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附古琴大師演奏CD)

古琴(附古琴大師演奏CD)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瑞典] 林西莉 著,許嵐,熊彪 譯
圖書標籤:
  • 古琴
  • 傳統樂器
  • 民樂
  • 樂器演奏
  • 音樂欣賞
  • 文化藝術
  • 古典音樂
  • 樂譜
  • CD附贈
  • 中國傳統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122732
版次:1
商品編碼:12130566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58
字數:12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一部難得的古琴藝術著作。

  林西莉在中國學習古琴的1961-1962年,是一個特殊年代,她有幸遇到管平湖、査阜西、溥雪齋這樣的一流大師,所以她的這部作品有一種生動的感性,一種特彆的味道,同時有著專業的根基。是一部深入淺齣的古琴藝術著作。


  

☆附贈古琴大師演奏CD。

  CD中收錄瞭21首古琴麯,彈奏者都是當時所見的高手,如管平湖、溥雪齋、査阜西、樂瑛、吳景略等。這些古琴彈奏麯中,有很多已是大師的絕版。此次配閤《古琴》新版同時發行。


  

☆ 附贈琴麯說明精美圖冊。

  講解每一首琴麯的來源及所錶達的情感。


  

☆ 裝幀精美,宜讀宜藏。

  一書二盤插於精緻書盒中,賞心悅目,餘音繞梁,實為不可多得的藝術收藏品。

內容簡介

  

  這是一個關於古琴的故事,是一個瑞典漢學傢學習古琴的傳奇經曆和體會,其中不僅有對古琴本身的描寫,還有關於古琴對古代文人生活的意義,關於古琴與人的命運、與音樂、詩歌的關聯。全書分為五章,第一章《另一個世界》記敘瞭作者在北京古琴研究會跟隨古琴師王迪學習的經曆,以及與許多古琴大師的交往;第二章《樂器》則從琴體、漆與斷紋、古琴作坊、琴弦和調音、銘文、琴式等方麵談論古琴本身;第三章《遠古及傳說》是通過曆史故事講述古琴的文化傳承;第四章《桃源夢》集中談論古琴與古代文人的關係,最後一章是《琴譜和彈奏技巧》。由於作者是外國人,從小學習歐洲古老的魯特琴,而她在中國學習古琴的1961-1962年,是一個特殊年代,她有幸遇到管平湖、査阜西、溥雪齋這樣的一流大師,所以她的這部作品就有一種生動的感性,一種特彆的味道,同時有著專業的根基。是一部深入淺齣的古琴藝術著作。

作者簡介

  林西莉,生於1932年,瑞典文的名字為塞西莉亞·林德奎斯特,早年隨著名漢學傢高本漢學習漢語,是瑞典傑齣的“中國通”之一。20世紀50年代在斯德哥爾摩大學學習文學史、藝術史、曆史和北歐國傢語言,1961—1962年在北京學習漢語和古琴音樂。此後多次訪問中國,在自己的書中、在報刊發錶的文章中、在電視節目裏廣泛介紹中國文化和社會情況。1971年她把漢語作為第三種語言引進瑞典的高中課程。1989年她被授予斯德哥爾摩大學名譽教授,2009年被授予名譽博士。她的《漢字王國》(1984)和《古琴》(2006)雙雙獲得奧古斯特奬,《另一個世界》(2015)獲得謝爾格倫奬,在國際上引起很大關注。她還擔任過十年瑞中友好協會會長,錢其琛副總理曾親自撰文推薦她的《漢字王國》。

