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

中国艺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柯律格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艺术
  • 艺术史
  • 绘画
  • 书法
  • 雕塑
  • 陶瓷
  • 建筑
  • 工艺美术
  • 文化遗产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08073
商品编码:1026967768
出版时间:2013-01-01

具体描述

作  者:(英)柯律格 著作 刘颖 译者 定  价:79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01月01日 页  数:265 装  帧:平装 ISBN:9787208108073 导言
 墓室艺术
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前2500―前200年
帝国:公元前221―220年
北方和南方:220―589年
墓室雕塑:400―650年
第二章 宫廷艺术
唐至宋初:618―960年
北宋宫廷艺术:960―1127年
南宋宫廷艺术:1127―1279年
元代宫廷艺术:1279―1368年
明代宫廷艺术:1368―1644年
清初宫廷艺术:1644―1735年
乾隆时期:1736―1795年
晚清宫廷艺术:1796―1911年
第三章 寺观艺术
早期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约450―约580年
隋(581―618)唐(618―906)的宗教艺术
北宋宗教艺术:960―1127年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本书以简短的笔触阐述了丰富的内涵,为那些不太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国美术常用术语的读者,提供了一个相当完整的认识框架。作者既注重对中国艺术的理论性探究,又注重认可的杰作与不太知名的作品相互之间的阐释。同时也关注中国社会中艺术的历史地位及艺术评价。另外,本书还涉及了三星堆,并且对20世纪的作品也进行了很好的介绍。
雕刻时光的印记:西方古典建筑的恢弘与精微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深入探索西方古典建筑的宏伟图景与精妙细节。我们将穿越时空,从古希腊的爱奥尼式、多立克式与科林斯式柱式中汲取理性与和谐的源泉,解析帕特农神庙所体现的黄金比例与光学矫正的奥秘。随后,脚步将迈入古罗马的广袤疆域,探究万神殿穹顶工程的结构奇迹,以及罗马竞技场所展现的工程学力量与社会功能。 本书并非仅仅罗列建筑实例,而是着力于解析古典建筑背后的哲学思想与社会结构。我们将深入剖析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典母题的“复兴”——从布鲁内莱斯基在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上的突破,到帕拉第奥在维琴察别墅中对自然、几何与人性的完美融合。读者将了解到,这些建筑师如何通过精确的几何学和对古代文本的重新解读,构建出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新秩序。 第一部分:古典的萌芽与确立——希腊的理想国度 第一章:神庙的诞生:多立克柱式的朴素力量。我们追溯爱琴文明的余晖,考察多立克柱式如何从最初的木结构演变为石材的庄严表达。重点分析其无底座、简单柱头、与棱槽的处理,揭示其所蕴含的克制与力量感。我们将使用详细的图解和实地考察的描述,分析雅典卫城上诸建筑的布局逻辑。 第二章:比例的韵律:爱奥尼与科林斯。对比爱奥尼柱式的优雅卷涡与科林斯柱式叶饰的繁复奢华,探讨这些变化如何反映了希腊城邦社会对美学诉求的演变。特别聚焦于帕特农神庙的“视错觉矫正”,如何通过柱身的微小膨胀(Entasis)和基座的轻微拱起,使建筑在视觉上达到绝对的完美,这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对人类感官的深刻洞察。 第二部分:帝国的工程学与权力之颂——古罗马的实践与创新 第三章:超越柱式:罗马建筑的实用革命。罗马人继承了希腊的语汇,但将其应用于更宏大、更实用的工程项目中。本章详细阐述拱券、拱顶与混凝土(Opus Caementicium)的发明如何彻底解放了建筑的平面布局,使得跨度更大的空间成为可能。我们将考察公共浴场、巴西利卡和引水渠系统,理解技术如何服务于帝国的统治与民众的生活。 第四章:穹顶下的宇宙:万神殿的永恒之光。万神殿被视为古典建筑的巅峰之作。我们将运用结构分析和历史文献,解构其巨大的无筋混凝土穹顶是如何实现的,特别是中央的“眼洞”(Oculus)在采光、通风及结构受力上的双重作用。这不仅仅是建筑,更是罗马人对自身工程能力与天人合一哲学的表达。 第五章:纪念碑与剧场:权力的景观化。从图拉真纪功柱到罗马竞技场,本章探讨古典建筑如何成为政治叙事的载体。竞技场复杂的地下结构(Hypogeum)展示了罗马组织和调度大规模人力的能力,而凯旋门则以浮雕的形式记录了军事胜利,将建筑转变为历史的永久档案。 第三部分:文艺复兴的觉醒与新古典的萌芽 第六章:重拾黄金分割:佛罗伦萨的复兴之光。中世纪的阴影散去,人文主义者将目光投向古典典籍。本书详细分析布鲁内莱斯基如何通过对古罗马遗迹的细致测量,成功重建了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巨大穹顶,标志着文艺复兴的开端。他的工作不仅是技术上的胜利,更是对理性思维的颂扬。 第七章:帕拉第奥的遗产:和谐的田园牧歌。我们进入十六世纪的威尼斯地区,探讨安德烈·帕拉第奥如何系统化、理论化地总结了古典建筑的原则,并将其应用于别墅设计。通过《四书》(I Quattro Libri dell'Architettura),帕拉第奥确立了一套清晰、易于传播的比例体系。考察罗通达别墅(Villa La Rotonda),理解其如何将古典的对称性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完美地结合,影响了后世两百年的英美建筑。 第八章:巴洛克时代的张力与古典的再诠释。巴洛克并非对古典的背弃,而是对其元素——柱、楣、山花——进行戏剧性的、富有情感的运用。本章分析贝尼尼和波洛米尼如何在既有的古典框架内,注入动态的曲线、强烈的明暗对比,以及错综复杂的空间序列,使建筑在庄严中流露出强烈的叙事性和感染力。 总结与展望: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简要概述古典主义在十八、十九世纪的“新古典主义”复兴中所扮演的角色,探讨其如何成为启蒙运动和现代民族国家建设中,代表秩序、民主与永恒价值的官方美学语言。