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飞羽:中国观鸟故事

守望飞羽:中国观鸟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文瑛 著
图书标签:
  • 观鸟
  • 鸟类
  • 自然
  • 科普
  • 中国
  • 野生动物
  • 生态
  • 故事
  • 博物
  • 旅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5316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8303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我关心生物多样性,我关心有多少种鸟我重复看过—哪怕是*常见的鸟,它们的日常行为也具有科学价值。”本书受访者、《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作者马敬能说。观鸟是一种鸟类研究的方式,亦是现代人融入自然的一种休闲活动。在中国大地上,曾限于少数人的观鸟,渐渐风行起来。什么是观鸟?为什么观鸟?如何观鸟?翻开本书便自有分晓。

本书集结了约三十位中外观鸟者的访谈记录:观鸟数十年的资深观鸟者、致力于观鸟本土化的有识之士和科研人员、为鸟类保护和调查无私奉献的观鸟志愿者,以及拥有激情与梦想的年轻观鸟人。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观鸟如何影响和改变他们的生活,启发他们成为科学家、旅行家、教育家、博物学家、保护专家和组织领导等。综观他们在中国观鸟的数十年片段,我们更能了解观鸟在中国的发展,以及中国自然面貌与风土人情的变化。

希望他们的故事能启发更多人加入观鸟行列,一起守望这片有鸟鸣的大地,为未来的人类能继续仰望天空中的自由飞羽而努力。


  

作者简介

梁文瑛,香港人,曾旅居北京、重庆,现居上海,于香港《成报》及《经济日报》等媒体任职记者超过十年,专攻人物访问,以及撰写电影、音乐评论,现为自由撰稿人。出版小说《世界》《人间奇幻记》(香港青森文化)。


内页插图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资深观鸟者给初学者的意见 / 1

第二章 鸟人访谈 / 10

资深鸟人 / 10

陈亮——最高效率的“推车手” / 11

孔思义、黄亚萍——鸟界夫妻档 / 22

利雅得与贾知行——最熟香港鸟的英国鸟人 / 32

理查德·鲁斯韦德——温文儒雅的英国鸟人 / 42

林超英——香港观鸟会首位华人主席 / 51

约翰·马敬能——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作者及生物多样性专家 / 60

莫克伦——博学多才的爱尔兰鸟人 / 70

唐瑞——英国驻京观鸟“大使” / 82

王西敏——西双版纳的环境教育专家 / 90

马丁·威廉姆斯——把北戴河带上国际鸟坛的剑桥鸟人 / 97

张浩辉——香港观鸟会前主席 / 108

鸟会专家 / 115

陈志鸿——厦门观鸟协会秘书长 / 116

董江天——深圳巿观鸟协会会长 / 122

付建平——北京观鸟会会长 / 132

余日东——香港第一代土著鸟类专家 / 139

学院派鸟人 / 148

佩尔·阿尔斯特伦——来自瑞典的国际级莺类专家 / 149

刘阳——新生代鸟类学者 / 159

赵欣如——让专业知识普及化的观鸟教育家 / 166

鸟导系列 / 178

保罗·霍尔特——中国观鸟第一的英国鸟人 / 179

林剑声——从猎人到鸟人 / 187

邢睿、黄亚慧——新疆观鸟和生态专家 / 194

章麟——如东水鸟专家 / 204

新生力量系列 / 212

雷进宇——鸟类与生态保护的新力量(上) / 213

闻丞——鸟类与生态保护的新力量(下) / 220

摄影大师系列 / 227

奚志农——镜头里的鸟(上) / 228

董磊——镜头里的鸟(下) / 236

第三章 国内鸟类调查 / 244

栗斑腹鹀 / 245

猛禽迁徙调查 / 257

中华凤头燕鸥 / 271

全国沿海水鸟同步调查 / 286

第四章 国内鸟类保护概况 / 303

鸣谢 / 320


精彩书摘

唐 瑞—英国驻京观鸟“大使”