內頁插圖

目錄

序 1

第一部:另一個世界 1

莫斯科的一個晚上 2

關於樂器的名稱 4

北京1961 6

北京古琴研究會 12

古琴課、動物以及人的命運 20

第二部:樂器 31

琴 體 32

龍、鳳、雁 39

漆與斷紋 45

張建華的古琴作坊 50

琴弦和調音 54

銘 文 60

春雷和鞦笛 62

九霄環佩 68

各種琴式 71

第三部:遠古及傳說 79

古琴和遠古時代傳說中的皇帝 80

古琴神奇的起源和魅力 87

仙鶴、鷗鷺及事物的轉變 90

空城計 95

稀世珍寶的發現 98

儀式和郊遊 105

墓中的嬉戲 109

聶政、嵇康和《廣陵散》 112

竹林七賢 115

琴道 118

《幽蘭》和正倉院 126

第四部:桃源夢 135

汴梁禦園 136

靜心堂 148

屋裏屋外的桌子 155

四藝和四寶 159

印 章 169

九日行庵文宴 175

關於孤獨和友情 181

象牙塔 188

蘇州的一個星期天 195

第五部:琴譜和彈奏技巧 205

音調、指法和圖畫音樂 206

識 譜 228

音與調 237

“琴”字 242

參考文獻 247

作者簡介 253

精彩書摘

北京古琴研究會(節選)


  我搬到瞭市區,住在一條小巷的一幢小房子裏,正好在那曾經屬於紫禁城的紅牆內。清晨我從南河沿街的南端搭公共汽車一直到北海西麵,在車上擁擠的人群中我將那把從北京古琴研究會藉來的琴緊緊地抱在懷裏。我每天帶著一張韆年的古琴在擁擠的人流中來迴穿行,唯一保護它的,就是那個雙麵的絲綢琴套。無論是我還是我的老師都以為那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多年以後迴想起來,隻覺得不可思議。

  無軌電車在密集的自行車流裏擠來擠去。開過紫禁城邊的護城河,開過沿著景山的長長的紅牆。在老國傢圖書館西,我下來換車。

  我站在太陽下等車。手推車的吱吱呀呀聲,塑料車輪的呼呼聲,騾子輕輕走在路上的踢蹋聲,巷內嘈雜的人聲,磨刀師傅的吆喝聲,柳條間鳥兒的鳴叫聲,瑟瑟的西北風颳著樹木上枯葉的沙沙聲和石闆路上黃色沙粒的翻飛聲。輕輕細細的聲音似低吟著小麯,飄蕩在城市上空。然後,一切都被隆隆的汽車聲打破。售票員尖著嗓子試圖讓人們往裏走,讓所有的人上到車上;司機猛力換擋,汽車突然啓動時尖銳刺耳的聲音催促人們奮力擠上車。車頂上巨大的果凍一般的灰色煤氣袋搖晃著,我們上路瞭。

  汽車繼續右轉,嚮北開往德勝門。我在護國寺站下車,走上幾百米就到瞭那曾是武將們的住所,灰色封閉的院牆—在北京的這些地方總是這樣的,灰色的瓦,沉重的紅漆大門,獅子頭形的黃銅門環。門兩邊的颱階上各有一個半米高的石鼓,顯示主人的身份。

  那裏麵是一進進列成四方形的平房圍成的院子,像瑞典斯科訥省農村。我因此立刻有一種到傢的感覺。北京古琴研究會的好些研究人員及傢屬都住在裏麵。極小的菜園,竹籠中啄食的小雞,繩子上晾著衣服。坐在小闆凳上的老太太們,絲綢上衣外罩著件長袖毛衣,把米飯蒸在火爐上,坐在太陽下打盹兒。寬大的窗戶對著丁香樹、桔樹、梅花叢敞開著,縴柔的梅花不顧一切地在寒鼕開放。夏天,灰色泥瓦花盆裏盛開的是大紅的蓮花,然後是9 月的菊花,到瞭年底又統統為蓬亂的蒜苗所代替瞭。

  往北的院子就是北京古琴研究會的所在地瞭。一排排簡樸的白石灰房子一律麵嚮院子,仿佛屋與屋之間有著某種關聯似的。屋裏沿牆掛著、擺著的是黑色和紅色的古琴,也放瞭些書櫃和黑色高背木椅。在雕木花架上擺著的是栽有細長蘭草的瓷花盆。北京古琴研究會是在新中國建立一兩年後成立的。一成立,研究人員立即開始瞭他們的工作,對全國所有收藏的古琴進行調查和統計。他們也開始瞭另一個龐大的工程,就是齣版和批注所有古琴名麯,把它們寫成五綫譜,並發行瞭一些古琴的唱片。

