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人间失格》发表于1948年,属于自传体小说,整篇作品透露出毁灭式的绝笔之作;透过作者复杂的内心,可以窥探到我们内心懦弱而又渴望实现的自我;作者将自己的人生与思想,表现在主人公的人生遭遇上,窥探太宰治的内心,在发表这部作品的同年,太宰治就自杀身亡。  
  ★残酷青春中的绝望和挣扎,一部滴血的灵魂自白;是太宰治灵魂深处无助的绝唱,也是村上春树绝望凄美的灵感源泉;人性的研究,精彩的自传体绝笔。  
  ★一部充满绝望的永恒青春文学,献给曾经在迷茫中挣扎的人,带给我们更好的心灵慰藉;“打造了必须封闭在自己世界里的人物形象杰作。”  
  ★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齐名,被誉为日本战后文学的人物;日本“无赖派”文学大师太宰治,饱受争议的破灭之书!  
  ★世界经典名著,唯美设计,印刷精美,堪称“永恒的青春文学”。                 
内容简介
     ★《人间失格》即丧失为人的资格,一部滴血的灵魂自白;这是作者生平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重要的艺术源泉。  
  ★文中描述了主人公叶藏懦弱胆小,害怕面对世间所有的感情,不了解人类复杂的内心世界,通过取乐别人,隐藏真实的自己,随后,他用饮酒作乐来逃避这个世界,整日放浪形骸,通过药物、女人、酒精来麻痹自己,最终走向毁灭。  
  ★《人间失格》包含了作者一生凄惨的遭遇,即使时移世易,更深的绝望依旧源自内心,而这种迷茫贯穿了作者和每个人的青春;他被痛苦与迷茫折磨着,一生都在自我厌倦下寻求爱,逃避爱。  
  ★本书《人间失格》由前言、第一手札、第二手札、第三手札、附录共五个部分构成,其中前言和附录以作者口吻叙说,三个手札则以主人公叶藏的口吻叙述;从这部作品中,读懂了作者曾经的绝望与彷徨,看到了内心懦弱而又渴望实现的真我,感伤的文字从这里开始。     
作者简介
     太宰治(1909—1948),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作家,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并称战后文学的巅峰人物。于1930年考入东京大学法文科,在大学时代参加了左翼运动,后来转向,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35年凭借《逆行》入围第一届芥川奖。他的很多重要作品,如《东京八景》、《小丑之花》、《晚年》、《斜阳》、《人间失格》等,多为自我生活的写照,太宰治重要的小说是遗作《人间失格》,此书完成,他旋即投水,可以说算是天鹅之作,蕴藏了他一生的遭遇与映射。他的一生经历了日本革命运动被镇压到日本战败这一大动荡的时代,日本评论家平野谦说:“太宰的死,可说是这种历史的伤痕所造成的”。       
精彩书评
     太宰治的作品分为两个人格,一方面有带着自身经历主人公的挣扎;另一方面是坦然描述着血的事实。正因如此,他比那些把自己当作上帝的作家,更有一丝人情,更能打动读者。  
  ——高尔基      
  精神的洁癖,让像太宰治一样的人容不得半点伤害,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卑微而自由。他想要打破什么,却又没有方向。他的痛苦在于他用心看着漆黑的世界。  
  ——鲁迅     
目录
   人间失格  
向前奔驰!梅勒斯  
维庸的妻子  
斜阳  
道化之花  
俊男子和烟草  
满愿  
候鸟  
秋风记  
雪夜故事  
Goodbye  
附录:太宰治年鉴         
精彩书摘
     回望旧事,往昔皆可耻。  
  对我来说,人类的生活是不可捉摸的。我的故乡在东北的乡间,所以我长到一定的年纪,才第一次看到火车。我一直觉得火车站的天桥是供游客玩乐用的专门设施,我欣喜地在上面爬上爬下,一点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为了方便行人跨越马路的设备。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是这样认为的。对我而言,在天桥上蹿上蹿下是一项快乐的游戏,而且我把它视为铁路公司最贴心的服务之一。之后,当我发现这个阶梯不过是供旅客跨越铁路所用的设施时,顿觉得兴味索然。  
  同时,小时候的我曾看到过画册上的地铁,我一直觉得那不是实用设施,而是设计者匠心独具为地下坐车的旅客增添一番别致的乐趣而设置出来的设施。  
