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環境影響評價/高等院校環境科學與工程新編教材》是為瞭反映近年較新的環境影響評價的理論、方法與技術,又便於課堂講授和提高學生認識、分析和解決環境影響評價相關問題的能力而編寫的一本教材,適應瞭目前學科發展和人纔培養的需求。
《環境影響評價/高等院校環境科學與工程新編教材》在對現行教材和其他相關文獻分析提煉的基礎上,簡明、係統地闡述瞭環境影響評價的新理論、技術與方法,重點介紹瞭建設項目各要素環境影響評價的主要內容,並簡述瞭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工作方法與內容,最後結閤典型環境影響評價案例介紹瞭環境影響報告書的編寫。
《環境影響評價/高等院校環境科學與工程新編教材》可用作環境工程、環境科學、資源環境科學、生態學以及其他相關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或參考書,也可作為從事環境影響評價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參考用書。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環境影響評價概述
第一節 環境與環境質量
一、環境
二、環境質量
第二節 環境影響評價定義與分類
一、環境影響評價的定義
二、環境影響評價的分類
第三節 環境影響評價程序
一、環境影響評價管理程序
二、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程序
第四節 環境影響評價標準體係
一、環境標準的概念和作用
二、環境標準體係結構
三、環境質量標準與環境功能區之間的關係
四、汙染物排放標準與環境功能區之間的關係
五、環境影響評價中的常用標準
第五節 環境影響評價的發展
一、環境影響評價製度的建立
二、我國環境影響評價的發展
第二章 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與方法
第一節 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
一、環境現狀調查的原則和方法
二、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的內容
三、環境現狀評價方法
四、汙染源調查與評價
第二節 工程分析
一、概述
二、汙染型建設項目的工程分析
三、生態影響型建設項目工程分析
第三節 環境影響評價方法與因子篩選
一、環境影響識彆、預測與評價方法
二、環境影響評價因子篩選
第四節 環境影響的經濟損益分析
一、環境影響經濟損益分析概述
二、環境影響經濟損益分析方法
第五節 公眾參與
一、公眾參與的依據
二、公眾參與的相關要求
第三章 大氣環境影響評價
第一節 概述
一、大氣汙染
二、大氣汙染源和大氣汙染物
三、大氣環境影響評價
第二節 大氣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程序與分級
一、大氣環境影響評價的工作程序
二、大氣環境影響評價的等級劃分
第三節 大氣環境調查與分析
一、環境空氣質量現狀調查與評價
二、氣象觀測資料調查與分析
第四節 大氣環境影響預測
一、大氣環境影響預測的方法
二、大氣環境影響預測的步驟
第五節 大氣環境影響分析與評價
一、大氣環境影響分析與評價內容
二、大氣環境影響評價範圍的確定
三、大氣環境影響評價方法
第六節 大氣環境保護與汙染防控對策
一、大氣環境保護措施
二、大氣環境保護措施分析
第四章 水環境影響評價
第一節 概述
一、水環境
二、水體汙染
三、水環境影響評價
第二節 地麵水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程序與分級
……
第五章 聲環境影響評價
第六章 土壤環境影響評價
第七章 生態環境影響評價
第八章 固體廢物環境影響評價
第九章 環境風險評價
第十章 清潔生産和環境管理與監測計劃
第十一章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
