。采用五律詩體的《聽琴鞦夜贈寇尊師》甚至也具備一定的質樸、高古的風調。其次,正因爲篇幅短小,常建的音樂詩往往采用概括寫法和揭示音樂效果的方法,來顯現音樂的感染力,而基本上並不對音樂作具體的摹寫,這可以説是一種避實就虛的寫法,但取得瞭極好的藝術效果和藝術魅力。如《江上琴興》詩,首二句直點琴聲的作用,“江上調玉琴,一絃清一心。”可謂是概括的寫法。但從三句至六句,則是直接描寫刻畫客觀景象所造成的環境氛圍來渲染烘托琴聲所産生的效果。詩雲:“泠泠七絃遍,萬木澄幽陰。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雖然從所謂的“真實性”來説,它們不禁讓人感到匪夷所思,但對錶現琴聲的魅力和感染力來説,則是臻於最好的境界。《張山人彈琴》在機杼上與上詩大體一緻。詩的三四句雲:“豈惟丘中賞,兼得清煩襟。”明點琴聲的作用和效果。隻是此詩寫法上在詩末再次從不同的角度強調瞭琴聲的作用和效果。“稍覺此身妄,漸知仙事深。其將煉金鼎,永矣投吾簪。”但此詩中間部分仍是通過描寫一些具體的自然景象來錶現琴聲的魅力和感染力。“瞭然雲霞氣,照見天地心。玄鶴下澄空,翩翩舞鬆林。改絃扣商聲,又聽飛龍吟。”與上詩參讀互勘,可以見齣常建音樂詩的最大成功之處,也就是其最重要的特徵所在。《高樓夜彈箏》中“明月照人苦,開簾彈玉箏。山高猿狖急,天靜鴻雁鳴。”《聽琴鞦夜贈寇尊師》:“一指指應法,一聲聲爽神。寒蟲臨砌急,清吹裊燈頻”等詩句,都可以再三再四地讓我們體認到常建音樂詩的這一重要特色。在他筆下所采用的客觀景象或客觀事物,沒有一個是重復的,這也可以看齣常建高超的音樂水平和卓越的詩歌錶達能力。

  常建的邊塞詩,在文學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將其放在整個盛唐詩壇來看,頗有特色,很值得重視。常建的一生,是一位社會地位微不足道的下層人士。他的邊塞詩中所錶現的內容和思想,應該説,與他的人生密切相關。他有時人常見的立功邊塞的願望,如《張公子行》詩雲:“爲君西擊鬍”,錶達瞭徵戰沙場,希冀立功的俠客豪情。他也有對率軍奮戰,英勇殺敵,不幸戰亡的將領的禮贊和追悼,如名作《吊王將軍墓》。他還有對普通士兵既要盡孝,“憶親拜孤塚,移葬雙陵前。幽願從此畢,劍心因獲全。”還要再赴戰場,消滅敵人,“碣石海北門,餘寇惟朝鮮。離離一寒騎,裊裊馳白天。”爲國盡忠,取得瞭兩全其美,錶達瞭極高的贊美頌揚和感悼哀傷之情。以上這三點,在盛唐邊塞詩中已經錶現齣瞭一定的特點。我們認爲,常建邊塞詩最爲值得重視的地方,是他那些思考邊塞問題,錶現瞭他在這些問題上的強烈願望,特彆是對邊塞徵戰的惡果的清醒認識和深刻批判的篇章。《塞下麯四首》(玉帛朝迴望帝鄉)一詩,前人認爲它“博大昌明”(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是“太平頌聖”之詞(鍾惺、譚元春《唐詩歸》捲十二)。但我們認爲,此詩所錶達的當是詩人希望漢、鬍和平共處,主張弭兵,邊疆上沒有戰爭,國傢一派繁榮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的美好景象。不過,詩人這一強烈的良好願望,在當時並沒有成爲事實。因此,就造成瞭他的邊塞詩更多的是反映戰士們從戎徵戰的艱苦,痛惜他們葬身沙場,直至直截瞭當地譴責將帥的無能,批判統治者的開邊政策。如《塞下麯四首》(北海陰風動地來)雲:“髑髏皆是長城卒,日暮沙場飛作灰。”《塞下麯四首》(龍鬥雌雄勢已分)雲:“山崩鬼哭恨將軍”,“黃河直北韆餘裏,冤氣蒼茫成黑雲。”都是這樣的作品。除瞭這一組詩,常建還有一首五古《塞上麯》,既寫“百戰苦不歸”的士兵,也寫戰死者的親人的悲傷痛苦,“塞雲隨陣落,寒日旁城沒。城下有寡妻,哀哀哭枯骨。”在詩中似乎作者並沒有直接鞭撻誰,但在強烈地同情廣大士兵和他們的親人的字裏行間,完全能夠體會齣他對於開邊戰爭的否定和批判。常建的另一首《塞下》詩,就對戰爭失敗的責任説得極爲淋灕痛快,“左賢未遁旌竿摺,過在將軍不在兵。”指斥將軍不善用兵造成瞭戰爭的失敗,揭示得十分明確深刻。常建還有兩首關於王昭君的詩篇,一首即上舉《塞下麯四首》的第四首:“因嫁單於怨在邊,蛾眉萬古葬鬍天。漢傢此去三韆裏,青塚常無草木煙。”“怨”字是全詩主旨。詩寫王昭君從生前到死後的悲慘遭遇,怎一個“怨”字瞭得?詩人所要傳遞的信息,顯然並不僅僅是同情王昭君個人的不幸,而是在此基礎上還有更深層的含義,那就是對造成這一後果的“和親政策”的否定和批判。《昭君墓》一詩,同樣也傷悼王昭君死於異域,永遠不能生還故鄉,“萬裏馱黃金,蛾眉爲枯骨。”這是多麽令人傷心啊?詩末二句:“共恨丹青人,墳上哭明月。”同情極深,而爲其所痛恨者則隻是畫工而已,似乎輕瞭,也就淺瞭。實際上,“丹青人”在此隻是一個符號,造成王昭君悲劇的根本原因,當然還是“和親政策”。所以,我們可以説,常建關於王昭君的兩首詩,同情主人公的悲慘遭遇,實際上是對“和親政策”的反思和否定,最深層麵上則是對統治者邊防政策的譴責和批判。這一點,在盛唐邊塞詩裏是有鮮明特色的。

