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通信网络(第2版)

现代通信网络(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瑞玉,胡珺珺 著
图书标签:
  • 通信网络
  • 现代通信
  • 网络技术
  • 数据通信
  • 计算机网络
  • 网络协议
  • 通信原理
  • 网络工程
  • 信息技术
  • 通信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78314
版次:2
商品编码:1213170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等院校电气信息类专业"互联网+"创新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00
字数:453000
正文语种:中文(简体)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较全面地介绍了通信网络的主体概念、基本构成、常用技术及其发展过程,并以网络处理信息的具体对象为主线,对通信系统、通信网络、传输网络、交换网络、接入网络、支撑网络、下一代通信网络等方面的基本概念、特点、结构、功能等要素做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另外,本书还分别介绍了各种常见的业务网,内容涵盖电话网络、移动通信、数据通信、计算机通信网络和有线电视通信系统。
本书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内容广泛、信息量大、涉及较多基础知识,行文简练,重点突出,方便学习。书后附有案例分析与大量习题,以帮助读者结合实践进行学习。
本书可作为普通高校通信、电子等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根据广大应用型本科、高职高专院校的特色,作为其教材和参考用书,还可作为通信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及自学参考资料。

内容简介

本书较全面地介绍了通信网络的主体概念、基本构成、常用技术及其发展过程,并以网络处理信息的具体对象为主线,对通信系统、通信网络、传输网络、交换网络、接入网络、支撑网络、下一代通信网络等方面的基本概念、特点、结构、功能等要素做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另外,本书还分别介绍了各种常见的业务网,内容涵盖电话网络、移动通信、数据通信、计算机通信网络和有线电视通信系统。
本书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内容广泛、信息量大、涉及较多基础知识,行文简练,重点突出,方便学习。书后附有案例分析与大量习题,以帮助读者结合实践进行学习。
本书可作为普通高校通信、电子等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根据广大应用型本科、高职高专院校的特色,作为其教材和参考用书,还可作为通信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及自学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赵瑞玉,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副教授,1版现代通信网络的第2主编。曾发表论文多篇,通信专业理论课主讲教师,主讲通信技术基础、通信信息网、下一代网络技术等课程。