  从小,我就是个药罐子,需要经常躺卧在床,那时的我总是禁不住想这些床单、枕头套、被套都是乏味枯燥的装饰品。直到我将近二十岁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这些都是实用品,不由感到沮丧万分,为人类这种简朴感到大失所望。  
  此外,我从来都没有试过饥饿的感觉。这并不是说我的家庭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我不是那么愚蠢的人,我是真的不理解饿为何物。这话可能有点矛盾,但即使我没吃一点东西,也丝毫没有感觉。上小学、高中的时候,每次放学回家,周围的人总会七嘴八舌地问:“肚子饿了吗?”“要不要吃点甜纳豆?还有蛋糕和面包呢。”我总是会谄媚地说:“我很饿了。”同时把十颗纳豆放进嘴巴里。  
  当然了,我吃的东西也不少,但是我没有印象自己有哪一次是因为饿才吃的。我吃大家眼中的美味还有饕餮盛宴。在外吃饭时,我也会强迫自己吃一点。对于小时候的我,最痛苦的事情要数和家里的人一起用餐。  
  我的家里在乡下,吃饭的时候家里十几个人迎面围着桌子坐在一起,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我坐最后。吃饭的灯光并不明亮,吃午饭的时候,大家只顾着埋头吃饭,一句话也不说,那场景总是让我感到一股凉意。我的家庭是个墨守成规的家庭,菜式几乎来来去去都是那几样,不可能会出现饕餮美食,这一切更是让我觉得用餐是一种受罪。坐在阴暗的房间里,坐在尾座的我感觉到阵阵寒意,我一点点地把饭往口里塞,心里忍不住暗想——人为什么一定要吃三餐呢?每个人都满脸严肃,就如同在举行仪式一样,准时聚到一个昏暗的地方,井井有条地摆好饭菜,即使一点也吃不下,也要低头慢慢嚼着米饭,这或许是在为某种亡灵举行祷告形式,它就潜伏在我们的家里。  
  “如果不吃饭,人便会死去”,在我看来,这样的话不过是种让人厌恶的恐吓。这迷信(直到现在我也觉得它是迷信的说法)总让我张皇失措。由于人不吃饭就会失去生命,所以我们必须得工作、吃饭。对我而言,这是最晦涩难懂、最胁迫的语言了。  
  用另一种话说,我对人类的行为感到费解。我和普通人所认同的幸福观似乎没有任何共同之处,这常让我感到寝食难安,以至夜夜无法睡眠,这几乎就要把我逼疯了。我可以算得上幸福的吗?小时候,人们就对我说我非常幸福,但我总是感觉自己生不如死,反倒那些说我很幸福的人,他们过的生活是远远胜于我的。  
  有时,我甚至会觉得自己背负着无数灾难,任何人只要肩负起其中一个,恐怕连性命都会丢掉。  
  我完全推测不出旁人悲痛的性质和程度,那些现实的悲痛,只要一口饭就可以消除的悲痛,或许才是最难以承受的痛楚,是绝望的十八层地狱,是我那十个灾难无法与之相比的。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不清楚,但奇怪的是,他们竟然没有变成疯子,没有了结自己的性命,他们高谈政治却不失望,继续与生活抗争却不投降,难道他们就不感到痛苦?他们变成彻头彻尾的自私鬼,但却觉得天经地义,难道他们对自己就没有一点质疑?我不理解。他们晚上也可以酣然入梦,早晨醒来也会心旷神怡?他们梦到了什么?会一边走路一边思索吗?会考虑钱的事情吗?应该不止这些吧?我曾听过这样的话“民以食为天”,但却没有听过“民为钱而活”这样的话,不,虽然有时也……我还是不明白,越来越费解,这让我陷入更加惶恐的境地,似乎我在这个世界上属于另类。我和旁人几乎说不了一句话,因为我根本不知从何说起。  
  于是,我脑袋灵光一闪,想到了一个滑稽的主意。  
  那是我对人类最后的示好。虽然我惧怕人类,但终究还是对人类念念不忘。所以我想通过滑稽的方式,维系和人类的关系。表面上,我笑意盈盈,但精神却紧绷着,在只有千分之一的低成功率下,战战兢兢,提心吊胆,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        
前言/序言
     人间失格  
  从前,我见过这个男人,是在三张照片里。  
  第一张照片中估计是他的幼年时期,大约十岁,他穿着粗条纹的和服,站在许多女性中间(估计是他的姐妹,也可能是堂姐妹),处于一个庭院的池边,左倾三十度的脸上挂着难看的笑容。如果有对相貌毫不在意的人,吐出“这真是一个可爱的男孩”诸如此类的恭维话,倒也不会让人觉得这实在是太虚假的奉承,因为这个男孩笑意盈盈的脸上,并非没有一点可爱的地方。但是,对那些对相貌要求高的人来说,他们只需要看一眼照片,可能就会皱着眉头说一句:“这个孩子长得实在不好看。”然后就会像抓到厌恶的毛毛虫一样,把照片随手一扔。  
