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中公版·2018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专用教材:职业能力倾向测验(D类)》具有如下特色:
1.量身定制内容。本书针对事业单位分类统考中职业能力倾向测验(D类)的真题特点,设置题型版块,讲解特色考点。
2.解读真题,分析考情。本书介绍了事业单位分类考试的基本情况,通过精选真题分析职业能力倾向测验(D类)各专项的具体考情,解读命题特点和趋势。
3.覆盖核心考点,精讲作答技巧。在本书编写过程中,由具有多年授课经验的中公老师对历年真题进行总结分析,确定每种题型的核心考点,以此为基础设定章节、体例和结构。
4.扫码听微课程,学习经典真题。本书各部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真题,在文字解析的基础上,还配有视频讲解,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
购书享有移动自习室:核心考点轻松学+在线题库任意练+考友圈答疑解惑+视频直播免费看。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8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专用教材:职业能力倾向测验(D类)》细致分析了事业单位分类统考中职业能力倾向测验(D类)的具体考情,系统讲解了策略选择、常识判断、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分析、判断推理五大专项的核心考点,并解析具有代表性的真题,阐述作答技巧,对考生进行解题思维的训练。
另外,本书为重难点题目配备了同步高清微视频,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实现视频学习,在中公老师的帮助下轻松学习作答技巧和相关知识。
目录
职业能力倾向测验(D类)考情深度分析(1)
第一章教育(12)
第一节教育的功能与目的(12)
第二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13)
第三节教育与人的发展(20)
第四节教育制度(23)
第五节学习概述(25)
第六节学习动机(26)
第七节学习迁移(28)
第八节学习策略(30)
第九节学习理论(32)
第十节认知发展理论(37)
第十一节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39)
第十二节人格发展(41)
第十三节道德发展(45)
第十四节德育的过程及原则(48)
第十五节教学原则及教师的成长(51)
第十六节多媒体教学(53)
第十七节教育评价(54)
第十八节班主任工作及课堂管理(57)
第十九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65)
第二十节教育法规节选(77)
第二章人文与历史(85)
第一节文化常识(85)
第二节历史常识(92)
第三章政治(101)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101)
第二节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105)
一、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105)
二、“十三五”规划纲要(要点)(105)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106)
第四章法律(109)
第一节宪法(109)
第二节民法总则(111)
第三节刑法(116)
第四节行政法(118)
第五章国情与地理(122)
第一节国情概况(122)
第二节自然地理(124)
第三节世界地理概况(126)
第六章科技与生活(128)
第一节高新技术(128)
第二节生活常识(130)
第七章经济(135)
第一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35)
第二节微观经济(137)
第三节宏观经济(139)
第一章选词填空(144)
第一节词义辨析(144)
一、词语的理性义(144)
二、词语的色彩义(146)
第二节语法与语用(148)
一、词性与句法功能(148)
二、词语的习惯搭配(150)
第三节成语(152)
一、八大常见命题陷阱(152)
二、成语特殊题型之成语连用(155)
第四节虚词(156)
一、八大复句关系的类型(156)
二、八大复句关系的常用关联词(157)
三、区分易混复句关系(159)
第五节语境分析法(161)
一、对应分析法(161)
二、情境展开法(163)
第二章语句表达(165)
第一节语序排列(165)
一、关注首尾句(165)
二、抓住关联词(166)
三、重视指代词(167)
四、注意逻辑顺序(167)
五、注意承启关系(168)
第二节句子填空(170)
一、话题统一(170)
二、前后照应(171)
三、句式一致(172)
四、意境协调(173)
第三章片段阅读(174)
第一节主旨观点题(174)
一、题型解读(174)
二、解题指津(174)
第二节细节判断题(177)
一、题型解读(177)
二、解题指津(178)
第三节寓意理解题(180)
一、题型解读(180)
二、解题指津(181)
第四节词句理解题(182)
一、题型解读(182)
二、解题指津(182)
第五节推断下文题(184)
一、题型解读(184)
二、解题指津(185)
第六节标题添加题(188)
一、题型解读(188)
二、解题指津(188)
第七节关键信息识别法(190)
一、关键词(191)
二、关键句(194)
三、关键暗示信息(195)
第一章判断推理——定义判断(198)
第一节定义判断核心知识储备(198)
一、定义的逻辑知识(198)
二、定义判断解题原则(199)
三、定义判断解题步骤(199)
四、定义判断题型分类(199)
第二节定义判断题型分类精讲(201)
一、单定义判断(201)
二、多定义判断(208)
第二章判断推理——类比推理(210)
第一节类比推理核心知识储备(210)
一、类比推理考查方式(210)
二、类比推理解题步骤(211)
三、类比推理解题技巧(212)
四、类比推理出题陷阱(213)
第二节类比推理考点分类精讲(215)
一、概念间关系(215)
二、近反义关系(216)
三、描述关系(217)
四、条件关系(218)
五、语法关系(219)
第三章判断推理——逻辑判断(221)
第一节逻辑判断题型分类精讲(221)
必然性推理(221)
一、直言命题(221)
二、复言命题(227)
可能性推理(234)
一、削弱型题目(235)
二、加强型题目(238)
三、前提型题目(241)
四、解释型题目(243)
五、评价型题目(245)
六、结论型题目(248)
第二节逻辑判断实战技巧(249)
一、找突破口法(250)
二、假设法(252)
三、排除法(253)
四、排序法(253)
五、图表法(254)
六、计算法(255)
第一章数量分析——数学运算(258)
第一节数学运算基础知识(258)
一、数的整除特性(258)