目录

第1章 通信网络概述 1
1.1 通信网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3
1.1.1 通信网的基本概念 3
1.1.2 通信网的分类 4
1.2 通信网的发展 4
1.2.1 通信网的发展历程 4
1.2.2 通信网的发展趋势 5
1.3 现代通信系统的组成模型和功能
模块 8
1.3.1 现代通信系统的组成模型 9
1.3.2 信息处理技术 10
1.3.3 差错控制技术 13
1.3.4 多路复用和多址技术 16
1.4 通信网的拓扑结构 19
1.5 通信相关专业和行业介绍 21
1.5.1 通信相关专业介绍 21
1.5.2 通信相关行业介绍 22
本章小结 23
习题 24
第2章 电话通信网 25
2.1 电话网的特点和发展 27
2.1.1 电话网的概念 27
2.1.2 固定电话终端设备 28
2.1.3 电话交换设备的发展 30
2.2 主要的交换方式 34
2.2.1 电路交换 34
2.2.2 报文交换 35
2.2.3 分组交换 36
2.2.4 面向连接和无连接 37
2.3 电话网的结构 39
2.3.1 我国的长途电话网 39
2.3.2 本地电话网 40
2.4 电话网的编号计划 41
2.4.1 本地网的编号方式 41
2.4.2 国内长途电话的编号
方式 41
2.4.3 国际长途电话的编号
方式 43
2.5 智能网 45
2.5.1 智能网的基本概念 45
2.5.2 智能网的业务 46
2.5.3 智能网的结构 51
2.5.4 彩铃业务的流程 53
2.6 IP电话 55
2.6.1 VoIP概念和发展 55
2.6.2 IP电话的特点 56
2.6.3 IP电话的标准 57
2.6.4 IP电话在国内的应用 57
2.6.5 IP PBX 59
本章小结 59
习题 60
第3章 数字移动通信网 62
3.1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63
3.2 无线传播环境 65
3.2.1 无线信道基本传播
特性 65
3.2.2 无线信号的传播特性 66
3.3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组网
技术 68
3.3.1 小区制覆盖方式 68
3.3.2 越区切换和位置更新 70
3.4 GSM与CDMA 73
3.4.1 GSM 73
3.4.2 CDMA 78
3.4.3 GPRS 79
3.5 第3代移动通信 81
3.5.1 WCDMA 81
3.5.2 CDMA2000 81
3.5.3 TD-SCDMA 82
3.5.4 WiMAX 82
3.6 4G通信 83
3.6.1 4G通信的特点 83
3.6.2 4G系统的关键技术 84
本章小结 86
习题 86
第4章 数据通信网和综合业务数
字网 88
4.1 通信网的体系结构 89
4.1.1 通信协议的概念 89
4.1.2 标准化组织 90
4.1.3 协议分层的好处 91
4.2 OSI/RM 92
4.2.1 物理层 93
4.2.2 数据链路层 94
4.2.3 网络层 96
4.2.4 传输层 96
4.2.5 高层 97
4.3 数据业务的概念和性能指标 97
4.4 分组交换网和数字数据网 98
4.5 综合业务数字网的概念和接口
标准 102
4.6 N-ISDN和帧中继 105
4.6.1 N-ISDN 105
4.6.2 帧中继 105
4.7 B-ISDN和ATM 108
本章小结 112
习题 112
第5章 计算机通信网与Internet 115
5.1 计算机通信网的发展
历程 117
5.2 计算机网络的结构和分类 119
5.3 局域网 120
5.3.1 局域网的定义和特点 120
5.3.2 信道访问技术 122
5.3.3 IEEE 802标准 126
5.3.4 以太网 127
