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佛籍目录

汉文佛籍目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宿白 著
图书标签:
  • 佛学
  • 汉文佛籍
  • 目录
  • 佛教典籍
  • 古籍
  • 文献
  • 文化
  • 历史
  • 宗教
  • 藏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27637
版次:1
商品编码:1068415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宿白未刊讲稿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汉文佛籍量大类多,如何查寻呢?那就要有汉文佛籍的目录学常识。首先要知道有哪些重要目录?这些重要目录是怎样编排的?历代目录的编排是什么发展顺序?今天我们着重的应是什么目录?这个问题也就是今天我们实用的目录是什么和如何应用的问题。以上就是《汉文佛籍目录》的内容和目的。

作者简介

宿白,辽宁沈阳人。1922年生,1948年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肄业,并任职于该所考古学研究室。1952年任教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1978年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1983年任北京大学考古系主任,兼该校学术委员。同年任文化部国家文物委口贝会委员。1999年起当选中国考古学会荣誉理事长至今。
宿白的主要学术论著有《白沙宋墓》、《中国石窟寺研究》、《藏传佛教寺院考古》和《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一 汉文佛籍的版本问题
二 汉文佛籍目录(上)
三 汉文佛籍目录(下)
四 汉文佛籍目录以外的工具书
(一)大藏音义阶段
(二)字书、类书阶段
(三)新式词典阶段

精彩书摘

汉文佛籍目录,从我们的角度看可分两类。一类是作为搜集佛教史料的目录书,即《汉文佛籍目录》上;一类是我们看佛籍有检查使用意义的目录,后一类较早的也兼有史料价值,即《汉文佛籍目录》下。这两类可以开元十八年(730年)智舁撰《开元释教录》分界,其前的佛籍目录属于前一类,以后的属于后一类。
先讲前一类,即《汉文佛籍目录》——这个题目的(上)编。前一类对包括石窟寺考古在内的佛教考古有重要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类目录书,实际是我们这个学科的文献史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约从东汉明帝,即公元1世纪后半开始汉译佛籍后,汉末三国即公元3世纪就出现了佛籍目录。在早期目录中,有名的’是十六国时释道安的《综理众经目录》(4世纪),这个目录早已佚失,但可从下面要讲的《出三藏记集》中知道个大概。现存最早的目录是刘宋(5世纪)的《众经别录》,敦煌出有残卷(P.3747),可参看王重民的跋语(刊《敦煌古籍叙录》)和潘重规的《敦煌写本“众经别录”之发现》(刊《敦煌学》第四辑,1979年)。现存隋以前的佛籍目录,最重要的是齐、梁时(5世纪末)僧祐的《出三藏记集》。之后,隋录存世的有1)法经《众经目录》;2)彦惊的《众经目录》和费长房的《历代三宝记》。《开元释教录》以前的唐录,存世的有:1)道宣的《大唐内典录》,靖迈《古今译经图记》,静泰的《众经目录》和明俭《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在上述目录中,我们选了三例,即《出三藏记集》、《历代三宝记》和《大唐内典录》。

