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中公版·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辅导教材: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冲刺试卷(初级中学)》适用于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物理学科冲刺阶段的备考,为方便广大考生在备考中找准考试突破点,梳理考点,把握考查趋势,在短时间内有效提高应考能力,中公教师资格考试图书研发团队精心编制了本套试卷。本套试题具有以下特色:
(1)紧扣真题,代表性高
中公考前冲刺试卷参照教师资格考试大纲,深入分析真题的考点、题型、考查难度,选取契合大纲与真题的试题编制而成。紧扣大纲与真题,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2)精心编写,直击考点
在分析教师资格考试的历年考查趋势和真题中的细微变化的基础上,中公教师资格考试图书研发团队对命题趋势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并将研发成果融入本试卷中,帮助考生明确考试方向,直击考试要点。
(3)深度解析,实用性佳
本试卷答案与解析部分以“知识点、答案和解析”的形式提炼核心考点,明析解题思路,帮助考生准确把握考查的知识点,通过深度解析提高考生应考能力,增强实用性。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辅导教材: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冲刺试卷(初级中学)》中公考前冲刺试卷参照教师资格考试大纲,深入分析真题的考点、题型、考查难度,结合初中物理学科的教学特点,选取契合大纲与真题的试题,精编了5套考前冲刺试卷,帮助考生找准考试切入点。本试卷答案与解析部分以“知识点、答案和解析”的形式提炼核心考点,明析解题思路,深入浅出地做了详尽的解析,帮助考生在最后冲刺阶段快速熟悉解题思路,有效的提高实战能力。
目录
教师资格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考前冲刺试卷(一)(1)
教师资格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考前冲刺试卷(二)(9)
教师资格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考前冲刺试卷(三)(17)
教师资格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考前冲刺试卷(四)(23)
教师资格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考前冲刺试卷(五)(30)
精彩书摘
教师资格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考前冲刺试卷(一)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a为玻璃板,b和c是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应选择较薄的玻璃板
B.实验时玻璃板a应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
C.沿水平桌面移动蜡烛c前应先将其点燃
D.该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2.如图,竖直向上的匀强电场中,绝缘轻质弹簧竖直立于水平地面上,上面放一质量为m的带正电小球,小球与弹簧不连接,施加外力F将小球向下压至某位置静止。现撤去F,使小球沿竖直方向运动,在小球由静止到离开弹簧的过程中,重力、电场力对小球所做的功分别为W1和W2,小球离开弹簧时的速度为v,不计空气阻力,则上述过程中()。
A.小球的重力势能增加W1
B.小球的电势能减少W2
C.小球的机械能增加W1+mv2
D.小球与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3.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分别在T1、T2温度下发生等温变化,相应的两条等温线如图所示,T2对应的图线上A、B两点表示气体的两个状态,则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温度为T1时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比T2时大
B.A到B的过程中,气体内能增加
C.A到B的过程中,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
D.A到B的过程中,气体分子单位时间内对器壁单位面积上的碰撞次数减少
4.如图所示,平行板电容器的两个极板为A、B,B板接地,使A板带有电荷量+Q,B板带有电荷量-Q,板间电场中有一固定点P,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若将B板固定,A板下移时,P点的电场强度不变,P点电势降低
B.若将B板固定,A板下移时,P点的电场强度增大,P点电势升高
C.若将A板固定,B板上移时,P点的电场强度不变,P点电势降低
D.如果A板固定,B板上移时,P点的电场强度增大,P点电势升高
5.如图所示,实线是电场中的等势线,为中心对称图形,部分等势线的上端标出了其电势数值;虚线是以中心点为圆心的圆,a、b、c、d是圆周跟等势线的交点;M、N是中轴线跟等势线的交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c、d四点的电势都相等
B.a、b、c、d四点的电场强度大小都相等、方向都相同
C.电子若从a点运动到c点,则克服电场力做的功大于0.4eV
D.电子若在M点由静止释放,则将沿中轴线穿越电场区域向N点运动,此过程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加
6.如图所示,在空气中有一直角棱镜ABC,∠A=30°,一束单色光从AB边射入棱镜,入射角为45°,垂直于BC边射出,则该棱镜的折射率为()。
A.B.C.1.5D.
