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中公版·2018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具有如下特色:
1.扫码听微课程,学习经典真题。本书每部分都配备具有代表性的真题,除文字解析外,还配有中公专职师资视频讲解,通过扫描二维码可在线学习,专职师资一对一授课。
2.覆盖核心考点,精讲作答技巧。在本书编写过程中,由具有多年授课经验的专职师资对历年真题进行深入分析,确定每种题型的核心考点,以此为基础设定章节、体例和结构。
3.学习解题方法,突破分数瓶颈。本书除考点讲解外,还总结出各题型实用的解题技巧。力求为各位考生呈现每一道题目的快解方法,掌握了这些方法,就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突破瓶颈,从而提升考生的竞争力。
购书享有移动自习室:核心考点轻松学+在线题库任意练+考友圈答疑解惑+视频直播免费看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8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细致分析了福建公务员行测考试的命题变化趋势及具体考情,系统讲解了数量关系、言语理解与表达、判断推理、资料分析和常识判断这五大专项的所有核心考点,并结合具有代表性的真题讲述了行测快解方法,同时对考生进行解题思维训练。
另外,本书为重难点题目配备了同步高清微视频,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实现视频学习,在中公老师的帮助下轻松学习作答技巧和相关知识。
目录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情深度分析(1)
第一章言语理解与表达
第一节逻辑填空(10)
一、把握对应关系(10)
二、辨析词语差异(12)
三、警惕成语设置陷阱(14)
四、掌握常考关联词(16)
第二节阅读理解(19)
一、主旨观点题(19)
二、细节判断题(25)
三、推断下文题(29)
四、词句理解题(32)
五、标题添加题(34)
第三节语句表达(37)
一、语句排序题(37)
二、语句填充题(42)
第二章数量关系——数学运算
第一节数学运算核心知识(46)
一、算术基础(46)
二、代数工具(49)
三、实战技巧(53)
第二节数学运算基础必会(59)
一、几何问题(59)
二、工程问题(62)
三、行程问题(64)
四、浓度问题(71)
五、利润问题(72)
六、年龄推算(74)
七、日期问题(74)
第三节数学运算能力提升(76)
一、排列组合(76)
二、概率问题(80)
三、容斥问题(81)
四、抽屉原理(83)
五、和定最值(85)
六、资源整合(86)
七、推理分析(87)
第三章判断推理——图形推理
第一节图形推理核心考点(90)
一、数量类考点(90)
二、结构类考点(97)
三、位置类考点(100)
四、叠加类考点(103)
五、空间类考点(104)
第二节图形推理题型精讲(107)
一、分组分类型图形推理(107)
二、类比型图形推理(108)
三、顺推型图形推理(109)
四、九宫格图形推理(109)
第三节图形推理实战技巧(110)
一、求同分析法(110)
二、特征图形定位法(112)
第四章判断推理——定义判断
第一节定义判断实战技巧(118)
一、分析定义要点(118)
二、归纳关键信息(121)
三、判断定义间关系(123)
四、对比选项内容(125)
第二节定义判断考查学科(126)
一、心理学(126)
二、经济学(127)
三、社会学(128)
四、法律法规(128)
五、行政管理(129)
六、语言文学(130)
第五章判断推理——类比推理
第一节类比推理题型精讲(132)
一、传统型(132)
二、对当型(132)
第二节类比推理核心考点(132)
一、逻辑关系(132)
二、言语关系(134)
三、常识关系(135)
第三节类比推理实战技巧(136)
一、代入排除法(136)
二、遣词造句法(137)
三、横纵对比法(137)
第六章判断推理——逻辑判断
第一节必然性推理(140)
一、直言命题(140)
二、概念和三段论(144)
三、复言命题(149)
四、模态命题(157)
五、智力推理(159)
第二节可能性推理(163)
一、削弱、加强型(163)
二、结论型(174)
三、评价型(176)
四、解释型(178)
五、选项分析(178)
第七章资料分析
第一节核心统计知识(182)
一、基期与现期(182)
二、量与率(182)
三、增长(183)
四、基础数据关系(184)
第二节核心考查体系(188)
一、比重(188)
二、倍数、翻番(193)
三、平均数(195)
四、隔年增长(198)
五、年均增长(199)
第三节实战快解技巧(200)
一、实战速算方法(200)
二、常考列式速解技巧(207)
第八章常识判断
