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短經》又稱《反經》,唐代趙蕤撰,今存9捲64篇。該書匯聚諸子百傢學說,撮敘曆代更迭史實,論述王霸機權正變長短之術,涉及知人、論士、政體、君德、臣行、圖霸、兵謀等,具有極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和史料參考價值。此次整理,所據底本為南宋初年杭州淨戒院刊本,以《讀畫齋叢書》本為校本,以《四庫全書》本為參校本。全書全式標點,有校有注,收入《新編諸子集成續編》。
趙蕤,字太賓,梓州鹽亭(今四川省鹽亭縣)人,約生於唐高宗顯慶四年 ( 公元659年 ),卒於唐玄宗天寶元年( 公元742年)。偉大詩人李白青年時代曾師事趙蕤,人稱“趙蕤數術,李白文章”。
梁運華,中華書局編審,古籍整理專傢,整理點校有《清儒學案》《宋元學案》《宋元學案補遺》《呂氏春鞦集釋》《晏子春鞦校注》等。
前言
儒門經濟長短經序
長短經捲第一 文上
大體第一
任長第二
品目第三
量纔第四
知人第五
察相第六
論士第七
政體第八
長短經捲第二 文中
君德第九
臣行第十
德錶第十一
理亂第十二
長短經捲第三 文下
反經第十三
是非第十四
適變第十五
正論第十六
長短經捲第四 霸紀上
霸圖第十七
長短經捲第五 霸紀中
七雄略第十八
長短經捲第六 霸紀下
三國權第十九
長短經捲第七 權議
懼誡第二十
時宜第二十一
長短經捲第八 雜說
釣情第二十二
詭信第二十三
忠疑第二十四
用無用第二十五
恩生怨第二十六
詭順第二十七
難必第二十八
運命第二十九
大私第三十
敗功第三十一
昏智第三十二
卑政第三十三
善亡第三十四
詭俗第三十五
息辯第三十六
量過第三十七
勢運第三十八
傲禮第三十九
定名第四十
長短經捲第九 兵權
齣軍第一
練士第二
結營第三
道德第四
禁令第五
教戰第六
天時第七
地形第八
水火第九
五間第十
將體第十一
料敵第十二
勢略第十三
攻心第十四
伐交第十五
挌形第十六
蛇勢第十七
先勝第十八
圍師第十九
變通第二十
利害第二十一
奇正第二十二
掩發第二十三
還師第二十四
附錄一
一、題趙蕤長短經
二、瀋新民跋
三、周廣業跋
四、四庫提要
五、禦題趙蕤長短經
附錄二
一、淮南臥病書懷寄蜀中趙徵君蕤
二、送趙雲卿
三、北夢瑣言捲五
四、新唐書藝文誌三
五、山榖集
六、郡齋讀書誌
七、文獻通考經籍考四十一
八、文獻通考經籍考二
九、唐詩紀事捲十八
十、宋史藝文誌四
十一、丹鉛總錄
十二、丹鉛摘錄
十三、說略
十四、蜀中廣記人物記
十五、蜀中廣記著作記
十六、十國春鞦捲第四十四前蜀十
十七、居易錄捲十四雜著十二
十八、鹽亭縣誌
十九、鄭堂讀書記
二十、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
二十一、趙蕤
點校前言(節選)
趙蕤,字大賓,又字雲卿,號東岩子。唐梓州鹽亭人。後徙郪縣,隱居長平山安昌岩。“博學韜鈐,長於經世。夫婦俱有節操。”(見《北夢瑣言》)與李白齊名,太守蘇頲薦雲:“趙蕤術數,李白文章。”(見《丹鉛總錄》)“開元中,三詔召之,不起。或雲以讒死。”(見《全唐文》)著《長短經》行世。
《長短經》,後世有命名為《長短要術》、《儒門經濟長短經》及《反經》者,皆刻闆者、著錄者或齣版者考慮儒傢傳統地位及商業利益所為。
《長短經》自序稱:“總六十有三篇,閤為十捲。”今本《長短經》實存九捲六十四篇。宋馬端臨《文獻通考》曰:“第十捲載陰謀傢,本闕,今存者六十四篇。”《四庫全書》禦題《長短經》詩注認為:“意者六十三篇,三字乃五字之訛,其第十捲陰謀傢止有一篇,亦未可知。”此推論可備一說。
《長短經》曆來被認為是縱橫謀略之書,《四庫提要》曰:“劉嚮序《戰國策》稱,或題曰長短。此書辨析事勢,其源蓋齣於縱橫傢,故以長短命名。”其實,作者定名之意,見於自序:“夫霸者,駁道也,蓋白黑雜閤,不純用德焉。期於有成,不問所以;論於大體,不守小節。雖稱仁引義,不及三王,而扶顛定傾,其歸一揆。恐儒者溺於所聞,不知王霸殊略,故敘以長短術,以經綸通變者創立題目,總六十有三篇,閤為十捲,名曰《長短經》。”即是說,寫作此書就是針對死守王道的儒者做啓濛工作。他認為,諸子百傢,無論儒傢、道傢、陰陽傢、法傢、名傢、墨傢、縱橫傢、雜傢、農傢,都各有所長,亦各有其弊。隻就儒傢而言,儒傢經典六藝有長短:“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淨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鞦》教也。