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观文库 道教学译丛:中国社会和历史中的道教仪式 [Taoist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and History]

青松观文库 道教学译丛:中国社会和历史中的道教仪式 [Taoist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and Histor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劳格文 著,蔡林波,白照杰 译
图书标签:
  • 道教
  • 仪式
  • 中国社会
  • 中国历史
  • 宗教研究
  • 文化研究
  • 民俗学
  • 历史学
  • 哲学
  • 道教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齐鲁书社
ISBN:978753333730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750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青松观文库·道教学译丛
外文名称:Taoist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and History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6
字数:351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从《青松观文库 道教学译丛:中国社会和历史中的道教仪式》问世,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三十多年中,有关台湾道教的研究,道教仪式的研究,包括科仪文本和田野调查,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论文和专着,时有问世。对于整个道教仪式的研究,无论是集中于一地、一道派或是集中于某一科仪内容的,就很多了。但是,劳格文的《青松观文库 道教学译丛:中国社会和历史中的道教仪式》,仍然值得重视。因为这是由西方学者撰写的第1部有关道教仪式的书,收录有他当时所能搜集的资料、知识,也体现了他自己的独特视角和方法。
  他给自己设定的任务是:“我将努力尝试回答的是这样三个问题:什么是道教仪式?道教仪式与中国的宇宙观的关系,以及两者如何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按照顺序,分为宇宙观、仪式、历史。宇宙观的部分是引言,历史的部分则会得出一些初步的总结。但是,《青松观文库 道教学译丛:中国社会和历史中的道教仪式》的核心部分将是描述并解释一个当代台湾道士的仪式修炼。”
  应当说,他比较好地完成了这些任务,尽管在某些具体的论述上,还有可商之处,但从总体上说,他设定的这些任务以及对它们的回答,都有自己的创见,其研究理路和结论,也都有启示性。

目录

总序

导言何为道教?
致谢

第一部分 道教仪式的背景
第一章 仪式与宇宙论:中国的命理
第二章 仪式与时间:中国的节历
第三章 仪式与空间:道教的坛场

第二部分 基本的道教仪式
一、为生者而行的仪式:献祭(醮)
第四章 基本纲要
第五章 仪式准备
第六章 发表
第七章 禁坛和宿启
第八章 道场-
第九章 进表-
二、为死者而行的仪式:功德
第十章 基本纲要
第十一章 开通冥路
第十二章 放赦马
第十三章 打城
第三部分仪式的道教与中国社会
第十四章 道教与民间宗教
第十五章 道教与政治及其合法性