  作爲一位生前“淪於一尉”,深爲時人和後世痛惜的貧士,常建抒發寒士不遇,人生失意情懷的作品,也應當給予一定的關注。有一些是通過送彆贈答的方式來體現的。如《送陸擢》詩,在詠物寄興中同情友人的不幸,錶現齣一種熱切的企盼。《鄂渚招王昌齡張僨》詩,在憤慨友人的“謫居”、“讒枉”之餘,深情地勸慰他們:“貧士任枯槁,捕魚清江濆,”乾脆歸隱到山榖溪澗中吧?《贈三侍禦》一詩,是常建本人通過贈詩而言誌抒懷之作。詩中錶現瞭貧士孤貞守正的性格,失意潦倒的憤懣,誌趣高遠的企求,是一首比較全麵深入地錶現作者人生感懷的作品。全詩以直抒胸臆和比興象徵緊密結閤的寫法,將議論和抒懷錶達得十分生動形象,從詩歌藝術來説,也是一首佳作。常建抒發人生感懷的作品,另一種類型就是藉端發慨,以比較含蓄麯摺的方式來錶達的。如《古興》(漢上逢老翁)詩,由詳寫“老翁”到略點“將軍”、“漢卒”,個彆和一般相結閤,互相生發映照,並且有故事性,情節也頗具體,鮮明生動地議論説理,錶達瞭“親身”而不必“親名”,看穿人生的功名利祿的深刻感悟,實際上是貧士不遇的人生感慨又一種獨特的錶現方式。再如《太公哀晚遇》詩,可説是一首詠史詩,但在藝術錶現上則是敘事詩,筆墨集中在太公“晚遇”一節,審視其中的“哀”字,似乎是對其“晚遇”錶示感慨哀嘆,但實際上詩中已超越這一命題,末四句雲:“落日懸桑榆,光景有頓虧。倏悲天地人,雖貴將何爲。”錶達的是功名利祿、富貴榮華瞬息萬變,不過是過眼雲煙的慨嘆。這與貧士的憤世情懷是一脈相承的。

  常建還有一些題材的詩歌,往往隻有一二首,但它們或在內容上,或在寫法上卻是上乘之作。如《空靈山應田叟》詩,敘寫古代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從村落、歌舞、語言、狩獵等方麵敘寫,平實質樸,展現瞭一幅極富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畫捲。此類作品在常建以前極少見到,具有一定的開拓題材的意義。可以認爲,它對中唐詩人如韓愈、柳宗元、劉禹錫敘寫嶺南和西南地區人民生活題材的作品,産生過較大的啓發和影響。詠物詩《嶺猿》隻抓住鳴叫聲來刻畫猴子,寫得很有特色。最後,我們要談一下常建以女性爲錶現對象的作品。它們在立題上,都直接藉用舊題,如《古興》《古意》《春詞》等等。除瞭個彆篇章可能有所寄托,如《古意三首》(明月照高閣)感慨雙白鶴能遠飛萬裏,卻無法飛入九重君門(“意求君門樂,九重閉金鎖。”“態深入空貴,世屈無良媒。”),比較明顯的有比興寄托以外,其餘篇章,有的可以説就是吟詠古人古事,如《古意三首》(二妃方訪舜)和同題詩(楚王竟何去),對筆下的女性錶示同情或贊美之情;也有的就是錶現閨怨,如《春詞》(階下草猶短),甚至有的錶現輕佻的艷情,如《古興》(轆轤井上雙梧桐)和《春詞二首》(翳翳陌上桑)等詩。閲讀這類詩篇,可以看到它們從題材內容、情趣風調,到錶現方法、遣詞造語、藝術特色等,都與齊梁宮體詩比較接近,明顯是常建學習、效法齊梁宮體詩的結果。

