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电影观众史1896-1949

中国早期电影观众史1896-194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一愚 著
图书标签:
  • 电影史
  • 中国电影
  • 早期电影
  • 观众研究
  • 文化史
  • 社会史
  • 近代中国
  • 电影观众
  • 电影传播
  • 大众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ISBN:978710604741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855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0
字数:2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15年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都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既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同时也是中国电影110周年和世界电影120周年。在中国电影110年的风雨历程中,电影的发展越来越吸引公众的关注,而其周边学科的发展也成为电影发展的托举之力,让中国电影向前、向上发展。早在2005年,以中国电影百年为契机,中国电影史研究及写作一度成为“显学”,成为中国电影研究的一个独特的景观。专家学者们针对中国电影史著作薄弱、电影史研究方法单一等现象,以及已有电影史写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电影史料的准确性、电影史述的合理性以及电影史观的正确性都提出了质疑,探讨了写作新的电影史的可能性,并达成了共识,即应该像重写文学史那样,重新撰写中国电影的历史。在呼吁要重视中国电影史研究的众声中,“重写电影史”成为了一个标志性的口号,至今依然令人津津乐道。在此旗帜下,各种重修的或新编写的中国电影史一度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出版的电影史著作总数已经达到了几十部。其中也不乏有些成果令人惊喜,给人以不少新的启迪。2015年,中国电影110周年,电影史的研究和写作已然进入一个更为理性和深入的阶段,然而,面对日益蓬勃的电影产业、更加久远和错综复杂电影历史,我们该如何面对?之前提出的“重写”或“再写”是否依然是我们面对电影史研究和写作的思路?
  在笔者看来,“重写电影史”所针对的主要对象是出版于1963年的程季华主编的《中国电影发展史(初稿)》(第1、2卷)。有电影史学家普遍认为,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沉淀,“《中国电影发展史》越来越显现出它对中国电影史学研究的重要价值和意义:电影历史材料的丰富性、史学研究框架的完整性,以及基本历史观念的规范性,依然为今天的中国电影史研究提供着丰富的养料和重要的借鉴”。但是,同样有学者认为,“贯注其中的浓厚的意识形态特征、阶级斗争色彩使它失去了继续发挥史学价值的依据”。如《中国电影发展史》对费穆导演的《小城之春》的评价,几乎是完全站不住脚的。正因为如此,在《中国电影发展史》出版三十多年和重版十多年后,《中国电影发展史》的编著者之一李少白先生发表了重论《小城之春》的长文,对费穆及其《小城之春》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作者简介

  陈一愚,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讲师,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级电影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2013级传播学博士后。媒介文化、电影史研究者,影视项目评估人,编剧,剧本医生。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金凤凰奖、北京国际电影节等影视典礼策划、总撰稿、撰稿。编剧作品《醉+拍档》《一路眩晕》等。发表学术论文二十多篇,其中《论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媒介成为资源配置的重要环节》为《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目录

绪论
一、一个概念的历史
从古代观众到现代电影观众
最早的电影观众:从活动西洋镜到“活动影像”
“奇观电影”及观众诉求
二、现代电影观众的初显与形成
“叙事”的出现与加强,学习中的电影观众
放映场所的转变,进入现代公共空间的电影观众
定义电影观众:被不断想象与重构的观众群体
三、缺席的中国电影观众研究
受众研究视野下的中国电影
多视角观察电影观众,研究早期中国电影观众的源起
中国早期电影观众史研究意义
四、一次有关中国早期电影观众成长历史的回溯

第一章 萌芽:从“戏园观众”到纪录片观众(1896-1908)
一、没有影院的时代:诞生自传统娱乐场所的电影观众
从各地电影放映概况看晚清民众最初的观影生活
中国影戏观众的诞生,多样的观影身份
最初的观影心理:惊奇、梦幻与看把戏
二、观众群体的初显
最早的电影观众,作为戏曲观众的附属角色
电影从业者,意识到电影商业价值的观众
看不懂影戏的普通观众
三、最早的电影观念:电影作为记录工具
京剧纪录片,国人的初次制片尝试
新闻、风光纪录短片的摄制与观影
发展的观影态度:从看“奇观”到看电影

第二章 发展:影院观众与“戏人电影”观众(1909-1922)
一、步入影院——逐渐脱离喧嚣娱乐场所的影戏
各地第一批电影院建立概况与放映标准的确立
鲜有普通百姓问津的“一二十年代”影戏院
从茶园/戏园到影剧院,变化的空间与观影体验
全新的“感触结构”
二、渐入官方视野的中国电影
看不到国片的中国观众
介于官方与民间意识形态间的电影检查机构出现
观众群体的分流,专业影评者的出现
三、好莱坞冲击下中国影人与中国观众
电影观念的转变:电影作为叙事工具
好莱坞对电影人的影响:以三部长故事片为例
好莱坞冲击下普通观众的审美与接受