第十二章 環境影響報告書的編寫與實例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環境影響評價”是高等學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在全國相關學科廣泛開設。該課程自2004年在華南農業大學開設以來,受到瞭教師和學生的極大關注,目前該課程已成為華南農業大學環境工程和環境科學兩個專業的核心課程、資源環境科學和生態學兩個專業的選修課程,華南農業大學每年都輸送一批本科畢業生直接從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該課程對環境影響評價從業人員的培養以及該行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隨著社會發展和環境汙染與破壞的日益加劇,環境問題依然是當前睏擾和影響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之一。環境影響評價是指對政策(戰略)、規劃、計劃、建設項目及其他開發活動實施後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提齣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並進行跟蹤監測的方法與製度。因此環境影響評價的發展對我國環境保護、社會和經濟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當前,環境影響評價已成為我國環境保護工作中的一項基本製度,並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為建設項目和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提供瞭法律依據和基礎。
目前,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備受矚目。隨著環境保護部對環境影響評價管理力度的加大,環境影響評價在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環境影響評價的理論、方法和技術也在迅速發展和完善。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編者發現現有的環境影響評價教材種類繁多,但是缺乏一本能反映最新環境影響評價理論、技術與方法,又便於課堂講授和提高學生認識、分析和解決環境影響評價相關問題的能力的實用型教材,該類教材可用於培養學生高效閱讀並理解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的能力,為他們將來成為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的優秀編寫者奠定良好基礎。因此,為適應理工農類高等院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的教學需求,編者們完成瞭這本《環境影響評價》教材。該教材適閤的教學時數為32-48學時。
本教材總共分為十二章,第一章概述,介紹瞭環境影響評價中的常用術語、環境影響評價的定義/分類、工作和管理程序,以及環境影響評價的標準體係和發展曆程;第二章介紹瞭環境影響評價的技術與方法,重點介紹瞭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工程分析、環境影響識彆/預測/評價方法和評價因子的篩選等;第三章至第八章分彆介紹瞭大氣、水、聲、土壤、生態和固體廢物環境影響評價特點(等級、範圍、程序等),影響預測,分析與評價,並提齣瞭各要素環境影響防治對策與措施;第九章環境風險評價,重點介紹瞭環境風險的識彆、預測、評價和管理;第十章論述瞭清潔生産在環境影響評價中的要求以及項目的環境管理要求與監測計劃;第十一章介紹瞭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第十二章以典型環境影響報告書為例,介紹瞭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的編寫要點和內容。
本書由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係組織編寫,並得到瞭江西農業大學、仲愷農業大學、中南林業大學相關老師的大力支持。在所有參編人員的共同努力下,經過編寫、整理、修改、校核等工序,最終完成瞭本書的編寫工作。本教材是全體編者付齣瞭辛勤勞動的偉大成果。
參加本書編寫的工作人員有:林雲琴(華南農業大學,編寫大綱、內容摘要、第八章、第十二章,負責統稿),陳爍娜(華南農業大學,編寫第六章、第十一章,第四章第五至七節,協助統稿),高婷(華南農業大學,編寫第一章、第二章),羅運闊(江西農業大學,編寫第五章、第七章),張磊(仲愷農業大學,編寫第三章、第九章),陳楊梅(華南農業大學,編寫第十章),鬍新將(中南林業大學,編寫第四章第一至四節)。此外,學生蔣碧妮參與瞭本教材的文字編輯等工作。
本教材編寫過程中參考瞭全國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職業資格考試係列參考教材、環境保護部編寫的培訓教材以及其他許多專傢學者的專著、教材和相關資料,在此對這些著作的作者們深錶謝意。
環境影響評價是一門發展中的學科,由於編者水平有限,書中錯誤、遺漏之處在所難免,懇請讀者不吝批評指正。
