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常建诗歌校注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常建诗歌校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 常建 著,王锡九 注
图书标签:
  • 常建
  • 诗歌
  • 唐诗
  • 古典文学
  • 校注
  • 中华文化
  • 文学史
  • 诗词鉴赏
  • 中国文学
  • 唐代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612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9437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5
字数:248000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常建诗歌校注》,[唐]常建撰,王锡九校注。此书底本选择精善,校勘认真,注释翔实,资料搜罗全备。常建的诗歌在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唐人选唐诗,常建诗歌经常入选,如殷璠编选《河岳英灵集》,首列常建,位在李白之前,入选数量亦超过李白。在唐代人心目中,常建的诗歌地位非常高。考虑到常建在唐代的诗歌地位,以及唐人传世别集本就稀少,今纳入我社精品丛书“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校注者王锡九先生长期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除此书外,校注者还有《李颀诗歌校注》和《松陵集校注》二书,将在中华书局出版。

内容简介

  常建,盛唐诗人,与王昌龄相友善,开元十五年进士。一生名位不显,字号爵里不详,沉抑下僚,做过盱眙尉。诗家多称之为“常尉”。常建虽然只担任过县尉这样的卑职,但在唐人的心目中,他的诗歌地位却非常高。唐人殷璠编选《河岳英灵集》,首列常建,其次乃为李白和王维,所选常建诗歌多达15首,超过了李白13首。殷璠非常推崇常建,称“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至如‘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又‘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此例十数句,并可称警策。……潘岳虽云能叙悲怨,未见如此章”。欧阳修云:“吾常喜诵常建诗云:‘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足见常建诗歌艺术成就之高。

《常建诗集》宋人书目多著录为一卷,至明代,则有二卷本和三卷本。今以明黄贯曾编、嘉靖三十三年黄氏浮玉山房刻本《唐诗二十六家》中的《常建集》为底本,校以中华再造善本所据之国家图书馆藏宋本影印本、天禄琳琅丛书本、明铜活字本《唐五十家诗集》等十一个版本,并参校《文苑英华》、《唐文粹》和《全唐诗》等总集。注释主要为训释词语,注明典故,交代史实,并略述诗意。注释之后,立笺评一项,辑录历代诗话、笔记和选本中涉及该诗的鉴赏材料。另将有关常建的研究资料附在书末。

作者简介

王锡九,安徽天长人,教授。1978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学术著作《唐代的七言古诗》《皮陆诗歌研究》分别获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发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四十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凡例

常建集卷上

 五言古詩

  送陸擢

  送李十一尉臨溪

  江上琴興

  湖中晚霽

  宿王昌齡隱居

  送楚十少府

  張山人彈琴

  白湖寺後溪宿雲門

  閒齋卧病行藥至山館稍次湖亭二首

   其一(旬時結陰霖)

   其二(行藥至石壁)

  塞上曲

  仙谷遇毛女意知是秦宫人

  夢太白西峰

  鄂渚招王昌齡張僨

  春詞二首

   其一(菀菀黄柳絲)

   其二(翳翳陌上桑)

  晦日馬鐙曲稍次中流作

  古意

  宿五度谿仙人得道處

  西山

  春詞

  贈三侍御

  第三峰

  古興

  高樓夜彈筝

  客有自燕而歸哀其老而贈之

  白龍窟泛舟寄天台學道者

  張天師草堂

  古意三首

   其一(二妃方訪舜)

   其二(明月照高閣)

   其三(楚王竟何去)

  漁浦

  空靈山應田叟

  太公哀晚遇

  昭君墓

  吊王將軍墓

常建集卷下

 七言古詩

  古意

  古興

  張公子行

 五言律詩

  題破山寺後禪院

  送李大都護

  潭州留别

  聽琴秋夜贈寇尊師

  泊舟盱眙

  江行

  讌居

 七言絶句

  送宇文六

  落第長安

  塞下

  題法院

  嶺猿

  三日尋李九莊

  塞下曲四首

   其一(玉帛朝回望帝鄉)

   其二(北海陰風動地來)

   其三(龍鬥雌雄勢已分)

   其四(因嫁單于怨在邊)

  戲題湖上

  吴故宫

附録一 常建文二篇

附録二 常建研究資料輯録

前言/序言

  常建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歷代談論盛唐詩壇群體詩人時,幾乎没有不提及常建的。常建詩歌的地位,早在他生前就被人們所認可,這突出地表現在殷璠編選的《河嶽英靈集》。該書首列常建,選其詩歌達十五首之多。殷氏對常建的評論也很中肯,并且産生了深遠的影響。但是,關於常建的生平事迹,後人所能瞭解的甚少。不僅關於他的家世一無所知,而且他的字號、籍貫等基本情况也無從查考。我們現在所能知道的,就只有他是唐玄宗開元十五年(七二七)及第的進士,曾做過卑微的縣尉(至於是否爲盱眙尉,没有確證。什麽時間做縣尉的?也無法確定),以及曾隱居鄂渚(在今武漢市武昌一帶)這幾點是可以得到證實的。從常建的詩歌看,他所交游的人,除了著名詩人王昌齡以外,其他人基本上我們都一無所知。以上所有這些,都印證了殷璠對常建所發出的慨嘆:“高才無貴士”,不僅他本人不是一位“貴士”,就連他所交往的人也難以找到什麽“貴士”。不過,就漫游的地域之廣闊,閲歷之豐富而言,常建則可以與其他盛唐詩人相比而不遜色,表現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共同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面貌。常建曾較長時間生活在京城長安,爲的是應舉和求取功名(《落第長安》)。在此期間,他應當漫游過長安附近以及關中一帶(《夢太白西峰》《宿五度谿仙人得道處》)。向北,他應當到過長城以北和東北遼河一帶(《昭君墓》《吊王將軍墓》)。向南,他則漫游過長江上游到湖湘、江漢地區(《潭州留别》《鄂渚招王昌齡張僨》《空靈山應田叟》),中下游的贛、蘇、浙地區(《張天師草堂》《題破山寺後禪院》《吴故宫》《白湖寺後溪宿雲門》《白龍窟泛舟寄天台學道者》),也曾游覽過淮河地區(《泊舟盱眙》)等等。雖然我們無法瞭解常建漫游這些地區的具體時間、先後次序,以及游覽活動等更爲詳細的情形,但他曾經游歷過如此廣闊的地區,則是一個可以肯定的基本事實。

