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位于浙江省东部沿海,象山港和三门湾之间,天台山、四明山山脉交汇之处,现为计划单列市宁波市下辖县。宁海自晋代置县,距今已有1700余年。宋代以还,宁海学人辈出,诞生了罗适、叶梦鼎、舒岳祥、胡三省、方孝孺等具有全国影响的名流学者。著名的浙东学派即包含有宁海的学人。本丛书汇集宁海本地以及寓居宁海的学者的著述400余种,分宋元卷和明清卷,按经、史、子、集四部排列,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各书均采用优质版本予以影印,书前冠以提要一篇,以助阅读和理解。
李圣华,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擅长中国古代文献研究和整理。
万吉良,宁海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
宁海丛书提要自序
凡例
宋元卷
第一册至第一一四册
资治通监二百九十四卷
第二五册
通监释文辩误十二卷
通监释文辩误十二卷(卷一至卷七)
第二六册
通监释文辩误十二卷(卷八至卷十二)
通监胡注举正一卷
通监注辩正二卷
通监注商十八卷
第二七册
胡刻通监正文校宋记三十卷附录三卷(卷一至卷二十四)
第二八册
胡刻通监正文校宋记三十卷附录三卷(卷二十五至卷三十附录三卷)
通监胡注表微
通监胡注表微剳记
第二九册
信国公年谱不分卷
菊谱一卷
慈云法集十二卷(金园集三卷天竺别集三卷往生净土忏愿仪一卷往生净土
决疑行愿二门一卷请觐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三昧仪一卷金光明忏
法补助仪一卷炽盛光道场念诵仪一卷天台智者大师斋忌礼赞文一卷)
金园集三卷
天竺别集三卷
往生净土忏愿仪一卷
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一卷
第三〇册
注忏法一卷
释普门品重颂一卷
诫酒肉慈慧法门一卷
绝岸可湘禅师语录一卷
了堂惟一禅师语录四卷
罗赤城遣集一卷
……
民国卷
跋
《宁海丛书提要》:
清徐锈撰。锈字友笙,宁海山前人。少好吟咏,出语即惊里中老苍。稍长,负奇气,与弟度共学,各读史传,相与辩古今得失。甫游庠,父病卒,遂弃帖括,学承理家务。时变故纷乘,俗累交迫,而措之裕如,不废吟咏。从蒋重三学诗,与王吉人、鲍淦、谢庭芝诸子唱和不辍。工书,着称一时。着有《红岩山房诗稿》、《台山游草》,俱存。鲍淦瞩其访回浦遗诗,辑成《回浦诗钞》四卷,未刻。《红岩山房诗稿》十二卷,光绪间活字本。肉封镌:“路履祥夫子定,《红岩山房诗稿》,宁海徐亨记刊本。”卷端或题曰“回浦徐锈友笙着,男善员微卿编次”或题曰“回浦徐镛友笙氏着”。卷四首叶版心下有“光绪戊申刊”五字,知刊于光绪三十四年。名“红岩”者,以友笙结屋傍邑西红岩山,曰“红岩山房”也。黄瑞题诗云:“先生结屋傍红岩,退谷高风见一斑。别有才情追鲍谢,况兼书格妙欧颜。啥怀孤瘦云相似,心迹双清水等闲。我是迦陵诗弟子,可容少隐共青山。”民国《台州府志》卷八十三着录刊本十二卷云:“镛字友笙,临海诸生。是编起道光丙申,讫光绪丁亥,凡古今体诗一千一百数十首。首有其弟度及张兆熊、鲍淦诸序。今有排印本。”称锈“临海诸生”未确。
集前有徐度、张兆熊、鲍淦三《序》,及叶得薪、王凤藻、陈桂馨、王懋森、胡敏思、陈阶、黄瑞、冯朗元、徐桐《题词》。徐《序》署咸丰戊午三月。张《序》末云:“他时剞劂重看,更为娱目。”鲍《序》署同治十年腊月,又见《勤补轩杂着》卷二,题作《徐友笙红岩山房诗序》,末署同治元年,字句亦略异。则其序皆旧撰。集中诗按年编次,同治十二年以后诗,俱载卷十二。光绪改元后,篇章尤寥寥。据友笙《戊寅六十,元旦作》,其生于嘉庆二十四年,则是集收十八至六十九岁之作也。篇后附友人评语累累。集未有宁海令路履祥光绪九年《跋》、赵桂芬光绪十四年仲夏《跋》。赵《跋》云:“书法钟王,以诗名于时,耳熟能详,心钦久之。既而晤接其人,仙姿道貌,挥尘清谈”,“蒙诗稿见示,字里行间,能使鬼神夜哭,猿鹤宵啼。”又,按友笙《心亭编余诗成,并钞副本,感而有赠》“我诗无规范,兴到笔自如。乱头粗服态,覆瓿任人唹。心亭我老友,奖许还拮据。为我分编次,为我正虫鱼。苦累日埋头,缮写如抄胥。恐防龙剑失,又为置副车。”咸丰七年,王凤藻为编诗稿并录副。光绪《宁海县志》卷十五《艺文》着录《红岩山房诗草》十卷,并附徐度《序》。刊本镘梓在修志后,十卷云云,殆所见本不同,非误记也。
嘉道、咸同间,王起霞、鲍谦、褚步蟾鼓桴于前,王吉人、鲍淦、蒋楂乡继起于后,徐锈、谢庭芝复继之,賛而不绝,是有回浦诗坛逾甲子之盛。诸子多老于青衿,才而弗售,复遭际嘉道世衰、咸同乱离,发于声诗,或慷慨,或跌宕,或冷寂,不一而足。镛肩拍吉人、淦,格局甚出其上。《梅花八咏》其六《供梅》云:“折取山隈雪一枝,铜瓶水浅露华滋。浓香欲透芦帘候,淡月刚笼纸帐时。如许清修应作佛,若论风雅亦吾师。人间酒餔皆尘秽,无物堪供绝世姿。”其八《惜梅》云:“罗浮无计挽神仙,惆怅江城玉笛传。五夜东风萦我梦,十分清瘦有谁怜?凄凉琴韵留三叠,辜负冰姿又一年。花落无言人亦老,空山賸有月娟娟。”叶得薪评云:“八咏俱觉淡雅绝俗,而每首分贴处,亦有不脱不粘之耖。具此手笔,方许咏物,方许咏梅。”其咏物称擅场,《诸虫吟》三十二绝句,皆有所寓。诗序云:“秋夜甚长,虫声时噪,因想人亦天地间一虫也,乃蠢行世上,无一性能至于变幻百出,虫不一虫矣。爰以愤时悯俗之怀,托咏虫豸,唤醒傈虫,庶几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然如余鹿鹿半生,迄无一就,不辨虫沙,徒事虫篆,安知唧唧啾啾,非慨我而深其叹息耶?
