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感地學應用

遙感地學應用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明鼕萍,劉美玲 著
圖書標籤:
  • 遙感
  • 地學
  • 應用
  • GIS
  • 空間分析
  • 地球科學
  • 環境科學
  • 圖像處理
  • 數據分析
  • 資源管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42847
版次:1
商品編碼:12198663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地理信息係統理論與應用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4
字數:346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遙感地學應用》作者針對遙感地學應用技術體係繁蕪龐大的特點,結閤地理信息及遙感相關專業多年的教學和科研實踐,編寫瞭這《遙感地學應用》。作為遙感地學應用高級進階教材,《遙感地學應用》在內容上以“不同數據源—不同信息提取手段—不同應用領域”為主綫,涵蓋中低空間分辨率遙感影像像元分類、高空間分辨率影像信息提取、遙感指數計算、定量遙感統計模型、定量遙感物理模型、主動式遙感三維信息獲取等核心內容,在介紹原理和方法的基礎上配以應用案例。《遙感地學應用》作者將後續齣版相應的《遙感地學應用實驗教程》。

目錄

目錄
前言
第1章 概述 1
1.1 遙感地學應用相關概念 1
1.2 遙感信息地學評價標準 2
1.2.1 遙感數據的基本屬性 2
1.2.2 遙感研究對象的地學屬性 4
1.2.3 遙感信息地學評價標準 6
1.3 遙感技術的發展 9
1.3.1 遙感技術經曆的幾個發展階段 9
1.3.2 遙感技術發展趨勢 10
參考文獻 14
第2章 常用遙感分析方法 16
2.1 遙感地學相關分析法 16
2.1.1 主導因子相關分析法 17
2.1.2 多因子相關分析法 18
2.1.3 指示標誌分析法 19
2.2 分層分類法 22
2.2.1 分類樹的建立 22
2.2.2 分層分類法的特點 23
2.2.3 分層分類法遙感應用 23
2.3 係列製圖法 25
2.3.1 遙感係列製圖的基本條件 25
2.3.2 生態環境遙感綜閤係列製圖 26
2.4 信息復閤 28
2.4.1 多平颱遙感信息的復閤 29
2.4.2 多時相遙感信息的復閤及變化檢測分析法 30
2.4.3 遙感信息與非遙感信息的復閤 33
參考文獻 36
第3章 遙感地學應用方法體係 37
3.1 遙感地學應用及數據選擇 37
3.2 遙感信息提取技術概述 39
3.2.1 遙感信息提取定義 39
3.2.2 遙感信息提取技術分類 40
3.3 遙感圖像目視解譯 40
3.3.1 目視解譯判讀標誌 41
3.3.2 目視解譯的步驟 46
3.4 遙感圖像計算機信息提取方法體係 46
參考文獻 50
第4章 中低空間分辨率遙感影像像元分類 52
4.1 遙感分類基本原理 52
4.1.1 特徵空間 53
4.1.2 地物的光譜統計特性 53
4.1.3 分類原理 55
4.1.4 分類基本過程 58
4.2 遙感影像分類的波段及特徵選擇 59
4.2.1 特徵介紹 60
4.2.2 特徵選擇方法 61
4.3 遙感影像監督分類 66
4.3.1 監督分類流程 66
4.3.2 最大似然法 67
4.3.3 最小距離法 68
4.3.4 馬氏距離法 69
4.3.5 光譜角方法 70
4.4 遙感影像非監督分類 71
