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卡勒斯优秀的中短篇小说合集
令几代读者心醉神迷的经典作品
麦卡勒斯基金会授权版本
美国天才女作家麦卡勒斯,与杜拉斯齐名的“文艺教母”,海明威、福克纳之后,欧美文坛耀眼之星
从钱锺书到苏童,从21次获诺奖提名的作家格雷厄姆到心理学宗师荣格,从文艺青年到媒体之星奥普拉,无一不为麦卡勒斯笔下的“孤独”所深深着迷——孤独是人的宿命,没有任何人任何事情能够改变我们的这个命运。是的,甚至连爱也不能。
她笔下的故事,仿佛是在说爱,亦是在说忧伤,或者绝望,小说背后渗透着麦卡勒斯独有的气质,不止拘泥于文字的表层,故事本身亦是忧伤。
《伤心咖啡馆之歌》是麦卡勒斯于1951年出版的小说集,共收录一部中篇小说,以及她十七岁时发表的处女作《神童》等六篇短篇小说。诸篇小说的背景多样,但反映的主旨似仍在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那种没来由的孤独感。
七个故事中,以中篇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为著名。小说讲述了小镇上爱密利亚小姐、罪犯马文?马西和驼背李蒙三人之间诡异荒诞的爱情故事,以一种诡谲、神秘、荒诞的方式表达了一个与爱情一样永恒的人类主题——孤独,并且用爱的荒谬来印证孤独的必然。
卡森·麦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20世纪美国重要的作家之一。1917年2月19日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哥伦布,17岁前往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22岁创作《心是孤独的猎手》。一生备受病痛折磨,15岁患风湿热,经历三次中风,29岁瘫痪。1967年9月29日在纽约去世。《心是孤独的猎手》在美国现代文库评出的“20世纪百部zui佳英文小说”中列第17位。此外,她还著有《伤心咖啡馆之歌》《婚礼的成员》《金色眼睛的映像》《没有指针的钟》《抵押出去的心》等。其作品多描写孤独的人们,孤独、孤立和疏离的主题始终贯穿在她的所有作品中,并烙刻在她个人生活的各个层面。
我至今说不清我对这部小说的偏爱是出于艺术评判标准,还是其他似是而非的标准,偏爱也许是不讲道理的。(……)没有谋杀,但有比谋杀更加残酷的羞辱与背叛,没有血腥味,但有比死人更伤心的结局。
——苏童,中国作家
我重视她的想法,她所施的魔法,她所说的话,以及她言说的方式,她自己不朽的内心。
——威廉·特雷弗,爱尔兰文学大师
如同所有原创天才作家,麦卡勒斯令我们认识到,我们对真实世界中某些明显的东西视而不见……她是一位有着罕见洞察力的大师,无与伦比的小说家。
——V.S.普利切特,英国作家
伤心咖啡馆之歌
神童
赛马骑师
席林斯基夫人与芬兰国王
旅居者
家庭困境
树·石·云
译后记 o:p>
现在,需要对所有这些行为作一个解释了。是时候了,得讲一讲恋爱的问题了,因为爱密利亚小姐爱上了李蒙表哥。这事在每个人眼里都已经是一清二楚的了。他们住在同一座房子里,形影不离。因此,按照麦克非尔太太,一个鼻子上长了个疣子的爱管闲事的老太婆(她一没事就愿意把她那几件破家具在前房里从这儿搬到那儿)以及别的几个人的说法,这两个人是生活在罪恶之中了。如果他们真的是亲戚,那顶多是远表兄妹之间发生苟合关系,何况连这一点也是无法证实的。当然啰,爱密利亚小姐是个健壮、莽撞的人,有六英尺多高——而李蒙表哥却是个病弱的小罗锅,只齐她的腰。不过,对于胖墩麦克非尔的那口子和她那些狐群狗党,这就更有意思了,因为越是不般配和让人瞧着可怜的婚姻,她们越是感兴趣。因此,就让她们说去吧。至于那些善良的人,他们认为,如果这两个人在彼此的肉体接触中能得到满足,那么这仅仅是涉及他们自己与上帝的事。一切有头脑的人对这种猜测的看法倒是一致的——他们直截了当地认为,这是无稽之谈。