第三章 繁华:影院观众与明星消费(1923-1936)
一、进入寻常百姓生活的电影院
如火如荼的影院建设与普通电影观众的涌现
轮次分级制下的观众阶级分层
不同的观影喜好与不同的观影目的
……

第四章 割裂:多场域与多导向(1937-1949)
第五章 轮回的观影现象

参考资料
致谢

精彩书摘

  《中国早期电影观众史1896-1949》:
  一、步入影院——逐渐脱离喧嚣娱乐场所的影戏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专门放映影片的电影院在中国并不多见。绝大多数影片的放映活动,都是作为余兴穿插在茶楼、戏园等传统娱乐场所节目中。我们通过整理早期的影戏广告便可见一二,以1896年至1915年上海的《申报》为例,该阶段上海共有90余家电影放映场所在《申报》上刊登影戏广告,其中以“影戏园”命名的放映场所不过十余家。除此之外,像同庆茶园、天花茶园、群仙茶园、鸿禄茶园等均是传统戏园,徐园、张园、西园、澹园、颐园、文明花园等为花园,歌舞台、新舞台等则是新式剧场,还有品升楼、楼茶肆、同益茶楼、太和阳春楼等都是茶馆。1显然,这些都不是专门放映影戏的场所。
  就影片的放映方式、放映环境来说,这些传统娱乐场所与我们熟知的现代电影院放映条件相较有着很大的不同。钟大丰、舒晓鸣的《中国电影史》这样描述早期电影放映活动:“一个本世纪初在天津开过影院的英国人回国后在当地报纸上撰文介绍了在中国经营影院的这种独特的形式。他像中国跑码头的艺人一样,站在放映场外叫喊着招徕观众入内观看。放到精彩之处,再停下来收钱,收完钱后再关上灯继续放映。观众也是坐在桌前边喝茶、吃瓜果边看。每到换本开灯时,卖东西的小贩、扔毛巾的跑堂川流不息。”2这种简陋的放映设施,嘈杂的放映环境,以及明显带有传统娱乐印记的观影方式在中国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
  随着影戏放映活动的日益增多,中国民众对电影不再陌生,再加上西方影片的大量涌入,一批数量较为稳定的电影观众随之出现,为影戏院的建立提供了前提条件。专业电影院的建立,极大地改善了观影条件,并以其独特的观影氛围促使电影逐渐从茶馆、戏园中脱离出来。乃至民国初年,看电影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娱乐方式,并逐渐形成了一套特殊的硬件系统与观影法则。
  各地第一批电影院建立概况与放映标准的确立
  依据传统说法,西班牙商人雷玛斯于1908年在上海虹口海宁路与乍浦路口建立的虹口大戏院是中国第一座电影院。1但根据最新的资料来看,关于究竟谁是中国第一家电影院的论证依旧在进行中,各地方志均有不同的说法与记载。附表(本章末)为各地第一家电影院建立的状况:主要是为了确立电影院应该具备的基本放映条件(如座位、环境、灯光,等等),表格依据电影院建立或营业时间的先后顺序梳理了中国各地区专业化影院的建立情况。
  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和整理,可以初步确认,在1900年至1912年间,全国各地有哈尔滨、昆明、济南、天津、北京、汉口、广州、台北、香港、上海、澳门总共11个城市拥有以电影放映为主的影戏院。这说明在1910年代末期,全国不少城市的电影放映活动已经开始逐渐脱离传统的娱乐场所。在1913年至1922年间,表面看来,只有广西、重庆两地新增了专业影院。但事实上,在原先已有影院的那些城市里,影院数量正以令人咋舌的速度增长起来。以上海为例,翻阅1912年至1915年的《申报》广告,可以发现,以1912年为始,以电影放映为主的影戏院开始大量出现于沪上各区,如沧州影戏园、大乐电戏园、维多利亚外国戏园,等等;到了1913年,则出现了群乐影戏园、东京活动影戏院、大陆活动影戏院、爱伦活动影戏园和幻梳外国活动大影戏园;1914年则有东和活动影戏园成立;到了1915年,类似于海蜃楼、共和活动影戏园、年幻影电光影戏园和虹口活动影戏院等专门放映电影的影院开始出现,21923年后,影院建设开始在全国各地飞速发展起来。至1920年代中期,国内电影院总数已达140余座(不包括台湾、香港与澳门),其中上海、北京、哈尔滨、汉口、天津等大城市都超过了10座。
  ……

