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与行动:十七世纪哲学中的情感

激情与行动:十七世纪哲学中的情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苏珊·詹姆斯 著,管可秾 译
图书标签:
  • 十七世纪哲学
  • 情感哲学
  • 激情
  • 行动理论
  • 理性与情感
  • 斯宾诺莎
  • 笛卡尔
  • 霍布斯
  • 早期现代哲学
  • 伦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3954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1613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激情与行动》是研究早期现代情感理论的破冰之作,它探索了情感在十七世纪哲学家对人类心灵与身体的认知中占据何种地位,以及十七世纪哲学家认为情感在理知与行动中发挥着何种作用。对激情的兴趣弥漫在十七世纪哲学中的每一个研究领域,甚至成为了霍布斯、笛卡尔、马勒伯朗士、斯宾诺莎、巴斯噶、洛克等泰斗的哲学理论的中心议题。然而,在今人对早期现代思想的研究中,鲜有学者关注这个主题。

苏珊?詹姆斯纵览了古典时代和中世纪关于激情的学术遗产,阐明了它们是怎样被吸纳到十七世纪的各种新哲学理论之中的。她考察了情感与意志、与知识、与理解、与欲望、与能力的关系,对当时的哲学王国各等人物的大量著作进行了全新的分析和解读,并确立了一个事实:若欲全面了解这些作者,就必须将他们对人类情感生活的讨论纳入考虑。此外,《激情与行动》还探究了当代关于思维与肉体、情感与知识之间关系的讨论,尤其是女性主义哲学领域内的讨论。这份开拓性的研究使我们重新理解了人类关于心灵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也为十七世纪如火如荼的情感研究提供了完整的历史语境。


作者简介

苏珊·詹姆斯,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哲学系教授,到剑桥大学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到康涅狄格大学任教两年,后返回剑桥大学戈登学院任哲学系讲师,2000年加入伯克贝克学院,先后到以色列、德国、澳大利亚和美国开展研究工作,2013-2014年到普林斯顿大学人类价值研究中心任劳伦斯·S.洛克菲勒访问院士。


目录

插图目录
文本说明
第一章 导论:激情与哲学

第一部分
第二章 亚里士多德论激情与行动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亚里士多德主义灵魂理论中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第三章 阿奎那论激情与行动
托马斯主义形而上学中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托马斯主义灵魂理论中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第四章 后亚里士多德主义的激情与行动
摈弃亚里士多德主义激情理论
反思激情与行动

第二部分
第五章 解决界线问题:笛卡尔和马勒伯朗士
笛卡尔论灵魂
笛卡尔论激情
马勒伯朗士重新定位激情
马勒伯朗士论激情与决意
第六章 心灵激情与肉体激情的同一:霍布斯和斯宾诺莎
霍布斯:思想作为运动
霍布斯:激情作为渴望
斯宾诺莎:肉体与心灵的同一
激情与努力

第三部分
第七章 激情与谬误
谬误与投射
时间和比例的谬误
反复无常之谬
第八章 冷静的真知
可感观念与可知观念
智性情感
笛卡尔:快乐的决意
斯宾诺莎:快乐的理解
第九章 劝服术的价值
知识与力量
艰涩的理知规则
第十章 知识即情感
知识即意志
爱即最高知识
知识、爱,及力量

第四部分
第十一章 冲突的力量:笛卡尔主义行动理论
决意、激情,及行动
改变行动先导
第十二章 权衡与激情
一体化的心灵和自愿的行动
为决意张目
主动思想与被动思想的式微

