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中的革命(新译本)

科学中的革命(新译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I.伯纳德·科恩 著,鲁旭东;赵培杰 译
图书标签:
  • 科学史
  • 科学哲学
  • 知识论
  • 革命
  • 托马斯·库恩
  • 科学方法论
  • 范式
  • 学术著作
  • 历史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4675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9796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2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科学的革命史观做了深刻全面的述评,并对四个世纪以来的近现代科学革命进行了详尽的记述。在科学革命的概念史研究方面,《科学中的革命》堪称经典。在对科学史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科恩发现,所有科学中的革命(广义的科学革命)都要经过四个主要的前后相继的阶段。科恩所提出的划分科学革命的四个阶段和判断科学革命发生与否的四项标准,构成了他在本书中的分析框架。据此,他对自17世纪以来的科学史进行了详细的考察,细心地梳理了“revolution”这个概念从科学的专业领域被引入社会政治领域,最终又返回到有关科学评价的讨论中的历史,以及在这一过程中这一概念含义的演变和不同人使用这一概念时赋予的不同含义。


作者简介

I.伯纳德·科恩,自然科学史之父萨顿在哈佛亲炙的第一代的两大门徒之一,并在萨顿之后接手国际quan威科学史杂志ISIS的主编多年,生前是哈佛大学科学史系Victor Thomas冠名教席的终身教授。他是牛顿《原理》现代版的quan威编辑与注释者。其他代表作包括:《科学中的革命》、《牛顿物理学的诞生》、《牛顿的自然哲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影响》、《 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科学》、《杰佛逊、富兰克林、亚当斯与麦迪逊政治思想中的科学》等。

译者简介:鲁旭东,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世界哲学》副主编,译有《科学社会学》、《基督教世界中的科学与神学的论战》、《希腊黄金时代的古代科学 》、《希腊化时代的科学与文化》等西方科学史的重要学术著作。

赵培杰先生,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副研究员。


目录

前言
致谢
第一部分 科学与革命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科学革命的几个阶段
第三章 鉴别科学革命发生与否的证据

第二部分 历史上对“革命”和“科学中的革命”的看法
第四章 “革命”概念的转变
第五章 科学革命:对科学革命的首次承认
第六章 第二次科学革命及其他革命?

第三部分 17世纪的科学革命
第七章 哥白尼革命
第八章 开普勒、吉伯和伽利略:物理学中的一场革命?
第九章 培根与笛卡尔
第十章 牛顿革命
第十一章 维萨里、帕拉塞尔苏斯和哈维:生命科学中的一场革命?

第四部分 18世纪革命概念的变化
第十二章 启蒙运动时期的变革
第十三章 18世纪的科学革命观
第十四章 拉瓦锡与化学革命
第十五章 康德所谓的哥白尼式革命
第十六章 德国不断变化着的革命语言
第十七章 工业革命

第五部分 19世纪的科学进步
第十八章 依靠革命还是经由进化?
第十九章 达尔文革命
第二十章 法拉第、麦克斯韦和赫兹
第二十一章 一些其他的科学发展
第二十二章 三位法国人的观点:圣西门、孔德和库尔诺
第二十三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影响
第二十四章 弗洛伊德革命