7.某班同学去部队参加代号为“猎狐”的军事学习,甲、乙两个小分队同时从同一处O出发,并同时捕“狐”于A点,指挥部在荧光屏上描出两个小分队的行军路径如图所示,则()。
A.甲队的平均速度小于乙队B.甲队的平均速度大于乙队
C.两个小分队运动的平均速率相等D.甲队的平均速率大于乙队
8.在匀强磁场中有一个静止的氡原子核(22286Rn),由于衰变它放出一个粒子,此粒子的径迹与反冲核的径迹是两个相外切的圆,大圆与小圆的直径之比为42∶1,如图所示。那么氡核的衰变方程应是下列方程中的哪一个?()
A.22286Rn→22287Fr+0-1eB.22286Rn→21884Po+42He
C.22286Rn→22285At+01eD.22286Rn→22085At+21H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9.新课导入有多种方式。以“光的反射”为例,简述三种新课导入的方式。
10.结合实例说明,如何加强物理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中学物理教师资格考试备考指南》 内容梗概 本书并非针对特定年份或特定考试机构的冲刺模拟试卷,而是一本面向全国初中物理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综合性备考指导用书。它旨在帮助考生系统梳理初中物理学科的核心知识点,掌握高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从而全面提升应试能力,顺利通过考试。本书聚焦于考试大纲要求的核心内容,以知识点梳理、能力提升和实战演练相结合的模式,为考生提供一条清晰、高效的学习路径。 详细内容解析 第一部分:学科知识精讲与梳理 这一部分是本书的核心,旨在帮助考生扎实掌握初中物理的全部知识体系,并以考试为导向进行深度梳理。 物理概念与规律的精准解读: 力学部分: 涵盖了运动的描述(运动的相对性、参照物、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速度、加速度、惯性、摩擦力、重力、弹力、压强、浮力、功、功率、机械能(动能、势能、机械能守恒)、简单机械(杠杆、滑轮)、机械效率等。本书将对每一个核心概念进行严谨的定义、原理阐述,并辅以生活中的实例和实验现象进行类比讲解,帮助考生建立直观理解。对于关键公式,如速度公式 $v = s/t$、重力公式 $G = mg$、压强公式 $p = F/S$、浮力公式 $F_{浮} =
ho_{液}gV_{排}$、功的公式 $W = Fs$、功率公式 $P = W/t$ 等,不仅会给出推导过程,还会深入剖析其适用条件和变形应用,并列举经典例题,指导考生如何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热学部分: 重点讲解内能、热传递(传导、对流、辐射)、比热容、热胀冷缩、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内能与做功、热机效率等。对于比热容的概念,将通过不同物质吸放热的对比实验进行深入分析;对于物态变化,将结合生活中的现象(如冰化水、水蒸发、雾的形成)进行解释,并提供相应的图像分析指导。 电学部分: 这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和难点,本书将细致讲解电荷、静电现象、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及规律、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家庭电路、安全用电、磁场、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电磁感应、发电机、电动机原理等。对于欧姆定律及其应用,将通过电阻串并联电路的计算题进行强化训练;对于电功率和焦耳定律,将分析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电热器、白炽灯)和安全问题。电磁部分将着重于概念的理解和现象的解释,并结合实验原理图进行分析。 光学部分: 涵盖了光的直线传播(影子、日食、月食)、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反射定律)、光的折射(透镜成像、生活中的应用)、光的色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等。本书会通过大量的图形分析,帮助考生掌握反射和折射的作图方法,理解透镜成像的规律(“一虚二实三看”)及其在光学仪器中的应用。 声学部分: 介绍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噪声及其防治、超声波的应用等。 分子热运动和物质结构: 简要介绍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物质的两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及其特征。 物理实验设计与操作指南: 实验原理回顾: 针对教材中出现的经典实验,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测量平均速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等,本书将详细回顾实验的原理、目的、器材,并指导考生如何理解实验设计的逻辑。 实验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重点讲解实验中的关键操作步骤、仪器仪表的正确使用方法(如电压表、电流表的量程选择和连接)、数据记录与处理的规范,以及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及规避方法。 实验误差分析与评估: 指导考生理解实验误差的来源(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学会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并掌握评估实验结果准确性的基本方法。 