  常建的詩歌,不僅在題材上比較豐富,較好地錶現瞭當時的社會現實、時代精神和思想潮流,而且在藝術上具有較高的成就和特色,産生過一定的影響,我們應當對此進行一些必要的總結概括,作齣簡要的論列。作爲與常建同時代的詩論傢,殷璠準確而深刻地把握住瞭常建的山水田園詩與當時詩壇以王、孟爲代錶的主流詩人相一緻的地方,即藝術上追求高雅衝淡的隱逸情調和清秀幽遠的意境。他説:“(常建詩)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唯論意錶。至於‘鬆際露微月,清光猶爲君。’又‘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此例十數句,並可稱警策。”(《河嶽英靈集》捲上)前者是《宿王昌齡隱居》,後者是《題破山寺後禪院》中的句子。二詩正是歷來最受人們稱道的常建山水田園詩。從殷璠直到後來的歐陽修、黃庭堅、嚴羽、王士禛等人,都給予瞭高度的評賞。原因無不都是由於這兩首詩寧謐秀雅的境界,清遠淡泊的情趣,富有一種優遊山水,恬靜愉悅的風調,符閤悠閑適意,淡雅衝和的“神韻”。即使就這兩首詩所達到的詩歌境界和藝術水平,常建與王、孟等盛唐山水田園詩人相比較,它們自具特色,不遑多讓。還有如《尋李九莊》《送宇文六》《漁浦》等詩,在風神韻緻上,也屬於這一類詩篇。

  但是,像上述那些景物畫麵蕭疏清朗,人物心境清淨淡泊,風格衝遠含蓄的詩篇,在常建的山水田園詩裏,畢竟爲數不多。他有相當多的山水田園詩,顯然不是遵循王、孟一派空靈淡遠的藝術風尚,而是比較明顯地學習、繼承瞭謝靈運山水詩,在寫法上多從實處見工,筆觸重,意象多,對景物的摹寫刻畫盡興盡緻,刻削入微,具有一定程度上寫盡寫透的特點。如《白湖寺後溪宿雲門》詩,作者從兩個方麵充分地展開。一是按照時間上的自然順序,從落日時分,寫到圓月中天,再從曙色微茫,寫到朝暾耀輝,將“宿雲門”前後的整個過程,層層推進,步步移換地進行敘寫。二是在寫景上,詩人選取過後溪、遊湖中、宿雲門、觀日齣等幾個片斷,細緻入微地加以描繪。爲瞭“畢景”,詩中在不同時間或不同地點上看到的相同景物,並不迴避,多次反復齣現。如“花”、“日”字各齣現三次,“流”、“色”、“山”、“溪”、“水”、“蒲”、“鬆”字各齣現兩次,就可以看齣本詩在描寫景物上十分密緻繁復的特色。再如《湖中晚霽》,寫詩人乘舟泛湖,觀賞雨後傍晚的湖光山色。詩中詳盡精細地描繪瞭霽色由霾曀到明亮,直到暮色降臨,霽色消泯的整個變化過程。詩人觀察入微,筆觸細密,極盡工緻的能事。這樣的寫法,在常建的山水詩裏,還有不少。如《仙榖遇毛女意知是秦宮人》《張天師草堂》二詩,前半在描寫刻畫景物的細密工緻上,也都明顯地具有學習大謝的痕跡。即使在短章中,常建也有學習大謝的例證。如《閒齋臥病行藥至山館稍次湖亭二首》,就可以體會齣他是學習大謝《登池上樓》詩的。這不僅是因爲他們同是寫自己生病,而是更在於詩中所錶現齣來的格調和情趣的相似性,甚至在構思、遣詞上也有意識地仿效,如“行藥至石壁,東風變萌芽”的句子,就很自然地使人想起大謝詩中“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的名句。學習大謝,本是盛唐山水田園詩人創作中的應有之事,但象常建錶現得如此明顯而突齣,還是頗爲令人注目的。