唐瑞(Terry Townshend)可以说是北京鸟界无人不识的英国鸟人,从2010年开始于北京旅居,至今已发现好几个北京的第一笔记录。唐瑞致力提高观鸟文化的水平,除了参与多项观鸟的志愿工作外,也热心于组织,把北京的中外观鸟者聚拢在一起,提倡信息和经验的交流。可以说,他的努力令北京的观鸟气氛比之前更浓厚和热闹,并树立了一种健康的观鸟文化的典范。在诺福克郡(Norfolk) 出生的唐瑞,四五岁已在后花园开始看鸟,自此没放下过望远镜。他曾旅居丹麦,从事气候与环境的立法顾问工作,目前在北京全职观鸟,兼职做鸟导,同时致力于鸟类保护的志愿活动。

笔者是在赵欣如主办的“周三课堂”上认识唐瑞的,当晚他是主讲人,题目是“英国观鸟”,除了简述观鸟在英国的历史和发展,还提到一种曾在英国很常见但已灭绝多时的大海雀(Great Auk, Pinguinus impennis)。大海雀曾是英美两国间大西洋周边岛屿上的常见海鸟,但一直被人类大量猎杀,取其肉食及羽毛,在某些海岛上的猎杀手段尤其残忍。最后一只在英国存活的大海雀,被岛上的居民用绳子拴着, 后来那海岛遭遇一场风暴,居民认为大海雀是巫婆化身,带来暴风雨, 于是用棍子将其活活打死了,大海雀在英国正式灭绝,时为1844年。唐瑞说,如果真能让哪种已灭绝的鸟死而复生,他最希望是大海雀。课后唐瑞跟在场多位中国鸟人交流观鸟心得,又讨论北京的冬季鸟况,并相约同场鸟人一起观鸟。笔者第一次跟唐瑞观鸟便是一次“推车”,在莲花池公园里追看在北京挺罕见的日本歌鸲(Japanese Robin, Erithacus akahige)。过了两天,唐瑞开车带着包括笔者在内好几位北京鸟人,一起到密云水库观鸟。唐瑞一边开车一边介绍密云水库的环境,又简述北京的鸟况,然后突然把车停下来,说:“噢,远处好像有几只大鸨!”一车子的人用望远镜看了好久都没发现什么动静,那天天气不太好,能见度很低,我们都不置可否。及至唐瑞把车再往收割了的玉米田驶近一点,我们终于看到田上有4只大鸨在休息和觅食,不禁大呼“好眼力!”。后来,临离开密云水库前,我们发现前几天有鸟人报告过的非法鸟网仍在那里,唐瑞二话不说便上前拆网,我们见状也立刻上前帮忙,又致电当地执法人员求助。忙了好一阵子后,超过100米的鸟网终于被全拆掉了,唐瑞跟我们几个拥抱,用英文和半咸淡的国语说“做得好!”,这是笔者认识唐瑞后的第一印象。

这个第一印象大概总括了唐瑞在北京鸟圈的形象:热衷观鸟,也很热心带人观鸟、交流心得,对北京的鸟和鸟点皆了如指掌,看到什么好东西都会第一时间通知其他鸟人。唐瑞重视分享,每次观鸟后都会写下详细的报告放在博客上,在微信还未流行前,他会把观鸟报告

和最新消息用电子邮件发给大家。在他的组织下,不论是在北京观鸟多年的外国鸟人还是中国鸟人都被聚拢起来。此外,除了相约观鸟, 他还不定期为大家组织联谊会。可以说,在唐瑞出现前,北京的鸟人仍然是自己各自看鸟,信息都只在小圈子里流通,不会跟他人分享。他一手把众人凝聚起来后,北京观鸟的气氛便比以前浓厚,而且信息交流变得更频繁。健康、正面的观鸟文化渐渐在北京鸟圈里植根,如果说,鸟类也有外交大使,唐瑞可说是不二人选。

不过,唐瑞并非天生便是“外交家”。在家里排行中间的他,在孩提时代非常内向,从小便习惯了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我记得有一年,姐姐考了第一名,妈妈给她买了新书包。于是我很努力读书,后来也考了第一名,但妈妈却什么表示也没有,我挺失望的。在家里, 我不是最受重视的孩子。”唐瑞笑着说,还是孩子的时候便很喜欢观鸟,大概是因为在那里得到了成人的关注吧?他最有满足感、最难忘的一次观鸟,便是看到人生第一只鹤,那时他刚好11岁。“那天我在一个叫Martham Broad的湖区看鸟,突然看到一群4只的灰鹤(Common Crane, Grus grus),当时手上那本鸟书说,英国已没有鹤了,所以看到灰鹤那刻我是非常激动和兴奋的。”唐瑞说,当时他特別想告诉别人, 但他不知道可以跟谁分享这个好消息,因为不论是家里还是学校里都没人观鸟。父亲便提议他致电在当地报章写观鸟的专栏作家,于是唐瑞便翻开厚厚的分类电话簿,给那作者打电话。“那个作者人很好,他听了我的消息后也很兴奋,又把消息告诉给其他人。他还告诉我,原来从1979年开始,那片湖区已有灰鹤的记录,我是在1982年看到的, 可能灰鹤已在那里安家了。”唐瑞想起第一次最有成功感的观鸟经验, 仍然回味无穷。