创新实验设计探讨: 针对部分考察创新实验设计能力的题目,本书会提供一些思路和范例,引导考生如何在现有器材和条件下,设计出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 物理思想方法与科学素养: 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强调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模型法、类比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例如,在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时,如何运用控制变量法;在学习“等效电路”时,如何运用等效替代法。 科学思维与逻辑推理: 引导考生如何在解题过程中进行严谨的逻辑推理,分析因果关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物理学史与科学精神: 简要介绍一些重要物理学家的贡献和科学发现的过程,培养考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 第二部分:教学能力提升与模拟演练 这一部分侧重于提升考生的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教学评价以及学科渗透等方面的能力。 教学设计与教案撰写: 教学目标的确立: 指导考生如何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情,科学、全面地设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重难点分析: 帮助考生识别教材中不同知识点的教学重难点,并提供有效的突破策略。 教学过程的组织与设计: 讲解如何设计引人入胜的导入环节,如何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学习,如何进行知识的梳理与迁移,以及如何设计有效的总结与巩固环节。 教案结构与要素: 详细解析一份规范的教案应包含哪些要素(如课题、课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等),并提供范例教案供参考。 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恰当、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效率。 课堂教学实施与互动: 师生互动策略: 传授如何通过提问、引导、鼓励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课堂的有效互动。 课堂提问技巧: 讲解不同类型问题的设计(如启发性问题、发散性问题、巩固性问题),以及如何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和点评。 课堂管理与纪律: 提供一些有效的课堂管理技巧,帮助考生处理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 评价与反馈: 指导考生如何进行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如何及时有效地向学生反馈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改进。 教学评价与反思: 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介绍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不同评价方式,以及如何将其有机结合。 评价的依据与工具: 指导考生如何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合理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工具(如测试题、观察记录表、学生作品等)。 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强调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指导考生如何从教学的成功与不足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 学科渗透与综合应用: 科学精神与价值观的渗透: 讲解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探究精神、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爱国主义情感等。 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引导考生思考物理知识与数学、化学、生物、技术等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在教学中适时体现。 生活中的物理: 强调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指导考生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和应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部分:模拟测试与考情分析 为了帮助考生检验学习效果,熟悉考试题型,本书提供高质量的模拟试题。 模拟试卷: 包含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教学设计题等多种题型,全面覆盖考试大纲要求。 详细解析: 对每一道模拟试题提供详尽的解析,不仅给出正确答案,更重要的是分析解题思路、关键步骤、易错点,以及相关的知识点拓展。 考情分析与备考策略: 结合历年考试的特点,分析考试的重点、难点和趋势,为考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备考策略和时间规划建议。 本书特色 体系化: 结构清晰,内容由浅入深,涵盖初中物理知识和教学能力两大核心模块。 针对性: 紧扣教师资格考试大纲,聚焦考试热点和难点,为考生提供精准有效的指导。 实用性: 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讲解知识,更注重提升教学能力和应试技巧。 全面性: 包含知识精讲、实验指导、教学设计、模拟测试等多个环节,为考生提供一站式备考解决方案。 易读性: 语言通俗易懂,排版合理,便于考生理解和记忆。 本书旨在成为每一位 aspiring 初中物理教师的得力助手,帮助大家自信、从容地迎接教师资格考试的挑战,迈出成为一名优秀物理教师的第一步。