  1961 年,我成為該學會的第一名也是唯一的一名學員。

  北京古琴研究會的音樂傢和研究人員,大都來自舊時代的文人階層,但他們的一生卻並非一帆風順。管平湖(1897—1967) 曾長期靠修理傢具和其他漆器為生,包括全國最著名的、現被保存在故宮博物院內的古琴“九霄環佩”。其父祖籍蘇州,為宮廷畫傢。管平湖本人在他把興趣完全轉嚮古琴之前也是學繪畫的。

  查阜西(1895—1976) 來自江西修水的一戶官宦世傢,自20 世紀30 年代以來一直就職於民航局,同時也積極參加各種古琴演奏傢的組織。另一位古琴大師吳景略(1907—1987),就學於蘇州,之後又在各地學習工作,後來纔在音樂學院當瞭古琴老師。溥雪齋(1893—1966)是末代皇帝的堂兄,1949 年北京和平解放之後,組織瞭一群音樂愛好者和研究者,打算成立北京古琴研究會。對文化嚮來關心、重視的周恩來總理常邀請他們到中南海演奏。有幾次,毛澤東和陳毅、硃德等幾位對文化頗感興趣的國傢領導人也參加瞭。1952 年,北京古琴研究會正式成立,據說此舉完全符閤“古為今用”的思想—那個時代很重要的一句口號。

  1956 年,北京古琴研究會開始瞭一項重大的搜集整理工作。查阜西在我的老師王迪和許健( 也曾短期做過我的老師) 的協助下,用三個月的時間去到全國許多地方,錄製和記錄古琴師的彈奏。他們走訪瞭十七個城市,邀請當地所有的古琴師到地方電颱錄製他們所擅長彈奏的麯目。繼而,他們再收集有關琴師的個人狀況、受教育程度及師承的資料,以便掌握全國各個地區的琴藝傳承情況。他們還對寺廟、道觀、博物館以及私人收藏的樂器和樂譜做瞭統計和調查,發現瞭許多人們認為已經不復存在的麯譜和一些著名的老琴,如蘇東坡(1037—1101) 用過的古琴,長期收藏在蘇州的怡園,後來輾轉到瞭重慶,被遺忘在重慶博物館裏。

  在這短短的時間裏他們錄製瞭82 位古琴師彈奏的262 首麯子。查阜西在後來寫的考察報告中說:不齣所料,僅有極少的彈奏者保持著專業水準。正如曆來的古琴彈奏者一樣,他們大都是業餘彈奏者,僅有個彆幾位以此為生。錄音工作使我們對全國各省的不同風格、流派及其所長有瞭基本的瞭解。

  早在1958 年,查阜西就把第一份調查成果發錶在《存見古琴麯譜輯覽》上,一本576 頁厚的、對所有名麯均有記載的古琴麯譜大全。除瞭每一段樂麯的齣處之外,還包括簡短的分析、對其來源的評論以及為其配作的詩詞。

  1962 年齣版瞭《古琴麯集》第一輯,39 首最有名的古琴麯首次以五綫譜的形式呈現,為多位古琴師所彈奏。同時,好多首琴麯錄音以七十八轉唱片發行。

  他們再接再厲,在巡迴調查中找到瞭兩百多篇有關古琴的手稿,成為《琴麯集成》這個中國音樂史上最巨大的項目的依據。自8 世紀以來所有與古琴相關的名作的影印本都輯錄在這個全集裏麵,至今已齣版瞭十七集。

前言/序言

  1961 年鼕春之交,我第一次近距離看到中國古琴。它齣現在我的麵前,是在北京大學一間空蕩蕩的教室裏的一張木桌上。七根絲弦緊緊地綳在一個黑色的漆木音盒上。頗費一番周摺之後,我纔找到一個中國學生答應教我一些彈奏古琴的基本方法。開始上第一堂課那天,他帶著琴來瞭。這是一把明代(1368—1644)的琴,是他的傢族傳下來的。

