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库·佛教书系·海天佛国:普陀山

华夏文库·佛教书系·海天佛国:普陀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帅 著
图书标签:
  • 佛教
  • 普陀山
  • 华夏文库
  • 文化
  • 宗教
  • 历史
  • 地理
  • 艺术
  • 摄影
  • 中国佛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484634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1906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华夏文库佛教书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9
字数: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从2000多年前的秦朝起,普陀山已为修道之胜地,安期生、梅福、葛洪都在这里留下了踪迹。  唐朝时,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日僧慧锷置观音像于普陀山,普陀山成为汉传佛教中心,影响东南亚及日、韩等国。清末,普陀山已是“山当曲处皆藏寺,路欲穷时又逢僧”。真歇清了、一山一宁、潮音通旭、印光等历代高僧都与普陀山有不解之缘,使普陀山这方钟灵毓秀之净土,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捕鱼的渔夫、航海的水手、避乱清修的道家、寻找净土的佛家、寄情山林的游人,都在向往着海天飘渺、葱茏清丽的普陀山。

目录

一 震旦第一佛国——海天仙山1普陀山的地理位置2普陀山的地质状况3普陀山的气候4普陀山的水文、植被与动物二 普陀山的历史沿革1观音道场的建立2历代帝王的宗教政策与普陀山的变迁3建国至今普陀山的境况三 普陀山的高僧活佛1易律为禅的真歇大师2日本国师一山一宁3别庵性统与康熙帝4普陀“中兴之祖”——潮音通旭5画僧竹禅6印光与弘一四 普陀山的寺塔建筑1三大寺庙2南海观音供奉建筑群3紫竹林景区的庵堂巡礼4法雨寺景区的庵堂建筑5其余特色建筑五 普陀山的自然风光1普陀山的禅石灵洞2普陀十二胜景六 普陀山的宗教文化活动及民俗1普陀山的宗教文化活动2普陀山的民俗

