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旅游规划与开发/中国旅游业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精品教材》是按照旅游规划服务于旅游产业发展和旅游开发实践的逻辑线索确定体例框架的。规划者必须首先对旅游产业的概念、构成、特点及旅游开发的内涵、程序等有科学、深刻的认识,才能够做好规划工作。
因此《旅游规划与开发/中国旅游业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精品教材》的内容是先从认识旅游产业和旅游开发开始,然后介绍旅游规划的基本理论,最后逐步深入、细化到各类规划对象的一般规划要求,为学习者提供从理论到实践认知的技术路径。另外,以二维码的形式增加了附件——七个旅游规划案例,案例类别包含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旅游区规划、旅游业态策划、乡村旅游规划、生态旅游规划、旅游节庆活动策划等不同类型。但受篇幅所限,案例采用概要描述方式,删减了很多内容和全部的图纸,因此,这些案例的描述有些地方看起来并不完全符合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的体例要求,主要表达的是作者的规划思想和创意内容。
作者简介
王德刚(1963.12~),山东蓬莱人。现任山东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山东大学国际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会长、中国旅游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旅游管理类高等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农业部全国休闲农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林业局国家森林公园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旅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主要研究方向:旅游学基础理论、旅游与城市规划、乡村农业旅游开发与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等。出版相关专业著作20部,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100余篇。内容涉及旅游本体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化利用模式、社区利益等领域,其中在土地流转与乡村旅游经营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再造理论、旅游利益均衡分配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均达到了国际前沿水平。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旅游局重点研究项目、山东省重大旅游项目等100多项。为研究生开设“旅游学理论与方法”“旅游规划理论与方法”“旅游产业政策研究”等课程,为本科生开设旅游学概论、旅游规划与开发等课程。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旅游产业
第一节 旅游产业的概念与特点
第二节 旅游产业结构
第三节 旅游产业政策
第二章 旅游资源
第一节 旅游资源及其分类
第二节 旅游资源与旅游景观
第三章 旅游开发
第一节 旅游开发的含义和内容
第二节 旅游开发的层次结构
第三节 旅游开发程序
第四章 旅游规划相关理论
第一节 旅游规划与区域理论
第二节 旅游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节 旅游规划与产业融合理论
第四节 旅游规划与体验经济理论
第五节 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理论
第六节 旅游规划与利益相关者理论
第五章 旅游规划内容体系与技术路线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概念与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技术路线与程序
第六章 规划调查与基础研究
第一节 旅游资源调查
第二节 自然地理与历史文化调查
第三节 经济基础调查
第四节 客源市场调查
第五节 行业竞争调查
第六节 规划基础研究
第七章 旅游产业发展目标与战略选择
第一节 旅游产业发展目标
第二节 旅游发展战略
第八章 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第一节 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的任务
第二节 旅游空间规划
第三节 旅游产品规划
第四节 客源市场选择与营销规划
第五节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规划
第九章 旅游区总体规划
第一节 旅游区的内部结构
第二节 旅游区总体规划
第三节 旅游区游览组织
第十章 人文构景原理
第一节 人文构景的本质与原则
第二节 人文构景方法
第十一章 城市旅游规划
第一节 城市的旅游功能与城市旅游
第二节 城市旅游规划
第三节 中央游憩区旅游开发
第四节 环城游憩带旅游开发
第五节 城市景观体系建设
第十二章 乡村旅游规划
第一节 乡村旅游
第二节 乡村旅游发展条件与规划原则