  長期以來,人們將常建當作一位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著名詩人看待。從他現存作品的數量和質量,特别是從反映盛唐詩歌藝術風貌和藝術精神來説,是有一定道理的。通覽常建的詩歌,我們就會發現,比較典型意義上的田園詩,在常建的筆下幾乎就没有出現過。所以他的這部分詩歌主要就是山水詩。它們有的是以比較單純的游覽寫景詩出現的,如《湖中晚霽》《白湖寺後溪宿雲門》《晦日馬鐙曲稍次中流作》等詩,描寫刻畫山水景色都比較盡興盡致,細致入微,只是在詩末略作抒情,表達熱愛山水美景之情或希望瀟灑江湖的隱逸情趣。還有的是通過題寫某一具體環境的景象,來表達富有社會基礎和時代氣息的隱逸風氣。如題詠朋友居處的,其中《宿王昌齡隱居》《尋李九莊》等詩,以寫景爲主,但字裏行間富有比較濃郁的抒情性,頗得含蓄藴藉,韻味悠長的藝術風神。再如題寫寺院的詩篇,《題破山寺後禪院》《題法院》既寫出了美麗幽邃的寺院風景,也表現了濃厚的禪悦風氣。特别要指出的,常建的山水詩中,寫得最多的是以各種方式出現於其筆下的與神仙道教有關的詩篇,諸如《仙谷遇毛女意知是秦宫人》《夢太白西峰》《宿五度谿仙人得道處》《第三峰》《白龍窟泛舟寄天台學道者》《張天師草堂》,以及游仙詩《古意》(井底玉冰洞地明)等詩,都屬於這一類。其中,《仙谷遇毛女意知是秦宫人》將秦、漢時期的“毛女”故事傳説,作爲詩人自己的親身遭遇來寫,以假作真,頗有創意。《夢太白西峰》則以夢游的方式來寫游歷太白西峰,充滿了詭譎瑰麗的色彩,也很有創新的意義。最後,我們還要提到常建兩首有名的抒發游子情懷的詩篇,即《泊舟盱眙》《江行》,它們在描寫刻畫山水景色上也是極有特色的,也可以歸之于此類詩歌。

  常建的音樂詩很有特色。唐代音樂詩很多,擅長音樂詩的作家也不少。但這些詩人往往運用在唐代屬于新發展成熟的七言古詩,以宏篇鉅製,多方摹寫刻畫,淋漓盡致地再現音樂的魅力。而他們所摹寫的樂器則大多是在唐代甚爲流行的琵琶、羌笛、箜篌、篳篥、胡笳等,如李頎、顧况、韋應物、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音樂詩,主要都是這樣的。但是,常建則顯然與他們有較大的不同。他的音樂詩,在詩體上主要運用的是五古短篇,少數爲五律,篇幅短小,是顯而易見的。所描摹的樂器則主要就集中在我國古代最具有悠久傳統的琴,還有地方特色顯著的秦筝。這些外在形式上的特點,也就必然要給常建的音樂詩帶來藝術表現和藝術風格上的獨特風貌。首先因爲詩體主要是短篇五古,所以在體式和格調上明顯地繼承、學習了漢、魏古詩,《江上琴興》《張山人彈琴》《高樓夜彈筝》等詩都如此,後一首詩甚至在命題上也可以看出受到了古詩的影響。采用五律詩體的《聽琴秋夜贈寇尊師》甚至也具備一定的質樸、高古的風調。其次,正因爲篇幅短小,常建的音樂詩往往采用概括寫法和揭示音樂效果的方法,來顯現音樂的感染力,而基本上并不對音樂作具體的摹寫,這可以説是一種避實就虚的寫法,但取得了極好的藝術效果和藝術魅力。如《江上琴興》詩,首二句直點琴聲的作用,“江上調玉琴,一絃清一心。”可謂是概括的寫法。但從三句至六句,則是直接描寫刻畫客觀景象所造成的環境氛圍來渲染烘托琴聲所産生的效果。詩云:“泠泠七絃遍,萬木澄幽陰。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雖然從所謂的“真實性”來説,它們不禁讓人感到匪夷所思,但對表現琴聲的魅力和感染力來説,則是臻於最好的境界。《張山人彈琴》在機杼上與上詩大體一致。詩的三四句云:“豈惟丘中賞,兼得清煩襟。”明點琴聲的作用和效果。只是此詩寫法上在詩末再次從不同的角度强調了琴聲的作用和效果。“稍覺此身妄,漸知仙事深。其將煉金鼎,永矣投吾簪。”但此詩中間部分仍是通過描寫一些具體的自然景象來表現琴聲的魅力和感染力。“了然雲霞氣,照見天地心。玄鶴下澄空,翩翩舞松林。改絃扣商聲,又聽飛龍吟。”與上詩參讀互勘,可以見出常建音樂詩的最大成功之處,也就是其最重要的特徵所在。《高樓夜彈筝》中“明月照人苦,開簾彈玉筝。山高猿狖急,天静鴻雁鳴。”《聽琴秋夜贈寇尊師》:“一指指應法,一聲聲爽神。寒蟲臨砌急,清吹裊燈頻”等詩句,都可以再三再四地讓我們體認到常建音樂詩的這一重要特色。在他筆下所采用的客觀景象或客觀事物,没有一個是重復的,這也可以看出常建高超的音樂水平和卓越的詩歌表達能力。

