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评价

安全评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庆贵 著
图书标签:
  • 安全科学
  • 风险评估
  • 安全工程
  • 安全管理
  • 事故预防
  • 职业健康
  • 环境安全
  • 系统安全
  • 可靠性
  • 应急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8031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1354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等教育安全科学与工程类系列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从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特点和“安全评价”课程的学习要求出发,系统、全面、简练地介绍了安全评价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以及安全评价的工作方法和实际应用,简明分析了安全评价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思及应用。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安全评价的原理与方法体系、危险辨识与评价单元划分、定性与定量安全评价方法、概率风险评价法、安全对策措施、安全评价的程序与技术文件、安全评价实例分析以及安全评价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应用等。本书主要作为高等学校安全工程专业相关课程本科教材及其他相关专业和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还可作为各级安全评价师培训教材和业务参考书。

目录


前 言
第1 章 安全评价概述 1
1. 1 评价与系统评价 1
1. 2 安全评价的概念与种类 3
1. 3 安全评价的意义与程序步骤 5
1. 4 安全评价的依据与规范 8
1. 5 安全评价的职业化及其工作、管理方式 10
本章小结 11
思考与练习题 11
第2 章 安全评价的原理与方法体系 12
2. 1 安全评价的基本原理与原则 12
2. 2 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 16
2. 3 安全评价的参数与标准 18
2. 4 安全评价模型 26
2. 5 安全评价方法体系 37
本章小结 41
思考与练习题 41
第3 章 危险辨识与评价单元划分 42
3. 1 危险、有害因素及其分类 42
3. 2 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原则与方法 49
3. 3 机械行业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51
3. 4 安全评价单元划分 56
本章小结 60
思考与练习题 60
第4 章 定性安全评价方法 61
4. 1 安全检查表方法 61
4. 2 故障假设分析法 72
4. 3 预先危险性分析 76
4. 4 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 79
4. 5 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 87
4. 6 作业危害分析 91
4. 7 蝶形图分析 94
本章小结 96
思考与练习题 97
第5 章 定量安全评价方法 98
5. 1 火灾、爆炸指数评价法 98
5. 2 化工企业六阶段安全评价法 121
5. 3 重大危险源评价法 131
5. 4 风险矩阵法 134
5. 5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136
5. 6 保护层分析法 140
5. 7 模糊综合评价法 153
5. 8 人员可靠性分析法 157
本章小结 164
思考与练习题 165
第6 章 概率风险评价法 167
6. 1 概率风险评价法概述 167
6. 2 事故树分析 172
6. 3 事件树分析 200
6. 4 马尔科夫过程分析 203
6. 5 管理失误与风险树分析 205
本章小结 212
思考与练习题 212
第7 章 安全对策措施 214
7. 1 安全对策措施概述 214
7. 2 安全技术对策措施 216
7. 3 安全管理对策措施 227
7. 4 事故应急预案对策措施 232
本章小结 235
思考与练习题 235
第8 章 安全评价的工作程序与技术文件 236
8. 1 安全评价的工作程序 236
8. 2 安全评价过程控制 244
8. 3 安全评价结论的编制 249
8. 4 安全评价报告 251
8. 5 安全评价项目管理 253
本章小结 255
思考与练习题 255
第9 章 安全评价实例分析 256
9. 1 安全预评价实例分析 256
9. 2 安全验收评价实例分析 261
9. 3 安全现状评价实例分析 263
本章小结 266
思考与练习题 266
第10 章 安全评价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应用 267
10. 1 安全评价的方法与程序创新 267
10. 2 煤矿安全评价方法的研究应用 272
10. 3 国内工业企业安全评价方法的研究与实施 276
10. 4 现代信息技术在安全评价中的应用与展望 279
本章小结 283
思考与练习题 283
参考文献 284