4.4.1 K-均值聚類方法 72
4.4.2 ISODATA分類方法 73
4.5 基於知識的遙感影像分類 75
4.5.1 遙感分類中的知識 76
4.5.2 基於專傢知識的決策樹分類 77
4.5.3 專傢係統分類 79
4.6 基於智能計算的遙感影像像元分類 81
4.6.1 基於人工神經網絡的遙感影像像元分類 82
4.6.2 基於支持嚮量機的遙感影像像元分類 89
4.6.3 基於隨機森林的遙感影像像元分類 93
4.7 典型地學應用——土地覆蓋遙感監測 96
4.7.1 土地覆蓋與土地利用 96
4.7.2 土地利用/土地覆蓋分類體係 96
4.7.3 土地覆蓋遙感監測流程 99
參考文獻 102
第5章 高空間分辨率影像信息提取 105
5.1 高空間分辨率遙感衛星係統的發展 105
5.2 高分辨率遙感影像應用 108
5.2.1 高分辨率遙感應用的現狀 108
5.2.2 高分辨率遙感應用的挑戰 109
5.3 高分辨率遙感影像信息提取模型 110
5.3.1 高分辨率遙感影像特徵基元 110
5.3.2 基於特徵基元的高分辨率遙感影像分析與理解 111
5.3.3 基於特徵基元的高分辨率遙感信息提取模型 113
5.4 高分辨率遙感影像信息提取關鍵技術 115
5.4.1 遙感影像分割 116
5.4.2 基元特徵錶達 123
5.4.3 基元模式分類 125
5.4.4 高分辨率遙感影像信息提取技術發展趨勢 128
5.5 典型地學應用實例——麵嚮對象土地覆蓋遙感調查 130
5.5.1 麵嚮對象分類軟件——eCognition 130
5.5.2 多分辨率分割 131
5.5.3 麵嚮對象遙感分類流程 136
5.5.4 麵嚮對象分類實例 137
參考文獻 141
第6章 遙感指數計算及應用 143
6.1 遙感指數計算概述 143
6.1.1 遙感指數計算模型的原理 143
6.1.2 遙感指數的發展及應用 143
6.2 遙感植被指數計算模型與應用 144
6.2.1 遙感植被指數計算模型 144
6.2.2 遙感植被指數的應用 150
6.3 遙感水體指數計算模型與應用 151
6.3.1 遙感水體指數計算模型 151
6.3.2 遙感水體指數的應用 153
6.4 遙感礦化指標計算模型與應用 155
6.4.1 遙感礦化指數計算模型 155
6.4.2 遙感礦化指數的應用 158
6.5 基於指數計算的多層次遙感信息提取模型 161
6.5.1 多層次信息提取模型 162
6.5.2 基於多層次信息提取模型的水體自動提取 162
參考文獻 164
第7章 定量遙感模型及應用 167
7.1 定量遙感基本概念 167
7.1.1 定量遙感的定義 167
7.1.2 定量遙感的內容分類 167
7.1.3 高光譜定量遙感 168
7.2 遙感反演模型概述 169
7.2.1 遙感反演模型分類 169
7.2.2 遙感物理模型基礎 170
7.3 遙感物理模型 171
7.3.1 輻射傳輸模型 171
7.3.2 幾何光學模型 178
7.3.3 混閤物理模型 179
7.4 遙感統計模型 180
7.4.1 遙感統計模型的基本原理 180
7.4.2 遙感統計模型的局限 181
7.5 定量遙感應用實例 181
7.5.1 基於熱紅外遙感數據的地錶溫度定量反演實例 181
7.5.2 基於隨機森林的海錶鹽度遙感反演模型應用實例 186
7.6 定量遙感麵臨的基本問題 195
7.6.1 方嚮性問題 195
7.6.2 混閤像元與尺度問題 196
7.6.3 反演策略與方法 197
7.6.4 遙感模型與應用模型的鏈接 198
7.6.5 定量遙感的研究發展方嚮 198
參考文獻 199
第8章 主動式遙感三維信息獲取 201
8.1 主動雷達遙感 201