前言/序言

  2015年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都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既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同时也是中国电影110周年和世界电影120周年。在中国电影110年的风雨历程中,电影的发展越来越吸引公众的关注,而其周边学科的发展也成为电影发展的托举之力,让中国电影向前、向上发展。早在2005年,以中国电影百年为契机,中国电影史研究及写作一度成为“显学”,成为中国电影研究的一个独特的景观。专家学者们针对中国电影史著作薄弱、电影史研究方法单一等现象,以及已有电影史写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电影史料的准确性、电影史述的合理性以及电影史观的正确性都提出了质疑,探讨了写作新的电影史的可能性,并达成了共识,即应该像重写文学史那样,重新撰写中国电影的历史。在呼吁要重视中国电影史研究的众声中,“重写电影史”成为了一个标志性的口号,至今依然令人津津乐道。在此旗帜下,各种重修的或新编写的中国电影史一度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出版的电影史著作总数已经达到了几十部。其中也不乏有些成果令人惊喜,给人以不少新的启迪。2015年,中国电影110周年,电影史的研究和写作已然进入一个更为理性和深入的阶段,然而,面对日益蓬勃的电影产业、更加久远和错综复杂电影历史,我们该如何面对?之前提出的“重写”或“再写”是否依然是我们面对电影史研究和写作的思路?
  一、重写抑或再写?
  再写电影史,是余纪先生在笔者主持的《中国电影通史》项目启动会上提出来的。所谓重写,似乎意味着推翻、颠覆前人,意味着另起炉灶重新搞一套。而所谓再写,依照笔者的理解,就是从此时此地出发、根据此时此地所能够达到的水平,并且反映、满足此时此地的需求。也就是说,再写不是推翻、颠覆,而是“承前启后”——一方面继承前人的所有成果,另一方面也为后人提供继续发展所需要的东西,是历史发展长河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历史是不断延续的,再写电影史也是不断延续的,这意味着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可以对过去时代撰写的电影历史进行再写,进行不断地完善和细化。可说,没有再写、没有不断地再写,历史将会是缺失的,而且是无法弥补的。在“重写电影史”的观念指导下,我们总是试图超越,总是试图拿出一个尽善尽美的东西。事实上,我们自己今天觉得尽善尽美,但后人肯定会发现有很多遗漏,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辩证法,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因此,当我们使用再写概念的时候,在某种意义上就意味着“放低身段”,意味着不再追求尽善尽美。重要的是,我们做了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无愧于我们所处的时代,无愧于我们在所处的时代所做的努力。事实上,相对于中国电影的历史事实,任何人的电影史研究永远只是逼近“真实的渐近线”。无论是“推翻”前人,抑或“超越”后人,都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和幻想。
  在笔者看来,“重写电影史”所针对的主要对象是出版于1963年的程季华主编的《中国电影发展史(初稿)》(第一、二卷)。有电影史学家普遍认为,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沉淀,“《中国电影发展史》越来越显现出它对中国电影史学研究的重要价值和意义:电影历史材料的丰富性、史学研究框架的完整性,以及基本历史观念的规范性,依然为今天的中国电影史研究提供着丰富的养料和重要的借鉴”。但是,同样有学者认为,“贯注其中的浓厚的意识形态特征、阶级斗争色彩使它失去了继续发挥史学价值的依据”。如《中国电影发展史》对费穆导演的《小城之春》的评价,几乎是完全站不住脚的。正因为如此,在《中国电影发展史》出版三十多年和重版十多年后,《中国电影发展史》的编著者之一李少白先生发表了重论《小城之春》的长文,对费穆及其《小城之春》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电影的诞生与黄金时代:西方早期银幕实践与文化影响(1896-1949) 本书聚焦于西方世界,特别是欧洲和北美地区,在1896年至1949年间电影艺术的早期发展、技术革新以及其对社会文化产生的深刻影响。 这段时期被誉为电影的“默片时代”和“有声片初期”,是电影作为一种全新艺术形式和大众娱乐载体确立其地位的关键阶段。本书旨在描绘一幅详尽的图景,展现这一时期电影制作、发行、放映以及观众体验的复杂面貌。 第一部:技术的奇迹与早期实验(1896-1910年代初) 本部分追溯了电影技术从卢米埃尔兄弟的活动影像到托马斯·爱迪生及其他发明家们的不懈努力。我们将深入探讨活动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的早期设计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传播。 