参考文献
索引

精彩书摘

  《激情与行动:十七世纪哲学中的情感》:
  将诸般激情诠释为感性灵魂的诸般能力,这种诠释对于亚里6士多德主义哲学家而言,笃定有两个重要的蕴义。第一,由于它将激情定位于灵魂的接受性部分,也就是那个能产生知觉和渴望、以此将主体与他物联系起来的部分,所以它确立了一种将激情解释为被动的合理性。第二,它确保了人类的激情是灵一肉合成体的状态——激情不仅包括被我们鉴别为爱、嫉妒、希望等等的感情,也包括与这些感情必然相连的肉体变化。一旦对激情作如是观,亚里士多德主义哲学便灵活地处理了激情的一个仍被早期现代哲学家认为极其重要的特点。激情作为感性灵魂的属性,既是物理的,又是心理的——如果执意要区分的话。肉体运动饱含着感情,感情又被体现为丰富多彩的肉体表征。有些肉体表征可以形诸语言,例如吓得面如土色、悲伤得麻木等,也有些肉体表征难以名状。
  亚里士多德主义激情观的这些长处,是它得以继续流行于整个十七世纪的原因之一(例如当时的很多作者继续重申阿奎那论述的激情的主要特点,并复制阿奎那的激情分类)。然而这些长处也并非无懈可击,因为时至十七世纪,它们赖以成为长处的前提学说已经广受质疑。反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呼声在此期间迅速变成了标准话语,虽然不是主要针对经院主义的激情理论,但是对之产生的可能后果也颇为严重,足以使具有系统主义倾向的哲学家们惴惴不安。一种对经院学者之积习的不满情绪,首先在自然哲学领域浮出了水面,它在那里激发了一系列关于物体以及关于肉体与心灵之间关系的全新阐述。反过来,这番变革重新燃起了人们对激情的哲学兴趣,也引起了一种从最基础的环节反思什么是激情的需要。激情是灵魂的何种状态?激情又是肉体的何种状态?如果激情既是灵魂的状态,又是肉体的状态,那么这两个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在尝试回答这些问题时,很多人都顺应了一种废除已经过时的亚里士多德主义信条的需要。但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在另一个方面,即使是一些最匠心独运的激情理论家,也仍在直接或间接地利用这个古老传统的某些部分,因此在他们的著作中,延续性抵偿了标新立异。此外,将新哲学延伸到激情领域的计划有时会遇到一些问题,它们给某些作为新哲学核心的形而上学和物理学观点投上了疑云。所以在一部分作者看来,激情问题是破坏性的,正像激情本身的性质那样,是惹麻烦的马后炮,威胁了系统性哲学的秩序和纯度。
  ……
《情感的迷宫:十九世纪文学中的爱恨纠葛》 十九世纪,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变迁交织,人类的情感世界也以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深度,在文学的画布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如果说十七世纪的哲学探索以理性的棱角雕琢着情感的轮廓,试图理解其本质与逻辑,那么十九世纪的文学则如同一个巨大的迷宫,将情感的千丝万缕编织成一张错综复杂却又引人入胜的网。本书《情感的迷宫:十九世纪文学中的爱恨纠葛》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这个迷宫,剖析那些最扣人心弦、最触及灵魂的情感景观,特别是那些纠缠不清的爱与恨。 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定义了十九世纪文学的巨匠们,从浪漫主义的澎湃激情到现实主义的冷静审视,再到象征主义的朦胧诗意。在他们笔下,情感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象的人物、生动的场景、跌宕起伏的情节。本书将围绕“爱”与“恨”这两个核心情感展开,它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共同塑造着个体命运与社会图景。 爱,在十九世纪的文学中,呈现出令人目眩神迷的多重面貌。 首先,是炽热的、超越世俗的浪漫之爱。在早期浪漫主义的作品中,爱往往被描绘成一种神圣的、理想化的力量,足以颠覆社会规范,甚至对抗死亡。爱人被赋予了天使般的纯洁与美好,他们的相遇如同命中注定,他们的分离则是一场撕心裂肺的悲剧。例如,我们将会看到席勒笔下《强盗》中卡尔与艾米丽之间,即便身处乱世,也未能磨灭的至死不渝的爱情;或是拜伦诗歌中那些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英雄,他们的激情如同燃烧的火焰,照亮了黑暗的时代。这种爱,是对理性束缚的反叛,是对个体情感自由的极致追求。它不惧怕牺牲,不畏惧阻碍,只忠于内心最深处的悸动。 其次,是充满挣扎与妥协的现实之爱。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的视角逐渐转向了更贴近现实的生活。