故《詩》之失,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鞦》之失,亂。”(見《正論》)儒傢行不離口的仁、義、禮、樂、名、法、刑、賞有長短:“仁者所以博施於物,亦所以生偏私;義者所以立節行,亦所以成華僞;禮者所以行謹敬,亦所以生惰慢;樂者所以和情誌,亦所以生淫放;名者所以正尊卑,亦所以生矜篡;法者所以齊眾異,亦所以乖名分;刑者所以威不服,亦所以生淩暴;賞者所以勸忠能,亦所以生鄙爭。”(見《反經》)儒傢頂禮膜拜的聖人亦有長短:“善人不得聖人之道不立,盜蹠不得聖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則聖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矣。”(見《反經》)“天地無全功,聖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見《是非》)無論什麼事情,都有所長,亦有所短,長短、是非、好壞、優劣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間、地點、形勢不同而不同,因此不能死守一傢之說,要善用各傢所長,“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馬不必騏驥,要之善走。士不必賢也,要之知道。女不必貴種,要之貞好”(見《論士》)。要懂得“隨時變通,不可執一”(見《適宜》)。“法宜其時則理,事適其務故有功”(見《適變》)。“有法無法,因時為業。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不失其時,其道光明。非至精者,孰能通於變哉”(見《正論》)。“今時移而法不變,務易而事以古,是則法與時詭,而事與務易,是以法立而時益亂,務為而事益廢。故聖人之理國也,不法古,不修今,當時而立功,在難而能免”(見《適變》)。總之,“前誌垂教,今皆可以理違”(見《是非》)。所謂“長短術”,就是善於因時、因地、因勢,正確利用各傢長短。長短之變用於何處?“夫欲論長短之變,故立政道以為經焉”。所謂政道,即治理國傢的方方麵麵:“明版籍,審什伍,限夫田,定刑名,立君長,急農商,去末作,敦學斆,核纔藝,簡精悍,修武備,嚴禁令,信賞罰,糾遊戲,察苛剋,此十五者,雖聖人復起,必此言也。”(見《政體》)也就是說,長短之變是為政權這個主體服務的。要掌握政權,鞏固政權,必須精通長短之變,“期於有成,不問所以;論於大體,不守小節”,隻有這樣,方能“扶顛定傾”。《長短經》的寫作目的就是:“大旨在乎寜固根蒂(指政權),革易時弊。興亡治亂,具載諸篇,為沿襲之遠圖,作經濟之至道,非欲矯世誇俗,希聲慕名,輒露見聞,逗機來哲。凡厥有位,幸望詳焉。”(見《自序》)
至於長短、是非、好壞、優劣如何辨彆,如何運用,作者也有精闢論述。
譬如:“夫管仲九閤諸侯,一匡天下,而孔子小之;楚人不能伐燕,虞卿反以為強大,天下無敵,非詭議也,各從其黨言之耳,不可不察。”(見《量過》)就是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那是由各自的立場、各自的利害關係決定的。孔子小看管仲,這是孔子從其黨的立場而言;你若站在孔子的立場,你就一定會小看管仲。“世之君子未必君子,世之小人未必小人,世之禮讓未必禮讓”,“不可不察”(見《勢運》)。因此,對任何事情都應該多問幾個為什麼,不要盲從。
又如:“治天下者有王、霸焉,有黃、老焉,有孔、墨焉,有申、商焉,此其所以異也。雖經緯殊製,救弊不同,然康濟群生,皆有以矣。”就是說,諸傢雖然不同,但用來“康濟群生”,都各有所長。如果隻知“引長代之法詰救弊之言,或引帝王之風譏霸者之政,不論時變而務以飾說”,就是“言僞而辯,順非而澤,此罪人也”(見《適變》)。“是猶待越客以拯溺,白大人以救火,善則善矣,豈所謂通於時變歟”(見《自序》)?惟有用長短之術“康濟群生”,讓“黎元樂業”,纔能江山穩固,“雖有湯、武之聖不能興矣,況於布衣之細而敢偏袒大呼哉”(見《七雄略》)。要知“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見《懼誡》)。
《長短經》“敘以長短術”,故辯證思維貫穿全書。辯證思維是智者的錶現,與教條主義者截然不同,理應為作者點贊。
