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 10093-2017 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 代替TB 10002.5-2005

TB 10093-2017 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 代替TB 10002.5-200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铁路桥涵
  • 地基基础
  • 设计规范
  • 桥梁工程
  • 规范标准
  • TB10093-2017
  • 铁路工程
  • 地基处理
  • 基础设计
  • 工程建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通建筑科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ISBN:151132168
商品编码:1141564450

具体描述









《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TB 10093-2017)替代解读与实践指南 前言 铁路事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其安全与高效运行离不开坚实可靠的地基与基础。桥涵作为铁路轨道穿越障碍的关键构筑物,其地基与基础的设计直接关系到线路的稳定、行车的平顺以及运营的安全。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飞速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原有的设计规范已难以完全适应新时期铁路工程的需要。 TB 10002.5-2005《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在过去为我国铁路桥涵工程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指导。然而,十余年的时间里,我国在工程地质勘察、岩土力学理论、基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以及新材料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这些进步促使了相关技术标准的更新换代。 TB 10093-2017《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是在充分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原规范进行全面修订和完善的最新国家标准。本规范的发布,标志着我国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更加注重设计的科学性、经济性、安全性和耐久性,以适应更高速度、更大载荷、更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铁路建设需求。 本指南旨在对TB 10093-2017《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进行深入解读,分析其相较于原规范的主要更新和技术亮点,并结合工程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设计与应用指导。本指南的内容将聚焦于规范的核心技术要求、设计流程、关键参数的确定方法以及典型工程案例分析,力求为广大从事铁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施工、监理及科研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一套全面、实用、易于理解的参考资料。 第一章 规范的修订背景与主要更新要点 1.1 修订背景分析 技术进步的驱动: 现代工程地质勘察技术(如高精度物探、遥感技术、信息化数据处理)的引入,以及岩土力学理论的深化(如数值模拟、本构模型),为地基和基础的精细化设计提供了支撑。 工程实践的经验积累: 大量新建和既有铁路工程的成功与经验教训,为规范的完善提供了宝贵的实践依据。特别是在复杂地质条件(如软土、膨胀土、冻土、滑坡体、喀斯特地貌)下的工程处理,以及高墩、大跨度桥梁基础的设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安全标准的提升: 随着社会对铁路安全的高度关注,规范在可靠性设计、抗震设计、风险评估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绿色建造与可持续发展: 新规范更加强调环保理念,鼓励采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新材料、新工艺,以及对既有地基进行改良和利用。 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 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对跨区域、跨国境铁路工程的设计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 1.2 TB 10093-2017 相较于 TB 10002.5-2005 的主要更新要点 设计理念的转变: 从传统的基于容许应力设计法,逐步向更科学的基于极限状态设计法(可靠度设计)过渡,更加强调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 勘察要求的提升: 对勘察的深度、精度、范围以及勘察成果的应用提出了更明确、更严格的要求。例如,针对特殊地质条件(如地铁、水下、高填方地段)的勘察方法和内容有所充实。 