现实主义作家们开始审视爱情在社会阶层、经济压力、家庭责任等现实因素下的脆弱与变形。我们将在福楼拜的《包法叶夫人》中,看到艾玛对理想爱情的幻灭,以及她在平庸生活中对激情的一再渴求,最终如何被欲望吞噬;在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在道德与爱情之间的痛苦抉择,以及她最终被社会抛弃的悲剧命运,无不深刻地揭示了现实对爱情的残酷挤压。这种爱,不再是纯粹的理想,而是掺杂着现实的考量、社会的评判,以及个体欲望的挣扎。它教会我们,爱情的甜蜜背后,往往隐藏着辛酸与代价。 再者,是幽微的、难以言说的内在之爱。象征主义的兴起,为文学带来了更加内敛和神秘的情感表达。爱不再是直白的倾诉,而是通过意象、象征、氛围来暗示和传递。波德莱尔的诗歌中,那种对“异乡”的向往,对“忧郁之花”的迷恋,以及对死亡的隐秘渴望,都可以被视为一种变形的、难以捉摸的爱。这种爱,可能源于对现实的不满,对理想世界的追寻,也可能是对生命本身某种深刻体验的表达。它模糊了爱与失落、美与丑、生与死的界限,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哲思与感伤的内心世界。 与之相伴相生的,是同样复杂而极端的“恨”。 在十九世纪的文学中,恨往往是爱的另一面,是爱被压抑、被扭曲、被背叛后滋生的毒藤。 报复性的恨,常常是激情的催化剂。它源于深刻的伤害、不公的对待,或是对逝去之物的强烈不甘。例如,在狄更斯的作品中,那些被社会遗弃、被压迫的底层人物,他们的恨意如同暗夜中的火星,一旦点燃,便会引发惊天动地的复仇。《孤雏泪》中奥利弗所经历的磨难,以及他内心深处的呐喊,都饱含着对不公的恨意。这种恨,是对压迫的反击,是对尊严的捍卫,有时甚至会演变成摧毁一切的冲动。 嫉妒的恨,是爱情最阴暗的伴侣。当爱被他人染指,当期望被无情打破,嫉妒便如同毒蛇般缠绕心头,将原本美好的情感扭曲成病态的占有欲和毁灭欲。在许多十九世纪的戏剧和小说中,我们都能看到角色因为嫉妒而走向疯狂,做出种种不计后果的举动。奥赛罗的悲剧,便是一个经典的例子,他对苔丝狄蒙娜的爱,最终被伊阿古的谎言扭曲成嫉妒的怒火,导致了两个生命的毁灭。 社会性的恨,则指向那些制造不公、压迫他人的权力结构或群体。这种恨,可能源于阶级矛盾、民族冲突,或是对某种意识形态的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兴起,为文学注入了更强烈的阶级斗争的视角,很多作品都体现了劳动人民对资本家、地主的恨意,以及对建立更公平社会的向往。例如,雨果在《悲惨世界》中的描绘,便充满了对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的控诉,以及底层人民在绝望中滋生出的某种反抗的恨意。 更深层次的,是对生命无常、命运不公的绝望之恨。 许多作品都展现了角色在经历巨大痛苦和失落后,对整个世界产生的疏离和厌弃。他们不再单纯憎恨某个人或某个群体,而是将这种恨意投射到整个存在,甚至是对生命本身的怀疑。这种恨,是成熟的标志,也是一种极度的悲观,它让角色在孤独与绝望中走向自我毁灭,或是以一种冷漠的姿态面对一切。 本书将通过精选十九世纪的经典文学作品,如简·奥斯汀对婚姻与爱情的洞察,勃朗特姐妹对情感激烈的描绘,巴尔扎克对社会众生相的刻画,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性深渊的挖掘,等等,来层层剥开这些情感的复杂肌理。我们将分析作家如何运用叙事结构、人物塑造、语言风格等文学手段,将这些抽象的情感转化为生动的故事,引起读者的共鸣,引发读者的思考。 《情感的迷宫:十九世纪文学中的爱恨纠葛》不仅是一次文学的阅读之旅,更是一次对人类情感世界深邃的探索。它将引导读者重新审视那些在时间长河中熠熠生辉的作品,理解那些在文学史册中留下浓墨重彩的名字,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洞察在文学的映照下,我们自身情感的脉络与轨迹。在十九世纪这片情感的沃土上,爱与恨交织缠绵,谱写出永恒的人性悲歌,也留下最动人的生命赞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处理得非常巧妙,它没有按照哲学家简单的时间顺序来排列,而是围绕几个核心的议题——如“自然状态下的欲望”、“道德情感的起源”以及“神学对情感的约束”——进行多角度的交叉分析。这种网状的叙事结构,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尽管不同的思想家使用了不同的术语,但他们实际上都在试图回答同一个根本问题:我们如何才能在不被自身本能吞噬的情况下,建立一个可持续的、有道德约束力的社会秩序?例如,作者对帕斯卡尔那几段关于“人类的伟大与卑微”的论述的解读,似乎超越了单纯的宗教忏悔,而是将其提升到了一个认识论的高度——即人类心智的局限性本身就是其深刻性的体现。这种对文本的深度挖掘和重构,让老生常谈的主题焕发出新的光彩。我感觉作者的笔触如同外科手术刀一般精准,剥开了十七世纪哲学的表面光鲜,直指其内部关于人类本质的焦虑。

