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物理學名傢名作譯叢:物理學中的理論概念》以一種獨創、新穎且全麵綜閤的方法對物理學中的理論研究進行瞭探討,並以真實的物理學是科學傢不斷探索和實踐的結果的視角闡述主題。作者馬爾科姆·朗蓋爾試圖將《物理學名傢名作譯叢:物理學中的理論概念》作為大學本科高年級物理課程的補充讀物,並假定讀者對普通物理的知識已有所瞭解。利用對7個專題的係列研究,作者著重描述瞭理論物理學中某些很難的概念、科學傢們充滿智慧的艱難探索,以及研究和發現所帶來的激動和欣喜。這些專題研究包括牛頓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起源、麥剋斯韋方程組、綫性/非綫性力學與動力學、熱力學與統計物理、量子概念起源、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與宇宙學。本版在處理方式上與受到讀者高度好評的靠前版相同,但在靠前版的基礎上做瞭全麵修訂,並增加瞭許多新的論題。
《物理學名傢名作譯叢:物理學中的理論概念》適閤用作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的教材。譯者是在各專題領域工作多年的有名學者。
作者簡介
馬爾科姆·朗蓋爾(Malcolm Longair)教授,1941年齣生於蘇格蘭,1967年在劍橋大學卡文迪許(Cavendish)實驗室獲博士學位。1968~1969年作為英國皇傢學會的交換訪問學者在莫斯科列彆捷夫(Lebedev)研究所工作。其後又6次作為交換訪問學者到蘇聯空間研究所工作,並擔任美國多個研究所和天文颱的訪問教授。1980-1990年同時擔任蘇格蘭皇傢天文學傢、愛丁堡(Edinb Urgh)大學欽定天文學講座教授和愛丁堡皇傢天文颱颱長。19911997年任卡文迪許實驗室副主任,專門負責物理教學工作,1997年以後成為卡文迪許實驗室主任。獲得過多個奬項,包括1986年2月獲得的"首屆大不列顛學習與豐富生活傳播奬"。1990年12月在電視上做瞭題為"我們宇宙的起源"的係列講座,該係列講座是皇傢科學研究所在聖誕節期間專為青少年開設的。在2000年被英國政府授予司令勛章。主要研究領域為高能天體物理學與天體物理宇宙學。他撰寫瞭多部學術著作,並發錶瞭趟過250篇的研究論文。
嚮守平,男,1945年生,1981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體物理專業,獲碩士學位;1993年獲瑞士巴塞爾大學博士學位。1995年晉升為教授。研究領域為宇宙學和相對論天體物理學,並長期從事大學物理與天體物理基礎課程教學工作。2011年獲教育部第六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奬。
鄭久仁,男。1937年生,物理學教授,長期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從事物理教學和統計物理理論研究工作,曾參與《物理學大題典》的編寫工作。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1章 引言
1.1 對讀者的說明
1.2 本書的由來
1.3 對讀者的告誡
1.4 物理和理論物理的本質
1.5 環境的影響
1.6 本書的計劃
1.7 緻歉和鼓勵的話
1.8 參考文獻
專題1 牛頓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起源
第2章 從托勒密到開普勒——哥白尼的革命
2.1 古代史
2.2 哥白尼的革命
2.3 第榖·布拉赫——天堡之主
2.4 開普勒與天體和諧
2.5 參考文獻
第3章 伽利略與物理科學的本質
3.1 引言
3.2 作為實驗物理學傢的伽利略
3.3 伽利略望遠鏡的發現
3.4 問題的要點
3.5 對伽利略的審判
3.6 伽利略相對論
3.7 反思
3.8 參考文獻
第4章 牛頓與引力定律
4.1 引言
4.2 林肯郡(1642-1661)
4.3 劍橋(1661-1665)
4.4 林肯郡(1665-1667)
4.5 劍橋(1667-1696)
4.6 煉金術士牛頓
4.7 對古代經典的解讀
4.8 倫敦(1696-1727)
4.9 參考文獻
第4章附錄 關於圓錐截麵和有心軌道的注釋
專題2 麥剋斯韋方程組
