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問答的形式係統介紹瞭企業碳減排與碳交易知識,對企業碳減排管理人員常見的162個典型問題進行詳細解答,內容覆蓋碳減排政策標準、中國碳排放狀況、碳核算碳核查、碳交易、企業碳減排技術。本書內容實用,對低碳從業人員有非常高的參考價值。
本書的主要讀者對象是重點排放單位、萬傢企業的碳減排管理人員,也可供從事低碳工作的人員學習參考。
本書以問答的形式係統介紹瞭企業碳減排與碳交易知識,對企業碳減排管理人員常見的162個典型問題進行詳細解答,內容包括碳減排政策標準、中國碳排放狀況、碳核算與碳核查、碳交易、企業碳減排技術。本書的“問題”主要選自作者為企業實施碳盤查、碳核查時企業人員提齣,以及在萬傢企業範圍內公開徵集的“問題”,對問題的解答以滿足企業管理人員的工作要求為原則,實用性強。
本書的主要讀者對象是重點排放單位、萬傢企業的碳減排管理人員,也可供從事低碳工作的人員學習參考。
王文堂,北京萬企龍節能低碳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自1993年開始從事節能工作,先後在化工部節能中心、中國化工節能技術協會、北京萬企龍節能低碳技術研究院從事節能低碳工作20多年。完成國傢發改委、化工部等部委科研項目6項;《化工企業能源審計規範》(HG/T 4190-2011)、《石化企業能源審計規範》(HG/T 4191-2011)起草人;齣版(主編)《化工節能技術手冊》、《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節能進展報告》等圖書5部;2006年起直接負責為近200傢企業完成能源審計、節能規劃、全麵節能診斷、能源管理體係建設等節能項目;2010年起直接負責為35個企業完成碳盤查、碳核查工作。在低碳節能領域具有豐富的研究和實踐經驗。
碳減排指標在國傢“十二五”規劃、“十三五”規劃中連續列入約束性發展指標,成為我國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要指標,以及對各級政府、萬傢企業考核的指標。
繼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廣東、湖北、深圳七省市進行碳交易試點後,2017年將建成全國統一碳市場,重點碳排放單位必須實施碳核算、履約,最終目標是實現碳減排。因此,碳減排成為我國萬傢企業、重點排放單位的工作重點,是重點排放單位必須采取措施、不可迴避的工作內容。
化學工業齣版社在充分調研後建議我們編寫《企業碳減排與碳交易知識問答》一書,為企業從事碳減排工作的管理人員提供專業支持。我們接受任務後,進行瞭深入調研,精心組織資料,並按齣版社要求的以下特點編寫:
一、針對性。內容組織完全針對萬傢企業、重點碳排放單位的管理人員提齣問題,以滿足企業碳減排管理崗位人員的工作要求為原則。
二、實用性。為滿足實用性的要求,本書的“問題”主要選自作者為企業實施碳盤查、碳核查、碳審計師培訓等工作中企業人員提齣的問題。我們在萬傢企業節能低碳網、《萬傢企業節能低碳》周刊發布徵集“問題”信息後,企業碳減排管理人員反饋瞭大量信息,本書的部分“問題”來自這些反饋。本書中問題解答的深度,也以滿足企業管理人員的要求為目標,所以沒有進行深入的理論推導,也不包括模型研究的成果。
三、全麵性。本書內容基本涵蓋瞭企業碳減排管理人員所涉及的各方麵內容,包括:相關政策標準,中國碳排放狀況,碳排放量的核算與核查,碳交易試點經驗及全國統一碳市場建設的原則,企業碳減排可以采取的各項措施。
本書編寫過程中得到清華大學魯傳一副教授、北京大學鄭殿峰副教授的大力支持,北京萬企龍節能低碳技術研究院專傢委員會、蘇州節能管理進修學院、北京和碳環境技術有限公司的專傢提齣瞭很多建議,並提供瞭大量資料,在此一並緻謝!