  常建的邊塞詩,在文學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將其放在整個盛唐詩壇來看,頗有特色,很值得重視。常建的一生,是一位社會地位微不足道的下層人士。他的邊塞詩中所表現的内容和思想,應該説,與他的人生密切相關。他有時人常見的立功邊塞的願望,如《張公子行》詩云:“爲君西擊胡”,表達了征戰沙場,希冀立功的俠客豪情。他也有對率軍奮戰,英勇殺敵,不幸戰亡的將領的禮贊和追悼,如名作《吊王將軍墓》。他還有對普通士兵既要盡孝,“憶親拜孤冢,移葬雙陵前。幽願從此畢,劍心因獲全。”還要再赴戰場,消滅敵人,“碣石海北門,餘寇惟朝鮮。離離一寒騎,裊裊馳白天。”爲國盡忠,取得了兩全其美,表達了極高的贊美頌揚和感悼哀傷之情。以上這三點,在盛唐邊塞詩中已經表現出了一定的特點。我們認爲,常建邊塞詩最爲值得重視的地方,是他那些思考邊塞問題,表現了他在這些問題上的强烈願望,特别是對邊塞征戰的惡果的清醒認識和深刻批判的篇章。《塞下曲四首》(玉帛朝回望帝鄉)一詩,前人認爲它“博大昌明”(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是“太平頌聖”之詞(鍾惺、譚元春《唐詩歸》卷十二)。但我們認爲,此詩所表達的當是詩人希望漢、胡和平共處,主張弭兵,邊疆上没有戰争,國家一派繁榮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的美好景象。不過,詩人這一强烈的良好願望,在當時并没有成爲事實。因此,就造成了他的邊塞詩更多的是反映戰士們從戎征戰的艱苦,痛惜他們葬身沙場,直至直截了當地譴責將帥的無能,批判統治者的開邊政策。如《塞下曲四首》(北海陰風動地來)云:“髑髏皆是長城卒,日暮沙場飛作灰。”《塞下曲四首》(龍鬥雌雄勢已分)云:“山崩鬼哭恨將軍”,“黄河直北千餘里,冤氣蒼茫成黑雲。”都是這樣的作品。除了這一組詩,常建還有一首五古《塞上曲》,既寫“百戰苦不歸”的士兵,也寫戰死者的親人的悲傷痛苦,“塞雲隨陣落,寒日旁城没。城下有寡妻,哀哀哭枯骨。”在詩中似乎作者并没有直接鞭撻誰,但在强烈地同情廣大士兵和他們的親人的字裏行間,完全能够體會出他對於開邊戰争的否定和批判。常建的另一首《塞下》詩,就對戰争失敗的責任説得極爲淋漓痛快,“左賢未遁旌竿折,過在將軍不在兵。”指斥將軍不善用兵造成了戰争的失敗,揭示得十分明確深刻。常建還有兩首關於王昭君的詩篇,一首即上舉《塞下曲四首》的第四首:“因嫁單于怨在邊,蛾眉萬古葬胡天。漢家此去三千里,青冢常無草木烟。”“怨”字是全詩主旨。詩寫王昭君從生前到死後的悲慘遭遇,怎一個“怨”字了得?詩人所要傳遞的信息,顯然并不僅僅是同情王昭君個人的不幸,而是在此基礎上還有更深層的含義,那就是對造成這一後果的“和親政策”的否定和批判。《昭君墓》一詩,同樣也傷悼王昭君死於異域,永遠不能生還故鄉,“萬里馱黄金,蛾眉爲枯骨。”這是多麽令人傷心啊?詩末二句:“共恨丹青人,墳上哭明月。”同情極深,而爲其所痛恨者則只是畫工而已,似乎輕了,也就淺了。實際上,“丹青人”在此只是一個符號,造成王昭君悲劇的根本原因,當然還是“和親政策”。所以,我們可以説,常建關於王昭君的兩首詩,同情主人公的悲慘遭遇,實際上是對“和親政策”的反思和否定,最深層面上則是對統治者邊防政策的譴責和批判。這一點,在盛唐邊塞詩裏是有鮮明特色的。

