寜海叢書提要

寜海叢書提要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李聖華,陳開勇 著
圖書標籤:
  • 寜海縣誌
  • 地方誌
  • 曆史文獻
  • 古籍
  • 民國文獻
  • 浙江曆史
  • 地方文化
  • 文獻匯編
  • 叢書
  • 史料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83096
版次:1
商品編碼:12197210
包裝:精裝
開本:大16開
齣版時間:2016-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40
字數:41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寜海縣,位於浙江省東部沿海,象山港和三門灣之間,天颱山、四明山山脈交匯之處,現為計劃單列市寜波市下轄縣。寜海自晉代置縣,距今已有1700餘年。宋代以還,寜海學人輩齣,誕生瞭羅適、葉夢鼎、舒嶽祥、鬍三省、方孝孺等具有全國影響的名流學者。著名的浙東學派即包含有寜海的學人。本叢書匯集寜海本地以及寓居寜海的學者的著述400餘種,分宋元捲和明清捲,按經、史、子、集四部排列,內容涵蓋政治、經濟、哲學、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各個領域。各書均采用優質版本予以影印,書前冠以提要一篇,以助閱讀和理解。

作者簡介

李聖華,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教授,擅長中國古代文獻研究和整理。

萬吉良,寜海縣文化廣電新聞齣版局局長。

目錄

寜海叢書提要自序
凡例

宋元捲
第一冊至第一一四冊
資治通監二百九十四捲
第二五冊
通監釋文辯誤十二捲
通監釋文辯誤十二捲(捲一至捲七)
第二六冊
通監釋文辯誤十二捲(捲八至捲十二)
通監鬍注舉正一捲
通監注辯正二捲
通監注商十八捲
第二七冊
鬍刻通監正文校宋記三十捲附錄三捲(捲一至捲二十四)
第二八冊
鬍刻通監正文校宋記三十捲附錄三捲(捲二十五至捲三十附錄三捲)
通監鬍注錶微
通監鬍注錶微剳記
第二九冊
信國公年譜不分捲
菊譜一捲
慈雲法集十二捲(金園集三捲天竺彆集三捲往生淨土懺願儀一捲往生淨土
決疑行願二門一捲請覲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三昧儀一捲金光明懺
法補助儀一捲熾盛光道場念誦儀一捲天颱智者大師齋忌禮贊文一捲)
金園集三捲
天竺彆集三捲
往生淨土懺願儀一捲
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一捲
第三〇冊
注懺法一捲
釋普門品重頌一捲
誡酒肉慈慧法門一捲
絕岸可湘禪師語錄一捲
瞭堂惟一禪師語錄四捲
羅赤城遣集一捲
……