1. 从展示到叙事: 早期电影,如卢米埃尔兄弟的纪录式短片(如《火车进站》),主要作为一种科学奇观存在。本书详述了乔治·梅里爱如何通过对灯光、剪辑和特殊效果的开创性运用,将电影提升为一种具有叙事潜力的艺术形式。重点分析了《月球旅行记》等作品的制作背景和技术突破。 2. 场景与放映空间: 电影放映如何从临时搭建的咖啡馆、展览会转移到专门的“镍币影院”(Nickelodeons)?我们将分析镍币影院的兴起对城市景观和工人阶级娱乐习惯的重塑。这些简陋却经济的场所,成为了最早的电影文化孵化器。 3. 早期制片格局的形成: 随着需求增加,制片活动从美国东海岸(新泽西州、纽约)向加利福尼亚的阳光地带转移的过程被细致考察。探讨了早期制片公司(如MPPC的垄断尝试)与独立制片人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这种竞争如何驱动了电影制作的规范化。 第二部:类型化与叙事成熟(1910年代中期至默片巅峰) 随着技术成熟和观众群体的扩大,电影开始发展出清晰的叙事结构和成熟的类型片模式。 1. 叙事手法的完善与好莱坞的崛起: 本部分详细分析了D.W.格里菲斯等导演如何通过蒙太奇理论、特写镜头和景深运用,极大地丰富了电影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将讨论《一个国家的诞生》等作品在技术和叙事上的里程碑意义,同时也批判性地审视其种族观念和历史叙事问题。 2. 国际电影的爆发: 默片时代并非美国独占。本书开辟专章探讨欧洲的先锋电影运动。德国表现主义(如《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诺斯费拉图》)如何利用布景和光影来表达心理状态;苏联的蒙太奇学派(如爱森斯坦的“吸引力蒙太奇”)如何将电影理论化,并服务于政治宣传。这些流派对后世电影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3. 明星制度的诞生: 探讨了早期电影明星(如玛丽·璧克馥、道格拉斯·范朋克、鲁道夫·瓦伦蒂诺)是如何通过电影的全球传播,成为跨国界的文化偶像。分析了影迷杂志的兴起、明星的形象塑造以及围绕他们的商业运作。 第三部:声音的革命与过渡期的阵痛(1927-1930年代) 1927年《爵士乐歌唱家》的问世标志着电影史上最剧烈的技术变革——有声电影的到来。 1. 技术壁垒与产业洗牌: 分析了从静音到有声电影的技术转换过程中的巨大挑战:摄影机噪音的消除、扩音设备的部署以及演员声音适应问题。探讨了哪些公司(如福克斯、华纳兄弟)因早期投资有声技术而占据优势,哪些依赖默片格式的公司面临崩溃。 2. 声音对叙事和表演的影响: 有声片如何限制了早期导演的运镜自由?表演风格如何从默片的夸张肢体语言转向更内敛的对白演绎?本书研究了这一转型期中演员、导演和编剧必须进行的适应性调整。 3. 审查制度的常态化: 随着电影声音的清晰化,对白和主题内容的审查变得更为直接和迫切。重点分析了美国海斯法典(Hays Code)的形成背景、内容规范及其对好莱坞创作的长期限制作用。 第四部:类型片的巩固与大萧条下的慰藉(1930年代) 在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电影提供了一种逃避现实的强力媒介,好莱坞的“制片厂体系”达到顶峰。 1. “黄金时代”的类型片工厂: 详细考察了各大制片厂(米高梅、派拉蒙、华纳兄弟等)如何通过流水线作业模式,系统化地生产特定类型的电影。分析了喜剧(如早期巴斯特·基顿和哈罗德·劳埃德的特技喜剧的衰落与新式对白喜剧的兴起)、恐怖片(环球影业的经典怪物系列)和歌舞片(如“巴士比歌舞片”)的运作机制及其文化意义。 2. 动画电影的崛起: 探讨了沃尔特·迪士尼如何通过创新性地将配乐与动画画面同步(如《威利号汽船》),并利用彩色技术(如《花与树》),使动画从儿童娱乐品提升为一种成熟的艺术形式。 3. 战争的阴影与新闻片: 随着欧洲局势的紧张,电影开始承载更强烈的政治信息。本书分析了好莱坞如何被卷入宣传机器,以及战时新闻片(Newsreels)作为主要信息来源的角色。 结语:通往战后电影的桥梁 本书最后总结了1949年前夕西方电影工业的格局,探讨了技术(如特艺彩色、宽银幕尝试)与社会变革(如战后对现实主义的渴望)如何共同塑造了电影艺术迈向其后期的面貌。 本书着重于技术、产业运作、美学实验以及电影作为大众文化载体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表现, 旨在为理解西方电影的早期基石提供坚实的学术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更难得的是,它在冰冷的史料中注入了细腻的情感和强烈的画面感。作者对于“声音的缺席与想象”的论述,尤其引人入胜。在默片时代,观众的想象力是如何被调动起来的?书中通过对“配片音乐师”和“场外解说员”角色的分析,生动地还原了声音是如何在物理缺失的情况下,通过观众群体的集体“共鸣”而被构建出来的。这不仅仅是关于电影技术史的讨论,更是关于集体心智如何填补技术空白的迷人案例。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那古老的钢琴声和解说员富有煽动性的嗓音,感受到那种纯粹的、未被全面音效污染的观看体验。这种对“感知生态”的重建工作,使得全书散发出一种迷人的、略带伤感的怀旧色彩,让人由衷地感叹那个“纯真年代”的独特魅力。