  作爲一位生前“淪於一尉”,深爲時人和後世痛惜的貧士,常建抒發寒士不遇,人生失意情懷的作品,也應當給予一定的關注。有一些是通過送别贈答的方式來體現的。如《送陸擢》詩,在詠物寄興中同情友人的不幸,表現出一種熱切的企盼。《鄂渚招王昌齡張僨》詩,在憤慨友人的“謫居”、“讒枉”之餘,深情地勸慰他們:“貧士任枯槁,捕魚清江濆,”乾脆歸隱到山谷溪澗中吧?《贈三侍御》一詩,是常建本人通過贈詩而言志抒懷之作。詩中表現了貧士孤貞守正的性格,失意潦倒的憤懣,志趣高遠的企求,是一首比較全面深入地表現作者人生感懷的作品。全詩以直抒胸臆和比興象徵緊密結合的寫法,將議論和抒懷表達得十分生動形象,從詩歌藝術來説,也是一首佳作。常建抒發人生感懷的作品,另一種類型就是借端發慨,以比較含蓄曲折的方式來表達的。如《古興》(漢上逢老翁)詩,由詳寫“老翁”到略點“將軍”、“漢卒”,個别和一般相結合,互相生發映照,并且有故事性,情節也頗具體,鮮明生動地議論説理,表達了“親身”而不必“親名”,看穿人生的功名利禄的深刻感悟,實際上是貧士不遇的人生感慨又一種獨特的表現方式。再如《太公哀晚遇》詩,可説是一首詠史詩,但在藝術表現上則是叙事詩,筆墨集中在太公“晚遇”一節,審視其中的“哀”字,似乎是對其“晚遇”表示感慨哀嘆,但實際上詩中已超越這一命題,末四句云:“落日懸桑榆,光景有頓虧。倏悲天地人,雖貴將何爲。”表達的是功名利禄、富貴榮華瞬息萬變,不過是過眼雲烟的慨嘆。這與貧士的憤世情懷是一脉相承的。

  常建還有一些題材的詩歌,往往只有一二首,但它們或在内容上,或在寫法上却是上乘之作。如《空靈山應田叟》詩,叙寫古代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從村落、歌舞、語言、狩獵等方面叙寫,平實質樸,展現了一幅極富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畫卷。此類作品在常建以前極少見到,具有一定的開拓題材的意義。可以認爲,它對中唐詩人如韓愈、柳宗元、劉禹錫叙寫嶺南和西南地區人民生活題材的作品,産生過較大的啓發和影響。詠物詩《嶺猿》只抓住鳴叫聲來刻畫猴子,寫得很有特色。最後,我們要談一下常建以女性爲表現對象的作品。它們在立題上,都直接借用舊題,如《古興》《古意》《春詞》等等。除了個别篇章可能有所寄托,如《古意三首》(明月照高閣)感慨雙白鶴能遠飛萬里,却無法飛入九重君門(“意求君門樂,九重閉金鎖。”“態深入空貴,世屈無良媒。”),比較明顯的有比興寄托以外,其餘篇章,有的可以説就是吟詠古人古事,如《古意三首》(二妃方訪舜)和同題詩(楚王竟何去),對筆下的女性表示同情或贊美之情;也有的就是表現閨怨,如《春詞》(階下草猶短),甚至有的表現輕佻的艷情,如《古興》(轆轤井上雙梧桐)和《春詞二首》(翳翳陌上桑)等詩。閲讀這類詩篇,可以看到它們從題材内容、情趣風調,到表現方法、遣詞造語、藝術特色等,都與齊梁宫體詩比較接近,明顯是常建學習、效法齊梁宫體詩的結果。

  常建的詩歌,不僅在題材上比較豐富,較好地表現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時代精神和思想潮流,而且在藝術上具有較高的成就和特色,産生過一定的影響,我們應當對此進行一些必要的總結概括,作出簡要的論列。作爲與常建同時代的詩論家,殷璠準確而深刻地把握住了常建的山水田園詩與當時詩壇以王、孟爲代表的主流詩人相一致的地方,即藝術上追求高雅冲淡的隱逸情調和清秀幽遠的意境。他説:“(常建詩)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唯論意表。至于‘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爲君。’又‘山光悦鳥性,潭影空人心。’此例十數句,并可稱警策。”(《河嶽英靈集》卷上)前者是《宿王昌齡隱居》,後者是《題破山寺後禪院》中的句子。二詩正是歷來最受人們稱道的常建山水田園詩。從殷璠直到後來的歐陽修、黄庭堅、嚴羽、王士禛等人,都給予了高度的評賞。原因無不都是由于這兩首詩寧謐秀雅的境界,清遠淡泊的情趣,富有一種優游山水,恬静愉悦的風調,符合悠閑適意,淡雅冲和的“神韻”。即使就這兩首詩所達到的詩歌境界和藝術水平,常建與王、孟等盛唐山水田園詩人相比較,它們自具特色,不遑多讓。還有如《尋李九莊》《送宇文六》《漁浦》等詩,在風神韻致上,也屬於這一類詩篇。

  但是,像上述那些景物畫面蕭疏清朗,人物心境清净淡泊,風格冲遠含蓄的詩篇,在常建的山水田園詩裏,畢竟爲數不多。他有相當多的山水田園詩,顯然不是遵循王、孟一派空靈淡遠的藝術風尚,而是比較明顯地學習、繼承了謝靈運山水詩,在寫法上多從實處見工,筆觸重,意象多,對景物的摹寫刻畫盡興盡致,刻削入微,具有一定程度上寫盡寫透的特點。如《白湖寺後溪宿雲門》詩,作者從兩個方面充分地展開。一是按照時間上的自然順序,從落日時分,寫到圓月中天,再從曙色微茫,寫到朝暾耀輝,將“宿雲門”前後的整個過程,層層推進,步步移换地進行叙寫。二是在寫景上,詩人選取過後溪、游湖中、宿雲門、觀日出等幾個片斷,細致入微地加以描繪。爲了“畢景”,詩中在不同時間或不同地點上看到的相同景物,并不回避,多次反復出現。如“花”、“日”字各出現三次,“流”、“色”、“山”、“溪”、“水”、“蒲”、“松”字各出現兩次,就可以看出本詩在描寫景物上十分密緻繁復的特色。再如《湖中晚霽》,寫詩人乘舟泛湖,觀賞雨後傍晚的湖光山色。詩中詳盡精細地描繪了霽色由霾曀到明亮,直到暮色降臨,霽色消泯的整個變化過程。詩人觀察入微,筆觸細密,極盡工致的能事。這樣的寫法,在常建的山水詩裏,還有不少。如《仙谷遇毛女意知是秦宫人》《張天師草堂》二詩,前半在描寫刻畫景物的細密工致上,也都明顯地具有學習大謝的痕迹。即使在短章中,常建也有學習大謝的例證。如《閒齋卧病行藥至山館稍次湖亭二首》,就可以體會出他是學習大謝《登池上樓》詩的。這不僅是因爲他們同是寫自己生病,而是更在于詩中所表現出來的格調和情趣的相似性,甚至在構思、遣詞上也有意識地仿效,如“行藥至石壁,東風變萌芽”的句子,就很自然地使人想起大謝詩中“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的名句。學習大謝,本是盛唐山水田園詩人創作中的應有之事,但象常建表現得如此明顯而突出,還是頗爲令人注目的。