精彩书摘

  4.普陀山的水文、植被与动物  普陀山四周濒海,多为山地,地表水大部分泻入海,地层富水性弱,地下水资源有限。地表水的径流系数0.43,年径流量579万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48.9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存于第四纪松散岩层中,其中沿岸砂、粉水层含水性较好,水深1~3米,从近海边切割处渗出。仙人井、梅福井、息耒院活眼泉、普济寺菩萨泉等均属此类地下水。总计全山地下水资源102.52万立方米。如能充分利用地表水、地下水,短期用水基本可解决;但从长远看,淡水资源不足。  普陀山树木茂盛,地表水无杂质污染,地下水味甘美。普陀山自来水厂所用源水,经舟山市自来水公司中心化验室测定,其水质优于国家标准,完全符合旅游风景区水质要求。  普陀山不仅水质优良,土壤种类也极其丰富。全岛土地总面积12.76平方公里,其中土壤面积12.73平方公里,占97.3%。按浙江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全岛土壤归属为红壤、潮土、盐土、水稻土4个土类及红壤、黄红壤、侵蚀性红壤、潮土、滨海盐土、渗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盐渍型水稻土8个亚类,下分13个土属、18个土种。  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普陀山有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全岛植被以佛顶山为中心,向四周呈环状分布,山坡为灌木草本植物,局部为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沙丘水滩为兼盐性植物群落,滨海岩壁为海藻群落。据1991年海岛植被资源调查,全岛植被面积8.96平方公里,覆盖率70.2%,为浙江省海岛中天然植被、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岛屿之一。全岛植被可划为10个一级、17个二级和36个三级分类单位。其中一级分类单位有针叶林、阔叶林、竹林、灌丛、草丛、盐生植被、沙生植被、沼生及水生植被、木本栽培植被、草本栽培植被,其中针叶林覆盖面积最广,黑松林遍于全岛丘陵山地,且与灌草丛优势种组合。另有马尾松、杉树林近千亩,分布在象王峰东麓和雪浪山一带,其中杨枝庵一带为舟山最古老的马尾松林。阔叶林是普陀山最具特色的植被。其中常绿阔叶林0_312平方公里,有青冈栎、香樟、蚊母树、普陀樟4个林种;阔叶林0.152平方公里,有红楠、枫香、黑松林3个群系,红楠、枫香、沙朴林混交和青冈、香樟、枫香林混交;落叶阔叶林0.21平方公里,主要有枫香、沙朴、黄连木3个林种。  由于普陀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暖夏凉,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80%,所以普陀山素有“海岛植物园”之称。据普查,全岛有野生维管束植物128科近900种。其中蕨类植物19科50种,裸子植物7科14种,被子植物102科800余种。还有苔藓植物41科118种。全岛现有古树名木1315株,隶属于27科42属56种,其中一级古树(树龄500年以上)12株,二级古树(树龄300~499年)106株,三级古树(树龄100~299年)1197株。树种分布上以朴树、蚊母树、樟树、圆柏、罗汉松、普陀樟、红楠、枫香、黄连木、铁冬青、全缘冬青及红山茶等为主。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树种的有:普陀鹅耳枥(一级保护)、舟山新木姜子(二级保护)、普陀樟(三级保护)、全缘冬青(三级保护)。  以前由于普陀山岛小,山不高,而且每年朝山礼佛和游览观光的游客很多,所以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较差。但近年来,普陀山管理局和森林部门十分重视景区环境和野生动物的保护,使得普陀山野猫、松鼠、鸟类等野生动物逐年增多。据实地观察调查,岛内的兽类有獐、麝、野猫、黄鼬、松鼠、水獭、蝙蝠、穿山甲等5目12种,鸟类有老鹰、白鹭、兰翠鸟、燕子、燕鸥、喜鹊、斑鸠、啄木鸟、广场鸽、中鸢、赤腹鹰等11目52种,蛇类有赤练蛇、银环蛇、乌梢蛇、眼镜蛇、白蛇、王锦蛇、翠青蛇等1目8种,昆虫类有散白蚁、蜻蜓、蚱蝉、蟋蟀、菜粉蝶、樟叶蜂等9目27种。  ……
海天佛国:普陀山 千年海岛,观音道场,人间净土 《海天佛国:普陀山》是一部深度探索中国佛教名山普陀山历史、文化、宗教、艺术与自然风光的宏篇巨著。本书以其详实的考证、优美的文字、精美的插图,带领读者走进这座被誉为“海天佛国”的神圣之地,感受其悠远的宗教传承、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独具魅力的自然风光。 一、 普陀山的地理概貌与历史渊源 普陀山,位于中国东海之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同时也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本书首先从地理位置、地质构造、气候特征等方面,勾勒出普陀山独特的海岛风貌。作者引用大量史料,追溯了普陀山作为佛教圣地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从东晋时期开始,佛教便在此播撒下种子,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普陀山逐渐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观音菩萨应化道场,香火鼎盛,高僧辈出。 书中详细介绍了普陀山从一个普通的渔村,如何一步步发展成为一座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群落,以及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特殊地位。作者着重讲述了观音菩萨在普陀山显圣的传说,以及这些传说如何塑造了普陀山作为“海上观音”圣地的独特形象。从最初的“不肯去观音”的传说,到历代帝王的敕建与护持,再到无数信徒的虔诚朝拜,普陀山的历史是一部信仰传承、文化融合的生动史诗。 二、 普陀山的寺院名刹与宗教文化 普陀山以其众多而精美的寺院闻名于世,本书对这些寺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介绍。