……
坦白讲,我对这种“提要”类的书籍通常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它们像是“二手信息”的堆砌,缺乏原创性的洞察力。然而,这本《宁海丛书提要》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认知。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其“梳理”的功力,那不是简单的摘抄与总结,而是一种高明的结构重塑。作者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园丁,将散落在各个角落、风格迥异的史料碎片,重新组合成了一个逻辑清晰、美学上自洽的知识体系。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那些相互矛盾或有缺失的记录时所采取的谨慎态度,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清晰地呈现出不同说法的依据和局限性,这种学者的严谨态度,让这本书的可靠性大大提升。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参与到历史的“辩论”中去。它不仅是一部参考书,更像是一套精巧的“导览图”,指引着我们如何更有效地去阅读和理解宁海的文化遗产,避免陷入文献迷雾。那些详尽的索引和注释,更是体现了编纂者的匠心,简直是研究人员的福音。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沉稳而内敛,与它的内容气质非常契合。字体选择清晰易读,纸张的质感也很好,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不易疲劳。但真正吸引我的是它在内容组织上展现出的那种“留白”的艺术。提要部分虽浓缩,却字字珠玑,精准地抓住了每部丛书的核心价值与时代背景。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某些罕见手稿的描述,那种仿佛亲手触摸到历史遗迹的描述感,让人心潮澎湃。例如,书中对一则涉及海防建设的记录的分析,不仅还原了当时的防御工事布局,还巧妙地联系到了当时的漕运和商业活动,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历史断面。这种跨学科的视野,使得本书的受众范围远超历史爱好者,甚至对地方经济史、军事史感兴趣的读者都能从中获益匪浅。它不是那种一味追求“通俗易懂”而牺牲深度的作品,而是保持了学术的锐度,同时又兼顾了可读性,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平衡点。
评分这部《宁海丛书提要》读起来,简直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任意门。我原以为这只是本枯燥的文献汇编,没想到作者的笔触如此生动,将那些遥远的人和事描绘得栩栩如生。尤其是在介绍那些地方志和族谱时,那种对细节的把握令人赞叹。比如,书中对宁海地区某一家族迁移路线的梳理,不仅列出了时间地点,更穿插了当时社会环境的侧写,让人仿佛能感受到先辈们栉风沐雨的艰辛。行文间,作者的专业素养和对地域文化的热爱溢于言表,他并非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赋予了这些资料以生命力。初读时,我只是抱着查阅资料的心态,但渐渐地,我被卷入了一场关于时间、空间和人性的探索之旅。书中对不同时期文献风格的模仿与解读也十分到位,偶尔出现的几句古文引述,翻译得既准确又不失韵味,这让即便是对古籍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领略其精髓。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需要慢慢品味的“文物”,而不是快消式的读物,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感觉自己对那个特定地域的文化肌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如果用音乐来比喻,那么市面上大部分的史书都是宏大的交响乐,信息量爆炸,气势磅礴;而《宁海丛书提要》更像是一首精妙的室内乐,结构紧凑,每一个声部(即每部丛书的介绍)都互相呼应,配合得天衣无缝,注重的是音色的纯净和线条的清晰。我欣赏作者对“提要”二字的深刻理解——它不是面面俱到,而是精准提炼。他没有试图去复述原书的所有内容,而是像一位高明的品酒师,精准地指出了每一部作品最值得品味的那几“味”。尤其是在介绍那些散失或难以获取的古籍时,作者通过引述残存的记录,构建出一种强烈的“未竟之美”的遗憾感,反而更激发了读者去追寻原貌的渴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搭建了一个知识的脚手架,让后来的研究者能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资料的表层。它是一本实用工具书,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化导航图。
评分说句实在话,刚拿到这本书时,我有些担心自己看不懂那些专业的术语和历史背景,毕竟我并非专攻地方史的研究者。但阅读体验出乎意料地流畅。作者似乎深谙如何与“小白”读者对话,他没有使用那些故作高深的晦涩词汇来炫耀学识,而是用一种近乎讲述者的口吻,娓娓道来。比如,在解析那些关于民间信仰和节庆仪式的文献时,他加入了很多通俗易懂的解释,让人瞬间就能领会其文化内涵。这种尊重读者的写作态度,使得本书的知识门槛被极大地降低了,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它更像是一本优秀的文化普及读物,只是其内容深度远超一般普及读物。我甚至发现,许多我过去凭感觉理解的地方风俗,在书中得到了系统性的印证和更细致的考据,这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本土文化的认知深度。如果有人问我,想了解宁海的历史应该从哪里开始,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推荐这本提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