  那孩子的笑容,你越看越会觉得心里发毛。那都算不上笑容。从他紧握的双手可以看出,这孩子一点笑意也没有。任何人都无法一边握拳一边微笑。猴子,是猴子的笑容——脸上尽是难看的皱纹。他的表情就是那么诡异、丑陋,让人看了心生恐惧,差点就想说“脸皱巴巴的小鬼”。神情这样诡异的孩子,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第二张照片中的他,有着和第一张天壤之别的长相。他身穿学生装。虽然从照片上无法看出他是处于高中时期还是大学时期,但他的容貌相当英俊。同样难以想象的是,在他的身上你丝毫找不到一点人的气息!他的衣服是学生制服,胸前口袋外可看到一张白色的手帕,坐在藤椅上,双腿交叉在前,脸上依旧是笑意盈盈。这张照片的笑脸已经不再是满脸皱纹的猴子样了,而是带有些手段的笑容,但你总感觉这种微笑和普通人的相比,还是有种难以言说的不一样。不知道该用没有活力,还是缺乏人气来形容,总感觉一点也不真实。他的笑容就像鸟的羽毛,轻飘飘的,就像一张白纸。用另一种话说,会让人觉得他非常做作。用装腔作势来形容他似乎不大恰当,轻狂也不适合,不可捉摸也不大贴近。如果你再仔细一看,你会发现这位英俊少年的身上,会透露出一种接近怪异故事的阴森之气。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神情这般诡异的英俊少年。  
  第三张照片更加古怪,你甚至都没法推测出他的年纪。他的头上已有一些银丝,置身于一间凌乱的房间一角(从照片可以清晰地看到房内三处剥落的墙体),双手在小火盆上方取暖。在这张照片上,他的脸上没带丁点笑容,冷若冰霜,似乎坐着的他就会这样自然死去,真是一张让人惊异、感觉不祥的照片。怪异的还在后面。那张照片是一张近景照,所以我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五官。我发觉他的额头、额上的皱纹、眉毛、眼睛、鼻子、嘴巴、下巴全部都平淡无奇,毫无特色可言,这张脸不仅没有任何表情,甚至连一点让人印象深刻的特征也没有。举个例子,当我看完照片闭上眼睛,我的脑海里便完全记不清了这张脸。虽然我对屋内的墙体、火盆还有印象,但那张脸却如烟一般消逝,丝毫没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一点痕迹。没有办法把那张脸画下来,也没有办法用漫画的形式把他画下来。睁开眼睛之后,连“啊,是这个样子的,我终于记得了”这样惊喜的感叹也不会有。说得更严重一点,即使你张开眼睛再次端详那张照片,不仅勾不起你的回忆,反而会让你觉得悒悒不乐,心情烦闷,最后甚至都不想再看到这张脸。  
  就算是死者的相貌,应该也不会面无表情、毫无特色可言吧,总感觉,你拿一个马头硬塞在人身上,也比这个要好。反正任何人只要一看到这张照片,一定会感觉心里阵阵发怵,周身不自在。我还是第一次看到长得如此诡异的男子。       
				
 
				
				
					《浮华街景》  一  晚风如同一位老友,缓缓拂过这座城市古老的石板路,将夕阳的余晖细细地揉碎,洒下满地金黄。街角那家名为“夜莺”的咖啡馆,依旧散发着浓郁的咖啡香气,与空气中弥漫的桂花甜香交织,形成一种独特的、属于这座城市的韵味。  陈旧的招牌在灯光的映照下,显露出岁月的痕迹,却又显得格外有味道。玻璃窗上,映着来来往往行人模糊的身影,他们脚步匆匆,脸上写满了各自的故事。有的是结束一天辛劳的上班族,眼神里透着疲惫;有的是三五成群的学生,谈笑风生,青春洋溢;也有的是独自一人,戴着耳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咖啡馆里,轻柔的爵士乐在空气中缓缓流淌,像是一张温柔的网,将所有进入其中的灵魂轻轻包裹。吧台后,咖啡师熟练地操作着咖啡机,蒸汽腾腾,油脂在金属滤网上翻滚,散发出醇厚的香气。他身材不高,戴着一副细边眼镜,眼神专注而平静,仿佛对眼前的一切都了然于心。  “又来了。”他低声自语,目光投向推门而入的那个身影。  来人是一个女人,她穿着一件素雅的碎花连衣裙,头发随意地挽在脑后,露出了修长的脖颈。她的脸上没有浓妆艳抹,却有一种别样的清丽。她的眼睛很大,带着一种淡淡的忧郁,仿佛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她走进咖啡馆,脚步很轻,像是不想惊扰了这里的宁静。  “一杯拿铁,谢谢。”她的声音很轻,带着一丝沙哑,却又格外悦耳。  咖啡师点了点头,开始为她准备咖啡。他知道,她总是坐在靠窗的那个位置,点同一杯拿铁,然后静静地看窗外的风景,直到夜色完全笼罩这座城市。  她走到自己的座位旁,没有立刻坐下,而是轻轻抚摸了一下桌面上光滑的木纹。这张桌子,她似乎已经坐了很久很久,久到仿佛与它融为了一体。窗外的街景,也早已深深地烙印在她的眼中。  