结语 何为道教?
附录A道教法衣札记
附录B
附录C
参考书目
丛书后记

精彩书摘

  《青松观文库 道教学译丛:中国社会和历史中的道教仪式》:
  在中国语言中有一个基本事实,比其他所有情况都更具有启发性:极其繁多的重叠词。这个极其庄重的词汇其实是孩子的用语:爸爸、妈妈、大大、多多,它们几乎可以囊括西方语言中的所有词汇。试图翻译中国诗歌的人都很清楚,那些充满中国语言的重叠词,在西方语言中仅仅限于小孩子的说话。最值得关注的是,重叠词往往用于最为精练的语言形式:抒情诗歌。中国人对重叠词最具特色的使用在于描写人的情感和自然现象。比如,广阔的天空、深邃的湖泊、远处幽微的群山、伤悲、欢乐。它们通常都是些情绪性词汇,如同印象派画家手中的画笔,几笔便能勾勒出人的情感和綫条模糊的风景画。这些词汇制造出一个巨大的、可以产生共鸣的整体世界:“只要有请求(感),便有回应(应)。”用中国话说:“只要你敲门,门就会开。”但是在中国,这并非名人名言,而是永远被重复的信念。感想:唤起、激发、引发和发动。这个词还常被用于伟大人物的感生故事中。譬如,一个女人,沿着巨人的足迹行走,或“被红色的云所笼罩”,或吞咽一粒米,于是,她突然就“心中有感”了。随后,她生了一个伟大的英雄。她的祈祷得到了应许。中国人的宇宙就是一个巨大的子宫:不论善恶,所有的一切都永远的存在其中。要依靠感应,来回应和满足人的祈求。这是中国仪式的功能:在事情未出错之前,保持就好了;若出现错误,则需引回正轨。在人的想象中,宇宙回应人类。中国的宗教文本说,“在宇宙万物中”,“人是最有威力的”(灵①,即“人之为物,贵性最灵”;译者注);他们又说,“我命在我,不在天”。《感应篇》[感应篇,英译参见理雅各(JamesLegge,英国)]是近代中国最流行的宗教书籍名册之一。
  “人是最有威力的”,对道教最简单的界定就是宗教“教导人们如何滋养和完善生命能力”。真人,就是拥有纯生命能量的人;他“无为而治”(《老子》第四十七章)。他出现在哪里,就意味着那里将风调雨顺,并使作物获得大丰收。一个真人,即一个拥有纯能量的人,可以使土地肥沃,甚而让田地中长出最好的庄稼,而不是劣质的产品。他会通过协调自身体内的能量,来调节大自然的身体,使其适时适量的产生降雨、光照。风调雨顺是大自然对于人性完美的回报。
  来到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人,都拥有完美生命的种子:他的元气,他的原始能量。这种能量位于人的肠子深处,两肾之间,被称为是气海的所在。要保养和驻留一个人的最原始的能量,取决于一个人的命(命运),这个词语还表示一个人的生命。老子曰,“新生儿”的“生命力处于最高点”,意思是说,新生儿,尤其是男婴,保持着全部的原始生命能量。其结果是,他的“男性生殖器可以自然勃起”,而不需要外在刺激(《老子》第五十五章:未知牝牡之合而腹作,精之至也;译者注)。
  ……