第一节政治(214)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214)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215)
三、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216)
第二节经济(220)
一、微观经济(220)
二、宏观经济(220)
三、国际经济(222)
第三节法律(224)
一、宪法(224)
二、民法与民事诉讼法(225)
三、刑法与刑事诉讼法(227)
四、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229)
第四节人文历史(232)
一、文学常识(232)
二、文化常识(232)
三、中国古代史(234)
四、中国近现代史(237)
第五节科技生活与地理(239)
一、高新技术(239)
二、生活常识(241)
三、自然地理(244)
第六节国情概况(248)
一、我国的彊域(248)
二、我国的地理分区(248)
三、我国的河流、湖泊(249)
四、我国的岛屿(249)
五、我国的地势和地形(249)
六、我国的资源(250)
七、我国的能源(250)
八、我国的自然灾害(251)
第七节行政管理(252)
一、行政管理基础知识(252)
二、公文基础知识(254)
福建省公务员考试笔试辅导课程(258)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260)
精彩书摘
第一节逻辑填空
一、把握对应关系
逻辑填空选择的材料多是语言规范、逻辑严密的文段,上下文之间彼此前后照应、相互论证。那些与句子其他成分具有呼应关系的词语往往成为命题点。逻辑填空涉及的对应关系主要包括以下五种。
1.解释关系
解释关系,指的是语段中的某些词句对空缺处词语的含义进行了解释说明。解释关系可通过以下五类提示信息以及前后文语境识别。
在社会中不同地位不同阶层的人的行为,对群众的影响是不同的,地位越高,影响越大,所以才会有“”的说法。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云亦云B.上行下效
C.从善如流D.高山仰止
解析:空缺处所填词语应能概括“地位越高,影响越大”。“上行下效”指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模仿着怎么干。与强调地位高的人的行为对群众具有明显示范作用的语境相符。故本题选B。
2.反对关系
反对关系,指的是语段中的某些词句对空缺处词语的含义进行了反面提示。
没有心痛的感觉,认识不到中国科学界与世界的差距,这不是科学的态度;没有
的思考,对国外的获奖者一味地追捧,也不是科学的态度;没有的考证,对国内的科研人员一味求全责备,也不是科学的态度;没有的精神,对获奖者背后付出的多年努力视而不见,一味看重奖项的荣耀,更加不是科学的态度。但喧哗过后,我们更应对诺贝尔奖热多几分“冷”思考。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严谨独立奉献B.辩证细致独立
C.独立严谨思辨D.深刻思辨严谨
解析:分析“没有……一味地……不是科学的态度”的句式可知,横线处所填词语应与“一味”后的词句构成反对关系,即:不一味追捧国外获奖者,要求我们学会“独立”思考,保持自信;不一味求全责备,要求保证“严谨”的考证态度;不一味看重奖项,要求我们辩证、全面地看待获奖者的努力与回报,时时“思辨”。故本题选C。
3.并列关系
并列关系,指的是语段中的某些词句与空缺处所填词语为并列关系,二者存在语义相近、结构相当的关系。
中央八项规定之所以取得成效,关键是中央政治局以身作则、。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自己在作风建设中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以及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责任,以、如临深渊的小心和谨慎,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要带头改进作风,不是说给大家听,而是做给大家看,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身先士卒如箭在弦真抓实干B.率先垂范如履薄冰求真务实
C.严于律己如临大敌贯彻落实D.公平正直小心翼翼廉洁自律
解析:由第一空、第二空旁边的顿号可知,第一空、第二空所填词语应分别与“以身作则”“如临深渊”构成并列关系。D项“公平正直”不符合要求,排除。A项“如箭在弦”、C项“如临大敌”不符合要求,排除。B项代入文中均契合文意,当选。
4.递进关系
递进关系,指的是语段中的某些词句与空缺处所填词语存在范围或程度上的阶梯差异。当材料中出现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时,可考虑此处是否存在递进关系对应。