現代水處理技術與生態修復 內容簡介 本書全麵係統地闡述瞭當前水處理領域的前沿技術和生態修復的最新理念與實踐,旨在為水環境工程、環境科學、市政工程以及相關領域的科研人員、工程師和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提供一本內容翔實、技術先進的學習與參考資料。 本書分為五個主要部分,共十五章。 第一部分:水汙染的理論基礎與分析 第一章:水環境化學基礎。深入探討水體中各類汙染物的遷移、轉化和歸趨的化學機製。重點分析瞭水體pH值、氧化還原電位(Eh)對汙染物行為的影響,特彆是重金屬絡閤反應、有機物光解和生物降解的速率控製因素。引入瞭水體化學平衡模型,如MINTEQA2的應用基礎。 第二章:水質基準與生態毒理學。詳細闡述瞭水環境質量標準的製定原則與方法,包括水生生物毒性數據(如LC50, EC50)的獲取與應用。探討瞭內分泌乾擾物(EDCs)和微量有機汙染物(PPCPs)對水生生態係統的潛在風險評估方法,強調瞭基於生態風險的汙染控製策略。 第三章:水汙染負荷評估與源解析。介紹瞭流域尺度汙染物(氮、磷、有機碳)的輸入、輸齣模型,如SWAT模型在水文情景下的應用。重點闡述瞭非點源汙染負荷的估算技術,以及利用同位素示蹤技術(如$ ext{N}^{15}, ext{O}^{18}$)解析城市汙水和農業徑流對地錶水體貢獻的最新進展。 第二部分:先進物理化學處理技術 第四章:膜分離技術在水處理中的應用。係統迴顧瞭微濾(MF)、超濾(UF)、納濾(NF)和反滲透(RO)的基本原理、膜汙染機理及膜清洗技術。詳細對比瞭正滲透(FO)技術在海水淡化和廢水迴用中的潛力與挑戰,並討論瞭新型抗汙染膜材料的開發進展。 第五章:高級氧化技術(AOPs)的機製與優化。深入剖析瞭臭氧氧化、Fenton/類Fenton反應、光催化氧化(如$ ext{TiO}_2$光催化)以及電化學高級氧化技術的反應路徑。重點分析瞭不同AOPs對難降解有機汙染物(如染料、農藥殘留)的效能,並探討瞭反應器設計中如何實現高效能耗比。 第六章:吸附與離子交換技術。詳述瞭活性炭、生物炭及新型納米材料(如石墨烯氧化物)在去除水中痕量汙染物方麵的吸附特性。探討瞭離子交換樹脂在水軟化、重金屬去除及特定陰/陽離子選擇性去除中的應用,並介紹瞭吸附劑的再生與循環利用技術。 第三部分:生物處理工藝的革新與拓展 第七章:活性汙泥法的過程強化與優化。聚焦於高負荷、低汙泥産量的曝氣生物濾池(BAF)和膜生物反應器(MBR)技術。詳細解析瞭MBR中膜汙染的生物學和物理化學機製,以及如何通過優化汙泥特性控製膜汙染。 第八章:厭氧/缺氧氨氧化(Anammox)技術。全麵介紹Anammox反應的微生物學基礎、動力學模型及反應器設計。對比瞭傳統脫氮工藝與Anammox在碳源消耗、能耗和汙泥産齣方麵的優勢,並探討瞭其在城市汙水深度脫氮中的工程化應用瓶頸。 第九章:生物濾池與生物膜處理。闡述瞭生物濾池中水力條件、填料特性與微生物群落結構之間的耦閤關係。重點研究瞭生物膜形成與剝離的機製,以及在分散式汙水處理係統中生物膜反應器的長期穩定性控製。 第四部分:水生態修復與可持續利用 第十章:人工濕地係統設計與運行。深入探討瞭淹沒式、潛流式和混閤式人工濕地對營養鹽和病原體的削減效率。詳細分析瞭濕地植被(如蘆葦、香蒲)的物質吸收機製,並引入瞭基於生態係統服務的濕地功能評價指標。 第十一章:湖泊富營養化控製與底泥修復。係統梳理瞭藍藻水華的觸發機製與爆發預測模型。重點介紹瞭化學沉澱法(如鋁鹽、鐵鹽)和物理擾動控製技術在營養鹽封存中的應用,並探討瞭底泥內源汙染釋放的驅動因素及修復策略。 第十二章:水體生態修復的生物技術。介紹瞭利用微生物菌群工程和植物修復技術(Phytoremediation)治理受汙染水體的最新研究成果。討論瞭通過定嚮進化或基因編輯技術增強微生物降解特定汙染物的潛力。 第五部分:水資源迴收與非常規水源利用 第十三章:廢水迴用與多級處理串聯。論述瞭城市中水、工業廢水和農業排水迴用的技術路綫選擇。重點介紹瞭MBR-RO串聯係統在實現高品質再生水生産中的流程控製與消毒要求。 第十四章:海水淡化技術經濟性分析。對比瞭多級閃蒸(MSF)、多效蒸餾(MED)與反滲透(RO)在能耗、建設成本和運行可靠性方麵的差異。探討瞭耦閤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的海水淡化係統(耦閤RO)的優化策略。 第十五章:流域水資源綜閤管理與智慧水務。介紹瞭基於GIS和遙感技術的流域水資源承載力評估方法。探討瞭物聯網(IoT)技術在實時水質監測、管網漏損檢測和智能調度中的應用,強調瞭水資源管理的係統性與跨學科性。 全書內容緊密結閤工程實踐與前沿科研,配備瞭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工程實例,旨在培養讀者係統思考和解決復雜水環境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