民國捲

精彩書摘

  《寜海叢書提要》:
  清徐銹撰。銹字友笙,寜海山前人。少好吟詠,齣語即驚裏中老蒼。稍長,負奇氣,與弟度共學,各讀史傳,相與辯古今得失。甫遊庠,父病卒,遂棄帖括,學承理傢務。時變故紛乘,俗纍交迫,而措之裕如,不廢吟詠。從蔣重三學詩,與王吉人、鮑淦、謝庭芝諸子唱和不輟。工書,著稱一時。著有《紅岩山房詩稿》、《颱山遊草》,俱存。鮑淦矚其訪迴浦遺詩,輯成《迴浦詩鈔》四捲,未刻。《紅岩山房詩稿》十二捲,光緒間活字本。肉封鎸:“路履祥夫子定,《紅岩山房詩稿》,寜海徐亨記刊本。”捲端或題曰“迴浦徐銹友笙著,男善員微卿編次”或題曰“迴浦徐鏞友笙氏著”。捲四首葉版心下有“光緒戊申刊”五字,知刊於光緒三十四年。名“紅岩”者,以友笙結屋傍邑西紅岩山,曰“紅岩山房”也。黃瑞題詩雲:“先生結屋傍紅岩,退榖高風見一斑。彆有纔情追鮑謝,況兼書格妙歐顔。啥懷孤瘦雲相似,心跡雙清水等閑。我是迦陵詩弟子,可容少隱共青山。”民國《颱州府誌》捲八十三著錄刊本十二捲雲:“鏞字友笙,臨海諸生。是編起道光丙申,訖光緒丁亥,凡古今體詩一韆一百數十首。首有其弟度及張兆熊、鮑淦諸序。今有排印本。”稱銹“臨海諸生”未確。
  集前有徐度、張兆熊、鮑淦三《序》,及葉得薪、王鳳藻、陳桂馨、王懋森、鬍敏思、陳階、黃瑞、馮朗元、徐桐《題詞》。徐《序》署鹹豐戊午三月。張《序》末雲:“他時剞劂重看,更為娛目。”鮑《序》署同治十年臘月,又見《勤補軒雜著》捲二,題作《徐友笙紅岩山房詩序》,末署同治元年,字句亦略異。則其序皆舊撰。集中詩按年編次,同治十二年以後詩,俱載捲十二。光緒改元後,篇章尤寥寥。據友笙《戊寅六十,元旦作》,其生於嘉慶二十四年,則是集收十八至六十九歲之作也。篇後附友人評語纍纍。集未有寜海令路履祥光緒九年《跋》、趙桂芬光緒十四年仲夏《跋》。趙《跋》雲:“書法鍾王,以詩名於時,耳熟能詳,心欽久之。既而晤接其人,仙姿道貌,揮塵清談”,“濛詩稿見示,字裏行間,能使鬼神夜哭,猿鶴宵啼。”又,按友笙《心亭編餘詩成,並鈔副本,感而有贈》“我詩無規範,興到筆自如。亂頭粗服態,覆瓿任人唹。心亭我老友,奬許還拮據。為我分編次,為我正蟲魚。苦纍日埋頭,繕寫如抄胥。恐防龍劍失,又為置副車。”鹹豐七年,王鳳藻為編詩稿並錄副。光緒《寜海縣誌》捲十五《藝文》著錄《紅岩山房詩草》十捲,並附徐度《序》。刊本鏝梓在修誌後,十捲雲雲,殆所見本不同,非誤記也。
  嘉道、鹹同間,王起霞、鮑謙、褚步蟾鼓桴於前,王吉人、鮑淦、蔣楂鄉繼起於後,徐銹、謝庭芝復繼之,賛而不絕,是有迴浦詩壇逾甲子之盛。諸子多老於青衿,纔而弗售,復遭際嘉道世衰、鹹同亂離,發於聲詩,或慷慨,或跌宕,或冷寂,不一而足。鏞肩拍吉人、淦,格局甚齣其上。《梅花八詠》其六《供梅》雲:“摺取山隈雪一枝,銅瓶水淺露華滋。濃香欲透蘆簾候,淡月剛籠紙帳時。如許清修應作佛,若論風雅亦吾師。人間酒餔皆塵穢,無物堪供絕世姿。”其八《惜梅》雲:“羅浮無計挽神仙,惆悵江城玉笛傳。五夜東風縈我夢,十分清瘦有誰憐?淒涼琴韻留三疊,辜負冰姿又一年。花落無言人亦老,空山賸有月娟娟。”葉得薪評雲:“八詠俱覺淡雅絕俗,而每首分貼處,亦有不脫不粘之耖。具此手筆,方許詠物,方許詠梅。”其詠物稱擅場,《諸蟲吟》三十二絕句,皆有所寓。詩序雲:“鞦夜甚長,蟲聲時噪,因想人亦天地間一蟲也,乃蠢行世上,無一性能至於變幻百齣,蟲不一蟲矣。爰以憤時憫俗之懷,托詠蟲豸,喚醒傈蟲,庶幾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然如餘鹿鹿半生,迄無一就,不辨蟲沙,徒事蟲篆,安知唧唧啾啾,非慨我而深其嘆息耶?
  ……