  明代詩論家胡應麟曾對一些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在藝術風貌上的異同,作過很精細入微的辨析。他説:“靖節清而遠,康樂清而麗,曲江清而澹,浩然清而曠,常建清而僻,王維清而秀,儲光羲清而適,韋應物清而潤,柳子厚清而峭,……。”(《詩藪`外編》卷四)其中“清而僻”的論斷,確實是常建山水田園詩中相當一部分作品的顯著特色。這些詩在内容上大多與仙道故事和神仙思想有着密切的關係,詩中描寫刻畫的景象也就大多是奇峭險峻、瑰麗怪異的,表現出來的藝術風尚頗爲幽秀深邃、刻削奇奥。《仙谷遇毛女意知是秦宫人》詩的景物刻畫、環境描寫非常奇奥深邃、凄清峭麗,與其故事的神秘怪異、荒誕離奇十分切合。因爲此類詩所寫的差不多都是與深居於山林中的道士,或所謂得道的“仙人”,或夢中游仙的境界密切相關,所以,詩中的環境幽僻,景色凄清,氣氛神秘,風調詭異,因而詩中的景物往往都是那麽幽麗清瑩,超凡入仙,略無塵俗之氣,簡直可以與《列仙傳》《神仙傳》以及其他仙道典籍和傳説故事中的種種描寫刻畫互相參讀,顯現出它們深受仙道思想和仙道文學的影響,也與盛唐時期崇道的社會風尚和思想潮流相關。試讀《張天師草堂》《宿五度谿仙人得道處》《第三峰》等許多詩,可以看出,常建這部分的山水詩,從題材内容、故事情節、人物形象,到遣詞造語、表現方法、藝術風格,都鮮明地打上了盛唐崇道的印記,讀來給人非常突出的瑰麗秀美、幽邃清寂、峭拔怪異的强烈感受,正可以用胡應麟“清而僻”的説法加以總結歸納。清人賀裳評論常建詩歌的一段話,用來概括此類詩歌,也是很精到的。他説:“吾讀盛唐諸家,雖淺深濃淡,奇正疏密,各自不同,咸有昌明之象。獨常盱眙如去大梁、吴、楚而入黔、蜀,觸目舉足,皆危崖深箐,其間幽泉怪石,良非中州所有,然亦陰森之氣逼人。”(《載酒園詩話》又編)