  我輕輕地撥動其中的一根弦,它發齣一種使整個房間都顫動的聲音。那音色清澈亮麗,但奇怪的是還有種深邃低沉之感,仿佛這樂器是銅做的而不是木製的。在以後的很多年裏,正是這音色—從最柔弱細膩的泛音—如寺廟屋簷下的風鈴,到渾厚顫動的低音讓我著迷。

  後來,我嘗試著學習的麯子都是些古麯,音調簡單,不像歐洲鋼琴麯有豐富的音符,大多是單一的鏇律,有時在兩根弦上同時彈奏八度音符,交錯共鳴。

  古琴在兩韆多年的歲月裏一直是中國文人的重要樂器。許多優秀的琴師不是高僧就是哲人,彈奏古琴之於他們乃是自我修行的一種方式,正如參禪,是解脫自我、求索智慧的一種途徑。而對於疲憊的官宦、被貶謫流放的官員或者貧寒的詩人們來說,彈琴又能幫助他們逃避冷酷的現實,迴歸平靜祥和,接近中華文化的精神實質。

  這種樂器深受崇尚,在中國無數的詩歌裏被傳唱。許多有關琴師命運的動人故事一直膾炙人口。這擁有悠久曆史的樂器至今仍被彈奏著。這是一種奇長而又充滿生命力的傳統。

  但是,古琴的彈奏後來漸漸地被賦予瞭繁多的規則和要求,諸如何時可彈,何時不可彈,應當如何彈,衣著如何,坐姿如何以及琴房的布置等等。並非你隨心所欲,邊燒飯邊抓張琴譜跑進屋裏,想彈就彈的。彈古琴需要做準備工作,既有具體的細節準備,又有精神上的準備,在某種意義上,彈古琴是一件相當神聖的事情。近百年來古琴的神聖感確實有所降低,但它仍被視為稀罕之物,當作傳傢寶為人們所珍藏,雖然傢中已無人再彈奏它。不過我相信後繼有人,琴聲一定不會斷的。

  古琴不好彈,總是一個接一個單調的樂音。如何把握這些單調的音,錶達和傳遞它們的美是關鍵。它一共有二十六種顫音和五十四種明確區分的指法,含糊不得。

  對初學者來說,有個難題就是沒有我們所習慣的那種樂譜。古琴“譜”隻是一些漢字符號的組閤,標明該在哪根琴弦上的哪個地方彈,該用哪個手指和哪種彈法。另外一個麻煩則是關於音樂節奏和樂句的劃分,譜上並未詳細注明,而且不知道該如何從一個調轉換到另一個調。如果沒有一個耐心的良師,一步一步地指點,真是無以得道。

  古琴和其他高水準的樂器一樣,都需要琴師一生的錘煉和投入纔能達到至善至美的境地,而如此的錘煉和投入卻隻有極少數人能夠做到。但通過粗淺地接觸古琴音樂,讓我們不但有機會見識到這樣一種極其獨特而曼妙動聽的音樂,也有機會與整個中國古典文化親近起來。

  古琴彈奏貫穿瞭儒傢和道傢的傳統,亦包含瞭很多人生和修養的基本原則。每段音樂都讓人充滿瞭對大自然的聯想—蘭草、梅花、高山、流水、仙鶴和在空中展翅的大雁,這些都是在漫長的中國曆史上一再齣現於詩歌繪畫當中的題材。


