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校订版)/中华现代学术名著6

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校订版)/中华现代学术名著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治心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宗教思想史
  • 宗教史
  • 中国哲学
  • 学术著作
  • 文化史
  •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
  • 历史
  • 思想史
  • 校订版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00144
版次:1
商品编码:1186685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我国著名学者王治心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作者分六章,叙述了从上古以迄近今中国宗教思想演变的历史,各章节如下:第一章绪论,第二章三代时宗教思想,第三章秦汉时的宗教思想,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的宗教思想,第五章唐宋元时的宗教思想,第六章明清及近代的宗教思想。作者特别注重在周秦以后思想上的变迁,在周秦以前所采取的史料,认为比较不可置信的,概不列入;间有引用古书之处,亦以怀疑态度出之。这部著作可以说是我国宗教史研究上的一本奠基性的著作。

作者简介

  王治心,本名王树声,1881年出生于浙江吴兴县,辛亥革命后,王治心受聘为上海兴华报 (Chinese Christian Advocate)编辑。1921年起,他出任南京金陵神学院中国哲学教授,并曾兼任院刊《金陵神学志》的编辑。1926年,王治心受中华基督教文社所聘担当《文社月刊》的主编。1928年前往福建协和文理学院讲授中国文学,不久任文学院院长。1934年,王治心返回上海,任职沪江大学国文系主任。1948年自沪江大学退休后,受聘为金陵神学院中国文化与教会史教授,并出任《金陵神学志》主编。新中国成立后,王治心执教不辍,1957年二度荣退后移居北京,1968年去世。

目录

陈序
自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何谓宗教思想
一 宗教思想与宗教
二 宗教思想与哲学
三 宗教思想与伦理
四 宗教思想与民族生活
五 其他
第二节 中华民族与宗教
一 汉族的来源
二 中华民族的特性
三 中华民族对于宗教的态度
第三节 中华民族宗教的起源
一 图腾崇拜
二 庶物崇拜与群神崇拜
三 开辟的神话
四 感生的神话
五 巫觋与卜筮

第二章 三代时的宗教思想
第一节 宗教生活概况
一 神示鬼彪的崇拜
二 宗教思想的变迁
三 宗教思想的两条路
第二节 夏商的宗教
一 对天的虔祀
二 祀天的整顿
三 夏禹的得天眷
四 祀祖的起源
五 殷人的信鬼
第三节 周代宗教思想的变迁
一 明堂制度与宗教
二 天道观念的变迁
三 春秋战国学者的宗教思想
四 祭祖的意义与改变
五 宗教思想的伦理化
附录 (一)《中庸》中的宗教思想
(二)《楚辞》中的宗教思想

第三章 秦汉时的宗教思想
第一节 宗教生活概况
一 迷信的产生
二 佛道的影响
第二节 制度宗教与迷信
一 佛教的输入与传布
二 道教的产生与分派
三 谶纬学与迷信
第三节 厌世思想的发端
一 厌世思想与老庄
二 厌世思想与佛教
三 厌世思想与当时文学家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的宗教思想
第一节 宗教生活概况
一 东汉以后思想转变的原因
二 道佛思想的发展
三 南北朝的风气
第二节 魏晋的人生观
一 清谈派的影响
二 纵乐人生的倾向
第三节 佛教的特兴
一 佛徒的翻译事业
二 帝王的信佛
三 佛道的混合
四 佛道的争端
第四节 佛教思想的影响
一 灵魂存灭的讨论
二 三教同源说
三 佛教宗派的产生

第五章 唐宋元的宗教思想
第一节 宗教生活概况
一 外来宗教的影响
二 佛道的继续传布
第二节 景教的输入与传布
一 景教为何种宗教
二 景教与基督教
三 景教与佛教的关系
四 景教在中国的传布情形
第三节 回教的输入与影响
一 回教的创始与入华
二 回教的教义
三 回教在中国的影响
第四节 儒佛道的相互关系
一 对天的讨论
二 辟佛的言论与反驳
三 理学与佛教的关系
四 佛教的全盛与高僧
五 帝王与道教
第五节 也里可温教的传布
一 也里可温与景教的关系
二 也里可温兴盛的一斑
三 也里可温与佛道的争端

第六章 明清及近代的宗教思想
第一节 宗教生活概况
一 佛道的衰落
二 基督教的宣传
三 思想解放与趋势
第二节 耶稣会的输入与传布
一 耶稣会的输入
二 教士的著作与事业
三 教士在科学上的贡献
四 非教风潮与天主教的衰落
第三节 基督新教百年来的情形
一 马礼逊的来华
二 基督新教的扩充
三 反教的风潮
四 最近基督教的事业与影响
第四节 太平天国与宗教
一 太平天国的兴起
二 太平军队的宗教化
三 太平天国的失败
第五节 宗教思想的变迁
一 秘密社会中的宗教
二 科学思想与宗教
三 反宗教运动
四 宗教思想的新趋势
王治心先生学术年表
提要钩玄高屋建瓴——王治心先生《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读后读后