唐瑞在诺福克郡里一个叫Winterton-on-sea的小村里成长,村里没人看鸟也没观鸟组织,离村子最近的观鸟组织在10英里外的小镇上。所以,唐瑞观鸟的最初几年里,都是从后花园观察在喂食器上取食的小鸟,或者骑自行车到附近的湿地和沙滩看鸟,手上拿着父母在圣诞节送给他的鸟书 Hamlyn Guides to Birds of Britain and Europe,就这么一个人看起鸟来,可以说是自学成才。唐瑞还记得,当时在家里经常看到白腹毛脚燕(Northern House-martin, Delichon urbicum)筑巢,他一有空便去看。“它们就在我家门前筑了几个窝,我留意到第一批出窝的燕子会帮忙照顾弟弟妹妹,出巢后它们会在电线上休息。它们在4 月到来,待上一整个夏天,于初秋便往南迁徙。这些燕子可以说是第一种让我明白迁徙是怎么一回事的鸟,也是在英国繁殖的鸟中,我最喜欢的一种鸟。”观鸟对他来说不只是课余爱好或者换来别人的关注, 还是一个避难所。“大概10岁左右,我在学校过得很不快乐,有时会遭到同学欺负。所以,在课余的大部分时间里,我都会跑去看鸟,避开所有人。”换个角度看,如果当时唐瑞在学校里大受欢迎,经常忙于各种课外活动,可能便没有时间观鸟,也不会变成优秀的鸟人了!

在初学观鸟的路上,唐瑞虽然没有任何导师或同伴,但得益于英国极浓厚的观鸟气氛和各种发展成熟的观鸟组织,唐瑞很早已开始参与一些公众鸟类调查,学习如何系统性地观鸟和做记录。“英国鸟类信托组织(British Trust for Ornithology,BTO)常设有多项鸟类调查,开放让公众参与,例如‘花园观鸟’,每年选定一天,全国巿民把他们在自家花园里看到的鸟种和数目记录下来,BTO便收集数据并分析。多年累积的数据让我们更了解英国的常见鸟,以及它们的分布变化。大约10岁那年,我开始参加这项调查活动。他们还有一项叫‘繁殖鸟种调查’的活动,志愿者在所住地方附近选一个一平方公里大小的地方作观测点,然后定期在那里观察并记录繁殖鸟的品种和数量,我也参加过这项调查。BTO把收集得来的数据整理与分析,每10年便会出版英国鸟类志,让我们对英国鸟种有更科学的认识,可以说是大力推动了公民科学。”所以,大部分的英国鸟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在观鸟时做有系统的记录,因为那是自小培养的习惯。在这种文化下,观鸟便几近成为一种“国家运动”,不观鸟的人对英国常见鸟也有基本认识,观鸟的人就算没走上专家之路,也是很精湛的业余观鸟者,对英国鸟况大都非常熟悉。“这可以说是英国观鸟的优点和缺点。”唐瑞笑着说道,“没错,我们对英国的鸟况非常了解,消息流通度极高,这是好事。不过,每次去观鸟我都知道我大概能看到什么,因为我去的地方别人早已去了,几乎不用走进去也能知道林子里有什么鸟。这样下去,观鸟时便容易‘懒散’起来,不会很在意看清楚每一只鸟,因为我知道不会有惊喜。”所以,当他于2010年来到陌生的北京时,可以说是开启了观鸟的新一章。