8.1.1 主動雷達遙感定義 201
8.1.2 雷達成像原理及雷達影像特點 202
8.1.3 乾涉雷達技術 208
8.1.4 基於SAR差分乾涉技術的地錶沉降監測實例 211
8.2 激光雷達遙感技術 214
8.2.1 激光雷達的概念 214
8.2.2 激光雷達係統工作原理 215
8.2.3 激光雷達測量原理 217
8.2.4 激光雷達數據處理流程 219
8.2.5 激光雷達應用 224
8.3 遙感三維信息獲取技術發展前景 231
參考文獻 232
彩圖
荒野迴響:失落文明的地理密碼 一、序章:風沙中的低語 《荒野迴響:失落文明的地理密碼》並非一部傳統的曆史或考古學著作,它是一場深入地球肌理、探尋人類文明起源與消亡之謎的地理學探險。本書聚焦於那些在曆史長河中被遺忘的角落——那些被沙漠吞噬的綠洲、被叢林掩埋的城邦、以及被冰雪封存的高原聚落。作者以獨到的地理學視角,將目光投嚮瞭宏大的地質變遷、細微的氣候波動,以及人類聚落與自然環境之間復雜、糾葛的互動關係。 全書的核心論點在於:任何一個偉大文明的興衰,都深深烙印在它所處的地理空間和時間維度之中。 那些看似偶然的“天災”,實則是地理係統內在規律長期纍積的必然結果;而那些被稱為“神跡”的城市布局,無不遵循著對水文、光照、風嚮的精妙算計。 本書以一個令人不安的發現為開端——位於中亞腹地一片極度乾旱的鹽堿地之下,發現瞭一組高度復雜、具有明顯水利工程特徵的地下結構。這組結構不屬於任何已知的人類文明範疇,其年代測定指嚮瞭遠超傳統認知的時間跨度。由此,一場跨越數個大洲、貫穿數萬年曆史的追溯之旅拉開瞭序幕。 二、地理形態與文明的塑造:闆塊的意誌 本書的第二部分,深入探討瞭地球物理構造對早期人類社會形態的根本性塑造作用。作者摒棄瞭單一的文化決定論,轉而強調闆塊構造、火山活動與造山運動如何為文明的誕生提供瞭“舞颱”和“劇本”。 1. 構造帶上的勃興與驟停: 作者詳細分析瞭環太平洋火山帶、地中海-喜馬拉雅碰撞帶等構造活躍區域,揭示瞭這些區域如何因火山灰帶來的肥沃土壤、地熱能的初步利用,催生瞭早期農業革命;同時也闡述瞭地震和火山噴發如何成為特定文明突然崩潰的直接誘因。例如,對愛琴海米諾斯文明(Minoan Civilization)毀滅的研究,不再僅僅停留在聖托裏尼火山爆發的記錄上,而是深入探究瞭其對當時海洋環流和季風係統的連鎖影響。 2. 河流的慷慨與背叛: 尼羅河、兩河流域、印度河、黃河——這些大河流域是早期文明的搖籃,但作者強調,河流的“脾性”決定瞭文明的韌性。他引入瞭“河流演化熵值”的概念,用以衡量流域形態的長期穩定性。那些過度依賴單一河道饋贈的文明,一旦遭遇河流改道或上遊冰川消融的突變,其瓦解速度遠超預期。書中對巴比倫城邦衰落與幼發拉底河下遊泥沙淤積的量化分析,極具說服力。 三、氣候的尺度與人類的記憶:冰芯中的史詩 氣候變化是本書探討失落文明的另一核心維度。與關注當代氣候變暖不同,本書的視角聚焦於數韆乃至數萬年前的“米蘭科維奇周期”和更微觀的韆年尺度氣候波動。 作者與古氣候學傢閤作,利用格陵蘭冰芯、樹木年輪以及湖泊沉積物中的生物標誌物,重建瞭多個關鍵曆史時期的區域氣候圖譜。 1. 乾旱的邊界: 書中詳細描繪瞭北非“大綠期”結束後的快速沙化過程,以及這種環境壓力如何迫使遊牧民族嚮南遷徙,並與定居文明發生衝突。這一衝突並非簡單的民族戰爭,而是對有限水資源和可耕地的地理性爭奪。 2. 季風的敏感性: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衰落,被重新解讀為對南亞季風係統不穩定性的過度敏感。當季風在數個世紀內齣現微小的年際波動時,其對依賴灌溉的復雜社會結構的衝擊,遠比一場突發的洪水更為緻命。 四、失落的測繪技術:大地之上的符號 本書最引人入勝的部分,在於對失落文明如何理解和利用地理環境的測繪與導航技術的還原。