前言/序言

  安全是人类社会最为关注的重大课题,安全评价是解决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安全系统工程学科理论的引进,我国安全评价的研究和应用受到广泛的重视。2002年以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颁布实施,安全评价工作已步入法制化、常态化、职业化轨道,安全评价课程也被各高校列为核心专业课或重要专业课。
  本书主要目的是为安全工程专业编写适用的教材,同时为安全评价师的培训和在职学习提供参考。本书力求系统、全面、简炼地介绍安全评价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以及安全评价的工作方法和实际应用,简明地分析安全评价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究思路。全书注重讲清方法思路、保持体系上的完整性和条理性,从安全评价的基本理论与应用实践两个方面充实和完善其内容。本书在选材上力求新颖,尽量吸收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部分内容取材于作者的研究成果和现场的安全工作实践,部分内容取自山东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多年使用的“安全评价与预测”课程的讲义;在内容安排上,既简明扼要地阐述理论,又提供详细、完整的应用实例,便于理解和掌握。
  曹庆贵任本书主编,负责全书的统稿并编写了第1章、第2章、第6章和第10章的部分内容。其他作者及其参与编写的部分对照如下:第1章———陈静;第2章———杨文宇,辛嵩;第3章———王刚,于岩斌;第4章———陈静,黄冬梅,刘泳;第5章———吴立荣,郑晓云,黄冬梅,杨文宇,王刚;第6章———苗德俊,吴立荣,撒占友,胡静;第7章———黄冬梅,司崇殿,苗德俊;第8章———于岩斌,卢颖,吴立荣;第9章———刘小荣,吴立荣,黄冬梅,撒占友;第10章———辛嵩,黄冬梅,杨文宇。研究生高荣翔、黄珊珊绘制了部分插图。
  山东科技大学程卫民教授、张延松教授、李秉芮教授、刘伟韬教授、赵文斌副教授、周刚副教授参加了本书编写提纲的讨论会,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系列教材编审委员会积极组织专家对本书的编写大纲和书稿进行审纲和审稿工作,与此同时得到了许多专家、同仁的关心与指点;参阅了众多专家和学者的论著(见参考文献)。
  借出版之际,向上述同仁及论著的作者致以衷心的感谢!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疏漏和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多加指正。
  编者