古琴:沉寂韆年的東方韻律,邀您傾聽指尖的梵唱 當浮躁的都市喧囂漸行漸遠,當繁忙的塵世腳步稍作停歇,您是否渴望一種能夠觸及靈魂深處的寜靜?一種無需言語,卻能勾勒齣山川湖海,描摹齣悲歡離閤的藝術?那麼,請將目光投嚮這件承載著數韆年中華文明精粹的樂器——古琴。 《古琴》一書,並非是枯燥的學術論文,也不是晦澀難懂的演奏教程。它是一扇窗,一扇通往古琴悠遠世界的大門,通過這扇門,您將邂逅那些在曆史長河中熠熠生輝的古琴藝術大師,品味他們指尖流淌齣的至臻至美的音樂,感受那份跨越時空的藝術共鳴。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巧妙地將紙頁上的文字與觸耳可及的聽覺體驗融為一體,為您呈現一場全方位的古琴藝術盛宴。 第一樂章:曆史的迴響——從遠古走來的雅樂之王 在中國浩如煙海的樂器傢族中,古琴無疑是最具代錶性,也最富傳奇色彩的一員。它並非是朝代更迭中曇花一現的流行,而是曆經數韆年而不衰,始終被視為“君子之器”、“聖人之器”。本書將帶領您穿越時空的迷霧,追溯古琴的起源。從仰韶文化的陶器上隱約可見的弦痕,到殷商時期齣土的瑟,再到西周青銅器上刻畫的弦索,一步步揭示古琴形製的演變,以及它在中國早期社會生活中的地位。 您將瞭解到,在那個禮樂製度尚在萌芽的時代,古琴就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娛樂工具,而是承載著道德教化、修身養性功能的文化符號。它與士大夫階層的精神世界緊密相連,成為他們抒發情懷、寄托誌嚮的重要媒介。本書將深入探討古琴在不同曆史時期的發展脈絡。從春鞦戰國時期諸子百傢對其的論述,如孔子“三十而學琴”,到漢代古琴藝術的初步成熟;從魏晉南北朝文人雅士的清談與撫琴,如嵇康的《聲無哀樂論》對古琴的深刻剖析,到唐代古琴音樂的繁榮,湧現齣眾多著名的琴傢和琴麯;再到宋元明清時期古琴技法的精進和琴派的紛呈,每一個時期,古琴都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留下瞭無數動人的故事和經典的樂章。 第二樂章:哲學與美學——指尖上的宇宙觀與人生觀 古琴之所以能夠穿越韆年,至今仍能打動人心,絕非偶然。它不僅僅是一種樂器,更是一種哲學理念和美學思想的載體。本書將為您解讀古琴深厚的文化內涵。 “天人閤一”的宇宙觀: 古琴的形製,從其七弦的設置,到琴麵象徵天地萬物的紋飾,都蘊含著中國古代樸素的宇宙觀。七根弦分彆象徵著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徵,它們與五行、八卦、陰陽等古代哲學觀念相互呼應。撫琴的過程,也被視為一種與自然和諧相處,與宇宙精神交流的方式。書中將通過對琴徽、嶽山、雁足等細節的解讀,闡釋古琴如何將抽象的哲學思想具象化。 “中和之美”的藝術觀: 古琴音樂追求的是一種“中和”之美,不激不厲,風規自遠。它摒棄瞭過於炫技和追求強烈情感衝擊的錶達方式,而是著力於展現內在的情感張力、精神的沉靜與升華。書中將探討古琴音樂如何通過細膩的音色變化、豐富的錶現手法,如泛音的空靈、按音的悠遠、滑音的委婉,以及不同的指法(如撮、擘、挑、抹、勾、剔、打、拍),來達到“靜而能遠,幽而能暢”的藝術境界。 “君子之器”的道德觀: 古琴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君子”的道德標準緊密相連。撫琴被認為是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徑。它能夠幫助人收束心神,去除雜念,培養耐心、專注和內斂的品格。書中將引用大量古代文獻,講述曆代文人雅士如何通過撫琴來體悟人生哲理,提升個人修養。 第三樂章:大師的風采——跨越時空的指尖對話 古琴藝術的傳承,離不開一代代傑齣的古琴傢。他們不僅是技藝的精湛傳承者,更是古琴精神的守護者和發揚者。本書將聚焦於幾位在中國古琴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大師,通過生動的文字,為您勾勒齣他們的藝術畫像。 伯牙與鍾子期: 傳說中“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不僅奠定瞭古琴“知音”的文化內涵,也展現瞭古琴在人際情感交流中的獨特地位。書中將為您重溫這個韆古傳頌的故事,並探討其背後所蘊含的深刻情感。 諸葛亮、李白、蘇軾: 這些曆史名人,除瞭在政治、文學領域功勛卓著,他們也都是頗有造詣的古琴愛好者。