常见的表递进关系的词语有:甚至、更、还、以至、并且、不仅/不但/不光……而且……、尚且……何况……。
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问题格外艰巨,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就要一鼓作气,、畏葸不前不仅不能前进,而且可能。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优柔寡断半途而废B.三心二意功败垂成
C.迟疑不决功亏一篑D.瞻前顾后前功尽弃
解析:第一空所填词语应与“畏葸不前”构成并列关系。“三心二意”指不安心、不专一。与“畏葸不前”表达的有顾虑的语境不相符,排除B。第二空所填词语与“不能前进”构成递进关系,表达已取得的成绩也可能失去的意思。“前功尽弃”与此最相符。故本题选D。
5.顺承关系
顺承关系,指的是作者在描述一个连续的动作或事情时,常遵循一定的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表现在句子中则是分句之间有前后相承的关系,或描述连续动作的词语之间具有不可颠倒的前后次序。
习近平总书记说“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再高远的改革,也必须回到地上,切切实实考虑群众的获得感,否则就有可能失去群众支持而,
,。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错失时机贻误大业寸步难行
B.寸步难行错失时机贻误大业
C.贻误大业错失时机寸步难行
D.错失时机寸步难行贻误大业
解析:观察选项,三个词语之间具有因果上的顺承关系,且程度由浅入深,故“贻误大业”应置于最后,排除A、C。“寸步难行”与“失去群众支持”联系更紧密,“错失时机”与“贻误大业”的联系更紧密,由此排除D。本题选B。
二、辨析词语差异
近义词语辨析是逻辑填空的重要考点,考查的是考生词语储备方面的基本功。对近义词语进行辨析时,可从以下五个角度考虑。
1.词语的适用对象
有些词语词义相近,但却有不同的适用对象。如“抚养”只能用于长辈对晚辈,而“赡养”则用于晚辈对长辈。要注意辨析词语之间在适用对象上的区别,避免误用。
孔子文化节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对“郁郁乎文哉”的文明盛象的具体呈现。从最初的“孔子诞辰故里游”到今天的“孔子文化节”,变化的不只是名称,更是不断饱满的文化
和不断厚植的文化。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涵养继承B.素养传承
C.内蕴沉积D.内涵积淀
解析:第二空,与“文化”搭配,“传承”“积淀”恰当,排除A、C。第一空,“素养”指一个人的修养,适用对象为人。句中说的是从“孔子诞辰故里游”到“孔子文化节”,文化“内涵”的充实,排除B。本题选D。
2.词义的侧重点
有的词语含义大致相同,但是仔细体会,就会发现彼此在词义侧重上存在差异。如“节余”侧重于因节约而剩余,“结余”侧重于结算后剩余。实际运用中具体应该选择哪个才贴切,则需要结合相关语境斟酌选择。
知识产权教育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基点,高校和大学生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参与者和实践者,知识产权素质应该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他们或许改变社会整体知识产权意识淡薄的问题,但可以先改变自己,,给社会树立尊重知识产权的。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无力洁身自好典范B.无法标新立异形象
C.无意洗心革面标兵D.无心严于律己楷模
解析:第一空,“无力”“无法”强调的是能力问题,“无意”“无心”强调的是观念问题,社会整体知识产权意识淡薄的问题仅靠大学生的微薄力量不能得到有效改善,此处强调的是能力,排除C、D。第二空,与“改变自己”对应,强调加强自身修养,不同流合污的“洁身自好”更恰当。故本题选A。