  明代詩論傢鬍應麟曾對一些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在藝術風貌上的異同,作過很精細入微的辨析。他説:“靖節清而遠,康樂清而麗,麯江清而澹,浩然清而曠,常建清而僻,王維清而秀,儲光羲清而適,韋應物清而潤,柳子厚清而峭,……。”(《詩藪`外編》捲四)其中“清而僻”的論斷,確實是常建山水田園詩中相當一部分作品的顯著特色。這些詩在內容上大多與仙道故事和神仙思想有著密切的關係,詩中描寫刻畫的景象也就大多是奇峭險峻、瑰麗怪異的,錶現齣來的藝術風尚頗爲幽秀深邃、刻削奇奧。《仙榖遇毛女意知是秦宮人》詩的景物刻畫、環境描寫非常奇奧深邃、淒清峭麗,與其故事的神秘怪異、荒誕離奇十分切閤。因爲此類詩所寫的差不多都是與深居於山林中的道士,或所謂得道的“仙人”,或夢中遊仙的境界密切相關,所以,詩中的環境幽僻,景色淒清,氣氛神秘,風調詭異,因而詩中的景物往往都是那麽幽麗清瑩,超凡入仙,略無塵俗之氣,簡直可以與《列仙傳》《神仙傳》以及其他仙道典籍和傳説故事中的種種描寫刻畫互相參讀,顯現齣它們深受仙道思想和仙道文學的影響,也與盛唐時期崇道的社會風尚和思想潮流相關。試讀《張天師草堂》《宿五度谿仙人得道處》《第三峰》等許多詩,可以看齣,常建這部分的山水詩,從題材內容、故事情節、人物形象,到遣詞造語、錶現方法、藝術風格,都鮮明地打上瞭盛唐崇道的印記,讀來給人非常突齣的瑰麗秀美、幽邃清寂、峭拔怪異的強烈感受,正可以用鬍應麟“清而僻”的説法加以總結歸納。清人賀裳評論常建詩歌的一段話,用來概括此類詩歌,也是很精到的。他説:“吾讀盛唐諸傢,雖淺深濃淡,奇正疏密,各自不同,鹹有昌明之象。獨常盱眙如去大梁、吳、楚而入黔、蜀,觸目舉足,皆危崖深箐,其間幽泉怪石,良非中州所有,然亦陰森之氣逼人。”(《載酒園詩話》又編)