那么,这样的一次恋爱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首先,爱情是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一种共同的经验——不过,说它是共同的经验并不意味着它在有关的两个人身上所引起的反响是同等的。世界上有爱者,也有被爱者,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类人。往往,被爱者仅仅是爱者心底平静地蕴积了好久的那种爱情的触发剂。每一个恋爱的人都多少知道这一点。他在灵魂深处感到他的爱恋是一种很孤独的感情。他逐渐体会到一种新的、陌生的孤寂,正是这种发现使他痛苦。因此,对于恋爱者来说只有一件事可做。他必须尽可能深地把他的爱情禁锢在心中;他必须为自己创造一个全然是新的内心世界——一个认真的、奇异的、完全为他单独拥有的世界。我还得添上一句,我们所说的这样的恋爱者倒不一定得是一个正在攒钱准备买结婚戒指的年轻人——这个恋爱者可以是男人、女人、儿童,总之,可以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人。
至于被爱者,也可以是任何一种类型的人。最最粗野的人也可以成为爱情的触发剂。一个颤巍巍的老爷子可能仍然钟情于二十年前某日下午他在奇霍街头所见到的陌生姑娘。牧师也许会爱上一个堕落的女人。被爱的人可能人品很坏,油头滑脑,染有不良恶习。是的,恋爱者也能像别人一样对一切认识得清清楚楚——可是这丝毫也不影响他的感情的发展。一个顶顶平庸的人可以成为一次沼泽毒罂粟般热烈、狂放、美丽的恋爱的对象。一个好人也能成为一次放荡、堕落的恋爱的触发剂,一个絮絮叨叨的疯子没准能使某人头脑里出现一曲温柔、淳美的牧歌。因此,任何一次恋爱的价值与质量纯粹取决于恋爱者本身。
正因如此,我们大多数人都宁愿爱而不愿被爱。几乎每一个都愿意充当恋爱者。道理非常简单,人们朦朦胧胧地感到,被人爱的这种处境,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无法忍受的。被爱者惧怕而且憎恨爱者,这也是有充分理由的。因为爱者总是想把他的所爱者剥得连灵魂都裸露出来。爱者疯狂地渴求与被爱者发生任何一种可能的关系,纵使这种经验只能给他自身带来痛苦。
前面提到过,爱密利亚小姐结过一次婚。这个奇异的插曲不妨在这里交代一下。请记住,这一切都发生在很久以前,这是爱密利亚小姐遇到罗锅之前在爱情这一问题上仅有的一次亲身经验。
小镇那时和现在没什么两样,除了当时的店铺是两家而不是三家,沿街的桃树比现在更弯曲些,更细小些。那时候爱密利亚小姐十九岁,父亲死了已有好些个月了。当时镇上有个纺织机维修工,名叫马文·马西。他是亨利·马西的兄弟,虽然若是认识他们,你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们是哥儿俩。因为马文·马西是本地最俊美的男子——身高六英尺一,肌肉发达,有一双懒洋洋的灰眼睛和一头鬈发。他生活富裕,工资不少,有一只金表,后面的盖子打开来是一幅有瀑布的画。从物质与世俗的观点看,马文·马西是个幸运儿;他无需向谁点头哈腰,便能得到他需要的一切。但是倘若从一个更加严肃、更加深刻的观点来看,马文·马西就不能算一个值得羡慕的人了,因为他禀性邪恶,他的名声即使不比县里那些不良少年更臭,至少也和他们一样臭。当他还是个半大不大的小子时,有好几年,他兜里总揣着一只风干盐渍的人耳朵,那人有一回与他用剃刀格斗,被他杀了。他仅仅为了好玩,便把松林里松鼠的尾巴剁下来。他左边后裤兜里备有禁止使用的大麻烟叶,谁意志消沉不想活了,他就帮他们一把。可是尽管他名声坏,这一带还是有许多女的喜欢他——当时县里有好几个年轻姑娘,都是头发洁净,眼光温柔,小屁股的线条怪可爱,算得上风姿绰约。这些温柔的女孩子都给他一个个糟蹋了,羞辱了。最后,在他二十二岁那年,这个马文·马西挑上了爱密利亚小姐。这位孤僻、瘦长、眼光古怪的姑娘正是他思慕的人。他看中了她倒并非因为她广有钱财,而是仅仅由于爱。