二  故事,总是从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开始,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  她的名字叫林晚。她在这座城市里生活了二十多年,经历过繁华,也感受过落寞。她曾经是一个充满梦想的女孩,渴望用画笔描绘出世界的美好。然而,现实却像一块粗糙的砂纸,磨去了她曾经的光芒,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她的第一段感情,是在大学时期。他叫张明,一个才华横溢却又叛逆的青年。他们曾以为,爱情可以冲破一切阻碍,却在毕业的十字路口,因为现实的差距而分道扬镳。他选择了远方的繁华,而她,留在了这座熟悉又陌生的城市。  那之后的很多年,林晚尝试过融入。她做过出版社的编辑,文字是她曾经的慰藉,但渐渐地,她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从那些虚构的故事中找到出口。她也曾试图去爱,但每一次,当她以为自己抓住了幸福的时候,那份幸福就像流沙一样,从她的指缝间滑落。  她学会了沉默,学会了隐藏。她将自己的情感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只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对着窗外的月亮,低语几句。她开始回避人群,回避那些过于热情的目光,她只想一个人静静地待着,就像一只受伤的小兽,寻找一个安全的角落舔舐伤口。  “夜莺”咖啡馆,成了她最常去的地方。在这里,她可以不被打扰,可以安安静静地做自己。她看着人来人往,看着那些鲜活的面孔,他们的喜怒哀乐,似乎都与她无关,又仿佛与她息息相关。她从中看到了一丝渺茫的共鸣,一丝不那么孤单的温暖。  她点拿铁,是因为它醇厚而微苦的口感,就像生活,总是在甘甜中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苦涩。她喜欢窗边的位置,是因为她能看到街景,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看到他们脸上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情绪。她觉得,每个人都像是一本书,一本写满了故事的书,而她,只是一个静静的读者。  三  时间,总是以它固有的节奏向前迈进,不为谁而停留。  咖啡馆里的常客,除了林晚,还有一位老人。他总是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中山装,头发花白,精神矍铄。他喜欢坐在靠里的一个角落,点一杯龙井,然后拿出一本厚厚的线装书,一字一句地,用一种近乎虔诚的姿态阅读。  老人名叫李教授。他曾经是一位历史学家,对这座城市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常常在阅读间隙,抬头看看窗外的街景,然后陷入沉思。林晚偶尔会注意到他,他身上有一种宁静的气质,仿佛历经了岁月的洗礼,却依然保持着内心的纯净。  有一天,李教授无意中瞥见了林晚的速写本,里面是一些随意的涂鸦,寥寥几笔,却勾勒出了窗外的场景,以及一些模糊的人影。他走了过来,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  “小姑娘,你的画很有灵气。”他轻声说道。  林晚有些意外,她一直以为自己的画早已被遗忘,不被人所知。她抬起头,看着老人眼中的赞许,心中涌起一丝久违的温暖。  “谢谢您,教授。”她腼腆地回应。  从那天起,林晚和李教授开始有了交流。他们聊画画,聊历史,聊这座城市曾经的辉煌与变迁。李教授从他的故事中,让林晚看到了历史的厚重与人性的复杂;而林晚,则用她的画,将老人记忆中的点点滴滴,重新鲜活起来。  李教授告诉林晚,这座城市曾有过怎样辉煌的过去,有过怎样跌宕起伏的故事。他讲那些古老的建筑,那些被遗忘的巷弄,那些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人们。他讲那些故事,不带任何评判,只是如实地呈现,如同一个旁观者,静静地记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就像这座城市一样,都有它的过去。”李教授常常这样说,“我们不必为过去而懊悔,也无需为未来而焦虑,重要的是,把握当下的每一刻,去感受,去理解,去爱。”  林晚从李教授的话语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然。