二、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259)
三、奇偶性与质合性(261)
四、同余与剩余(261)
五、尾数法(263)
第二节数学运算题型分类精讲(263)
一、计算问题(263)
二、和差倍比问题(266)
三、行程问题(267)
四、工程问题(269)
五、排列组合与概率问题(271)
六、几何问题(275)
七、利润问题(277)
八、容斥问题(279)
九、推理问题(280)
十、运筹问题(281)
十一、浓度问题(282)
十二、抽屉原理(283)
十三、牛吃草问题(284)
十四、鸡兔同笼问题(284)
十五、盈亏问题(285)
十六、日期问题(286)
十七、方阵问题(286)
十八、植树问题(287)
十九、年龄问题(288)
二十、时钟问题(289)
第三节数学运算常用解题方法(290)
一、代入排除法(290)
二、特殊值法(291)
三、方程法(292)
四、图解法(295)
五、十字交叉法(297)
第二章数量分析——资料分析(298)
第一节资料分析概念(298)
一、百分数与百分点(298)
二、增长量(299)
三、增长率(301)
四、比重(303)
五、倍数和翻番(304)
六、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305)
七、进出口额(306)
八、指数(307)
第二节资料分析计算技巧(307)
一、尾数法(307)
二、首数法(308)
三、有效数字法(309)
四、特征数字法(309)
五、范围限定法(310)
六、乘除法转化法(311)
七、同位比较法(312)
八、运算拆分法(313)
九、常见算式处理技巧(313)
第三节资料分析题型分类精讲(318)
一、计算题(318)
二、排序题(319)
三、计数题(321)
四、趋势判断题(322)
五、综合判断题(323)
六、假设条件题(325)
第一章策略选择命题规律(328)
第一节策略选择概述(328)
第二节策略选择常考内容(329)
第二章教育机智(331)
第一节教育机智概述(331)
第二节教育机智的运用策略(335)
第三章教育组织与管理(341)
第一节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341)
第二节课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350)
第三节班级活动的组织与管理(352)
第四章人际沟通与合作(364)
第一节教师人际关系概述(364)
第二节教师人际交往的策略(365)
全国事业单位招聘分类统考辅导课程体系(D类)(370)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372)
精彩书摘
第一篇
常识判断
第一章教育
第一章教育
第一节教育的功能与目的
一、教育的涵义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就是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经典考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
A.素质教育B.立德树人
C.公平创新D.培养人才
解析:此题答案为B。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
三、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1.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又称本体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所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又称派生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教育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教育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巩固经济基础;可以成为社会政治斗争的手段,影响民主法制建设;能够保存、传递以至创造人类文化;可以起到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的作用等。
2.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教育的正向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教育的育人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等往往是强调教育的正面的、积极的功能。负向功能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教育的负向功能是由于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教育者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不正确、教育内部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引起的教育在不同的程度上对社会和人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显性功能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如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等,就是显性教育功能的表现。隐性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
四、教育的目的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教育目的强调了教育活动要达到的最终结果,它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价值表现为其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作用。
第二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2.心理起源说
美国教育学家孟禄是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等,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2.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1)奴隶社会教育
①中国
夏、商、西周:教育内容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春秋战国时期,“士”成为中国第一代教师群。
经典考题我国最早的教师群体产自春秋时代的哪一个阶层?
