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古典名著,古字、通假字、今文並存,讀者閱讀會很睏難,必須藉助工具書。而本係列書很好地解決瞭讀者的煩惱:生字,注音;生詞,注釋;對照原文,嚴謹白話,免去查找工具書的煩惱。充滿智慧的文字、新穎獨特的版式、注重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的設計理念,將閱讀變成一種賞心悅目的享受,全麵提升欣賞價值和藝術價值,是人人必備的理想藏書。
目錄
捲一 五言古詩
張丸齡感遇二首
李白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月下獨酌
春思
杜甫望嶽
贈衛八處士
佳人
夢李白二首一
王維送綦毋潛落第還鄉
送彆
青溪
渭川田傢
西施詠
孟浩然鞦登萬山寄張五
夏夕南亭懷辛大
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
王昌齡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
丘為尋西山隱者不遇
綦毋潛春泛若耶溪
常建宿王昌齡隱居
岑參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
元結賊退示官吏
韋應物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
初發揚子寄元大校書
寄全椒山中道士
長安遇馮著
夕次盱眙縣
東郊
送楊氏女
柳宗元晨詣超師院讀禪經
溪居
樂府
王昌齡塞上麯
塞下麯
李白關山月
子夜吳歌
長乾行
孟郊烈女操
遊子吟
捲二 七言古詩
陳子昂登幽州颱歌
李頎古意
送陳章甫
琴歌
聽董大彈鬍笳聲兼寄語弄房給事
聽安萬善吹癬篥歌
孟浩然夜歸鹿門歌
李白廬山謠寄盧侍禦虛舟
夢遊天姥吟留彆
金陵酒肆留彆
宣州謝朓樓餞彆校書叔雲
把酒問月
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齣師西徵
輪颱歌奉送封大夫齣師西徵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杜甫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
丹青引贈曹霸將軍
寄韓諫議注
古柏行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並序
醉時歌
元結石魚湖上醉歌並序
韓愈山石
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
謁衡嶽廟遂宿嶽寺題門樓
石鼓歌
柳宗元漁翁
白居易長恨歌
琵琶行
李商臆韓碑
捲三 七言樂府
高適燕歌行
李頎古從軍行
王堆洛陽女兒行
老將行
桃源行
李白蜀道難
長相思二首
行路難
將進酒
牲甫兵車行
麗人行
哀江頭
裒王孫
捲四 五言律詩
李隆基經魯祭孔子而嘆之
張九齡望月懷遠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駱賓王在獄詠蟬
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瀋儉期雜詩
宋之問題大庾嶺北驛
王灣次北固山下
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岑參寄左省杜拾遺
李白贈盂浩然
渡荊門送彆
送友人
聽蜀僧涪彈琴
夜泊牛渚懷古
杜甫月夜
春望
春宿左省
至德二載,甫自京金光門齣問道歸鳳翔,乾元初從左拾遺移華州掾,與親故彆,因齣此門,有悲往事
月夜憶捨弟
天末懷李白
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
彆房太尉墓
旅夜抒懷
登嶽陽樓
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纔迪
山居鞦暝
歸嵩山作
終南山
酬張少府
過香積寺
送梓州李使君
漢江臨眺
終南彆業
孟浩然臨洞庭湖贈張丞相
與諸子登峴山
宴梅道土山房
歲暮歸南山
過故人莊
秦中寄遠上人
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
留彆王維
早寒有懷
劉長卿鞦日登吳公颱上寺遠眺
送李中丞歸漢陽彆業
餞彆王十一南遊
尋南溪常道士
新年作
錢起送僧歸日本
榖口書齋寄楊補闕
韋應物淮上喜會梁州故人
賦得暮雨送李胄
韓栩酬程近鞦夜即事見贈
劉寄虛闕題
戴叔倫江鄉故人偶集客捨
盧綸送李端
李益喜見外弟又言彆
司空曙雲陽館與韓紳宿彆
喜外弟盧綸見宿
賊平後送人北歸
劉禹锡蜀先主廟
張籍沒蕃故人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彆
杜牧旅宿
許渾鞦日赴闕題潼關驛樓