第三节 乡村旅游产品
第四节 乡村旅游经营模式
第十三章 工业旅游规划
第一节 工业旅游的概念与特点
第二节 工业旅游规划
第十四章 旅游度假区规划
第一节 度假区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旅游度假区的特征与产品
第三节 旅游度假区开发
附录 旅游规划案例
前言/序言
距1998年我出版国内第一本《旅游开发学》(2007年修订出版第二版)已经整整20年了。当时国家旅游局刘毅局长给我的书作序时盛赞那本书是“填补空白之作”,可见当时的旅游学术研究成果是多么的贫乏。但现在不同了,过去的20年正是中国旅游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中国旅游学术研究最繁荣的时期。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2016年,李克强总理一年三论旅游:全国两会上提出迎接“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5月19日世界旅游发展大会上提出“一业兴百业旺”(“一业”即旅游业),夏季天津达沃斯论坛上提出旅游业是幸福产业。每一次都给旅游业以高规格定位。同时,国家旅游发展理念也不断创新,从“515”战略、“厕所革命”、“全域旅游”到“三步走战略”,建设集约型世界旅游强国等,都一次次刷新了旅游规划、开发和旅游产业的发展理念,为旅游业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提出了新思路,指导了新方向,也为旅游学理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素材、新观念。
旅游业发展的大好形势,也给旅游研究者提供了很多参与实践的机会。20年来,我有幸主持和参与了省、市、县三级旅游业发展规划和旅游区(点)开发规划一百多项,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在2000年期间,受山东省政府指派以中方首席专家的身份与世界旅游组织专家组合作编制《山东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从外国同行那里学习到了很多先进的发展理念和规划方法。当时外国专家首次在中国的旅游发展规划中使用了SWOT分析法,首次提出乡村旅游将在中国呈规模发展之势,最早预见中国旅游业将面临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区域旅游发展将向旅游目的地转变等。之后又应世界旅游组织邀请赴西班牙马德里访问世界旅游组织总部,受山东省旅游局委派考察了巴西里约热内卢、墨西哥坎昆、美国夏威夷等世界著名的旅游度假地,以及南非的黄金旅游、欧洲的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开发等,对国际旅游发展现状及模式积累了一定的认识。之后,结合学术上的探索,形成了一些值得归纳、提炼的理论观点。在2015年、2016年我分别担任了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会长和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依借协会的相关工作,获得了与企业密切联系的机会,对各类旅游投资商、旅游开发企业的经营行为、经营理念、经营困惑和发展诉求等了解得更加全面,也使我个人对旅游规划、开发在企业经营和投入产出等应用层面的问题认识得更加透彻。
结合20年来自己从事旅游规划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编著了这本《旅游规划与开发》。
在编著的过程中,通过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比较,也使自己感觉到,旅游规划作为一个学术领域,它的概念、基本理论体系、原则和框架是相对稳定的,虽然旅游产业发展和旅游开发实践日新月异,实践中也不断出现一些新理念、新模式,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也在旅游产业发展中起到了新的支撑作用,如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一些传统产业的业态和商业模式,也直接影响了产品创新的路径,但旅游学基本理论、旅游规划和开发的基本原理等,在总体上则是稳中有变,变中渐进。我想,这实际上也是旅游学科趋于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本书的编著,是按照旅游规划服务于旅游产业发展和旅游开发实践的逻辑线索确定体例框架的。规划者必须首先对旅游产业的概念、构成、特点及旅游开发的内涵、程序等有科学、深刻的认识,才能够做好规划工作。因此本书的内容是先从认识旅游产业和旅游开发开始,然后介绍旅游规划的基本理论,最后逐步深入、细化到各类规划对象的一般规划要求,为学习者提供从理论到实践认知的技术路径。另外,以二维码的形式增加了附件——七个旅游规划案例,案例类别包含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旅游区规划、旅游业态策划、乡村旅游规划、生态旅游规划、旅游节庆活动策划等不同类型。但受篇幅所限,案例采用概要描述方式,删减了很多内容和全部的图纸,因此,这些案例的描述有些地方看起来并不完全符合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的体例要求,主要表达的是作者的规划思想和创意内容。
编著工作虽然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总觉得还是不能够全面地反映当前旅游规划理论界的全部研究成果和产业领域的实践创新经验,这确是一人能力所限,敬请各位学界、业界同人不吝赐教,或共同切磋,互有增益。