地基处理方法的更新与拓展: 针对软弱地基、不良地质等问题,引入或完善了更多新型、高效的地基处理技术,如深层搅拌桩、桩基础(组合桩、大直径桩、桩承台)、重力式换填、塑料排水固结等,并对各种方法的适用条件、设计参数、施工控制要点进行了细化。 基础形式选择与设计方法的完善: 桩基础: 对不同类型桩(如混凝土桩、钢桩、复合桩)的设计计算方法、承载力确定、沉降计算、抗拔承载力等进行了优化。特别是在桩土相互作用、桩身稳定性、桩侧摩阻力计算等方面,引入了更符合实际的理论模型。 浅基础: 对承台、独基、条基的设计,在荷载组合、受力分析、抗剪、抗冲切等方面,进行了更加细致的规定。 特殊基础: 对于高墩、大跨度桥梁、重载铁路等特殊工程,对基础形式的选择(如整体式桩基、扩大基础、沉井基础)及其设计进行了重点关注。 抗震设计的强化: 依据最新的抗震设计理论和地震动参数,对基础的抗震承载力、变形、液化判别及处理等方面提出了更详细的设计要求。 荷载与组合的调整: 考虑了新型动载荷(如高速列车、动车组)、环境荷载(如冻胀、融沉、盐胀)以及特殊作用(如船舶撞击、冰压)对基础的影响,并更新了荷载组合的原则。 施工与监测的协同: 更加强调设计与施工的紧密结合,明确了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并对基础施工完成后及运营期间的监测要求进行了补充,为设计优化和安全评估提供依据。 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应用: 鼓励和规范了如高性能混凝土、高强钢筋、新型加固材料等在基础工程中的应用。 规范结构的优化: 整体结构更加清晰、逻辑性更强,便于查阅和应用。 第二章 TB 10093-2017 核心技术要求解读 2.1 工程地质勘察与地基分类 勘察的重要性与程序: 强调前期充分的勘察是可靠设计的基础。详细阐述了铁路桥涵地基勘察的目的、内容(包括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勘察方法(钻探、物探、室内试验等)以及勘察成果的深度和精度要求。 地基土的分类与特性: 详细介绍了各类地基土(如粘性土、砂土、碎石土、岩石、特殊性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确定方法,以及这些性质如何影响基础的设计。 不良地质的识别与处理原则: 针对滑坡、泥石流、冻土、膨胀土、湿陷性黄土、喀斯特地貌、采动影响区等特殊地质条件,提出了详细的勘察要求和初步的处治原则。 2.2 荷载的确定与组合 恒荷载、活荷载、特殊荷载的计算: 详细阐述了车辆荷载(静载、动载)、风荷载、雪荷载、地震作用、温度作用、水压力、土压力、冻土作用、船舶撞击、冰压等各类荷载的取值和计算方法。 荷载组合原则与系数: 明确了不同荷载组合下的荷载效应组合系数,以及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不利的荷载组合进行设计。特别强调了极端情况下的荷载组合。 2.3 地基承载力与变形计算 承载力的确定方法: 理论计算法: 介绍了基于土力学理论的承载力计算公式,并区分了不同土质条件和基础形式。 试验分析法: 强调了通过室内外试验(如静载试验、圆锥动力触探)获取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应用。 工程类比法: 在数据不足时,如何借鉴类似工程的经验进行估算。 变形计算: 沉降计算: 详细阐述了不同基础形式(如浅基础、桩基础)的沉降计算方法,包括固结沉降、压缩沉降等。 差异沉降: 重点强调了控制差异沉降的重要性,及其对铁路轨道平顺性的影响,并提出了控制原则。 水平位移: 对于可能产生水平位移的地基,也提出了相应的计算和控制要求。 2.4 桩基础设计 桩的类型与适用性: 详细介绍了打入桩、灌注桩(钻孔灌注桩、预制桩)、 composite 桩(如桩承台)、桩网等不同类型桩的特点、适用条件。 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 深入阐述了桩端阻力、桩侧摩阻力以及桩身材料强度对单桩承载力的贡献,并提供了考虑桩周土体挤压、挤密效应等因素的计算方法。 桩基整体承载力计算: 考虑了桩与桩之间的相互影响、桩与承台之间的协同工作效应。 桩的沉降计算: 详细阐述了桩基整体沉降的计算方法,包括考虑桩侧土的挤压、桩身压缩等因素。 桩的抗侧移设计: 重点分析了桩身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特性,及其变形控制,特别是针对大直径桩和桩壁受力较大的情况。 桩的抗拔承载力设计: 对于需要抵抗上拔力的桩基础,提供了详细的计算方法。 承台设计: 明确了承台的尺寸、配筋计算,以及与桩的连接构造。 桩基施工质量控制: 强调了桩位偏差、桩身完整性、桩尖标高、混凝土质量等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 2.5 浅基础设计 基础形式选择: 介绍了独立基础、条形基础、联合基础(承台)、筏板基础等浅基础形式的适用条件。 基础埋深与防冻: 明确了基础的最小埋深要求,以及在寒冷地区如何采取防冻胀措施。 基础底面的应力分布与安全校验: 详细阐述了基础底面土体应力分布的计算,以及通过承载力、沉降等指标进行安全校验。 基础抗冲切、抗剪设计: 针对承台等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抗冲切、抗剪计算。 基础整体稳定性: 确保基础整体不会发生滑动、倾覆等失稳破坏。 2.6 地基处理技术 地基改良的原则与目的: 阐述了地基处理的必要性,以及通过处理提高地基承载力、降低沉降、防止液化、改善工程性质的目的。 常用地基处理方法: 换填法: 介绍了不同材料(如砂、碎石、工业废渣)的换填方式、换填深度、夯实方法。 排水固结法: 重点介绍了真空预压、堆载预压、塑料排水固结板等技术,及其适用条件、工艺流程。 挤密法: 如砂石桩、振冲法等,用于改善松散土的密实度。 桩处理法: 如强夯、梅花桩、树根桩等,用于提高地基承载力。 土体改良法: 如水泥土桩、深层搅拌桩、石灰桩等,用于提高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 化学加固法: 如注浆等。 