前言/序言

  这个课,要初步解决两个实际问题。1)如何检查汉文佛籍。2)汉文佛籍对研究佛教考古的用途。先简述这两个实际问题,以后在具体讲书时再举例证来说明。中国佛教考古的对象是中国历史上留下来的佛教遗迹,既是佛教遗迹,首先就要了解这个遗迹所表现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在当时要表现这个内容?这两个问题,都要参考汉文佛籍。前一个问题要着重参考汉文佛籍中的翻译部分,后一个问题要着重参考汉文佛籍中的“东土撰述”部分和有关历史方面的书籍。有关历史方面的书籍不在我们这个讲题之内。由上,可知研究中国佛教考古是离不开汉文佛籍的。
  汉文佛籍量大类多,如何查寻呢?那就要有汉文佛籍的目录学常识。1)首先要知道有哪些重要目录?2)这些重要目录是怎样编排的?3)历代目录的编排是什么发展顺序?4)今天我们着重的应是什么目录?这个问题也就是今天我们实用的目录是什么和如何应用的问题。以上就是此课的内容和目的。
  再重复一遍,以下我们讲的内容,尽管很具体,但都是围绕、说明汉文佛籍对研究佛教考古的用途和如何检查汉文佛籍这两个实际问题的。
汉文佛籍目录 内容梗概 《汉文佛籍目录》并非一本独立的、拥有独立叙事或知识体系的著作,而是作为一种信息汇集与梳理的工具,其核心价值在于提供对浩如烟海的汉传佛教典籍进行系统性、规范性梳理的基础框架。它本身不包含具体的佛学论著、经义讲解、修行指南或历史故事,而是扮演着文献索引、分类导航的角色。 若要详细阐述其“不包含的内容”,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 一、 不包含具体的佛教教义与思想 《汉文佛籍目录》不会深入阐述诸如“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三法印”、“五蕴”、“六祖坛经”中的具体禅宗思想、净土宗的往生法门、密宗的仪轨与咒语、唯识宗的“八识论”等任何具体的佛教哲学体系、教理分析或宗派特色。它不会去解释“空性”的含义,不会去阐述“慈悲”的实践方法,也不会去辨析“业力”与“轮回”的深层逻辑。 例如,当一部大乘经典的条目出现在目录中时,目录本身并不会提供该经的起源、译者、核心思想(如《法华经》中的“一乘”思想,《阿弥陀经》中的“西方极乐世界”观念),更不会对其进行解读、注释或阐发。目录仅仅是告诉你“有这样一部经存在”,并在可能的分类体系中将其定位。 二、 不包含具体的佛经原文、翻译与版本考证 本书的重点在于“目录”二字,而非“佛经”本身。因此,它不会收录任何一段佛经的原文,无论是梵文、巴利文的原文,还是历代高僧大德的汉译本。读者若想阅读《大藏经》中的任何一部经文,如《华严经》、《涅槃经》、《楞严经》、《金刚经》等,都需要在目录指引下,去寻找这些经文的实体书籍或数字版本。 同样,目录也不会提供不同译本之间的比较分析,例如,玄奘法师与法显法师翻译同一部经文的差异,也不会进行详细的版本源流考证,如哪一部经是哪个朝代、由谁翻译、经历过哪些修订、流传的版本有哪些异同等等。这些属于佛学研究中的“版本学”范畴,是目录本身不涉及的领域。 三、 不包含修行指导与实践方法 《汉文佛籍目录》并非修行手册,它不会提供关于如何打坐、如何持咒、如何观想、如何诵经、如何进行供养、如何忏悔等任何具体的修行指导或实践方法。它不会告诉你如何才能达到“止观”的境界,不会告诉你如何才能开发“神通”,也不会告诉你如何才能了脱生死。 即使目录中包含了指导修行的重要经典,如《禅藏》、《密藏》中的一些论著,目录本身也不会摘录或概括其中的修行方法。它仅仅是作为一个索引,告诉你“这里有一部关于禅修的著作”,而具体的禅修指导,则需要读者自行查阅原著。 四、 不包含佛学史、宗派史、人物传记 本书不构成一部佛教史,不梳理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的发展演变、思想变迁,也不详述各个佛教宗派(如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律宗、密宗)的形成、发展、主要人物及其贡献。 因此,你无法从《汉文佛籍目录》中了解到“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是谁,智者大师的“五时八教”思想是如何形成的,慧能大师“无念、无相、无住”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弘一法师在律宗方面的贡献有多大。这些属于佛教史学和人物传记的范畴,是目录所不涵盖的内容。 五、 不包含对佛经的评述、鉴赏与批判 《汉文佛籍目录》不会对任何一部佛经的文学价值、哲学深度、历史意义进行评价、鉴赏或批判。它不会告诉你哪部经是“经中之王”,哪部经的义理最为深奥,哪部经对后世影响最大。 也不会涉及对佛经内容的现代解读,例如,从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角度对佛经进行新的阐释。它保持一种中立、客观的文献罗列姿态,不带有任何价值判断或主观倾向。 六、 不包含个人感悟、心得体会与故事 与一般的书籍不同,《汉文佛籍目录》是以一种纯粹的文献工具的形态存在的。它不会包含作者个人对佛学、对经典的感悟、心得体会,也不会收录与佛学相关的历史传说、因缘故事、个人修行经历等。 它像一本电话簿,列出的是“号码”(佛籍),但不会告诉你“号码主人”的故事,也不会告诉你如何拨通这个号码(如何修行),更不会告诉你与号码主人(佛籍)交流后会得到什么。 七、 不包含对目录编纂过程的详细说明与方法论 虽然《汉文佛籍目录》本身是编纂的结果,但它通常不会在内容中详细阐述其编纂的原则、方法、依据,例如,是如何确定分类体系的,采用了哪些文献作为基础,是如何解决文献冲突的,目录的更新与修订机制是怎样的等等。这些属于方法论的范畴,通常会在前言、序言或后记中简略提及,但不会构成主体内容。 总结 简而言之,《汉文佛籍目录》是一份“地图”,它指明了汉传佛教典籍的“地理位置”,却不提供“风景”的描述,不包含“旅行攻略”,也不包含“旅行者的日记”。它的存在是为了帮助读者在庞杂的佛籍海洋中,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需要查询或研究的文献,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佛法,提供一个便捷的入口和基础的导航。它强调的是“存在”和“定位”,而非“内容”与“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汉文佛籍的目录,我拿到手后就爱不释手。首先得说,它的编排方式非常清晰明了,对于一个初涉佛学研究的门外汉来说,简直是一盏明灯。我通常在图书馆里找资料时,会因为书目繁杂而感到无从下手,但这本书不同,它把浩如烟海的佛典分门别类地梳理得井井有条。比如,它对大小乘经典的划分,以及对不同宗派论著的归类,都显得格外用心。我特别欣赏它在引用原始出处时的严谨态度,这对于想要深入探究某一特定论著源流的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佐证。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列表,更像是一张精密的导航图,指引着我们如何在佛法的广袤海洋中找到自己想要停泊的港湾。每次翻阅,都能发现一些之前未曾留意到的珍贵文献线索,这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汉传佛教文献世界的认知广度。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说,这本书的设计感非常值得称赞。虽然内容是极其严肃的目录学范畴,但装帧和字体选择上透着一股古典韵味,让人在翻阅时心境沉静。我尤其喜欢它对一些特殊文献的批注,那些简短却精准的说明,往往能瞬间点亮读者对该书价值的理解。例如,对于一些译本与梵本的对照情况,目录中虽然没有详述译文,但其目录项的设置本身就暗示了研究方向。这是一种高级的引导,它要求读者必须带着一定的知识储备去使用,同时又热情地为那些有心求知者铺平了道路。它不是那种一目了然的快餐式读物,而是需要你沉下心来,与其进行“慢阅读”的学术伙伴。