评分

我原以为这是一本枯燥的纯粹的哲学史梳理,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成功地将十七世纪的哲学辩论——关于自由意志、关于灵魂与机械论的关系——与我们当代对情绪管理和心理健康的探讨产生了某种奇妙的共鸣。书中对早期经验主义者如何看待“习惯”对情感的塑造作用的分析,尤其发人深省。它揭示了,早在科学革命时期,哲学家们就已经在试图理解行为模式的固化如何影响一个人的道德倾向和幸福感。这种超越时代的洞察力,使得这部作品不仅仅是对过去思想的记录,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现代人自身面对内心冲突时的挣扎。作者的论述犹如一位技艺高超的建筑师,不仅描绘了十七世纪思想的宏伟蓝图,更细致地展示了构成其地基的那些关于人类激情与意志的坚硬砖石。

评分

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似乎对十七世纪思想家们在处理“理性”与“非理性”二元对立时的微妙挣扎,进行了极其细腻的刻画。不同于一般将该时期的哲学视为纯粹的理性胜利的解读,这本书展现了笛卡尔在尝试将心灵与身体明确区分后,如何又不得不面对激情作为一种“身体的扰动”如何影响到清晰的判断。比如,对马勒伯朗什“因果论”中对意志自由的讨论,这本书似乎提供了新的解读路径,它似乎暗示了,尽管他们力图建立宏大的形而上学体系,但人类的日常经验——那些突如其来的恐惧、无法抑制的爱恋或嫉妒——始终是理论中最难被消化的“异物”。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中穿插的历史背景细节,这些细节帮助我理解,当时的宗教改革余波、新兴的科学方法论是如何共同塑造了哲学家们对“人类灵魂状态”的界定。这种将哲学理论放置于具体历史脉络中考察的写法,使得原本抽象的思辨变得触手可及,避免了将历史人物“悬置”于真空中的刻板印象。

评分

这部作品的标题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张力,让人不禁好奇作者是如何在“激情”这种内在的、主观的体验与“行动”这种外在的、可观察的行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的。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处理这种古典与现代思潮的交汇点。十七世纪,那是一个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激烈碰撞的时代,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为心灵设定了清晰的边界,而霍布斯却在政治哲学中强调了人类欲望和恐惧(即激情)如何驱动社会结构。我特别关注作者是否深入探讨了斯宾诺莎的“伦理学”中对情感的几何学式理解,他如何试图将情感还原为纯粹的、可计算的实体。这种试图用严密的逻辑系统去规范或解释人类最混沌的部分,本身就是那个时代哲学家们最引人入胜的努力。我希望看到对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如何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内在的心灵状态与外在世界的互动,以及洛克在经验论的框架下,如何看待感觉和反思如何构建我们的情感世界。这部书能否成功地梳理出,在那个理性至上的年代,哲学家们是如何一方面试图驯服情感的野性,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情感是所有人类经验的根本驱动力,这才是最值得称道之处。期待作者能提供一个既全面又富有洞察力的视角来审视这段思想史。

评分

从文风上看,这本书非常具有学者的严谨性,但又不失引人入胜的叙事节奏。它没有采用那种晦涩难懂的学院派语言,反而通过对关键文本的精妙引用和深入阐释,构建了一种既有深度又易于理解的阅读体验。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像洛克关于“观念的形成”与“痛苦厌恶”之间的关系时,所展现出的逻辑清晰度。书中似乎反复强调了一个观点:十七世纪的哲学家们,无论他们自诩多么理性,其最终目的往往是为了在“无序的自然”与“期望的社会”之间找到一个能够安放人类情感的稳固基石。如果说笛卡尔是用“我思”来确定自我,那么这本书则在探究,在“我思”的背后,究竟是何种“情感的驱动力”在推动着思考本身。这是一种对传统理解的温柔的反叛,它要求我们重新审视那个被过度美化的“理性时代”。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很不错的书,值得一读。

评分

很有意思的研究,翻译还不错

评分

很有意思的研究,翻译还不错

评分

很有意思的研究,翻译还不错

评分

很不错的书,值得一读。

评分

有点小贵,但书不错。

评分

非常不错的书,很快到货。快递师傅辛苦了

评分

买的多了,统一评价了,京东上购买图书感觉越来越好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