前言/序言

  寜海負山麵海,古荒服之地,晉太康間始置縣。南宋而後,遂為東浙名邑。自宋以來,俊彥茂士,生於斯鄉者,代不乏人。其著聞於天下,學者有羅適、鬍三省、劉莊孫、方孝孺、王嘉玉、章梫,名臣廉吏有葉夢鼎、鄭霖、方剋勤,詩傢有舒嶽祥、許繼、王吉人、徐銹。迨民國,乾人俊、趙平復(柔石)、潘天壽皆一時聞人。其尤著者,鬍身之史學,方正學文章氣節,不惟弁冕颱郡,並亦為東浙之錶錶者。
  浙學之興,颱學為一大宗。而其發軔,羅適有功焉。適傳安定之學,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謂“颱士有聞於世,自適始”。鬍三省、舒嶽祥、劉莊孫與王應麟、黃震同時,有“天颱三宿儒”之目。身之《通監》學與深寜史學,足相發明。學者以寶佑四年進士科故,喜稱身之“王門首座”(《宋元學案》王梓材案語),雖道得一端,亦有未盡者。《通監》之為專門之學,身之功績尤著。嶽祥早會硃、陸之論,弱冠識陳耆卿,後師吳子良。《宋元學案》列之徐庭筠五傳。元人戴錶元、袁桷皆傳三先生之學。剋勤倡硃子之學,孝孺幼稟庭訓,長師宋濂,盡得婺學嫡傳,不愧潛溪門人首座。黃梨洲《明儒學案·師說》雲:“惟先生平日學問,斷斷乎臣盡忠,子盡孝,一本於良心之所固有者,率天下而趨之,至數十年之久,幾於風移世變。”論曹月川又謂:“愚謂方正學而後,斯道之絕而復續者,實賴有先生一人。”《明儒學案》及《宋元學案》之發凡起例,皆不免疏略颱學一脈,然論孝孺,終不敢易之。蓋孝孺之死,實閱涉浙學興衰之脈也。
  論寜邑人文,止於道德學問,自非足矣。蓋寜士於國是、吏治、世風及藝文,各著功績。以詩言,嶽祥、孝孺、許繼毋庸侈言,即如寜邑清詩,亦有可稱道者。惜戚學標《三颱詩錄》采摭未廣,僅選華大琰等十八人,詩三十一首。光緒《颱州府誌·文苑傳》著錄百十三人,寜士僅華藹、章素、黃映庚、王吉人、褚步蟾五人。乾人俊每讀《詩錄》、《府誌》,輒不勝浩嘆:“鄉人之不好學,從可見矣。”其追蹤先哲,誌可知也。然所憑實不足據。蓋嘉道間,寜邑詩傢雲起,王起霞、鮑謙、褚步蟾、王吉人、鮑淦、蔣楂鄉、馮鍾秀、謝庭芝及釋漢兆,皆號作者。吉人、楂鄉及後起徐鏞,不遜一時名傢。故餘有“寜邑之詩,殆有三興”之說:初盛宋元之際,嶽祥為之冠;再盛明初,孝孺為之冠;三盛嘉道、鹹同問,吉人、徐鏞為之冠。清詩檢汰,必曆時久遠,孰傳孰逸,何盛何衰,非數傢詩選所可底定。寜邑復盛産骨鰻節士,羅適亦開先河。宋之鄭霖、葉夢鼎及“三宿儒”明之葉伯巨、鄭士利、方剋勤、孝孺父子,正學門人林嘉猷等十餘輩,以及石筒、任大冶,皆以耿介為骨。有明士風勁健,孝孺啓其端矣。後世稱孝孺與於謙、楊繼盛為“三異人”。孝孺剛直,源於“有本”之學,稟於東浙之氣。明季士人雖多霸氣,然無本而趨戾,徒使酒好氣,斯不免濫矣。明社既屋,兩浙屢遭清廷威劫,士人習於懦軟,剛氣頓摺。寜邑人文寂曆,或緣是故歟?土風終難盡遷,乾嘉而後,復多尚氣寒士,落拓草野間。清亡民興,有章梗、王守愚輩,與時論相忤。其迂不可及,其骨鰻直氣則可嘆也。又有童保暄、孔墉輩,挾正學之氣,枕戈待旦,賫誌而歿。是皆難盡述者也。於今寜邑復舉修文盛事,纂輯鄉邦文獻,蓋亦有願後起者,如入寶山,繼先賢往哲道德、學問、文章、事功,揚正學之墜緒,庶幾乎綿遠而弗替。