她意识到,自己过去的那些伤痛,那些所谓的失败,或许只是人生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它们终将过去,而她,需要学会的是如何乘风破浪,而不是被困在原地。  四  日子一天天过去,林晚的画风也渐渐发生了变化。她不再仅仅描绘景物的轮廓,而是开始尝试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情绪,那些藏在人们眼神深处的故事。她的画,开始有了温度,有了生命。  她开始尝试去参加一些画展,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更多的人。起初,她有些忐忑,害怕自己的作品不被理解,害怕自己的情感被嘲笑。但令她惊喜的是,她的画,竟然引起了一些人的共鸣。有人在她的画前驻足良久,有人在她的画旁低语,有人甚至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她明白了,原来,她并不孤单。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和她一样,在人生的旅途中,有过迷茫,有过痛苦,有过失落,但同时也渴望着理解,渴望着温暖。  “人间失格”这个词,在她脑海中曾经有过,但它只是一个标签,一个用来掩饰自己不堪的标签。而现在,她觉得,自己不再是“失格”的,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有血有肉的人,有着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  她依旧会去“夜莺”咖啡馆,依旧会点一杯拿铁,依旧会坐在靠窗的位置。但是,她的眼神不再是迷茫和忧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宁静的平和,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她依然会观察街景,但她看到的,不再是冰冷的风景,而是流动的生命,是无数个正在发生的故事。  她开始尝试用她的画,去记录这些故事。她用她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街头艺人的专注,小贩的辛劳,情侣的甜蜜,老人的孤独。她将这些故事,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幅生动而感人的画卷。  李教授也常常来看她的画展。他会欣慰地看着林晚,看着她从一个内向、封闭的女孩,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信的艺术家。  “你做得很好,孩子。”他总是这样说,眼中闪烁着鼓励的光芒。  五  这座城市,依旧在夜晚的灯火中闪耀。  “夜莺”咖啡馆,依旧飘散着咖啡香气。林晚,坐在窗边,手中拿着画笔,在一个速写本上,描绘着窗外夜色中的一幕。  她画的是一对年轻的恋人,他们依偎着,低声说着什么,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的笔触流畅而有力,将这份美好的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她抬起头,看着窗外的街景,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她知道,生活就像这幅画,有明有暗,有欢笑有泪水,有遗憾也有希望。而她,只是这个故事的参与者,用她的眼睛去观察,用她的画笔去记录,用她的心去感受。  她不再害怕那些曾经让她痛苦的过往,也不再对未来感到迷茫。她只是静静地,在这片属于她的画布上,描绘着属于她的人生。  她相信,即使在这繁华的街景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轨迹,都有自己值得被看见的故事。而她,愿意成为那个静静地倾听者,那个用色彩描绘美好的人。  咖啡馆的门再次被推开,走进来一位年轻的男人。他手中拿着一束鲜花,眼神中带着一丝紧张和期待。他径直走向林晚的座位,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林晚,我来找你了。”  林晚放下手中的画笔,抬起头,看向那个男人。她的眼中,闪烁着久违的光芒,那是对未来,对生活,对爱,最真挚的期待。  她微笑着,迎向了这份即将到来的美好。  这座城市,在灯火阑珊处,依旧诉说着属于它的,以及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的,平凡而又动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