第六部分 20世纪——革命的时代
第二十五章 科学家的观点
第二十六章 历史学家的观点
第二十七章 相对论和量子论
第二十八章 爱因斯坦论科学中的革命
第二十九章 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理论:地球科学中的革命
第三十章 结论:作为科学革命特征的改宗现象
补充材料
1.1 科学革命与政治革命的比较
4.1 马修·雷恩与英国革命
4.2 克伦威尔与革命
4.3 宗教改革即为革命
5.1 革命、创新和改良
5.2 16世纪的人文主义与科学中的革命:维萨里和哥白尼
5.3 数学中的革命
7.1 哥白尼对科学实在论的革命性倡导
7.2 17世纪人们对哥白尼和天文学的一些看法
7.3 路德、梅兰希顿和多恩
7.4 J.-S.巴伊与史学家虚构的革命
9.1 弗朗西斯·培根的“科学革命”
9.2 笛卡尔和数学中的革命
11.1 约翰·弗赖恩德论哈维和医学
11.2 帕拉塞尔苏斯与革命
13.1 J.-S.巴伊的科学革命论
13.2 西默和马拉自称的革命
14.1 恩格斯对拉瓦锡在化学中的革命与马克思在经济学中的革命所做的比较
14.2 利希滕贝格论科学中的革命和拉瓦锡的化学革
15.1 休谟的所谓哥白尼革命
18.1 一些19世纪论述科学中革命的理论家
18.2 革命和进化:马克思,彭加勒,玻尔兹曼,马赫
18.3 克洛德·贝尔纳论述科学发展的著作中对进化革命的比较
19.1 达尔文的革命意识
21.1 福格特:曾经身为政治革命者的科学家
23.1 恩格斯关于科学中的革命的一些论述
24.1 “恋父情结(The Electra ComDlex’)”
25.1 对20世纪科学家的科学革命观的一些补充
25.2 一场柏格森革命?
25.3 社会科学中的革命
26.1 20世纪一些替代科学革命的学说
26.2 迪昂论科学中的进化与革命
29.1 库恩对大陆漂移编史学的影响
关于引文和参考文献的注释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穿越时空的思想探索:一部关于科学、哲学与社会变迁的宏大叙事 书名:《时间的褶皱:从古希腊到量子革命的知识脉络》 作者:阿诺德·费希尔(虚构) --- 导言:知识的河流与岸边的回响 本书并非一部单纯的科学史编年,而是一次对人类认知结构进行深度探查的旅程。我们试图勾勒出,自人类第一次仰望星空,试图用逻辑和数学来驯服混沌以来,知识是如何一步步构建、碰撞、颠覆,并最终塑造了我们今天所栖居的世界观。《时间的褶皱》追溯的,是那些被历史长河冲刷、却又在关键时刻决定了文明走向的“思想转向点”。 我们将在古希腊城邦的集市中聆听毕达哥拉斯的神秘音符,见证柏拉图的洞穴寓言如何为后世的理性主义奠定了基石;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中世纪的修道院,探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如何被保存、误解与重塑,成为横跨千年的知识权威;而真正的风暴,则在文艺复兴的曙光中酝酿。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知识是如何获得其“权威性”的? 这种权威性是源于无可辩驳的证据,还是强大的社会结构与既得利益集团的支撑? 第一部:秩序的建立与古典的黄昏(约公元前600年 – 公元1400年) 第一章:宇宙的几何学与灵魂的和谐 本章深入探讨了早期哲学家们如何试图以简洁的数学原则来解释纷繁复杂的世界。从米利都学派对“本原物质”的追问,到德谟克里特原子论的惊人预见,我们关注的重点在于,这些早期的理论构建是如何与当时的宗教、政治权力结构产生微妙的互动。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如“落体运动”和“四元素说”——之所以能统治西方思想一千多年,并非仅仅因为其观察的准确性,而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完备、自洽且符合神学逻辑的宇宙图景。我们分析了托勒密体系的数学美感,它在维护地心说这一社会稳定基石中的关键作用。 第二章:信仰与理性的边界 中世纪的知识传承是艰难而脆弱的。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聚焦于伊斯兰黄金时代学者们对古希腊文本的保护与发展,特别是在代数学(Algebra)和光学(Optics)领域的突破。随后,本书将探讨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如何试图在奥古斯丁的“信仰高于一切”与亚里士多德的经验逻辑之间架设桥梁。阿奎那的工作代表了那个时代智力上的最高成就,但其对“终极真理”的依赖,也预示了这种思维模式在面对新现象时的局限性。 第二部:范式的撼动与新世界的诞生(约公元1500年 – 1850年) 第三章:天体的新秩序与“不可见之手” 哥白尼的日心说并非一蹴而就的胜利,而是一场漫长的、充满政治风险的论证。本章细致描绘了这一“空间革命”背后的社会动因:印刷术的普及、航海大发现对精确导航的需求,以及宗教改革对既有权威的侵蚀。伽利略的工作如何将数学从纯粹的抽象工具转变为描述自然法则的语言,并将这种方法论推广到对运动的精确测量。我们探讨开普勒的椭圆轨道,它打破了“完美圆形”的柏拉图式执念,标志着认知上的一个关键让步。 第四章:力的统一与机械宇宙的巅峰 牛顿的《原理》是人类智力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综合。本书将重点分析牛顿如何成功地将地面物理学与天体物理学统一在万有引力这一简洁的法则之下。我们不仅讨论了微积分的发明,更重要的是,牛顿力学提供了一个完全决定论的宇宙模型——一个可以被完全预测、精确运转的巨大钟表。这极大地增强了启蒙运动对“理性主宰”的信心,并直接催生了古典经济学中的“看不见的手”等社会科学模型。 第五章:能源的革命与知识的加速 工业革命不仅仅是蒸汽机和纺织机的发明。它是热力学和电磁学的先声。本章考察了焦耳、法拉第、麦克斯韦等人如何从对“物质”的朴素理解,转向对“场”和“能量转换”的抽象认知。能量守恒定律的提出,是对牛顿机械论的有力补充,它首次将“不可见”的能量形态纳入科学的严密计算之中,为人类征服自然界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工具。 第三部:实在的消解与知识的重构(约公元1850年至今) 第六章:物质的迷雾与经验的边界 进入二十世纪,科学的确定性开始瓦解。爱因斯坦的狭义与广义相对论,如同两把利斧,彻底重塑了我们对时间、空间和引力的理解。本书着重分析了这些理论如何颠覆了牛顿体系中绝对时空的观感,并探讨了它们在哲学上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挑战。我们不再是宇宙的中心,甚至连时间本身也不是绝对的参照系。 第七章:概率的统治与观察者的困境 量子力学的诞生是人类认知中最深刻的断裂之一。我们不会陷入复杂的数学推导,而是聚焦于其哲学含义:不确定性原理、波粒二象性,以及哥本哈根诠释中“观察者”所扮演的核心角色。知识不再是关于“事物本身是什么”,而逐渐变成了“我们能从事物中测量出什么”。这使得科学探索从寻找“最终答案”转向了接受“内在的概率性”。 第八章:信息时代的知识生态 最后,本书将目光转向当代,考察信息论、控制论以及生物学革命(如DNA结构的发现)如何将科学的边界扩展到生命系统和人工智能。知识的获取方式、验证标准以及社会对科学的信任,在互联网时代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如何区分科学共识与伪科学叙事?在海量信息中,新的“权威性”又将如何诞生? --- 结语:悬而未决的探索 《时间的褶皱》旨在展示,人类的知识体系是一个动态的、充满张力的结构。