第5章 麥剋斯韋方程組的起源
5.1 電磁學的發端
5.2 法拉第及其力綫——沒有數學的數學
5.3 麥剋斯韋怎樣導齣電磁場方程組
5.4 赫茲與電磁波的發現
5.5 反思
5.6 參考文獻
第5章 附錄 有用的矢量場
第6章 改寫電磁學史
6.1 引言
6.2 麥剋斯韋矢量方程組
6.3 電磁學的高斯定理
6.4 與時間無關的場是保守力場
6.5 電磁學的邊界條件
6.6 安培環路定理
6.7 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
……
第7章 力學與動力學方法
第8章 量綱分析、混沌與自組織臨界性
第9章 熱力學基礎
第10章 氣體動理論與統計力學的起源
專題5 量子概念起源
第11章 1895年前的黑體輻射
第12章 1895-1990:普朗剋與黑體輻射譜
第13章 黑體輻射的普朗剋理論
第14章 愛因斯坦和光的量子化
第15章 量子假說的勝利
專題6 狹義相對論
第16章 狹義相對論——不變量的研究
第17章 廣義相對論初步
第18章 宇宙學技術
第19章 宇宙學
後記
前言/序言
本書寫作的動機源於1977~1980年我在劍橋大學給準備進入物理學和理論物理學最後一年學習的本科生所講授的一門課程。該課程的目的是概述物理學理論研究的本質,以使學生更容易接受最後一年多門物理學課程的高強度學習。該課程的宗旨在第1章和其後的相關論題中做瞭描述,其中使我感受強烈的是:學生在學習大學本科物理學課程時,如果不理解其內涵、處理方法以及專業物理學傢研究工具的具體技術,就領會不到人類的智慧激情與物理學之美。該課程曾作為普通物理課程的替代課程,並命名為“物理學中的理論概念”。
這一課程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它是由學生自主選擇的,並且完全沒有考試。該課程於每周一、周三、周五上午9:00開始講授,在7~8月間持續講授4周,該時間段正是劍橋大學多年來的夏季學期,正好處於最後一學年的物理課開課之前階段。因除瞭開課的時間選擇外,該課程沒有考試,加上夏季階段劍橋大學特有的吸引力,所以有為數眾多的學生選修該課程。學生們的積極反饋使我非常愉悅,也因此激勵我把這一課程內容寫成齣版物齣版。我還沒有看到其他任何一本書所包含的內容與此書相同。
本書第1版於1984年齣版,書中增添瞭我講授物理學和理論物理學的一些體會,那時我已經擔任愛丁堡皇傢天文颱颱長並負責愛丁堡大學天文係的工作。1991年我迴到劍橋大學,深入參與瞭物理教學大綱的修訂工作,並在此基礎上建立瞭當前的3年或4年的課程體係。最後,4年裏我更新瞭舊課程的內容,並將它更名為“物理學中的概念”。我繼續擴展補充所討論內容的範圍,這些最近補充的許多內容已包括在這一新版本中。
我在第1版中強調過的許多特點在新版本中仍然有所體現。本書對物理學以及理論物理學采用的是一種高度獨立的處理方式。它絕不是正規的大學物理課程那樣的物理學和理論物理學係統闡述的替代品。本書應當被看作是對正規教學內容的補充,它從物理學如何産生以及物理學傢和理論物理學傢在實際中如何工作的角度,闡述和補充相關教學內容。如果我能使學生像專業物理學傢那樣瞭解和熱愛物理學,或者哪怕隻是使學生提高瞭一點對物理學的欣賞能力,這本書就達到瞭目的。
在第1版中我有意突齣瞭主要人物個人的卓越貢獻,這在很大程度上擴展瞭傳統教科書的內容。我的意圖是強調每個物理學傢探討問題的個性,以使我在講述物理學如何取得進展時有比較多的自由空間來錶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20年之後,我發現自己的寫作風格發生瞭變化。現在看來,和現在的寫作風格相比,我早期的寫作非常“誇張”並“無拘無束”。顯然,現在的行文更為謹慎,部分是對以前的一些不是很正確的論點,經過深思熟慮後改變所強調的重點的結果。但無需擔心,第1版中所洋溢的熱情在新版中絲毫沒有減少,隻是寫作時采用瞭更為成熟的觀點。最終,我把全書從頭到尾做瞭改寫,試圖在保留早期寫作活力的同時,使語言錶述上盡可能準確。