精彩书摘

  《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校订版)/中华现代学术名著6》:
  他们称这个“自然”为“道”,老子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强名之日大。”“道”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所以他又说一个“无”字,“无”不是“没有”,乃是不可知,所以又叫它“玄牝”。但是这个不可知的“无”中,就是天下万物所从出的根源,故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法道,道法自然”,那就可以知道“道等于有,自然等于无”了。这个自然,是超时间与空间的,老子说“天乃道,道乃久”,是说道不受时间限制的;又说“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字之日道,强名之日大”,是说道不受空间的限制的。一个“久”字,一个“大”字,可以做超时间空间的形容词,庄子也是这样,在这里不必再引证了。
  “自然”是宇宙的实在,而不是宇宙的现象,但自然既是“无”的性质,只好从现象去推求。老子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见《老子》十六章)庄子说:“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纲维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见《庄子·天运》篇)庄子这一套问句,好像他在这个问题上有些弄不明白,所以他又说:“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其有真君存焉”(皆见《庄子·齐物论》)。他既然题它的名叫真宰、真君,那末,似乎他承认天地间有个有意志的上帝;其实不然,他们都不过是从现象上去观察实在,对于这个实在到底怎么样,只落到一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的结论。
  ……
《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校订版)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6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中国宗教思想发展历程的一次系统性梳理与深度探究。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勾勒出中国宗教思想从萌芽、形成、发展到演变的完整图景,重点考察了儒、释、道三教在中国社会文化中的相互影响、融合与创新,并触及了民间信仰、少数民族宗教等多元文化元素。全书力求在史料考证严谨的基础上,展现中国宗教思想的独特精神特质及其对中华文明的深远塑造。 第一章:中国宗教思想的早期形态与奠基 本章追溯中国宗教思想的源头,深入探讨上古时期的原始宗教观念。从甲骨文中窥探殷商时期的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以及对鬼神世界的早期认知。重点分析《周易》所蕴含的朴素的宇宙生成论和辩证思想,以及其对后世哲学和宗教观念的奠基性作用。同时,对西周时期的“天命”观及其政治、伦理意义进行阐释,揭示其从自然崇拜向伦理道德观念的初步转化。本章还将考察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中与宗教相关的萌芽,例如墨家兼爱非攻中的泛爱思想,以及道家对“道”的本体性思考,为理解后续宗教思想的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章:儒家思想的宗教维度与道德化历程 本章聚焦于儒家思想中蕴含的宗教精神及其演变。从孔子的“敬天事鬼”、“未知生,焉知死”等态度出发,分析儒家对“天”的理解,以及其与现实政治、人生伦理的紧密结合。深入探讨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浩然之气”等思想,揭示儒家如何将宇宙精神内化为个体道德修养的动力。重点分析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的形成及其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宗教观念的影响,标志着儒家思想的官方化与神学化。最后,考察宋明理学如何对儒家思想进行重塑,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过程与内在的精神追求相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对宇宙本体和人生价值的宗教性追问。 第三章:道家思想的宗教化与内在修炼 本章旨在阐释道家思想从哲学流派向宗教形态的转变过程。从老子《道德经》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出发,分析其对宇宙本体、人生境界的独特见解。深入探讨庄子《庄子》中“逍遥游”、“齐物论”等篇章所展现的超越世俗、精神自由的理想,以及其对生命、死亡的豁达态度。重点考察道教的形成,特别是早期道教如太平道、五斗米道的出现,分析其如何吸纳黄老之学,并融入民间信仰、方术、养生等元素,形成一套完整的教义、仪式和组织体系。本章还将梳理道教内丹学、外丹学的发展,探讨其如何通过修炼达到天人合一、长生不老的目的,揭示道教对个体精神解放与生命超越的追求。 第四章:佛教的传入、本土化与中国化 本章深入探讨佛教如何传入中国,并在中国社会文化中扎根、发展并最终实现中国化的过程。分析佛教传入初期,其与中国传统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例如对“无”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格义”等方式解释佛陀教义。重点考察佛教在中国南北朝、隋唐时期的鼎盛发展,各宗派如禅宗、净土宗、天台宗、华严宗等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它们如何将印度佛教的根本思想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情感需求相结合。详细阐释禅宗“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教义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广泛影响,以及净土宗“信愿行”的普度众生理念如何契合了中国民众的宗教情感。同时,分析佛教如何在中国哲学、艺术、文学等领域留下深刻印记,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章:三教融合与中国宗教思想的多元格局 本章着重分析儒、释、道三教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并存、相互影响、不断融合的复杂关系。探讨“三教归一”的思想趋势,以及明清时期“三教合一”的理论构建,例如王阳明的心学如何吸纳了禅宗的某些观念,以及民间出现的“三教合一”社团。分析三教在政治、社会、伦理、艺术等层面的互动,例如儒家作为官方意识形态,道教和佛教则在民间信仰和社会救济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本章还将触及中国民间信仰的强大生命力,以及其如何成为承载和传播宗教观念的重要载体,例如对土地神、灶神、观音菩萨等神灵的普遍崇拜。