每一次重大的科学突破,都伴随着一次深刻的哲学危机和社会动荡。我们所珍视的“真理”,往往只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最能解释当前现象的有效模型。本书带领读者穿越数千年的思想风暴,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此刻所站立的知识高地,以及前方那片仍然广袤无垠、充满未知可能性的思想原野。这部著作,献给所有不满足于既有答案,并愿意与历史上的伟大头脑进行对话的求知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中关于“范式转换”的论述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作者对于科学知识积累过程的理解,显然超越了简单的线性进步论。他极其犀利地指出了,科学的进步往往不是渐进的,而是在特定时刻,通过剧烈的、颠覆性的“革命”来实现的。这种对科学发展非连续性的强调,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创新往往需要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需要一种近乎“信仰”的勇气去挑战既有的权威体系。书中的论据选取极为精准,每一个案例都被精心挑选,以支撑其核心论点,它们像精密的齿轮一样啮合在一起,共同驱动着论证向前发展。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句子,因为它们往往蕴含着对科学史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这种需要“二次消化”的内容,恰恰说明了其思想的密度和深度,绝非肤浅的科普读物可以比拟。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它不像纯粹的学术著作那样冷峻,也不像大众科普那样过于简化,而是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平衡——既有深度,又有温度。作者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和恰到好处的反问,来引导读者的思考,使得复杂的概念能够被直观地理解,同时又不会损失其本义的复杂性。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伦理交织的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批判性思维,它不满足于仅仅描述技术上的突破,而是深入探讨这些突破对人类整体认知结构和社会价值体系带来的深远影响。阅读下来,我最大的感受是知识的拓宽与视野的提升,仿佛被带到一个高处,俯瞰整个科学思想的演变历程,对“我们如何知道我们所知道的”这个问题,有了全新的、更加成熟的认识。这不仅仅是一本科学史,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求知精神和理性力量的史诗。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实在是令人耳目一新,简直就像是把一个枯燥的科学史课本,一下子搬进了现代的辩论赛场。作者对于概念的阐释,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反而充满了对历史进程中那些关键转折点的敏锐洞察和近乎戏剧性的叙述能力。读起来,你完全能感受到那种思想碰撞的火花,仿佛置身于伽利略与教廷、牛顿与笛卡尔,乃至于爱因斯坦与经典物理学的激烈交锋之中。特别是对于那些原本我以为已经定论的科学事件,作者总能挖掘出隐藏在历史迷雾下的多重解读,迫使你重新审视那些“不证自明”的真理。它不仅仅是在陈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讨“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这种改变如何重塑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书中对于科学哲学思辨的引入,处理得非常巧妙,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让人在享受知识盛宴的同时,也开始对“科学方法”本身进行深刻的反思。那种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分析逻辑,着实让人拍案叫绝,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历史书,更像是在参与一场宏大的、跨越数百年的思想探险。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绝不是那种读起来让人昏昏欲睡的学术专著。它有一种内在的张力,仿佛作者随时准备掀起一场“思想风暴”。在描述关键实验或理论诞生时,那种紧迫感和历史必然性被渲染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屏住呼吸,期待着下一个突破的降临。作者对于历史情境的描绘,也极其细腻入微,你会真切地感受到,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并非生活在真空之中,他们的理论构建是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技术限制乃至个人情感状态的深刻影响。这种“人性的还原”,使得那些理论不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有血有肉的人类智慧的结晶。尤其是当讨论到那些被后世修正或推翻的理论时,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得体,既肯定了其历史功绩,又不回避其局限性,展现了一种非常成熟和审慎的历史观。这种读起来酣畅淋漓,又不失深度的阅读体验,实在难得。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没有采取那种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采用了主题驱动的方式,将复杂的科学发展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脉络清晰得让人惊叹。每一章的过渡都处理得极其自然,仿佛每一个章节都是为了下一章节的论点做精准的铺垫。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相互渗透和影响的描述,打破了学科壁垒的固有认知。比如,作者如何将光学实验的进展与当时新兴的数学工具联系起来,这种跨领域的融会贯通,使得整个科学史的图景变得立体而丰满。阅读过程中,我仿佛手持一张精密制作的思维导图,所有的知识点都被巧妙地串联起来,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碎片,而是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编排的功力,体现出作者对材料的驾驭能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既能领略到个别天才的伟大,更能把握住时代思潮和整体框架的演变轨迹,极大地提升了对科学发展的整体认知水平。