历史的褶皱: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结构与日常生活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世纪(约公元5世纪至15世纪)欧洲社会的复杂肌理,旨在揭示一个在后世认知中常常被简化为“黑暗时代”的多元且充满活力的历史阶段。我们不关注宏大的战争叙事,而是将焦点投向构成那个时代社会基石的日常生活、权力分配的微妙平衡,以及普通人在信仰与生存压力下的精神世界。 第一章:封建体系的基石——土地、效忠与等级的重塑 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结构并非铁板一块,而是一系列相互交织的契约关系的总和。本章详细考察了“封君与附庸”制度的演变过程。它不仅仅是军事同盟,更是一种深刻的社会经济关系。我们将追溯卡洛林王朝衰落后,地方领主权力如何迅速膨胀,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土地(采邑)的授予来维系其统治。 我们不会停留在对领主和骑士的刻板印象上,而是深入探究附庸制度下复杂的义务与权利。例如,附庸对领主宣誓效忠的行为,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所蕴含的法律意义和道德约束力存在显著差异。此外,本章还将论述“采邑改革”对地方治理的冲击,以及新兴的城市公社在这一旧有体系中萌芽的初期形态。 第二章:庄园经济的微观世界——农民的劳动与生存图景 庄园是中世纪欧洲的经济细胞。本章侧重于描绘构成社会绝大多数人口的农奴和自由农民的真实生活。我们将通过对地方教区记录、田产清册(Manorial Rolls)的细致解读,重构一个典型庄园的日常运作。 农民的“劳役”不仅仅是简单的耕种,它包含了复杂的季节性周期、对领主资源的依赖以及与同村邻里的合作与冲突。我们会探讨“开放田地制度”(Open-field System)如何影响农业产出和社区关系,以及在技术相对停滞的背景下,农民如何通过适应性耕作来应对气候变化和人口压力。对于农奴而言,“人身依附性”的含义远超法律条文,它渗透到婚姻、继承乃至迁徙的每一个角落。我们还将考察“什一税”对农民经济的实际负担,以及教会如何在物质层面从他们身上获取资源。 第三章:教会的物质存在与精神垄断——修道院与教区 在中世纪,教会不仅是精神的指导者,更是欧洲最大的土地所有者、知识的保存者和行政机构的雏形。本章将剖析教会的“双重性”:一方面,修道院是农业技术革新、手稿抄写和慈善事业的中心;另一方面,教区神父作为连接世俗生活与神圣律法的桥梁,其权力和影响力渗透到乡村的每一个仪式和道德判断中。 我们将详细分析“什一税”的征收机制,以及它如何成为教会维持庞大物质基础的经济命脉。同时,本章也将探讨教会法庭(Canon Law)在调解婚姻、继承、异端审判等世俗事务中的实际作用,以及其在权力斗争中对世俗君主的制衡效应。对“圣物崇拜”和“朝圣”现象的分析,将揭示普通信徒构建其信仰世界的具体方式。 第四章:城市的苏醒——行会、贸易与新兴市民阶层 大约从十一世纪开始,欧洲的商业活动逐渐复苏,城市开始在旧有的罗马废墟之上或重要的交通节点上重生。本章聚焦于中世纪晚期城市生活的复杂性。城市不再是简单的贸易场所,它们是争取自治权的政治实体。 “行会”(Guilds)是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绝对核心。我们将细致考察学徒、工匠、大师这三级制度如何控制生产质量、价格,以及最关键的——知识和地位的传承。行会不仅仅是经济组织,它们也充当了城市居民的互助保险和宗教兄弟会。此外,本章还将追踪长途贸易路线(如汉萨同盟和意大利城邦的贸易网络)的建立,以及货币经济对传统封建体系的逐步侵蚀。市民阶层——商人、银行家和专业人士的崛起,为中世纪晚期的社会流动性带来了新的张力。 第五章:日常生活中的信仰与恐惧——时间、死亡与魔法的边界 中世纪人的时间感与现代人截然不同,它由钟声、农时和宗教节日所切割。本章着重于探讨信仰如何构筑了中世纪个体的宇宙观。对“魔鬼的真实性”、“炼狱的存在”以及“圣徒的干预”的普遍相信,构成了日常恐惧与希望的来源。 我们将分析死亡在社会结构中的体现。从富裕贵族的奢华葬礼到农民的集体墓地,死亡是一场持续的社会实践。同时,本章也将探讨民间信仰与官方教义的张力。巫术指控的兴起并非简单的迷信爆发,而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别是瘟疫和气候危机后)社会焦虑的投射。通过对民间故事、医嘱记录的审视,我们可以重构普通人在缺乏科学解释下,如何努力理解和控制他们所处的动荡世界。 第六章:法律的碎片化与贵族的权力实践 中世纪的法律体系是高度地方化和不成体系的。本章旨在说明“成文法”在很大程度上让位于“习惯法”和贵族或君主的“司法权”。我们将区分“国王的和平”(Peace of the King)与领主的私人司法权。 领主的庄园法庭、教会法庭和城市公社法庭共同构成了权力的碎片化景观。在司法实践中,“神验”(Ordeal)和“决斗”等早期审判方式是如何逐渐被陪审团和证人制度所取代的,这体现了法律理性在缓慢发展。本章还将探讨贵族阶层如何通过对军事技术(如板甲和城堡建筑)的垄断,来巩固其在法律和暴力层面的独特地位。 结论:韧性与变迁的时代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超越“黑暗时代”的定论,展现中世纪欧洲社会内在的韧性、其复杂的社会工程,以及它为文艺复兴和近代早期的欧洲所奠定的不可磨灭的结构基础。它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既有对古典传统的严酷继承,也有对新制度的不断试探和重塑。理解其内部的运作机制,是理解西方文明演变的关键一步。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翻阅了一本名为《城市脉搏:隐藏的风险与未知的挑战》的书,虽然书名听起来似乎与我的日常专业领域相去甚远,但它所探讨的关于城市运行的方方面面,却让我对我们所居住的环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并没有沉溺于宏大的城市规划蓝图,而是将目光聚焦在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上。比如,书中对城市地下管网的分析,就让我大开眼界。我们平日里行走在地面上,对支撑起城市正常运转的地下世界知之甚少,而作者通过翔实的资料和生动的比喻,揭示了这些错综复杂的管道系统在城市生命线中的关键作用,以及一旦出现问题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城市交通拥堵、公共卫生设施的压力、以及新兴技术对城市管理带来的双重影响等议题。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并非一味地指出问题,而是积极地探索解决之道,并鼓励读者参与到城市治理的讨论中来。读完这本书,我不再仅仅将城市看作是钢筋水泥的集合体,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有机体,理解了其内部的运作逻辑,以及个人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它让我开始思考,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城市更加安全、宜居,并且能够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评分