《長短經》曆來著錄為雜傢,作者自己也說:“雜說之益,有自來矣。故著此篇,蓋立理敘事,以示將來君子矣。”(見《定名》)所謂“立理敘事”,就是圍繞“寜固根蒂,革易時弊”(見《自序》)這個中心,分立題目,用長短術闡明自周末至唐初政權更迭的曆史及思想領域的是非。其顯著特點,就是從先秦至唐初百餘種古書中摘錄原文加以排比,不時附以己見,避免瞭篡改前人觀點之嫌,可謂有理有據。集百傢之言成書,稱雜傢,可謂名副其實。全書分為正文和注文兩部分,正文簡明,由注文補充,讀者可選擇閱讀。《長短經》以極小的篇幅,有選擇地囊括百傢思想,以闡明自己的主張,符閤作者“少則得,多則惑”(見《兵權》)的指導思想。
本書整理,以文物齣版社一九九三年影印南宋初年杭州淨戒院刊本為底本,以《叢書集成初編》所收《讀畫齋叢書》本為校本,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參校本。本書附錄分兩部分,其一收錄底本及校本的有關序跋,其二收錄有關趙蕤及《長短經》的主要曆史記錄,供讀者參看。疏誤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梁運華 二○一五年八月十四日
最近讀到一本頗有意思的書,叫做《長短經》。這本書給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它對於“變”的深刻理解。書中反復強調,天地萬物,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之中,唯有適應變化,纔能生存發展。這一點,在當今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顯得尤為重要。它不僅僅是談論戰爭中的策略,更是涵蓋瞭人生中各個層麵的應對之道。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順勢而為”的論述印象深刻。它並非提倡消極被動,而是強調要洞察時局,把握趨勢,在閤適的時機采取行動。這與我之前一些刻闆的認知形成瞭鮮明對比,讓我意識到,有時候,對抗不如順應,執著不如變通。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接地氣,沒有太多華麗的辭藻,但字字珠璣,句句都像是過來人的經驗總結。它讓我反思瞭自己在生活中很多時候的僵化思維,教會我如何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做齣明智的選擇。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的視野更加開闊瞭,對事物的看法也更加全麵和辯證。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讓我學會以一種更加靈活、更加智慧的方式去麵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
評分我對《長短經》的感受,可以用“醍醐灌頂”來形容。這本書以一種極其務實和冷靜的視角,剖析瞭人性的幽微之處以及事物發展的內在邏輯。它不像一些書籍那樣,充滿瞭理想主義的光輝,而是直麵現實的復雜與殘酷,並給齣切實可行的應對之道。書中關於“知己知彼”、“以退為進”的論述,讓我對人際交往和團隊管理有瞭更深的理解。它提醒我,在與人打交道時,不能隻看到對方的優點,更要警惕其潛在的缺點;在追求目標時,也不能一味猛進,有時後退是為瞭更好地前進。這種辯證的思維方式,是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它讓我明白,許多看似矛盾的道理,其實是相輔相成的。讀這本書,就像是在進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它讓我看到瞭自己過往思維的局限性,也為我指明瞭更廣闊的道路。我常常會把書中的一些觀點,用到工作和生活中,驚喜地發現,很多時候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是一種非常寶貴的學習體驗,讓我對“長短”二字有瞭更深刻的哲學思考。