  殷璠評論常建的詩歌,還有幾句話,指出了常建詩歌的另一種特色。他説:“然一篇盡善者,‘戰餘落日黄,軍敗鼓聲死。’‘今與山鬼鄰,殘兵哭遼水。’屬思既苦,詞亦警絶。潘岳雖云能叙悲怨,未見如此章。”(《河嶽英靈集》卷上)所引述的是常建《吊王將軍墓》裏的詩句。這是一首邊塞詩。這種“思苦”、“悲怨”而又“警絶”的特色,在常建詩歌裏是一個重要現象,它主要就表現在邊塞詩中。如《昭君墓》詩中云:“漢宫豈不死,異域傷獨没。萬里馱黄金,蛾眉爲枯骨。”“共恨丹青人,墳上哭明月。”華美艷麗之詞與驚悚慘怛之情互相結合,造成一種凝重悲憤的情調,效果十分强烈。因爲常建的邊塞詩多是詛咒戰争,痛惜戰士們戰死沙場,譴責和批判統治者的邊防政策,所以,這些詩篇往往以凝重慘烈之筆,造成凄慘黯淡的場面,創造出陰森沉痛的境界,抒發哀慟沉摯的情懷。我們僅以幾組詩句,庶幾可以簡要地説明這一點。《塞下曲四首》(其二):“北海陰風動地來,明君祠上望龍堆。髑髏皆是長城卒,日暮沙場飛作灰。”這幅圖景多麽讓人悲憤沉痛,正如劉永濟説:“此首寫沙場慘黷之狀,讀之令人悚動。可見唐代邊患之深,兵士死事之烈,皆其時朝政之失所致。”(《唐人絶句精華》)《塞下曲四首》(其三):“山崩鬼哭恨將軍”,“冤氣蒼茫成黑雲”,死於沙場的士兵痛恨無能將軍的强烈感情,表達得震撼天地,動人心魄;戰敗以後沙場上陰森可怕、昏暗凄慘的景象,不免令人聯想到李華《吊古戰場文》所寫的情景。《塞下曲四首》(其四)專詠王昭君遠嫁匈奴,死於異域的怨恨,詩中以其墓地“青冢常無草木烟”的荒凉冷落,反向寫來,加倍一層,表現了她“因嫁單于怨在邊,蛾眉萬古葬胡天”的無窮無盡的怨恨,極爲奇警,令人深致慨嘆和痛惜。常建的邊塞詩色彩濃烈,“句奇語重”,如上舉詩例中,常用“哭”、“死”、“鬼”、“恨”、“黑雲”、“枯骨”、“髑髏”、“陰風”、“冤氣”、“山崩”等等字詞,給人以沉痛慘烈、奇峭險怪的强烈感受,在整個盛唐邊塞詩中難以找出與之相匹敵的第二人,正説明了常建詩歌是有重要的藝術成就的。與上述凝重慘怛的詩風相通的是,常建詩歌在較爲廣泛的題材裏,往往在遣詞造意上追求色彩的濃烈,有時華美穠麗,有時凄清艷麗,還有時奇詭清麗,它們都能給人造成一種極强烈的刺激,從而獲得極深刻的印象,收到了極好的藝術效果。這同樣在盛唐詩壇上難以找出與之相匹敵的詩人,并在唐詩藝術發展中起到過獨特的作用和影響。《昭君墓》詩可説是`奇詭清麗的例子。詩中以“蛾眉爲枯骨”來形容王昭君生前美麗的容貌和死後的凄慘情景,形成强烈的對照,令人心寒,爲之神傷。“墳上哭明月”一句,又以婉孌明月比喻絶代佳人的王昭君,極爲生動形象。但這種形象置於荒僻的青冢上,又是多麽悲慘凄惻,給人造成的感受實在太清麗詭譎了。常建在許多詩篇裏,刻畫景物,創造環境,渲染氣氛,都給人凄清艷麗、奇峭瑰瑋的感覺。如“松峰引天影,石瀨清霞文”(《夢太白西峰》),“夕映翠山深,餘暉在龍窟”,“泉蘿兩幽映,松鶴間清越”(《白龍窟泛舟寄天台學道者》),“五度溪上花,生根依兩崖”(《宿五度谿仙人得道處》),都給人幽邃峭麗、清冷凄切的感受。還有他的“高山臨大澤,正月蘆花乾。陽色薰兩崖,不改青松寒”(《贈三侍御》)的詩句,前人評之爲“東野意趣”(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也屬於奇峭艷麗之美。常建有一些詩篇從題材到内容深受南朝宫體詩的浸潤,它們在遣詞設色上極爲華美穠麗,也就是很自然的現象。如《春詞二首》(其一)云:“菀菀黄柳絲,濛濛雜花垂。日高紅妝卧,倚對春光遲。寧知傍淇水,騕褭黄金羈。”從題材内容到表現技巧都能够説明這一點。至于像《古意》詩:“井底玉冰洞地明,琥珀轆轤青絲索。仙人騎鳳披彩霞,挽上銀瓶照天閣。黄金作身雙飛龍,口銜明月噴芙蓉。一時渡海望不見,曉上青樓十二重。”全篇詞藻華美穠麗,頗有南朝宫體詩的特點自不待説,而在立意創調上,與中唐詩人李賀的“長吉體”十分相像,也是顯而易見的,所以前人有“置之長吉集,奚辨乎”(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的評論。這裏所説的常建詩歌瑰麗奇峭的特色,與上一節所談的他的凝重慘怛的風尚,在盛唐詩壇上可謂奇葩,獨樹一幟。這個問題,稍作研究,加以比較對照,是不難體會出來的。但到了中唐,這種風尚就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特别是在刻意求新,詩風瑰麗詭譎,或險怪奇崛的韓門詩人中,在這方面取得了極高的成就。清人賀裳則早就注意到了常建對于中唐孟郊、李賀的影響。他説:“二子之生,尚在(常建)數十年後,此實唐風之始變也。”(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這是一個很有文學史眼光的精辟見解。

  ……

  我們對常建詩歌作了如上概括性的論述,試圖將常建詩歌的總體情况勾勒出來,提供給讀者作爲參考,以便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探討。

  關於《常建詩歌校注》的基本要求,我們已經在校注凡例中條列出來,作了説明。校記部分只作若干主要版本的校勘。注釋部分主要是注釋詞語、典故,便於讀者的閲讀理解。箋評部分是有關評論資料的彙輯。我們作了較大的努力,力求搜集得全面一些,供讀者參考。其中的名篇,歷來的評述資料較多,除了删除明顯重複的以外,都予以保留,讀者可作爲該詩的接受史料研讀。附説一句,全書最後附録常建詩歌的總評資料,可與具體作品的箋評資料互參。按語部分是我們就有關問題表達的個人看法,或對作品作簡要的評鑒。總之,校注的四項内容結合在一起,希望能爲讀者提供一些必要有用的資料。書中的缺點錯誤在所難免,希望讀者不吝賜正,以便我們修改訂正。

  《常建詩歌校注》和《李頎詩歌校注》這項工作,是我大學時代的老師劉學鍇先生交給我的任務。二○一二年十月,我去北京將《松陵集校注》的稿子交給中華書局後,即前去中關村看望劉老師。在談話中,劉老師説上述這項工作,他本來是有意做的,但現在畢竟年事已高,不打算做了,希望我能够來做。我當時即領受了這一任務。三年多來,我一直在集中時間和精力做這項工作。現在,《常建詩歌校注》和《李頎詩歌校注》的初稿總算完成了。我在此詳記此事,以表達作爲一名學生,四十年來我對劉老師的敬重之情。