書中將為您展現他們與古琴之間的情緣,瞭解他們如何將撫琴融入生活,以及他們對古琴音樂的獨特理解。 近現代古琴大師: 郭楚芳、王樹東、楊蔭瀏、吳景略、管平湖、浦城、梅庵……這些名字對於古琴愛好者而言,如雷貫耳。本書將選取其中幾位最具代錶性的古琴大師,深入介紹他們的藝術風格、教學思想以及對古琴音樂發展的貢獻。您將瞭解到他們的師承淵源,他們對經典琴麯的獨特演繹,以及他們如何在時代變遷中,將古琴藝術推嚮新的高度。 附贈CD:大師的呼吸,流淌的韆年 如果說文字能夠勾勒齣古琴藝術的輪廓,那麼附贈的古琴大師演奏CD,則能讓您親身感受到古琴的靈魂。這張CD並非是流水綫般的錄音,而是精心挑選的、能夠代錶不同時代、不同流派、不同情感錶達的經典之作。 泛音的空靈: 聆聽那些如山泉叮咚、如月光灑落的泛音樂段,感受古琴那份遺世獨立的超然。 按音的悠遠: 沉浸在那些如行雲流水、如綿綿細雨的按音鏇律中,體會古琴細膩而深沉的情感錶達。 吟猱的婉轉: 捕捉那些如低語呢喃、如嘆息迴轉的吟猱技巧,感受古琴音樂的呼吸與生命力。 指法的精妙: 即使您並非古琴演奏者,也能通過CD中的演繹,體會到古琴演奏者指尖的精妙技藝,感受每一個音符背後所蘊含的匠心。 這張CD收錄的麯目,涵蓋瞭古琴的經典名篇,如《流水》、《廣陵散》、《梅花三弄》、《漁樵問答》、《陽關三疊》等。每一首麯子,都承載著一段曆史,一種情懷。它們或許描繪瞭壯麗的山河,或許傾訴瞭深邃的情感,或許傳達瞭超脫的哲思。通過聆聽,您將仿佛置身於大師的演奏現場,與他們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為何選擇《古琴》? 《古琴》一書,旨在讓古琴藝術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屬,而是能夠走進更多人的心中。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邀請,一種精神休憩的港灣。 麵嚮廣闊的受眾: 無論您是初次接觸古琴的藝術愛好者,還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充滿好奇的讀者,抑或是想要在忙碌的生活中尋覓一份寜靜的都市人,《古琴》都能為您提供獨特的閱讀體驗。 深入淺齣的講解: 我們避免使用過於專業的術語,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古琴的曆史、哲學、美學以及藝術大師的故事娓娓道來。 紙媒與聽覺的完美結閤: 文字的引導,配閤CD的實景演繹,讓您在理解的基礎上,更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古琴藝術的魅力。 一份珍貴的文化饋贈: 購買《古琴》,您將獲得一份沉甸甸的中華文化傳承。它不僅是您個人精神世界的豐富,也可以是一份送給親友的獨特禮物。 結語: 在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讓古琴的悠揚之音,成為您心靈的慰藉。翻開《古琴》,傾聽那些沉寂韆年的東方韻律,讓指尖的梵唱,在您的心中激起最溫柔的漣漪。這本書,是您與古琴結緣的開始,是您開啓一段與東方智慧和美學對話的旅程。讓我們一起,在古琴的寜靜中,發現另一個自己。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情有獨鍾,尤其是那些流傳韆年的藝術形式。當我看到《古琴(附古琴大師演奏CD)》這本書時,內心便湧起一股莫名的衝動想要深入瞭解。這本書並沒有讓我失望,它以一種非常細膩且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展現瞭古琴的獨特魅力。書中關於古琴的審美意境的解讀,讓我對“遺世獨立”、“天人閤一”等古琴追求的哲學思想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那些關於曆代名麯的賞析,搭配上CD裏大師們空靈悠揚的演奏,簡直是視聽盛宴!我常常一邊翻閱書中的文字,一邊沉浸在CD的音樂中,那種感覺就像是穿越瞭時空,與古人對話,感受他們內心的寜靜與超脫。這本書讓我明白,古琴不僅僅是演奏技巧的展現,更是一種心境的錶達,一種對生命本質的探索。它的內容之豐富,情感之真摯,讓我完全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評分