通过对这些经典作品的细致审视,读者将能够辨识出隐藏在西方世界建筑语汇深处的理性结构、美学标准与历史回响。本书力求提供一个既具学术深度,又充满可读性的导览,让读者亲身体验雕刻时光的印记是如何被精心镌刻于石材之上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并没有采取严格按时间顺序铺陈的传统手法,而是通过“材料——技法——精神”的三重递进逻辑展开,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惊喜。我发现自己很容易被那些关于“美学理念”的章节所吸引。比如,作者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中“风度”和“萧散”的探讨,简直是直击灵魂。他引述了许多名家的零散评论,并将它们融合成一个连贯的美学体系,阐述了士人如何在动荡的时局中,通过线条的疏密、结构的欹侧来表达对自由和超脱的向往。这让我对王羲之、顾恺之的作品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只是停留在“写得好”、“画得美”的层面,而是开始理解其内在的文化基因和时代诉求。这种理论与实例的完美结合,让原本我以为难以把握的抽象概念变得清晰可感。读完这部分,我甚至重新拿起很久没碰的书法帖,尝试去体会笔锋行进间的呼吸和停顿,这才是真正好的艺术读物应该带来的互动体验,它激发了读者的实践欲望。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本关于古代工艺的著作会是枯燥乏味的文献汇编,毕竟金属冶炼和陶瓷烧制过程听起来就挺“技术流”的。然而,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具有画面感和故事性。他没有把古代匠人仅仅描绘成技艺的执行者,而是将他们塑造成了那个时代最顶尖的工程师和富有哲学思辨的艺术家。书中对商周青铜器纹饰的考证尤其精彩,作者不仅分析了饕餮纹的几何构成和象征意义,更结合当时的祭祀制度和王权更迭,阐述了这些礼器是如何成为政治权力的物质载体。读到关于唐三彩烧制过程的章节时,那种对釉料配比、窑火温度和气氛控制的描述,简直像是一部微型技术史诗,让人惊叹于古人对材料科学的朴素而深刻的理解。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述中穿插的那些小故事,比如某个失传的失蜡法工艺是如何在考古发掘中被重新推测出来的,这些细节让冰冷的考古发现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探索的乐趣。对于想了解“器物背后的人与时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远超预期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着重于探讨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渗透,而非将它们孤立地看待。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明清时期园林艺术与诗词意境融合的章节。作者细致地剖析了苏州园林中的“借景”、“对景”手法,并清晰地论证了这些空间布局是如何直接来源于谢灵运、苏轼等人的山水诗句的意象构建。比如,一个曲径通幽的亭子,如何呼应了“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树深”的禅意;一块奇石的摆放,又如何模拟了米芾“瘦、皱、透、漏”的审美趣味。这种跨媒介的解读,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意境”这个概念的理解。它不再是悬浮于空中的文学概念,而是被实体化为砖石、水体和植物的组合。这本书的论证逻辑非常严密,每一步推导都有扎实的文本和实物证据支撑,读起来既享受其文采,又佩服其治学的严谨。这种融会贯通的视野,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收藏的那些传统版画,思考它们是否也受到了当时戏曲舞台布景的影响。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对现当代艺术的梳理上,采用了非常大胆和个人化的叙事方法。作者并没有试图建立一个宏大、权威的断代史框架,而是选择了几位关键人物的创作历程作为叙事的轴线,通过他们的挣扎、选择和突破,来折射整个时代的文化转向。这种“以点带面”的手法,使得阅读过程极其引人入胜,仿佛在跟随几位大师进行一场思想上的深度对话。其中关于早期留洋画家回国后如何处理“传统”与“西法”冲突的分析尤其犀利。作者毫不回避当时的学术争论和个人心路历程的矛盾性,直面了文化身份认同的困境。文字风格上,充满了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批判精神,有时甚至显得有些尖锐,但正是这种不加粉饰的坦诚,让我感受到了那个变革时期艺术家的真实处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分析问题的工具和批判性的视角,鼓励读者自己去形成判断,而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历史结论。这对我理解当代艺术的复杂性帮助极大。

评分

这本书的插图简直让人叹为观止,那种色彩的运用和构图的精妙,哪怕是对艺术史不甚了解的人,也会被深深吸引。我记得翻到介绍宋代山水画的那一章时,几乎屏住了呼吸,那些墨色的浓淡干湿,仿佛能穿透纸张,带来山间的清冷空气和湿润的雾气。作者在描述这些画作时,没有过多地堆砌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引导读者去感受画家当时的心境和笔触下的情感流动。比如,对范宽《溪山行旅图》的解读,不再是简单地指出其“高远”、“深远”的布局,而是深入探讨了当时文人士大夫在面对壮阔自然时那种既敬畏又渴望融入的复杂情愫。这种细腻的文字描摹,让我仿佛亲身站在那巍峨的峰峦之下,体会那种“人在天涯外,心在画中游”的境界。而且,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极其用心,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这对于欣赏视觉艺术作品来说至关重要,每一幅高清复制品都忠实地再现了原作的风貌,这让阅读体验提升了一个档次。我甚至忍不住多买了另外几本关于特定时期绘画的画册,就是因为这本书在细节呈现上的高标准让我对其他艺术书籍的期望也提高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