我的E-mail:degangwang@sdu.edu.cn。
探索未知,设计非凡:一本关于深度旅游体验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指南 在浩瀚的旅行图景中,有一种旅行,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目的地打卡,更是对一个地方灵魂的深度探索,是对当地文化、自然遗产的尊重与守护。本书,并非一本关于中国旅游业“十三五”规划的教材,而是为您精心打造的一本关于如何创造和体验真正意义上的深度旅游的实践指南。它将带领您超越表面的风景,深入理解目的地的独特性,并学会如何以一种负责任、可持续的方式去发掘和开发这些宝藏。 第一篇:重塑认知——深度旅游的本质与价值 我们常常被“看风景”的观念所束缚,认为旅行就是抵达某个地点,拍下照片,然后离开。然而,深度旅游挑战了这一传统认知。它强调的是一种沉浸式的、参与式的体验,一种与当地人、当地文化、当地自然环境建立真实连接的过程。 何为深度旅游? 深度旅游并非一种特定的旅游产品,而是一种旅行的态度和方式。它要求旅行者放下匆忙的脚步,放慢节奏,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去倾听、去感受。它鼓励您走出游客聚集区,去探索那些鲜为人知的小巷、市集、社区,去与当地居民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传统技艺、历史传说。这种旅行,不仅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心灵的洗礼。 深度旅游的价值所在: 个人成长与视野拓展: 深度旅游能够打破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让我们接触到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哲学,从而拓展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每一次与异域文化的碰撞,都可能激发新的思考,带来深刻的个人成长。 文化传承与保护: 当地的传统文化、手工艺、语言、习俗,往往在现代化的浪潮中面临消逝的危机。深度旅游,通过游客的有意识参与和支持,能够为这些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 incentivizing locals to preserve and celebrate their heritage. 您的每一次购买当地手工艺品,每一次参与传统节日,都是对文化传承的支持。 社区发展与经济赋权: 深度旅游注重将经济利益直接惠及当地社区。通过支持当地的小型企业、民宿、导游、手工艺人,游客能够直接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增强社区的经济自主性。这种模式有助于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让旅游成为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环境意识与生态保护: 深度旅游者通常对自然环境怀有更深的敬意。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出行方式,更愿意参与到生态保护活动中,并以负责任的方式探索自然。这种旅行方式能够提升人们的生态意识,促进对珍稀自然资源的保护。 第二篇:发掘宝藏——识别与评估潜在的深度旅游目的地 并非所有的目的地都天生适合深度旅游。真正的深度旅游目的地,往往隐藏着独特的故事、深厚的文化底蕴、令人惊叹的自然风光,并且愿意与旅行者分享这一切。 识别潜在目的地的关键要素: 独特的文化遗产: 这里是否有独特的历史遗迹、传统建筑、民俗风情、宗教信仰、节日庆典?这些元素构成了目的地最鲜活的灵魂。例如,某个偏远村落传承了数百年的祭祀仪式,或者一座古老城市保留着完整的唐宋建筑风貌。 丰富的自然景观与生态多样性: 除了壮丽的山川湖海,更重要的是那些未被过度开发、保留了原始风貌的自然区域。例如,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清澈见底的湖泊、拥有独特地质构造的国家公园。 鲜活的社区生活与地方特色: 目的地是否有独特的生活方式、手工艺、农产品、特色美食?例如,某个地区以其精湛的刺绣工艺闻名,或者另一个地区以其有机农业和独特的烹饪传统吸引着人们。 开放与包容的社区态度: 目的地的人民是否愿意与外来者交流,分享他们的生活和故事?一个热情好客、对文化交流持开放态度的社区,是深度旅游成功的基石。 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与意愿: 目的地是否具有发展深度旅游的潜力,并且当地政府和社区是否有保护文化遗产和自然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意愿? 评估目的地的可行性: 一旦识别出潜在目的地,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更深入的评估。这包括: 可达性与基础设施: 目的地是否能够通过合理的方式抵达?当地的住宿、交通、餐饮等基础设施是否能够满足深度旅游者的基本需求,同时又不至于过度商业化? 当地社区的参与度和支持: 当地居民是否了解深度旅游的意义,并愿意参与其中?是否有相关的社区组织或项目在运作? 潜在的文化和生态影响: 过度的旅游开发是否会对当地的文化和社会结构造成负面影响?是否会对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安全与风险评估: 目的地是否存在潜在的安全风险?