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汉文佛籍量大类多,如何查寻呢?那就要有汉文佛籍的目录学常识。首先要知道有哪些重要目录?这些重要目录是怎样编排的?历代目录的编排是什么发展顺序?今天我们着重的应是什么目录?这个问题也就是今天我们实用的目录是什么和如何应用的问题。以上就是《汉文佛籍目录》的内容和目的。
作者简介
宿白,辽宁沈阳人。1922年生,1948年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肄业,并任职于该所考古学研究室。1952年任教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1978年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1983年任北京大学考古系主任,兼该校学术委员。同年任文化部国家文物委口贝会委员。1999年起当选中国考古学会荣誉理事长至今。
宿白的主要学术论著有《白沙宋墓》、《中国石窟寺研究》、《藏传佛教寺院考古》和《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一 汉文佛籍的版本问题
二 汉文佛籍目录(上)
三 汉文佛籍目录(下)
四 汉文佛籍目录以外的工具书
(一)大藏音义阶段
(二)字书、类书阶段
(三)新式词典阶段
精彩书摘
汉文佛籍目录,从我们的角度看可分两类。一类是作为搜集佛教史料的目录书,即《汉文佛籍目录》上;一类是我们看佛籍有检查使用意义的目录,后一类较早的也兼有史料价值,即《汉文佛籍目录》下。这两类可以开元十八年(730年)智舁撰《开元释教录》分界,其前的佛籍目录属于前一类,以后的属于后一类。
先讲前一类,即《汉文佛籍目录》——这个题目的(上)编。前一类对包括石窟寺考古在内的佛教考古有重要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类目录书,实际是我们这个学科的文献史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约从东汉明帝,即公元1世纪后半开始汉译佛籍后,汉末三国即公元3世纪就出现了佛籍目录。在早期目录中,有名的’是十六国时释道安的《综理众经目录》(4世纪),这个目录早已佚失,但可从下面要讲的《出三藏记集》中知道个大概。现存最早的目录是刘宋(5世纪)的《众经别录》,敦煌出有残卷(P.3747),可参看王重民的跋语(刊《敦煌古籍叙录》)和潘重规的《敦煌写本“众经别录”之发现》(刊《敦煌学》第四辑,1979年)。现存隋以前的佛籍目录,最重要的是齐、梁时(5世纪末)僧祐的《出三藏记集》。之后,隋录存世的有1)法经《众经目录》;2)彦惊的《众经目录》和费长房的《历代三宝记》。《开元释教录》以前的唐录,存世的有:1)道宣的《大唐内典录》,靖迈《古今译经图记》,静泰的《众经目录》和明俭《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在上述目录中,我们选了三例,即《出三藏记集》、《历代三宝记》和《大唐内典录》。
前言/序言
这个课,要初步解决两个实际问题。1)如何检查汉文佛籍。2)汉文佛籍对研究佛教考古的用途。先简述这两个实际问题,以后在具体讲书时再举例证来说明。中国佛教考古的对象是中国历史上留下来的佛教遗迹,既是佛教遗迹,首先就要了解这个遗迹所表现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在当时要表现这个内容?这两个问题,都要参考汉文佛籍。前一个问题要着重参考汉文佛籍中的翻译部分,后一个问题要着重参考汉文佛籍中的“东土撰述”部分和有关历史方面的书籍。有关历史方面的书籍不在我们这个讲题之内。由上,可知研究中国佛教考古是离不开汉文佛籍的。
汉文佛籍量大类多,如何查寻呢?那就要有汉文佛籍的目录学常识。1)首先要知道有哪些重要目录?2)这些重要目录是怎样编排的?3)历代目录的编排是什么发展顺序?4)今天我们着重的应是什么目录?这个问题也就是今天我们实用的目录是什么和如何应用的问题。以上就是此课的内容和目的。
再重复一遍,以下我们讲的内容,尽管很具体,但都是围绕、说明汉文佛籍对研究佛教考古的用途和如何检查汉文佛籍这两个实际问题的。