5.3.5 令牌局域网 129
5.4 网际互联设备 130
5.4.1 物理层设备 131
5.4.2 数据链路层设备 132
5.4.3 网络层设备 135
5.4.4 传输层设备 138
5.5 计算机网络的地址和域名
设置 139
5.5.1 IPv4地址 139
5.5.2 IPv6地址 146
5.5.3 DNS域名系统 151
5.6 Internet业务 156
5.6.1 常见的Internet业务 157
5.6.2 我国的互联网业务发展
实况 163
本章小结 165
习题 165
第6章 有线电视网 170
6.1 有线电视网的发展历程 171
6.2 CATV系统的结构和演变 175
6.3 有线电视系统技术指标 177
6.3.1 电视节目信号的干扰 177
6.3.2 C/N载噪比 178
6.3.3 载波组合二次差拍比和
载波组合三次差拍比 179
6.4 视频编码技术 179
6.5 广电接入网双向的改造 181
6.5.1 CM方案 182
6.5.2 EPON方案 182
6.5.3 FTTH方案 185
6.6 三网融合 186
6.6.1 三网融合的概念和业务
基础 186
6.6.2 三网融合的关键技术和
实施方案 187
6.6.3 三网融合的现在及发展 190
6.7 下一代有线电视网的前景展望 191
6.7.1 有线电视网络和物联网的
融合 192
6.7.2 交互式有线电视 195
6.7.3 CMMB新业务 196
本章小结 197
习题 198
第7章 支撑网 200
7.1 信令网 201
7.1.1 信令的概念和分类 201
7.1.2 No.7信令系统 202
7.1.3 我国No.7信令网的结构 206
7.2 同步网 208
7.2.1 同步的概念 209
7.2.2 网同步设备 210
7.2.3 我国同步网络结构图 212
7.3 管理网 214
7.3.1 TMN概述 215
7.3.2 网络管理协议——SNMP 217
7.3.3 基于CORBA的网络管理
技术 217
本章小结 218
习题 218
第8章 信息传输网 220
8.1 信息传输介质 221
8.1.1 有线传输介质 221
8.1.2 无线传输介质——
电磁波 225
8.2 光纤传输网络 226
8.2.1 SDH传送网 226
8.2.2 波分复用光网络 233
8.3 分组数据传送网 236
8.4 微波与卫星通信网 238
8.4.1 数字微波通信网 238
8.4.2 卫星通信网 240
8.4.3 VAST卫星通信网 243
8.4.4 低轨道卫星通信 245
本章小结 247
习题 247
第9章 用户接入网 249
9.1 接入网介绍 250
9.1.1 接入网的概念 250
9.1.2 接入网的模型 252
9.1.3 接入网的特点 253
9.2 铜线接入网 253
9.2.1 铜线接入网概念 254
9.2.2 常用的数字用户环路
技术 254
9.3 光纤接入网 255
9.3.1 光纤接入网基本概念 256
9.3.2 光纤接入网分类 257
9.4 无线接入网 259
9.4.1 无线接入网概念 259
9.4.2 常用无线接入技术 261
本章小结 264
习题 264
第10章 下一代网络 267
10.1 NGN的概念 268
10.2 软交换技术 269
10.2.1 软交换技术的基本
概念 269
10.2.2 软交换网络的结构 270
10.2.3 软交换网络的设备 270
10.2.4 常见的软交换网络
设备 273
10.3 软交换中采用的主要协议 277
10.3.1 SIP 278
10.3.2 SDP 281
10.3.3 H.248/Megaco 282
10.3.4 BICC协议 283
10.3.5 流传送控制协议 284
10.3.6 信令适配协议 285
10.4 NGN的演进策略和案例分析 286
10.4.1 固网的智能化改造方式 286