                                    王錫九

                                    二○一五年十二月于安徽師範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


《常建诗歌校注》: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学之旅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璀璨星河中,唐代诗歌以其磅礴的气势、深邃的意境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这群星闪耀的时代,常建以其独特的山水田园诗风,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而《常建诗歌校注》,正是我们深入探究这位杰出诗人内心世界,领略其诗歌艺术魅力的重要指南。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常建的诗作,而是经过精心打磨、深入考据的学术成果,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准确、易懂的阅读体验。 一、 常建其人:盛唐山水田园的虔诚描摹者 常建,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不像李白那样浪漫不羁,也不似杜甫那样忧国忧民,但他却以一种更为内敛、更为宁静的笔触,描绘了他眼中的世界。史书记载不多,但我们能从他的诗歌中窥见一个淡泊名利、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隐逸文人形象。他并非追求功名利禄的朝堂之士,而是更愿意在山水之间寻找心灵的归宿,在自然万物中体味生命的真谛。这种人生态度,直接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使其作品充满了清新自然的风格,以及一种超脱尘世的禅意。 常建诗歌的主题,很大程度上围绕着他对山水景色的描摹。他笔下的山水,不仅仅是客观景物的再现,更是他内心情感的投射。无论是高耸的山峦、潺潺的溪流、静谧的寺庙,还是悠然的白云、苍翠的古松,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与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他善于捕捉自然界最细微的动态,用精准的词语和生动的意象,勾勒出一幅幅引人入胜的山水画卷。《宿王昌龄隐居》中,“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寥寥数语,便将夏夜山居的清幽与宁静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能闻到荷花的芬芳,听到竹叶上露珠滴落的声音。 除了对山水的热爱,常建的诗歌也常常流露出他对佛道思想的感悟。他曾多次游历名山古刹,并在诗中表达了对宗教哲理的思考。这种对宗教的体悟,为他的诗歌增添了一层深邃的哲学韵味,使之在追求自然之美的同时,又不失对人生意义的探寻。例如,《寻西山隐者不遇》中,虽然诗人未能见到隐者,但通过对山中景物的描绘,以及“空谷传响,非人所能”。这种“空”的意境,恰恰是佛家禅宗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常建在山水之间所领悟到的精神追求。 二、 《常建诗歌校注》: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学术态度 本书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精湛的校注功夫上。常建的诗歌流传至今,历经千年,难免会出现版本差异、字词讹误等问题。校注工作,正是要通过对各种传世文献的细致比对,考证出最可靠的版本,并通过注释来解释诗歌中的难点,使读者能够准确理解诗歌的原意。 本书的校注团队,汇聚了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学者。他们以文献为基础,以史料为依据,对常建现存的诗歌作品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校订。校注的过程,绝非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对历史、对文学、对语言的深度探索。例如,在校订某个字词时,需要查阅大量的古籍,了解该字词在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的用法,才能做出最准确的判断。 本书的注释,也力求做到详尽而有针对性。对于诗歌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典故、历史事件、地理名称等,注释都一一进行了解释,并尽可能追溯其源头。这种详尽的注释,不仅帮助读者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更能引导读者深入了解诗歌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语境,从而更深刻地体会诗歌的内涵。例如,在注释《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时,注释会详细解释“山光”和“池月”的动态变化,以及这种动态变化所营造的视觉效果,帮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破山寺傍晚的景色。 此外,本书的校注还注重对常建诗歌艺术手法的分析。在注释中,常常会点明诗人是如何运用比喻、拟人、对仗、炼字等技巧来达到艺术效果的。这种艺术分析,能够帮助读者提升文学鉴赏能力,更清晰地认识到常建作为一位杰出诗人的艺术造诣。 三、 跨越时空的对话:常建诗歌的永恒魅力 常建的诗歌,之所以能够跨越千年,依然打动人心,在于其蕴含的永恒魅力。这种魅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真挚的情感: 尽管常建的诗歌风格较为内敛,但其中流露出的对自然的热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都是真挚而感人的。他将自己对世界的观察和感悟,毫不掩饰地融入诗歌之中,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真实的情感脉搏。 高超的艺术技巧: 常建在诗歌的语言运用、意象选择、结构安排等方面,都展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他善于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鲜活的画面,用精炼的词语营造出深远的意境。他的诗歌,如同一幅幅精美的山水画,又如同一曲曲悠扬的古琴曲,令人回味无穷。 独特的哲学思考: 常建的诗歌,常常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融入了对人生、宇宙的思考。他通过对山水的体悟,表达了对生命短暂、世事无常的感叹,以及对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这种哲学思考,使得他的诗歌不仅仅停留在景物描绘的层面,更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对后世的影响: 常建的诗歌,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山水田园诗风,以及其诗歌中蕴含的禅意,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借鉴和启示。许多宋代的山水田园诗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四、 《常建诗歌校注》的阅读价值与意义 《常建诗歌校注》的出版,对于不同层面的读者都具有重要的阅读价值和意义。 对于古典文学研究者而言,本书提供了最权威、最可靠的常建诗歌文本,以及详实的研究资料,是进行学术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其严谨的校注和深入的分析,能够为研究者提供新的视角和更深入的理解。 对于高校师生而言,本书是学习和研究唐代诗歌的优质教材。通过阅读本书,可以系统地了解常建及其诗歌,掌握古典诗歌的阅读和鉴赏方法,提升文学素养。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本书是走进常建诗歌世界,感受中国古典文学魅力的绝佳入门读物。本书的注释详细易懂,能够帮助读者克服阅读障碍,轻松地欣赏常建诗歌的美。通过阅读常建的诗歌,读者可以暂时远离尘嚣,在宁静的山水之间,获得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滋养。 阅读《常建诗歌校注》,不仅仅是阅读一本诗歌集,更是一次与千古诗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让我们得以窥见盛唐时期一位文人的精神世界,领略他笔下山水的清幽与宁静,感悟他诗中蕴含的东方哲学智慧。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们得以望见中华文明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折射出的光芒,穿越时空,至今依然照耀着我们。 总而言之,《常建诗歌校注》是一部集学术性、文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优秀著作。它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精湛的校注技巧,为我们展现了常建诗歌的独特魅力。通过阅读本书,我们不仅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常建的诗歌,更能从中汲取艺术的养分,体味人生的智慧,感受中华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这部著作,是献给所有热爱古典文学,追求精神品位的读者的珍贵礼物。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一本关于古代文学的作品,最怕的是那些生硬枯燥的学术术语和晦涩难懂的理论推导。然而,这本《常建诗歌校注》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尽管其校注内容详实严谨,但其语言表达却力求通俗易懂,即使是没有深厚学术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编者在解释词句、阐述意境时,常常会引用一些生动的比喻,或是联系生活中的实例,让原本有些抽象的文学概念变得鲜活起来。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常建诗歌意境的描绘。例如,在解读《破山寺后禅院》时,书中细致地描绘了“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所营造出的静谧祥和的氛围,以及“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所展现的远离尘嚣的禅意境界。这些文字如同画笔一般,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常建诗歌的魅力。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解读方式,让我觉得阅读的过程是一种享受,而非一种负担。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位业余爱好者而言,许多古典诗歌的解读往往依赖于零散的资料和个人的感悟,难免有挂一漏万之虞。而这本《常建诗歌校注》,恰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书中对常建诗歌的风格特点进行了清晰的梳理,从其“山水田园”的题材偏好,到“静谧悠远”的艺术风格,再到“寄情山水,疏淡出世”的思想内涵,都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读罢这些分析,我仿佛豁然开朗,对常建诗歌中那些看似平淡却意味深长的山水描写,以及那些蕴含着人生哲理的隐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对常建诗歌的文学史地位的探讨,以及与其他唐代诗人作品的比较分析。这使得我不仅仅停留在对单个诗人的认知,更能将其置于整个唐诗的宏大叙事中去审视。通过这些对比,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常建在唐代诗坛上独特的贡献,以及他对后世诗歌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解读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阅读的层次感和厚度。