《行测备考:精准破题,决胜公考》 引言: 公务员考试,是无数有志青年施展抱负、服务人民的重要平台。其中,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简称“行测”)作为考查考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科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套备考资料,正是为帮助广大考生在行测科目上实现精准突破、高效备考而精心打造。我们深知,考生的备考之路充满挑战,需要科学的方法、系统的指导和适量的练习。因此,我们摒弃了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转而聚焦于核心考点、高频题型以及解题技巧的深度解析,力求让每一位考生都能掌握行测的“制胜之道”。 第一章:宏观视角——把握行测考查精髓 本章将带您跳出题海战术的桎梏,从宏观层面深入理解行测的整体框架和考查逻辑。我们将为您剖析行测在国家政策、社会发展和人才选拔等多元背景下的定位,帮助您建立对考试的全局观。 考查目标解读: 深入分析行测科目设置的根本目的,即考查考生在快速阅读、信息筛选、逻辑推理、数量分析、语言表达和常识应用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我们将细致梳理每一大类题型背后所蕴含的考查能力维度,让您明白“考什么”和“为什么考”。 题型结构解析: 详细介绍行测的五大模块——常识判断、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和资料分析——各自的题型分布、分值比重以及近年来考查趋势的变化。通过对历年真题数据的科学分析,揭示各模块的“必考点”和“易考点”,帮助您合理分配备考精力。 能力要求剖析: 针对不同题型,深度剖析考生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例如,在言语理解中,强调的不仅是词汇量,更是语感、逻辑分析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在判断推理中,则需要严谨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和归纳演绎能力;在数量关系中,则考验数学基础、运算速度和思维灵活性;在资料分析中,则侧重快速阅读、数据提取、计算分析和图表解读能力。 备考策略导引: 在全面了解行测的基础上,本章将为您提出一套科学、系统的备考策略。这包括如何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如何平衡各模块的学习时间、如何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以及如何通过模拟练习和错题分析来不断提升。我们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充分了解行测,才能制定出最有效的备考方案。 第二章:精细破局——言语理解与表达 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是行测的“重头戏”,其分数占比高,且直接反映了考生的语言文字功底和思维逻辑。本章将为您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论,帮助您在字词句篇的海洋中游刃有余。 词语辨析与使用: 近义词辨析: 深入剖析形近、义近词的细微差别,重点讲解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和虚词(代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的辨析技巧。结合大量实例,阐述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风格、搭配习惯和使用场合。 成语运用: 针对成语的含义理解、褒贬色彩、语境适应以及误用情况,提供系统性的辨析方法。重点讲解成语的来源、结构特点,以及如何通过词义的延伸、比喻等方式进行理解。 病句辨析与修改: 常见病句类型: 详细梳理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多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重复累赘、感情不当等十大类常见病句。 辨析方法与技巧: 提供一整套系统化的病句辨析流程,如“成分齐全法”、“主谓一致法”、“关联词搭配法”、“句式结构分析法”等。强调在辨析过程中,要回归句子本意,切勿想当然。 修改策略: 针对不同类型的病句,提供精准的修改方法,包括调整语序、增删词语、改变句式、补充句子成分等。 片段阅读: 主旨概括题: 深度解析主旨句(首句、尾句、中间句)的判断技巧,讲解“总-分”、“分-总”、“总-分-总”、“并列”等常见文段结构。提供“提取关键词”、“寻找逻辑关系”、“排除干扰项”等高效解题策略。 意图判断题: 区分主旨句和作者意图,讲解“言外之意”、“隐含信息”的捕捉方法。重点分析转折、因果、递进等逻辑关系在意图判断中的作用。 细节理解题: 强调“定位原文,精确匹配”,讲解如何识别选项与原文的关键信息,排除“过度推断”或“曲解原文”的干扰。 代词指代题: 掌握代词的指代规律,学会通过上下文语境推断代词的准确含义。 关联词题: 分析不同关联词(如“虽然…但是…”,“因为…所以…”,“不仅…而且…”)所表达的逻辑关系,理解其在连接句子、组织论点中的作用。 