  殷璠評論常建的詩歌,還有幾句話,指齣瞭常建詩歌的另一種特色。他説:“然一篇盡善者,‘戰餘落日黃,軍敗鼓聲死。’‘今與山鬼鄰,殘兵哭遼水。’屬思既苦,詞亦警絶。潘嶽雖雲能敘悲怨,未見如此章。”(《河嶽英靈集》捲上)所引述的是常建《吊王將軍墓》裏的詩句。這是一首邊塞詩。這種“思苦”、“悲怨”而又“警絶”的特色,在常建詩歌裏是一個重要現象,它主要就錶現在邊塞詩中。如《昭君墓》詩中雲:“漢宮豈不死,異域傷獨沒。萬裏馱黃金,蛾眉爲枯骨。”“共恨丹青人,墳上哭明月。”華美艷麗之詞與驚悚慘怛之情互相結閤,造成一種凝重悲憤的情調,效果十分強烈。因爲常建的邊塞詩多是詛咒戰爭,痛惜戰士們戰死沙場,譴責和批判統治者的邊防政策,所以,這些詩篇往往以凝重慘烈之筆,造成淒慘黯淡的場麵,創造齣陰森沉痛的境界,抒發哀慟沉摯的情懷。我們僅以幾組詩句,庶幾可以簡要地説明這一點。《塞下麯四首》(其二):“北海陰風動地來,明君祠上望龍堆。髑髏皆是長城卒,日暮沙場飛作灰。”這幅圖景多麽讓人悲憤沉痛,正如劉永濟説:“此首寫沙場慘黷之狀,讀之令人悚動。可見唐代邊患之深,兵士死事之烈,皆其時朝政之失所緻。”(《唐人絶句精華》)《塞下麯四首》(其三):“山崩鬼哭恨將軍”,“冤氣蒼茫成黑雲”,死於沙場的士兵痛恨無能將軍的強烈感情,錶達得震撼天地,動人心魄;戰敗以後沙場上陰森可怕、昏暗淒慘的景象,不免令人聯想到李華《吊古戰場文》所寫的情景。《塞下麯四首》(其四)專詠王昭君遠嫁匈奴,死於異域的怨恨,詩中以其墓地“青塚常無草木煙”的荒涼冷落,反嚮寫來,加倍一層,錶現瞭她“因嫁單於怨在邊,蛾眉萬古葬鬍天”的無窮無盡的怨恨,極爲奇警,令人深緻慨嘆和痛惜。常建的邊塞詩色彩濃烈,“句奇語重”,如上舉詩例中,常用“哭”、“死”、“鬼”、“恨”、“黑雲”、“枯骨”、“髑髏”、“陰風”、“冤氣”、“山崩”等等字詞,給人以沉痛慘烈、奇峭險怪的強烈感受,在整個盛唐邊塞詩中難以找齣與之相匹敵的第二人,正説明瞭常建詩歌是有重要的藝術成就的。與上述凝重慘怛的詩風相通的是,常建詩歌在較爲廣泛的題材裏,往往在遣詞造意上追求色彩的濃烈,有時華美穠麗,有時淒清艷麗,還有時奇詭清麗,它們都能給人造成一種極強烈的刺激,從而獲得極深刻的印象,收到瞭極好的藝術效果。這同樣在盛唐詩壇上難以找齣與之相匹敵的詩人,並在唐詩藝術發展中起到過獨特的作用和影響。《昭君墓》詩可説是`奇詭清麗的例子。詩中以“蛾眉爲枯骨”來形容王昭君生前美麗的容貌和死後的淒慘情景,形成強烈的對照,令人心寒,爲之神傷。“墳上哭明月”一句,又以婉孌明月比喻絶代佳人的王昭君,極爲生動形象。但這種形象置於荒僻的青塚上,又是多麽悲慘淒惻,給人造成的感受實在太清麗詭譎瞭。常建在許多詩篇裏,刻畫景物,創造環境,渲染氣氛,都給人淒清艷麗、奇峭瑰瑋的感覺。如“鬆峰引天影,石瀨清霞文”(《夢太白西峰》),“夕映翠山深,餘暉在龍窟”,“泉蘿兩幽映,鬆鶴間清越”(《白龍窟泛舟寄天颱學道者》),“五度溪上花,生根依兩崖”(《宿五度谿仙人得道處》),都給人幽邃峭麗、清冷淒切的感受。還有他的“高山臨大澤,正月蘆花乾。陽色薰兩崖,不改青鬆寒”(《贈三侍禦》)的詩句,前人評之爲“東野意趣”(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也屬於奇峭艷麗之美。常建有一些詩篇從題材到內容深受南朝宮體詩的浸潤,它們在遣詞設色上極爲華美穠麗,也就是很自然的現象。如《春詞二首》(其一)雲:“菀菀黃柳絲,濛濛雜花垂。日高紅妝臥,倚對春光遲。寧知傍淇水,騕褭黃金羈。”從題材內容到錶現技巧都能夠説明這一點。至於像《古意》詩:“井底玉冰洞地明,琥珀轆轤青絲索。仙人騎鳳披彩霞,挽上銀瓶照天閣。黃金作身雙飛龍,口銜明月噴芙蓉。一時渡海望不見,曉上青樓十二重。”全篇詞藻華美穠麗,頗有南朝宮體詩的特點自不待説,而在立意創調上,與中唐詩人李賀的“長吉體”十分相像,也是顯而易見的,所以前人有“置之長吉集,奚辨乎”(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的評論。這裏所説的常建詩歌瑰麗奇峭的特色,與上一節所談的他的凝重慘怛的風尚,在盛唐詩壇上可謂奇葩,獨樹一幟。這個問題,稍作研究,加以比較對照,是不難體會齣來的。但到瞭中唐,這種風尚就獲得瞭長足的發展。特彆是在刻意求新,詩風瑰麗詭譎,或險怪奇崛的韓門詩人中,在這方麵取得瞭極高的成就。清人賀裳則早就注意到瞭常建對於中唐孟郊、李賀的影響。他説:“二子之生,尚在(常建)數十年後,此實唐風之始變也。”(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這是一個很有文學史眼光的精闢見解。

  ……

  我們對常建詩歌作瞭如上概括性的論述,試圖將常建詩歌的總體情況勾勒齣來,提供給讀者作爲參考,以便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探討。

  關於《常建詩歌校注》的基本要求,我們已經在校注凡例中條列齣來,作瞭説明。校記部分隻作若乾主要版本的校勘。注釋部分主要是注釋詞語、典故,便於讀者的閲讀理解。箋評部分是有關評論資料的彙輯。我們作瞭較大的努力,力求搜集得全麵一些,供讀者參考。其中的名篇,歷來的評述資料較多,除瞭刪除明顯重複的以外,都予以保留,讀者可作爲該詩的接受史料研讀。附説一句,全書最後附録常建詩歌的總評資料,可與具體作品的箋評資料互參。按語部分是我們就有關問題錶達的個人看法,或對作品作簡要的評鑒。總之,校注的四項內容結閤在一起,希望能爲讀者提供一些必要有用的資料。書中的缺點錯誤在所難免,希望讀者不吝賜正,以便我們修改訂正。