汉文佛籍目录 内容梗概 《汉文佛籍目录》并非一本独立的、拥有独立叙事或知识体系的著作,而是作为一种信息汇集与梳理的工具,其核心价值在于提供对浩如烟海的汉传佛教典籍进行系统性、规范性梳理的基础框架。它本身不包含具体的佛学论著、经义讲解、修行指南或历史故事,而是扮演着文献索引、分类导航的角色。 若要详细阐述其“不包含的内容”,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 一、 不包含具体的佛教教义与思想 《汉文佛籍目录》不会深入阐述诸如“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三法印”、“五蕴”、“六祖坛经”中的具体禅宗思想、净土宗的往生法门、密宗的仪轨与咒语、唯识宗的“八识论”等任何具体的佛教哲学体系、教理分析或宗派特色。它不会去解释“空性”的含义,不会去阐述“慈悲”的实践方法,也不会去辨析“业力”与“轮回”的深层逻辑。 例如,当一部大乘经典的条目出现在目录中时,目录本身并不会提供该经的起源、译者、核心思想(如《法华经》中的“一乘”思想,《阿弥陀经》中的“西方极乐世界”观念),更不会对其进行解读、注释或阐发。目录仅仅是告诉你“有这样一部经存在”,并在可能的分类体系中将其定位。 二、 不包含具体的佛经原文、翻译与版本考证 本书的重点在于“目录”二字,而非“佛经”本身。因此,它不会收录任何一段佛经的原文,无论是梵文、巴利文的原文,还是历代高僧大德的汉译本。读者若想阅读《大藏经》中的任何一部经文,如《华严经》、《涅槃经》、《楞严经》、《金刚经》等,都需要在目录指引下,去寻找这些经文的实体书籍或数字版本。 同样,目录也不会提供不同译本之间的比较分析,例如,玄奘法师与法显法师翻译同一部经文的差异,也不会进行详细的版本源流考证,如哪一部经是哪个朝代、由谁翻译、经历过哪些修订、流传的版本有哪些异同等等。这些属于佛学研究中的“版本学”范畴,是目录本身不涉及的领域。 三、 不包含修行指导与实践方法 《汉文佛籍目录》并非修行手册,它不会提供关于如何打坐、如何持咒、如何观想、如何诵经、如何进行供养、如何忏悔等任何具体的修行指导或实践方法。它不会告诉你如何才能达到“止观”的境界,不会告诉你如何才能开发“神通”,也不会告诉你如何才能了脱生死。 即使目录中包含了指导修行的重要经典,如《禅藏》、《密藏》中的一些论著,目录本身也不会摘录或概括其中的修行方法。它仅仅是作为一个索引,告诉你“这里有一部关于禅修的著作”,而具体的禅修指导,则需要读者自行查阅原著。 四、 不包含佛学史、宗派史、人物传记 本书不构成一部佛教史,不梳理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的发展演变、思想变迁,也不详述各个佛教宗派(如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律宗、密宗)的形成、发展、主要人物及其贡献。 因此,你无法从《汉文佛籍目录》中了解到“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是谁,智者大师的“五时八教”思想是如何形成的,慧能大师“无念、无相、无住”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弘一法师在律宗方面的贡献有多大。这些属于佛教史学和人物传记的范畴,是目录所不涵盖的内容。 五、 不包含对佛经的评述、鉴赏与批判 《汉文佛籍目录》不会对任何一部佛经的文学价值、哲学深度、历史意义进行评价、鉴赏或批判。它不会告诉你哪部经是“经中之王”,哪部经的义理最为深奥,哪部经对后世影响最大。 也不会涉及对佛经内容的现代解读,例如,从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角度对佛经进行新的阐释。它保持一种中立、客观的文献罗列姿态,不带有任何价值判断或主观倾向。 六、 不包含个人感悟、心得体会与故事 与一般的书籍不同,《汉文佛籍目录》是以一种纯粹的文献工具的形态存在的。它不会包含作者个人对佛学、对经典的感悟、心得体会,也不会收录与佛学相关的历史传说、因缘故事、个人修行经历等。 它像一本电话簿,列出的是“号码”(佛籍),但不会告诉你“号码主人”的故事,也不会告诉你如何拨通这个号码(如何修行),更不会告诉你与号码主人(佛籍)交流后会得到什么。 七、 不包含对目录编纂过程的详细说明与方法论 虽然《汉文佛籍目录》本身是编纂的结果,但它通常不会在内容中详细阐述其编纂的原则、方法、依据,例如,是如何确定分类体系的,采用了哪些文献作为基础,是如何解决文献冲突的,目录的更新与修订机制是怎样的等等。这些属于方法论的范畴,通常会在前言、序言或后记中简略提及,但不会构成主体内容。 总结 简而言之,《汉文佛籍目录》是一份“地图”,它指明了汉传佛教典籍的“地理位置”,却不提供“风景”的描述,不包含“旅行攻略”,也不包含“旅行者的日记”。它的存在是为了帮助读者在庞杂的佛籍海洋中,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需要查询或研究的文献,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佛法,提供一个便捷的入口和基础的导航。它强调的是“存在”和“定位”,而非“内容”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