评分

我最近在整理一篇关于禅宗公案的论文,急需梳理相关祖师语录的存世情况。过去,我不得不依赖多个零散的工具书,效率低下。自从有了这本《汉文佛籍目录》,我的工作效率简直是几何级提升。它就像一个高度集成的数据库,我只需输入关键词,就能迅速定位到所有相关的典籍及其版本信息。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一些地方性、非主流的佛学著述也有所收录,这些往往是学术研究中最容易被忽略,但又最具地方特色和史料价值的文本。这种全面性,让我对汉传佛教文献的整体面貌有了一个更立体、更具纵深感的认识,不再是碎片化的知识点堆砌。

评分

坦白讲,我拿到这本《汉文佛籍目录》时,是带着一丝怀疑的,毕竟市面上关于佛经的目录或索引已经不少,能有什么新意?然而,这本书很快打消了我的疑虑。它的可贵之处在于其“全”与“细”。我注意到,它收录了许多在一般性的佛学概论中很少提及的、分散在各地藏经阁或私人收藏中的稀有版本信息。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体现了编纂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文献保护的敬畏之心。我曾尝试对照着查找某部宋代刻本的流传情况,以往的工具书往往止步于唐代或元代,但这本书却能提供更近代的流传脉络,这对于文史研究者而言,是不可多得的宝贵信息。它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穿梭于历史的迷雾之中,精准定位那些被时间遗忘的角落。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一本“目录”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浓缩的、活态的汉传佛教文献史。我注意到,编纂者似乎在努力建立一套具有自身逻辑的文献分类体系,这套体系比传统的“部类”划分更为贴合实际的学术研究需求。比如,它在区分“论疏”与“别集”时,似乎更加注重文本的实际功能而非僵硬的朝代界限。对于一个长期在古典文献堆里摸爬滚打的人来说,这种体贴入微的编排思路,是最高级的专业素养的体现。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而是在“罗列”中构建了一种新的认知结构,引导读者以更科学、更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这些浩如烟海的经典文献。

评分

简明扼要,入门必读。专业书,不适合普及阅读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经典之作,必读

评分

很优秀的书籍,收藏了,谢谢!

评分

一本好的工具书 可常备

评分

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评分

宿白先生。 的确是令人增长见识的好书。推荐一下。

评分

明了易懂,深入浅出。

评分

OK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