飞羽之歌:跨越山川的东方鸟类探索 第一部分:引子——当凝视成为一种信仰 在这片古老而广袤的东方土地上,隐藏着一个比历史更古老的群体——鸟类。它们是天空的舞者,是季节的信使,是自然界中最精妙的生命奇迹。然而,对于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的现代人而言,这些生灵似乎已退居二线,成为背景中的一抹匆匆而过的色彩。 《飞羽之歌:跨越山川的东方鸟类探索》并非仅仅是一部鸟类图鉴,它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放下日常的喧嚣,重新学习“凝视”的艺术。本书将带领我们穿越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地理奇观,去寻找那些被时间遗忘的、或是日益稀有的鸣唱者。 我们的旅程始于南方的亚热带雨林,在潮湿的空气中,我们追寻凤头鹦鹉那惊心动魄的红色冠羽,倾听它们在浓密树冠下古老的呼唤。随后,镜头转向广阔的东部平原,在那里,成千上万的候鸟在迁徙的季节里汇聚成流动的黑云,它们短暂的停留,为平淡的田野带来了史诗般的震撼。 第二部分:地理的脉络与物种的密码 中国,如同一个巨大的生态博物馆,汇集了从热带到寒带,从海洋到高原的多种生境。本书的叙事结构紧密围绕这一地理差异展开,每一章节都聚焦于一个独特的生态区域,深入剖析该区域特有的鸟类群落及其生存策略。 一、高寒之巅:青藏高原的寂静守望者 在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雪域高原,生命以最坚韧的方式存在。本书将详尽描绘高原特有种群的生活哲学。例如,我们探究斑头雁如何适应稀薄的空气,以及喜马拉雅棕鹛在岩石缝隙中寻找食物的耐心。这里的鸟类,往往体色朴素,却拥有着超越想象的生存韧性。我们不仅记录了它们的形态,更试图解读它们在极端环境下进化出的独特生理机制和行为模式。 二、湿地之殇与希望:东部沿海的候鸟驿站 中国的海岸线和内陆湿地,是全球候鸟迁徙路线上至关重要的“加油站”。从渤海湾的滩涂到鄱阳湖的芦苇荡,我们记录了数以百万计的涉禽和水鸟的壮观景象。特别关注于丹顶鹤、白鹤等旗舰物种的栖息地保护现状。每一片湿地的消退,都意味着迁徙链条上的一个断裂点。本书深入探讨了人类活动对这些脆弱生态系统带来的冲击,同时也呈现了当地社区和环保组织为挽救这些迁徙奇观所做的艰苦努力。 三、林海深处:东北与西南的秘密花园 东北的长白山和大小兴安岭,是寒温带针叶林和阔叶林的交汇地,这里栖息着如黑嘴松鸦、松鸡等北方林鸟的代表。西南部的横断山区,则因其复杂的地形和垂直植被分布,孕育了极高的特有种比例,被誉为“中国的鸟类基因库”。我们跟随生物学家,深入人迹罕至的峡谷,记录那些仅被科学界偶尔捕捉到的林鸲、拟啄木等物种的繁殖习性与社会结构。这些章节,着重于展示鸟类社群内部错综复杂的交流方式——从求偶的炫耀到领地的捍卫。 第三部分:科学之外的关怀——鸟类与人类的对话 《飞羽之歌》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准确的物种识别和生态描绘,更在于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度。鸟类是环境健康的“指示灯”。它们的数量和健康状况,直接反映了我们脚下土地的脉搏。 案例研究:城市中的野性回归 我们关注城市化进程中,鸟类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人类的城市环境。从麻雀和喜鹊对人工光源的利用,到猛禽如游隼如何将摩天大楼用作捕猎的制高点,展现了物种的惊人适应力。通过对城市鸟类群落的长期监测,本书提出了关于如何在快速发展的城市中,为野生生命留出必要生存空间的具体思考。 技艺与伦理:观鸟行为的反思 本书对“观鸟”这一活动本身进行了审视。如何以最小的干扰去观察这些敏感的生物?我们详细介绍了无痕观察的伦理规范,如何通过声音录制、远距离摄影等技术手段,来满足人类对自然的好奇心,同时不破坏鸟类的自然生活。这是一种建立在尊重基础上的求知欲。 结语:等待下一次鸣唱 《飞羽之歌》的结尾,没有给出宏大的拯救口号,而是回归到每一个个体与自然的连接。通过细腻的文字和深入的田野记录,本书试图唤醒读者内心深处对飞翔生命体的原始敬畏。下一次当您听到窗外传来清脆的啼鸣时,希望您能停下来,不仅仅是识别出它的种类,而是能想象它跨越了多少山川,经历了多少风雨,才来到您的身边,发出这独一无二的“飞羽之歌”。这本书,就是对这种坚持与生命力的深沉致敬。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实用性和知识性之间的平衡把握得相当到位。