评分

读罢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将“电影”从一个纯粹的艺术品或工业产品,还原成了一种大众的、日常的社会现象。作者在考察早期观众时,似乎特意避开了那些光芒万丈的明星八卦和票房纪录,转而将目光投向了那些“看电影”这一行为背后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心理。比如,书中对“票价与阶层划分”关系的探讨就非常到位。电影票价的波动,是如何折射出城市经济的起伏和不同社会阶层可支配收入的变化,这一点我以前从未从这个角度思考过。此外,关于“非娱乐性”的观看动机,比如有人将去影院视为一种体面的社交活动,或是学习“现代举止”的课堂,这些侧面描写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早期电影院功能的认知。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在那个时代,“看电影”本身,可能比电影内容本身更具有社会意义。

评分

我必须得说,作者在构建历史场景的细节上,简直可以用“考据狂人”来形容。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对明星和影片的简单介绍上,它真正迷人之处在于对“观影空间”的精妙还原。我仿佛能闻到老式戏院里混杂着烟草味、汗水味和廉价香水味的空气。书里对影院建筑的变迁——从简陋的“放映棚”到富丽堂皇的“大光明”,描述得入木三分。更让我震撼的是,作者挖掘了许多关于观众行为规范的变迁。想想看,在那个没有标准化观影礼仪的年代,人们如何在黑暗中交谈、喝彩、甚至争执?书中引用的那些早期的报刊评论和私人信件片段,为我们重建了那个声音嘈杂、互动热烈的早期观影环境。这不再是孤立的个体看电影,而是一场共享的、带有强烈社会属性的公共仪式。这种对“场域”的关注,让整个历史瞬间活了过来,让我对早年间的社会风俗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远超出了我对电影史的一般认知。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耳目一新的是它跳脱了传统的叙事框架,着重探讨了“文化挪用与本土化”的过程。它没有把1896到1949年的中国观众简单地视为西方文化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展现了他们如何积极地解构、改造乃至“中国化”这些舶来的视听技术和叙事模式。书中对早期观众如何“理解”蒙太奇手法、如何将电影中的西方服饰和场景与自身生活经验进行对接的讨论,极具启发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对“观众主体性”的强调,他们不是被动地接收银幕上的内容,而是带着自己根深蒂固的文化预设和生活经验去“解码”影像。例如,早期观众对“镜头摇摄”的反应,并非完全被技术本身所征服,而是将其与戏曲舞台的“拉幕”或“走位”进行了类比。这种跨媒介的认知对接的分析,展现了文化是如何在碰撞中寻找新的表达可能性的,非常深刻,令人回味无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抓人眼球,那种老上海的油画质感扑面而来,一下子就把我带回了那个光影交错的年代。光是翻开扉页,那些泛黄的剧照和海报就让人忍不住驻足细看。我一直对默片时代那些无声的表演艺术心存好奇,这本书的文字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彼时观众们是如何理解和享受这些新奇的“魔术箱”的。它没有直接罗列电影名字,而是侧重于描绘那种初次接触影像技术时的集体震撼与个体体验。比如,它细致地描述了普通民众第一次看到“会动的画面”时的那种集体屏住呼吸的场景,那种混合着惊奇、恐惧与兴奋的复杂情绪,简直让人身临其境。作者对于不同阶层观众反应的对比分析尤其精彩,比如上层名流对欧美新奇电影的追捧,与底层市民对本土故事片的狂热,这种差异性的解读,使得那个时代的文化生态图景更加立体丰满。这本书的文字功力毋庸置疑,它不仅仅是历史的梳理,更像是一部关于“观看行为的起源”的社会学田野调查报告,读起来丝毫没有枯燥感,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