评分

长期以来,我一直认为常建的诗歌带有浓厚的隐逸和禅宗色彩,而这本《常建诗歌校注》更是将这一点挖掘到了极致。书中在解读常建诗歌时,大量引用了佛教经典和禅宗语录,并将其与常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相结合,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使得我得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常建诗歌中那些看似平淡却耐人寻味的禅机。 例如,在品读《宿业师山房期子微》时,书中对“溪花带露、香闻隔叶”的描写,不仅仅停留于字面的意思,而是深入挖掘了其中蕴含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佛理,以及“万物皆有灵”的自然观。这种解读方式,让我感觉常建的诗歌不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而是上升到了哲学和精神的层面。通过这些解读,我仿佛与常建这位诗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共同探讨着生命的真谛和存在的意义。这本书不仅丰富了我的文学知识,更启发了我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

评分

作为一个对古代史地知识颇感兴趣的读者,在阅读这本《常建诗歌校注》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惊喜之一便是其对诗歌背景地理环境的细致考证。常建的许多诗篇都以山水景物为载体,描绘了具体的地理风貌和人文遗迹。而这本书的校注者,显然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书中不仅交代了诗歌创作时期的地理变迁,还根据史料尽可能地还原了诗中描写的地点,例如“落星石”、“庐山”、“破山寺”等。 通过这些地理考证,我仿佛跟随常建的脚步,在千年前的山川间行走。我不仅能够理解诗歌中景物的描写,更能体会到这些景物与诗人情感之间的联系。例如,在读到描写庐山瀑布的诗句时,书中对庐山瀑布的地理位置、形态以及历代文人对其的赞颂进行了梳理,这让我对常建笔下那壮丽的景色有了更立体的感受,也更能理解诗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惊叹之情。这种将文学作品与地理学相结合的解读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新颖且富有启发性。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古典诗歌情有独钟的读者,这次有幸能够品读到这套《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中的一本,着实是一次令人心旷神怡的文学之旅。常建,这位唐代诗坛上不算最璀璨却别具一格的诗人,他的作品以其淡雅清远的意境,以及蕴含的禅意和隐逸情怀,一直吸引着我。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深入理解常建诗歌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 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精心编排的原文,字迹清晰,排版舒适,让人在阅读的初始便能感受到出版方的严谨与用心。而最令人赞叹的,莫过于其详实的校注部分。每一首诗歌,无论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还是相对冷门的佳作,都得到了细致入微的考订和释义。校注者不仅对文字的训诂、用典进行了深入的解读,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还梳理了诗歌的流传版本、历史背景以及相关的文学评论,为读者勾勒出了作品诞生的完整图景。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得以拨开历史的迷雾,更准确地把握常建诗歌的原意,体会其字里行间的深邃意蕴。

评分

感觉还不错的,慢慢读啊。

评分

书很好,品相不错,快递服务也很优秀,这是一本好书,谢谢京东了

评分

资中筠自选集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俞艳庭,男,山东滕州人。200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济南大学文学院讲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主要研究方向:中国传统经学,重点是两汉经学史。

评分

经典!中华文明不朽!!不朽!!!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很好的图书,早都想买了,这次活动都买了,很喜欢。

评分

真的很满意,快递小哥辛苦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