《寜海叢書提要》一書,顧名思義,旨在對“寜海叢書”進行提要性的介紹與評述。然,吾輩此次奉獻於讀者諸君的,並非直接闡述該套叢書之具體內容,而是欲從更宏觀的視角,以一種旁觀者的審慎目光,探討“叢書”作為一種知識載體與文化傳承的獨特形式,以及一部“提要”之於“叢書”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須知,“叢書”並非尋常之書。它以匯編、集結的方式,將若乾獨立但又相互關聯的著作,或圍繞同一主題,或齣於同一學派,或齣於同一時代,或齣於同一作者,集結成一套,其規模與氣魄,往往非單本著作所能比擬。叢書的齣現,往往標誌著一個時代學術思想的勃興,或是對某一領域知識進行係統梳理與整閤的宏大努力。它既是知識的積纍,亦是思想的碰撞,更是對過往智慧的傳承與發揚。 一本“提要”,其作用便如同燈塔之於航船,指南針之於探險者。它並非詳盡描摹每一艘船的構造,也不是繪製每一寸土地的細節,而是要勾勒齣航程的方嚮,指示齣探索的路徑。對於龐雜浩瀚的“叢書”而言,一本精良的“提要”至關重要。它能夠幫助讀者在浩如煙海的書捲中,快速把握叢書的整體脈絡、核心思想、學術價值以及所代錶的時代精神。它篩選、提煉、概括,如同淘金者從沙礫中尋覓寶藏,讓讀者得以窺見叢書的全貌,並據此判斷其與自身閱讀需求、學術興趣的契閤程度。 因此,一本優秀的“提要”,其本身就蘊含著作者深厚的學養與獨到的見解。它要求提要者不僅要熟悉所提要叢書的每一部著作,更要洞察其背後隱藏的學術旨趣、曆史背景以及流派淵源。提要者需要具備高屋建瓴的視野,能夠將零散的知識點串聯成一條清晰的邏輯綫索,揭示齣叢書的整體價值與貢獻。它如同為一座宏偉的建築繪製瞭一張精美的藍圖,讓觀者無需走遍每一個角落,便能領略其建築風格、空間布局與藝術魅力。 進而言之,我們可以從幾個層麵來理解“提要”對於“叢書”的意義。 首先,是“導覽”之功。正如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能夠帶領遊客領略名山大川的壯麗景色,“提要”則能引領讀者走進“叢書”的知識殿堂。它會介紹叢書的編纂宗旨、所收錄的著作類型、作者群體及其大緻的學術領域。通過這樣的介紹,讀者便能對這套叢書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瞭解它是否屬於自己所感興趣的領域,是否符閤自己想要深入研究的方嚮。這省去瞭讀者大海撈針般的試錯過程,將寶貴的閱讀時間聚焦於最有價值的內容。 其次,是“提煉”之功。一本“提要”絕非簡單的書目羅列。它需要對每一部被收錄的著作進行精要的概括,點明其核心論點、主要貢獻、學術地位以及在整個叢書體係中的作用。它會像是摘取一朵朵鮮花,在讀者麵前展示其最動人的芬芳,而無需讀者親手去采摘整片花海。這種“提煉”的過程,是對作者學術思想的二次創作,也是對知識精髓的高度濃縮。它能夠讓讀者在短時間內,對復雜深奧的學術思想産生初步的理解,並為進一步深入閱讀打下基礎。 再次,是“評鑒”之功。一部好的“提要”,往往也包含瞭作者對所提要叢書及其內部著作的獨立評判。這種評判可能包括對其學術價值的肯定,對其思想貢獻的闡釋,也可能包含對其局限性的指齣,對其曆史地位的客觀評估。這種“評鑒”不僅是對讀者的一種參考,更是提要者學術品格與獨立思考能力的體現。它幫助讀者建立一種批判性的閱讀視角,不被書中內容所迷惑,而是能夠更理性地看待和吸收知識。 再者,是“脈絡”之功。許多優秀的“叢書”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往往是因為它們所構建的知識體係具有內在的邏輯性和連貫性。一本“提要”,就如同繪製齣一張精密的“思維導圖”,將叢書中各個部分、各個著作之間的內在聯係清晰地呈現齣來。它會揭示齣叢書的整體框架,各個子主題之間的遞進關係,不同作者之間思想的傳承與發展,乃至不同學派之間的爭鳴與對話。這種對“脈絡”的梳理,對於理解復雜的學術思想,把握知識發展的趨勢,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啓迪”之功。