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科学的革命史观做了深刻全面的述评,并对四个世纪以来的近现代科学革命进行了详尽的记述。在科学革命的概念史研究方面,《科学中的革命》堪称经典。在对科学史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科恩发现,所有科学中的革命(广义的科学革命)都要经过四个主要的前后相继的阶段。科恩所提出的划分科学革命的四个阶段和判断科学革命发生与否的四项标准,构成了他在本书中的分析框架。据此,他对自17世纪以来的科学史进行了详细的考察,细心地梳理了“revolution”这个概念从科学的专业领域被引入社会政治领域,最终又返回到有关科学评价的讨论中的历史,以及在这一过程中这一概念含义的演变和不同人使用这一概念时赋予的不同含义。
I.伯纳德·科恩,自然科学史之父萨顿在哈佛亲炙的第一代的两大门徒之一,并在萨顿之后接手国际quan威科学史杂志ISIS的主编多年,生前是哈佛大学科学史系Victor Thomas冠名教席的终身教授。他是牛顿《原理》现代版的quan威编辑与注释者。其他代表作包括:《科学中的革命》、《牛顿物理学的诞生》、《牛顿的自然哲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影响》、《 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科学》、《杰佛逊、富兰克林、亚当斯与麦迪逊政治思想中的科学》等。
译者简介:鲁旭东,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世界哲学》副主编,译有《科学社会学》、《基督教世界中的科学与神学的论战》、《希腊黄金时代的古代科学 》、《希腊化时代的科学与文化》等西方科学史的重要学术著作。
赵培杰先生,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副研究员。
我对这本书中关于“范式转换”的论述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作者对于科学知识积累过程的理解,显然超越了简单的线性进步论。他极其犀利地指出了,科学的进步往往不是渐进的,而是在特定时刻,通过剧烈的、颠覆性的“革命”来实现的。这种对科学发展非连续性的强调,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创新往往需要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需要一种近乎“信仰”的勇气去挑战既有的权威体系。书中的论据选取极为精准,每一个案例都被精心挑选,以支撑其核心论点,它们像精密的齿轮一样啮合在一起,共同驱动着论证向前发展。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句子,因为它们往往蕴含着对科学史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这种需要“二次消化”的内容,恰恰说明了其思想的密度和深度,绝非肤浅的科普读物可以比拟。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它不像纯粹的学术著作那样冷峻,也不像大众科普那样过于简化,而是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平衡——既有深度,又有温度。作者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和恰到好处的反问,来引导读者的思考,使得复杂的概念能够被直观地理解,同时又不会损失其本义的复杂性。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伦理交织的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批判性思维,它不满足于仅仅描述技术上的突破,而是深入探讨这些突破对人类整体认知结构和社会价值体系带来的深远影响。阅读下来,我最大的感受是知识的拓宽与视野的提升,仿佛被带到一个高处,俯瞰整个科学思想的演变历程,对“我们如何知道我们所知道的”这个问题,有了全新的、更加成熟的认识。这不仅仅是一本科学史,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求知精神和理性力量的史诗。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实在是令人耳目一新,简直就像是把一个枯燥的科学史课本,一下子搬进了现代的辩论赛场。作者对于概念的阐释,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反而充满了对历史进程中那些关键转折点的敏锐洞察和近乎戏剧性的叙述能力。读起来,你完全能感受到那种思想碰撞的火花,仿佛置身于伽利略与教廷、牛顿与笛卡尔,乃至于爱因斯坦与经典物理学的激烈交锋之中。特别是对于那些原本我以为已经定论的科学事件,作者总能挖掘出隐藏在历史迷雾下的多重解读,迫使你重新审视那些“不证自明”的真理。它不仅仅是在陈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讨“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这种改变如何重塑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书中对于科学哲学思辨的引入,处理得非常巧妙,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让人在享受知识盛宴的同时,也开始对“科学方法”本身进行深刻的反思。那种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分析逻辑,着实让人拍案叫绝,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历史书,更像是在参与一场宏大的、跨越数百年的思想探险。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绝不是那种读起来让人昏昏欲睡的学术专著。它有一种内在的张力,仿佛作者随时准备掀起一场“思想风暴”。在描述关键实验或理论诞生时,那种紧迫感和历史必然性被渲染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屏住呼吸,期待着下一个突破的降临。作者对于历史情境的描绘,也极其细腻入微,你会真切地感受到,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并非生活在真空之中,他们的理论构建是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技术限制乃至个人情感状态的深刻影响。这种“人性的还原”,使得那些理论不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有血有肉的人类智慧的结晶。尤其是当讨论到那些被后世修正或推翻的理论时,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得体,既肯定了其历史功绩,又不回避其局限性,展现了一种非常成熟和审慎的历史观。这种读起来酣畅淋漓,又不失深度的阅读体验,实在难得。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没有采取那种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采用了主题驱动的方式,将复杂的科学发展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脉络清晰得让人惊叹。每一章的过渡都处理得极其自然,仿佛每一个章节都是为了下一章节的论点做精准的铺垫。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相互渗透和影响的描述,打破了学科壁垒的固有认知。比如,作者如何将光学实验的进展与当时新兴的数学工具联系起来,这种跨领域的融会贯通,使得整个科学史的图景变得立体而丰满。阅读过程中,我仿佛手持一张精密制作的思维导图,所有的知识点都被巧妙地串联起来,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碎片,而是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编排的功力,体现出作者对材料的驾驭能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既能领略到个别天才的伟大,更能把握住时代思潮和整体框架的演变轨迹,极大地提升了对科学发展的整体认知水平。
评分从北京发过来的,居然只用个塑料袋!书也受伤了!应该对什么失望?
评分很好,多谢!
评分叙事学是文学研究中的热门领域,而本成果所开展的“空间叙事研究”则是此领域中新的理论方向,是目前叙事学研究中最有发展前景、最具学术潜力的领域之一。其研究目的,是对传统叙事学重视不够甚至严重忽视的叙事的空间维度或叙事作品的空间元素进行系统考察,进而对叙事与空间所涉及的问题展开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从一个新的视角对叙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属于文艺基础理论的创新研究,对于叙事学本身的学科建设,对于文学乃至其他学科的理论创新和研究方法的革新,都具有较为重大的价值。龙迪勇,江西宜春人,1972年出生,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叙事学和文艺学基础理论研究,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级课题多项,论著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多项。近年来所从事的空间叙事研究,拓展了叙事学研究的领域,是国内最早提出建构“空间叙事学”的学者。
评分科哲经典著作
评分很好,多谢!
评分科哲经典著作
评分亚.马.逊无缘无故就把我使用达十年之久、无任何违规记录的帐号给封了,侵.权到如此恶劣的地步,这在美国是严重的违宪行为!现在在这里却可以堂而皇之!这太可怕了!怕是下一个贝塔斯曼!大家小心亚.马.逊吧!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不错,支持京东!又快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