前言/序言

  劳格文教授的这本书由蔡林波博士翻译,译好后又搁置了几年,现在终于出版。在付梓前,稍微写上几句以为序。
  劳格文教授的这本书,是在1983年他于美国大学演说所作的准备材料的基础上形成。而其主要的资料来源,则是他自己在台湾南部的田野调查。劳格文所使用的材料是台湾南部道士陈荣盛的科仪抄本,这些抄本已由大渊忍尔集结成《中国人的宗教仪礼:佛教道教民间信仰》(1983年)出版。另外可以参考的就是苏海涵的着作Taosm and the Rite of Cosmic Renewal(1972年版),两书探讨的问题和所用的材料也有很多共通之处。这是当时同时期的两本书。虽然在当时,日本和欧美已有不少对台湾南部道教的研究,例如上述提到的两本着作,但是劳格文此书是第一本用英语撰写,向学者和普通读者介绍道教仪式的综合导论,而且他将醮和斋的主要程式、科仪经文、道坛布置,甚至是高功的存思口诀、念祝和各种文书等细节都翻译成了英文,这是具有开拓性的。
  从本书问世,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三十多年中,有关台湾道教的研究,道教仪式的研究,包括科仪文本和田野调查,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论文和专着,时有问世。对于整个道教仪式的研究,无论是集中于一地、一道派或是集中于某一科仪内容的,就更多了。但是,劳格文的这本书,仍然值得重视。因为这是由西方学者撰写的第一部有关道教仪式的书,收录有他当时所能搜集的资料、知识,也体现了他自己的独特视角和方法。
  他给自己设定的任务是:“我将努力尝试回答的是这样三个问题:什么是道教仪式?道教仪式与中国的宇宙观的关系,以及两者如何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按照顺序,分为宇宙观、仪式、历史。宇宙观的部分是引言,历史的部分则会得出一些初步的总结。但是,本书的核心部分将是描述并解释一个当代台湾道士的仪式修炼。”
  应当说,他比较好地完成了这些任务,尽管在某些具体的论述上,还有可商之处,但从总体上说,他设定的这些任务以及对它们的回答,都有自己的创见,其研究理路和结论,也都有启示性。
  作为一个西方学者,在宗教研究中,特别推崇人类学的方法,重视田野调查。劳格文的研究,也特别强调这一点。受到法国道教研究进路的影响,即文献研究与田野观察并举,他们在译介道教经典的同时,还注重描述文化习俗,强调观察仍然鲜活存在于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道教活动,道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存在方式及其影响。在谈到仪式时,他要求研究者到现场,而不是单靠文献中的注解。他认为:
青松观文库 道教学译丛:中国社会和历史中的道教仪式 导论:仪式在中国文明中的核心地位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仪式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沟通人神、维系社会秩序的手段,更是塑造个体精神世界、传承文化价值的载体。从国家祭祀到民间节庆,从家族的婚丧嫁娶到个人的修行实践,仪式无处不在,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道教,作为中国本土的宗教,其仪式体系更是博大精深,与中国社会和历史的演变紧密相连,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信仰、伦理、哲学乃至艺术。 本套“道教学译丛”旨在系统性地梳理和呈现道教仪式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域的丰富面貌及其深远影响。通过对原始文献的解读、田野调查的分析以及跨学科的比较研究,我们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鲜活的道教仪式图景,揭示其在中国社会和历史进程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卷:早期道教的仪式实践与社会功能 早期道教,萌芽于战国至两汉时期,其仪式实践带有明显的原始宗教色彩,并深受方术、巫术、阴阳五行等观念的影响。这一时期的道教仪式,既是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祈求,也是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与解读。 祖师崇拜与神灵召唤: 早期道教仪式往往围绕着对祖师爷(如老子、张道陵等)的崇拜展开,通过符咒、斋醮、祝祷等方式,召唤神灵,祈求庇佑,祛病延年,甚至实现长生不老。这些仪式不仅是信徒与神灵沟通的桥梁,也构建了一个神圣的宇宙秩序,为信徒提供了精神慰藉和心灵寄托。 济世度人的实践: 早期道教的许多仪式,如符水治病、超度亡魂等,都带有强烈的济世色彩。道士通过这些仪式,为民众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境,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和尊重,也为道教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社会结构与群体认同: 早期道教的仪轨往往具有较强的群体性,如“五斗米道”的“太平道”的斋醮活动,不仅是宗教修行,也是社会组织的一种形式。仪式的参与者通过共同的信仰和实践,增强了群体认同感,并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社会矛盾,维系了社区的稳定。 仪式与权力: 早期道教的仪式与当时的政治权力也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一些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也曾利用道教仪式,将帝王神化,或者将道教的理念融入国家祭祀体系。而道教自身也在与权力的互动中,不断调整和发展其仪式体系,以适应社会的变化。 第二卷:中古时期道教仪式的制度化与复杂化 随着道教的不断发展壮大,其仪式体系在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经历了深刻的制度化和复杂化。这一时期,道教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教团组织、经典体系和仪式规范,其仪式的功能也更加多元。 宫观制度与集体仪式: 宫观的建立为道教仪式的规范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大型的斋醮活动,如祈雨、祈晴、祝寿、祭祀等,成为宫观的重要功能之一。这些集体仪式不仅加强了道教的组织凝聚力,也成为连接国家、社会与道教的重要纽带。 科仪的成熟与发展: 中古时期,道教的科仪(即仪式的程序和规范)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科仪文献。