10.4.2 固网智能化改造实例——
湖北鄂州电信固网智能化
改造与运维 287
10.5 下一代网络与我们的生活 291
本章小结 292
习题 292
附录 常用英文缩略语精选 294
《现代通信网络(第2版)》—— 探索信息时代脉搏的精密蓝图 在信息爆炸、连接无处不在的今天,通信网络的重要性已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深刻地重塑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模式乃至思维习惯。从指尖滑动间的即时信息传递,到跨越山海的远程协作,再到支撑庞大数字经济运转的后台系统,这一切都离不开一张张高效、稳定、智能的通信网络。这本《现代通信网络(第2版)》,正是对这张时代脉搏的精妙解析,它将带领读者深入探寻现代通信网络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理解其核心原理、关键技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为构建更智能、更互联的世界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石与实践指导。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技术名词,而是以一种系统性、全局性的视角,剖析了支撑现代通信网络运转的深层逻辑。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技术的迷雾,回归通信的本质——如何高效、可靠地传输信息,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连接,如何应对日益增长的数据需求和不断涌现的新应用。每一章的展开,都如同一次精心设计的探索之旅,从宏观的系统架构到微观的技术实现,层层递进,力求将复杂的技术概念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 深入探寻网络基石:从原理到架构的演进 在现代通信网络的庞大体系中,理解其底层架构至关重要。本书的开篇,将引导读者回顾通信网络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固定电话网络、模拟通信,到数字化浪潮的到来,再到互联网的崛起,勾勒出通信技术如何一步步迈向更智能、更高效的时代。这一历史的视角,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当下技术的由来,更能为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历史参照。 随后,本书将深入剖析现代通信网络的核心组成部分。读者将了解到,一个复杂的网络并非由孤立的设备构成,而是由一系列相互协作的层次和功能模块组成。从物理层到应用层,每一个层面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例如,在物理层,我们将探讨各种传输介质(如光纤、铜线、无线电波)的特性,以及信号的编码、调制、解调等基本原理,理解数据如何在物理世界中得以传输。在数据链路层,我们将深入研究MAC地址、帧的封装与解封装、错误检测与纠正等机制,理解数据如何在局部网络中可靠地传递。网络层则将聚焦IP协议,阐述路由选择、IP地址分配等关键概念,揭示数据包如何穿越全球互联的互联网。传输层将带领我们理解TCP和UDP协议的差异与应用场景,了解可靠传输和快速传输的权衡之道。而应用层,则是我们日常接触最多的部分,本书将对其进行广泛的阐述,涵盖HTTP、FTP、DNS等常见协议,以及其背后支撑的各种服务。 除了分层解读,本书还会着重阐述现代通信网络的关键架构。我们将探讨端到端通信的实现方式,以及各种网络拓扑结构(如星型、总线型、环型、网状型)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理解这些基础架构,是认识整个通信网络运行机制的关键。 关键技术驱动:解密现代通信网络的心脏 现代通信网络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一系列革命性技术的驱动。本书将对这些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的剖析,揭示其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 无线通信技术: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无线通信技术已成为现代通信网络的重中之重。本书将详细介绍从2G、3G、4G到5G,乃至未来6G的演进历程。我们将深入探讨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在4G和5G中的核心作用,理解其如何提高频谱利用率和抗干扰能力。对于5G,本书将聚焦其三大应用场景:增强移动宽带(eMBB)、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和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并深入解析MIMO(多输入多输出)、波束赋形、网络切片等关键技术,阐述它们如何共同支撑5G的强大性能。对于6G,本书将展望其可能的发展方向,如更高频段的应用、人工智能与通信的深度融合等。 光通信技术: 光纤通信作为现代通信网络的主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书将介绍光纤的类型、光信号的产生与传输原理,以及各种光通信系统(如WDM——波分复用)如何实现海量数据的传输。读者将了解光信号的放大、再生、交换等关键技术,以及光网络在骨干网和城域网中的应用。 网络虚拟化与软件定义网络(SDN): 传统通信网络在灵活性和可编程性方面存在不足,虚拟化和SDN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本书将深入讲解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如何将网络功能从专用的硬件设备解耦出来,实现在通用硬件上的部署。而SDN则将网络的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分离,使得网络的管理和配置更加集中化和智能化,能够实现更灵活的网络部署和更快速的服务创新。 云计算与边缘计算: 云计算的兴起,为通信网络提供了强大的计算和存储能力,支撑了海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本书将探讨云计算如何改变网络架构,以及各种云服务(IaaS, PaaS, SaaS)如何与通信网络协同工作。同时,随着物联网设备的激增和实时性要求的提高,边缘计算应运而生。本书将深入分析边缘计算的原理,阐述其如何将计算和存储能力部署在网络边缘,以降低延迟、提高效率,并为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等新兴应用提供支持。 物联网(IoT)通信: 物联网的蓬勃发展,催生了对低功耗、广覆盖、海量连接的通信技术的需求。本书将介绍针对物联网的各种通信协议和标准,如LoRa、NB-IoT、Sigfox等,并探讨它们在智能家居、智慧城市、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应用。 安全、管理与未来展望:构建可靠、智能的网络 在一个日益复杂的通信网络环境中,安全和管理成为至关重要的议题。本书将专题探讨通信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涵盖数据加密、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网络入侵检测与防御等内容,帮助读者理解如何保护通信网络免受攻击和滥用。同时,我们将深入分析现代通信网络的管理机制,包括网络监控、故障诊断、性能优化、流量工程等,以及如何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来提升网络的智能化管理水平。 最后,本书将放眼未来,展望现代通信网络的发展趋势。我们将探讨下一代通信技术(如6G)的可能形态,以及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如何进一步赋能通信网络。读者将了解到,未来的通信网络将更加智能化、服务化、个性化,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连接需求,并支撑更多前所未有的创新应用。 《现代通信网络(第2版)》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扇通往信息时代未来的窗口。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清晰的逻辑结构、丰富的案例分析,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现代通信网络图景。无论是对通信技术感兴趣的学生,还是需要深入理解网络架构的工程师,亦或是对信息时代发展趋势充满好奇的读者,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所需的知识和启发,共同理解并参与塑造我们身处的这个高度互联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我当初买这本《现代通信网络(第2版)》主要是出于工作需要,因为我所在的部门经常需要与技术团队对接,但我自己对这块的理解一直是个短板。原本抱着“快速浏览、了解大概”的心态,没想到却意外地深入其中,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书中对下一代通信技术,比如5G和物联网的探讨,简直是惊为天人。作者不仅详细阐述了这些技术的核心原理,更重要的是,他深入分析了它们对未来社会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影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网络切片、边缘计算和海量连接的讲解印象深刻。这些概念听起来很超前,但作者通过生动的图示和案例,将它们解释得通俗易懂。例如,关于网络切片,他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把网络比作一条多车道的高速公路,而网络切片就像是为不同车辆(不同应用)划分了专属通道,保证了各自的传输效率和安全性。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我这个非技术背景的人也能领会到其中的精髓。此外,书中对网络安全、隐私保护等方面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确保通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已经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本书提供的视角和思考,无疑是极具价值的。