其中,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这三大寺,被誉为普陀山的“三大主刹”,是全山寺院的象征。 普济寺(前山): 作为普陀山最大的寺院,普济寺以其宏伟的建筑群、庄严的佛像和悠久的宗教活动而著称。本书深入解析了普济寺的建筑风格,从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到圆通宝殿,每一处都蕴含着丰富的佛教象征意义和精湛的建筑技艺。作者还重点介绍了普济寺在历代佛教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寺内珍藏的众多佛教文物。 法雨寺(后山): 坐落于海印山之麓的法雨寺,以其“宝陀禅寺”的匾额和“自在观音”的灵验传说而闻名。本书详细介绍了法雨寺的建筑特点,特别是其独特的“后山”布局,以及寺内供奉的观音圣像。作者阐述了法雨寺在传播观音信仰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在历代历史变迁中的守护与传承。 慧济寺(佛顶山): 位于普陀山最高峰佛顶山之巅的慧济寺,以其“登临绝顶,俯瞰四海”的气势和“慧济禅寺”的庄严而著称。本书描绘了攀登佛顶山的艰辛与乐趣,并详细介绍了慧济寺的建筑布局,特别是其宏伟的大雄宝殿和观音殿。作者还探讨了慧济寺作为“佛顶”的象征意义,以及其在佛教修行中的独特地位。 除了三大主刹,本书还介绍了观音洞、不肯去观音院、潮音洞、梵音洞等众多著名景点和宗教场所。对于每一个景点,作者都结合历史典故、宗教传说、民间信仰,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让读者了解其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 三、 普陀山的佛教艺术与人文景观 普陀山不仅是一座宗教圣地,更是一座艺术宝库。本书对普陀山的佛教艺术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介绍。 雕塑艺术: 普陀山拥有众多精美的佛像雕塑,从石窟造像到木雕、彩绘,无不展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准。本书精选了观音像、罗汉像、四大天王像等代表性作品,从造型、材质、工艺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探讨了不同时期佛教雕塑的风格演变。特别是对普陀山标志性的观音造像,如“不肯去观音”、“送子观音”、“杨柳观音”等,进行了重点的图文解读,揭示了其在中国民间信仰中的象征意义。 书法与绘画: 普陀山的历史名人辈出,众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墨宝。本书介绍了普陀山寺院内保存的书法碑刻,如历代高僧大德的题词、帝王的御笔等,展示了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完美结合。同时,也对寺院壁画、彩绘等绘画艺术进行了介绍,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承载着丰富的佛教故事和宗教寓意。 建筑艺术: 普陀山的寺院建筑,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佛教建筑特色,形成了独特的“海岛寺庙”风格。本书从布局、结构、装饰等方面,对普陀山寺院的建筑艺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如飞檐翘角、斗拱藻井、石雕栏杆等,都展现了古代匠师的智慧和才华。 四、 普陀山的自然风光与现代发展 普陀山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与佛教文化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其独特的魅力。本书将普陀山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山海奇观: 普陀山四面环海,拥有众多的海滨景点,如千步沙、百步沙、西方净坛等,沙滩细腻,海水碧蓝,风景如画。同时,山峦叠嶂,林木葱郁,奇石怪岩遍布,如磐陀石、二龟听法石等,都充满了神秘的色彩。本书通过精美的图片和生动的描写,带领读者领略普陀山的自然风光之美。 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普陀山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同时,也积极发展旅游业,使其成为集宗教朝圣、文化体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旅游胜地。本书也关注了普陀山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以及其在传承佛教文化、弘扬慈悲精神方面所做的努力。 五、 普陀山的精神内涵与文化影响 《海天佛国:普陀山》不仅仅是对一个地理区域的介绍,更是一次对佛教精神的深入探寻。本书探讨了观音菩萨所代表的慈悲、智慧、救苦救难的精神,以及这种精神如何融入中国人的生活,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价值。 普陀山作为观音道场,吸引了无数信徒前来朝拜,祈求平安、幸福、健康。这种信仰的力量,贯穿于普陀山的千年历史,也体现在无数的传说、故事和艺术作品之中。本书深入挖掘了这些精神内涵,引导读者思考信仰的意义,以及佛教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结语 《海天佛国:普陀山》是一部集学术性、艺术性、文化性于一体的力作。它以其严谨的态度、深厚的学养、细腻的笔触,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普陀山、理解中国佛教文化的窗户。无论是对佛教感兴趣的研究者,还是对历史文化怀有好奇的普通读者,亦或是向往宁静与祥和的心灵旅人,都能在这部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启迪与共鸣。普陀山,这座海上佛国,将继续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传递着古老而永恒的智慧与慈悲。