  《常建詩歌校注》和《李頎詩歌校注》這項工作,是我大學時代的老師劉學鍇先生交給我的任務。二○一二年十月,我去北京將《鬆陵集校注》的稿子交給中華書局後,即前去中關村看望劉老師。在談話中,劉老師説上述這項工作,他本來是有意做的,但現在畢竟年事已高,不打算做瞭,希望我能夠來做。我當時即領受瞭這一任務。三年多來,我一直在集中時間和精力做這項工作。現在,《常建詩歌校注》和《李頎詩歌校注》的初稿總算完成瞭。我在此詳記此事,以錶達作爲一名學生,四十年來我對劉老師的敬重之情。

                                    王錫九

                                    二○一五年十二月於安徽師範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


《常建詩歌校注》:一場穿越韆年的文學之旅 在中國古典文學的璀璨星河中,唐代詩歌以其磅礴的氣勢、深邃的意境和精湛的藝術技巧,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這群星閃耀的時代,常建以其獨特的山水田園詩風,為後世留下瞭寶貴的文學遺産。而《常建詩歌校注》,正是我們深入探究這位傑齣詩人內心世界,領略其詩歌藝術魅力的重要指南。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常建的詩作,而是經過精心打磨、深入考據的學術成果,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準確、易懂的閱讀體驗。 一、 常建其人:盛唐山水田園的虔誠描摹者 常建,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期,他不像李白那樣浪漫不羈,也不似杜甫那樣憂國憂民,但他卻以一種更為內斂、更為寜靜的筆觸,描繪瞭他眼中的世界。史書記載不多,但我們能從他的詩歌中窺見一個淡泊名利、熱愛自然、寄情山水的隱逸文人形象。他並非追求功名利祿的朝堂之士,而是更願意在山水之間尋找心靈的歸宿,在自然萬物中體味生命的真諦。這種人生態度,直接影響瞭他的詩歌創作,使其作品充滿瞭清新自然的風格,以及一種超脫塵世的禪意。 常建詩歌的主題,很大程度上圍繞著他對山水景色的描摹。他筆下的山水,不僅僅是客觀景物的再現,更是他內心情感的投射。無論是高聳的山巒、潺潺的溪流、靜謐的寺廟,還是悠然的白雲、蒼翠的古鬆,都仿佛被賦予瞭生命,與詩人的情感融為一體。他善於捕捉自然界最細微的動態,用精準的詞語和生動的意象,勾勒齣一幅幅引人入勝的山水畫捲。《宿王昌齡隱居》中,“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寥寥數語,便將夏夜山居的清幽與寜靜描繪得淋灕盡緻,仿佛能聞到荷花的芬芳,聽到竹葉上露珠滴落的聲音。 除瞭對山水的熱愛,常建的詩歌也常常流露齣他對佛道思想的感悟。他曾多次遊曆名山古刹,並在詩中錶達瞭對宗教哲理的思考。這種對宗教的體悟,為他的詩歌增添瞭一層深邃的哲學韻味,使之在追求自然之美的同時,又不失對人生意義的探尋。例如,《尋西山隱者不遇》中,雖然詩人未能見到隱者,但通過對山中景物的描繪,以及“空榖傳響,非人所能”。這種“空”的意境,恰恰是佛傢禪宗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常建在山水之間所領悟到的精神追求。 二、 《常建詩歌校注》:嚴謹治學,精益求精的學術態度 本書的價值,首先體現在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精湛的校注功夫上。常建的詩歌流傳至今,曆經韆年,難免會齣現版本差異、字詞訛誤等問題。校注工作,正是要通過對各種傳世文獻的細緻比對,考證齣最可靠的版本,並通過注釋來解釋詩歌中的難點,使讀者能夠準確理解詩歌的原意。 本書的校注團隊,匯聚瞭在古典文學研究領域深耕多年的專傢學者。他們以文獻為基礎,以史料為依據,對常建現存的詩歌作品進行瞭全麵的梳理和校訂。校注的過程,絕非簡單的文字遊戲,而是對曆史、對文學、對語言的深度探索。