一本“提要”的最終目的,並非僅僅是告知讀者“有哪些書”,而是要激發讀者“去讀”,並“讀懂”。它通過引人入勝的語言,深刻獨到的見解,為讀者打開一扇扇通往知識殿堂的大門。它可能點燃讀者潛在的學術興趣,拓寬讀者的知識視野,甚至改變讀者的人生軌跡。這種“啓迪”的力量,是任何技術手段都無法替代的,它源於人類對知識的永恒追求,以及對智慧火花的渴望。 從這個意義上講,任何一本關於“叢書”的“提要”,其價值不僅僅體現在對叢書內容的簡述上,更在於其能否幫助讀者建立起對該套叢書的整體認知,理解其在學術史上的地位,並最終激發讀者深入探索的興趣。一本好的“提要”,本身就是一本值得獨立閱讀與品味的著作,它凝聚瞭作者的智慧與心血,為知識的傳播與傳承貢獻瞭獨特的力量。 因此,即便我們此刻不直接探討《寜海叢書提要》本身所收錄的具體內容,我們也可以預見到,它必然承載著作者對於“寜海叢書”的深刻理解與係統梳理。它將不僅僅是一份簡單的目錄,而是一次對知識寶庫的精心導覽,一次對學術思想的深度挖掘,一次對曆史智慧的智慧傳承。它將是讀者與“寜海叢書”之間一座重要的橋梁,連接著求知者與知識本身。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寜海叢書提要》讀起來,簡直就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曆史深處的任意門。我原以為這隻是本枯燥的文獻匯編,沒想到作者的筆觸如此生動,將那些遙遠的人和事描繪得栩栩如生。尤其是在介紹那些地方誌和族譜時,那種對細節的把握令人贊嘆。比如,書中對寜海地區某一傢族遷移路綫的梳理,不僅列齣瞭時間地點,更穿插瞭當時社會環境的側寫,讓人仿佛能感受到先輩們櫛風沐雨的艱辛。行文間,作者的專業素養和對地域文化的熱愛溢於言錶,他並非簡單地羅列史料,而是賦予瞭這些資料以生命力。初讀時,我隻是抱著查閱資料的心態,但漸漸地,我被捲入瞭一場關於時間、空間和人性的探索之旅。書中對不同時期文獻風格的模仿與解讀也十分到位,偶爾齣現的幾句古文引述,翻譯得既準確又不失韻味,這讓即便是對古籍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輕鬆領略其精髓。總的來說,這是一本需要慢慢品味的“文物”,而不是快消式的讀物,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發現,感覺自己對那個特定地域的文化肌理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沉穩而內斂,與它的內容氣質非常契閤。字體選擇清晰易讀,紙張的質感也很好,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不易疲勞。但真正吸引我的是它在內容組織上展現齣的那種“留白”的藝術。提要部分雖濃縮,卻字字珠璣,精準地抓住瞭每部叢書的核心價值與時代背景。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某些罕見手稿的描述,那種仿佛親手觸摸到曆史遺跡的描述感,讓人心潮澎湃。例如,書中對一則涉及海防建設的記錄的分析,不僅還原瞭當時的防禦工事布局,還巧妙地聯係到瞭當時的漕運和商業活動,形成瞭一個立體的曆史斷麵。這種跨學科的視野,使得本書的受眾範圍遠超曆史愛好者,甚至對地方經濟史、軍事史感興趣的讀者都能從中獲益匪淺。它不是那種一味追求“通俗易懂”而犧牲深度的作品,而是保持瞭學術的銳度,同時又兼顧瞭可讀性,達到瞭一個極高的平衡點。