評分這本《長短經》簡直是我最近的“精神食糧”。我之前一直對古代的兵法和權謀之術不太感冒,覺得離我的生活太遙遠。但讀瞭這本書之後,我纔發現,原來這些看似高深的學問,其實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許多決策息息相關。它並不是教人去鑽營算計,而是教人如何更有效地去理解和應對復雜的人際關係和社會規則。書中對於“因勢利導”、“攻守兼備”等概念的闡述,讓我對許多事情有瞭全新的認識。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碰壁,並不是因為自己不夠努力,而是因為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這本書就像是一位睿智的長者,用他的人生閱曆,為你撥開眼前的迷霧。它讓我學會瞭如何在競爭中保持冷靜,如何在復雜的情況下做齣判斷,如何在人與人之間建立更有效的溝通。最重要的是,它讓我明白瞭,真正的智慧,並非僅僅在於知識的積纍,而在於如何將這些知識靈活地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我常常在工作中遇到一些棘手的問題,讀完這本書後,我感覺自己好像找到瞭解決問題的“鑰匙”,能夠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思考和處理。
評分讀完《長短經》,我仿佛經曆瞭一場思想的洗禮。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就是對於“時機”的把握。書中反復強調,凡事都要講究時機,錯過瞭時機,再好的策略也可能付諸東流。這一點,在商業戰場和人生選擇中都尤為關鍵。它不僅僅是談論戰爭中的戰機,更是延伸到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提醒我們如何去觀察、去判斷,從而抓住屬於自己的“長遠”機會。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靜觀其變,待機而動”的論述。它讓我明白瞭,並非所有的積極行動都是有效的,有時候,沉下心來觀察,等待閤適的時機,反而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凝練,沒有一句廢話,每一句話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它讓我學會瞭如何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裏,保持耐心和智慧,做齣更符閤長遠利益的選擇。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觀察和思考世界的方式,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事物的本質,並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長短”之道。
評分我最近沉迷於一本古代典籍,書名是《長短經》。初拿到手的時候,就被它那古樸的書名和厚重的裝幀所吸引。翻開之後,便如墜入古人的智慧洪流之中,一時半會兒難以自拔。這本書並非那種堆砌辭藻、晦澀難懂的哲學論著,而是以一種極為貼近實際、直指人心的敘述方式,探討瞭人生中諸多的“長短”之道。我尤其喜歡它對權謀、治國、用人之道的精闢論述,那些看似簡單的道理,實則蘊含著深刻的洞察力。書中提到的許多策略,雖然是古人所寫,但在如今的商業競爭、人際交往中,依然有著極強的藉鑒意義。例如,書中關於如何識人、用人,如何規避風險、把握機遇的章節,讓我受益匪淺。它教會我不僅僅要看到事情的錶麵,更要深入探究其本質,理解其中的利害關係。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與一位智者對話,他用最樸實的語言,為你揭示世界的運行規律,讓你在迷茫時找到方嚮,在睏境時獲得啓示。我常常在閱讀的過程中,反復咀嚼書中的文字,思考其中的深意,仿佛每一次的閱讀都能有新的領悟。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紙麵上的文字,它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啓迪,一種人生態度的塑造。
評分書不錯,內容喜歡,可讀可藏。
評分最新齣版的新書,渴望讀到
評分在學習,在學習,在學習,在學習,
評分字跡清晰,繁體字版本,還不錯
評分此書竪版繁體排版,原汁原味,看到全文非常不易。
評分質量好,速度快,服務佳
評分正在讀,不過比較吃力,主要是繁體字太麻煩瞭,正在剋服
評分最值得購買的學術著作
評分包子曰:買書不是為瞭看書,是一種情懷,是一種信仰。所以,明知看不完,還要繼續買!哦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