這些文明可能沒有我們今天精密的衛星圖像,但他們對地形的掌握達到瞭令人驚嘆的程度。 1. 太陽、星辰與地貌的結閤: 作者分析瞭古代巨石陣、瑪雅金字塔群以及復活節島石像的選址,指齣它們並非隨機的宗教崇拜中心,而是精確結閤瞭當地的地理製高點、特定時刻的日齣或日落方位,以及遠處地標的視覺定位。這些建築本身,就是一部刻在石頭上的地理教科書。 2. 地下水文的感知: 對於許多沙漠文明而言,地錶的貧瘠掩蓋瞭地下的豐饒。書中展示瞭對中東某古老文化“坎兒井”(Qanat)係統的深入研究,揭示瞭其選址過程需要對地下含水層走嚮、滲透率以及地錶坡度的精細計算。這種技術是建立在世代經驗和對水流物理學直覺理解之上的,是真正的“大地工程學”。 五、文明的熵增與地理的反饋 在全書的收尾部分,作者將視角從具體的遺址拉迴到理論的高度,探討瞭文明自身的擴張如何成為其地理睏境的一部分。 1. 資源消耗的地理極限: 任何文明的“偉大”,往往意味著對周邊自然資源的超額提取。無論是過度伐木導緻的土壤侵蝕,還是為滿足人口增長而進行的無節製灌溉導緻的鹽堿化,這些行為都是文明主動打破瞭當地地理係統的動態平衡。本書通過對古老采礦遺址的地球化學分析,揭示瞭重金屬汙染如何先於戰爭或瘟疫,悄無聲息地侵蝕瞭特定文明的健康基礎。 2. 空間敘事的終結: 最終,那些被“遺忘”的文明,並非突然消失,而是其賴以生存的地理“敘事”被新的地質或氣候事件所改寫。當河流改道,當氣候帶北移,原有的農業、交通和宗教中心失去瞭地理上的意義,文明的“地圖”便在人們心中被擦除,留下的隻是模糊的傳說。 《荒野迴響》提供瞭一種全新的曆史閱讀方式:不是閱讀人物的功過,而是閱讀大地本身的沉默證詞。它提醒我們,人類的曆史,不過是地球漫長生命周期中短暫而脆弱的地理現象。 本書特色: 跨學科的融閤: 結閤瞭構造地質學、古氣候學、水文地理學和人類學研究成果。 數據可視化: 包含大量高精度古氣候重建圖、區域地質斷層圖和古代水利係統剖麵圖。 非綫性敘事: 以地理單元為章節結構,而非傳統的編年史。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價二:側重於學術嚴謹與案例分析) 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印象,莫過於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豐富詳實的案例分析。作者在論述每一個遙感技術在地質學中的應用時,都力求做到有理有據,邏輯清晰。從基礎的圖像處理技術,到復雜的反演模型,書中都給齣瞭詳盡的數學原理和算法推導,這對於有一定基礎的讀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福音。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各個應用案例的深入剖析,每一個案例都不僅僅是簡單地展示遙感圖像,而是詳細介紹瞭研究背景、數據來源、處理流程、模型建立以及最終的地質解釋。例如,關於利用熱紅外遙感監測火山活動的部分,書中不僅給齣瞭案例,還詳細分析瞭熱異常與岩漿活動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通過時間序列分析來預判噴發風險。這種“理論與實踐並重”的寫作風格,讓這本書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它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本可以反復研讀的工具書,能夠幫助我更好地理解遙感技術在地質研究中的實際應用,並從中學習到解決實際問題的有效方法。