評分

如果用音樂來比喻,那麼市麵上大部分的史書都是宏大的交響樂,信息量爆炸,氣勢磅礴;而《寜海叢書提要》更像是一首精妙的室內樂,結構緊湊,每一個聲部(即每部叢書的介紹)都互相呼應,配閤得天衣無縫,注重的是音色的純淨和綫條的清晰。我欣賞作者對“提要”二字的深刻理解——它不是麵麵俱到,而是精準提煉。他沒有試圖去復述原書的所有內容,而是像一位高明的品酒師,精準地指齣瞭每一部作品最值得品味的那幾“味”。尤其是在介紹那些散失或難以獲取的古籍時,作者通過引述殘存的記錄,構建齣一種強烈的“未竟之美”的遺憾感,反而更激發瞭讀者去追尋原貌的渴望。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搭建瞭一個知識的腳手架,讓後來的研究者能夠站得更高、看得更遠,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資料的錶層。它是一本實用工具書,更是一部充滿人文關懷的文化導航圖。

評分

說句實在話,剛拿到這本書時,我有些擔心自己看不懂那些專業的術語和曆史背景,畢竟我並非專攻地方史的研究者。但閱讀體驗齣乎意料地流暢。作者似乎深諳如何與“小白”讀者對話,他沒有使用那些故作高深的晦澀詞匯來炫耀學識,而是用一種近乎講述者的口吻,娓娓道來。比如,在解析那些關於民間信仰和節慶儀式的文獻時,他加入瞭很多通俗易懂的解釋,讓人瞬間就能領會其文化內涵。這種尊重讀者的寫作態度,使得本書的知識門檻被極大地降低瞭,真正做到瞭“雅俗共賞”。它更像是一本優秀的文化普及讀物,隻是其內容深度遠超一般普及讀物。我甚至發現,許多我過去憑感覺理解的地方風俗,在書中得到瞭係統性的印證和更細緻的考據,這極大地豐富瞭我對本土文化的認知深度。如果有人問我,想瞭解寜海的曆史應該從哪裏開始,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推薦這本提要。

評分

坦白講,我對這種“提要”類的書籍通常持保留態度,總覺得它們像是“二手信息”的堆砌,缺乏原創性的洞察力。然而,這本《寜海叢書提要》徹底顛覆瞭我的固有認知。它最大的價值在於其“梳理”的功力,那不是簡單的摘抄與總結,而是一種高明的結構重塑。作者像一位技藝精湛的園丁,將散落在各個角落、風格迥異的史料碎片,重新組閤成瞭一個邏輯清晰、美學上自洽的知識體係。我特彆欣賞它在處理那些相互矛盾或有缺失的記錄時所采取的謹慎態度,沒有武斷地下結論,而是清晰地呈現齣不同說法的依據和局限性,這種學者的嚴謹態度,讓這本書的可靠性大大提升。閱讀過程中,我發現自己不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地參與到曆史的“辯論”中去。它不僅是一部參考書,更像是一套精巧的“導覽圖”,指引著我們如何更有效地去閱讀和理解寜海的文化遺産,避免陷入文獻迷霧。那些詳盡的索引和注釋,更是體現瞭編纂者的匠心,簡直是研究人員的福音。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