A.士B.史
C.祝D.卜
解析:此题答案为A。士是先秦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也是古代四民(士、农、工、商)之一。春秋时,士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战国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是脱离生产劳动的读书人。
②西方古希腊教育
斯巴达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培养体格强壮的武士。学习内容主要是“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称之为“五项竞技”。
雅典学习内容主要为读、写、算、音乐、文学、政治、哲学等方面。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是雅典教育的显著特点。
(2)封建社会教育
①中国
《四书》《五经》,特别是《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②西方
西方封建社会,出现了两种类型的教育: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3)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①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②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③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3.20世纪以后的教育
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第一,教育的终身化。第二,教育的全民化。第三,教育的民主化。第四,教育的多元化。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事业单位职业能力倾向测验(D类)备考指南》 引言 事业单位职业能力倾向测验是国家为选拔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重要考试。其中,D类岗位(通常指基层服务、社会治理、文化宣传等相关岗位)的职业能力倾向测验,旨在考察考生在特定工作情境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解和运用信息、进行逻辑推理以及表达和沟通的能力。本教材系统地梳理了D类岗位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的考点、题型和解题技巧,旨在帮助考生高效备考,顺利通过考试。 第一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 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词语、语句、段落的准确理解和运用能力。这部分内容涵盖了词语辨析、语句表达、逻辑填空、片段阅读、概括归纳等多种题型。 一、词语辨析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用法和感情色彩是言语理解的基础。本部分将重点解析近义词辨析、多义词辨析、成语辨析、实词和虚词的辨析等。我们将通过大量的例句和辨析方法,帮助考生掌握不同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避免在理解和运用中产生歧义。 近义词辨析: 深入分析“但是”与“然而”、“并且”与“而且”等近义词在语境中的不同用法和侧重点。 成语辨析: 聚焦于形近易混、意义相近易混的成语,如“画蛇添足”与“弄巧成拙”、“胸有成竹”与“了如指掌”。 感情色彩辨析: 区分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理解词语所蕴含的情感倾向,在表达时做到恰当得体。 词性与用法: 梳理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数词、量词)和虚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的常见用法,以及在特定语境下的特殊应用。 二、语句表达 语句表达部分侧重于考察考生对句子结构、语法规范以及表达准确性的掌握。主要包括病句辨析、句式变换、语言连贯等题型。 病句辨析: 详细讲解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常见的病句类型,并提供修改方法。 句式变换: 掌握主动句与被动句、陈述句与其他语气句、简单句与复合句之间的转换,以及如何根据表达需要选择最恰当的句式。 语言连贯: 考察考生在组织语言时,能够使语句之间衔接自然、逻辑清晰、语意流畅。我们将通过分析段落的逻辑关系,教授考生如何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文章整体协调一致。 