早鞦
李商隱蟬
風雨
落花
涼思
北青蘿
溫庭筠送人東歸
馬戴灞上鞦居
楚江懷古
張喬書邊事
崔塗除夜有懷
孤雁
杜荀鶴春官怨
韋莊章颱夜思
僧皎然尋陸鴻漸不遇
……
捲五七言律詩
捲六五言絕句
捲七七言絕句
精彩書摘
《唐詩三百首(無障礙閱讀典藏版)》:
【賞析】
觀詩中“其年始改稱元和”和“六年西顧空吟哦”兩句意,此詩約寫於唐憲宗元和六年(811年)。開篇四句點明緣起,張徹拿著石鼓文的拓片,請韓愈寫詩為記,韓愈謙遜說“纔薄將奈石鼓何”,然後下麵就是正式的《石鼓歌》。石鼓約在唐初被發現,但並未受到多大重視,現存唐詩中,此前隻有杜甫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帶過一筆,然後韋應物也寫過一首《石鼓歌》,正是在韋詩中,初判此為“周宣大獵兮岐之陽”時所製,而文字“乃是宣王之臣史籀作”,韓愈基本沿用瞭這一說法。雖然“辭嚴義密讀難曉”,但韓愈認為這是難得的古物,對曆史、文字、書法和儒學的研究都能起到很大作用,所以在元和元年(806年)嚮國子監祭酒提齣將石鼓運迴京城,妥善保護並加深研究的建議,可惜此事層層上報,最後卻不瞭瞭之。韓愈整整等待瞭六年,內心遺憾、憤懣,因此纔作瞭這首詩。
詩的主體是敘事,間以抒情,其實就內容和章法來看,很像一篇敘事文而非普通詩歌。就錶麵而言,此詩不過是為古物得不到保護而喟嘆,其實皮裏陽鞦,彆有深意。倒未必是詩人故意藉題發揮,但這件事情的前後始末,對社會現實也存在著麯摺的反映,韓愈敏銳地抓住瞭這一點,並將其完美地融入詩中。
首先,第一重深意,是韓愈沿用韋應物的判斷,將石鼓製造的年代定為周宣王時期,從而加深他對石鼓之喜愛。西周鼎盛於成、康兩代,昭、穆承其遺緒,然後就開始走下坡路,到周厲王時代釀成瞭國人暴動,厲王之後宣王登基,國勢略有所迴升,然後幽王誤國,遂使國滅。周宣王在位時“不籍韆畝”,多次齣兵徵討蠻夷卻勝少敗多,實在說不上有多麼輝煌,但韓愈在詩中卻對其大加贊頌——“宣王憤起揮天戈”、“諸侯劍佩鳴相磨”,頌其為中興之英主。其實這是和社會現實緊密難分的,唐憲宗自即位以後,勵精圖治,重用賢良,改革弊政,取得瞭削藩的重大成果,他在位十五年,被後世譽為“元和中興”,也即詩中所寫“方今太平日無事”。站在更高的曆史角度來看,唐憲宗之比周宣王,其實國勢都並無太大起色,隻是延後瞭敗亡的時間而已,但身在局中,韓愈難免要對憲宗寄予更深的期望,所以他之美化周宣王,其實也是在歌頌唐憲宗。正因如此,韓愈纔接受瞭石鼓産生於周宣王時代的說法,並且纔會如此喜愛石鼓。
第二重深意,韓愈反對六朝以來靡麗而空洞的文風,反對重形式超過內容,提倡學古文,習古道,這也是和他重視古物、熱愛石鼓分不開的。詩中把石鼓文抬到絕高的位置,慨嘆“陋儒編詩不收入,二雅褊迫無委蛇”、“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遺羲娥”,認為就文而言,石鼓文足以列入大小雅,並且《詩經》中其他篇章與其相比,就如同群星之比日月一般。南宋洪邁在《容齋隨筆》中說:“文士為文,有矜誇過實,雖韓文公不能免。如《石鼓歌》……是謂三百篇皆如星宿,獨此詩如日月也。今世所傳石鼓之詞尚在,豈能齣《吉日》、《車攻》之右?安知非經聖人所刪乎?”這是把詩歌當論文來看瞭,詩歌允許誇張,更允許以誇張的手法藉物詠事,韓愈不過是用崇石鼓來崇古,再用崇古來推動古文運動而已。他對石鼓文書法的哄抬就更明顯,竟然說“羲之俗書趁姿媚”,仿佛對比石鼓文書法,就連“書聖”王羲之都要甘拜下風,王羲之的字不僅“俗”而且媚俗。其實韓愈之意是說今不如古,王羲之的字寫得再好,都是今字(楷書),而非“不類隸與蝌”(應該算大篆)的石鼓文。倘若真以為韓愈因愛好而雙眼濛蔽,認為那些“讀難曉”的文字強過詩三百,那些“有缺畫”的書體強過“書聖”所寫,那真是不理解詩歌為何物,誇張又為何意瞭。
第三重深意,是痛斥“中朝大老”的因循苟且,“老於事”就字麵來看,是指經驗豐富、做事嚴謹,但結閤上下文便可明白,這不過是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心態和行為處事的嘲諷罷瞭。唐朝自安史之亂以來,內有宦官弄權,外有藩鎮割據,國勢每況愈下,憲宗稍一振作,就定四川、平淮西,雖然未能根本上解決問題,卻也對桀驁不馴地藩鎮造成瞭沉重打擊。可見韓愈認為,隻要肯任事肯做事,國傢定有起色,所以元和之前國勢不振,元和之後恢復速度也不夠快的病根,就在那些“中朝大老”身上。雖然這樣理解整個社會局勢,未免有些簡單、天真,但對於胸懷大誌卻沉淪下僚,在廣東、湖北做瞭多年小官,好不容易迴朝卻隻做國子博士,無法進入中樞,無法施展抱負的韓愈來說,有這種認識和牢騷,也是非常正常和自然的事情。
所以詩人其實是把石鼓的命運和自己的命運相結閤瞭起來,結句“嗚呼吾意其蹉跎”就是明證,他最痛恨的不是石鼓不受重視,而是自己要求保護石鼓的建議不受重視。石鼓是難得的古物,韓愈認為可比“郜鼎”,但卻“牧童敲火牛礪角”、“日銷月鑠就埋沒”,他自己的遭際難道不是與此很相似嗎?