本書中所錶述的觀點顯然都是我自己的,但我的許多劍橋和愛丁堡的同事,在將我的想法用公式錶述齣來以及理清我的思路方麵起瞭重要作用。該課程最初的設想來自我與庫剋(Alan Cook)、海涅(Volker Heine)和沃爾瑟姆(John Waldram)的討論。我從海涅和斯科特(Scott)手中承接瞭“數學物理例題”課程,這門課程對我理順自己的想法幫助極大。此後幾年裏,約瑟夫森(Brian Josephson)對“概念”課程提供瞭幫助並提齣瞭許多精闢的見解。在講述熱力學部分時,正好豪伊(Archie Howie)也在講授“熱力學”課程,我在與他的討論中受益匪淺。“物理學中的概念”課程作為1990年代改革的一部分,豪伊也參與瞭該課程的講授,我很樂於研究他的許多創新之處並進一步加以發揮。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物理學名傢名作譯叢》中另一本未提及的書籍的詳細簡介。 --- 書名: 經典力學:從牛頓到現代(Classical Mechanics: From Newton to Modern Perspectives) 作者: 詹姆斯·裏德(James Reid) 譯者: 王宏宇 叢書: 物理學名傢名作譯叢 --- 經典力學:從牛頓到現代 內容簡介 《經典力學:從牛頓到現代》是一部旨在為讀者提供對經典力學全麵而深入理解的權威著作。本書不僅僅是牛頓力學原理的簡單復述,更著眼於展示經典力學如何作為物理學思想的基石,以及它如何在現代物理學的語境下仍然保持其核心地位和深刻的洞察力。全書結構嚴謹,從最基礎的運動學概念齣發,逐步深入到拉格朗日力學、哈密頓力學等更高級的理論框架,並探討瞭這些概念在現代物理學前沿領域中的應用潛力。 第一部分:牛頓力學的堅實基礎 本書伊始,作者細緻地梳理瞭牛頓力學的核心思想。這部分內容不僅涵蓋瞭經典的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更側重於對這些定律背後哲學基礎和物理圖像的闡釋。我們探討瞭絕對空間和絕對時間的概念,以及慣性參考係在經典物理學中的關鍵作用。通過一係列精心選擇的例題,讀者將鞏固對力、功、能量和動量守恒定律的理解,這些都是後續高級主題的基石。特彆是,書中對動量守恒在碰撞問題和中心力場中的應用進行瞭深入分析,為理解更復雜的動力學係統奠定瞭基礎。 第二部分:解析力學的優雅結構 本書的重點之一是對解析力學的介紹。作者認為,要真正理解物理係統的自由度和約束,必須超越牛頓的矢量方法,進入更抽象的、基於能量和變分的框架。從拉格朗日量和歐拉-拉格朗日方程的推導開始,本書清晰地展示瞭如何將復雜的約束係統簡化為一組更容易處理的微分方程。這部分內容著重於廣義坐標的選擇、約束力的消除以及對守恒量的識彆。通過大量的實例,如雙擺、螺鏇運動以及柔性弦的振動,讀者將體會到拉格朗日力學在處理復雜係統時的強大威力。 第三部分:哈密頓力學與相空間的概念 隨著對理論物理學認識的加深,哈密頓力學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本書詳細介紹瞭哈密頓量的構建過程,以及泊鬆括號在描述係統演化中的核心作用。對相空間的深入探討是理解正則變換和李維爾定理的關鍵。作者不僅解釋瞭如何使用哈密頓力學來重新錶述牛頓定律,更重要的是,展示瞭這一框架如何自然地過渡到量子力學。對正則方程的分析,特彆是對正則變換的探討,揭示瞭經典力學中潛在的深層對稱性。 第四部分:剛體動力學與陀螺運動 剛體動力學是經典力學中一個既具有實用性又充滿挑戰性的領域。本書提供瞭對剛體運動的全麵描述,包括轉動慣量張量、歐拉角以及剛體繞固定點的運動。對陀螺儀運動的分析,特彆是描述章動、進動和自轉的歐拉方程,被詳細闡述。書中強調瞭歐拉角在描述三維鏇轉時的不完備性,並引齣瞭四元數的概念,為理解現代三維圖形學和機器人學中的鏇轉錶示法提供瞭物理學背景。 第五部分:經典場論的初步涉獵 為瞭銜接更現代的物理學理論,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對經典場論進行瞭初步的介紹。雖然重點仍是經典力學,但作者引入瞭場(如電磁場)的概念,並探討瞭連續介質的動力學。對最小作用量原理的推廣——狄拉剋-拉格朗日錶述,被用來統一粒子力學和場論的數學結構。這為讀者理解相對論和量子場論中的變分原理提供瞭必要的思維準備。 本書特色 本書的最大特點在於其平衡性:既嚴格遵循物理學的基本原理,又注重數學工具的嚴謹推導。它不僅是一本麵嚮本科高年級學生和研究生的教材,更是一部為有誌於深入研究理論物理學的學者準備的參考書。作者在闡述理論的同時,始終保持著對物理直覺的培養,力求讓讀者在掌握數學技巧的同時,真正領悟經典力學的深刻內涵及其在整個物理學體係中的曆史地位和理論價值。本書的翻譯力求準確流暢,確保瞭原著精髓的完整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