而爱情也使马文·马西起了变化。在他恋上爱密利亚小姐以前,在这样一个人的身上到底有没有心肝,这样一个问题是可以提出来的。
(……)
他的心硬得像撒旦头上的那只角。一直到他爱上爱密利亚小姐之前,他带给他弟弟和抚养他的好大娘的,除了羞辱和麻烦,就再也没有别的了。
可是爱情彻底改变了马文·马西的性格。他倾慕爱密利亚小姐足足两年,却从不去表白。他常常站在她店铺门口附近,便帽拿在手里,灰眼睛里流露出温顺、渴念和恍恍惚惚的神情。他行为也彻底改好了。他对养母十分孝顺,对弟弟十分友爱。他把工钱攒了起来,学会了过日子。他甚至还伸出手去希望得到上帝的垂怜。星期天,再不见他躺倒在前廊地上,成天不是唱就是拨弄吉他。他上教堂去做礼拜,参加所有的宗教集会。他还学习好的礼貌:他训练自己见到妇女要站起来让座,他不再骂娘、打架、乱用上帝的名义诅咒。两年里,他通过了考验,在各个方面都改善了自己的品性。在两年终了时,一天晚上,他去见爱密利亚小姐,带了一束沼泽里采来的花、一口袋香肠和一只银戒指——那天晚上,马文·马西向她表白了自己的爱情。
而爱密利亚小姐也真的嫁给了他。事后,每一个人都感到莫名其妙。有人说,这是因为她想捞一些结婚礼物。也有人认为这是爱密利亚小姐在奇霍的那位姑奶奶没完没了唠叨的结果,那是个不饶人的老太太。总之一句话,她跨着大步走下教堂的过道,身上穿着她亡母的新娘礼服,一件黄缎子的长裙,穿在她身上至少短十二英寸。那是一个冬日的下午,明亮的阳光穿过教堂红宝石色的玻璃窗,给圣坛前这对新人投上一种奇异的光彩。牧师念婚礼祝福词时,爱密利亚小姐老是做一个奇怪的动作——用右掌心蹭她的缎子礼服的边缘。原来她是想摸她的工裤兜呢,因为摸不着,脸上就显出了不耐烦、不喜欢和不高兴的神情。等牧师的祝福词说完,祈祷文也念毕,爱密利亚小姐便急急忙忙冲出教堂,连丈夫的手臂也没挽,领先少说也有两步。
教堂到店铺没几步路,因此新娘新郎是步行回家的。据说,在路上,爱密利亚就谈起她打算与一个农民做的一车引火劈柴的买卖。老实说,她对待新郎和对待进店来买一品脱酒的顾客根本没什么区别。
不过到这时为止,一切还算是正常的;整个小镇都感到高兴,人们看到爱情在马文·马西身上起了作用,也盼望他的新娘因此而有所转变。至少,他们指望这场婚事能让爱密利亚脾气变和顺一些,让她像一般婚后的少妇那样,长得丰腴一些,而且最终成为一个靠得住的妇人。
他们错了。据那天晚上扒在窗子上偷看的那些小男孩说,事情的真实过程是这样的:新娘和新郎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这是爱密利亚小姐的黑人厨子杰夫给准备的。新娘每一道菜都添了一回,而新郎仅仅像小鸟似的啄了几口。接着新娘就去处理她每天要干的日常琐事——看报,继续盘点存货,等等。新郎在楼梯口转来转去,脸上显出心旌摇荡、痴痴呆呆与喜气洋洋的模样,但谁也没管他。到了十一点钟,新娘拿起一盏灯上楼了。新郎紧跟在后面。到这时为止,一切都还是正常的,可是以后的事,便有渎神明了。
不到半小时,爱密利亚小姐穿了马裤和一件卡其茄克,步子重甸甸地走下楼来。她脸色发暗,因此看上去很黑。她砰地关上厨房门,恶狠狠地踢了一下。接着,她控制住自己,她通了通火,坐了下来,把脚搁在炉架上。她读《农民年鉴》,喝咖啡,用她父亲的烟斗抽了一袋烟。她面部表情严厉、冷峻,脸色倒是一点点褪回到正常状态了。有时她停下来,把《年鉴》上的某项小知识草草地抄到一张纸上。快天亮时,她进入她的办公室,取下打字机的套子,这打字机她刚买不久,正在学怎样使用。整个新婚之夜,她就是这样度过的。天亮以后,她仿佛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到后院去干木匠活了。她做的是一只兔笼,这活儿她上星期开的头,打算做好后卖给别人。