逻辑填空题: 词语填空: 结合词语辨析的技巧,通过分析句子结构、上下文语境、逻辑关系以及词语的感情色彩,准确填入最合适的词语。 成语填空: 除了基本的成语含义理解,还需关注成语的固定搭配、语境适应性,以及是否符合文段的逻辑走向。 第三章:逻辑之辩——判断推理 判断推理模块对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涵盖了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和逻辑判断四大题型。本章将为您打造一套“攻坚克难”的思维利器。 图形推理: 数量类图形: 剖析数量关系,如点、线、面、角、封闭区域、对称轴等的变化规律,包括等差、等比、周期、加减、乘除等。 样式类图形: 关注图形的组成元素、笔画、方向、位置、叠加、组合、图形的翻转、旋转、镜像等变化。 图形的组合与分解: 分析图形的公共部分、不同部分、数量关系以及图形的拆分与重组。 综合类图形: 讲解如何结合多种规律进行综合分析,掌握“一笔画”、“图形的属性”、“图形的平移与翻折”等高级技巧。 题型突破: 重点讲解“规律辨析法”、“排除法”、“特征法”以及“特殊图形识别法”。 定义判断: 把握核心要素: 训练考生快速提取定义中的关键概念、构成要素、行为主体、客体、目的、条件等。 理解内涵与外延: 深入理解定义的内涵(指概念的本质属性)和外延(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范围)。 比对选项: 重点在于将选项与定义进行逐一比对,分析选项是否符合定义的各项要点,是否存在“张冠李戴”、“以偏概全”等情况。 辨析迷惑项: 识别选项中与定义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迷惑项”,掌握如何找出其细微差别。 类比推理: 关系辨析: 重点在于分析题干词语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属关系”、“因果关系”、“主客体关系”、“工具与功能关系”、“组成关系”、“职业与工作地点关系”、“事物属性关系”等。 寻找最佳对应: 在多个选项中,找出与题干词语间关系最相似、最贴切的选项。 结构一致性: 强调题干词语与选项词语之间在词性、语法结构、意义层面上的高度一致性。 逻辑判断(削弱、加强、可能性推理): 论证模型分析: 讲解“前提”、“结论”、“论证”的基本结构,掌握“因果论证”、“类比论证”、“统计推断”、“专家意见”等常见的论证方式。 削弱型题目: 学习从“切断因果”、“另有他因”、“否定前提”、“指出论证的漏洞”等角度进行削弱。 加强型题目: 学习从“支持因果”、“排除干扰”、“加强前提”、“补充论据”等角度进行加强。 可能性推理: 关注选项是否能“可能”推断出结论,而非“必然”推断。 归纳推理: 学习从具体事例中概括出普遍性规律,注意“题干信息范围”的限制。 真假推理: 掌握“假设法”、“排除法”、“矛盾关系分析法”等解题技巧。 第四章:算无遗策——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模块是许多考生的“拦路虎”,但只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技巧,就能化繁为简,取得突破。本章将为您提供一套“步步为营”的解题思路。 基础运算能力提升: 速算技巧: 重点讲解“凑整法”、“拆分法”、“分配律”、“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乘法分配律与结合律”等基础速算技巧,提升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分数、小数运算: 强调分数和小数的互化、通分、约分,以及裂项、分组等技巧。 核心考点精讲: 基本数量关系: 和倍、差倍问题: 明确“和”、“倍数”、“差”之间的关系,掌握设未知数、方程等解题方法。 植树问题、鸡兔同笼问题: 讲解此类问题的特殊性,介绍“假设法”、“列表法”、“天平法”等解题思路。 行程问题: 细致分析“相遇问题”、“追及问题”、“流水问题”、“往返问题”等,强调“路程=速度×时间”这一核心公式的应用,以及速度差、速度和的运用。 工程问题: 掌握“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的公式,理解“效率和”、“效率差”的概念,并能灵活运用。 经济问题: 包括利润、折扣、利息、成本、售价等,讲解相关计算公式和解题思路。 浓度问题: 掌握“溶质=溶液×浓度”的公式,以及稀释、混合等情况下的计算方法。 排列组合与概率: 梳理排列、组合的定义和公式,讲解如何准确识别问题类型,计算概率。 数学应用题: 涵盖浓度、比例、平均数、周期性问题、抽屉原理等。 方程法与代入排除法: 方程法: 强调审题,准确设未知数,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并通过解方程得出答案。 