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以我国现行环境与资源保护以及能源法律法规为蓝本,以环境法与能源法的内在统一性为基础,努力吸收近年来环境法学、能源法学研究领域的近期新理论研究成果,坚持从环境与能源法学的特点出发,全面、系统地阐明环境与能源法的基本理念、特点、原则、制度等基础知识和相关应用技能与方法,注意对学生运用环境与能源法学的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对本教材的学习,对环境与能源法学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了解,从而为深度研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金自宁,薛亮 编著 金自宁,北京大学副教授、北京大学法学博士。2005年起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任教,讲授宪法、行政法、环境法等课程。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获Edwards FelIowship资助,成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研究领域包括公法学基础理论、行政法学和环境法学。近年来聚焦于环境风险规制研究,主持“环境风险规制的行政法研究”(国家社科基金13BF、X032);“风险规制与行政法治”(教育部11YJC820047)等项目。2005年以来,已发表专著《公/私法二元区分的反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译著《行政法的范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物理与政治》(三联等这部关于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著作,深入剖析了当代社会面临的诸多环境挑战,特别是水资源管理与大气污染防治这两大核心议题。作者并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提供了大量详实的案例分析,从长江流域的生态修复工程到京津冀地区的空气质量改善措施,无不体现出实践指导意义。书中对“绿色发展”理念的阐释尤为精彩,它不仅是经济转型的口号,更是一种法律框架下的制度创新。我尤其欣赏作者对跨部门合作机制的构建所提出的独到见解,认为只有打破行政壁垒,才能形成合力应对复杂的环境问题。对于政策制定者和环保从业人员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案头参考书,它不仅拓宽了我们对环境治理复杂性的认识,更指明了未来改革的方向。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对环境影响评价(EIA)的程序和实质性要求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特别是关于公众参与的有效性评估部分,极具启发性。
评分本书的视角相当独特,聚焦于全球气候治理的国际法框架及其在区域合作中的实施困境。作者以详尽的文献回顾,梳理了《京都议定书》到《巴黎协定》演变过程中的主要争议点和制度设计缺陷。特别是在论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现实操作中如何被各国曲解和规避时,论证极其有力。我发现作者对碳市场机制的研究非常深入,特别是对于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的成功与失败经验进行了交叉对比分析,提出了构建更具包容性和有效性的全球碳定价机制的设想。对于关注国际环境谈判和能源转型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分析工具,它不回避国际政治博弈的残酷性,而是力求在复杂的权力结构中寻找法律规范能够发挥作用的最小空间。
评分这是一部从社会学和经济学角度切入环境问题的跨学科力作。它批判性地审视了现有环境治理体系中存在的“精英化”倾向,强调了环境正义在社区层面的具体体现。书中关于“邻避效应”(NIMBYism)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之间冲突的分析,生动地揭示了政策推行中的社会阻力。作者通过对几个典型社区污染事件的田野调查,展示了弱势群体在环境风险面前所承受的不成比例的负担。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信息公开和公众动员策略的探讨,认为有效的社区参与不应只是形式上的听证会,而应是赋权的过程。这本书促使我思考,任何成功的环境政策,其合法性的基础都必须植根于社会公平,否则,技术和法律的进步最终都会在社会矛盾中受阻。它为我们理解环境冲突的社会根源提供了透彻的视角。
评分这是一本非常注重操作层面的手册式著作,内容严谨、结构清晰,简直是环境合规经理人的必备指南。它详尽地梳理了近年来工业污染防治领域的最新监管动态和执法重点。特别是针对“排污许可”制度的深度解析,不仅解释了许可的申请流程,更重要的是,它细致地对比了不同行业在污染物排放标准上的差异化要求,对于企业如何有效降低合规成本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操建议。书中对行政处罚的案例分析也十分到位,很多案例都指向了企业在环境监测数据真实性方面容易出现的疏漏,具有极强的警示作用。我个人认为,对于那些刚刚接触环境管理的新入职人员来说,这本书比官方发布的任何指导性文件都要来得直观和易懂。它的价值在于,它真正架起了理论与日常运营之间的桥梁。
评分这本书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探讨了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之间那种微妙而又常常紧张的关系。它并没有直接堆砌法律条文或复杂的法规体系,而是更多地聚焦于环境伦理和代际公平的哲学思辨。作者巧妙地将古典生态思想与现代可持续发展目标相融合,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我们对地球的责任。其中关于“生态补偿机制”的论述,跳出了传统的财政转移支付模式,提出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新思路,这一点非常具有前瞻性。我被书中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章节深深打动,作者用充满情感的语言描述了每一个物种消失带来的不可逆的损失,这种情感冲击力远胜于枯燥的法律规定。总的来说,这是一部能触及灵魂深处的作品,它提醒我们,法律的最终目的,是维护生命共同体的和谐与长久福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