评分

从北京发过来的,居然只用个塑料袋!书也受伤了!应该对什么失望?

评分

很好,多谢!

评分

叙事学是文学研究中的热门领域,而本成果所开展的“空间叙事研究”则是此领域中新的理论方向,是目前叙事学研究中最有发展前景、最具学术潜力的领域之一。其研究目的,是对传统叙事学重视不够甚至严重忽视的叙事的空间维度或叙事作品的空间元素进行系统考察,进而对叙事与空间所涉及的问题展开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从一个新的视角对叙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属于文艺基础理论的创新研究,对于叙事学本身的学科建设,对于文学乃至其他学科的理论创新和研究方法的革新,都具有较为重大的价值。龙迪勇,江西宜春人,1972年出生,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叙事学和文艺学基础理论研究,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级课题多项,论著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多项。近年来所从事的空间叙事研究,拓展了叙事学研究的领域,是国内最早提出建构“空间叙事学”的学者。

评分

科哲经典著作

评分

很好,多谢!

评分

科哲经典著作

评分

亚.马.逊无缘无故就把我使用达十年之久、无任何违规记录的帐号给封了,侵.权到如此恶劣的地步,这在美国是严重的违宪行为!现在在这里却可以堂而皇之!这太可怕了!怕是下一个贝塔斯曼!大家小心亚.马.逊吧!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不错,支持京东!又快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