三、逻辑填空 逻辑填空是言语理解与表达的核心题型之一,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和词语的意义、用法,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入空白处。 词语搭配: 分析词语之间的固定搭配,如动词与宾语、形容词与名词的搭配。 语境推断: 依据上下文提供的线索,推断出空白处词语所表达的含义,如因果、转折、并列、递进等逻辑关系。 同义词辨析: 精准辨析近义词在特定语境下的适用性,选择最能表达作者意图的词语。 惯用语和固定搭配: 掌握常见的成语、俗语、歇后语以及固定搭配,确保填入的词语符合语言习惯。 四、片段阅读 片段阅读是考察考生快速准确理解文本信息、把握文章主旨、进行推断和分析的能力。题型多样,包括主旨概括、细节理解、细节查找、推断判断、词语理解、道理/寓意等。 主旨概括: 教授考生快速定位文章中心句、把握段落结构,从而准确概括文章主旨的技巧。 细节理解与查找: 强调仔细阅读,准确捕捉文中的关键信息,并根据问题要求进行定位。 推断判断: 训练考生根据文中信息,进行合理的逻辑推断,得出文中未直接表达但隐含的结论。 隐含信息与言外之意: 引导考生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暗示或讽刺,挖掘文本深层含义。 文章结构分析: 学习分析文章的逻辑结构,如总分总、并列、递进、对比等,从而更好地理解段落之间的关系。 第二部分: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涉及数字推理、数学运算、应用题等。 一、数字推理 数字推理是考察考生对数列规律的敏感性和分析能力。题型主要包括等差数列、等比数列、间隔数列、递推数列、分组数列、多重数列等。 基本数列规律: 掌握等差、等比、平方、立方等基础数列的构成规律。 间隔数列与多重数列: 分析两个或多个数列交织形成的规律。 递推数列: 理解通过前几项运算得出后一项的数列规律,如斐波那契数列。 分组数列: 识别将数列进行分组后出现的规律。 特殊数列: 关注质数数列、合数数列、回文数列等特殊数列的识别。 二、数学运算 数学运算部分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计算能力和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主要包括基础运算、分数小数运算、百分数、比例、工程问题、行程问题、经济利润问题、浓度问题、植树问题、年龄问题、周期问题等。 速算技巧: 传授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简便运算方法,如凑整法、裂项法、乘法分配律等。 分数、小数、百分数与比例: 熟练掌握各类数值的转换和计算,理解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工程问题: 分析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运用公式解决工程进度问题。 行程问题: 掌握相遇、追及、流水行船等不同情况下的行程问题解法,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经济利润问题: 分析成本、售价、利润、折扣等概念,运用公式计算利润率等。 浓度问题: 理解溶质、溶剂和溶液之间的关系,掌握浓度计算公式,解决混合溶液问题。 其他常见应用题: 详细讲解植树问题、年龄问题、周期问题等,并提供解题思路和公式。 三、应用题 应用题是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场景的题目。这部分内容需要考生具备良好的理解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能够将文字信息转化为数学模型,并运用数学方法解决。 题型分类: 针对D类岗位常见的应用题类型,如管理类问题、数据分析类问题、生活常识类问题等,进行专项训练。 解题思路: 强调审题、设未知数、列方程(或方程组)、解方程、检验的完整解题步骤。 数据分析: 学习分析图表(折线图、柱状图、饼图、表格)中的数据,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比较和分析。 实际问题建模: 训练考生将实际问题抽象化为数学模型,从而运用已有的数学工具进行求解。 第三部分:判断推理 判断推理部分主要考察考生运用逻辑规则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能力。这部分内容通常包括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逻辑判断(逻辑题目)等。 一、图形推理 图形推理要求考生观察图形的构成、属性、变化规律,并根据规律找出与题干图形相似或符合规律的选项。 图形构成要素: 分析图形的线条、笔画、面、对称性、方向、位置、数量等。 图形变化规律: 识别图形的平移、旋转、翻转、叠加、删减、组合、分解、遍历等变化。 常见图形规律: 总结点、线、面、角、数量、位置、方向等常见规律的应用。 