这些科仪详细规定了仪式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唱念、步罡、持咒、施食等,形成了严谨而有序的仪式流程。科仪的成熟标志着道教仪式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高度专业化的宗教实践。 炼养与符箓的融合: 中古时期,内丹炼养作为道教核心的修行方式,也逐渐与外在的符箓仪式相结合。许多炼养仪式都包含着特定的符咒和观想,旨在通过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修炼,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 丧葬仪式与社会教化: 中古时期的道教丧葬仪式,如“度人经”中的超度亡魂、为亡者祈福等,不仅满足了人们对死后世界的想象,也对生者起到了重要的教化作用,倡导孝道、慈悲等伦理观念。 第三卷:宋元时期的道教仪式与世俗社会的互动 宋元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商业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这些都对道教仪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教仪式在这一时期呈现出更加世俗化、大众化的趋势,与社会生活的融合更加紧密。 大众化与世俗化: 许多道教仪式开始走向民间,融入了大量的民间信仰和习俗。例如,与生殖、求子、健康、财富相关的祭祀仪式,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普通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戏剧与表演的渗透: 宋元时期的戏曲艺术高度发达,一些道教的传说故事和神仙形象,通过戏剧的形式得以广泛传播,也反过来影响了道教的仪式表演,使其更具戏剧性和感染力。 道士的社会角色: 这一时期的道士,除了作为宗教的引领者,还承担了更多的社会功能,如占卜、算命、风水、医病等,这些都与道教的仪式实践密切相关。 官方与民间的张力: 尽管道教仪式在大众中广泛传播,但官方对道教的态度也存在着复杂的变化。一些皇帝对道教推崇备至,将道教仪式上升到国家祭祀的层面,而另一些时期,道教也曾面临被压制和改革的压力。 第四卷:明清时期的道教仪式与传统文化的延续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结构和文化发生了新的变化,道教仪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展现出新的特点。 家庭仪式与个人修养: 随着家庭伦理观念的强化,道教仪式在家庭中的应用更加普遍,如祈福、祭祖、超度等。同时,个人修养作为道教的重要理念,也促使了许多道士和信徒在家中进行冥想、持咒等个人仪式。 节日习俗与民间信仰的结合: 许多重要的道教节日,如春节、清明、中元节等,都与民间习俗紧密结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日庆典。这些节日仪式不仅是宗教活动,也是维系家庭、社区情感的重要载体。 道观的社会功能: 明清时期的道观,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社会教育、医疗救助等功能,其仪式活动也因此更加贴近民众的日常生活需求。 对外交流与影响: 这一时期,道教仪式也开始通过对外交流,对周边国家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在东亚地区的道教信仰和仪式传播。 第五卷:现代社会中的道教仪式:传承、创新与挑战 进入现代社会,道教仪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创新精神。 传承与保护: 随着社会变迁和传统文化的式微,许多道教仪式面临失传的危险。本卷将关注当代道士和学者如何致力于道教仪式的记录、整理、传承和保护工作。 创新与发展: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道教仪式也在不断进行创新。一些道士在保留传统仪轨的基础上,融入了新的文化元素和表现形式,以吸引更多年轻一代的关注。 跨文化对话与学术研究: 现代社会对道教仪式的研究也日益深入,跨学科的视角,如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宗教学等,为我们理解道教仪式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方法。同时,道教仪式也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与对话。 面临的挑战: 市场经济的冲击、世俗化思潮的影响、以及一些负面信息对道教形象的误读,都给道教仪式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挑战。本卷也将探讨这些挑战,以及道教界如何应对。 结语:仪式之镜,照见文明 “青松观文库 道教学译丛:中国社会和历史中的道教仪式”系列,通过对道教仪式在中国社会和历史中的多维度审视,力求揭示其丰富内涵、演变轨迹及其深远影响。我们相信,对道教仪式的深入研究,不仅是对一个宗教传统的理解,更是对中华文明本身的一次深刻反思。仪式,如同明镜,映照出社会的变迁,文化的传承,以及人心的信仰。通过这面镜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中国社会和历史的脉络,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我们期待本套译丛能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份宝贵的学术资源,激发更多的思考与探索,共同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一次重要的推进,它有效地整合了宗教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为理解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实践提供了一个整合性的框架。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资料时的审慎态度,他非常小心翼翼地构建论证链条,避免将历史证据过度推演。书中对仪式中“表演性”的讨论,让我对古代的公共文化活动有了全新的认识——仪式即是权力与信仰的共同舞台。那些华丽的服装、精妙的音乐、精准的动作,都不是无意义的装饰,而是传递信息、强化等级和确保仪式效力的关键媒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这些“表演”的要素还原到了其生产和接受的社会场域中去考察。对于任何一个对中国民间信仰和社会变迁感兴趣的研究者或爱好者而言,这本书都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充满启发性的分析工具和思想资源。它绝对值得反复研读。