用户评价

评分

近期迷上了一套关于中国古典园林营造哲学的著作,它详尽地剖析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是如何达成的。书里不仅仅罗列了亭台楼榭的结构图,更深入探讨了“借景”、“对景”等概念背后的哲学意涵——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之道。我特别关注其中关于水体处理的部分,古人如何通过水面的高低起伏和曲折蜿蜒,来模拟山川的走势,创造出移步换景的层次感。读罢此书,再去看那些著名的私家园林,心中的感受已然不同,不再只是走马观花,而是能感受到造园者深沉的心思与对天地万物的理解。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美学,绝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与巧妙转化。

评分

最近在翻阅一本关于中国传统医药典籍的选读本,重点关注了古代医家对“情志”与“脏腑”关联的论述。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单纯罗列药方,而是着重探讨了古人如何通过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来诊断病因。比如,书中细致描述了“肝郁”的表现,那种因为长期压抑情绪而导致的身体机能失调,读来令人感同身受,同时也警醒我们在追求效率的当下,千万不能忽略内心的感受。我对其中关于“望闻问切”中“察神”的段落印象最为深刻,那是一种近乎于直觉的洞察力,需要长期的实践和细腻的心灵去捕捉。这本书像是一位温和的老师,教导我们如何倾听身体发出的最微弱的信号,重新审视“健康”的真正含义,远不止于没有疾病的状态。

评分

我手边有一本非常详尽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论集,里面对先秦诸子的思想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梳理和比较。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书中对“性相”之辩的阐述,作者旁征博引,将复杂的概念用现代逻辑进行了清晰的梳理,避免了许多传统注释流于晦涩的弊病。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每个学派时,都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进行解读,使得那些看似抽象的理论立刻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历史的张力。比如,理解了儒家“仁”的思想如何应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就更能体会其思想的现实意义。这本书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中国思维模式的认知边界,发现我们日常的许多行为准则,都可以在几千年前的经典中找到源头。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敦煌壁画艺术的图册,里面的色彩之斑斓、线条之流畅,简直令人叹为观止。那不仅仅是宗教故事的图解,更是那个时代绘画技巧与审美情趣的集大成者。尤其是一些飞天形象,那种轻盈欲飞的动感,以及对丝绸衣袂飘飖的处理,即便是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也堪称一绝。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壁画风格演变的分析尤其精彩,从早期略显稚拙的线条,到盛唐时期雍容华贵的丰满造型,每一步都折射出历史的变迁与艺术的进步。合上书本,我的脑海里还回荡着那些经文的旋律,仿佛能看到千年前的匠人们,在昏暗的石窟中,一笔一画地描绘着他们对理想世界的向往。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着实让人着迷,也让我对手工技艺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评分

这本《华夏文库·佛教书系》中的分册,单看这个系列的名字就让人心生敬畏,它承载着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和绵延千年的信仰力量。我最近沉迷于一套关于宋代士大夫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的书籍,那里面详细描绘了那个时代文人如何通过禅修和诗词来调和世俗的纷扰,如何在案牍劳形之余,寻得一片精神的栖息地。我特别欣赏作者对“雅”的追求,那种不疾不徐、浑然天成的生活美学,比如他们如何精心地布置书房,如何品鉴一炷香的袅袅升烟,如何通过书法来观照内心。书里引用了大量当时的信札和笔记,读起来就像是穿越回了那个充满墨香与理性的年代,让人不禁反思,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是否已经失去了那种慢下来的能力和深度思考的耐心。这种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挖掘与重现,是滋养现代人心灵的甘泉,让我对古人的智慧更加肃然起敬。

评分

主要是黑白照片,文字也偏学术,作为旅游参考书籍,读一下还是开卷有益。

评分

渴望已久的一部好书!买来细细品读。京东商城网购,送货及时。

评分

渴望已久的一部好书!买来细细品读。京东商城网购,送货及时。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南无地藏王菩萨慈悲护持

评分

门内人作品,读书的乐趣犹升

评分

南无地藏王菩萨慈悲护持

评分

南无地藏王菩萨慈悲护持

评分

渴望已久的一部好书!买来细细品读。京东商城网购,送货及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