图形的属性与特征: 掌握图形的封闭性、开放性、连通性、稳定性等属性的分析。 九宫格与四/六宫格图形推理: 学习分析宫格内图形的横向、纵向、斜向规律。 二、定义判断 定义判断要求考生准确理解题干给出的概念定义,并根据定义判断选项中哪个最符合该定义。 核心要素提取: 训练考生快速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要素,如主体、客体、行为、条件、目的等。 排除法应用: 学习根据定义中的必要条件,排除不符合的选项。 对比分析: 仔细比较选项与定义之间的异同,找出最符合或最不符合的选项。 “是”与“否”的判断: 明确定义是肯定性的还是否定性的,以及是否包含例外情况。 三、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要求考生找出题干两个词语(或图形、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从选项中选择与题干具有相同或相似逻辑关系的选项。 词语间关系分析: 识别词语之间的属性关系、对应关系、因果关系、功能关系、必要条件关系、主谓关系、动宾关系等。 归纳总结: 学习将不同类别的词语归纳到相同的逻辑关系下。 干扰项识别: 训练考生辨别干扰项,避免选择词语意思相近但逻辑关系不同的选项。 图形类比: 考察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形状、结构、位置、数量等的变化。 四、逻辑判断 逻辑判断部分通常包含以下几种题型:可能性推理、必然性推理(朴素逻辑)、翻译推理、论证推理、图形推理(部分考试中归类到此)。 可能性推理: 削弱型: 找出最能削弱结论的论证; 加强型: 找出最能加强结论的论证; 推出型(最能从上述信息推出): 根据已知信息得出合理结论; 质疑型: 找出论证中的漏洞或不合理之处。 加强或削弱论证的论点: 关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联系。 必然性推理(朴素逻辑): 找矛盾关系: 识别命题之间的矛盾关系,判断真假。 找反对关系: 识别命题之间的反对关系,判断一真一假。 假设法/代入法: 适用于推理过程较为复杂的情况,通过假设某个选项为真或为假,推导出其他信息。 列表法: 适用于人物、职业、地点、颜色等多个维度信息的匹配题。 翻译推理: “如果…那么…”句式: 掌握“A→B”的逻辑含义,以及逆否命题“¬B→¬A”等价。 “所有…都…”句式: 掌握“所有A都B”的逻辑形式。 “有些…不…”句式: 掌握“有些A不B”的逻辑形式。 “至少/至多”句式: 理解其含义和逻辑转换。 论证推理: 论点、论据、论证过程: 学习分析论证的构成要素。 常见逻辑谬误: 识别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循环论证、滑坡谬误、诉诸权威等。 第四部分:常识判断 常识判断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在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地理、科技、生活常识等方面的积累。这部分内容范围广,但考查重点相对明确。 时政热点: 关注国家大政方针、重要会议、重要人物、国际国内重大事件。 国家制度与政策: 了解我国的国家机构、法律体系、基本国策、经济发展规划等。 中国传统文化: 掌握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 现代科技: 了解基础的科学原理、最新科技发展、常见科技名词的含义。 生活常识: 涵盖衣食住行、健康养生、安全常识、环境保护等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知识。 地理常识: 了解中国及世界的主要地理区域、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等。 备考策略与建议 1. 系统复习: 按照教材的章节进行系统复习,全面掌握各部分知识点。 2. 分块练习: 在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针对性地进行各题型的专项练习,巩固解题技巧。 3. 模拟测试: 定期进行模拟测试,熟悉考试流程,把握时间分配,检测学习效果。 4. 错题整理: 认真分析错题原因,建立错题本,重点攻克薄弱环节。 5. 归纳总结: 针对各类题型,总结出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6. 关注时政: 加强对时事政治的学习,以应对常识判断部分的考查。 7. 保持心态: 考试临近,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的努力。 结语 事业单位职业能力倾向测验(D类)的备考是一个系统而循序渐进的过程。本教材力求全面、系统、实用,为考生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有效的解题方法。希望考生能够认真研读,勤加练习,掌握技巧,最终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