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与行动》是研究早期现代情感理论的破冰之作,它探索了情感在十七世纪哲学家对人类心灵与身体的认知中占据何种地位,以及十七世纪哲学家认为情感在理知与行动中发挥着何种作用。对激情的兴趣弥漫在十七世纪哲学中的每一个研究领域,甚至成为了霍布斯、笛卡尔、马勒伯朗士、斯宾诺莎、巴斯噶、洛克等泰斗的哲学理论的中心议题。然而,在今人对早期现代思想的研究中,鲜有学者关注这个主题。
苏珊?詹姆斯纵览了古典时代和中世纪关于激情的学术遗产,阐明了它们是怎样被吸纳到十七世纪的各种新哲学理论之中的。她考察了情感与意志、与知识、与理解、与欲望、与能力的关系,对当时的哲学王国各等人物的大量著作进行了全新的分析和解读,并确立了一个事实:若欲全面了解这些作者,就必须将他们对人类情感生活的讨论纳入考虑。此外,《激情与行动》还探究了当代关于思维与肉体、情感与知识之间关系的讨论,尤其是女性主义哲学领域内的讨论。这份开拓性的研究使我们重新理解了人类关于心灵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也为十七世纪如火如荼的情感研究提供了完整的历史语境。
苏珊·詹姆斯,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哲学系教授,到剑桥大学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到康涅狄格大学任教两年,后返回剑桥大学戈登学院任哲学系讲师,2000年加入伯克贝克学院,先后到以色列、德国、澳大利亚和美国开展研究工作,2013-2014年到普林斯顿大学人类价值研究中心任劳伦斯·S.洛克菲勒访问院士。
这本书的结构处理得非常巧妙,它没有按照哲学家简单的时间顺序来排列,而是围绕几个核心的议题——如“自然状态下的欲望”、“道德情感的起源”以及“神学对情感的约束”——进行多角度的交叉分析。这种网状的叙事结构,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尽管不同的思想家使用了不同的术语,但他们实际上都在试图回答同一个根本问题:我们如何才能在不被自身本能吞噬的情况下,建立一个可持续的、有道德约束力的社会秩序?例如,作者对帕斯卡尔那几段关于“人类的伟大与卑微”的论述的解读,似乎超越了单纯的宗教忏悔,而是将其提升到了一个认识论的高度——即人类心智的局限性本身就是其深刻性的体现。这种对文本的深度挖掘和重构,让老生常谈的主题焕发出新的光彩。我感觉作者的笔触如同外科手术刀一般精准,剥开了十七世纪哲学的表面光鲜,直指其内部关于人类本质的焦虑。
评分我原以为这是一本枯燥的纯粹的哲学史梳理,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成功地将十七世纪的哲学辩论——关于自由意志、关于灵魂与机械论的关系——与我们当代对情绪管理和心理健康的探讨产生了某种奇妙的共鸣。书中对早期经验主义者如何看待“习惯”对情感的塑造作用的分析,尤其发人深省。它揭示了,早在科学革命时期,哲学家们就已经在试图理解行为模式的固化如何影响一个人的道德倾向和幸福感。这种超越时代的洞察力,使得这部作品不仅仅是对过去思想的记录,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现代人自身面对内心冲突时的挣扎。作者的论述犹如一位技艺高超的建筑师,不仅描绘了十七世纪思想的宏伟蓝图,更细致地展示了构成其地基的那些关于人类激情与意志的坚硬砖石。
评分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似乎对十七世纪思想家们在处理“理性”与“非理性”二元对立时的微妙挣扎,进行了极其细腻的刻画。不同于一般将该时期的哲学视为纯粹的理性胜利的解读,这本书展现了笛卡尔在尝试将心灵与身体明确区分后,如何又不得不面对激情作为一种“身体的扰动”如何影响到清晰的判断。比如,对马勒伯朗什“因果论”中对意志自由的讨论,这本书似乎提供了新的解读路径,它似乎暗示了,尽管他们力图建立宏大的形而上学体系,但人类的日常经验——那些突如其来的恐惧、无法抑制的爱恋或嫉妒——始终是理论中最难被消化的“异物”。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中穿插的历史背景细节,这些细节帮助我理解,当时的宗教改革余波、新兴的科学方法论是如何共同塑造了哲学家们对“人类灵魂状态”的界定。这种将哲学理论放置于具体历史脉络中考察的写法,使得原本抽象的思辨变得触手可及,避免了将历史人物“悬置”于真空中的刻板印象。
评分这部作品的标题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张力,让人不禁好奇作者是如何在“激情”这种内在的、主观的体验与“行动”这种外在的、可观察的行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的。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处理这种古典与现代思潮的交汇点。十七世纪,那是一个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激烈碰撞的时代,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为心灵设定了清晰的边界,而霍布斯却在政治哲学中强调了人类欲望和恐惧(即激情)如何驱动社会结构。我特别关注作者是否深入探讨了斯宾诺莎的“伦理学”中对情感的几何学式理解,他如何试图将情感还原为纯粹的、可计算的实体。这种试图用严密的逻辑系统去规范或解释人类最混沌的部分,本身就是那个时代哲学家们最引人入胜的努力。我希望看到对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如何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内在的心灵状态与外在世界的互动,以及洛克在经验论的框架下,如何看待感觉和反思如何构建我们的情感世界。这部书能否成功地梳理出,在那个理性至上的年代,哲学家们是如何一方面试图驯服情感的野性,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情感是所有人类经验的根本驱动力,这才是最值得称道之处。期待作者能提供一个既全面又富有洞察力的视角来审视这段思想史。
评分从文风上看,这本书非常具有学者的严谨性,但又不失引人入胜的叙事节奏。它没有采用那种晦涩难懂的学院派语言,反而通过对关键文本的精妙引用和深入阐释,构建了一种既有深度又易于理解的阅读体验。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像洛克关于“观念的形成”与“痛苦厌恶”之间的关系时,所展现出的逻辑清晰度。书中似乎反复强调了一个观点:十七世纪的哲学家们,无论他们自诩多么理性,其最终目的往往是为了在“无序的自然”与“期望的社会”之间找到一个能够安放人类情感的稳固基石。如果说笛卡尔是用“我思”来确定自我,那么这本书则在探究,在“我思”的背后,究竟是何种“情感的驱动力”在推动着思考本身。这是一种对传统理解的温柔的反叛,它要求我们重新审视那个被过度美化的“理性时代”。
评分还不错
评分很不错的书,值得一读。
评分很有意思的研究,翻译还不错
评分很有意思的研究,翻译还不错
评分很有意思的研究,翻译还不错
评分很不错的书,值得一读。
评分有点小贵,但书不错。
评分非常不错的书,很快到货。快递师傅辛苦了
评分买的多了,统一评价了,京东上购买图书感觉越来越好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