例如,在校訂某個字詞時,需要查閱大量的古籍,瞭解該字詞在不同時期、不同語境下的用法,纔能做齣最準確的判斷。 本書的注釋,也力求做到詳盡而有針對性。對於詩歌中齣現的生僻字詞、典故、曆史事件、地理名稱等,注釋都一一進行瞭解釋,並盡可能追溯其源頭。這種詳盡的注釋,不僅幫助讀者理解詩歌的字麵意思,更能引導讀者深入瞭解詩歌所處的時代背景、文化語境,從而更深刻地體會詩歌的內涵。例如,在注釋《題破山寺後禪院》中的“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時,注釋會詳細解釋“山光”和“池月”的動態變化,以及這種動態變化所營造的視覺效果,幫助讀者身臨其境地感受破山寺傍晚的景色。 此外,本書的校注還注重對常建詩歌藝術手法的分析。在注釋中,常常會點明詩人是如何運用比喻、擬人、對仗、煉字等技巧來達到藝術效果的。這種藝術分析,能夠幫助讀者提升文學鑒賞能力,更清晰地認識到常建作為一位傑齣詩人的藝術造詣。 三、 跨越時空的對話:常建詩歌的永恒魅力 常建的詩歌,之所以能夠跨越韆年,依然打動人心,在於其蘊含的永恒魅力。這種魅力,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真摯的情感: 盡管常建的詩歌風格較為內斂,但其中流露齣的對自然的熱愛、對隱逸生活的嚮往、對人生哲理的思考,都是真摯而感人的。他將自己對世界的觀察和感悟,毫不掩飾地融入詩歌之中,使得讀者能夠感受到詩人真實的情感脈搏。 高超的藝術技巧: 常建在詩歌的語言運用、意象選擇、結構安排等方麵,都展現瞭極高的藝術水準。他善於用簡潔的語言描繪齣鮮活的畫麵,用精煉的詞語營造齣深遠的意境。他的詩歌,如同一幅幅精美的山水畫,又如同一麯麯悠揚的古琴麯,令人迴味無窮。 獨特的哲學思考: 常建的詩歌,常常在描繪自然景色的同時,融入瞭對人生、宇宙的思考。他通過對山水的體悟,錶達瞭對生命短暫、世事無常的感嘆,以及對超脫塵世、追求精神自由的嚮往。這種哲學思考,使得他的詩歌不僅僅停留在景物描繪的層麵,更具有瞭深刻的思想內涵。 對後世的影響: 常建的詩歌,對後世的文學創作産生瞭深遠的影響。他的山水田園詩風,以及其詩歌中蘊含的禪意,為後來的詩人提供瞭藉鑒和啓示。許多宋代的山水田園詩人,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四、 《常建詩歌校注》的閱讀價值與意義 《常建詩歌校注》的齣版,對於不同層麵的讀者都具有重要的閱讀價值和意義。 對於古典文學研究者而言,本書提供瞭最權威、最可靠的常建詩歌文本,以及詳實的研究資料,是進行學術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書。其嚴謹的校注和深入的分析,能夠為研究者提供新的視角和更深入的理解。 對於高校師生而言,本書是學習和研究唐代詩歌的優質教材。通過閱讀本書,可以係統地瞭解常建及其詩歌,掌握古典詩歌的閱讀和鑒賞方法,提升文學素養。 對於普通讀者而言,本書是走進常建詩歌世界,感受中國古典文學魅力的絕佳入門讀物。本書的注釋詳細易懂,能夠幫助讀者剋服閱讀障礙,輕鬆地欣賞常建詩歌的美。通過閱讀常建的詩歌,讀者可以暫時遠離塵囂,在寜靜的山水之間,獲得心靈的慰藉和精神的滋養。 閱讀《常建詩歌校注》,不僅僅是閱讀一本詩歌集,更是一次與韆古詩人跨越時空的對話。它讓我們得以窺見盛唐時期一位文人的精神世界,領略他筆下山水的清幽與寜靜,感悟他詩中蘊含的東方哲學智慧。這本書,就像一扇窗,讓我們得以望見中華文明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摺射齣的光芒,穿越時空,至今依然照耀著我們。 總而言之,《常建詩歌校注》是一部集學術性、文學性、思想性於一體的優秀著作。它以嚴謹的治學態度,精湛的校注技巧,為我們展現瞭常建詩歌的獨特魅力。通過閱讀本書,我們不僅能夠更準確地理解常建的詩歌,更能從中汲取藝術的養分,體味人生的智慧,感受中華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這部著作,是獻給所有熱愛古典文學,追求精神品位的讀者的珍貴禮物。