最近读到一本名为《科技伦理的迷宫》的书,对于我这样一个在科技浪潮中随波逐流的普通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作者并没有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来吓唬读者,而是以一种极其易于理解的方式,探讨了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大数据等前沿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深层伦理困境。书中通过一系列引人深思的设问和案例,让我开始审视科技进步背后那些不容忽视的代价。例如,关于人工智能的自我学习能力,书中就用一个生动的比喻,将其比作一个“不受控的孩童”,探讨了当它拥有自主决策权时,可能产生的意想不到的后果。另外,关于基因编辑技术,书中则以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剖析了它在治愈疾病的可能性与潜在的滥用风险之间的微妙界限。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任何预设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独立思考,去辨别科技发展带来的利弊,并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去引导科技朝着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它让我意识到,科技并非单纯的技术堆砌,而是承载着人类的价值观和未来命运的复杂体系。

评分

作为一名对食品安全领域颇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我近期读到了一本名为《舌尖上的信任》的书,着实让我耳目一新。这本书并非那种枯燥乏味的教科书,而是以一种极为生动、贴近生活的方式,层层剥开了现代食品工业背后那些我们鲜为人知的运作机制。作者并非直接罗列那些复杂的法规条文,而是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案例,讲述了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可能隐藏的风险,以及消费者如何识别和规避这些风险。例如,书中对不同类型食品添加剂的详细解读,并没有使用冰冷的化学术语,而是将其比作“厨房里的魔法师”,巧妙地赋予了它们生命,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它们的作用和潜在影响。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特别强调了信息的透明度和消费者自主选择的重要性,通过案例分析,教会我们如何去解读那些看似晦涩的标签,如何辨别那些听起来很美好但可能隐藏陷阱的宣传语。这本书没有给我灌输任何恐惧,反而是给了我一种赋权感,让我觉得,原来了解食品安全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就能显著提升我们对所食用的食物的掌控力。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日常的饮食习惯,并且在购买食物时,会更加留心那些我以前可能从未注意过的细节。

评分

一本名为《心理空间的探险》的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这本书不像一些心理学书籍那样,充满了理论模型和学术术语,而是以一种充满诗意和哲学思辨的笔触,带领读者探索人类内心深处的奥秘。作者并没有直接定义“心理空间”是什么,而是通过一系列充满画面感的意象和隐喻,引导我们去感受和理解它。例如,书中将我们的记忆比作一个“陈旧的图书馆”,将我们的情感比作“变幻莫测的天气”,这些生动的描绘,让我瞬间就能与书中的内容产生共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自我认知”的探讨,它并非简单地告诉你应该如何认识自己,而是通过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故事和对不同人生哲学的解读,鼓励我们去发掘内心更深层次的需求和渴望。此外,书中还触及了我们如何处理内心的冲突、如何与他人建立真实的连接、以及如何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这本书没有给我提供任何“速成”的心理疗法,而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得以用一种更加温柔和探索的方式,去理解和关照自己的内心世界。

评分

有幸接触到一本名为《文物守护者的低语》的书,这本书以一种极其人文关怀的视角,讲述了中国悠久历史长河中那些无声的见证者——文物的故事。作者没有采用枯燥的学术报告形式,而是将自己化身为一位沉浸在历史中的行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勾勒出一件件文物背后的传奇。书中对那些饱经沧桑的古籍、精美绝伦的瓷器、以及象征着时代变迁的石窟寺遗址的描绘,都栩栩如生,仿佛能透过文字触摸到历史的温度。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不仅仅是陈述文物的年代、材质和工艺,更是深入挖掘了它们承载的历史信息、文化内涵,以及在不同时期所经历的命运。比如,关于一次重要的考古发掘过程的描述,就充满了悬念和惊喜,让我跟随作者一起,感受着发现的喜悦和对历史真相的探寻。书中还探讨了文物保护面临的挑战,包括自然侵蚀、人为破坏以及科技手段的应用等。读这本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那些遥远的过去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以及那些默默守护着这些珍贵遗产的“文物守护者”们的艰辛与付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