地基处理效果的检测与评估: 强调了通过现场试验(如平板载荷试验、动力触探、静力触探)和室内试验来评价地基处理效果。 2.7 抗震设计 地震烈度与设计地震动参数: 依据地震区划,确定场地地震烈度,并获取场地特征周期、最大地震加速度等设计地震动参数。 场地土的液化判别与处理: 详细介绍了判定砂土、粉土等地基土是否发生液化的方法,以及液化土的加固处理措施。 基础的抗震承载力计算: 考虑地震作用对地基承载力、桩基承载力的影响。 基础的抗震变形控制: 确保地震作用下基础的变形在允许范围内。 抗震构造措施: 如设置抗震缝、加强连接等。 第三章 TB 10093-2017 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3.1 设计流程与要点 勘察阶段: 明确勘察目标,选择合适的勘察方法,获取可靠的勘察数据。 方案设计阶段: 根据工程地质条件、荷载情况、经济技术指标,选择最优的基础形式和地基处理方案。 初步设计阶段: 进行初步的荷载计算、承载力验算、沉降估算,确定基础形式和尺寸。 施工图设计阶段: 绘制详细的施工图纸,明确各项设计参数、构造要求、材料规格,并编写设计说明。 施工过程中的协调: 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的密切沟通,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设计问题。 竣工验收与后期监测: 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并根据需要进行长期监测。 3.2 关键参数的确定与敏感性分析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变形模量: 探讨如何基于多种数据源(勘察报告、试验数据)确定可靠的参数。 桩长、桩径、桩距: 讨论这些参数如何影响桩基的承载力、沉降和经济性。 地基处理参数: 如固结时间、桩间距、加固深度等。 敏感性分析: 识别对基础设计影响最大的参数,并着重进行复核。 3.3 典型工程案例分析 软弱地基上铁路桥涵基础设计: 选取一个在淤泥、粘土等软弱地基上的桥涵工程,详细介绍采用桩基础或地基处理技术的方案选择、设计计算过程、施工要点及效果。 复杂地质条件下(如膨胀土、冻土)基础设计: 分析在特殊地质条件下,如何采取针对性的设计措施,如防冻胀、防膨胀、防滑坡等,并举例说明。 高填方地段桥涵基础设计: 探讨在高填方地段,如何考虑地基的沉降、稳定性问题,并选择合适的基础形式。 抗震设防地区基础设计: 以某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为例,展示如何进行抗震设计,包括液化处理、抗震承载力计算等。 第四章 展望与建议 4.1 TB 10093-2017 的应用前景 提升工程安全与质量: 规范的实施将显著提高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促进技术创新与发展: 鼓励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动我国铁路工程技术的进步。 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优化设计,减少不必要的工程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适应未来铁路发展: 为建设更高标准、更高性能的铁路提供技术支撑。 4.2 工程实践中的注意事项与建议 加强勘察工作: 严谨、充分的勘察是可靠设计的基石,勘察单位应尽职尽责,设计单位应充分利用和核实勘察成果。 重视设计与施工的协同: 设计人员应深入了解施工工艺,指导施工;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规范施工,并及时反馈施工信息。 加强培训与交流: 组织针对新规范的专题培训,促进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技术人员的交流,共同提高。 关注新技术、新方法: 鼓励设计人员学习和研究国内外最新的地基与基础设计理论和技术,不断提升设计水平。 深入研究特殊地质条件: 对于区域性、工程特有的复杂地质条件,应进行专项研究,形成有针对性的设计方法。 持续关注监测数据: 建立健全工程监测体系,利用监测数据反哺设计,不断优化设计参数和施工方案。 结语 TB 10093-2017《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的颁布实施,是我国铁路工程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本指南力求从多角度、深层次解读新规范,希望能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助力我国铁路事业高质量发展。在未来的铁路建设中,我们将共同努力,以科学严谨的设计理念,先进可靠的技术手段,铸就更多安全、稳定、耐久的铁路桥涵工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五:一种技术文档的审美与可读性体验 尽管设计规范的本质是技术指导,但不得不承认,其可读性和逻辑结构也会影响我们阅读和检索的效率。旧的规范在排版和图示清晰度上,总给人一种年代感。我期望新的TB 10093-2017在版式设计上能更加现代化,比如更清晰的章节层级划分、更规范的符号标注,以及更精美的流程图和示意性构造图。在查找特定地质条件下的设计要点时,如果索引系统设计得足够人性化,能快速定位到相关章节和条文,就能大大节省翻阅时间。例如,针对“膨胀土”或“岩溶发育区”这类特定难题,如果能在规范中设立专题章节,而不是分散在不同章节的零散条文中,那对一线工程师来说将是极大的便利。技术文档的美学,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编制者对使用者体验的重视程度,我期待这次更新能在严谨的技术内核之外,也带来一次愉悦的阅读体验。