評分

(評價三:側重於教學方法與入門友好度) 作為一名遙感領域的初學者,我一直對復雜的專業術語和晦澀的理論感到頭疼。然而,這本書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對遙感地學應用的認知。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人性化,大量的圖文並茂的解釋,讓原本枯燥的技術概念變得生動有趣。從最基礎的遙感成像原理,到不同類型的遙感影像特徵,再到各種常用的遙感軟件操作,書中都循序漸進地進行瞭講解,仿佛有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在耳邊耐心指導。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如何選擇閤適的遙感數據”的章節,它非常實用,根據不同的地質問題,清晰地列齣瞭推薦的傳感器和數據類型,避免瞭新手盲目選擇的睏境。書中穿插的許多小貼士和操作技巧,更是讓我受益匪淺。即使是沒有接觸過遙感專業知識的讀者,也能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對遙感地學應用的整體認識,並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它就像一本“零基礎入門指南”,讓我對這個領域充滿瞭探索的興趣。

評分

(評價五:側重於閱讀體驗與知識體係構建) 捧讀這本書,我體驗到瞭一種流暢而富有啓發性的閱讀過程。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條理,每一章的銜接都自然而然,形成瞭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從宏觀的遙感原理,到微觀的數據處理技巧,再到具體的應用案例,整本書的結構安排十分閤理,能夠幫助讀者逐步建立起清晰的認知框架。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不同遙感傳感器成像機理的生動比喻,這讓復雜的物理原理變得易於理解。書中還提供瞭許多思考題和拓展閱讀建議,鼓勵讀者主動去探索和深入學習,這對於知識體係的構建非常有幫助。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閱讀一本書,而是在進行一次係統的、有層次的學習。這本書讓我對遙感技術在地質學中的應用有瞭更全麵、更深入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知識點,而是形成瞭一個相互關聯、邏輯嚴謹的知識網絡。這對於我未來的學術研究和實際工作,都將産生深遠的影響。

評分

(評價一:側重於技術革新與前瞻性) 翻開這本書,我仿佛置身於一個由衛星光芒編織而成的奇妙世界。它不僅僅是枯燥的理論堆砌,更是對前沿遙感技術及其在地質學領域突破性應用的深度探索。作者以一種令人信服的邏輯,將遙感觀測的最新進展,如高光譜、LiDAR、SAR乾涉等,與地質調查、資源勘探、地質災害監測等核心問題巧妙地結閤起來。讀到關於利用多源數據融閤來提升地質信息精度的部分,我深受啓發。書中詳細闡述瞭如何整閤不同時空分辨率、不同傳感器特性的數據,構建更全麵、更精準的地質模型。這對於我目前正在進行的地質找礦工作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人工智能在地質遙感解譯中的應用進行瞭前瞻性的展望,比如深度學習在圖像識彆、特徵提取方麵的潛力,這讓我看到瞭遙感地學應用未來的無限可能。總的來說,這本書就像一本為地質工作者量身定製的“技術寶典”,它不僅教會我如何“看”懂衛星傳迴的地球信息,更指引我如何利用這些信息去解決實際的地質難題,為地質科學的未來發展注入瞭新的活力。

評分

(評價四:側重於跨學科融閤與現實意義) 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遙感和地質學,更是一次關於學科交叉與知識融閤的精彩實踐。作者巧妙地將遙感技術作為“眼睛”,地質學作為“大腦”,共同解讀地球的奧秘。書中對地質環境演變、礦産資源評價、自然災害防治等方麵的論述,都充分展現瞭遙感技術在解決現實世界重大挑戰中的獨特價值。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滑坡和泥石流監測與預警”的部分,它詳細闡述瞭如何利用SAR乾涉測量技術監測地錶形變,以及如何結閤DEM和地質背景信息來評估滑坡風險。這些研究成果對於提高地質災害的防治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財産安全,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此外,書中對地質環境變化與氣候變化之間關係的探討,也讓我對地球係統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遙感技術在服務社會、造福人類方麵的巨大潛力,它不僅僅是一本學術專著,更是一份關於如何利用科技守護地球傢園的行動指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