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更难得的是,它在冰冷的史料中注入了细腻的情感和强烈的画面感。作者对于“声音的缺席与想象”的论述,尤其引人入胜。在默片时代,观众的想象力是如何被调动起来的?书中通过对“配片音乐师”和“场外解说员”角色的分析,生动地还原了声音是如何在物理缺失的情况下,通过观众群体的集体“共鸣”而被构建出来的。这不仅仅是关于电影技术史的讨论,更是关于集体心智如何填补技术空白的迷人案例。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那古老的钢琴声和解说员富有煽动性的嗓音,感受到那种纯粹的、未被全面音效污染的观看体验。这种对“感知生态”的重建工作,使得全书散发出一种迷人的、略带伤感的怀旧色彩,让人由衷地感叹那个“纯真年代”的独特魅力。
评分读罢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将“电影”从一个纯粹的艺术品或工业产品,还原成了一种大众的、日常的社会现象。作者在考察早期观众时,似乎特意避开了那些光芒万丈的明星八卦和票房纪录,转而将目光投向了那些“看电影”这一行为背后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心理。比如,书中对“票价与阶层划分”关系的探讨就非常到位。电影票价的波动,是如何折射出城市经济的起伏和不同社会阶层可支配收入的变化,这一点我以前从未从这个角度思考过。此外,关于“非娱乐性”的观看动机,比如有人将去影院视为一种体面的社交活动,或是学习“现代举止”的课堂,这些侧面描写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早期电影院功能的认知。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在那个时代,“看电影”本身,可能比电影内容本身更具有社会意义。
评分我必须得说,作者在构建历史场景的细节上,简直可以用“考据狂人”来形容。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对明星和影片的简单介绍上,它真正迷人之处在于对“观影空间”的精妙还原。我仿佛能闻到老式戏院里混杂着烟草味、汗水味和廉价香水味的空气。书里对影院建筑的变迁——从简陋的“放映棚”到富丽堂皇的“大光明”,描述得入木三分。更让我震撼的是,作者挖掘了许多关于观众行为规范的变迁。想想看,在那个没有标准化观影礼仪的年代,人们如何在黑暗中交谈、喝彩、甚至争执?书中引用的那些早期的报刊评论和私人信件片段,为我们重建了那个声音嘈杂、互动热烈的早期观影环境。这不再是孤立的个体看电影,而是一场共享的、带有强烈社会属性的公共仪式。这种对“场域”的关注,让整个历史瞬间活了过来,让我对早年间的社会风俗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远超出了我对电影史的一般认知。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耳目一新的是它跳脱了传统的叙事框架,着重探讨了“文化挪用与本土化”的过程。它没有把1896到1949年的中国观众简单地视为西方文化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展现了他们如何积极地解构、改造乃至“中国化”这些舶来的视听技术和叙事模式。书中对早期观众如何“理解”蒙太奇手法、如何将电影中的西方服饰和场景与自身生活经验进行对接的讨论,极具启发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对“观众主体性”的强调,他们不是被动地接收银幕上的内容,而是带着自己根深蒂固的文化预设和生活经验去“解码”影像。例如,早期观众对“镜头摇摄”的反应,并非完全被技术本身所征服,而是将其与戏曲舞台的“拉幕”或“走位”进行了类比。这种跨媒介的认知对接的分析,展现了文化是如何在碰撞中寻找新的表达可能性的,非常深刻,令人回味无穷。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抓人眼球,那种老上海的油画质感扑面而来,一下子就把我带回了那个光影交错的年代。光是翻开扉页,那些泛黄的剧照和海报就让人忍不住驻足细看。我一直对默片时代那些无声的表演艺术心存好奇,这本书的文字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彼时观众们是如何理解和享受这些新奇的“魔术箱”的。它没有直接罗列电影名字,而是侧重于描绘那种初次接触影像技术时的集体震撼与个体体验。比如,它细致地描述了普通民众第一次看到“会动的画面”时的那种集体屏住呼吸的场景,那种混合着惊奇、恐惧与兴奋的复杂情绪,简直让人身临其境。作者对于不同阶层观众反应的对比分析尤其精彩,比如上层名流对欧美新奇电影的追捧,与底层市民对本土故事片的狂热,这种差异性的解读,使得那个时代的文化生态图景更加立体丰满。这本书的文字功力毋庸置疑,它不仅仅是历史的梳理,更像是一部关于“观看行为的起源”的社会学田野调查报告,读起来丝毫没有枯燥感,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