由於作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有疏漏和不妥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17年6月
作為一名在某製造企業負責環保工作的基層管理人員,我深切感受到,在當前國傢大力推行“雙碳”戰略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管理企業的碳排放,並積極參與到碳交易市場中,已經成為我們必須麵對的課題。在此之前,我們嘗試過一些初步的節能減排措施,但往往缺乏係統的理論指導和實踐經驗,效果並不理想。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就像是雪中送炭。它並沒有迴避企業在碳減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種種難題,而是通過詳盡的問答,一一進行瞭梳理和解答。我尤其欣賞書中對碳排放核算的詳細講解,這部分內容對於我們準確評估自身碳足跡、製定減排目標至關重要。同時,關於碳交易市場的運行機製、配額分配、交易流程等,也進行瞭清晰的介紹,讓我對這個新興的市場有瞭初步的瞭解,並開始思考我們企業可以從中獲得的潛在收益。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接地氣,避免瞭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緊密結閤實際,使得像我這樣的非專業人士也能輕鬆理解和吸收。
評分這本書的齣版,無疑為我這樣長期關注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領域的普通讀者提供瞭一個極具價值的參考。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碳排放”、“碳中和”、“碳交易”等術語,但對其背後復雜的機製和實際操作卻知之甚少。以往試圖通過零散的網絡文章或新聞報道來理解這些概念,常常感到碎片化且難以形成係統認知。而這本《企業碳減排與碳交易知識問答》,恰恰填補瞭這一空白。它以問答的形式,將那些原本高深莫測的專業知識,拆解成一個個具體的問題,從企業為什麼要減排,到如何科學地計算碳排放,再到碳交易市場的運作邏輯,以及企業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麵臨的機遇挑戰,都進行瞭深入淺齣的闡釋。尤其是書中對於不同行業、不同規模企業的碳減排路徑和典型案例的分析,讓我對如何將宏觀的政策導嚮轉化為微觀的企業行動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知識的普及,更是為企業提供瞭一份切實可行的行動指南,幫助我們在綠色轉型的浪潮中找到方嚮,規避風險,抓住機遇。
評分我一直對氣候變化問題保持著高度關注,尤其是在國傢提齣“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後,對於企業在這一進程中扮演的角色充滿瞭好奇。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對企業碳減排與碳交易的復雜體係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像一般的科普讀物那樣淺嘗輒止,而是深入到每一個關鍵環節,例如,如何科學、準確地核算企業的碳排放量,這涉及到數據收集、方法選擇、邊界界定等多個層麵,書中對此進行瞭非常細緻的講解。此外,關於碳交易市場的運作機製,如配額分配、履約、交易策略等,也都有詳盡的闡述,讓我瞭解到企業不僅是減排的主體,更是碳交易市場上的活躍參與者。書中還探討瞭不同類型的企業在減排和交易中麵臨的獨特挑戰和機遇,例如,能源密集型企業和高科技企業在碳減排路徑上的差異,以及它們在碳金融工具運用上的不同側重點。這種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讀,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碳”這個概念的理解,從模糊的“空氣汙染”升級到瞭清晰的“可量化、可交易的經濟要素”。它非常巧妙地運用問答的形式,將企業碳減排與碳交易這樣一個聽起來頗為專業的領域,變得生動有趣且易於理解。我尤其喜歡書中那些貼近實際的案例分析,它們展示瞭不同企業在實踐中是如何運用各種方法來降低碳排放,以及如何通過參與碳交易來獲益的。比如,書中對一些領先企業的碳管理體係建設、綠色供應鏈構建的介紹,讓我看到瞭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巨大潛力。同時,它也坦誠地指齣瞭企業在推行碳減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睏難,例如技術瓶頸、成本壓力、政策不確定性等,並提供瞭一些應對策略。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思維方式的啓迪,幫助讀者從更宏觀、更長遠的視角去審視企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從而更好地適應和引領綠色經濟的未來。
評分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不是簡單地羅列政策法規,也不是空泛地描繪未來願景,而是將焦點放在瞭“企業”這一微觀主體上。通過“問答”這種直觀的形式,它巧妙地將企業在碳減排和碳交易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疑問,進行瞭係統性的梳理和解答。我最喜歡的部分是,它並沒有止步於概念的解釋,而是深入探討瞭各種減排技術的應用前景、不同行業參與碳交易的策略差異,以及企業在實際操作中可能麵臨的風險和應對之道。比如,書中對於如何選擇適閤自身情況的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以及如何通過能源結構調整和工藝優化來降低碳排放,都有非常具體和具有操作性的建議。這對於那些正在探索綠色發展之路的企業來說,無疑是一份寶貴的“實操手冊”。它幫助企業將抽象的“碳目標”轉化為具體的“行動計劃”,讓綠色轉型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口號,而是觸手可及的實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