同时,对早期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本土宗教思想的互动进行简要梳理,勾勒出中国宗教思想的多元共存格局。 第六章:近代中国宗教思想的挑战与演变 本章将目光投向近代中国,分析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宗教思想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发生的深刻演变。探讨西方科学、民主思想对传统宗教观念的冲击,例如唯物主义思潮的兴起,以及对神权、迷信的批判。分析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反思传统宗教,一部分人试图将其与现代性相结合,例如“宗教改良”的思潮,试图在中国传统宗教中寻找与现代社会相契合的精神资源。同时,考察新兴宗教的出现,以及传统宗教如何适应时代变迁,例如佛教的现代化尝试。本章还将触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宗教思想的影响,以及中国共产党对宗教的政策和认识的演变。 第七章:中国宗教思想的精神特质与当代价值 本书的最后一章,对中国宗教思想的核心精神特质进行总结与提炼,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总结中国宗教思想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因果轮回”、“慈悲济世”等普遍观念,以及其对个体与社会、精神与物质、现世与来世的辩证理解。分析中国宗教思想所体现的包容性、灵活性与实用性,以及其如何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探讨中国传统宗教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文化传承、提升个体精神境界等方面的当代价值,并展望其在未来的发展可能性。 通过以上章节的论述,本书力图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系统、深入的中国宗教思想发展脉络,展现其丰富性、复杂性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普通爱好者的角度来说,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的知识量,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思考的范式。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当代社会现象或个人信仰选择时,潜意识里已经代入了书中建立起来的那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历史参照系。它培养了一种“拉远景”的能力,使得眼前的困惑不再显得那么孤立无援。这本书的“校订版”标识也让人感觉安心,知道自己接触到的是经过时间检验和专家审视的、更加精炼和准确的版本。它是一份沉甸甸的礼物,不仅送给了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更送给了所有试图理解自身文化根基的人。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选用了略带复古感的米黄色调,字体排版既有传统学术著作的严谨,又不失现代设计的简洁明快,特别是“中华现代学术名著”这个系列标识,带着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和对知识的敬畏。内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触感温润,印刷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整体来看,这本书的实体制作水平,完全对得起它所承载的内容的重量。这种对细节的打磨,体现了出版方对经典学术成果的尊重,也让捧读的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简单的信息获取。很多时候,一本好书的价值,首先就从它能给读者带来的这种“仪式感”中开始建立起来的。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经典的学术作品,以这样精良的形制呈现出来。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醍醐灌顶的地方,在于它对于“变”与“不变”的深刻洞察。很多关于宗教和思想史的研究,容易陷入一种“孤立发展”的叙事陷阱,把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描绘成一个自洽的系统。然而,这部作品却成功地揭示了隐藏在看似断裂的历史更迭之下的那条清晰的、流动的思想脉络。我能清晰地看到,早期的某些思想萌芽,是如何在后世的土壤中被重新解读、吸收,并最终演化出新的形态。这种动态的历史观,彻底改变了我对传统历史进程的机械化理解,让我意识到思想的传承并非简单的继承,而是一个充满张力和创造性的重塑过程。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论述方法上展现出极高的成熟度。他似乎总能找到那个最恰当的切入点,将那些看似抽象、晦涩的古代哲学命题,用一种相对清晰、现代人可以理解的方式重新阐释出来。举例来说,他对某一特定时期思想转变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文本的字面解读,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哲学需求。这种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探究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对我而言,阅读学术著作最怕的就是那种故作高深、晦涩难懂的文字堆砌,但这本著作恰恰避开了这个陷阱,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保持了一种必要的“可读性”,这是非常难得的平衡艺术。

评分

初翻开这本书的目录,我就被它宏大的叙事框架所震撼。它似乎并不是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和教派教义,而是试图构建一条贯穿数千年中国思想演变的主线。这种结构上的雄心壮志,让人立刻产生了一种深入探究的欲望。尤其是当我看到章节之间复杂的逻辑联系和跨学科的引用时,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庞杂资料时付出的巨大心力。它不是一本速读的入门读物,更像是一张精细绘制的哲学地图,需要读者带着明确的问题意识和足够的耐心去逐一辨识和标记。我个人尤其欣赏它在处理不同思想流派冲突与融合时的那种克制而又深入的笔触,没有简单地褒贬是非,而是力图还原历史语境下的真实面貌。

评分

真实性等。

评分

书有份量,塑封也好。

评分

好书,这一系列书印刷精美,都是学界良心之作。京东的包装和快递,值得称赞!

评分

质量没的说,促销买的,一次买了好多本了,还没列入阅读计划,一本本来吧,卖家能奖励下吗?

评分

本书是我国著名学者王治心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

评分

期待已久,趁着活动叠加优惠券入手,满意!

评分

西汉马王堆《帛书》

评分

印刷精美,时机到了,果断出手,内容精彩!

评分

京东的东西不错,速度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