评分

这本关于道教仪式的书,给我带来了非常深入的思考,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一些仪式步骤或者神祇的介绍,更多的是将这些实践活动置于广阔的中国社会历史脉络之中进行审视。我尤其欣赏作者的这种宏观视角,它让我意识到,道教仪式并非孤立的宗教符号,而是与当时的政治结构、社会阶层、乃至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活态文化。举例来说,书中探讨了某些大型宫观的祭祀活动如何服务于地方精英阶层的政治合法性构建,这种分析路径非常具有启发性。它强迫我跳出纯粹的宗教史的框架,去理解宗教如何作为一种社会工具和文化资源被不同群体所使用和塑造。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在脑海中构建一个动态的图景:这些仪式是如何随着朝代的更迭、地域的差异而发生演变的,那些看似不变的科仪文本背后隐藏着多少权力的博弈和民众的期盼。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挖掘了“仪式如何运作”背后的“为什么”,而不是简单地描述“仪式是什么”,这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历史社会学的田野考察,而不是一本宗教典籍的导读。

评分

初读这套文库中的这本书时,我原本期待的是一些对于具体道教科仪文本和手势的详尽阐释,但它呈现给我的却是更为复杂和令人着迷的社会人类学视角的切入点。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细腻,特别是在处理那些晦涩难懂的仪式细节时,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结为神秘主义,而是试图追溯其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功能性意义。我特别对书中对于“社群认同”构建的论述印象深刻。道教仪式往往是集体性的公共事件,它们不仅仅是与神灵沟通的桥梁,更是社区成员确认彼此身份、强化社会凝聚力的重要场合。那种描述仪式如何服务于地方宗族关系、如何调解潜在的社会矛盾的文字,读来令人信服。它成功地将“宗教行为”还原为人文关怀和世俗需求的产物。这种“去神秘化”的过程,并没有削弱道教仪式的庄严感,反而使其更具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性的温度。这本书的论证结构严谨,引用了大量的一手史料,让人不得不对作者的学术功底产生由衷的敬佩。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扎实,行文流畅,尽管主题是学术性的,但它成功地避免了学究气过重带来的阅读障碍。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探讨仪式对个体心理层面的影响时,所采用的视角非常富有洞察力。道教仪式,尤其是那些涉及超度、祈福的环节,对于个体面对死亡、疾病或不确定性时的心理慰藉作用是巨大的。书中对这种“仪式性慰藉”的探讨,让我联想到当代社会中人们对各种精神寄托的追寻,从中看到了历史的某种连续性。我尤其关注到作者如何解析那些复杂的符号系统如何在仪式中被大众“解码”并内化为个人信念的过程。这种从外在的公共实践深入到内在的精神体验的路径,使得整本书的层次感非常丰富。它不仅仅是一部研究历史的著作,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面对自身局限性时所发展出的所有文化应对机制。

评分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呈现出一种克制的学术严谨性,同时又不失对历史细节的生动捕捉,这使得它在众多学术专著中显得尤为出色。我个人认为,它最大的贡献在于挑战了那种将中国道教仪式视为一个单一、统一的体系来看待的传统观点。作者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派系仪式的对比分析,清晰地展示了其内部巨大的多样性和地方适应性。这种“碎片化”的、多中心的分析,让我对“道教”这个概念本身产生了更审慎的认识。例如,书中对某些地方性赶醮活动的描述,其社会动员的复杂程度和经济消耗,远超我原先的想象,这已经远远超出了纯粹的宗教范畴,更像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互动。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古代中国社会结构的理解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因为仪式本身就是社会结构运行的微缩模型。这本书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提出更复杂、更具批判性的问题。

评分

内容扎实,纸质一般一般啰。

评分

劳格文先生的大作,闻名已久

评分

书质量不错,不过内容有局限性。

评分

非常好

评分

劳格文先生的大作,闻名已久

评分

很不错,多做活动,多打折

评分

有意思

评分

帮人买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