它没有过度堆砌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非常生活化、接地气的语言去解释复杂的生态学概念。对我这种半路出家的爱好者来说,这简直是福音。书中介绍的那些实地考察的小技巧,比如如何选择最佳的隐蔽点、如何利用光线判断鸟类的健康状态等,都是书本上很少提及的“经验之谈”。这些内容体现了作者真正的“干货”,是经过无数次实践验证过的宝贵财富。它不仅提供了“看什么”的答案,更重要的是教导了“如何看”的方法论,让读者能够举一反三,构建起自己的观察体系。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封面那只展开翅膀的鸟儿,色彩过渡自然得像是用最顶级的矿物颜料手工绘制上去的,那种细节,连羽毛的纹理和光泽都捕捉得淋漓尽致。翻开内页,纸张的触感温润细腻,不是那种常见的、廉价的滑面纸,而是略带纹理的、能让人感受到纸张“呼吸感”的材质。排版也极为考究,字体的选择古典又不失现代感,疏密得当,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尤其是那些穿插其中的插图和地图,虽然我还没细看内容,但仅从版式上看,就能感受到设计者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这种用心,已经超越了一本普通书籍的范畴,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我相信,即便只是把它放在书架上,它也能为整个空间增添一份宁静而高雅的气息。能把一本关于自然观察的书籍做到如此精致,足以见得出版方对主题的尊重和热爱。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后,最先吸引我的是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对自然界细微变动的敏锐洞察力。我以前也试过去户外观察,但往往因为心浮气躁,错过很多转瞬即逝的美好。这本书的叙述方式,仿佛带着读者走入了作者的视角,那种沉浸感非常强。比如,他对不同天气条件下鸟类行为差异的描述,细致到连风向对它们觅食轨迹的影响都有提及,这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和专注的观察才能得出。我能想象到作者为了记录下某一瞬间的场景,是如何长时间保持静默和耐心的,这本身就是一种修行。它教给我的不仅仅是识别鸟的种类,更重要的是如何“慢下来”,去倾听和感受周遭环境发出的那些微弱的信号。这种慢节奏的叙事,反而让信息传递的力度更强,让人回味无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给我一种非常真挚且饱含热情的感受,读起来就像是与一位学识渊博又热爱生活的朋友促膝长谈。作者在描述那些稀有物种时,那种抑制不住的激动和对自然界鬼斧神工的赞叹,是完全无法伪装的。我尤其欣赏他偶尔插入的,关于现代社会节奏与自然节奏冲突的思考,这让整本书的深度一下子拔高了。它不再仅仅是关于鸟类的记录,而是上升到了探讨人类文明应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哲学高度。这种带着人文关怀的自然书写,是我在许多同类题材作品中都难以寻觅的。它让人在沉醉于鸟类之美的同时,也引发了对自身存在状态和未来环境的深思,极具启发性。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似乎避开了那种枯燥的“物种图鉴”式介绍,而是将观察过程融入到一系列具有画面感的故事场景中。我特别喜欢它叙事上的那种“场景切换”能力,可能上一页还在描绘清晨薄雾中水岸边的捕食者,下一页就瞬间转移到了高山之巅的猛禽盘旋。这种空间和时间上的自由跳跃,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避免了单调感。而且,文字的张力拿捏得恰到好处,既有科普的严谨性,又充满了文学性的抒情,读起来非常流畅。它成功地将原本可能略显小众的自然爱好,转化成了一种具有普世吸引力的生活哲学,让人读完后有种立刻想背起行囊,去寻找属于自己那片“观鸟地”的冲动。

评分

nice

评分

是正品,质量很好,京东出品,值得信任!

评分

是正品,质量很好,京东出品,值得信任!

评分

nice

评分

nice

评分

是正品,质量很好,京东出品,值得信任!

评分

是正品,质量很好,京东出品,值得信任!

评分

nice

评分

nice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