一个新郎无法把自己心爱的新娘带上床,这件事又让全镇都知道了,其处境之尴尬、苦恼可想而知。那天马文·马西下楼来时,身上还穿着结婚的漂亮衣服,脸上却是愁云密布。天知道他这一夜是怎么过来的。他在后院转来转去,瞅着爱密利亚小姐,却总与她保持一段距离。快晌午时,他想出了一个念头,便动身往社会城的方向走去。他买回来一些礼物——一只蛋白石戒指;一瓶当时牌子流行的粉红色指甲油;一只银手镯,上面有心心相印的图样;另外还有一盒要值两块五毛的糖果。爱密利亚小姐把这些精美的礼物打量了一番,拆开了糖果盒,因为她饿了。其他的礼物,她心中精明地给它们估了估价,接着便放到柜台上去准备出售了。这天晚上也和前一天晚上一样,唯一不同的是爱密利亚把她的羽毛褥子搬了下来,在厨房灶上搭了个铺,她睡得还算香。
……
这绝对是一部需要用“心”去阅读的作品,而不是用眼睛快速扫过。它的魅力在于那种近乎于哲学思辨的深度,却又包裹在极其精美、如同散文诗一般的语言外衣下。我尤其被其中对“等待”这一状态的刻画所震撼。那种漫长、无望,却又不得不保持着某种体面的等待,被作者描绘得入木三分。每一个等待的场景,都仿佛被施加了某种慢动作的魔法,时间被拉长,细节被放大,让人深刻体会到时间对人的折磨与塑造。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的完整性,从头到尾,所有的元素——环境、人物、叙事节奏——都紧密地服务于核心的情感主题,没有一处是多余的。读完合上书的那一刻,我甚至有些失落,仿佛一个长期的、亲密的旅程结束了,我不得不回到我自己的现实世界中来。但这种失落感是积极的,它证明了这本书曾经真正地“占据”过我的心神。我强烈推荐给那些对文学的深度和复杂性有追求的读者,它会让你重新审视自己与时间、与他人的关系。
评分说实话,当我开始阅读时,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待,毕竟现在市面上的“系列作品”往往质量参差不齐,很容易沦为流水线上的产物。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叙事结构犹如一座精心搭建的迷宫,你以为你已经找到了出口,却又被带到了一个更深、更令人迷惑的角落。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对“情感”的拿捏,那不是那种直白的、煽情的哭哭啼啼,而是一种内敛到近乎克制的表达。人物的情绪往往是通过他们不经意的动作、眼神的交汇,甚至是他们回避不谈的话题中透露出来的。举个例子,书中有一段关于老旧家具的描写,那些家具本身似乎都承载着无数不为人知的故事,它们静静地待在那里,却比任何人物的独白都要来得有力。我不得不惊叹于作者那近乎偏执的细节捕捉能力,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最终汇聚成了宏大而又令人心碎的整体画面。这本书读起来需要耐心,它不会迎合那些追求快节奏的读者,它要求你慢下来,去聆听那些被时间磨平的声音。它更像是一部低语的史诗,记录着生活中的那些小小的、却足以改变人一生的转折点。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氛围,让人光是看到就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记得我是在一个很安静的下午,被这名字深深吸引,于是毫不犹豫地翻开了它。里面的文字像是带着一种魔力,轻轻地、慢慢地,却又坚定地将你拉入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那种混合着陈旧木头香和淡淡烟草味的独特气息。每一个场景的描绘都无比细腻,仿佛作者用画笔而非文字在勾勒着那些人物的灵魂。那些角色的对话,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暗流涌动,字里行间藏着千言万语的无奈与挣扎。