评分

评价一:对规范演进的深切体悟 翻开这本新版的《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心中涌起一股对技术标准不断迭代的敬畏之情。作为常年在现场与地质打交道的工程师,深知每一次规范的更新,都凝结着无数前辈们的经验教训与最新的科研成果。记得当初用着旧版TB 10002.5-2005时,总有些地方感觉束手束脚,尤其是在面对复杂岩溶地基或者高地震烈度区的处理时,总觉得需要更多的论证和安全裕度。这次换版,表面上看是编号的更迭,实则意味着设计理念的飞跃。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新型地基处理技术、深基坑支护要求以及对特殊地质条件(比如软土地基的沉降控制标准)的修订部分。规范的细化程度决定了工程的可靠性,希望新的条款能够更具可操作性,同时也能更精准地反映我们当前对地基承载力、变形控制的认知深度。毕竟,桥涵的基础是整个铁路结构中最“沉默”也最关键的部分,它的稳固性直接关系到几十年后的安全运营。期待新规范能在案例分析和图解部分提供更直观的指导,让年轻的设计师能更快上手,让经验丰富的老手也能从中找到新的设计思路。

评分

评价三:从标准化角度审视其行业地位 作为铁路行业的一部核心设计指导性文件,TB 10093-2017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在铁路基础设施地基基础工程领域的标准化建设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一部优秀的规范,不仅仅是技术要求的集合,更是行业共识的体现。它必须具备足够的权威性和前瞻性。我特别关注它与国家层面其他土木工程设计规范(比如现行的《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等)在基本原则和安全等级划分上的衔接和协调性。铁路工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必须有更高的安全冗余,这种差异化如何在新的统一框架下得到体现,是衡量其编制水平的关键。这种更高层级的标准整合,对于跨专业协作,比如桥梁主体结构与基础设计的无缝对接至关重要。如果新规范在术语定义、计算假定等方面更加清晰和统一,将极大地减少不同设计院之间因理解偏差而导致的图纸往复修改和现场返工现象,真正起到规范行业行为、提升整体工程质量的基石作用。

评分

评价四:对新旧规范迭代的实际影响的预判 从TB 10002.5-2005到现在的TB 10093-2017,这种跨越式的编号变化,通常预示着规范体系结构可能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处理大量存量项目遗留问题和新增项目的设计师来说,最迫切想知道的是新规范的“溯及力”问题。在既有线改造或既有基础的加固设计中,我们应当以哪个规范为准?如果新规范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显著提高,那么对既有桥梁基础的安全性复核工作量将激增。当然,这是一种必要的阵痛,是为了确保未来三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内的安全无虞。我希望规范在引言或前言部分能明确过渡期的指导原则。此外,设计人员的学习成本也是一个实际问题。新规范的结构调整,是否意味着对勘察报告深度的要求也相应提升了?毕竟,地基基础的设计质量,百分之八十取决于前期地质勘察的深度和精度。只有勘察成果扎实,规范的指导才能有效落地。

评分

评价二:期望它能解决的实际工程痛点 说实在的,选择一本设计规范,看的不是它印了多少页,而是它解决了多少我们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老大难”问题。我对这本TB 10093-2017的期待,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关于动态荷载下地基的长期稳定性分析方法。传统的承载力验算固然重要,但对于高速铁路这种高频次的动载作用,地基的疲劳损伤和长期沉降累积效应才是更让人担心的。我希望新规范能提供更精细化的动力响应模型,指导我们在进行地基处理方案选择时,能更科学地预估服役期间的性能衰减。其次,在材料应用方面,比如新型复合地基材料的承载力和变形性能参数标准是否有所更新?过去很多时候,现场试验数据和规范提供的参考值之间总存在一定的鸿沟,这需要设计者在折衷中做出取舍。如果新规范能整合更多近些年来的现场实测数据,为设计参数的取值提供更坚实的后盾,那无疑会大大提升我们工作的效率和自信心。毕竟,设计规范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将复杂多变的自然条件,用一套统一且科学的语言描述出来。

评分

店家态度好,会一直支持你们,谢谢!

评分

考试必买的书,考试肯定用得上的书哦,要好好看

评分

正版图书,帮助很大,值得购买

评分

正版图书,帮助很大,值得购买

评分

店家态度好,会一直支持你们,谢谢!

评分

国家标准,就是物流慢点

评分

正版图书,帮助很大,值得购买

评分

评分

店家态度好,会一直支持你们,谢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