评分

我是一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马上就要毕业了,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巩固和拓展通信网络知识的优秀教材。当我在图书馆翻到这本《现代通信网络(第2版)》时,就感觉找到了宝藏。这本书的体系结构非常合理,从基础概念到高级应用,层层递进,逻辑性极强。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各种网络拓扑结构和通信协议的详细讲解,比如以太网、Wi-Fi、蓝牙等,以及它们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书中对网络性能分析和优化的部分,也让我受益匪浅,例如对延迟、吞吐量、丢包率等关键指标的理解和计算方法,对我的课程设计和项目实践都很有帮助。此外,书中关于网络故障排除和安全防护的章节,也让我对如何构建稳定可靠的网络系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讲解过程中,经常引用最新的行业标准和研究成果,确保了内容的权威性和前沿性。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学习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评分

作为一名对科技发展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让我轻松理解现代通信网络精髓的书籍。《现代通信网络(第2版)》完全满足了我的需求。它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数学公式,也没有冗长乏味的理论推导,而是用一种更加轻松、易懂的方式,为我揭示了现代通信网络的奥秘。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不同通信技术之间相互关联性的阐述,让我明白了手机信号、Wi-Fi、蓝牙、甚至是卫星通信是如何协同工作,构建起我们今天高度互联的世界。书中关于数据传输的加密和解密过程的描述,虽然没有深入到算法层面,但足以让我明白信息在网络中传输的安全性是如何得到保障的。而且,这本书也让我对未来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比如更快的速度、更低的延迟、更广泛的连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非常棒的科普读物,让我这个普通人也能对这个复杂而重要的领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评分

我是一位资深的通信工程师,从业多年,经历过2G到4G的时代变迁,一直关注着行业的发展。这次入手《现代通信网络(第2版)》,是想系统地梳理一下近些年新兴的技术和发展趋势。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对于 SDN(软件定义网络)和 NFV(网络功能虚拟化)的解读,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他不仅详细介绍了这些技术的架构和实现方式,更重要的是,他对这些技术如何重塑传统网络、提升网络灵活性和可编程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未来网络架构的展望,对于云计算、大数据与通信网络融合的分析,非常具有前瞻性。书中关于服务质量(QoS)和差分服务(DiffServ)的章节,也让我对如何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保证不同业务的服务水平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虽然我个人在实际工作中接触过这些技术,但书中的系统性总结和理论升华,让我对一些似曾相识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发现,这本书不仅适合初学者入门,对于像我这样的资深从业者,也能从中获得不少启发,拓宽视野。

评分

这本《现代通信网络(第2版)》简直是打开了我的新世界大门!作为一名对通信技术充满好奇的门外汉,我一直觉得这个领域充满了各种晦涩难懂的术语和概念。但从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开始,我就被它清晰流畅的叙述风格深深吸引。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枯燥的技术细节,而是从最基础的网络架构讲起,循序渐进地介绍了各种通信协议和技术。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网络发展历程的梳理,从早期的电话网络到如今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每一步的演进都充满着智慧和创新。那些关于TCP/IP协议栈、OSI模型、路由选择算法的讲解,在作者的笔下变得生动有趣,甚至带点历史的厚重感。我发现自己不再是茫然地记忆那些字母组合,而是开始理解它们背后的逻辑和设计理念。比如,书中对不同网络层次的职责划分,让我这个小白也能大致勾勒出数据如何在网络中流转的全过程。而且,书中还穿插了很多现实中的应用案例,比如如何通过Wi-Fi连接,智能家居如何实现互联等等,这些都让我觉得通信网络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切实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强大力量。尽管我还没有深入到每一项技术的具体实现,但这本书已经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