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时间流逝的处理方式,它不是线性的、刻板的,而更像是记忆的碎片在脑海中跳跃,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却总能精准地击中你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那块地方。读完之后,那种挥之不去的失落感和一丝微弱的希望交织在一起,让人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自己也曾在那个特殊的角落里,默默地陪伴着那些寂寞的灵魂。这本书的节奏很独特,它不急不躁,让你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每一个细节,去体会那种深入骨髓的孤独感,但同时又有一种奇特的治愈力量,像是在冰冷的冬夜里,为你递上了一杯温热却略带苦涩的饮品。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阅读体验,简直就是一场洗涤心灵的旅程。我总觉得,那些生活中不愿提及的、被我们匆匆略过的情绪——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怅惘、那种面对巨大变故时本能的麻木——都在这本书里得到了最诚实的记录。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环境”的方式,那个特定的地点,它不仅仅是一个背景,它简直就是另一个活生生的角色,有着自己的呼吸和脾气。光线的变化、季节的更迭,都与人物的命运紧密地纠缠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宿命般的关联。每一次阅读,我都能从中发现一些新的东西,就好像你反复打磨一块石头,它原本粗糙的棱角在你的触摸下,逐渐显露出温润的光泽。它的文字是诗意的,但又带着一种扎根于现实的粗粝感,这种矛盾的结合恰恰是其魅力的所在。这本书的厚度并不算惊人,但它所蕴含的精神密度,却足以让人沉浸其中数日,并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的人生轨迹与其中人物的相似与不同。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扔的书,它更像是需要被珍藏起来的旧照片,时不时地拿出来,就能重新唤起那份特定的心境。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阅读过程中,我好几次停下来,只是盯着空白的页面发呆,试图消化刚刚读到的那些句子。这本书的“力量”在于它的“留白”。作者深谙“少即是多”的艺术,许多关键的情感冲突和人物的内心转变,都是通过省略、通过人物之间的沉默来完成的。这种处理方式极其高明,它迫使读者必须主动参与到叙事中来,去填补那些没有说出口的部分,从而使得每个人读出来的“故事”都会有一点点私人的色彩。它探讨的主题非常深刻,关于失去、关于记忆的不可靠性、关于人与人之间那层永远无法完全穿透的壁垒。我最欣赏它的文学性,它的句子结构复杂而不晦涩,充满了古典韵味,但情感内核却是现代人都能感同身受的。它不是一本轻松读物,需要你全身心地投入,去感受那种缓慢渗透的悲伤,但这种投入绝对是值得的,因为它给予的回报是极大的精神满足感和一种超越日常的审美体验。看完后,我感觉自己的语言库都被拓宽了,对“美”的定义也变得更加宽广和包容。
评分这本书我是期待了很久,只是简单看了下作者的生平,就已经能知道这本书存在于世的意义有多大了。虽微小但不寂灭,虽短暂却永恒!
评分,
评分好评
评分非常好的一本书
评分好评
评分好好好好好
评分送朋友的 结果书虽正版 但是外面脏脏的 有些磕碰 心塞
评分速度一如既往的快,回头细读再评。。
评分速度一如既往的快,回头细读再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