用戶評價

評分

長期以來,我一直認為常建的詩歌帶有濃厚的隱逸和禪宗色彩,而這本《常建詩歌校注》更是將這一點挖掘到瞭極緻。書中在解讀常建詩歌時,大量引用瞭佛教經典和禪宗語錄,並將其與常建詩歌中的意象和情感相結閤,進行瞭深入的分析。這使得我得以從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理解常建詩歌中那些看似平淡卻耐人尋味的禪機。 例如,在品讀《宿業師山房期子微》時,書中對“溪花帶露、香聞隔葉”的描寫,不僅僅停留於字麵的意思,而是深入挖掘瞭其中蘊含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佛理,以及“萬物皆有靈”的自然觀。這種解讀方式,讓我感覺常建的詩歌不再僅僅是文字的組閤,而是上升到瞭哲學和精神的層麵。通過這些解讀,我仿佛與常建這位詩人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共同探討著生命的真諦和存在的意義。這本書不僅豐富瞭我的文學知識,更啓發瞭我對人生和世界的思考。

評分

閱讀一本關於古代文學的作品,最怕的是那些生硬枯燥的學術術語和晦澀難懂的理論推導。然而,這本《常建詩歌校注》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盡管其校注內容詳實嚴謹,但其語言錶達卻力求通俗易懂,即使是沒有深厚學術背景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編者在解釋詞句、闡述意境時,常常會引用一些生動的比喻,或是聯係生活中的實例,讓原本有些抽象的文學概念變得鮮活起來。 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常建詩歌意境的描繪。例如,在解讀《破山寺後禪院》時,書中細緻地描繪瞭“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所營造齣的靜謐祥和的氛圍,以及“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所展現的遠離塵囂的禪意境界。這些文字如同畫筆一般,在我腦海中勾勒齣一幅幅生動的畫麵,讓我身臨其境地感受常建詩歌的魅力。這種“潤物細無聲”的解讀方式,讓我覺得閱讀的過程是一種享受,而非一種負擔。

評分

作為一個對古代史地知識頗感興趣的讀者,在閱讀這本《常建詩歌校注》的過程中,我最大的驚喜之一便是其對詩歌背景地理環境的細緻考證。常建的許多詩篇都以山水景物為載體,描繪瞭具體的地理風貌和人文遺跡。而這本書的校注者,顯然在這方麵下瞭不少功夫。書中不僅交代瞭詩歌創作時期的地理變遷,還根據史料盡可能地還原瞭詩中描寫的地點,例如“落星石”、“廬山”、“破山寺”等。 通過這些地理考證,我仿佛跟隨常建的腳步,在韆年前的山川間行走。我不僅能夠理解詩歌中景物的描寫,更能體會到這些景物與詩人情感之間的聯係。例如,在讀到描寫廬山瀑布的詩句時,書中對廬山瀑布的地理位置、形態以及曆代文人對其的贊頌進行瞭梳理,這讓我對常建筆下那壯麗的景色有瞭更立體的感受,也更能理解詩人“飛流直下三韆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驚嘆之情。這種將文學作品與地理學相結閤的解讀方式,讓我覺得非常新穎且富有啓發性。

評分

作為一個對中國古典詩歌情有獨鍾的讀者,這次有幸能夠品讀到這套《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中的一本,著實是一次令人心曠神怡的文學之旅。常建,這位唐代詩壇上不算最璀璨卻彆具一格的詩人,他的作品以其淡雅清遠的意境,以及蘊含的禪意和隱逸情懷,一直吸引著我。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深入理解常建詩歌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平颱。 翻開書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精心編排的原文,字跡清晰,排版舒適,讓人在閱讀的初始便能感受到齣版方的嚴謹與用心。而最令人贊嘆的,莫過於其詳實的校注部分。每一首詩歌,無論是膾炙人口的名篇,還是相對冷門的佳作,都得到瞭細緻入微的考訂和釋義。校注者不僅對文字的訓詁、用典進行瞭深入的解讀,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還梳理瞭詩歌的流傳版本、曆史背景以及相關的文學評論,為讀者勾勒齣瞭作品誕生的完整圖景。這種嚴謹的學術態度,讓我得以撥開曆史的迷霧,更準確地把握常建詩歌的原意,體會其字裏行間的深邃意蘊。

評分

對於我這樣一位業餘愛好者而言,許多古典詩歌的解讀往往依賴於零散的資料和個人的感悟,難免有掛一漏萬之虞。而這本《常建詩歌校注》,恰恰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的知識空白。書中對常建詩歌的風格特點進行瞭清晰的梳理,從其“山水田園”的題材偏好,到“靜謐悠遠”的藝術風格,再到“寄情山水,疏淡齣世”的思想內涵,都做瞭深入淺齣的闡釋。讀罷這些分析,我仿佛豁然開朗,對常建詩歌中那些看似平淡卻意味深長的山水描寫,以及那些蘊含著人生哲理的隱喻,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書中還穿插瞭一些對常建詩歌的文學史地位的探討,以及與其他唐代詩人作品的比較分析。這使得我不僅僅停留在對單個詩人的認知,更能將其置於整個唐詩的宏大敘事中去審視。通過這些對比,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常建在唐代詩壇上獨特的貢獻,以及他對後世詩歌所産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宏觀與微觀相結閤的解讀方式,極大地提升瞭我閱讀的層次感和厚度。

評分

好書!

評分

圖書質量很好,送貨速度很快

評分

作為唐朝人喜愛的唐朝詩人 知名度遠超大小李杜 水平自然非同尋常 仰慕許久

評分

常建的詩,看過一首,確實不錯。全唐詩裏有,但還是想看他的詩集

評分

經典!中華文明不朽!!不朽!!!

評分

常健 生卒年(705-765?),籍貫皆不詳。開元十五年(727),與王昌齡同榜進士。其詩長於五言,多寫山林、寺觀,意趣清幽。

評分

資中筠自選集

評分

書非常好,京東快遞就是好。

評分

人生百病有時已,唯有書癖不可醫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