旅行者是否需要特别的准备? 第三篇:设计体验——打造引人入胜的深度旅游产品 深度旅游产品的设计,核心在于“故事”与“互动”。它需要将目的地的独特元素巧妙地融入到旅行者的体验中,让他们成为故事的一部分,而不是旁观者。 从“看”到“做”:创造互动式体验 文化工作坊与技能学习: 邀请当地手工艺人教授游客编织、陶瓷制作、绘画、书法、烹饪等传统技艺。这不仅仅是学习一项技能,更是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绝佳机会。 社区生活体验: 安排游客参与当地的日常活动,如农耕、捕鱼、采摘,或者与当地居民共同准备一顿传统晚餐。这种亲身体验能够让游客深刻理解当地人的生活节奏与辛劳。 历史故事导览: 聘请对当地历史文化有深入研究的导游,带领游客深入探访古迹,讲述那些隐藏在建筑、遗物背后的生动故事,让历史“活”起来。 参与式自然探索: 组织徒步、观鸟、摄影、或者志愿者参与的生态保护项目,让游客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为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美食探寻与烹饪体验: 带领游客深入当地市场,了解特色食材,品尝地道美食,甚至亲手学习制作当地的招牌菜肴。 构建叙事线索:让旅行充满意义 每一个深度旅游项目都应该有一个清晰的叙事线索,将不同的体验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个故事可以围绕一个历史事件、一种传统文化、一个自然奇观,或者一个社区的发展故事展开。 “寻找失落的古道”: 带领游客穿越古老的商贸路线,探访沿途的村落,了解曾经的繁荣与变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 安排游客拜访社区中依然坚守传统技艺的匠人,了解他们的创作理念、生活困境与希望。 “守护家园的自然卫士”: 邀请生态保护者讲述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带领游客观察珍稀动植物,并参与力所能及的保护工作。 第四篇:责任先行——可持续的深度旅游开发与管理 深度旅游的魅力在于它的可持续性。它要求我们在享受旅行的同时,也要承担起保护环境、尊重文化、回馈社区的责任。 负责任的旅行者指南: 尊重当地文化与习俗: 了解并遵守当地的文化禁忌、宗教礼仪、着装要求。在拍照前征得他人同意,尤其是在拍摄人物时。 支持本地经济: 尽量选择当地人经营的住宿、餐饮、交通和旅游服务。购买当地的特色产品,但避免购买濒危动植物制品。 减少环境足迹: 尽量选择公共交通或步行,减少私家车的使用。节约用水用电,不随意丢弃垃圾,不破坏植被,不惊扰野生动物。 学习与理解: 带着开放的心态去了解当地的生活方式,倾听当地人的故事。避免以猎奇或评判的心态看待与自己不同的文化。 保护自然: 不携带外来物种,不触碰或带走自然界的任何物品,不喂食野生动物。 可持续的旅游目的地开发: 社区主导与参与: 旅游开发应以当地社区的意愿和需求为导向,确保社区成员能够从旅游发展中获益。 环境保护优先: 严格限制旅游开发规模,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建立完善的垃圾处理和污水排放系统。 文化遗产保护: 制定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规划,防止商业化对文化造成侵蚀。鼓励对传统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合理的分流与引导: 避免游客过度集中在少数几个热门景点,通过开发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和体验,引导游客分散到更广泛的区域。 建立伙伴关系: 政府、企业、社区、非政府组织之间应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深度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与意识提升: 加强对当地居民和游客的旅游意识教育,提升他们对可持续旅游的认识和责任感。 第五篇:实践案例——全球与本土的深度旅游典范 本书将穿插介绍一系列世界各地和中国的深度旅游成功案例,这些案例将从不同的角度展示如何将理论付诸实践。 欧洲的乡村旅游与农场体验: 介绍法国普罗旺斯的薰衣草农场、意大利托斯卡纳的葡萄酒庄园,如何让游客深入当地的农业生活,品尝自产美食。 亚洲的文化遗产探索: 分析尼泊尔的徒步线路如何将佛教文化、乡村生活与自然风光相结合,或者印度的“金色三角”区域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文化体验,让游客深入了解古老文明。 中国的民族风情与古镇保护: 探讨云南丽江、四川稻城亚丁等地的深度旅游开发模式,以及一些新兴的、更注重社区参与和文化原真的目的地,例如,某个藏区的传统村落,如何通过发展民宿和体验式旅游,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 生态旅游与社区共赢: 介绍非洲的一些野生动物保护区,如何通过与当地社区合作,将旅游收入用于保护野生动物和改善社区生活,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 结语 旅行的意义,在于每一次的遇见,每一次的感悟,每一次的成长。本书并非提供现成的旅游路线,而是为您开启一扇通往深度旅游的大门。它鼓励您成为一个有心、有行、有责任的旅行者,去发掘那些不为人知的美丽,去理解那些值得尊敬的文化,去体验那些触动心灵的故事。让我们一起,用负责任的脚步,去探索这个广阔而精彩的世界,创造属于您自己的非凡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