代入排除法: 尤其适用于选项较少或题干信息不足以列出完整方程的情况。重点在于分析选项的合理性,并与题干条件进行验证。 数列推理: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掌握其基本定义和求项公式。 等差数列的推广: 包括二级等差、高阶等差数列。 递推数列: 如斐波那契数列、组合数列等。 特殊数列: 如平方数列、立方数列、质数数列、分数数列等。 解题思路: 强调观察数列的各项差值、商值、以及相邻项之间的关系,寻找规律。 第五章:数据导航——资料分析 资料分析模块是行测中相对稳定且提分空间较大的部分。本章将为您提供一套“精准定位,快速计算”的秘籍。 核心考查内容: 涵盖文字材料、图表材料(柱状图、折线图、饼图、表格)的阅读与分析。 重要概念解读: 增长量、增长率、比重、平均数、倍数、指数等。 同比、环比的含义与区别。 读懂图表,提取信息: 表格分析: 学习如何快速定位数据,关注标题、单位、行、列的含义。 柱状图分析: 掌握通过柱高比较数值大小,分析趋势。 折线图分析: 关注折线的起伏变化,分析趋势和波动。 饼图分析: 理解各部分所占比例,分析构成。 核心计算技巧: “估算”与“精算”的结合: 掌握不同情况下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力求速度与准确性的平衡。 核心公式应用: 增长率计算: (增长量/前一年份数值)×100%。 比重计算: (部分数值/整体数值)×100%。 平均数计算: (总数/数量)。 倍数计算: (被除数/除数)。 “两数相除”估算技巧: 例如,(2019/1002)≈2,(998/1002)≈1。 “首数法”与“尾数法”: 针对多位数乘除运算,提高估算效率。 “截位法”: 运用截取数字的最高位进行估算。 “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估算技巧。 常见题型及解题思路: “增长量”与“增长率”问题: 掌握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比较。 “比重”问题: 准确计算某个部分占整体的比例。 “平均数”问题: 综合运用平均数的概念。 “倍数”问题: 比较两个数值的大小关系。 “指数”与“指数增长”问题: 理解其含义和计算。 “同比”与“环比”计算: 区分并准确计算。 练习策略: 强调“多练”、“精练”,每次练习后都要进行反思和总结,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并加以改进。 第六章:知识宝库——常识判断 常识判断模块考查范围广泛,要求考生具备较为扎实的百科知识。本章将为您提供一套“高效记忆,快速提取”的知识梳理方法。 考查范围剖析: 深入分析常识判断的几大核心板块,包括: 政治法律: 宪法、法律常识、时事政策、国家领导人、重要会议精神、国际关系等。 经济管理: 宏观经济、微观经济、货币、金融、财政、市场经济、企业管理等。 科技技术: 基础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前沿科技(人工智能、航天航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 人文历史: 中国历史、世界历史、文学、艺术、哲学、文化常识等。 地理国情: 中国地理、世界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行政区划、地理常识等。 生活常识: 食品安全、健康养生、交通安全、应急避险、日常用品常识等。 高效记忆法: 体系化记忆: 将零散的知识点进行归类整理,形成知识体系。 联想记忆法: 利用形象、故事、歌谣等方式,将知识点与易记的元素联系起来。 对比记忆法: 将相似或相对的知识点进行对比,加深理解和记忆。 图表记忆法: 利用思维导图、表格等工具,直观展示知识结构。 碎片化记忆: 充分利用零散时间,通过阅读、背诵等方式进行巩固。 时事热点关注: 强调关注国家重要新闻、政府工作报告、重要领导人讲话、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等,并将其与相关知识点结合起来。 真题演练与总结: 通过历年真题,了解常识判断的命题特点和高频考点,进行针对性训练,并及时总结。 结语: 公务员考试的成功,是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的成果。本套备考资料,旨在为您提供一条清晰、高效的备考路径。我们鼓励您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同时,不断进行实践、反思和调整,最终在考场上发挥出最佳水平,实现“公考梦想”。愿您在备考过程中,坚定信念,持之以恒,最终金榜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