作為一個初學者,我一直對古琴的入門門檻感到有些畏懼,總覺得這門藝術過於高深。然而,《古琴》這本書的齣現,徹底打消瞭我的顧慮。它用一種非常平易近人、循序漸進的方式,為我打開瞭古琴世界的大門。書中關於古琴基礎知識的講解,比如如何認識古琴的指法、如何理解樂譜、如何進行初步的練習,都寫得非常清楚明瞭,就像一位耐心負責的老師,手把手地教導我。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減字譜”的解讀,雖然一開始覺得復雜,但作者的講解讓我逐漸理解瞭其中的奧秘,並嘗試著去識讀一些簡單的譜子。更不用說附帶的CD,裏麵有許多適閤初學者練習的麯目,我跟著CD一遍遍地模仿,感覺進步神速。這本書讓我覺得,學習古琴並非遙不可及,隻要有心,人人都可以踏上這條美妙的音樂之路。

評分

這本《古琴》真的讓我大開眼界!我之前對古琴的瞭解僅限於“古老的樂器”這個層麵,拿到這本書後,我被它詳盡的內容深深吸引。從古琴的曆史淵源開始,作者娓娓道來,仿佛把我帶迴瞭那個群星璀璨的時代,讓我感受到瞭古琴文化的深厚底蘊。書中對古琴的構造、形製、材質的介紹也極盡詳細,甚至連不同部件的名稱和作用都一一羅列,還配有精美的插圖,讓我對這件樂器有瞭前所未有的清晰認知。最令我驚喜的是,書中還包含瞭關於古琴的選購、保養和調音的實用技巧,這對於像我這樣想要入門古琴的朋友來說,簡直是太及時瞭!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按照書中的指導,去挑選一把屬於自己的古琴,開啓我的古琴之旅。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介紹古琴的書,更像是一把通往古琴世界的鑰匙,讓我對這門古老藝術充滿瞭好奇和期待。

評分

這本書所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我曾幾何時,以為古琴不過是曆史的遺物,是博物館裏的陳列品。但《古琴》這本書,通過它詳實的內容和深刻的剖析,讓我重新認識瞭古琴的生命力。書中關於古琴在當代社會中的傳承與發展,讓我看到瞭這門古老藝術所煥發的勃勃生機。它不僅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更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我欣賞作者對於古琴文化價值的深度挖掘,以及對古琴音樂所蘊含的東方智慧的精彩闡釋。聽著CD裏大師們精湛的演繹,我仿佛看到瞭他們身上肩負的文化使命,感受到瞭他們對古琴藝術的熱愛與執著。這本書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充滿瞭敬意,也讓我更加珍視那些曆久彌新的藝術瑰寶。

評分

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讓我真正領略古琴之美的書籍,而《古琴(附古琴大師演奏CD)》恰好滿足瞭我的期待,甚至超齣瞭預期。這本書的編排設計十分用心,內容層次分明,從宏觀的曆史背景到微觀的演奏技巧,都做到瞭麵麵俱到。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古琴意境的描述,那種“無弦勝有弦”的境界,通過文字和音樂的結閤,讓我得以窺見一二。CD中的演奏簡直是神乎其技,每一個音符都仿佛帶著生命,在空氣中流淌,觸動著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我尤其對其中對幾首經典名麯的解析印象深刻,作者不僅講解瞭樂麯的結構和技巧,更深入剖析瞭作麯傢的創作心境和作品所要錶達的情感。這本書讓我明白,古琴音樂是一種需要用心去感受、去體悟的藝術,它不僅僅是耳朵的享受,更是心靈的淨化。

評分

真的十分非常的滿意啊,好

評分

還好吧,有劃痕。書是好書

評分

珍藏

評分

等瞭好久打五摺買的,精緻的書,喜歡的內容

評分

一個老外竟然對中國傳統樂器如此精通,這是很瞭不起啊!

評分

一個老外寫的中國古琴史,還是奇怪。內容還是不錯的

評分

非常感謝!非常滿意!

評分

送貨快,服務好,贊

評分

☆附贈古琴大師演奏CD。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