全詩一韻到底,鏗鏘激越,朗吟上口,尤其描寫石鼓文風采的一些比喻句,比如“快劍斫斷生蛟鼉”、“鸞翔鳳翥眾仙下,珊瑚碧樹交枝柯”、“金繩鐵索鎖紐壯,古鼎躍水龍騰梭”,等等,想象力豐富,語言生動駿逸,更見筆力不凡。然而吟詠古物,故求古意,也偶爾怪險生僻,乃至詰屈聱牙,比如“遮羅”、“撝嗬”、“委蛇”、“臼科”、“填咽”、“節角”、“媕娿”等詞匯的運用,就在一定程度上破壞瞭全詩的流暢性,甚至有湊韻之嫌,可謂是此詩的白璧微瑕。
……
前言/序言
孫洙,字臨西,一字芩西,號蘅塘,晚號退士,世稱蘅塘退士,江蘇無锡人。早年人京師國子監學習,乾隆九年(1744年)中舉,乾隆十一年(1746年)齣任江蘇上元縣學教諭。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以後曆任順天府大城縣知縣、直隸盧龍縣知縣、山東鄒平縣知縣、江寜府學教授等職。在任知縣期間,孫洙深入民間訪問疾苦,視百姓如傢人父子,每當卸任之時,百姓攀轅哭泣,為他送行。直至告老還鄉,仍兩袖清風。
孫洙鑒於當時通行詩歌選本《韆傢詩》“工拙莫辨”,因此決定編輯一部唐詩選集取而代之。在繼室徐蘭英的協助下,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編成《唐詩三百首》,以“蘅塘退士”署名。
唐朝承接隋朝,曆經將近三百年,無論文治武功,還是社會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麵,都可以說是中國數韆年封建社會的巔峰,曾齣現過“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封建社會最鼎盛時期,也曾有“安史之亂…’涇原兵變”等民不聊生的悲慘境況。單從文學而言,中國是詩的國度,唐朝是中國詩歌的巔峰,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雲蒸霞蔚,名傢輩齣。詩歌是當時文學的最高代錶,成為中國傳統文學堅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明亮麗的風景綫。唐詩與宋詞、元麯並稱,題材寬泛,眾體兼備,格調高雅,是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奇跡,對中國文學的影響極為深遠。曆朝曆代的文人都視唐詩為圭臬,奉唐人為典範。
早在唐代,流傳的唐詩選本就已有瞭不少品種,宋、元、明、清各代也齣現瞭各種不同類型和版本的唐詩選本,眾多選本中,以孫洙的《唐詩三百首》流傳最廣、影響最大,風行海內,老幼皆宜,雅俗共賞。
唐詩數量極多,清代康熙年間編訂的《全唐詩》,收錄詩四萬八韆九百多首,而此書中仍有不少遺漏。自然,如此巨量的詩句,常人難以全讀。此後,瀋德潛以《全唐詩》為藍本,編選《唐詩彆裁》,收錄詩一韆九百二十八首,普通人也難以全讀。孫琴安《唐詩選本六百種提要·自序》指齣,“唐詩選本經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餘種。當中最流行而傢傳戶曉的,要算《唐詩三百首》。”
孫洙以《唐詩彆裁》為藍本,編選《唐詩三百首》,收錄詩三百一十首,成為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唐詩普及讀本。《唐詩三百首》共選人唐代詩人七十七位,總計三百一十首詩,包括五言古詩、樂府、七言古詩、七言律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等。在詩人的選擇上,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都有入選,展現瞭唐詩各個時期的精髓之作。
《唐詩三百首》以務實的編法、簡易適中的篇幅、通俗大眾的觀點、入選的精美詩歌打動著讀者,成為成功的啓濛教材、瞭解中國文化的模範讀本。
本書在對孫洙的選本加以注釋、語譯、賞析之外,還對許多作品進行瞭“擴展閱讀”,或是從格律人手,或是從義理解說,使讀者既能深入理解,又能拓展閱讀,使讀者學詩時沒有偏頗之憾。
唐詩三百首(無障礙閱讀典藏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