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以我國現行環境與資源保護以及能源法律法規為藍本,以環境法與能源法的內在統一性為基礎,努力吸收近年來環境法學、能源法學研究領域的近期新理論研究成果,堅持從環境與能源法學的特點齣發,全麵、係統地闡明環境與能源法的基本理念、特點、原則、製度等基礎知識和相關應用技能與方法,注意對學生運用環境與能源法學的基本理論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通過對本教材的學習,對環境與能源法學有一個全麵而清晰的瞭解,從而為深度研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金自寜,薛亮 編著 金自寜,北京大學副教授、北京大學法學博士。2005年起在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任教,講授憲法、行政法、環境法等課程。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獲Edwards FelIowship資助,成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訪問學者。研究領域包括公法學基礎理論、行政法學和環境法學。近年來聚焦於環境風險規製研究,主持“環境風險規製的行政法研究”(國傢社科基金13BF、X032);“風險規製與行政法治”(教育部11YJC820047)等項目。2005年以來,已發錶專著《公/私法二元區分的反思》(北京大學齣版社,2007年),譯著《行政法的範圍》(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2007)、《物理與政治》(三聯等這部關於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的著作,深入剖析瞭當代社會麵臨的諸多環境挑戰,特彆是水資源管理與大氣汙染防治這兩大核心議題。作者並未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提供瞭大量詳實的案例分析,從長江流域的生態修復工程到京津冀地區的空氣質量改善措施,無不體現齣實踐指導意義。書中對“綠色發展”理念的闡釋尤為精彩,它不僅是經濟轉型的口號,更是一種法律框架下的製度創新。我尤其欣賞作者對跨部門閤作機製的構建所提齣的獨到見解,認為隻有打破行政壁壘,纔能形成閤力應對復雜的環境問題。對於政策製定者和環保從業人員而言,這本書無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案頭參考書,它不僅拓寬瞭我們對環境治理復雜性的認識,更指明瞭未來改革的方嚮。讀完此書,我感覺自己對環境影響評價(EIA)的程序和實質性要求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特彆是關於公眾參與的有效性評估部分,極具啓發性。
評分這是一部從社會學和經濟學角度切入環境問題的跨學科力作。它批判性地審視瞭現有環境治理體係中存在的“精英化”傾嚮,強調瞭環境正義在社區層麵的具體體現。書中關於“鄰避效應”(NIMBYism)與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之間衝突的分析,生動地揭示瞭政策推行中的社會阻力。作者通過對幾個典型社區汙染事件的田野調查,展示瞭弱勢群體在環境風險麵前所承受的不成比例的負擔。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信息公開和公眾動員策略的探討,認為有效的社區參與不應隻是形式上的聽證會,而應是賦權的過程。這本書促使我思考,任何成功的環境政策,其閤法性的基礎都必須植根於社會公平,否則,技術和法律的進步最終都會在社會矛盾中受阻。它為我們理解環境衝突的社會根源提供瞭透徹的視角。
評分這本書以一種近乎詩意的筆觸,探討瞭人類文明與自然環境之間那種微妙而又常常緊張的關係。它並沒有直接堆砌法律條文或復雜的法規體係,而是更多地聚焦於環境倫理和代際公平的哲學思辨。作者巧妙地將古典生態思想與現代可持續發展目標相融閤,構建瞭一個宏大的敘事框架,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反思我們對地球的責任。其中關於“生態補償機製”的論述,跳齣瞭傳統的財政轉移支付模式,提齣瞭基於生態係統服務價值評估的新思路,這一點非常具有前瞻性。我被書中關於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章節深深打動,作者用充滿情感的語言描述瞭每一個物種消失帶來的不可逆的損失,這種情感衝擊力遠勝於枯燥的法律規定。總的來說,這是一部能觸及靈魂深處的作品,它提醒我們,法律的最終目的,是維護生命共同體的和諧與長久福祉。
評分本書的視角相當獨特,聚焦於全球氣候治理的國際法框架及其在區域閤作中的實施睏境。作者以詳盡的文獻迴顧,梳理瞭《京都議定書》到《巴黎協定》演變過程中的主要爭議點和製度設計缺陷。特彆是在論述“共同但有區彆的責任”原則在現實操作中如何被各國麯解和規避時,論證極其有力。我發現作者對碳市場機製的研究非常深入,特彆是對於歐盟碳排放交易體係(EU ETS)的成功與失敗經驗進行瞭交叉對比分析,提齣瞭構建更具包容性和有效性的全球碳定價機製的設想。對於關注國際環境談判和能源轉型的研究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分析工具,它不迴避國際政治博弈的殘酷性,而是力求在復雜的權力結構中尋找法律規範能夠發揮作用的最小空間。
評分這是一本非常注重操作層麵的手冊式著作,內容嚴謹、結構清晰,簡直是環境閤規經理人的必備指南。它詳盡地梳理瞭近年來工業汙染防治領域的最新監管動態和執法重點。特彆是針對“排汙許可”製度的深度解析,不僅解釋瞭許可的申請流程,更重要的是,它細緻地對比瞭不同行業在汙染物排放標準上的差異化要求,對於企業如何有效降低閤規成本提供瞭極具價值的實操建議。書中對行政處罰的案例分析也十分到位,很多案例都指嚮瞭企業在環境監測數據真實性方麵容易齣現的疏漏,具有極強的警示作用。我個人認為,對於那些剛剛接觸環境管理的新入職人員來說,這本書比官方發布的任何指導性文件都要來得直觀和易懂。它的價值在於,它真正架起瞭理論與日常運營之間的橋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